2023年颈椎病诊疗方案_第1页
2023年颈椎病诊疗方案_第2页
2023年颈椎病诊疗方案_第3页
2023年颈椎病诊疗方案_第4页
2023年颈椎病诊疗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项痹〔颈椎病〕的诊疗方案一、诊断1、中医诊断:痹症〔项痹〕2、西医诊断:颈椎病依据: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其次版,周仲英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3年〔第2版,石学敏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23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1社,2023。二、定义1、中医定义:中医古籍中无颈椎病的病名,依据其临床特点项痹是由于风、寒、湿等邪气闭阻项部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颈项部强硬苦痛,上肢苦痛、重着、麻木等病症的一种疾病。现代医学称之为颈椎病,是中年人的多发病,以颈肩臂痛、上肢无力、麻木,颈部活动受限,有的尚有头痛、头晕、耳鸣、视物不清等病症为主要表现的综合症。2、西医定义:变、颈椎骨质增生以及颈部损伤,因颈椎间盘变性、颈椎骨质增生所引起的综合征。主要病症是颈肩痛,放射到头枕部或上肢,少数有眩晕,猝倒;或一侧面部发热、出汗特别。严峻者消灭双下肢痉挛,行走困难,以致于四肢瘫痪,总称为颈椎病。本病好发于中老年人,以颈4.5、颈5.6部位多见。临床上分为颈型、神经三、诊断标准1、中医诊断标准: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颈、肩背苦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5〕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6〕检查:可能有颈部棘突、棘间有压痛,挤压试验〔+),臂丛牵拉试验〔+。2、西医诊断标准:颈型〔1〔2)X边”、“双突”、“切凹”、“增生”;〔3)除外颈部扭伤〔落枕)、肩周炎、风湿性纤维组织炎、神经衰弱及其他非椎间盘退行性变所致的肩颈部苦痛。〔4〕颈椎棘突或椎旁有压痛,无上肢放射性苦痛。颈部一侧痉挛之肌肉可有触痛。神经根型〔1)具有典型的根性病症〔麻木、苦痛),且其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全都;〔2〔压颈试验阳性或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3)X〔4)痛点封闭无显效〔诊断明确者可不作此试验);〔5X〔6)除外颈椎骨实质性病变〔结核、肿瘤等)、胸廓出口综合征、肩周炎、网球肘、肱二头肌腱鞘炎等以上肢苦痛为主的疾患。脊髓型〔1)临床上有脊髓受压表现,分为中心及四周两型。中心型重三度;〔2)X狭窄;〔3)除外肌萎缩型脊髓侧索硬化症、脊髓肿瘤、脊髓损伤、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多发性末梢神经炎;〔4)个别鉴别诊断困难者,可作脊髓造影检查;〔5CT椎动脉型〔1)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2)旋颈试验阳性;〔3)X线片显示椎间关节失稳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4)除外耳源性和眼源性眩晕;〔5)除外椎动脉Ⅰ段〔进人C6横突孔以前的椎动脉段)和椎动脉Ⅲ段〔出颈椎进入颅内以前的椎动脉段)受压所引起的基底动脉供血不全;〔6)除外神经官能症、颅内肿瘤等;交感神经型:临床表现为头晕、眼花、耳鸣、手麻、心动过速、心前区苦痛等一系列交感神经病症,X退变,椎动脉造影阴性。四、中医药综合治疗1〔针刺特色治疗〕治则:祛风散寒、疏筋活络,平补平泻。处方:以颈项局部取穴为主。大椎天柱后溪颈夹脊 颈百劳太冲、天宗;肝肾亏虚可加完骨、天柱。上肢及手指麻痛甚者加曲池、合谷、外关;头晕、头痛、目眩者加百会、风池、太阳;恶心、呕吐加天突、内关。8-10捻转等手法使其得气。选取1-2组腧穴上电针,选择连续波形,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方义:大椎为督脉腧穴,督脉可主一身之阳气,能激发诸阳经经气;天柱为足阳明胃经腧穴,为局部取穴,大椎与天柱为局部近取,其配伍运用主治头痛项强,可疏风通络、行气止痛;后溪为手太阳小肠经之输穴,输主体重节痛,八颈夹脊配伍可疏通经络、行气活血;颈夹脊、颈百劳是经外行气止痛。诸穴远近配伍,可祛风散寒、舒筋活络、理气止痛。风寒痹阻加风门、风府可祛风通络;劳损血瘀加膈腧、天柱可补益肝肾、生血养筋;上肢及手指麻痛甚者加曲池、合谷、外关可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头晕、头痛、目眩者加百会、风池、太阳可祛风醒脑、明目止痛;恶心、呕吐加天突、内关可调理肠胃,止呕。2、其他治疗中医辨证论治1〕风寒湿型:是夜寐露肩或久卧地而致颈强脊痛,肩臂酸楚,颈部活动受限,甚则手臂麻木发冷,遇寒加重,或伴形寒怕冷、全身酸楚,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紧。治法:散寒除湿,舒经活络。方药:蠲痹汤加减。当归12g 白芍20g 制黄芪10g 防风10g姜黄10g 甘草6g用法:水煎服,100ml,每日三次。2〕气滞血瘀型:是有外伤史或久坐低头,颈项、肩臂苦痛,活动不利,肩甲冈上下窝及肩峰有压痛,舌质紫暗有瘀点,脉涩。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当归15g 白芍10g 熟地15g 川芎9g桃仁9g 红花6g用法:水煎服,100ml,每日三次。3〕痰湿阻络型: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治法:化痰开窍,祛湿通络。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9g9g9g9g6g6g6g3用法:水煎服,100ml,每日三次。4〕肝肾缺乏型:是颈项、肩臂苦痛,四肢麻木乏力,伴头晕眼花、耳鸣、腰膝酸软、遗精、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弱,治法:滋补肝肾,通络活络。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9g 寄生6g 牛膝6g 杜仲6g细辛6g 秦艽6g 茯苓6g 桂枝6g防风6g 甘草6g 当归6g 人参6g〔另包〕芍药6g 地黄6g用法:水煎服,100ml,每日三次。5〕气血亏虚型: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治法:滋补肝肾,通络活络。方药:八珍汤加减。12g6g9g15g3g12g9g6g用法:水煎服,100ml,每日三次。定罐:每日一次,每次8-10分钟。温针:风寒湿重者可选用温针治疗。处方:大椎天柱后溪颈夹脊颈百劳操作:用毫针刺入穴位得气后,每日选取确定的腧穴上艾条或艾柱,一般使用2cm左右长度的艾条段,将艾条段放置在针柄上,〔艾条下方放置隔热的纸板,以防止艾条灰掉落而烫伤患者〕,点燃艾条,以艾条充分燃烧完全为度。每日一次。梅花针刺络拔罐:对肩部肿胀苦痛明显而瘀阻浅表者可用梅花针刺络拔罐。再加定罐。推拿治疗:每日一次,每次15-20分钟。牵引疗法:对符合条件的患者〔颈椎病牵引禁忌症患者除外〕,可进展牵引。阿是超声波治疗:对压痛点、阿是穴能通络止痛,活4TDP30次。次。经络导平治疗: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中频治疗: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磁振热:每日一次,每次20分钟。偏振光: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五、疗效评价1、治愈:治疗后病症体征消逝,颈椎活动正常,病症把握肢体凉、麻、痛、萎病症改善。能够参与正常劳动、工作。2、好转:治疗后病症体征减轻,颈椎活动正常,颈、肩背苦痛减轻,上肢麻木、苦痛减轻,肢体功能改善。能参与正常劳动、工作。六、难点分析项痹的中医药治疗对于患者病症的改善比较明显,但是由于现代人长期低头、伏案工作,故颈椎病的复发率高,疗效不长期。中年人照旧是发病的主要人群,这与他们的处于工作的顶峰年龄,同时身体机能却在渐渐的下滑阶段有关。病程平均为3-5年,其中有急性期发作的患者,多为气血痹阻、经络不畅而诱发,急性期苦痛明显,缓解亦较快。多数患者颈肩部不适反复发作,而错失早期治疗的时间,病症累积逐渐加重到确定程度才来就诊。相对治疗缓解时间较长。我院主要病人是农民,因寻常生活较辛苦,患有颈椎病后,在病症不明显阶段自认为苦痛、麻木能忍受,不愿到医院就诊,迁延日久,等到实在不能忍受才愿就诊;同时,在略微劳累及生活习惯不好都易导致病情的反复。七、整改措施1、大力宣传颈椎病的早期预防,宣传延误治疗的危害,普及颈椎病的相关学问。2、手法治疗的统一性必需尽快落实。以继承为根底,以创为特色,标准化、标准化、统一化科室医师的手法,尽可能削减手法差异,保证治疗效果的提升。同时提倡医师个人特色手法的附加治疗,进一步扩大临床疗效。3、加强功能熬炼:以颈部伸肌训练、柔韧性与系统性训练为目的的各类功法操,例如“米字养生功”等。4、穴位注射与穴位埋线的联合治疗:增加作用时间,延长治疗效果。操作方法:穴位注射:患者取坐位,选取1-2个穴位压痛点,常规消毒肩关节四周10cm范围,用5ml注射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