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含参考答案)_第1页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含参考答案)_第2页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含参考答案)_第3页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含参考答案)_第4页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含参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精选(含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丰碑

李秀丽

①“妈妈,你扎这稻草人做什么呀?”

②“让它帮我们看地呀。”

③“那它不累吗?”

(4)“傻孩子,它怎么会知道累呢?”

⑤小时候,每在地头玩耍,我总会不时地望向那株单薄的稻草人:清晨,它默立在晨曦

中。正午,它呆立在炎炎的烈日下。黄昏,它静立于袅袅的炊烟中……

⑥如今,我已工作,安家在市内,很少回家。同我一样,家乡年轻力壮的劳力大多也已迁

居城里或在外打工,唯剩一些老人守家务农,所以他们几乎全部种植玉米,几乎绝不选择

极易遭到鸟雀糟蹋的谷子、黍子来种植。就在这种严峻形势下,妈妈却大胆地迈出了与众

不同的一步一一种了一大片谷子。

⑦且不说她播种、藐苗、追肥、收割、扬场的辛劳,单就说说眼下这看麻雀的艰辛吧。谷

子地在一片玉米地的里侧。当它们抽出了穗,渐趋成熟的时候,便招惹了大批的麻雀来啄

食。小时候的稻草人又上阵了。然而久之,那些狡猾的麻雀便看出了稻草人的黔驴之技。

没有办法,妈妈只得自己上阵了。

⑧早上,天刚亮,她就起床了,站在路边“哄一一哄一一”地喊起来了.好家伙,得有数

十只麻雀从谷子地里飞出来。几天后,这外围的虚张声势也不好用了•无奈,妈妈只得穿

过玉米地靠近谷子地去轰赶了,有时,还得边喊边扬几把土或扔几颗石子方能将它们赶

走。中午阳光毒辣辣的,这些麻雀也不休息,害得妈妈也休息不得,来来回回地在地里穿

走,好是辛苦。直到黄昏,鸟雀归巢,她才回家。

⑨那几日,我回家,帮她看鸟雀时,偶然发现临近谷子地的那条玉米垄已然变成了一条小

路。追肥时犁出的水沟早己不见了痕迹,如今却是这般硬实平坦一一原来,那是妈妈的双

脚踏出来的小径。它静静地延伸于两排猗郁的玉米中间,直到玉米地的尽头,坚实的样子

像极了妈妈手上的老茧。看着这条小路,眼前浮现出妈妈弓身穿行在绿叶遮蔽的闷热田间

的背影,还有那坐在地头饱含希冀眺望田间的面庞。穿梭在这条小径上,我被妈妈愚公式

的精神感动着,更是心疼着她年逾六十的身体。

⑩我激动道:“妈,你是稻草人啊?该歇也得歇会儿啊,吃就吃点呗,也不值啥钱。”

⑪“傻闺女,妈若是不看着,这些粮食早就让它们霍霍光了。”

谢愈加急了:“你干吗要种这,真是不嫌累!”

⑬“闺女啊,你可知道,我受这一个月的累,咱们两年就不愁没小米吃了。”

⑭妈妈没读过几年书,十多岁就跟着姥爷种地了。寒来暑往,风风雨雨,五十多个春秋,

她不辞辛劳,从不抱怨,扎扎实实地耕耘在土地上,犹如稻草人一样忠实地守护着她的田

地,我们的家园,我们的根!

⑮斜晖脉脉,再次凝望那尊屹立田间的稻草人,只见她身披霞彩,已然站成了一座坚实的

丰碑。

(1)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阅读下面两句话,从中任选一句,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所以他们j乎全部种植玉米,人乎不选择极易遭到鸟雀糟蹋的谷子、黍子来种植。

②耳不谀她播种、麻苗、追肥、收割、扬场的辛劳,单秋说眼下这看麻雀的艰辛吧。

(3)请从内容与结构两方面分析第鳗的作用。

(4)下面对文章内容与写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⑤段引出下文,暗示妈妈就是田间那不知疲累的''稻草人"。

B.第⑨段通过描写“我”眼前看到妈妈劳作的情景,表现妈妈吃苦耐劳的品质。

C.第⑭段插入交代妈妈的成长经历,表达“我”对妈妈的敬佩与赞美之情。

D.本文用第一人称记叙,通过“我”的视角,展现了一位勤劳朴实的中国母亲形象。

【分析】这篇文章以稻草人为叙事线索,写了母亲不辞辛劳地种谷子,驱赶麻雀的故事,

赞美了母亲吃苦耐劳的崇高品质,表达了对母亲的心疼和敬佩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根据文章第⑥段“他们几乎全部种植玉

米,几乎绝不选择极易遭到鸟雀糟蹋的谷子、黍子来种植。就在这种严峻形势下,妈妈却

大胆地迈出了与众不同的一步一一种了一大片谷子”,可概括为“妈妈种上别家不愿种植

的谷子”;根据文章第⑦⑧段“没有办法,妈妈只得自己上阵了。早上,天刚亮,她就起

床了……中午阳光毒辣辣的,这些麻雀也不休息,害得妈妈也休息不……直到黄昏,鸟雀

归巢,她才回家”,可概括为“起早贪黑驱逐麻雀根据文章第⑮段“她不辞辛劳,从

不抱怨,扎扎实实地耕耘在土地上,犹如稻草人一样忠实地守护着她的田地,我们的家

园"可概括出''妈妈像稻草人般守护田地”。把相关的情节概括串联成一句完整的话即

可。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两个“几乎”重复出现,强调了其他人都不愿意种“极易遭到鸟雀糟蹋的谷子、黍

子”,而是选择了种玉米;以其他人的选择来反衬妈妈虽与其他老人一样都年事己高,却

不辞辛劳要种稻谷,为了“咱们两年就不愁没小米吃了”而辛苦受累,为家庭精打细算的

性格特点。

②“且不说”后是整个种植过程,先概述这些程序,让人对其种植的艰辛有了大略理解;

“单就说”看麻雀一项,是突出其中一个难点,以其看麻雀的艰辛的“点”来烘托出整个

种植过程“面”的艰辛,流露出作者对母亲受累的心疼,以及对母亲这么大年纪依然如此

吃苦受累地守护田园的敬佩之情。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从结构上看,本段处于文末,有总结全文的作

用。“再次凝望那尊屹立田间的稻草人,只见她身披霞彩,已然站成了一座坚实的丰碑”

中,“丰碑”一词照应标题,“屹立田间的稻草人”则与文章开头与母亲讨论“稻草人”

相呼应,首尾照应。.

从内容上看,“那尊屹立田间的稻草人……站成了一座坚实的丰碑”其实指的是母亲,把

母亲比作“丰碑”。“丰碑”的意思是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此处

采用比喻手法,突出母亲形象的高大,也写出母亲的精神带给“我”的震撼与影响,流露

出“我”对母亲的敬佩,赞美与爱戴之情。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及写作手法的能力。

ACD.正确。

B.有误,“描写'我,眼前看到妈妈劳作的情景”错误,第⑨段写的是“发现临近谷子地的

那条玉米垄已然变成了一条小路”“看着这条小路,眼前浮现出妈妈弓身穿行在绿叶遮蔽

的闷热田间的背影”,是通过这条小路,联想到妈妈的辛勤劳作,而不是“眼前看到妈妈

劳作的情景”。

故选:B。

答案:

(1)妈妈种上别家不愿种植的谷子,起早贪黑驱逐麻雀,像稻草人般守护田地。

(2)①两个“几乎”构成反复句式。强调玉米好种不费事(用家乡人选择种植玉米这一

行为),以此衬托妈妈年岁已高却仍不辞辛劳、为家庭精打细算的特点。

②这是对种植谷子过程的总体概括。“且不说”“单就说“突出下旬妈妈看麻雀的艰辛,

表现我对妈妈的心疼与敬佩。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母亲比作丰碑,突出妈妈形象高大,其优秀品质对“我”影

响之大,表达对妈妈的尊敬与爱戴,点明并深化了文章中心。结构点题(或照应题目)总

结全文,首尾呼应.

(4)B

【点评】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2.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绳子那头

①我的父亲是一个修理空调的工人。

②暑假的一天,天气问热,整个城市的空调机都拼命地转着。我感觉实在无聊,便要求与

父亲、母亲一起出去干活。父亲原先不同意,但在我的纠缠下,他还是允许了.正午烈日

当头,父亲匆匆出门,回来时手里拿着一瓶新买的防晒油,在我身上细细抹了个遍,然后

才放心地带着我走出家门。这是我第一次与父亲出去干活。

③我们爬上六楼来到雇主家。了解了空调的问题后,父亲从工具袋中拿出一条毛巾,叠

好,围在我的腰上,又拿出一根粗粗的绳子,一头拴在他腰上,另一头在我身上毛巾外面

缠了几圈后,紧紧地系到屋里的暖气片上。然后,父亲高兴地对母亲说:“这回不用你来

了,儿子拉着我就行了。他拉着我,我更踏实,你只管递工具就行。”

④说完,父亲就要从窗户内往外爬。我一把拉住他:“你这是要干啥?多危险啊!”父亲却

只是笑笑。接着,他爬出窗户,我照母亲的话,慢慢地放绳子,父亲就这样一点点爬到楼

外,吊在距地面十几米的墙上。

⑤太阳仿佛从来没有这样近过,它肆意地释放着热量,大地仿佛是一块红薯,被无情地烘

烤着,发出阵阵热气。我站在窗户边,热气迎面吹来,额头上的汗滴总往眼睛里跑。我的

胳膊刚到窗台就猛地缩回,墙已经被晒得滚烫了。

⑥绳子那头传来父亲的声音:“手套!”母亲慢慢递上一双粗糙的手套。”这么热的天还要

戴手套?”我不解地问。

⑦“你爸好出汗,他怕手一滑,工具会脱手掉下去,砸着人可就不好了。”母亲回答说。

我握着手里的绳子,听着绳子那头传来的敲击声,眼睛有些湿润,以前我从来不知道父亲

做的是这样的工作。

⑧突然,我感到绳子那头重重地下坠,幸好我眼疾手快,迅速地拉回绳子。绳子那头传来

父亲的声音:“踩空了,吓死我了……”

⑨“你没事吧?"我和母亲焦急地问。“没事,没划伤,你看儿子劲儿就是比你大。”父

亲的话带着笑意,而我却很想哭。

⑩绳子那头喊了声:“把我拉上去一些!”我便用力把他拉回墙边。父亲艰难地爬着,他的

双手有些发抖,等到他踩到空调外机上,他的身体全部进入我的视野:皮肤黝黑,深深的

皱纹刻入他的额头,两鬓也白了。我蓦地发现,这么多年,我竟没有如此认真地观察过

他。他已经没有了年轻时的活力,可是他才四I•多岁啊!岁月啊,你过早地变老了我的父亲!

⑪一会儿,雇主拿来一支雪糕送给正在干活的父亲。父亲接过雪糕,道了声谢。然后,他

摘下胜手套,把雪糕袋往衣服上干净的地方擦了擦,递给了我。

⑫''天儿太热,小心中暑,儿子你吃吧。”他笑着说。“我不吃,你吃吧……”“让你吃

你就吃。”父亲似乎有点不高兴。我拆开包装袋,咬了一口冰凉的雪糕,一股清爽的感觉

流遍全身,父亲笑着看我吃完整块雪糕。我从来没有吃过如此美味的雪糕。

⑬父亲又要下去干活了,我慢慢地放着绳子,我感到一股神奇的力量从绳子那头传来,那

是一种亲切厚重的感觉,一种踏实的感觉。

包我紧紧地握住手中的绳子,紧紧地拉住绳子那头的人--那是一个伟大的人。

--(选文有改动)

(1)请找出文中最能体现父亲呵护儿子的三处细节,请分别概括。

(2)第⑤段画线句从内容上看属于环境描写,突出了天气炎(闷)热(恶劣)

的特点,侧面表现出父亲工作艰辛。

(3)第⑩段画线句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4)父亲是一个普通的空调修理工,为什么“我”却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人”?请写出

三条理由。(要求:三条理由合理且不重复)

【分析】本文写“我”暑假期间跟随父亲去修理空调,父亲买来防晒油并给“我”涂上,

在缠“我”的绳子里垫上毛巾,又把雇主给的雪糕让给“我”吃,使“我”感到浓浓的父

爱,也感受到父亲工作的艰辛、危险,体会到父亲为家庭的责任感而深深感动。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事件的概括能力。阅读文章,找到父亲关爱儿子的段落,根

据相关句子概括。根据第②段“父亲匆匆出门,回来时手里拿着一瓶新买的防晒油,在我

身上细细抹了个遍,然后才放心地带着我走出家门”可知,父亲慈爱地买来防晒油,并把

“我”全身涂遍防晒油。根据第③段“父亲从工具袋中拿出一条毛巾,叠好,围在我的腰

上,又拿出一根粗粗的绳子,一头拴在他腰上,另一头在我身上毛巾外面缠了几圈后,紧

紧地系到屋里的暖气片上”可知,父亲细心地将毛巾垫在绳子里边缠在“我”腰上。第⑪

段“父亲接过雪糕,道了声谢。然后,他摘下脏手套,把雪糕袋往衣服上干净的地方擦了

擦,递给了我”可知,父亲慈爱地将擦干净的雪糕给“我”吃0

(2)本题考查景物描写及作用的理解。此句描写“太阳……肆意地释放着热量,大地……

被无情地烘烤着,发出阵阵热气”,可知是环境描写,交代当时的天气状况,突出天气的

炎热程度,为下文父亲在这样的环境下艰辛的工作作铺垫。

(3)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揣摩。结合第⑩段上文所写的内容,“皮肤黝黑,深深的皱纹

刻入他的额头,两鬓也白了”是对父亲外貌的描写,父亲才四十多岁,就己经如此的苍

老,这些都是因为父亲长年累月辛苦工作所致,父亲过早的苍老和工作的艰辛让“我”心

疼不己,也为自己没有认真观察过父亲,对父亲的忽略而深感内疚。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需根据人物在文本中的表现具体分析。“我”要和父亲一起

去工作,父亲买来一瓶防晒油给“我”擦上,可知父亲是一个爱孩子的人;天气如此炎

热,父亲还要在室外工作,可知父亲是一个勤劳的人;父亲要戴手套,是为了不想工具掉

不去砸到人,可知父亲是一个善良的人;雇主给父亲一根雪糕,父亲真诚道谢,可知父亲

是一个淳朴的人;父亲对“我”和母亲的安慰,说明他是一个体贴细心的人;父亲身上体

现出的慈爱、吃苦耐劳、善良淳朴、对家庭的责任感等,让儿子认为父亲是一个伟大的

人。

答案:

(1)买并涂防晒油;垫毛巾;让雪糕。

(2)环境炎(闷)热(恶劣)

(3)因自己长时间忽略父亲而愧疚;因父亲过早衰老而心酸。

(4)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吃苦耐劳的品质,强烈的责任感,让儿子认为父亲是一个伟大的

人。

【点评】景物描写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3)展示人物性格。

(4)推动情节的发展。

(5)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作品中描写景物,作者往往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达到借景

抒情、情景交融的目的。

3.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一双皮鞋的秘密

郭海

①我上高中的时候,班里大多数同学都买了皮鞋,我也想买一双。

②星期六回家,我对妈妈说了。妈妈半天没说话,只是盯着我。好久,她才说,非买不可

吗?我没有说话,却点了点头。妈妈说,你快要交学费了吧?我又点了点头。妈妈又说,

你的学费还没攒够呢!我听了没说话,把头转到了一边。妈妈说,你爸爸在地里刨葱,你

去看看吧。

③我去了地里,爸爸正在刨葱。见我不说话,爸爸问,怎么了?我还是不说话。爸爸就不

问了。那天的天气很好,可我却觉得很闷,头就像被谁用棍子打了一下。过了一会儿,妈

妈也到了地里。她把我想要皮鞋的事给爸爸说了。爸爸听了,过了好大一会儿才说,晚几

天买不行吗?我不说话,我想星期一上学的时候就穿上新皮鞋。可我说不出口,我知道我

的家境很穷。

④爸爸说,你想要皮鞋,行,你肯下力气吗?我说,肯下力气。爸爸说,邹县的葱比咱这

儿贵好几分钱,只是路太远了,我一个人拉排车怕拉不到。我当时就说,我帮你拉。

⑤邹县离我们这儿有七十里路,我和爸爸吃过晚饭,就拉着一千多斤的葱上路了。刚开

始,我觉得还行,没怎么费力。大约走了有二十里路,就觉得浑身上下酸酸的,排车的轮

子好像坏了。我和爸爸吃力地前进着。爸爸说,你能坚持到邹县吗?我咬了咬牙,说,

能。爸爸就不再说什么了。

⑥晚上没有月光,只有几颗星星在天空眨着眼。有露水从天上落下来,打湿了我和爸爸的

头发。晚上已经很冷了,可我们身上却流着汗。为了一双皮鞋,我豁出去了。

⑦大概走了一半的路程,我就走不动了。三十多里路,我们走了四个小时,但还有四个小

时的路呢!我说,邹县可真远。爸爸说,不近。我说,咱歇一会儿吧。爸爸说,你不想要

皮鞋就歇一会儿吧。我说,歇一会儿就买不成皮鞋了?爸爸说,咱早到一会儿可能卖个好

价钱,晚到一会儿可能就把你的皮鞋给耽误了。

⑧我说,那咱赶路吧。爸爸说,咱一口气赶到。我咬了咬牙说,行。那天葱卖得很好,一

斤比我们那里多卖八分钱,一千多斤就多卖了一百多块钱。我心里很高兴,我的皮鞋有希

望了。

⑨一回到家,我就躺在了床上。我一夜没合眼,累坏了。待我醒来时,爸爸把一双皮鞋递

到了我手里,我心里很高兴。妈妈说,花了一百多块呢!

⑩星期一,我就穿着皮鞋去了学校。有个眼尖的同学说,你的皮鞋不是皮的。我不信。同

学给我指了出来,我的心当时就凉了。

⑪爸爸被人骗了,那可是我们俩的力气钱啊!说真的,我当时沮丧极了。后来我回家,爸

爸问我,怎么没穿皮鞋?我说,我得省着穿。爸爸笑着说,知道省就好。爸爸说,你要想

穿上名牌皮鞋就得好好学习。我一直保存着那双皮鞋。我怎么也忘不了为了一双皮鞋,我

和爸爸拉着一千多斤的葱到七十里开外的邹县去卖的情景。我和爸爸辛辛苦苦多卖的钱,

被卖皮鞋的人给骗去了。至今我都没有给爸爸说那是双假皮鞋,我不想让爸爸伤心。如今

我已结婚生子,我不再为了一双皮鞋而发愁。可我怎么也忘不了那双皮鞋,就是那双皮鞋

让我知道了做人的艰辛。那双皮鞋怕是要陪伴我一辈子了。

隹上天,我陪爸妈吃饭。妈妈说,你知道吗,多年前的那双皮鞋是革的。我说,我穿上皮

鞋到了学校就知道了。妈妈说,可你没说啊。我说,我知道那双鞋比真皮鞋还贵。

⑬爸爸突然说,有个秘密你们都不知道,当年我没有被骗。我和妈妈一听,都愣了。爸爸

继续说,我去给你买皮鞋时,在路上遇见了一个病危的老太太,我把钱给她了。我想皮鞋

真假都一样穿,可人的命就只有一条。

⑭爸爸的头发已经花白了,他的背也已经驼了,但我却忽然发现,爸爸比以前任何时候都

高大。在他面前,我只能仰望,一直到永远。

(1)请仿照示例围绕“鞋”概括文章主要情节。

想要皮鞋一一卖葱得鞋——发现鞋假——揭秘假鞋

(2)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晚上没有月光,只有几颗星星在天空眨着眼。有露水从天上落下来,打湿了我和爸爸的头

发。

(3)知道爸爸买回来的是假皮鞋,为什么后来“我”说“那双鞋比真皮鞋还贵”?

(4)文章结尾写到,“我”觉得头发花白、驼背的爸爸比以前任何时候都高大。结合全

文,分析“我”心目中的爸爸的形象。

(5)联系文章内容,请分析以“一双皮鞋的秘密”为题的作用。

【分析】本文以“皮鞋”为线索展开情节,自己在高中时代想要一双皮鞋,在与爸爸的一

起努力下,通过卖葱得到了一双皮鞋,结果被同学指出这是一双假鞋,多年之后一个偶然

的机会揭开了皮鞋的秘密。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写“我”成长的一段历程,实则是借皮鞋来

表现爸爸人格的高尚。

【解答】(1)本题考查情节概括。解答本题,需要先分层,再进行总结概括。阅读全文可

知,第一层为①到③段,主要情节为“我”想要皮鞋;第二层为④到⑨段,结合“邹县的

葱比咱这儿贵好几分钱"''那天葱卖得很好,一斤比我们那里多卖八分钱”“待我醒来

时,爸爸把一双皮鞋递到了我手里”可知,本层的主要情节为父亲和“我”去卖葱,用卖

葱的钱买了皮鞋;第三层为⑩到⑪段,结合“有个眼尖的同学说,你的皮鞋不是皮的”

“爸爸被人骗了,那可是我们俩的力气钱啊”可知,本层的主要情节为“我”发现鞋是假

的;第四层为(g邸J⑭段,结合“你知道吗,多年前的那双皮鞋是革的”“有个秘密你们都

不知道,当年我没有被骗”可知,本层的主要情节为一家人一起揭开了假鞋背后的秘密。

据此整理答案即可。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题干要求从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因此判定描写方法极为关键。

划线句子描写了星星和露水,由此可知,这句话运用了环境描写。“晚上没有月光,只有

几颗星星在天空眨着眼”表现了夜晚的漆黑。漆黑的夜晚,混合着露水,父亲和“我”正

在拉着一千多斤的葱赶路。在环境的衬托下,父亲和“我”的行路显得更加艰难。

(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根据“我怎么也忘不了为了一双皮鞋,我和爸爸拉着一千多

斤的葱到七十里开外的邹县去卖的情景”可知,那双鞋见证了“我”和爸爸卖葱买鞋的辛

苦过程,它很珍贵。根据“可我怎么也忘不了那双皮鞋,就是那双皮鞋让我知道了做人的

艰辛”可知,那双鞋让“我”懂得了做人的艰难:要想获得,就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根据

“我上高中的时候,班里大多数同学都买了皮鞋,我也想买一双”“你想要皮鞋,行,你

肯下力气吗”可知,爸爸让“我”和他一起卖葱,既满足了“我”的愿望,也对“我”进

行了教育,用心良苦。这双鞋的背后是父亲的良苦用心,是父亲对子女深沉的爱。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通过“三十多里路,我们走了四个小时,但还有四个小时的

路呢!我说,邹县可真远。爸爸说,不近•我说,咱歇一会儿吧。爸爸说,你不想要皮鞋

就歇一会儿吧。我说,歇一会儿就买不成皮鞋了?爸爸说,咱早到一会儿可能卖个好价

钱,晚到一会儿可能就把你的皮鞋给耽误了”可知,父亲是一个吃苦耐劳、教子有方的

人。通过“我去给你买皮鞋时,在路上遇见了一个病危的老太太,我把钱给她了。我想皮

鞋真假都一样穿,可人的命就只有一条”可知,父亲是一个善良无私的人。

(5)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首先,“一双皮鞋的秘密”新颖独特,设置悬念,能够激发读

者的阅读兴趣;其次,全篇都与皮鞋有关,因此“一双皮鞋”贯穿全文,充当了本文的线

索。“我去给你买皮鞋时,在路上遇见了一个病危的老太太,我把钱给她了。我想皮鞋真

假都一样穿,可人的命就只有一条”点明了父亲关于皮鞋的秘密,让父亲的形象高大了起

来,深化了父亲的形象。

答案:

(1)卖葱得鞋;发现鞋假;揭秘假鞋

(2)这句话运用了环境描写,凸显了夜晚的漆黑、寒冷,烘托出父亲和“我”行路的艰

难。

(3)①那双鞋见证了“我”和爸爸卖葱买鞋的辛苦过程。②那双鞋让“我”懂得了做人的

艰难:要想获得,就要付出艰辛的努力。③对父爱有了更深层的理解:爸爸虽然尽力满足

了“我”少时虚荣的愿望,但不忘对“我”进行做人的教育。

(4)①爸爸为了把葱卖个好价钱,深夜拉车赶了七十里路,可见爸爸是一个吃苦耐劳的

人;②爸爸带“我”一起去卖葱买鞋,可见爸爸是一个关爱子女、教子有方的人;③爸爸

伸援手帮助路遇的垂危病人,可见爸爸是一个善良淳朴、无私助人的人。

(5)①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一双皮鞋”贯穿了全文,在内容上起到

了线索作用,并且深化了父亲的形象。

【点评】常见的标题的作用有:概括文章内容,点出写作对象,暗示或点明文章中心,充

当文章线索,点明写作顺序,设置悬念等。

4.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那时我是弟弟

梅子涵

那年书店的阿姨叫我弟弟,还在橱架的角落里给我留下了一本《月亮和六便士》。

我是在下乡前两天买下《静静的顿河》的。那四本一套的书,放在书店右面那个蛮高

的橱架上,我原因不明地看了它整整五年,原因不明地,总是目光就停在它那儿。整整五

年,它在那个位置上没有动过,它的左边是《月亮和六便士》,所以我既记住了肖洛霍

夫,也记住了毛姆。

这是一个永远安静的小书店,在我上中学的路上,它的旁边是粮店,每个月我都会跟着

外祖母到这儿来买米,我背回去。

我上了三年中学,可是却在中学待了五年。后面的两年不毕业,也不上课,有的同学待

在家里,有的在学校和马路上闲逛。我是属于闲逛的,这个很小的书店也是我闲逛的地

方。加上上课的那三年,我也是常常逛进去,虽然并不总是买书,但是成为了习惯。这些

年,我经常讲那本法国的《星期三书店》给儿童们听,讲的时候,我会想起自己走进这个

小书店。那本书里的小女孩,每个星期三的下午都走进巴黎的一个小书店,坐在沙发上看

漫画,对面的沙发上也总是有一个老先生坐在那儿读一本厚厚的历史书。读厚厚的历史书

的老人成为她童年的星期三情景。

我们那个时候的书店不开架,也没有地方坐,我们是站在柜台的外面看橱架上的书。我

很想请营业员把《静静的顿河》拿下来给我看看,可是不好意思。因为我只是想翻一翻,

没有准备买。买这一套书要好几块钱,不是想买就可以买的。

让别人拿下来给我看,可是又不买,我觉得很不好意思。

有一次,我还是看着橱架上的《静静的频河》的时候,女营业员突然一句话也没有

说,就取下了一本放在我面前,然后退后一步靠着橱架,看着我,虽然没有什么笑容,但

是目光和气。她一定是记得我,看见我总是远远地看它。一个人,目光和气地看着别人,

可能比笑容满面更令人安定。

我很意外,就急急忙忙地翻了一下书,记住了一个叫格里高利的人物名字,记住了哥

萨克和文字里的一点儿词句感觉,那词句感觉和家里有的苏联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复

活》不一样,那时,都叫苏联小说,不叫俄罗斯小说。

可是我没有买,不好意思地把书放回原处,说了声“谢谢阿姨”,就赶紧走了。

《星期三书店》中的老先生每个星期三下午来,到书架前取下那本历史书看,看得很缓

慢。他已经很老了,没有把书买下来,但是又希望读完。这情景,不但看漫画的小女孩看

见,年轻的女营业员也看得清清楚楚。

再过两天我就要下乡了。妈妈给了我钱,让我买所需要的日用品,还剩了一些钱,所

以就又逛到这儿来了。

她正坐在那儿打毛衣。我说:“阿姨,我要买《静静的顿河》。"她立刻放下毛衣,

站起来,把四本一起取下来,捶了惮书上的灰,放到我面前。我没有翻看就付了钱,她用

印着“新华书店”几个字的纸拦腰把书包了一圈,递给我,好像是对我,也好像是对站在

另一边的男营业员说,放在这里几年了,放也放老了,总算卖掉了。

男营业员说,正好你明天退休,你欢送它,它也欢送你。

他们就哈哈笑起来。

我看看她,心想,以后来就看不见她了。

我从书店走出来,回家去。听见她在后面喊我:“弟弟!”上海的大人,尤其是女性

的大人,喜欢喊男小孩“弟弟”。

我停下来,转过身。她说:“弟弟,旁边那本书,我帮你放在下面橱里了,在角落

里,你如果以后要买,就对他说,我也会跟他说的,只有一本,卖掉了就没有了。”

“《静静的顿河》也没有了,是吗?”“没有了,只有一套。”

放在下面橱里角落的就是《月亮和六便士》。

《星期三书店》里,到了圣诞节前一天,老人又来看书,可是那书不在架子上了.他问年

轻的女营业员:“是卖掉了,是吗?”

营业员说:“是卖掉了。被人当作圣诞节礼物买走了。”然后她从下面的橱里取出一

个包扎好的漂亮礼物,递给老人,说:“爷爷,圣诞节快乐!”

她买下了那本历史书送给老人。

阿姨是以另一种方式为我包扎好,藏在一个角落里,心意都暖和,因为我在看《静静

的顿河》的时候,也一直都看《月亮和六便士》。她看见了我的看。

下乡的十年里,度过着另外的生活感觉,竟然没有想去买那本被藏在角落里的书,后

来等我想起这事,书店已经不在了。粮店也不在了。只有我的想起还在。

我一直纳闷的是,在我们不上学的那个年代,苏联小说、英国小说,其实是不可以出

现在书店的,但是它们怎么一直在那儿呢?我搞不大懂。

(有删改)

(1)阅读全文,根据作者对中学时书店经历的回忆和《星期三书店》情节的叙述,补写相

关的内容。

书店的经历:我对橱架高处的外国书充满了向往一一①营业员阿姨从橱架取下《静静的

顿河》让“我”翻看一一下乡前我终于买了一套《静静的顿河》一一②营业员阿姨告

诉“我”在橱架角落给“我”留书的事情

《星期三书店》的情节:小女孩在书店总能遇到坐在沙发上看书的老人一一老先生在书店

缓慢地阅读历史书__③营业员自已购买历史书作为礼物送给老先生

(2)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①那四本一套的书,放在书店右面那个蛮高的橱架上,我原因不明地看了它整整五年,原

国不明战,总是目光就停在它那儿。(“原因不明地”在这里间隔反复,有什么作用?)

②那词句感觉和家里有的苏联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不一样,那时,都叫苏联小

说,不叫俄罗斯小说。(这句话看似多余,能否删掉?为什么?)

(3)文中的营业员阿姨是个怎样的人?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人。

【分析】本文记叙了作者中学时书店经历的回忆:“我”对橱架高处的外国书充满了向

往;营业员阿姨从橱架取下《静静的顿河》让“我”翻看;下乡前“我”终于买了一套

《静静的顿河》;营业员阿姨告诉“我”在橱架角落给“我”留书的事情。表现了“我”

对书的喜爱,也表现了营业员阿姨是一个和气、善解人意的人。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书店的经历”部分,三到六段写的是“我对橱架

高处的外国书充满了向往”;七到九段写“有一次,我还是看着橱架上的《静静的顿河》

的时候,女营业员突然一句话也没有说,就取下了一本放在“我”面前,“我很意外,就

急急忙忙地翻了一下书”,写的是营业员阿姨给“我”取书的事,可概括为“营业员阿姨

从橱架取下《静静的顿河》让我翻看";十一到十五段写的是“下乡前我终于买了一套

《静静的顿河》";十六到二十段写营业员阿姨追出来对“我”说,“弟弟,旁边那本

书,我帮你放在下面橱里了,在角落里,你如果以后要买,就对他说,我也会跟他说的,

只有一本,卖掉了就没有了",可概括为“营业员阿姨告诉我在橱架角落给我留书的事

情”。“《星期三书店》的情节”,二十一到二十三段写“从下面的橱里取出一个包扎好

的漂亮礼物,递给老人,说:‘爷爷,圣诞节快乐'她买下了那本历史书送给老人”,可

概括为“营业员自己购买历史书作为礼物送给老先生”。

(2)本题考查语句作用理解分析。①两次出现“原因不明地”构成间隔反复,而反复的作

用是“强调”,作者强调,没有任何理由地“看了它整整五年”“总是目光就停在它那

儿”,突出了少年对《静静的顿河》充满了渴盼和好奇。

②“那词句感觉和家里有的苏联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不一样",“我”的家里

有外国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我”有过阅读外国小说的经历,这也就说明了

“我”为何对《静静的顿河》感兴趣;“那时,都叫苏联小说,不叫俄罗斯小说”,这句

话交代了时代背景。因此这句话不能删掉。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及作者写作意图分析。结合“有一次,我还是看着橱架上的《静静

的顿河》的时候,女营业员突然一句话也没有说,就取下了一本放在我面前,然后退后一

步靠着橱架,看着我,虽然没有什么笑容,但是目光和气”,阿姨注意到了“我”对《静

静的顿河》感兴趣,并主动取下书来给“我”看,而且目光和气,让“我”感到“安

定”,表明她是一个和气、善解人意的人。再看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人,“我“喜欢

《静静的顿河》,“我原因不明地看了它整整五年,原因不明地,总是目光就停在它那

儿”,但是“我”没钱买,“我只是想翻一翻,没有准备买。买这一套书要好几块钱,不

是想买就可以买的”,因此就只能常去看它。而营业员阿姨注意到了“我”的困窘,她

“突然一句话也没有说,就取下了一本放在我面前,然后退后一步靠着橱架,看着我,虽

然没有什么笑容,但是目光和气”,阿姨没有询问“我”,而是主动把书放到“我”面前

让“我”看,是因为她理解和尊重少年敏感的自尊心,帮助“我”满足了看书的愿望,她

甚至注意到了“我”也在看另一本书,“以另一种方式为我包扎好,藏在一个角落里,心

意都暖和,因为我在看《静静的顿河》的时候,也一直都看《月亮和六便士》.她看见了

我的看";而“我”的感受是“一个人,目光和气地看着别人,可能比笑容满面更令人安

定”,这让当时的“我”内心充满暖意,多年之后“我”还记得“那年书店的阿姨叫我弟

弟,还在橱架的角落里给我留下了《月亮和六便士》”,成年后依然倍加感激和怀念。

答案:

(1)①营业员阿姨从橱架取下《静静的顿河》让“我”翻看;②营业员阿姨告诉“我”在

橱架角落给“我”留书的事情;③营业员自己购买历史书作为礼物送给老先生。

(2)①起到强调的作用。强调少年对《静静的顿河》充满了渴盼和好奇。

②不能删掉。这句话交待了“我”对《静静的顿河》感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之前“我”

有过阅读外国小说的经历。同时,也暗示了时代背景。

(3)第一问:营业员阿姨是一个和气、善解人意的人。

第二问:营业员阿姨能体察到“我”当时的困窘,理解和尊重少年敏感的自尊心,帮助

“我”满足了看书的原望,这让当时的“我”内心充满暖意,及至成年后倍加感激和怀念

(及至成年后,充满温情地对待周围的人)。

【点评】解答梳理情节类题,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线

索;然后根据文章内容,找到相关语段,结合关键语句,筛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5.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

刘心武

①从1950到1959年,我8岁到17岁。家里平时就我和母亲两人。回忆那10年的生活、

母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我的哺育,都是非同寻常的。

②物质上,母亲自己极不重视穿着,对我亦然,有得穿就行了;用的,如家具,也十分粗

陋。但在吃上,那可就非同小可了,母亲做得一手极地道的四川菜,且不说她能独自做出

一桌宴席,令父亲的那些见过大世面的朋友交口称誉,就是她平日不停歇地轮番制作的四

川腊肠、腊肉等,也足以叫邻居们啧啧称奇。有人就对我发出警告:“你将来离开了家,

看你怎么吃得惯啊!”但是母亲几乎不给我买糖果之类的零食,偶尔看见我吃果丹皮、关

东糖之类的零食,她总是要数落我一顿。母亲坚信,一个人只要吃好三顿正经饭,便可健

康长寿,并且那话里话外,似乎还传递着这样的信念:人只有吃“正经饭”才行得正,吃

零嘴意味着道德开始滑落一一当然很多年后,我才能将所意会到的,整理为这样的文句。

③母亲在饮食上如此令邻居们吃惊,被一致地指认为对我的“娇惯”和“溺爱”。但跟着

还有令邻居们吃惊的事,那就是我家是大院中有名的邮件大户。如果那几十种报刊都是我

父亲订的,当然也不稀奇,但我父亲其实只订了一份《人民日报》,其余的竟都是为我订

的。就有邻居大妈不解地问我母亲:“你怎么那么舍得为儿子花钱啊!你看你,自己穿得

这么破旧,家里连套沙发椅也不置!”母亲回答得很坦然:“他喜欢啊!这个爱好,尽着

他吧!”

④1959年,我被北京师范专科学校录取,勉勉强强地去报了到。我感到“不卒中的尸

举”,这所学校就在市内,因此我觉得还可以大体上保持和上高中差不多的生活方式一一

晚上回家吃饭和睡觉。我满以为,母亲会纵容我“依然故我”地那样生活。但是她却给我

准备了铺盖卷和箱子,显示出她丝毫没有犹豫过。母亲不仅把我“推”到了学校,而且也

不再为我负担那些报刊的订费,我只能充分地利用学校的阅览室和图书馆。

⑤1960年春天,有一个星期六我回到家中,一进门就发现情况异常,仿佛在准备搬家似

的……果不其然,父亲奉命调到张家口一所军事院校去任教,母亲也随他去。我呢?父亲

和母亲都丝毫没有犹豫地认为,我应当留在北京。问题在于:北京的这个家,要不要给我

留下?如果说几间屋都留下太多,那么,为什么不至少为我留下一间呢?但父亲却把房全

退了,母亲呢,思想感情和父亲完全一致,就是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我应当开始完全独立

的生活。父母迁离北京后的那周的星期六下午,我忽然意识到我在北京除了集体宿舍里的

那张上铺铺位,再没有可以称为家的地方了!我爬上去,躺到那铺位上,采采地望着天花

板上的一块污渍,没有流泪,却有一种透彻肺腑的痛苦,难以言说,也无人可诉。

⑥1966年春天,我在北京一所中学任教。就在那个春天,我棉被的被套糟朽不堪了,那是

母亲将我放飞时,亲手给我缝制的被子。它在为我忠实地服务了儿年后,终于到了必须更

换的极限。于是我给在张家口的母亲,写信要一床被套。这对于我来说是自然到极点的

事。母亲很快寄来了一床新被套,但同时我也就接到了母亲的信,她那信上有几句话我觉

得极为刺心:“被套也还是问我要,好吧,这一回学雷锋,做好事,给你寄上一床……”

睡在换上母亲所寄来的新被套里,我有一种悲凉感:母亲给儿子寄被套,怎么成了“学雷

锋,做好事”,仿佛是“义务劳动”呢?现在我才憬悟,母亲那是很认真很严肃的话,就

是告诉我,既己将我放飞,像换被套这类的事,就应自己设法解决。她是在提醒我,“自

己的事要尽量自己独立解决”。

⑦母亲将我放飞以后,我离她那双给过我无数次爱抚的手,是越来越远了,但地所给予我

的种种人生启示,竟然直到今天,仍然能从细小处,挖掘出珍责的宝藏来……谁言寸草

心,报得三春晖!

(1)结合上下文,写出第④段中加点词“不幸”和“万幸”分别指代的内容。

(2)第①段中画横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文中一共写了母亲对“我”的三次“放飞”,“我”的情感也随之发生变化。请根据

提示完成下面的表格。

母亲的三次“放飞”“我”的情感变化

第一次:儿子考上北京师专,母亲把儿子“推”到学校住意外

读。

第二次:①举家外迁,不给儿子在北京留下一间房痛苦

第三次:母亲把给儿子寄被套当作“学雷锋,做好事”。②悲凉

(4)标题中“放飞”一词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

(5)文中母亲的育子方法,你是否赞成?请结合文本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分析】文中一共写了母亲对“我”的三次“放飞”:第一次是儿子考上北京师专,母亲

把儿子“推”到学校住读;第二次是举家外迁,不给儿子在北京留下一间房;第三次是母

亲把给儿子寄被套当作“学雷锋,做好事”,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内容梳理和概括。阅读文本,理清故事情节,根据题目要

求筛选相关的词句概括作答。本题所说的“不幸”可依据“我被北京师范专科学校录取,

勉勉强强地去报了到”来概括;“万幸”可依据“这所学校就在市内,因此我觉得还可以

大体上保持和上高中差不多的生活方式一一晚上回家吃饭和睡觉”来概括作答。

(2)本题考查句段的表达作用。文章句段的作用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分析。语句

“回忆那10年的生活,母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我的哺育,都是非同寻常的",从结构上

看,用在文章的开头,在总领全文内容的同时,引出了下文非同寻常的母亲在物质上和精

神上对“我”的哺育的叙写;内容上,交代了对过去十年生活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母来

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3)本题考查梳理文章的内容和概括能力。阅读文本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理清故事情

节,概括各部分的内容;结合题目筛选相关的词句,或根据所写内容分析,人物的心理、

情感等概括填写作答。文章叙写了母亲三次“放飞我”:第一次是第4段叙写的考上北京

师专,母亲把儿子“推”到学校住读,而且也不再为“我”负担那些报刊的订费。“我”

当时的心情是“感到意外”;第二次是第5段叙写的在I960年春天,父亲去外地任教,举

家外迁,在北京没给“我”留下一间房,这让“我”感到“一种透彻肺腑的痛苦”:第三

次是第6段叙写的1966年春天,“我”在北京一所中学任教时,母亲把给“我”寄被套当

作“学雷锋,做好事”,“我”的心情是“一种悲凉感”。据此仿照示例概括作答。

(4)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可以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去分析。从文章叙写的内容看,题

目中“放飞”的意思是指父母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修辞的角度看,“放飞”

一词运用了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母亲的行为一要坚决地“放手”,让孩子自己独

立,从而喑示了的主旨。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5)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地解读。解答此类试题一般采用“观点+理

由”的格式,即言简意赅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依据题

目的相关要求,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认知和体会来谈理由。本题若赞同文中母亲的育子

方法,可从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和伟大母爱的角度来阐述理由;若不赞同文中母亲的

育子方法,可从母亲对孩子“娇惯”和“溺爱”的角度,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阐述理

由。答案不唯一,能结合文章内容,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不幸:“我”自认为没有考上理想的学校(或“我”被北京师范专科学校录取)

万幸:北京师专就在北京市内,“我”每天晚上可以回家吃饭和睡觉。(或“这所学校就

在市内,因此我觉得还可以大体上保持和上高中差不多的生活方式一晚上回家吃饭和睡觉

O

(2)结构上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写母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我”的哺育;内容上表达了

对母来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3)①举家外迁,不给儿子在北京留下一间房②悲凉

(4)“放飞”就是“放手”之意,即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放飞”用了修辞手

法,生动形象地表达母亲的想法,一旦孩子长大,就应尽早地、坚决地、完全地“放

手”。

(5)示例一:赞成。①这位母亲注重孩子的饮食,对衣着和家中摆设却毫不讲究,这种做

法大有把“身体好”放于首位之意,有利于培养孩子不慕虚荣的纯朴天性;②反对孩子吃

零食,却十分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并不惜进行“巨额投资”,显然,这对刘心武日后成

为一名有成就的作家是极有影响力的;③三次“放飞”,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子女作长远打算,这是高层次的父母之爱。

示例二:不赞成。①这位母亲在饮食上对孩子过于“娇惯”和“溺爱”,没有把“立德树

人”放在首位,不利于培养孩子适应集体生活的习惯:②培养孩子兴趣爱好的方法有很

多,不一定要花巨资订报刊;③三次“放飞”孩子过于狠心。不利于培养母子情感。

【点评】信息筛选题答题技巧:解答这种信息筛选与整合题,通常的做法是:提取综合,

重组输出。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1)从文中准确而迅速地捕捉、筛选、提取出所需的信息;

(2)合理地概括信息;

(3)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

在提取信息过程中要注意,有时如果文段中是几层并列的内容,就需要把几个意思联

结,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如果文段中有结构类似的词语、短语或者句子,那么这些往往

是所要找的儿个要点。其次还可以抓住关键的标志词寻找要点,如“除了”“还有”“另

外”等。

6.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汤圆

毕飞宇

①那一天我得到了一碗汤圆。但我们乡下人要士气一些,把汤圆叫作“圆子”。我的碗里

一共有4个圆子,后来,有几个大人又给了我一些,我把它们吃光了。以我当时的年纪,

我的母亲认为,我吃下去的数量远远超出了我的实际能力,所以,她不停地重复,她的儿

子“爱吃圆子”,“他吃了8个”。

②直到现在,我的母亲仍认定她的儿子“爱吃圆子”,其实我不喜欢。在那样一个年代,

在“吃”这个问题上,爱和不爱是一个根本不存在的问题,首要的问题是“有”。在

“有”的时候,一个孩子只有一个态度:能吃就吃。

③我还想告诉我的母亲,那一次其实我吃伤了。很抱歉,“吃伤了”是一件很让人难为情

的事,可我会原谅我自己。

④我为什么至今还记得那碗汤圆呢?倒不是因为我“吃伤了”,首要的原因是汤圆属于

“好吃的”。吃好吃的,在当时这样的机会并不多。

⑤“好吃的“有什么可说的吗?有。

⑥我们村有一个很特殊的风俗,如果哪一家做了“好吃的”,关起门来独享是一件十分不

得体的事情,是要被人瞧不起的。我这么说也许有人要质疑:你不说你们家做了“好吃

的”,人家怎么会知道呢?这么说的人一定没有过过苦日子。人的嗅觉是十分神奇的,在

你营养不良的时候,你的嗅觉会变得和狗的嗅觉一样灵敏。这么说吧,你家在村东,如果

你家的锅里烧了红烧肉,村子西边的鼻子会因为你们家的炉火而亢奋一一除非你生吃。

⑦所以,乡下人永远都不会去烧单纯的红烧肉,他们只会做青菜烧肉、萝卜烧肉、芋头烧

肉,一做就是满满的一锅。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要送。左边的邻居家送一碗,右边的邻居

家送一碗,三舅妈家送一碗,陈先生家送一碗。因为有青菜、萝卜和芋头垫底,好办了,

肉就成了一点“意思”,点缀在最上头。

⑧我们乡下人就是这样的,也自私,也粗俗,但是,因为风俗,大家都有一种思维上的惯

性:自己有一点儿好的马上就会想起别人。它是普遍的,常态的。

⑨有一首俄罗斯民歌,叫《如歌的行板》。它是这么唱的:“瓦尼亚将身坐在沙发/酒瓶酒

杯手中拿/他还没有倒满半杯酒/就叫人去喊卡契卡。”

⑩第一次读到歌词是在1987年的冬天。那一年,我大学毕业,一个人在宿舍。读到最后一

句的时候,几乎没有过渡,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我不需要回忆,不需要。往事历历在目。

在我的村庄,在那样一个艰难的时刻,伟大而温润的中国乡村传统依然没有派灭,它在困

厄里流淌,延续:每一个乡亲都是瓦尼亚,每一个乡亲都是卡契卡。我就是卡契卡,可我

还没有来得及做瓦尼亚,就离开了我的村庄。这是我欠下的。

⑪m可惜,在我还没有离开乡村的时候,这个风俗已经出现了衰败的态势,最终彻底没落

了。

⑫分享,多么芬芳的一个东西,它到哪里去了呢?

⑬“一块给狗的骨头不是慈善,一块与狗分享的骨头才是慈善。”这句话是杰克•伦敦说

的。他揭示了分享的本质,分享源于慈善,体现为慈善。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正上大学二

年级,在图书馆里。这句话至今还像骨头一样生长在我的肉里。

(g我要感谢杰克•伦敦,他在我的青年时代给我送来了最为重要的一个词:分享。这个词可

以让一个男我迅速地成长为一个男人一一他曾经梦想着独自抱着一根甘蔗,从清晨啃到黄

昏。

⑮我很高兴地注意到一个现象,“分享”这个词的使用率正在上升。我渴望着有那么一

天,“分享”终于成为汉语世界里使用率最高的一个词,而“分享”也真的成为我们切实

可感的“民风”。

(选自《小品文选利》2018年第6期,有删改)

(1)文章开篇用不少笔墨叙述“我”小时候吃汤圆的故事,有何作用?

(2)按要求赏析语言。

①品析第⑦段中加点的“点缀”一词的意味。

②第⑬段中“这句话至今还像骨头一样生长在我的肉里”,以“骨头”为喻有什么效果?

(3)阅读文章第⑥段画线句与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两段话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所写内容的共同点是什么?

【链接】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

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

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揖过去了。

——鲁迅《社戏》

(4)揣摩第⑮段画线句的含义。

【分析】作者从自己小时候一口气吃了8个汤圆的故事写起,引出家乡关于“吃”的风

俗:分享。接着作者回忆起自己读到的俄罗斯民歌《如歌的行板》,对“分享”这一风俗

的没落感到难过。最后作者感受到人们渐渐又懂得“分享”了,并希望“分享”成为“民

风”。

【解答】(1)本体考察文章语段的作用分析。考察文章语段的作用,一般从两个方面考

虑,一是结构上的作用,二是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有承上启下,引出下文,

为下文作铺垫等。文中要写的核心内容不是小时候吃汤圆,而是通过吃引出乡下人怎样

“分享”吃,因此,写“我”吃汤圆的描写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为下文写乡下人“分享好吃

的”这种风俗作铺垫。从内容上看,后文提到:“可我还没有来得及做瓦尼亚,就离开了

我的村庄。这是我欠下的。”指出是吃汤圆的故事让我学会分享,因此写“我”吃汤圆的

描写在内容上的作用是交代“我”后来学会分享、快速成长的原因。

(2)①本体考察词语的赏析。“点缀”一词本意是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

好。此处用肉点缀蔬菜,暗示肉少菜多,暗指当时村民的贫穷。但是村民即使贫穷,仍然

愿意分析美味的事物,说明村民淳朴友善的品质。

②本体考察句子的赏析。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句话”是本体,“骨头”是喻

体。骨头长在肉里,与人不能轻易分离,突出了这句话对我的重要性。

(3)本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