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工程技术方案_第1页
天眼工程技术方案_第2页
天眼工程技术方案_第3页
天眼工程技术方案_第4页
天眼工程技术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概述.........................................................................5

2.建设目标.....................................................................7

3.设计标准.....................................................................8

4.设计原则.....................................................................9

5.建设内容....................................................................10

6.公安机关“三台合一”综合指挥系统...........................................10

6.1概论......................................................................10

6.2系统建设原则...............................................................11

6.3系统建设目标...............................................................11

6.4信息集成平台...............................................................12

6.4.1平台概述..............................................................13

6.4.2软件平台..............................................................13

6.4.3软件平台特点.........................................................15

6.5报警接入平台................................................................16

6.5.1需求分析..............................................................16

6.5.2解决方案..............................................................17

6.6综合接处警系统..............................................................17

6.6.1接处警系统功能.......................................................18

6.6.2班长台功能...........................................................22

6.6.3二级处警模块.........................................................22

6.6.3.1概述..............................................................22

6.6.3.2系统优点.........................................................25

6.6.4智能辅助接处警功能...................................................25

6.6.5金融网点技防报警接入.................................................26

6.6.6接处警-LED接口.......................................................26

6.7综合指挥调度系统...........................................................26

6.7.1有无线合一调度系统...................................................26

6.7.1.1建设目标............................................................27

6.7.1.2有无线合一实现方案.................................................28

6.7.1.2.1调度台功能....................................................30

6.7.1.2.2有线调度服务..................................................33

6.7.1.2.3无线调度服务..................................................34

6.7.1.3技术特点............................................................35

6.7.1.4调度台功能解释......................................................36

6.8电话用户资料传送子系统.....................................................37

6.8.1系统建设需求分析.....................................................38

6.8.2系统工作方式..........................................................38

6.9信息查询统计子系统.........................................................38

6.9.1系统管理功能..........................................................39

6.9.2信息查询..............................................................40

6.9.3统计..................................................................43

6.9.4报表生成..............................................................51

6.9.5信息归档..............................................................51

6.10数字录音系统...........................................................51

6.10.1系统组成...........................................................52

6.10.2系统功能...........................................................52

7.PGIS(县区地理信息系统)....................................................53

7.1系统简介...................................................................53

7.2GIS数据采集加工..........................................................54

7.3系统功能....................................................................55

7.3.1常规功能..............................................................55

7.3.2辅助功能..............................................................58

7.3.3集成应用扩展功能.....................................................58

8.视频监控系统...............................................................62

8.1建设背景....................................................................62

8.2建设内容....................................................................63

8.3建设目标....................................................................66

8.4系统设计....................................................................66

8.4.1系统结构..............................................................67

8.4.2系统功能..............................................................67

8.4.2.1高清图像采集功能...................................................67

8.4.2.2远程监控功能.......................................................68

8.4.2.3网络传输功能.......................................................68

8.4.2.4图像显示功能.......................................................68

8.4.2.5图像存储与共享.....................................................68

8.4.2.6视频管理功能.......................................................68

8.4.2.7权限管理功能.......................................................68

8.4.2.8系统日志功能.......................................................68

8.4.3硬件选型及技术指标...................................................68

8.4.4视频监控管理模块.....................................................71

8.4.4.1实时视频监控功能...................................................71

8.4.4.2远程控制功能.......................................................72

8.4.4.3电视墙管理功能.....................................................72

8.4,4.4录像检索功能.......................................................73

8.4.4.5GIS电子地图功能...................................................73

8.4.4.6用户权限管理功能...................................................74

9.DLP大屏幕显不系统............................................................75

9.1需求分析...................................................................75

9.2系统构成...................................................................75

9.3系统功能...................................................................77

9.4系统合理性:................................................................79

9.5系统技术方案...............................................................81

9.6设备配置结构图及说明.......................................................81

9.6.1系统结构图说明.......................................................81

9.6.2系统显小模式.........................................................81

9.6.2.1显示模式............................................................81

9.6.2.2整屏高分辨率显示...................................................81

9.6.2.3实时视频信号显示...................................................82

9.6.2.4RGB信号显示........................................................82

9.6.2.5网络信号的显示.....................................................83

9.6.2.6各类信号混合显示...................................................83

9.6.3系统组成及优势.......................................................83

9.6.3.1投影单元............................................................84

9.6.3.2网络多屏处理器.....................................................91

9.6.3.3大屏幕墙体及框架...................................................93

9.7设备技术参数...............................................................94

9.7.1投影单元主要技术参数.................................................94

9.7.2投影幕主要技术参数...................................................97

9.7.3网络多屏处理器主要技术参数...........................................98

10.机房设计与环境要求.......................................................100

10.1机房技术设计...........................................................100

10.1.1设备布局设计......................................................100

10.1.2地面设计...........................................................101

10.1.3墙面设计...........................................................101

10.1.4吊棚设计...........................................................101

10.1.5照明设计...........................................................101

10.2机房环境设计...........................................................101

10.2.1空气环境...........................................................101

10.2.2电磁环境...........................................................102

10.2.3噪声...............................................................102

10.2.4操作设备的科学性要求..............................................102

10.3电源保障...............................................................102

10.3.1对220交流供电的要求..............................................102

10.3.2UPS电源配置要求及选型.............................................102

10.3.3接地系统设计....................................................103

11.。县公安局“110指挥中心系统工程”分项设备清单及预算...................104

1.概述

。县地处山西省东北部。东、南与河北省为邻,总面积2732平方千米。总人口23万人

(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武灵镇。邮编:034400。代码:140224。区号:0352。

。县辖3个镇、9个乡:武灵镇、东河南镇、上寨镇、落水河乡、史庄乡、赵北乡、石

家乡、柳科乡、白崖台乡、红石坊乡、下关乡、独峪乡。

。,西汉置灵邱县,相传战国时赵武灵王死后葬于此地,故取名“灵邱”。后改名。,解

放后划归雁北地区所辖,1993年7月,撤销原雁北地区,该县属大同市管辖。

。县境内群山连绵,沟壑纵横。境内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0%左右。

南部有黄崖涛梁、碣寺山等。北部有龙池山、黑埴尖、黄花梁等。中部太白山,主峰海拔

2234米,是境内最高峰。县城周围是平川,是该县主要产粮区。本境主要关隘为义泉岭,

是通往广灵的主要通道。境内主要河流有唐河、冉庄河等。唐河为大清河支流,发源于。抢

凤岭,由西向东横贯县境,其支流有赵北河、华山河、上赛河等。该县气候寒冷,年均气温

6.9度,一月均温一一9.5度,七月均温22.8度,年均降雨量344毫米,初霜期在九月

下旬,无霜期约150天。

全县现有耕地50.7万亩,主要种植谷子、玉米、薯类、糜黍、豆类等。经济作物有油料、

白麻等。畜牧业以牛、羊、马、驴、骡等为主,饲养业有猪、鸡、兔等。

境内矿藏丰富,主要有煤、铁、磷、金、铜、石棉、花岗岩、长石、珍珠岩、大理石等。

主要工业有采煤、采矿、炼铁、水泥、砖瓦、造纸、农机修配、石料加工和粮食加工等行业。

其中长石产品远销海内外。

该县交通尚属方便,京原铁路横贯全境,108国道与京原铁路平行横穿全县,大同至。

红石楞干线公路在境内交会并通过县城。。至广灵干线公路通至县城。另外,还有县级公路

和乡镇公路多条,沟通了大部分乡镇和农村,但山区由于受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仍以人背畜

驮为主要运输手段。境内古迹有觉山寺,该寺在县城东南15公里处深山之中,寺周群峰环

抱,寺内古柏参天,为塞外游览胜地。平型关旧址,在县西境平型关一带,1937年威震中

外的平型关大战,就发生在这里,八路军115师在此歼日军三千余人,缴获大量军械,取

得了辉煌战绩。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在。县杨庄村创办过特种外科医院,救死扶伤,并

为晋察冀军民培育了大批医务工作者。抗战时期,这里是著名的抗日根据地之一。八路军359

旅旅部、雁北地委、晋察冀边区二专署、雁北支队曾长期驻扎在这里。聂荣臻、王震、杨成

武、关向应、李天佑、刘澜涛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运筹帷幄。在。这块英雄的土地卜一培

育过众多的英雄儿女,为我国的民族解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在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中,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

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随着国民经济与城县建设的快速发展,社会综治矛盾凸显出来,

对城县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己经无法满足城县发展的现实需

求,可能成为制约城县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县已在县区的部分重点场所、区域、岗区

建设消防监控系统和交通监控系统,实现对人、车、物的24小时不间断的动态监控,初步

实现城区实时监控与异常报警处置功能,但监控点位较少且年久失修功能基本丧失,无法全

面覆盖县域范围,存在许多的监控盲区,给社会安定与和谐带来安全隐患。

在此形势下,。县政府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治理方针,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全面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着力研究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快应急反应速度、提高异常处

置能力、保障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重视采用现代化、信息化的城县管理手段,加大信息化

系统的建设和投入,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县110指挥系统及天眼工程”,以实现先进的、

高效的、全面的的城县安全防范与管控,真正做到“看得见、查的到、控的住”,提高城县

的综合管理水平,推动城县的可持续发展。

本项目是山西省大同市。县公安局信息化系统建设的重点项目,计划建设覆盖全县的

110指挥报警中心,通过先进的综合应急指挥平台及遍布县区的监控点,将全县的重要部位

纳入到一个完善的监控体系中,通过高效的管理手段与合理的业务流程,以显著提高城县安

全防范的能力和水平。

2.建设目标

通过本次项目的建设,将全县的重要部位纳入到一个完善的监控体系中,通过高效

的管理手段与合理的业务流程,以显著提高城县安全防范的能力和水平。实现如下建设目标:

1)搭建并建设满足城县安全防范需求的“。县公安局110指挥中心平台”的整体框架,

切实满足城县管理的现实需求;采用规范的数据结构和系统接口,可根据未来发展,方便的

进行升级和扩展;

2)通过该系统的建设,高效灵活的遏制社会综治事件的发生,减少违法行为,降低案

事件发生率,降低执勤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城县社会综治安全,提高。县人民的生活满意

度;

3)对系统数据的深入分析与挖掘,对社会消防、交通肇事、案件协查等事件,对相关

点位的历史图像进行追溯,提供有用的证据和线索;

4)通过本系统的建设,促进。县社会安全防范系统的建设与发展,满足消防安全需求,

整体推动城县社会综治综合管理信息化的进程。

3.设计标准

此次设计所提供的所有各项设备和系统(包括软、硬件)均符合如下的技术标准:

令公安部《关于开展道路智能化管控与监控技术系统建设的意见》

令公安部《道路智能化管控与监控建设技术指南》

令山西省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和山西省公安厅《关于在全省开展社会消防视频监控

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

令GA/T669.1-2008《城巾监控报警联网系统技术标准》

令GA/T792.1-2008《城巾监控报警联网系统管理标准》

令GA/T793.1-2008《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合格评定》

令GA/T497-2009《公路车辆智能监测记录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令GA/T496—2009《闯红灯自动记录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令GA/T832-2009《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图像取证技术规范》

令GA/T833—2009《机动车号牌图像自动识别技术规范》

令GB/T21255-2007《机动车测速仪》

令GB50168-9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

令GBJ232-9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令GA408.1-408.14-2003《道路交通违法管理信息代码》

令GA24.1-24.21-2001《机动车登记信息代码》

令GB/T2887-2000《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

令GA216.1-1999《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

令GA/T74-2000《安全防范系统通用图形符号》

令GA/T75-1994《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

令GA173-1998《计算机信息系统防雷保安器》

令GA267-2000《计算机信息系统雷电电磁脉冲安全防护规范》

令GA308-2001《安全防范系统验收规则》

令GA/T367-2001《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技术要求》

令GA/T445-2003《公安交通指挥系统建设技术规范》

令GA/T651-2006《公安交通指挥系统工程建设通用程序和要求》

令GA/T652-2006《公安交通管理外场设备基础施工通用要求》

令GA/T669-2006《城布监控报警联网系统通用技术要求》

令GA/T670-2006《安全防范系统雷电浪涌防护技术要求》

令GB8566-88《计算机软件开发规范》

<GB/T16677-1996《报警图像信号有线传输装置》

令GB50174-93《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

令GB50348-2004《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

令GBJ65-83《工业与民用电力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

4.设计原则

4.1先进性原则:采用的产品和系统是当代先进电子技术的应用成果,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特别是符合安全防范技术和电子通信技术最新发展趋势并且应用成熟的系统。

4.2可靠性原则:保证系统的可靠稳定运行,整套系统的可靠性应该放在第•位。应选用主

流的并的到广泛应用的知名品牌,在系统设计、设备选型、调试、安装等环节严格执行国家、

行业的相关标准及公安机关安全技术防范的要求,贯彻质量条例,保证系统的可靠性。采用

成熟、稳定、完善、通用的技术设备,系统有升级能力和技术支持,能够保证全天侯长期稳

定运行,有完备的技术培训和质量保证体系。

4.3可扩展性原则:选用产品和系统时,充分考虑系统的升级、扩展、维护问题,注意预留

到位并留有充分余量,以适应未来发展需要。

4.4安全性原则:本系统采用硬件设备均具有防破坏性的安全性功能,整个系统、网络、设

备、中心机房和前端都能够防雷击、水浸、过载、断电和人为破坏,系统采用的软件不受病

毒感染,具有高度的安全和保密性。

4.5实用性原则:提供清晰、简洁、友好的中文操作界面,操控简便、灵活,易学易用,便

于管理和维护,能自动纠错和系统恢复,整个系统的操作简单、快捷、环节少,以保证不同

的操作者都能熟练操作系统。系统具有高度友好的界面和使用性。

4.6经济性原则:在先进、可靠和充分满足系统功能的前提下,体现高性价比。采用经济实

用的技术和设备,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和资源,综合考虑系统的建设、升级和维护费用。

5.建设内容

本次。县公安局110指挥中心及天眼系统工程涵盖:

1)“三台合一”综合应急指挥系统

2)PGIS(县区地理信息系统)

3)天眼及重点单位智能行为分析系统建设

4)DLP大屏幕系统建设

5)机房装修建设

6.公安机关“三台合一"综合指挥系统

6.1概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发生紧急突发事件的种类更加复杂与多变,如何高效利用有

限的资源,提高公安机关的快速反应能力,并为市民提供更快捷的紧急救助服务,成为了公

安指挥中心建设和改造的指导思想。

遇到紧急危险情况要及时报警求救,这是百姓生活的常识。发生火灾,打119,发生治

安和刑事案件,打110,发生交通事故,打122。三台分设的工作模式在实践中逐渐暴露出

了不少问题,不仅老百姓记忆起来比较困难,还有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信息不能共享、协

作配合不力等问题。

因此,公安部决定,从今年起,用3年的时间,基本实现全国县市级公安机关110、119、

122“三台合一”。“三台合一”,是公安部以人为本的举措。同时也是形势发展的需要。

“三台合一”指挥中心的建成,可以实现集中接警、统一指挥、信息共享、快速反应。

同时,公安部要求,今后除必要的基础专业数据库建设和保障资源建设外,县、后公安

机关不得再对119、122接警系统进行改扩建。

。县公安局指挥中心的改造项目是一个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以有线、无线通信为纽带,

以统一接警、分类处警为核心,以资源共享和计算机辅助决策为载体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建

成后的。县公安局指挥中心是一个集刑事治安、交通事故、消防火警以处置于一体的新一代

公安指挥中心。

6.2系统建设原则

1、根据公安部印发的《县市级公安机关三台合一接处警系统技术规范》的要求,本系

统的设计和建设将严格遵守以下的几项原则:

2、遵循“集中接警、分类处警、统一指挥、信息共享、快速反应”的原则。

3、遵循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适应公安机关报警服务,处置突发事件、

重大事件的整体快速反应与作战能力的需要。

4、与电信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相协调,做到技术先进、安全实用、稳定可靠、扩

展开放,经济合理。

6.3系统建设目标

公安指挥中心是政府面向社会的一个窗口,对于指挥系统的信息处理及系统集成有着很

高的要求。指挥中心系统的建设目标可以概括为“四个中心”,即处警、决策、调度和信息

中心。

1、多媒体受理中心

指挥中心首先是报警呼叫受理中心,可以处理各种多媒体的报警,包括110/122/119

报警数据、技防数据报警等,在后续随着需求的发展,系统应该具有接收多种受理方式的扩

展能力。语音、数据、传真、短消息、在线交谈、E-MAIL等所有资源用统一消息进行统

控制、统分配、统一管理。系统应该具有随通信技术发展而不断扩充的功能。

2、综合化信息中心

建成的指挥中心又是综合化的信息中心。指挥中心将充分利用公安三级网与其它部门的

信息系统互联,避免“信息孤岛”现象的发生。

指挥中心应该能够实时保存110/122/119接处警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接处警表单和语音

信息,并能实时发布。指挥中心的各类终端经过必要的鉴权后,能浏览与指挥中心联网的各

种公安信息。

3、智能化决策中心

由于公民法制观念日益加强,社会对110指挥中心的接处警工作要求愈来愈高,接处警

的过程实际又变成了高度的决策过程,因此,指挥中心又同时是一个智能化的决策中心。

基于指挥中心具有丰富的信息中心的功能,指挥中心将关联的公安部门各个基层的信息

以及本身产生的各类数据进行采集,通过数据抽取、整合到数据仓库,再利用各种智能的数

据分析和数据挖掘工具将这些数据为接处警提供有意义的辅助决策信息。智能化的决策中心

可实现模拟演练、预案编制以及信息预测和支持的功能。

4、立体式调度中心

建成的指挥中心将是一个全方位立体式的调度中心。其调度手段将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

通信手段包括有线、集群、常规以及计算机网络等;并在以后的发展中继续集成短消息、寻

呼、800M电台数字传输等新的通信手段,构成全方位立体式的调度中心,从而实现快速、

准确处警。

6.4信息集成平台

现在的指挥中心与过往的指挥中心相比较,应用了更多的新技术,包含了更多的子系统,

指挥中心变得功能越来越强大,系统越来越复杂。一个高效、实用的指挥中心并不是各个功

能子系统1+1的简单相加,如何联接各个功能子系统,让他们发挥出远远大于1+1效果的作

用,是在指挥中心建设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o县公安局指挥中心山计算机网络系统、综合接处警系统、综合指挥调度系统、数字录

音系统等部分组成,指挥中心的建设是对各应用子系统的软硬件和信息进行整合、规范,建

立一个具有智能联动功能的综合信息系统。

指挥中心每个系统均由不同的方式实现,必须要有一个信息集成平台有机的把各个子系

统结合起来,能无缝的集成指挥中心的各子系统,并以B/S和C/S两种方式提供服务,便于

指挥中心信息的收集、处理,调度指挥和辅助决策。

指挥中心技术系统的建设正是基于这么一个信息集成平台来实现,所有的子系统都按照

该系统提供的接口无缝接入,融合成一个功能齐全、信息丰富、相互联动的大系统。

6.4.1平台概述

本方案采用的应急服务系统——应急软件平台作为系统的信息集成平台。

应急软件平台是整个接处警应用系统的核心和灵魂,是整个系统业务流程实现和系统集

成实现的基础。

6.4.2软件平台

软件平台由CTI中间件、消息中间件和通用业务组件组成(见下图),以应急服务系统

的设备和应用的集成为主要目标。

CTIConnects.0是系统实现CTI业务的关键,提供有API函数。

Link3.0是整个接处警应用系统实现系统集成的重要手段,为所有接入系统的设备提

供控件接口,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

业务组件Object3.0则是结合现代软件技术,对城市应急领域的通用功能部分进行综

合进而推出的通用业务组件,大大提高了软件应用开发的灵活性,并减少了应用开发的成本

和周期。

♦ConnectCTI中间件

提供了多种通信一体化解决方案,实现多种呼叫方式的接入。

Connect的特点如下:

1、充当电话交换系统和计算机系统的纽带作用,简化并传递两个系统间的指令和消息。

2、为应用系统提供统一的开发平台,使应用系统更多地考虑业务方面的问题。

3、扩展交换机系统的ACD(自动呼叫分配)功能,具备多种呼叫的智能路由。

4、为了满足城市应急系统的业务需要,内置专门针对•300的调度功能。

❖Link消息中间件

消息中间件的主要功能如下所示:

>不同的子系统之间的通信。

>保证消息的可靠传输。

>为各厂商的子系统提供接口,使各子统有效实现联动。

>统一各子系统的管理接口,实时管理各子系统的通信状况。

>提供不同链路方式的支持,包括网络专线、拨号、ISDN等。

❖业务集成的实现

消息中间件为各种资源提供服务。如无线系统要和预案系统进行通信,通过统•消息交

换,能够把通信信息稳定地传输到目的地。服务屏蔽了各子系统的内部实现,各子系统只需

要根据设定的接口通信,某一个子系统出故障也不会影响到整个系统的稳定运行,具有良好

的可扩展性。

❖Objects通用业务组件:

通用业务组件一般表现为针对特定行业或特定类型应用的软件框架,或者说领域框架。

通用业务组件层的出现改变了应用软件的研发模式,一方面它更高程度地实现了软件的复

用,另一方面能够支持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的实现,快速地开发用户所需要的应用系统。

通用业务组件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基础组件层和业务逻辑组件层。

基础组件层提供底层的基础通用组件,这些组件不提供明确的业务功能,而只是为上层

组件提供支撑。

业务逻辑组件层根据本公司多年在应急领域的业务经验,将很多通用的功能抽象出来,

建立通用性的组件。

6.4.3软件平台特点

❖多种技术的集成

信息平台的关键技术是CTI(将计算机、电信技术通过某种硬件或软件集成在起的技

术),同时系统还需要与数据库、数据仓库等技术集成。

❖全媒体的无限化接入

指挥中心可以接入有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系统、图像监控系统、WEB网络上的呼叫等。

同时,指挥中心还可以接入各地市局110指挥中心上报的动态信息,监控图像报警,来人报

警等多种方式,并能无限扩充。

❖统一消息

以CT1技术为核心的呼叫中心系统,可以使不同媒体(有线、无线、有限电视网、

Internet)接入呼叫中心的所有呼叫都通过同一个CTI核心组件进行统一处理;对各种资源

用统一消息进行统一控制、统一分配、统一管理。在路由转接上,为普通语音电话和多媒体

呼叫提供统一的路山选择逻辑,进行统一的智能路由选择。在呼叫统计和业务统计上,将话

务数据与业务数据统一到一个报表中。此外,还为客户提供统一的配置管理环境。

❖受理多样化

系统能够为不同的呼入设计不同的受理界面,使呼叫中心平台更好的为指挥中心服务。

❖管理标准化

量化、标准的数据记录,动态分析的图表,各种详尽的报表,各种预测报告,为量化、

标准化管理提供了物理基础。

❖系统模块化

由于业务的不断变化发展,必须要求系统具备可扩展性、可动态配置性。这样在初期,

可以配置基本业务,然后随着业务延伸,再扩展系统。也就是说,产品必须是模块化的,便

于扩展容量。

♦接口标准化

通信协议、开发接口、产品配件必须具备标准、通用的接口,也就是说,任何系统只有

遵循通用、标准的协议,就可以与服务中心系统通信,从而方便而后的开发、扩展。

通用标准的产品配件,使得投资、维护成本降低。

6.5报警接入平台

报警接入平台是三台合一综合接处警系统的入口和重要部分,是连接紧急事件触发源和

紧急事件处理资源的中心枢纽,是为应急服务系统提供全面、稳定、不中断的电话交换、指

挥调度服务,该系统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整个系统的运行效果。

6.5.1需求分析

根据需求,程控电话交换系统应满足以下要求:

1.应采用先进的、可靠的、成熟度高的数字程控交换机;

2.可同时接收110、122、119的报警呼入

3.报警、应急电话排队功能应在交换机中完成;

4.能够以语音提示和第四位识别方式拦截误拨电话;

5.能实现被叫号码自动识别和主叫号码截取

6.可以对不同的特服号采用不同的语音提示。

7.具有被叫控制功能,可对呼入电话进行锁定,追踪恶意呼叫

6.5.2解决方案

作为指挥中心的报警电话接入核心设备,排队调度机的选择和方案确定具有非常重要的

意义.为确保系统的稳定和可靠性,本方案建议选用技术成熟可靠的300交换机。

指挥中心采用的300N排队交换系统承担整个指挥中心的报警呼叫接入、报警呼叫分配

和调度工作。其中300N将通过中国七号信令和电信的汇接局进行连接,能够承受县区范围

内30个人的同时报警。

300N采用模拟或数字中继和公安局行政交换机相连接,用于300N的内部用户呼叫公安

专网用户。

采用本方案,基于如下考虑:

1.300N是当前排队交换机中的优秀产品。曾经在多处公安局使用,承担指挥中心的

排队分配工作。能够达到指挥中心的实际需要。

2.采用外置CTI/ACD方式保证了呼叫分配策略制订的灵活性。系统可根据指挥中心业

务的实际需要,对呼叫分配的方式进行调整,如分组、优先级调整、黑名单限制等,均可通

过调整设置而不必升级交换机软件来实现。

3.采用关键部分的备份配置可保证系统能稳定可靠地连续运行。主备用工作方式大大

降低了系统运行失效的风险,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4.采用独立的数字调度系统,提高集团指挥能力,缩短快速反应时间,符合指挥中心

大规模作战需要。

6.6综合接处警系统

综合接处警系统的接处警终端配置为一机两屏。一般型的第一屏显示案事件、火灾和交

通事故等报警的文字信息,可在显示屏上开设小窗U,为接警员提供接警要点等辅助提示信

息,显示预先设置的重点用户提示信息;第二屏为电子地图,可分类显示正在处理的警情定

位信息,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三种不同的处理状态(受理、处理中和处理超时)处理完毕后

自动从屏幕上消失。

6.6.1接处警系统功能

♦上下岗和换岗

>每一个接警接警台在开台时,都能够由接警员选择开台模式,可以按照接警员权限

选择为普通接警接警台或班长台;

>接警台在开始允许接警呼入等功能时需要申请上岗,同时需要离开操作席位时需要

申请下岗,并且需要有成功信息返回才算得到允许。最后一个接警台不允许下岗。

>快速换岗,接警台在不退出接警状态下,更换接警员工号;

>接警员想暂时离开接警席位时,点击休眠功能按钮,可以使报警暂不分配至本接警

台。

❖受理

>能够接收来自交换机通信网关的110、122等报警信息,具有警情辨识功能,所有

报警信息统一分配。

>重点单位提示:对于被分配的重点用户报警,接警台的界面将提示本次报警呼入为

重点用户报警,重点单位报警将优先分配。

>主叫信息显示:当报警信息呼入时,在接警台上显示主叫电话号码、户名、装机地

址电话“三字段”信息以及是否属于重点用户、呼入时间等报警信息。

>重复报警提示:系统对一处报警多次报警现象能提供自动识别,给出语音提示,自

动登记。当案发地点相近,系统提示是否重复报警,同时列出相近地点及处警记录,以供接

警员分辨确认;

>火灾重复报警识别:接警台提供目前正在处理的火警信息列表,帮助接警员辨别火

灾重复报警,并方便接警员对正在处理的火灾实时跟踪;

A应答超时告警:如果接警人员在电话呼入超过一定的时间还没有接听(该时间可灵

活设置),则接警终端会发出多媒体提示,并通知班长接警终端。

>智能化的接处警界面显示:在接警人员摘机接警后,系统可根据不同的特服号,显

示不同的接处警界面,并显示报警电话信息(包括报警人电话,报警人姓名,报警人地址,

是否属于重点用户等)、处警单位信息(包括所属分区、派出所、警力分部等、)预案信息等。

>根据火灾报警地点,提供报警地点周围•定范围内的单位信息,接警员可直接通过

鼠标快速确认火灾地点。

>提供模糊查询方法,根据重点单位的单位名称、地址、电话号码快速查询消防重点

单位.

>排队电话显示及提示

>接警超时提示:当接警人员处警时间超出系统预设的时间,系统向接警台发出多媒

体提示,并通知班长台。

>提供即席调度功能:当接警员需要和挂断报警电话的报警人联系时,系统应提供回

拨功能,接警员只需点击回拨按钮即能叫通报警人;当需要三方(多方)通话时可以点击相应

的按钮,实现在线快速呼叫。

>报警呼入转移功能(语音和接处警单)。当报警电话需要其他值班员协助处警或当

境外人员报警时,可以将报警转移至其他任意接警台或班长接警台,由其他值班员完成该次

报警的受理;接警员在接警过程中,可以请求普通接警台(班长台)插入,协同接警员一起

接处警。

>每一次报警呼入(有效或无效),均自动产生呼入记录并在服务器上存档,内容包

括主叫电话信息、案发点和案件性质/简要案情信息、接警时间、接警录音号、接警员;呼

入时间、主叫电话号码、应答时间、录音流水号、挂机时间或早释时间;

>恶意呼叫锁定:对于恶意呼叫,通过呼叫转移将其锁定在录音台指定端口上,提供

相应的语音警示语音信息,同时释放接警话机。可将恶意骚扰电话列入黑名单,在可设定的

时间段内进行记录,但不分配到受理坐席。

>自动/人工转接:根据警情类别确定后可实现自动或人工转到相应类别界面或处警

台。

❖预案和辅助决策

A对于有预案的重点事件,当事件发生时能自动显示预案并且提示接警员处理的方法和注

意事项;

A具有处警辅助决策系统,能够自动生成接警单,案件性质或简要案情采用特殊语言词典

或在列表框中选择来录入;每次接警,均自动从录音系统取得本次接警通话的录音流水号,并

记录在接警单中;

A提供“代码”、“音头”、“字典”等多种输入法,快速记录报警信息和火灾信息,提

高火警受理速度;

A可根据接报受理内容、性质提供程式化(菜单方式)规范应对方法,遇突发事件时能自动

调用预案。程式化内容及预案既能自动记忆补充、又能修改完善。具有在线帮助功能。

A历史借鉴预案:即根据当前案件的案发地址和案件类别等因素,从历史接处警库中调出

相应的历史记录,为接警员接警处警提高参考;

A自动生成调度预案:按就近原则生成处警单位、联动单位、巡车的调度预案,并可方便

通过鼠标拖放的修改预案;

A系统能够根据火灾地点、火灾等级、火灾类型自动生成出动方案;

❖接处警记录

A每一次有效接处警后产生的接处警单,均自动在服务器上存档,内容包括主叫电话信

息、案发点和案件性质/简要案情信息、接处警时间、接处警录音号、接警员;

A对每一次处警呼叫(有效或无效),均自动产生呼入记录并在服务器上存档,内容包括呼

出时间、被叫电话号码、应答时间、录音流水号、挂机时间等;

A可手工生成接警单,手工生成的接警单与自动生成的接警单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排序。

❖历史记录显示

A历史接警单列表,每一个接警台均能实时显示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一般为24小时)其他

接警台的接警和处警的详细信息;并能够互相补充、修改,并能上网发布。

A历史处警单查询,超过24小时的接处警单,另提供查询显示窗口;

A对于重大案件的多次报警、处警和反馈,可以实现并联归档。

。处警

A由接警人员将110、122报警电话、有/无线语音通知、上级直接指示等非数据方式报警

信息输入计算机系统,转发有关部门、单位进行处警。

A每次处警,均自动从录音系统取得本次处警通话的录音流水号,并记录在处警单中;

A处警时,若接警员摘机时间达180秒(可设置),接警台即发出特殊多媒体提示;

A处警时,自动或手动生成接处警单,同时下达的二级处警单位能够任意选择;

A历史接警的多次处警,同•接警单可多次下发二级点,每处警一次均生成新处警单;

❖反馈

A可通过有线/无线呼叫进行反馈,也可以通过现场无线联网的移动PC机或掌上电脑录入

固定格式的数据自动反馈;

A接警表的界面,如果出动多个单位要同时显示在同一个界面上,能一目了然的显示所有

单位的反馈情况,保证所有的单位都能反馈;

A保留未反馈警情列表,处警时间和案件;未反馈,到场,反馈,未到场,未处理,已处

理。对于未及时反饿的反馈表接警台会给出语音提示,提醒接警员督促反馈;

》用颜色表示处警单位到场时间,如果到场时间越长颜色越深,时间越短颜色越淡;

A处警单位可通过IE浏览器实时填写反馈单,反馈单可多次、多方填写。

*调度功能

A可根据用户的需要,在接处警单下达的同时,调度系统自动接通所有相关处警单位的电

话,通过多方通话,下达语音指令。

A对于处警人员的调度,系统可以自动检索出被调度处警人员的电话号码,发往所有被调

度人员。

»文本调度:系统可通过有线/无线通信网络发送紧急通知至相关单位和警员的电脑、手机

或传呼机。上述单位和警员也可将相关信息发送回指挥中心(本功能需要设备和网络的支持)。

A调度预案:对于求助电话,系统可提供相关的电话,可以通过自动或者手动的方式将电

话转接到相关单位。

6.6.2班长台功能

A监视

做为班长接警台具有监视普通接警台状态的功能。班长台能提供监视、接管、监听命令

发送功能。班长接警台可以在监察窗口,选中某一接警台,点击鼠标右键,可以选择相应的

功能:了解接警台详细情况,接管,监听,及短消息发送等功能。同时当普通接警台有违规

操作时.,系统自动将普通接警台的违规操作通知给班长接警台并自动记录至数据库。

A请求插入

当普通接警台接警时.,班长台可以主动插入普通接警台的接警。

A请求接管

班长台请求插入成功或者接警台请求班长插入成功后,如果班长接警台需要亲自处理当

前报警时,只要接警台没有处理完当前报警就可以由班长分接管当前报警。

接管功能同时也可以在接警台之间使用,当发生某位接警员遇到疑难问题或临时有事需

要离开等情况时,该接警员可请求其他接警员接管当前案情。

6.6.3二级处警模块

系统提供基于B/S结构的二级信息发布子系统,同时支持公安二级处警和消防二级处警

多种业务。

6.6.3.1概述

部署二级处警模块的处警终端只需配置一台安装有浏览器的PC就可实现。

指挥中心以数据WEB的方式将处警单发送到所辖处警单位,同时启用三方通话功能。处

警信息可通过联动指挥网传输到远程处警单位计算机终端,并发出提醒音。处警完毕,处警

单位需通过计算机终端进行信息反馈。

本系统是一套基于数据库的分布式系统,它是连接指挥中心和二级单位的纽带。简单的

来说:它的作用是将中心的处警指令单发送到指定二级单位,并将接收情况和处警结果反馈

到指挥中心。本系统是由服务器端系统和客户终端两大部分组成。其中服务器端系统山WEB

服务器、分配台、数据库、第三方控件(根据实际需要加装)三部分组成,客户终端是IE

浏览器、300ole通讯控件(只有在119终端,需要和消防中队设备联动的情况下才需要安

装)组成。

系统工作方式

■B/S方式的接处警信息发布系统客户端在首次运行时自动从指挥中心的接入服务器

下载控件并安装,安装过程的操作步骤应简单、易懂。

■处警员在填写完处警单后,通过通信服务器将相应的处警单按辖区一一发送到二级

信息发布子系统并转发到相应的处警单位。

■处警单发送到处警单位后,以声光方法提醒接警人员,反馈单可由处警单位填写。

填写中可使用程式化方案,以减少文字输入,提高工作效率。填写时必须在当天值班名单中

选择反馈人姓名才能保存。

■派出所可以将本所当天值班人员姓名通过该系统输入,形成一个临时的数据表单。

当值班人员确认收到处警单或填写反馈单时可在本所当天值班名单中进行选择。

■处警单发送到相应的派出所后,派出所电脑界面上弹出提示框同时产生多媒体呼叫

提醒,只有在派出所值班人员选择相应姓名、警号,并按确定键后呼叫才会停止,同时单子

在相应的打印机中打印出来。

■派出所可以将本所当天值班人员姓名通过该系统输入,形成一个临时的数据表单。

当值班人员确认收到处警单或填写反馈单时可在本所当天值班名单中进行选择。

■当接警单保存后,单子前的标志为红色;处警完毕保存后,单子前的标志颜色变为

黄色;派出所确认收到后,标志变为蓝色;反馈后单子前的标志变为绿色,同时表示整个接

处警过程结束。

系统功能设计

序号功能名称功能描述

1系统安装系统通过网络直接访问指挥中心服务器

网络接警:二级信息发布子系统平时处于待接警状态,当

指挥中心有接警单通过网络派发至该处警终端时,系统自动将

该记录添加到等待接收警单列表,并开始循环播放提示音。直

到用户点击此未接收的接处警单。在用户点击后,系统会显示

该警单的详细情况,并终止提示音;值班警员通过系统阅读该

接警单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本地接警:是专门提供给二级单位受理群众上门或电话报

2接警警的一种渠道,支持警员直接在处警终端录入警情信息,生成

接处警单,在指挥中心备案的同时返回给该二级单位进行处

警。

二级处警模块对本地接警功能的支持,既保证了整个系统

的数据完整性、流程一致性,又简化了实际的操作流程,保证

了二级单位工作的流畅和高效。

待处置警情信息提示:当有警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