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步骤高考语文复习技巧_第1页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步骤高考语文复习技巧_第2页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步骤高考语文复习技巧_第3页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步骤高考语文复习技巧_第4页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步骤高考语文复习技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步骤一直以来,审题都是作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新材料作文在“理解上不设阅读障碍,立意上具有多种选择”的优点,虽然无形中降低了审题的难度,但降低难度不等于没有难度,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对新材料作文研究的不断深入,命题的日益规范、成熟,很多新材料作文常常以现象或事件的形式呈现,没有了提示语,没有了观点暗示,这也在另一个层面上给学生审题立意带来了障碍。难怪《语文月刊》副主编胡家俊先生感慨:“学生读不懂材料就无法进入写作,这究竟是考阅读还是考写作?”所以,从这个角度说,新材料作文的审题,实质就是解读材料。我们先看一下广东省2012—2014年的高考作文题目:2012年广东高考作文题目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固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居里夫人在写给外甥女涵娜的信上说:“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则对我肯定地说过,她宁可生得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2013年广东高考作文题目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要求: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3、不少于800字。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抄袭2014年高考广东卷作文题目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但照片渐渐泛黄,日益模糊。数码技术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时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广东高考新材料作文命题的变化趋向:2012年“我愿意生活在……”是一种观点的呈现,2013年“捐助和接受捐助or不接受捐助”虽然没有提示观点,但暗示了写作的角度,而2014年“黑白胶片or数码照片”则只是呈现了核心话题或核心概念,完全看不到观点的影子。可以说2012—2014年广东高考作文命题在观点的提示上经历了明示→暗示→不示的转变,对于这种转变,审题就彻底变成了理解材料,解读材料。新材料作文相对于以往的命题作文、话题作文,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它的“材料”,材料是学生写作的起点和基石,是防宿构,防套作的利器,是将学生放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竞争的最好平台。“材料”的作用主要是引出话题,同时对话题起注释和说明的作用;材料中隐含着命题者的意图;材料是作文的起点,也是作文的范围,材料既是限制,也是提示;材料帮学生打开思维,也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那么如何解读材料?如何审题立意呢?我认为,可以依照以下五个步骤进行。第一、概括性解读概括性解读,也叫整体性解读,就是在解读材料时要有全局意识,要着眼材料整体,统观材料,整体把握材料的含意,提炼核心话题,找准关键概念。而不纠缠局部细节,不在外围词汇上打转,不“抓一鳞而弃全鱼”、“不窥一斑而舍全豹”。比如2013年广东高考作文“慈善捐助”(详细见上文),概括性解读,首先是整体理解材料、概括材料:富翁想捐助三个贫困家庭,但三个家庭态度(反应)不一,或者可以更概括一点:捐助与受助or慈善;接着我们筛选材料中的关键词:慈善、捐助、感激、接受、偿还、施舍、拒绝;最后是确定立意的角度:从整体的角度谈慈善,从富翁的角度谈捐助,从家庭一、家庭二或家庭三的角度谈受助。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概括性解读的范式,即审题范式:面对……我认为……因为……(紧扣材料发表看法)。如果学生没有从整体上进行解读材料,往往出现“以偏概全,一叶障目”的问题,很多同学审题时,不从材料整体出发,没有认真领会材料中故事情节间的相关联系,而是忽视材料的整体内涵,肢解割裂,只依据某一局部情节就草草立意,从而犯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形而上学式的思维错误。比如有学生看到“白手起家”,就大谈如何发家致富,如何实现人生价值;比如有学生看到“同情”,就大谈做人需要有爱心,有悲悯之心等。可以说,概括性解读,就是防止学生断章取义,偏题跑题的第一道屏障,而“面对……”指向的就是材料,目的是防止学生从材料当中抽取一个概念后,就抛开材料、丢开材料而无线延伸、生发,是第二道屏障。比如有学生从家庭三的反应中提炼出一个“骨气”的话题,于是剩下的700个文字就大谈这个骨气,说闻一多怎么有骨气,朱自清怎么有骨气等,明显在审题上发生偏差。概括性解读的成果,最好的呈现位置在开头,比如:古人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在利益面前,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境界。面对着富人善意的捐赠,穷人们的态度迥然不同,我最欣赏的是这样一种人:“犹疑着接受了捐赠,并决定将来偿还富人。”(开头示例一)古语有云: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而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不乏乐善好施、慷慨解囊的人们。材料中的富翁就是这样的典范。白手起家成为富翁能够饮水思源、回馈社会,此举本就应得到褒扬。我们的社会欢迎也需要更多这样的人。(开头示例二)第二、分析性解读分析性解读,即对材料的微观透视,即从概括性解读的对材料的宏观把握转向对材料的具体分析。这就涉及到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考察,虽然新材料作文优点之一就是在“理解上不设阅读障碍”,但读懂材料是一个意思,读透材料、深入理解材料的内涵与精髓又是一个意思,这就是区别。所以有些学生在材料的表层上打转转,而有些学生则深入材料的内核,显得深刻而理性。如果概括性解读指向材料的整体,是将材料的解读限定在特定的范围内,那么分析性解读则是指向材料的细节与内容,是对材料的条分缕析、深入透视。可以说分析性解读的过程,也是理解材料的过程,提炼有用信息的过程,观点形成的过程,思路打开的过程。以2014年高考广东卷作文为例(详细见上文),当我们通过概括性解读把握到两个材料是有关“黑白照片与数码照片”之后,确定了写作角度之后,要想从毫无观点与提示的材料中提炼出、筛选出适合自己的观点,就需要回头具体分析、解读材料。首先,“黑白胶片的时代”,中心词是“时代”,限定词是“黑白胶片”,而“胶片”背后又暗含了技术与历史,整句话合起来理解就是:有一个时代,是黑白胶片的时代,那个时代,照片是黑白的,技术是胶片的,可以说虽然“时代”是中心语,但它只是一个时间,一个背景,那个时代的东西很多,但出题人想强调的还是黑白照片,将我们目光引向的是过去,是黑白照片,是黑白照片背后的情感、故事与追忆。其次,“少、几个瞬间、一次次翻看、泛黄、模糊”,这几个关键词展现了黑白照片的具体特点,“少、几个瞬间”说明照片定格的是人生珍贵的瞬间,“一次次翻看”说明人们特别珍视这些照片,珍藏在身边,随时翻看,因为照片背后隐藏着美好的记忆和情感,在一次次翻看中记忆得以保存,情感得到慰藉,灵魂得以升华。而“泛黄、模糊”则说明了黑白照片的缺点与不足,随着时间的流逝,在带给人们美好回忆的同时,也留下了遗憾。再次,一个“但”字,不仅是一种转折,更是材料的矛盾点,思维的闪光点,议论的生发点,大大拓宽了材料的思考空间:纸质的照片终会泛黄、模糊,这是黑白胶片时代给人们留下的遗憾。总之,通过对第一段材料的文本细读,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认识:黑白胶片时代,照片保存了人生珍贵的瞬间和美好的记忆,背后是浓浓的情感与多彩的生活,但同时也有遗憾与缺陷。用同样的方式我们可以来解读第二段“数码照片时代”,“时代”背后是一种时间的流逝,即从过去到现在的转换,“数码”则是与“黑白”的对照,背后是科技的进步、技术的发展。同样,时代仍然是背景,关键则是是数码照片及其背后的技术进步。“很多、点滴、分享、不泛黄、不模糊、快速浏览、频繁更新”等则是数码照片的特点,相对于黑白照片,这些都是它的优点与进步,但同时也是它的缺点,因为它稀释着人们的点滴情感。“但”字背后依然是辩证与智慧,科技的发展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捷与舒适的同时,也在侵蚀着我们的情感和时间,这是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困境:我们在得到,也在失去,这正是需要在快速发展的时代需要我们反思的。可以说,通过对第二段的解读,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认识:数码技术时代,照片让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但同时也稀释着我们的情感与生活。此外,第二段文字中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词语,那就是“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中的“可能”二字,“可能”的出现凸显了立意解读的思辨色彩,也就是说:影像技术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并不是一定会稀释生活中的点滴。或者说,科技进步、时代发展与人的生活及情感的并不一定冲突,关键是我们如何理性且辩证的看待科学与技术。第三、符号性解读符号性解读,也叫象征性解读,就是在解读材料时把材料当作一个符号(指具有某种代表意义或性质的标识),用普遍性的眼光审视材料,而不是把材料当作孤立的、个别的、特殊的个案。材料中的“这一个”现象其实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个”现象中的一个,“这一个”其实是一个代表性的符号,代表着与之类似的“很多个”,我们要在解读材料时寻找“这一个”背后的“类”,由“个”到“类”,用普遍性的眼光和意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搜寻材料背后的意义。同时也可以由此联系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事件或现象,寻找相同点与不同点,打开思维的大门,提炼出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的观点。如果说概括性解读和分析性解读都是对材料的分析、思考,都是在就材料谈材料,就事论事,那么符号性解读则是将我们的目光引向自身,引向实质,透过材料看到自身的影子、社会的影子,看到本质性问题。以2013年广东高考作文“慈善捐助”(详细见上文)为例,对之进行符号性解读,可以将富人捐助穷人这个现象当作一个符号,而且这个符号不是个案,生活中与之相似的事件还很多,比如陈光标高调慈善,汶川地震民众捐款救灾,壹基金的关怀儿童慈善计划,某人患重病,社会各界组织捐款等,正是对这些现象的类比中,我们开阔了视野,把握到了材料的实质与核心。因此,从整体的角度我们可以思考慈善的本质、意义、方式与规范性等;从富翁的行为中可以提炼出富贵不忘本,精神可嘉,积德行善,做仁义之事,爱心,良知、回报社会等主题;从“家庭一”可以提炼出感激、感恩的主题;从“家庭二”可以提炼出知恩图报的主题;从“家庭三”可以提炼出面子、尊严、骨气、自强等主题。当然,对2014年广东高考作文“黑白照片与数码照片”也可进行符号性解读,黑白胶片与数码照片,主要陈述了一个我们普遍感受与经历的社会生活的现象和事实。其本质是随着照相等科技的发展,人们的情感体验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黑白胶片的背后是情感、记忆、生活方式与态度;数码照片的背后是科技、生活、改变。科技的进步渗透进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我们无意回避也不能否认。这是时代的必然,也是时代的魅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应该侵蚀生活的点点滴滴。并不意味着,它可以成为我们生活的主宰。是在“快时代”中日夜兼程行色匆匆,还是在“慢生活”中舒眉展眼低唱浅斟,其实只在于我们自己的心境。你可以选择花点金钱去商场买份礼物,也可以选择费点时间自己来做张卡片;你可以选择动动手指点点鼠标发送一条短讯,也可以选择几页信笺数行文字传寄一份心思;你可以选择游走在手机和电脑之间,也可以选择看书、品茶、听小曲儿……你可以选择被更快更高效的科技无限期绑架,也可以选择在自己的内心将有限的时间无限拉长、放慢(写作示例三)第四、比较性解读比较性解读,也叫参照性解读,即在解读一则材料时要同时参考、比较另一则材料,这种解读方式是基于材料之间的紧密联系,基于对材料形态和内涵的透彻把握:二元对立或多元互补。正是这种对立互补的关系,在思考一方时就不能抛开另一方,对另一方分析理解得越具体、越丰富,对这一方的思考就越深入、越透彻。同时也是是基于一种辩驳的意识,在选取一个写作角度之后,另外的材料就成了批驳的最好靶子,成了从反面论证的最佳切入口,为多角度思考问题、审视材料提供了绝好的线索和思路。以2014年高考广东卷作文题目为例,两段材料中,一段材料有关“黑白照片”,一段材料有关“数码照片”,两段材料无论是在表层上还是实质上构成了对比、互文的关系,相互解释,相互说明,相互阐发,也相互补充,共同构建起来作文的“高楼”。因此在理解材料时我们要学会“瞻前顾后”,学会参照、比对,学会以此之矛攻彼之盾,以彼之盾防此之矛。或者说,把这两则材料当作下棋时的楚汉双方,要学会自己跟自己下棋,此之优点便是攻击彼的最好长矛,彼之缺点便是长矛攻击之最好方向。比如当我们把观点放在黑白胶片时:数码照片的“多”而不懂珍惜,更能衬托出黑白胶片的“少”而珍贵;数码照片的“冰冷存储”,更能衬托出黑白胶片的温情与感动;数码照片的“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更能衬托出黑白胶片的永恒记忆。数码技术的日益发展,让曾经稀缺的照片成为影像的洪流,肆意漫流在生活的沟沟壑壑。网站、传统媒体、自媒体上的照片沾满了情感的露水,一切都鲜活生动,每一个毛孔都清晰可见。在高频度、多维度的照片轰炸下,我们目不暇接,只好走马观花。然而,“快眼”中留存不了深挚,越清晰,越朦胧。(写作示例四)第五、背景性解读背景性解读,也叫现实性解读,即跳出材料看材料,用更宏大的视野去关照材料,把材料放在历史纵轴与空间横轴的坐标中去透视。在纵向上联系现实背景与历史背景,横向上联系国际背景,发现问题,思考解决方法,这样,在写作时就有了很强针对性和指向性,更方便打开思路、开阔视野。以2013年广东高考作文题目为例,首先从现实背景上看,正是反映了现实中的慈善捐助的一些问题:陈光标的高调捐款,红十字总会的腐败与不透明,普通百姓捐款的不知去向,富豪慈善缺位,明星诈捐,受助者觉得理所当然,受助者不思进取,受助者自尊受伤等等。这样材料才有了思考与讨论的必要,才有了写作、正视、解决的必要。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思考:如何使慈善事业更社会化,更正规化,更人性化?如何培养国民的慈善意识,营造社会良好的慈善氛围?其次,从历史背景上看,我国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