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郓城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山东省菏泽市郓城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山东省菏泽市郓城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山东省菏泽市郓城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山东省菏泽市郓城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级高二(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语文检测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位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红楼梦》全书,共有诗词歌赋180余首,属于曹雪芹创作的有140余首(《红楼梦》前80回)。这些诗词决非可有可无,而是作品重要的组成部分。换言之,如果从《红楼梦》中抽掉这些诗歌词赋,作品还能产生如此强烈的艺术效果吗?回答自然是否定的。文备众体,引诗词歌赋等各种艺术形式入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形式上的一大特点。从唐传奇开始,经宋元话本,明清的长篇、短篇小说,最后到晚清的才子佳人小说等等,可以说这种形式一直在沿用。但这种形式与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等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在作品中起多大作用?实在让人不敢恭维。唐传奇中的《游仙窟》,人物对话全是诗句,失去了生活的真实性。《长恨歌传》把白居易的《长恨歌》全诗抄录,又有什么必要呢?至于宋元话本、明清小说中的文前诗、文后诗、有诗为证、有诗叹曰之类,很多是可有可无的赘笔。而曹雪芹的《红楼梦》就不同了。他一方面吸收了这些艺术形式,另一方面又对它们进行了改造、丰富和发展,使之能够为作品的内容、情节和人物服务,为作者总体的艺术构思服务。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境”,是《红楼梦》中出现诗词最多的一回,这些诗词绝对不是什么“赘赋闲文”。《红楼梦》前五回是整个故事的开端,尤其在前四回中,通过“接外孙贾母惜孤女”和“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将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位女主人公一前一后送入贾府。伴随着黛玉、宝钗的登场,宝玉、凤姐、贾母等重要人物也一一亮相。那么十二钗中还有其他人物怎么办?是否也需要像钗黛那样逐一介绍呢?如果这样,那才真正成了赘笔闲文,使人读来毫无情趣。所以,当介绍了宝黛钗等人后,作者就在第五回通过宝玉梦境,利用诗词歌赋的形式,对十二钗及其他重要人物进行了一一介绍,而且草蛇灰线、若隐若显,让人产生一种玩味无穷的艺术感受。可见,这些诗词歌赋,不仅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构想。第二十二回中编了许多灯谜诗。如果把这些诗谜仅仅当作一种猜谜游戏看待,岂不辜负了作者的一番苦心?元春的“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谜底:爆竹),黛玉的“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谜底:更香)等,清晰地表明了这些灯谜暗含的丰富寓意,它们与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有着紧密的联系。由此可见,诗词在全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抽掉《红楼梦》的诗词,那么作品的艺术价值将受到极大的限制。包括像林黛玉这样的人物,去掉她的诗词,她给读者的印象也仅仅就是一个爱哭鼻子的娇小姐而已,这绝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林黛玉。(摘编自刘保忠《论诗词在<红楼梦>中的作用》)材料二:《红楼梦》中的诗词所表现出的中华文化内涵是博大精深的。从纵向的时间维度来说,它吸纳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思想精华;从横向的文学空间维度来说,它借鉴了古典诗词曲赋的表现技巧,具有广博的文化张力。汉乐府民歌中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在《红楼梦》诗词中运用得也相当精彩。薛宝钗、林黛玉、贾宝玉等同咏白海棠诗,却可以从中看出不同的性格:从薛诗中着出了封建淑女端庄的姿态;从林诗中看出了黛玉出淤泥而不染的纯洁品格;从宝玉诗中看出了他喜花怜女、不与臭男人为伍的情怀。魏晋南北朝的文化的味,在《红楼梦》诗词中亦可体现。如诗词的词藻华丽,讲究对偶,声的和谐等。谢灵运以肆意游邀、寄情山水闻名后世,《红楼梦》诗词以吟花弄月、陶醉于大观园令世人赞叹不已。《红楼梦》诗词富有唐诗宋词的文化底蕴,如意境的隽永,诗味的绵长,词采的华丽,诗句的精炼等。李商隐诗的“红楼隔雨相望冷”,李清照词的“凄凄惨惨戚戚”,在《红楼梦》诗词中都能找到文化的对应点。单就林黛玉的诗而言,就有王维诗的自然、李白诗的飘逸和杜甫诗的沉郁。元代文学艺术的文化精华,《红楼梦》诗词也进行了恰切的借鉴吸纳。如《西厢记》中的曲词《正宫·端正好》与林黛玉的《唐多令·柳絮》,在情调、用词、风格上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元杂剧中通过言行塑造典型人物的文化底蕴,在《红楼梦》诗词中亦有表现。元散曲在表现手法上的自由洒脱,风格上或朴白或典雅的品味,意境上的别有洞天,在《红楼梦》诗词中都可以找到神似之处。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其唱词和创作方法对《红楼梦》诗词影响很大。林黛玉听了《牡丹亭》的唱词后,心下思量:“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看戏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林黛玉所说的“趣味”是什么呢?我想就是中国优秀文化中歌咏自然、追求美好、表现内心情感的意趣和味道。从《红楼梦》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与中国历史诗词戏曲有着不可分割的文化渊源。《红楼梦》诗词从清初诗文中,亦吸收了些许精华。顾炎武诗的忧国情怀,王士祯诗的流连风景、咏怀古迹,在《红楼梦》的咏物诗和怀古诗中可以找到踪影。《红楼梦》诗词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纳创新,增加了自身的文化厚度和审羨蕴涵,展现了更为宏阔的文化视野,对当今诗词创作和未来诗歌发展有一定的启迪借鉴作用。(摘编自姜志军《论<红楼梦>诗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吸纳》)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楼梦》强烈艺术效果的产生离不开作品中数量众多的诗词歌赋,它们是整部作品重要的组成部分。B.曹雪芹设计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的情节,并通过词曲形式对十二钗等重要人物进行介绍,艺术构思独特。C.诗词对《红楼梦》人物刻画有很大作用,它可以体现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D.引“红楼隔雨相望冷”“凄凄惨惨戚戚”等诗词入文,使得《红楼梦》诗词富有唐诗宋词的文化底蕴。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引诗词歌赋进入小说的这种创作形式,从唐传奇开始一真在沿用,但都为赘笔。B.把《红楼梦》的灯谜诗当普通谜语看,就发现不了它与情节、人物的密切关系。C.汉乐府民歌以肖行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在《红楼梦》诗词中运用得更加精彩。D.曹雪芹通过写黛玉听唱词后的思量,表达了对《牡丹亭》整部作品的高度肯定。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清代学者王希廉在《红楼梦总评》中说,一部书中,翰墨则诗词歌赋,对联扁额、酒令灯谜……无不精善。B.当代学者李劼评价《红楼梦》中的诗词:“在文化气脉上直承《山海经》的浑沌苍茫,在章法上具有《易经》的无穷变幻。”C.文学家鲁迅先生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D.当代红学家蔡义江认为,《红楼梦》兼收了“众体”之所长,有拟初唐之格的,有仿中晚唐之体的……五花八门,丰富多彩。4.材料一主要运用了两种论证手法,请简要分析。5.在阅读《红楼梦》时,应如何对待其中的诗词?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祝福(节选)鲁迅“阿呀,米呢?祥林嫂不是去淘米的么?……”好一会,四婶这才惊叫起来。她大约有些饿,记得午饭了。于是大家分头寻淘箩。她先到厨下,次到堂前,后到卧房,全不见淘箩的影子。四叔踱出门外,也不见,直到河边,才见平平正正的放在岸上,旁边还有一株菜。看见的人报告说,河里面上午就泊了一只白篷船,篷是全盖起来的,不知道什么人在里面,但事前也没有人去理会他。待到祥林嫂出来淘米,刚刚要跪下去,那船里便突然跳出两个男人来,像是山里人,一个抱住她,一个帮着,拖进船去了。祥林嫂还哭喊了几声,此后便再没有什么声息,大约给用什么堵住了罢。接着就走上两个女人来,一个不认识,一个就是卫老婆子。窥探舱里,不很分明,她像是捆了躺在船板上。“可恶!然而……。”四叔说。这一天是四婶自己煮午饭;他们的儿子阿牛烧火。午饭之后,卫老婆子又来了。“可恶!”四叔说。“你是什么意思?亏你还会再来见我们。”四婶洗着碗,一见面就愤愤的说,“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沸反盈天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你拿我们家里开玩笑么?”“阿呀阿呀,我真上当。我这回,就是为此特地来说说清楚的。她来求我荐地方,我那里料得到是瞒着她的婆婆的呢。对不起,四老爷,四太太。总是我老发昏不小心,对不起主顾。幸而府上是向来宽宏大量,不肯和小人计较的。这回我一定荐一个好的来折罪……。”“然而……。”四叔说。于是祥林嫂事件便告终结,不久也就忘却了。只有四婶,因为后来雇用的女工,大抵非懒即馋,或者馋而且懒,左右不如意,所以也还提起祥林嫂。每当这些时候,她往往自言自语的说:“她现在不知道怎么样了?”意思是希望她再来。但到第二年的新正,她也就绝了望。新正将尽,卫老婆子来拜年了,已经喝得醉醺醺的,自说因为回了一趟卫家山的娘家,住下几天,所以来得迟了。她们问答之间,自然就谈到祥林嫂。“她么?”卫老婆子高兴的说,“现在是交了好运了。她婆婆来抓她回去的时候,是早已许给了贺家墺的贺老六的,所以回家之后不几天,也就装在花轿里抬去了。”“阿呀,这样的婆婆!……”四婶惊奇的说。“阿呀,我的太太!你真是大户人家的太太的话。我们山里人,小户人家,这算得什么?她有小叔子,也得娶老婆。不嫁了她,那有这一注钱来做聘礼?她的婆婆倒是精明强干的女人呵,很有打算,所以就将她嫁到山里去。倘许给本村人,财礼就不多;惟独肯嫁进深山野墺里去的女人少,所以她就到手了八十千。现在第二个儿子的媳妇也娶进了,财礼花了五十,除去办喜事的费用,还剩十多千。吓,你看,这多么好打算?……”“祥林嫂竟肯依?……”“这有什么依不依。——闹是谁也总要闹一闹的;只要用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抬到男家,捺上花冠,拜堂,关上房门,就完事了。可是祥林嫂真出格,听说那时实在闹得利害,大家还都说大约因为在念书人家做过事,所以与众不同呢。太太,我们见得多了:回头人出嫁,哭喊的也有,说要寻死觅活的也有,抬到男家闹得拜不成天地的也有,连花烛都砸了的也有。祥林嫂可是异乎寻常,他们说她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墺,喉咙已经全哑了。拉出轿来,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擒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他们一不小心,一松手,阿呀,阿弥陀佛,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用了两把香灰,包上两块红布还止不住血呢。直到七手八脚的将她和男人反关在新房里,还是骂,阿呀呀,这真是……。”她摇一摇头,顺下眼睛,不说了。“后来怎么样呢?”四婶还问。“听说第二天也没有起来。”她抬起眼来说。“后来呢?”“后来?——起来了。她到年底就生了一个孩子,男的,新年就两岁了。我在娘家这几天,就有人到贺家墺去,回来说看见他们娘儿俩,母亲也胖,儿子也胖;上头又没有婆婆;男人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唉唉,她真是交了好运了。”从此之后,四婶也就不再提起祥林嫂。但有一年的秋季,大约是得到祥林嫂好运的消息之后的又过了两个新年,她竟又站在四叔家的堂前了。桌上放着一个荸荠式的圆篮,檐下一个小铺盖。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而且仍然是卫老婆子领着,显出慈悲模样,絮絮的对四婶说:“……这实在是叫作‘天有不测风云’,她的男人是坚实人,谁知道年纪青青,就会断送在伤寒上?本来已经好了的,吃了一碗冷饭,复发了。幸亏有儿子;她又能做,打柴摘茶养蚕都来得,本来还可以守着,谁知道那孩子又会给狼衔去的呢?春天快完了,村上倒反来了狼,谁料到?现在她只剩了一个光身了。大伯来收屋,又赶她。她真是走投无路了,只好来求老主人。好在她现在已经再没有什么牵挂,太太家里又凑巧要换人,所以我就领她来。——我想,熟门熟路,比生手实在好得多……。”“我真傻,真的,”祥林嫂抬起她没有神采的眼睛来,接着说,“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墺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一清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他是很听话的,我的话句句听;他出去了。我就在屋后劈柴,淘米,米下了锅,要蒸豆。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一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他是不到别家去玩的;各处去一问,果然没有。我急了,央人出去寻。直到下半天,寻来寻去寻到山墺里,看见刺柴上挂着一只他的小鞋。大家都说,糟了,怕是遭了狼了。再进去;他果然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手上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她接着但是呜咽,说不出成句的话来。四婶起初还踌躇,待到听完她自己的话,眼圈就有些红了。她想了一想,便教拿圆篮和铺盖到下房去。卫老婆子仿佛卸了一肩重担似的嘘一口气;祥林嫂比初来时候神气舒畅些,不待指引,自己驯熟的安放了铺盖。她从此又在鲁镇做女工了。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6.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可恶!然而……。”四叔的言外之意是默认她婆家的做法,表现出他的顽固和刻薄。B.四婶对祥林嫂念念不忘,时常提起,相较于关心她的命运,更多是因后来女工不如意。C.卫老婆子既是祥林嫂悲惨命运的见证者,也是生活在社会底层、为生计奔波的可怜人。D.祥林嫂从婆家逃离到鲁镇,再到大闹婚礼,不断的挣扎与反抗表现出她对自由的渴望。7.下列对选文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运用工笔细描的方法为祥林嫂“画像”,通过对眼睛和神情的描写,呈现了人物的精神面貌。B.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了诸多鲜活而又典型的人物形象,深刻地展现了鲁镇人的生存状态。C.祥林嫂婆婆和大伯,一个将其卖掉,一个将其赶走,都对祥林嫂悲剧的产生负有一定的责任。D.选文通过对祥林嫂悲惨遭遇的叙述,剖析她悲惨命运的根源,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对她的毒害。8.作者设置“贺老六病故”和“阿毛被狼吃”的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9.结合《祝福》全文,分析“祥林嫂故事”的叙述视角。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小题。真宗时,王旦为相,宾客虽满座,无敢以私干之者。既退,旦察其可与言者及素知名者,使吏问其居处。数月之后,召与语,从容久之,询访四方利病,或使疏其所言而献之,观其才之所长,密籍记其名。他日,其人复来,则谢绝不复见也。每有差除,旦先密疏三四人姓名请于上,上所用者,辄以笔点其首,同列皆莫之知。明日,于堂中议其事,同列争欲有所引用,旦曰:“当用某人。”同列争之莫能得。及奏入未尝不获可同列虽疾之莫能间也曹玮久在秦州,累章求代。上问旦谁可代玮者,旦荐枢密直学士李及,上即以及知秦州。众议皆谓及虽谨厚有行检,非守边之才,不足以继玮。杨亿以众言告旦,旦不答。及至秦州,将吏心亦轻之。会有屯驻禁军,白昼掣妇人银钗于市中,吏执以闻。及方坐观书,召之使前,略加诘问,其人服罪,及不复下吏,亟命斩之,复观书如故。将吏皆惊服。不日,声誉达于京师。亿闻之,复见旦,具道其事,且称旦知人之明。旦笑曰:“夫以禁军成边,白昼为盗于市,主将斩之,事之常也,乌足以为异政乎?旦之用及者,其意非为此也。夫以曹玮知秦州七年,羌人慑服,边境之事,玮处之已尽其宜矣。使他人往,必矜其聪明,多所变置,败坏玮之成绩。旦所以用及者,但以及重厚,必能谨守玮之规摹而已矣。”亿由是益服旦之识度。真宗既与契丹和亲,王旦问于李沆曰:“和亲何如?”沆曰:“善则善矣,然边患既息,恐人主渐生侈心耳。”旦亦未以为然。及真宗晚年,多事巡游,大修宫观,旦乃潜叹曰:“李公可谓有先知之明矣。”(选自《涑水记闻·卷六》)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及A奏B入C未D尝E不F获G可H同I列J虽K疾L之M莫N能O间P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容,悠闲舒缓,与“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屈原列传》)中的“从容”意思不同。B.病,缺点、弊病,与“故病且怠”(《种树郭橐驼传》)中的“病”字意思不同。C.下吏,下级官吏,与“俯首系颈,委命下吏”(《过秦论》)中的“下吏”意思相同。D.矜,自夸、自恃,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老子四章》)中的“矜”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旦通过与宾客交谈,观察他们突出的才能,并记下他们的姓名,为日后朝廷任命官职提供合适的人选。B.每当有官职任命之事,官员们争相推举自己所要引荐的人,但只有王旦提出的人选,每次都能获得皇帝的准许。C.王旦之所以推荐李及管理秦州,是因为他认为李及不仅为人敦厚,而且有主见,行事果断,能取得优异政绩。D.与契丹和亲后,李沆担心皇上会萌生奢侈念头,王旦对此并不认同:而真宗晚年的行为让王旦改变了先前的看法。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主将斩之,事之常也,乌足以为异政乎?(2)旦所以用及者,但以及重厚,必能谨守玮之规摹而已矣。14.王旦深得宋真宗信赖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秋夜怀吴中①陆游秋夜挑灯读楚辞,昔人句句不吾欺。更堪临水登山处②,正是浮家泛宅时。巴酒不能消客恨,蜀巫空解报归期。灞桥③烟柳知何限,谁念行人寄一枝。【注】①乾道六年至淳熙五年,陆游在蜀为官;此诗作于淳熙元年陆游离蜀州通判任后。吴中,泛指吴地,含临安及作者家乡山阴等地。②用《楚辞·九辩》“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句意。③灞桥,在汉唐故都长安域附近,为汉唐人折柳送别之所。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夜读《楚辞》引发了强烈情感共鸣,与他当时的处境和人生遭际有关。B.领联用“浮”“泛”二字,形象写出诗人客居蜀地、漂泊无定的生活状况。C.巴酒不能消愁、蜀巫报不准归期,写出诗人对当下蜀地生活的不适与不满。D.此诗把乡思和忧愤联系起来,含蕴深曲,耐人咀嚼,超过一般的怀乡之作。16.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概括了历代君王能创业却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2)《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3)《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最能代表金陵深秋时节景物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翻开定格在历史画卷中的红色家书,李大钊在狱中向敌人宣布“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江诗咏在留给父母的遗书中告白“为大多数工农无产阶级谋利益”;谢士炎就义前挥笔写就“多少头颅多少血,续成民主自由诗”;刘绍南牺牲前慷慨壮歌“刀放头上不胆寒”……革命先烈的话语虽________却感人至深,只言片语却________,充分体现了战争年代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价值立场。品读红色家书,仿佛________,时光回溯,置身于炮火纷飞的革命年代,感受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杀身成仁,恨不饮尽倭奴血;矢志为民,何能老去革命心。中国共产党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凝聚起中国革命之磅礴精神,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一封封红色家书,印记着红色史迹,植根着红色基因,虽经岁月流逝,依然_______。激励着我们砥砺前行。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平淡无奇言简意赅斗转星移历久弥新B.平淡无奇微言大义沧海桑田古老厚重C.朴实无华言简意赅沧海桑田古老厚重D.朴实无华微言大义斗转星移历久弥新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