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能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第5部分:通信协议面向对象的数据交换协议》编制说明_第1页
《电能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第5部分:通信协议面向对象的数据交换协议》编制说明_第2页
《电能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第5部分:通信协议面向对象的数据交换协议》编制说明_第3页
《电能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第5部分:通信协议面向对象的数据交换协议》编制说明_第4页
《电能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第5部分:通信协议面向对象的数据交换协议》编制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能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第4-5部分:通信

协议—面向对象的数据交换协议

编制说明

1

2

3

1编制背景

随着电能信息采集领域业务需求的快速发展,目前DL/T645电能表通信协议因各种扩

展而很不统一,使得电能信息采集通信过程中增加了许多协议转换问题,难以实现互操作,

严重制约了电能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的应用与发展。目前DL/T698主站与采集终端通信协

议是面向业务数据的协议,对于电能信息采集中日趋多样化的采集任务需求,其在拓展性、

复用性和灵活性方面逐渐凸现不足。因此,提出了基于对象模型的通信协议,其具有高度灵

活性、可配置性和可扩展性,能够满足业务需求变化的需要,提高用电信息采集成功率,满

足电能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建设的需要。本标准是依据《国家能源局关于下达2012年第二

批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国能科技﹝2012﹞326号)的要求,制订电能

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面向对象的互操作性数据交换协议。

2编制主要原则

本标准参考现有的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及国际标准,遵循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统一

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可靠性与经济性相结合的原则,规定电能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面向对象

的互操作性数据交换协议。

3与其他标准文件的关系

本部分的制定过程主要依据和参考如下文献:

GB/T16262.1-2006信息技术抽象语法记法(ASN.1)第1部分基本记法规范

GB/T17966-2000微处理器系统的二进制浮点运算

CJ/T188—2004户用计量仪表数据传输技术条件

DL/T645-2007多功能电能表通信协议

DL/T790.6-2010采用配电线载波系统的配电自动化第6部分A-XDR编码规则

4主要工作过程

2014年1月至2月,调研有关电能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通信协议的应用情况,收集整

理国内外相关技术标准,编制《面向对象的互操作性数据交换协议》标准工作方案。

2014年3月18日,电力行业电测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北京组织召开第一次《面向对

象的互操作性数据交换协议》技术标准编制启动工作会议,审议《面向对象的互操作性数据

交换协议》技术标准编制工作方案,组建标准编制工作组,落实标准编制内容和任务分工,

正式启动标准编制工作。标准编制工作组由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浙江电力、国网湖南

电力、国网冀北电力、国网福建电力、青岛鼎信、上海协同、江苏林洋、长沙威胜、河南许

继、杭州百富、深国电、杭州海兴、南京新联、杭州炬华、华立仪表等单位组成,标准编制

工作组涵盖科研单位、电力公司、采集终端生产厂家、电表生产厂家、采集系统主站生产厂

家。

2014年4月至5月,按照标准编制工作方案的要求,分组编写标准内容,由小组组长

牵头,按时完成技术标准各部分内容的起草工作,各小组形成内部标准草稿。

2014年5月29日,标准编制工作组在青岛召开第二次《面向对象的互操作性数据交换

协议》技术标准编制研讨会。标准编制工作组成员对各部分初稿进行讨论,会议确定本协议

按照“立足应用、继承发展、突破创新”的原则,充分吸收国际标准IEC62056和现行标准

DL/T698.41的优点,形成能够满足业务应用需要、灵活高效的标准体系。

2014年8月21日,标准编制工作组在北京召开第三次《面向对象的互操作性数据交换

协议》技术标准编制研讨会。标准编制工作组成员对各部分初稿进行讨论,会议确定了本协

议框架设计延伸到智能电表,因此对标准框架性结构进行了部分调整,增强了灵活性和包容

性,并对调整部分的起草工作进行了分工。

2014年9月至2015年1月,根据各小组标准草稿起草情况,由组长单位牵头,召开起

草组工作会议,对标准草稿进行集中讨论、集中修改,完成标准初稿。

4

2015年2月5日,标准编制工作组在杭州召开第四次《面向对象的互操作性数据交换

协议》技术标准编制研讨会。标准编制组代表介绍了标准初稿,标准编制工作组成员以及国

网领军人才课题组对标准初稿进行讨论,会议确定了标准框架性结构,形成部分结论并达成

统一理解,部署了下一阶段工作任务。

2015年3月19日,标准编制工作组在北京召开第五次《面向对象的互操作性数据交换

协议》技术标准编制研讨会。标准编制组代表介绍了标准初稿,标准编制工作组成员以及电

科院相关专家对标准初稿进行讨论,会议对标准提出了一些建议。

2015年3月至5月,按照标准有关技术要求进行样机设计,编制了标准验证方案,并

进行实验室验证试验,根据实验数据结果修改完善标准初稿,并起草征求意见稿。

2015年6月至7月,形成征求意见稿,在科研单位、电力公司、采集终端生产厂家、

电表生产厂家、采集系统主站生产厂家广泛征求意见。

2015年7月17日,标准编制工作组在青岛召开第六次《面向对象的互操作性数据交换

协议》技术标准编制研讨会。标准编制工作组共同讨论了该标准在征求意见过程中收集的

104条意见建议及疑问,完成标准征求意见稿修改,初步形成送审稿。

2015年7月至9月,标准编制工作组的现场试点单位编制了现场试点验证方案,并在

湖南、浙江、冀北、福建开展现场试点验证工作,根据现场试点验证数据结果对标准进行修

改完善。

2015年9月25日,标准编制工作组在北京召开第七次《面向对象的互操作性数据交换

协议》技术标准编制研讨会。标准编制工作组重点讨论了标准文稿框架结构、标准格式及一

些关键概念的描述方式,并针对现场试点验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

2015年10月,标准编制工作组根据会议要求,进一步修改完善技术标准,形成送审稿

及条文说明,准备评审文件。

2015年11月3日,在北京召开标准预审查会,通过审查。

2015年11月20日,在昆明召开标准审查会,通过审查。

2016年1月,修改送审稿形成报批稿,提交电测量标委会。

2016年3月,标准编制工作组在长沙召开试点现场会,根据会议要求在报批前需要继

续完善标准。

2016年5月,根据试点应用情况对标准报批稿进行修改和完善。

2016年6月,根据标委会要求,通过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外网网站发布标准征求意见稿,

向社会各界更广泛征求意见。

2016年7月至12月,根据征求意见过程中收集的意见建议及疑问,并结合试点应用情

况,对标准报批稿进行修改和完善。

2017年1月,在北京召开标准审查会,通过审查,并完成报批。

2017年12月,标准获批发布。

2018年7月,标准编制组针对该标准在设备生产、检测及现场试点应用过程中出现一

些问题对标准进行了一些修订。根据中电联要求,就修订内容向社会征求意见。

5标准结构和内容

本规范依据GB/T1.1:《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及DL/T800

—2012《电力企业标准编制导则》的要求进行了编制。标准主要结构和内容如下:

1.目次;

2.前言;

3.标准正文共7章: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定义和缩略语、通信架构、数据链

路层、应用层、接口类与对象标识。

4.标准设3个规范性附录和2个资料性附录。

5

其中,对以下部分章节内容进行介绍说明:

第4章,通信架构,叙述了本协议客户机/服务器通信的三层模型、和基于预连接的面

向应用连接的数据交换、及其两种数据交换类型,还给出了服务器的基本模型。

第5章,数据链路层,本协议链路层采用目前主流协议常用的线性帧结构,具有结构清

晰、编码效率高等特点。

第6章,应用层,规定了本协议应用层服务规范、通信协议规范、以及应用层协议数据

单元(APDU)的数据类型规范和遵循的APDU编码规范。

第7章,接口类与对象标识,描述了对象模型,规定了接口类描述方法,定义了电能信

息采集相关的17个对象接口类,规定了对象标识系统。

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规定了电能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的对象标识定义。

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规定了物理单位枚举定义

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规定了采集对象标识,包括电能量类、最大需量类、变量类、事

件类、参变量类、冻结类、采集监控类的对象标识。

附录D为资料性附录,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