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站锅炉燃烧系统静态检查技术规范》_第1页
《电站锅炉燃烧系统静态检查技术规范》_第2页
《电站锅炉燃烧系统静态检查技术规范》_第3页
《电站锅炉燃烧系统静态检查技术规范》_第4页
《电站锅炉燃烧系统静态检查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27.060

J98

T/CEC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

T/CECXXXXX—XXXX

电站锅炉燃烧系统静态检查技术规范

Codeforcombustionequipmentcheckingofpowerplantboilerinstaticstate

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

(征求意见稿)

(本稿完成日期:)

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

XX/TXXXXX—XXXX

目  次

前言.................................................................错误!未定义书签。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检查原则............................................................................2

5检查内容............................................................................2

6直流燃烧设备静态检查................................................................3

7.旋流燃烧设备静态检查................................................................5

8.循环流化床燃烧设备静态检查..........................................................6

9.油/气燃烧器及其点火装置静态检查.....................................................7

附录A(资料性附录)燃烧器喷口水平角度定位方法...................................9

附录B(资料性附录)燃烧器喷口水平角度定位工具..................................10

附录C(资料性附录)风门与气流方向夹角测量方法..................................11

附录D(资料性附录)径向旋流叶片定位方法........................................13

附录E(资料性附录)布风板风帽出风口中心高度测量方法............................15

附录F(资料性附录)布风板相邻风帽间距测量方法..................................16

附录G(资料性附录)油/气燃烧器点火装置距离测量方法.............................17

I

XX/TXXXXX—XXXX

电站锅炉燃烧系统静态检查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电站锅炉燃烧系统相关设备的静态检查项目、质量标准、测量方法和检查频次等。

本文件适用于电站煤粉锅炉和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燃烧系统相关设备的静态检查作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订单)适用于本

文件。

DL/T467-2019电站磨煤机及制粉系统性能试验

DL/T469-2004电站锅炉风机现场性能试验

DL/T1322-2014循环流化床锅炉冷态与燃烧调整试验技术导则

DL/T2167-2020燃煤锅炉冷态空气动力场试验方法

DL5190.2-2019电力建设施工技术规范第2部分:锅炉机组

DL5190.5-2019电力建设施工技术规范第5部分:管道及系统

DL/T5210.2-2018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规程第2部分:锅炉机组

JB/T4194-1999锅炉直流式煤粉燃烧器制造技术条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外观检查

外观检查是指设备或部件在运抵生产现场后,正式安装前的外型尺寸检测。(见JB/T4194)外观

检查是静态检查中的一项基础工作,有助于在安装前提前甄别出不合格的设备或部件,防止返工消缺。

3.2静态检查

静态检查是指设备在没有流体通过的条件下开展的各类检查项目。静态检查既是冷态通风/流试验

和空气动力场试验的前提,也是提前发现设备隐患或缺陷,实现针对性消缺的关键。

3.3冷态通风/流试验

冷态通风/流试验是指设备在规定流量(或压力)的空气或其他流体通过的条件下,开展的质量检

查工作。(见DL/T469、DL/T1322和DL5190.5)冷态通风/流试验既用于检查和消除可能存在的设备

隐患,也能为冷态的空气动力场试验和热态的燃烧调整试验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

3.4空气动力场试验

1

XX/TXXXXX—XXXX

空气动力场试验是指根据冷、热态空气流动相似理论的要求,在一定的常温风量配比条件下,评估

炉膛内的气体流动状况,可直接在实炉上进行,也可以在按几何相似等比例缩小的模型上进行,本文件

中特指实炉试验(见DL/T2167)。空气动力场试验是锅炉燃烧设备安装/维修质量检查的最后一道工序。

3.5炉内实放切圆

做出与假想切圆相同大小的圆形模具,置于燃烧器标高处炉膛截面的中央,沿燃烧器中轴拉线确定

燃烧器水平角度的安装方法。

3.6炉外测量

沿燃烧器的中轴向炉外拉一定长度的延长线,根据延长线端点与炉外其他特征点的距离确定燃烧器

水平角度的安装方法。

3.7激光水平仪测量

将激光水平仪固定在燃烧器轴线上,根据激光水平仪光束映射方向调整燃烧器水平角度的方法。

3.8喷口雾化试验

按照燃烧器正常运行的参数要求,在不点火工况下向喷口输出燃油,以观察或测量燃油实际雾化参

数的一种冷态通流试验。

4检查原则

4.1相同型号/规格的固定(不可调节)设备,每次检查时可抽查其中一部分。抽查结果合格则认为该

项检查结果合格,否则应增加抽查样本的数量。

4.2静态检查的质量标准均为推荐值(见DL/T5210.2和DL/T5190.2),试验单位或生产单位可结合

对具体设备实际运行性能的影响提出更加适宜的优化数值。

4.3测量方法和检查频次均为推荐性建议,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改进,或采用更先进的测量工具和检查

方法。

4.4静态检查中发现的设备缺陷,应及时消除,直至检查结果合格,再开展冷态通风/流试验、空气动

力场试验或点火启动。

5检查内容

检查项目质量标准测量方法检查频次

首次安装/

燃烧器喷口水平角度偏

≤0.5°激光测距重大检修/更

直差

换时普查

首次安装/

燃燃烧器喷口垂直摆角偏≤0.5°水平位数显水平尺测垂

重大检修/更

烧差≤1°其他位置直倾角

换时普查

数显水平尺测垂首次安装/

备风门与气流方向夹角偏≤1°,与全开位夹

直倾角(转动轴水重大检修/更

差角为0~80°

平)换时普查

2

XX/TXXXXX—XXXX

检查项目质量标准测量方法检查频次

测距工具(转动轴

非水平)

首次安装/

燃烧器径向旋流叶片角

≤1°直角尺/激光测距重大检修/更

度偏差

换时普查

首次安装/

流燃烧器轴向旋流叶片角

≤1°激光/超声波测距重大检修/更

燃度偏差

换时普查

数显水平尺测垂

直倾角(转动轴水首次安装/

备风门与气流方向夹角偏≤1°,与全开位夹

平)重大检修/更

差角为0~80°

测距工具(转动轴换时普查

非水平)

激光发射器配合

水平尺定位基准首次安装/

布风板风帽出风口中心

循≤4mm平面重大检修/更

高度偏差

环直角尺/直尺/盒尺换时抽查

流测距

化首次安装/

布风板相邻风帽间距偏直角尺/直尺/激光

床≤3mm重大检修/更

差测距

燃换时抽查

烧数显水平尺测垂

设直倾角(转动轴水首次安装/

风门与气流方向夹角偏≤1°,与全开位夹

备平)重大检修/更

差角为0~80°

测距工具(转动轴换时普查

非水平)

激光发射器配合

首次安装/

点油/气枪喷口与燃烧器喷铅垂线定位基准

≤15mm重大检修/更

火/口距离偏差平面

换时普查

助盒尺测距

燃激光发射器配合

点火装置火花端与油/气首次安装/

装数显水平尺定位

燃烧器雾化角边缘的水≤15mm重大检修/更

置雾化角边缘

平距离偏差换时普查

盒尺测距

6直流燃烧设备静态检查

6.1燃烧器外观检查

6.1.1锅炉燃烧器首次安装或经过重大检修和更换应进行燃烧器的外观检查。

6.1.2燃烧器喷口应采用高温耐磨合金钢整体铸造。

6.1.3燃烧器安装前应全面检查燃烧器各部件是否负荷图纸要求,燃烧器外观应无变形、无损坏,各

3

XX/TXXXXX—XXXX

部件应牢固、无脱落,各喷口应无异物堵塞,配风器的焊缝和结合面应严密不漏。

6.1.4调节挡板的操作装置应开关灵活、无卡涩,指示刻度应与挡板实际位置相符。燃烧器的调节挡

板与轴应固定牢固,轴封应密封严密。

6.1.5燃烧器装置不得阻碍受热面自由膨胀。与燃烧器相接的风、粉管道,不得阻碍燃烧器的热态膨

胀和正常位移,接口处应严密不漏,不允许风、粉管道等的重力和轴向推力附加在燃烧器上。

6.2燃烧器喷口水平角度定位

6.2.1锅炉燃烧器首次安装或经过重大检修和更换应进行燃烧器喷口水平角度定位,燃烧器喷口水平

角度定位前应完成燃烧器喷口垂直摆角定位工作,燃烧器喷口水平角度定位检查时燃烧器喷口

应处于水平位。

6.2.2燃烧器喷口水平角度宜采用激光测距定位(见附录A)。燃烧器喷口内壁平整状况不满足激光测

距定位条件时,也可采用炉内实放切圆、炉外测量、激光水平仪测量等方法。

6.2.3燃烧器喷口水平角度应与设计角度方向一致,与设计值的偏差应不大于0.5°。

6.2.4首次开展燃烧器喷口水平角度定位,应检查所有燃烧器喷口的水平角度。常规检查可采用每次

至少抽查一层燃烧器的方式。如果抽查结果合格,则认为该项检查结果合格;如果抽查结果不

合格,则应增加抽查样本数量。每次抽查的燃烧器应不同于前N-1(N为燃烧器布置的总层数)

次抽查的燃烧器。

6.3燃烧器喷口垂直摆角定位

6.3.1锅炉燃烧器首次安装或经过重大检修和更换,或燃烧器垂直摆动装置进行更换后,应进行燃烧

器喷口垂直摆角定位。

6.3.2燃烧器喷口垂直摆角宜采用电子数显倾角仪测量,

6.3.3应分别测量出燃烧器喷口上沿内表面垂直倾角1和下沿内表面倾角2,取平均值(1+2)/2作为

燃烧器喷口中心线的垂直摆角。

6.3.4对于方形喷口,测量喷口垂直摆角前,应首先测量喷口上、下沿的倾角,确保喷口轴线处于水

平位置。

6.3.5对于具有垂直摆动装置的燃烧器,每个喷口应至少测量最大上倾、水平和最大下倾等3个不同

位置的燃烧器喷口垂直摆角。

6.3.6燃烧器喷口处于水平位时,垂直摆角与设计值偏差应不大于0.5°;处于其他位置时,垂直摆角

与设计值偏差应不大于1°。

6.3.7同步性检查。如果燃烧器喷口垂直摆角无设计值,可计算同层多个燃烧器喷口在相同垂直摆动

指令下垂直摆角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设计值,同层每个燃烧器喷口的垂直摆角与设计值偏差应不

大于1°。

6.3.8首次开展燃烧器垂直摆角定位时,应全面检查每个燃烧器喷口。常规检查则可采用每次至少抽

查一层燃烧器的方式。如果抽查结果合格,则认为该项检查结果合格;如果抽查结果不合格,

则应增加抽查样本数量。每次抽查的燃烧器应不同于前N-1(N为燃烧器布置的总层数)次抽查

的燃烧器。

6.4风门开度定位

6.4.1锅炉燃烧器/燃尽风风箱二次风门首次安装或经过重大检修和更换应进行风门开度定位检查。

6.4.2风门安装方向应正确,实际角度应与就地指示一致,零位应正确。

6.4.3二次风门与风壳间应留适当的膨胀间隙,执行机构动作灵活,无机械卡涩,关(0%)开(100%)

指令分别对应起始和终止角度,开关方向正确。

4

XX/TXXXXX—XXXX

6.4.4远方和就地操作都能够正确动作,就地指示与DCS指令、反馈的偏差小于2%,且远方操作时

无明显的滞后。

6.4.5转动轴水平的风门开度定位时,宜采用电子倾角仪测量风门与气流方向的夹角,具体方法见附

录C.1;转动轴非水平的风门开度定位可采用直角尺、激光测距仪或超声波测距仪等测量风门

与气流方向的夹角,具体方法见附录C.2。

6.4.6应至少检查0、25%、50%、75%、100%等5个不同风门开度对应的风门与气流方向的夹角。

6.4.7对于具有层同操功能的燃烧器风门,应开展同步性检查。如果风门与气流方向的夹角无设计值,

可计算同层多个风门在相同开度指令下风门与气流方向夹角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设计值。

6.4.8风门与气流方向的夹角测量值与设计值的偏差在0~75°范围内宜不超过1°。

6.4.9首次开展风门开度定位时,应全面检查每个风门。常规检查可采用抽查一层燃烧器对应的风门

的方式,以适当减小工作量。如果抽查结果合格,则认为该项检查结果合格;如果抽查结果不

合格,则应增加抽查样本数量。每次抽查的风门应不同于前N-1(N为燃烧器布置的总层数)

次抽查的风门。

7.旋流燃烧设备静态检查

7.1燃烧器外观检查

7.1.1锅炉燃烧器首次安装或经过重大检修和更换应进行燃烧器的外观检查。

7.1.2旋流燃烧器一次风筒应采用高温耐磨合金钢整体铸造,中心风筒应采用耐热钢。一、二次风筒

的螺栓连接处应严密不漏。

7.1.3燃烧器安装前应全面检查燃烧器各部件是否负荷图纸要求,燃烧器外观应无变形、无损坏,各

部件应牢固、无脱落,各喷口应无异物堵塞,配风器的焊缝和结合面应严密不漏。

7.1.4调节挡板的操作装置应开关灵活、无卡涩,指示刻度应与挡板实际位置相符。燃烧器的调节挡

板与轴应固定牢固,轴封应密封严密。

7.1.5燃烧器安装前检查内二次风、外二次风旋流叶片角度,是否满足锅炉厂设计的要求。对于燃用

印尼煤等高挥发分煤种的燃烧器,建议内二次旋流叶片角度控制在45度左右。

7.1.6为防止高温腐蚀,对于HT-NR3型旋流燃烧器,外二次风导流板扩锥角度建议为35度,靠侧墙

最近的燃烧器喷射角度向炉膛中心水平偏转7度,紧挨的第二个燃烧器喷射角度向内偏转3度,

每层调整4台燃烧器。

7.1.7燃烧器装置不得阻碍受热面自由膨胀。与燃烧器相接的风、粉管道,不得阻碍燃烧器的热态膨

胀和正常位移,接口处应严密不漏,不允许风、粉管道等的重力和轴向推力附加在燃烧器上。

7.2燃烧器倾角定位

7.2.1“W”火焰锅炉燃烧器首次安装或经过重大检修和更换应进行燃烧器倾角检查。

7.2.2“W”火焰燃烧器喷口垂直倾角宜采用电子数显倾角仪测量。

7.2.3应在燃烧器喷口内表面选取2-3个点测量倾角,取计算平均值作为燃烧器喷口中心线的倾角。

7.2.4燃烧器喷口倾角与设计值偏差应不大于1°。

7.2.5首次开展燃烧器倾角定位时,应全面检查每个燃烧器喷口。常规检查则可采用每次至少抽查一

层燃烧器的方式。如果抽查结果合格,则认为该项检查结果合格;如果抽查结果不合格,则应

增加抽查样本数量。每次抽查的燃烧器应不同于前N-1(N为燃烧器布置的总层数)次抽查的燃

烧器。

7.3燃烧器径向旋流叶片定位

5

XX/TXXXXX—XXXX

7.3.1锅炉燃烧器首次安装或经过重大检修和更换应进行燃烧器径向旋流叶片定位偏差检查。

7.3.2首次开展径向旋流叶片角度偏差测试,应测试所有喷口的径向旋流叶片角度偏差。常规检查可

测试其中一层的所有喷口,如果检查结果出现不合格,应再增加检查至少一层燃烧器,并且增

加检查的燃烧器应不同于前N-1次抽查的燃烧器(N为燃烧器布置的总层数)。

7.3.3每个燃烧器应至少选取两个不同位置的径向旋流叶片分别测量叶片角度,取平均值作为该燃烧

器的径向旋流叶片角度。

7.3.4径向旋流叶片角度测量方法宜使用直角尺或激光测距仪测量叶片距离进行折算(见附录D)。叶

片角度与设计偏差应≤1°。

7.3.5如果径向旋流叶片角度无设计值,可计算同一圆周上多个径向旋流叶片角度的算术平均值作为

设计值。

7.4燃烧器轴向旋流叶片角度定位

7.4.1锅炉燃烧器首次安装或经过重大检修和更换应进行燃烧器轴向旋流叶片定位偏差检查。

7.4.2首次开展轴向旋流叶片角度偏差测试,应测试所有喷口的径向旋流叶片角度偏差。常规检查可

测试其中一层的所有喷口,如果检查结果出现不合格,应再增加检查至少一层燃烧器,并且增

加检查的燃烧器应不同于前N-1次抽查的燃烧器(N为燃烧器布置的总层数)。

7.4.3每个燃烧器应至少选取两个不同位置的轴向旋流叶片分别测量叶片角度,取平均值作为该燃烧

器的轴向旋流叶片角度。

7.4.4轴向叶片角度测量宜采用激光测距仪或超声波测距仪(见附录C.2)。

7.4.5轴向叶片角度与设计偏差应≤1°。

7.4.6如果轴向旋流叶片角度无设计值,可计算同一圆周上多个轴向旋流叶片角度的算术平均值作为

设计值。

7.5风门开度定位

7.5.1风门开度定位检查应参照本文件6.3部分。

8.循环流化床燃烧设备静态检查

8.1布风板风帽出风口中心高度一致性检查

8.1.1锅炉布风板和风帽首次安装或经过重大检修和更换应进行风帽出风口中心高度一致性检查。

8.1.2应将布风板分为面积相等的多个分区,分区数量应不少于9个,每个分区内应至少抽查一个风

帽。

8.1.3可采用直角尺、直尺、激光测距仪等工具测量样本风帽出风口中心高度(见附录E)。

8.1.4样本风帽出风口中心高度与设计值的偏差应不大于4mm。

8.1.5如果风帽出风口中心高度无设计值,可计算所有样本风帽出风口中心高度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设

计值。

8.1.6宜采取抽查的检查方式。如果抽查样本均符合要求,则认为该项检查结果合格;否则应矫正不

合格的风帽,并增加不合格风帽对应分区的抽查样本数量。

8.2布风板相邻风帽间距一致性检查

8.2.1锅炉布风板和风帽首次安装或经过重大检修和更换应进行相邻风帽间距检查。

8.2.2应将布风板分为面积相等的多个分区,分区数量应不少于9个,每个分区内应至少抽查一个风

6

XX/TXXXXX—XXXX

帽。抽查样本可与出风口中心高度一致性检查相同。

8.2.3宜使用直角尺、直尺、激光测距仪等测量相邻风帽间距(见附录F)。

8.2.4样本风帽的所有横向间距和纵向间距与设计值的偏差均应不大于3mm。

8.2.5如果横向间距(或纵向间距)无设计值,可计算所有样本风帽横向间距(或纵向间距)的算术

平均值作为横向间距(或纵向间距)的设计值。

8.2.6宜采取抽查的检查方式。如果抽查样本均符合要求,则认为该项检查结果合格;否则应矫正不

合格的风帽,并增加该风帽对应分区的抽查样本数量。

8.3风门开度定位

8.3.1风门开度定位检查应参照本文件6.3部分。

9.油/气燃烧器及其点火装置静态检查

9.1油/气燃烧器喷口定位

9.1.1油/气燃烧器或其对应的煤粉燃烧器首次安装或经过重大检修和更换应进行油/气燃烧器喷口定

位检查。

9.1.2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宜全部检查所有的油/气燃烧器。若条件不具备可抽查一层煤粉燃烧器对应的

油/气燃烧器,如果抽查结果不合格,则应增加抽查样本数量。每次抽查的油/气燃烧器应不同于

前N-1(N为油/气燃烧器布置的总层数)次抽查的油/气燃烧器。

9.1.3开展油/气燃烧器喷口定位前,应首先确保煤粉燃烧器、油/气燃烧器轴线相互平行。

9.1.4可采用直角尺、直尺或激光测距仪测量油/气燃烧器喷口平面与煤粉燃烧器喷口平面的距离(见

图G.1(b))。

9.1.5如果油/气燃烧器带有进退执行机构,应至少在投入和退出等两个位置分别测量油/气燃烧器喷口

平面与煤粉燃烧器喷口平面的距离。

9.1.6油/气燃烧器喷口平面与煤粉燃烧器喷口平面的距离与设计值偏差应不大于15mm。

9.2油/气点火装置定位

9.2.1油/气燃烧器或其对应的煤粉燃烧器或点火装置首次安装或经过重大检修和更换应进行定位检

查。

9.2.2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宜全部检查所有的油/气燃烧器点火装置。若条件不具备可抽查一层燃烧器对

应的油/气燃烧器点火装置,如果抽查结果不合格,则应增加抽查样本数量。每次抽查的油/气燃

烧器应不同于前N-1(N为油/气燃烧器布置的总层数)次抽查的油/气燃烧器。

9.2.3开展油/气燃烧器喷口与燃烧器喷口距离检查前,应首先确保煤粉燃烧器、油/气燃烧器和点火装

置轴线相互平行。

9.2.4可采用直角尺、直尺或激光测距仪测量点火装置火花端与油/气燃烧器雾化角边缘的水平距离

(见附录G),应至少获得点火装置投入和退出等两个位置的测量数据。

9.2.5点火装置火花端与油/气燃烧器雾化角边缘的水平距离与设计值偏差应不大于15mm。

9.3等离子点火装置外观检查

9.3.1等离子点火装置首次安装或经过重大检修和更换应进行外观检查。

9.3.2等离子点火装置外观应无变形、无裂纹,各部件应牢固。

9.3.3等离子点火器和燃烧器密封面应严密不漏,阴极头的密封环不应有损伤。

7

XX/TXXXXX—XXXX

9.3.4等离子体发生器放置于燃烧器尾部托板上,前后推拉发生器,发生器阳极应能够轻松进入安装

导筒内,进退灵活,无卡涩。

9.3.5等离子点火装置气、水管连接应牢固,无漏水和漏气现象。

9.4等离子点火装置定位

9.4.1等离子点火装置首次安装或经过重大检修和更换应进行定位检查。

9.4.2同一层等离子燃烧器标高应一致,标高误差不大于±5mm。

9.4.3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宜全部检查所有的等离子燃烧器点火装置。若条件不具备可抽查一层燃烧器

对应的等离子点火装置,如果抽查结果不合格,则应增加抽查样本数量。每次抽查的等离子燃

烧器应不同于前N-1(N为等离子燃烧器布置的总层数)次抽查的等离子燃烧器。

9.4.4可采用直角尺、直尺或激光测距仪测量等离子点火装置套筒与一次风管内壁的距离,应至少获

得等离子点火装置投入和退出两个位置的测量数据。

9.4.5等离子发生器应处于燃烧器轴线中心位置,同心度允许偏差不大于5mm。

8

XX/TXXXXX—XXXX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燃烧器喷口水平角度定位方法

A.1激光测距方法检查燃烧器喷口水平角度偏差宜采用附录B所示的定位工具。

A.2定位工具的直尺外缘应紧贴燃烧器喷口上、下两侧内壁,分别测得倾角为1和2。

A.3若(1+2)/20.5°,应调整燃烧器喷口垂直摆角,使(1+2)/2≤0.5°。

A.4定位工具的直尺外缘应分别紧贴燃烧器左、右两侧内壁,测量下列参数中的一组:

(1)激光束光斑到特征位置的水平距离a和b(见图A.1);

(2)激光束光斑到燃烧器喷口截面的水平距离c和d(见图A.1)。

A.5分别假设喷口中心线与相邻水冷壁的夹角为设计角度±0.5°,应根据A.4测量的内容计算下列

参数中对应的一组:

(1)燃烧器喷口中心线与对侧水冷壁的交点到特征位置的距离e1和e2(e1<e2);

(2)燃烧器喷口中心线与对侧水冷壁的交点到燃烧器喷口截面的距离f1和f2(f1<f2)。

A.6根据A.4测量的内容完成下列工作中对应的一项:

(1)对比(a+b)/2和e1、e2的大小,如果e2<(a+b)/2或(a+b)/2<e1,应调整对应燃烧器喷口水平角度,

直至满足e1≤(a+b)/2≤e2;

(2)对比(c+d)/2和f1、f2的大小,如果f2<(a+b)/2或(a+b)/2<f1,应调整对应燃烧器喷口水平角度,

直至f1≤(c+d)/2≤f2;

图A.1激光测距方法检查燃烧器喷口水平角度示意

9

XX/TXXXXX—XXXX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燃烧器喷口水平角度定位工具

B.1定位工具由三部分组成(如图B.1所示):激光测距仪、直尺和水平仪。激光测距仪外型可以是圆

柱体、长方体或多棱柱体。测距仪用于测量直线距离和代替现有技术方法中常用的钢丝,指示假想的燃

烧器出口气流方向。直尺的外缘应为硬质平直结构,用于贴合燃烧器内壁,不作为长度测量工具使用。

直尺可绕测距仪外缘旋转,直尺的外缘应始终保持与测距仪激光束平行;直尺如果固定于激光测距仪上,

则至少应保证测距仪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直尺;亦可将测距仪外表面直接加工成硬质平直结构,其任意

棱线应保持与测距仪激光束平行。直尺与测距仪一体时(测距仪外表面直接加工成硬质平直结构),水

平仪可设置在测距仪外表面上;直尺与测距仪分离时,水平仪也可以设置在直尺外表面上。水平仪与直

尺外缘和测距仪激光束应处于同一平面上,用于检查切圆定位的前提条件——燃烧器处于水平位置。

图B.1燃烧器切圆定位工具结构示意

10

XX/TXXXXX—XXXX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风门与气流方向夹角测量方法

C.1转动轴水平的风门

C.1.1应采用倾角仪测量风门所在的气流通道上、下内表面倾角和(见图C.1),取平均值

(+)/2作为气流方向的倾角。

C.1.2应采用倾角仪测量风门正、反面的倾角和(见图C.1),取平均值(+)/2作为风门的

倾角。

C.1.3应计算(+)/2与(+)/2之差,作为风门与气流方向的夹角。

气流方向

图C.1转动轴水平的风门与气流方向夹角测量

C.2转动轴非水平的风门

C.2.1确定距离测量的基准面(见图C.2),基准面应与气流方向垂直,应能被测距工具直接接触

到,并应处于测距工具的最佳测量距离范围内。

C.2.2在基准面上选定至少2个测量位置(见图C.2),测量位置连线应与风门的转动轴垂直,测量

位置距离a应满足:

b

sinabsin

2pp

式中,为预估的风门与气流方向夹角,可根据就地标示或风门开度显示估计;为叶片宽度,可

pb

查阅风门设计资料获得。

C.2.3分别测量每个测量位置与风门的距离s1和s2(见图C.2),s1和s2应与基准面垂直,并且s1>s2。

C.2.4风门与气流方向夹角可按下式计算:

a

arctan

s1-s2

11

XX/TXXXXX—XXXX

测量位置

基准面

气流方向

图C.2转动轴非水平的风门与气流方向夹角测量

12

XX/TXXXXX—XXXX

附录D

(资料性附录)

径向旋流叶片定位方法

B.1在燃烧器的周向进风道内,径向旋流叶片可绕叶片转动轴旋转,转动轴平行于燃烧器中心轴且沿圆

周均匀布置,如图B.1所示。径向旋流叶片的角度既用于控制流通的风量大小,同时也用于调节入口风

速的切向分量大小,上述二者共同决定了燃烧器喷口流场旋流强度的大小。燃烧器喷口流场的旋流强度

是影响旋流燃烧器性能的重要指标,它决定了燃烧器喷口对炉膛内高温烟气的卷吸能力,对于维持燃烧

的稳定、持续和高效等均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安装或调试现场,需要检查并测量径向旋流叶片角度,并

将其固定在合适的位置,以保证燃烧器出口旋流强度适宜,从而使实际性能达到最优。

(1)一次风管(2)看火孔(3)中心分离器(4)轴向旋流叶片

(5)内二次风道(6)径向旋流叶片(7)外二次风道

图B.1旋流燃烧器的旋流叶片示意

B.2径向旋流叶片的结构如图B.2所示,r为叶片转动轴所在圆周半径,mm;为每个叶片对应的圆心角,

=2π/n,n为旋流叶片的数量;h为2号叶片转动轴中心到1号叶片的垂直距离,mm;α为叶片角度,即

叶片实际位置与全关位置的夹角,叶片处于全关位置α=0;叶片处于全开位置α=(π-;旋流

强度I与径向旋流叶片角度α的关系如式B.1:

ππ

Isin()sin()sin()(式B.1)

22222

计算出I取极大值时的α值,即径向旋流叶片的最佳角度α*。此时对应的垂直距离h*如式B.2:

h*2rsin()sin(*)(式B.2)

2

13

XX/TXXXXX—XXXX

图B.2径向旋流叶片定位参数示意

B.3需要加大风量时,可以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大垂直距离h*;需要减小风量时,可以在此基础上适当减

小垂直距离h*。用直角尺等工具测量实际的垂直距离h是否等于设定的h*,即可确定径向旋流叶片角度

是否达到最佳角度。径向旋流叶片的定位流程如图B.3所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