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等教育文学类自考-00525公文选读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_第1页
2024年高等教育文学类自考-00525公文选读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_第2页
2024年高等教育文学类自考-00525公文选读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_第3页
2024年高等教育文学类自考-00525公文选读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_第4页
2024年高等教育文学类自考-00525公文选读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人文库”水印下载源文件后可一键去除,请放心下载!(图片大小可任意调节)2024年高等教育文学类自考-00525公文选读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人人文库”水印下载源文件后可一键去除,请放心下载!第1卷一.参考题库(共75题)1.在党委系统,意见()A、属于正规公文文种B、属于非正规公文文种C、不属于公文D、已经不使用2.清朝的移文所适用的行文关系有哪些?3.(),是建国初作为报告的分支文种而设置的,由政府负责人直接送政府首长批返的上行公文。4.电厅通饬各区分别查禁”一句的结构语式所具有的特点是()A、预期连动B、省略兼语后的预期连动C、兼语D、省略性连动E、省略主、宾语5.试述文种演化的方面、方向、过程,及文种演化的结果。6.民国时期由大总统任命各部次长、局长和各省厅长这一任用途径而得的官阶称为()A、特任B、荐任C、委任D、简任7.什么是咨呈?试析咨呈的行移属性和所适应的行文关系类型。8.《关于徐村乡人民政府申报兴建砖瓦厂问题的批复》属于()性批复。9.批答与诏书的不同处何在?10.禀的首行揭示具禀人的身份、姓名、籍贯;次行接书()A、“兹有„„”B、“缘„„起”C、“为„„事”D、“禀请„„”11.将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成对排列,用来表达相似、相连或相对、相反意思的修辞方法是()。12.阐释民国时期通知的设置和行移属性。13.《财政部为答参议院刘星楠等质问书上复国务院咨呈》的语言特色是()A、对应置答B、貌恭词朴C、重略轻详D、避重就轻14.清朝的移文所适用的行文关系主要有哪些?15.示、()、(),是民国时期历次公文处理法规中对同一用途的公文文种所选择的不同名称。16.清代,民众诉讼时上于官府的专用文书是()A、呈状B、申状C、禀状D、保状17.行用于系统内部的签呈是()A、某一部门负责人呈于本机关长官B、属员呈于本*部门负责人C、直属单位负责人呈于政府主管机关领导人D、单位各部门之呈阅批件18.蒙、准、据,均为表示“()”之意的领引词,分别用于引称()、()、()公文。19.用“本”、“敝”、“职”、“属”作代词自称,各自适应什么行文方向?20.分析《上书正文体》一文的局限和缺失。21.《苏州清军总捕分府催速运石料关文》中所用的引用方法有:关文引牌文,采用()法;牌文引批文,采用()法;牌文引咨文,采用()法。22.牌成为法定的下行文种,是在()A、清朝B、明朝C、宋朝D、唐朝23.试述奏本的用途萎缩和被取消。24.明清的牌文,主要用以向下级()A、汇报工作情况B、传播政务信息C、传达例行公事D、发布命令、指示性内容25.下列属于官府所发通行关津路证公文的有()。A、传B、过所C、路引D、详E、奏26.诏书的形式与别名有:密诏、亲诏、手诏、诏版、诏黄与()。27.《出师表》文风特色试析。28.《军委办公厅关于徐州会战各部指挥官奖惩决定的公函》一文的写作特色有哪些?29.在民国时期由大总统政事堂和陆海军大元帅办事处承发其政谕、军令的下行文种是()。A、通电B、大总统令C、封寄D、交片30.过所,是古代官府发给官吏、平民使之得以通过()的凭照,它于()时开始使用。31.固定以某一其他文种兼用于该特定用途,如明代的“路引”等是()时期。32.公文格式,包括哪些?33.元代创用表识官员身份的“牌符”,分别发给万户、千户、百户官以()A、虎头金牌B、青字牌C、红字牌D、平金牌E、平银牌34.什么叫札子?札子的演变过程如何?35.临官伊人,晋绅有识”使用的修辞方法有()A、借代B、联用C、比喻D、比拟E、对偶36.宋代六部之间往来文移所使用的文种有()。A、公牒B、通牒C、移牒D、平牒E、故牒37.呈是怎样演化为公文文种的?38.阐述指示信的实践基础和文种确立。39.在下行公文中命令(令)具有的特点有()A、理论性B、指挥性C、强制性D、专断性E、灵活性40.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政权所保留的旧式公文中,批在陕甘宁称()、令在陕甘宁称()。41.民国时期的公文特定语法结构句式,包括()和省略兼语预期连动结构语式两种。42.就用途而言,誓的用途有二:(1)();(2)()。43.公文的发文字号的构成要素有()A、作者B、机关代字C、年份D、文种名称E、顺序号44.对原本适用决定、规定的事项,因难以期于一律,改用指示作努力方向的指示属于指示类型中的()A、部署性指示B、疏导性指示C、政策性指示D、制断性指示45.揭帖在元、明属于()A、上行公文B、平行公文C、下行公文D、无固定指向公文46.咨的最基本的稳定用途是()A、同级官署之间B、上下级之间C、官署与人民之间D、不同系统的高级敌体(指地位对等)官署之间E、无统属关系的官署之间由地位稍高一方对地位稍低一方47.公文格式有哪些部分构成?48.阐述韵目和韵目代日制度。49.《京师警察厅总监请内务部通行各省查禁(人道)一书详》的基本宗旨是()。50.皇帝召见臣下,称为();宣布皇帝的诏书,称为();皇帝的命令交外廷官署办理,称为();发布诏书,名日()。51.《清代苏州地区碑示二则》的语言特色有()A、简(简洁)B、明(明晓)C、朴(质朴)D、切(切直)E、丽(艳丽)52.在用其他文种撰写的公文中,引叙简短的谕示或完整的谕文的写作方式是()A、直叙B、倒叙C、插叙D、装叙53.阐述民国时期的呈文及其基本用途。54.试辨析决定的类型。55.教演化为准君命文种的时期为()A、秦汉B、三国C、两晋南北朝D、唐朝至清56.平行的牒,元代称“()”,明代称“()”;下行的牒,元代称为“()”,明代称为“()”。57.章的语言风格及其消亡试析。58.分析《太平天国殿前左一指挥罗大纲、木官正将军吴如孝致英使文翰的照会》一文的语言特色。59.识记布告、通告、公告文种的同时设置。60.简述议案的正式设置和具体用途。61.通报的类型主要有()和()。62.《奏孝子刘敦儒状》中,“蒸蒸不匮”一语所用之修辞手段是()。63.民国时期以快速传递的邮件代替电报的一种公文叫()A、通电B、代电C、邮电D、邮报64.概述公文程式演变的历史线索。65.什么是大总统令?简答其分支类型。66.奏札的公文程式中,其末称由公文套语和()组成。67.下列情况,应使用朱笔照会的有()A、总督对总兵B、知府对直隶州知州C、提督对盐运使司D、总兵对州县E、中国对外国68.下列各项,应用移会的有()A、中书科与各部、院、寺、监B、直隶州与非所属之知县C、知县与州同、州判D、州同、卅判与儒学69.简述清代牌文的地位和分支类型。70.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决定不再追诉去台人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犯罪行为,如果要发文,适合的文体是()A、通告B、公告C、布告D、公报71.檄文紧急者,多插羽其上,别名为“()”。72.省略兼语后的预期连动结构语式73.有所告诫、劝谕、禁约时明白昭示的下行文种“示”的行文对象有()。A、臣僚B、属吏C、民众D、生徒E、士大夫74.檄与露布的分、合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75.“发展不平衡,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粮食生产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任务是艰巨的”这句话采用的修辞方法是()A、抑扬B、排比C、反复D、阶升第2卷一.参考题库(共75题)1.公文若干组成部分的整体结构方式及某些特定结构部分的固定要素、特殊用语之组合规定称为()。A、公文形式B、公文程式C、公文格式D、公文结构2.为了提高阅读、领悟、赏析和写作公文的水平,须注意辨析文字的()A、本义B、词汇义C、引申义D、语境义E、修辞义3.意见和条例属于()机关主要公文文种。4.什么是章?试述章的语言风格及消亡原因。5.《鲁相平奉诏选补孔和为孔庙百石卒史状》一文在反映汉代诏书形成途径和用语格式上有何特色?6.识记《永定河道上直隶总督详》一文中反映的抄送制度。7.简述“请示”文种的正式确立。8.文告泛指对社会()的各种公文。在某些公文中则指布告。9.《军委会办公厅关于徐州会战各部指挥官奖惩决定的公函》采用的叙述方法是()。A、顺叙B、倒叙C、插叙D、装叙10.王充《论衡》认为:进上文书的动作称为奏,这里的“奏”,是指上书者()。A、对皇上B、对上级C、对长者D、对饱学之士11.试判制度,试判与公文的辨别。12.下列可作为呈转性请示、呈转性报告的附件的是()。A、指示B、意见C、令D、通知13.动用各驿站马匹递送紧急公文用“()”;差遣衙役、传唤人证、拘押人犯用“()”。14.简述诏书的使用范围及特定类型?15.简析明、清时期奏本与题本的分工。 16.议案是提出()请求的正式公文,具备正规公文格式。17.仅限于国家权力机关(或经授权)用于具有国际意义的重要事项或决定事项的宣告文种是()。A、通告B、公告C、公报D、通报18.下列各条,用对偶修辞手段的有()A、志怀壮果,业苞戎艺B、或北折淳维,或南枭征则C、功勋久着,赏册宜隆D、可依前件,主者施行E、宁留多余,不得歧误19.《建武三年候长匡写移燧长病书牒》一文体现了汉至南北朝公文,以()纪日的制度。20.阐述地支纪月和地支纪时制度。21.民国时期的通电要用于()A、表明政治态度B、公布重要事实C、宣布个人出、处D、依据任命官员E、发出倡议、号召22.“掩废光明之血史,泯灭先烈之英灵”一语所用的修辞是()。A、比喻B、借代C、夸张D、对偶23.什么叫关?关的发展趋势如何?24.试述民国时期报告的用途及其在前后期的文种地位。25.阐述民国时期的布告文种与示、告令、通告的关系。26.与前述文种定义相吻合,是该部分公文的()时期。27.简答布告省并后,原适用事项撰写公文应采用的文种。28.民国时期下级对上级、人民对机关行文,既可以用呈,又可以用报告,这是在哪一年以后()A、民国三年B、民国五年C、民国二十二年D、民国三十一年29.下列情况,在清代应使用呈文的有()A、提督、总兵行文兵部B、布政使、按察使行文军机处C、六科行文都察院D、各部、院衙门内,官吏对长官报告事宜E、地方谘议局对地方官府陈述事宜30.遇有情况复杂,关系重大,无规可循的疑难问题时,请求上级指示用()。A、求教性请示B、呈准性请示C、求助性请示D、呈转性请示31.近、现代,随着电报这一迅捷的通讯手段的广泛运用,就重大政事,采用向全国公开发布的特殊形式,即称()。32.《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的目的在于()A、表明政治态度B、公布重要事实C、宣布个人出、处D、发出倡议、号召33.策命制度源于周,汉正式确立策为文种。()以后至清改称册书。34.什么是教?简答教的写作特色。35.我国古代札体公文的发展期是()。A、唐B、宋C、明D、清36.阐述临时大总统令一课所提倡的政府部门之间直接行文咨商的主张、理由和效果。37.阐述清代、民国时期不同行文方向(行移方向)的旧公文中收文者位置的变化。 38.试析民国时期的指令与建国后的指令,是名同实异的两个文种。39.牌向公文方向的演化,始于()A、唐B、宋C、元D、明40.省并了布告文种以后,原适用于布告文种的事项,具有法定意义的事项一般写成()A、通告B、通报C、公报D、公告41.清,咨用于()或()的司、道以上的高级官署之间。42.何为通本?何为部本?43.《谏造大像疏》中“宝珠殚于缀饰,瑰材竭于轮奂。”“列刹盈衢,无救危亡之祸;缁衣蔽路,岂有勤王之师!”句,在修辞上采用的是对偶结合()格。A、引用B、借喻C、夸张D、借代E、拟人44.下列情况,宜用咨行文的有()A、在京各部院之间B、各部院与总督、巡抚、都统、将军之间C、总督与巡抚之间,总督、巡抚与提督之间D、布、按二司与道员E、巡抚、司、道与总兵之间45.谈谈札体公文的发展演化过程。46.“新出生的婴儿就有21572名,占全县总人口556323人的3.8%,照这样的增长速度,20年以后全县的总人口将要翻一番。”在这一段话中对数字使用了换算法中的()A、平均法B、累加法C、比较法D、排连法47.简述“牌”作为符信凭证的发展演进过程。48.简述签报的始设与得名之由。49.决定的类型主要有()、()和()。50.简析诏书的形式与别名。51.《徐州刺史陶谦等上朱俊奏记》一文中“凡百君子,靡不顾颐”使用的修辞方法有()A、叠字B、比喻C、对偶D、借代E、比拟52.民国时期“禀”的正文,主要分层展开的内容包括()A、事由B、具禀人简介C、情况D、意愿E、请求53.简述元代“旨”这一文种的使用。54.袁世凯政府中后期对上级官署或职官主动发文的下行文种设置为“饬”,用于取代()A、指令B、批令C、部令D、委任令E、训令55.《天祚帝封金主为东怀国皇帝册》一文有何缺失?56.在我国古代,将刺作为官府之间询问事宜的平行公文的时期是()。A、周朝B、秦朝C、汉朝D、南北朝57.由于用途发生根本改变,名称虽然依旧,实质已变易为另一文种为()时期。58.分析《为北伐谕中原檄》的写作特色。59.什么叫详?沿革情况如何?60.《京兆府学立小学规榜》一文的注释方式为()A、将起注说作用的文字,采用一行位置内偏左偏右排两行小字的形式,夹述于所注语句内B、将起注说作用的文字,用小字排于段末C、将起注说作用的文字,用小字排于正文之后D、将起注说作用的文字,用小字排于落款之后61.在公文中,可以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的公文是()A、函B、通知C、命令D、通报62.作为皇帝行遣小事的公文,宣头主要运用于以下历史时期()。A、隋B、唐C、宋D、金E、明63.清末,督抚下于咨议局的公文,用()A、札子B、札付C、札D、答64.清朝,对地方衙署和在京衙门,分设()、()两个分支文种。65.在民国时期的韵目代日制度中,根据代日表各声调的韵目总数,人们习惯在下半月多采用韵目为()A、上平声B、下平声C、上声D、去声E、入声66.分析《众议院抄附质问书送大总统的咨文》附件质问书的篇章特色。67.《京兆府学立小学规榜》一文中,在“授诸生所诵经书文句音义”一句之下的“题所学书字样,出所课诗赋题目,撰所对属诗句,择所记故事”四句中,都在“所”字前承上省略了“诸生”二字。这种修辞格叫()A、镶嵌B、节省C、合说D、示现68.宋代,学士院移文于三省、枢密院,称();元代,中书省发文行省,称();明代,六部之间,及六部行都指挥使司,均用()。69.元朝,皇帝任命五品以上官员,用()。A、告身B、宣命C、宣头D、诰命70.示,派生于()A、牌B、帖C、檄D、榜71.在民国时期“令”的运用上,上级主动发文用()A、谕令B、训令C、指令D、部令72.清代中叶以后,随着()的广泛运用,逐渐取代了牌作为主要()行公文的地位。牌文遂限于传达()。73.会议纪要的程式结构模式主要包括()A、新闻式B、记录式C、行文式D、简报式E、见报式74.清代敕书在写作上有何特色?75.上报的公文,为了供收文的上级机关指示,文头之上应空()A、一至二行B、二至四行C、四至六行D、六至八行第1卷参考答案一.参考题库1.参考答案:A2.参考答案: ①用于司、道、府以下无隶属关系的较低级衙署相互间的行文。 ②直隶州与非所属之知县 ③知县与府首领官,州同、州判 ④州同、州判与儒学。 还有:低级文、武官署之间,地位相当的不同系统官衙之间。3.参考答案:签报4.参考答案:A,C5.参考答案: 某一名称的文种,与所承担的实际用途之间发生波动,它的演化可以从方面、方向、过程三个角度考察: (1)演化的方面:所适应的公务活动领域、具体事项范围、推动方式、行文关系、机构级别范围等。 (2)演化的方向:各文种的用途此消彼长,有的纯化或延伸,有的萎缩或扩张。 (3)演化的过程:各文种用途之间发生交叉、重叠、混淆或疏漏、缺失。 演化的结果: (1)根据需要增设了新文种(增); (2)扩张性强、使用频繁的文种,侵入其他文种的使用领域,并出现分支,乃至解析为多种文体(分); (3)用途相近的文种,归并为一种(合); (4)适应性差的文种受到排挤,地位下降、用途缩小、性质改变,乃至消亡(亡)。6.参考答案:D7.参考答案: 咨呈本是我国古代衙署之间使用的带有上行属性的平行文种。 就字面含义而言:咨是平行文种;呈是上行文种;咨呈介于两者之间,既非完全平行,又非完全上行,其综合行移属性是“准上行”。 咨呈所适用的行文关系主要有两种类型: (1)同一性质、级别的派出官署对于其本体官署。 (2)在不相统属的官署之间,由级别、地位较低的官署对级别、地位稍尊的官署。 民国时期曾一度设置咨呈文种。其用途的演化为: (1)北洋政府时期,用途颇为狭窄。黎元洪在民国五年七月,以大总统教今第28号公布的《公文程式》规定:“咨呈,各特任官署行文国务院时用之。” (2)国民党政府时期,用途有所扩大。在民国十六年八月,南京国民政府公布《公文程式条例》,将“咨呈”的用途规定为:“非直辖的等级较低之官署对于高级官署用之。”8.参考答案:否定9.参考答案: ①诏书是宣达君主之旨意,并要求臣下执行的主动性发文,文辞典雅,篇幅一般较长。 ②批答则为采纳、赞同臣下意见的被动性发文,文辞通俗简短。10.参考答案:C11.参考答案:对偶12.参考答案: 通知公文的起源,可细辨为三个阶段: 第一,通知作为公文用语,是其远源。至迟在宋代,“通知”一词已成为常见的令式术语。作为公文用语的“通知”,意为“周知”、“统统知晓”。 第二,通知作为“公函”文种的一项用途,是其近源。在公文写作实践中,通知的用途分化为两个方面。即:机关对民众团体、机关对其成员个人。而且往往将其名称直接写为“通知”。 第三,通知被确立为正规公文文种,是其本源。1942年《公文程式条例修正草案》将“通知”定为九种正规公文之一。规定,“通知:上级机关对于所属下级机关及同级机关暨不相隶属之机关,或机关对于人民,就其某一事项有所通报时用之。”1942年1月,《陕甘宁边区新公文程式》分别设置主要公文、辅助公文各五种。通知是新设的五种辅助公文之一。并明确规定:“通知为平行公文”。“凡是对本机关内,或对本机关外的机关或个人,有所通报、通知的,一律用通知。” 民国时期的函与通知之行移属性比较: (1)因为通知起源于函的某一独定用途,所以也承袭了平行文种的属性。 (2)就不相隶属关系的机关之间行文相比较,函既用于高对低、又用于低对高。而通知往往仅用于高对低。13.参考答案:B14.参考答案: 用于司、道、府以下无隶属关系的较低级衙署相互间的行文。 其适用的行文关系主要有: 直隶州与非所属之知县 知县与府首领官,州同、州判 州同、州判与儒学。还有:低级文、武官署之间,地位相当的不同系统官衙之间。15.参考答案:布告;通告16.参考答案:C17.参考答案:C18.参考答案:收到;上级;平级;下级19.参考答案:在民国旧公文中,发文机关或责任人用“本”作代词自称,适用于下行、平行方向;用“职”、“敝”、“属”作代词自称,适用于上行方向。20.参考答案: 从公文写作指导思想来看,《上书正文体》有其局限性: (1)没有明确指出文艺、公文两者有不同的写作规律,而一味指责崇尚文词就是“雕虫之小艺”,欠全面。反之,如用写公文的标准,去进行文艺创作,同样不妥。 (2)强调公文应有实在内容、正确意见,当然有积极意义。但仅将其解释为儒家学说、古代典籍,则是其历史局限性。 (3)从矫往必先过正的策略看,为有效地遏止华而不实的文风,提出“弃绝华绮”有其必要。但就写作指导思想而论,在内容充实、观点正确、措施得力的前提下,适当追求结构巧、文句工、辞采华,有时更能增强公文的表述效果。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统一认识:就文学欣赏意义上的好文章,未必就是好公文;就实施行政效能角度看的好公文,不必就是好文章。但优秀公文,就应该既是好公文,又是好文章。 《上书正文体》的缺失是: (1)对“魏之三祖,更尚文词”,批评为“忽君人之大道,好雕虫之小艺”,有些过分。曹操的公文,意实词雄,被誉为“建安风骨”。 (2)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对奏议、书论、铭诔、诗赋的写作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并非一味地追求文字的华丽。 (3)至于魏明帝曹睿也一网收之,实属冤枉。他在文章写作上的主张与李谔是一致的。21.参考答案:全引;节叙;意引22.参考答案:A23.参考答案: 明代中叶以至清朝,奏本用途逐渐萎缩 (1)使用权限向上收缩。明朝规定,除“贱民”外,所有的男性平民都可用奏本。清顺治年间,县级以上衙门才可使用。以后,仅限于高级官员和有言事之责的科道官使用。 (2)内容性质演变定位于“陈私事”。第一阶段,明永乐年间创设提本文种,以适应对急切机务优先办理。随着题本使用范围扩大,奏本的使用范围被局限于例行公事和私事。清初,奏本兼用于公、私事。第二阶段,康熙年间,创设用于机密事宜的奏折,到雍正朝大为盛行。题本被局限于日常公务,故奏本的使用范围被进一步压缩,而定位于“陈私事”。 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改奏为题”,将向来用奏本之处,一律改为题本。奏本至此被取消。24.参考答案:D25.参考答案:A,B,C26.参考答案:玺书27.参考答案: 《出师表》一文文风的基本特色是:意高辞朴、情真而辞简、见深而辞恭。 (1)意高辞朴。不以魏、蜀之强弱倒悬之势而气沮,志在兴复汉室,且充满信心。表述平实无华。被后人誉为“千古一表”而成为仁人志士之精神力量。 (2)情真辞简。表文感念先帝礼贤下士之诚,受任器使之重,寄国托孤之信,恩铭衷心;追忆创业的艰辛,情辞恳切。口不言功,“许以驱驰”,实本诸赤诚及崇高之人格。 (3)见深辞恭。“亲贤臣,远小人”,乃千古名言。意对刘禅年少暗弱,深以为忧。以其父相之尊、怀望切之忱,表文是意正而辞恭。 (4)叙议抒情结合,句式灵活多变,达意缜密精当,是《出师表》文风重要特色。表文既综合运用叙述、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手段,又以意役笔,曲尽变化。为适应文意之展开或由叙入议,或议中夹叙,或单纯议论,或叙议交错。表文之句式是长、短结合,整、散错综。表文在达意上能照顾收文者之感受。注意前后文之照应承接。遣词用语精当、缜密。故刘勰将诸葛亮之《出师表》奉作表文撰写之楷模,言其“志意文畅”。28.参考答案:装叙是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显而易见,该公函缘由部分构成全篇90%的文字,是该文的重心。而缘由的写法,就是用领引语、引结词,将电文全文装述于本公函文字中。这种装叙写法,由于完整保留了引文内容,使阅者更易清楚了解事之缘起;也使函本身的文字简化,大大方便了公函的撰拟。油印供填,一稿多用,是该篇公函显示的又一特色。民国时期正规发出的公文多为抄缮件,就同一事项发文给几个单位,就要抄缮若干份,诸多不便。本件主体文字采用油印,留有两处空白供填写。由本件填写文字,可以推知另两件相同位置的填写文字。29.参考答案:C30.参考答案:关津;西汉武帝31.参考答案:准文种32.参考答案:结构程式、文面款式、载体规格。33.参考答案:A,D,E34.参考答案: 札子,是宋代中央衙署变异“堂札子”而创设的下行文种。 其名称经历了“堂札子——中书札子——札子”的演化,并进而演变为“札付”文种。“札子奏”本为上奏文种之名。宋代的堂札子,表面上承袭札子之名,而实质上是堂帖的变种。堂贴,本为唐代宰相颁下的判事公文。宋初沿用堂帖,不久废除,而改称堂札子。“堂札子”为三字格,称谓不便。时人因称为“省札”、“中书札子”、“札子”。其格式,多在正文结束后,由宰相押字,再由副相、参知政事依次押字于下。宋代作为下行文种的札子,起先仅限于中央军、政衙署使用,后来运用范围有所扩大,如:各路帅司对所属指挥,也用札子。札子的结语,称“札付某某”。其中,札为文种,付是动作,某某为收文者。由于札子的这一特定结语,演变至元、明,文种名称遂改谓“札付”。35.参考答案:B,E36.参考答案:A,B,C37.参考答案: ①呈的初始含义是“显露”。经历了三个阶段 ②由“显露”引申为指称下级报送文件,物件给上级的动作—“呈报”,“呈送” ③呈作为公文名称的构成词素 ④清朝,将呈状正式定名为呈文,简称“呈”。于是,“呈”成为公文文种名称。38.参考答案:指示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政权,为适应对下级实施政策性指导之实际需要而创设的新型公文文种。指示信的实践基础和文种确定。上级领导人以信件指导下级工作,在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就经常运用,并曾形成制度,规定须由秘书副署。指示,是上级从政策、步骤、要求等方面指导下级工作的一种领导方式。土地革命时期,“指示”一词成为公文表述的常用词语,以指称这一领导行为和指导的具体内容,但尚未发展为文种名称,也未与信件的形式固定联系。抗日战争中,为加强政治领导、思想引导、方法指导,遂十分自然地以书信方式和通俗的语言对下级指示工作,这种与旧公文文种、格式、用语截然有别的公文,被称为指示、指示信。1938年,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改革公文程式的理论与实际》规定:“指示信——政治领导、检讨工作、布置工作、纠正错误、条例说明等用之。”1942年1月,陕甘宁边区新公文程式规定:“凡在公布命令之后,还须得一再对下级详加解说,或详细指示的,用指示信。指示信不能够代替‘命令’。”39.参考答案:B,C,D40.参考答案:批答;命令41.参考答案:兼语预期连动结构语式42.参考答案:军事动员;维系信约43.参考答案:B,C,E44.参考答案:C45.参考答案:A46.参考答案:A,D,E47.参考答案:公文格式,包括结构程式、文面款式、载体规格。48.参考答案: 民国时期的电报(包括代电),一度实往“韵目代日”制度和地支代(纪)月、代(纪)时制度。韵目,是古代韵书目录中用来代表某一韵部的名称(或叫名目)。在韵书中,所有同一声调的同韵字称为一个韵部,选取其一为该韵部的名目(即名称),即为韵目。韵书总目录,即为代表各韵部名目的字的排序。一般是以《平水韵》为标准,使社会通行的韵部总数固定、韵目排序固定。例如,在上平声的韵目排序固定为:一东、二冬、三江、四支。韵目代日,是按照声调分别排定的韵目序号,在电报中用韵目代表日期的方法。清末开始用电报作为传递公文的手段,为节省字数,采用韵目代日,并为民国时期所沿用。为便于使用,民国时人对韵目在电文的运用和理解往往须借助于韵目代日表。 该表具有以下特色: (1)代表同一日期的韵目不止一个。该表按“上平声”、“下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五类声调分别编排,遂使表示同一日数的韵目具有可选择性,从而避免同一天对同一机关发出几份电报产生韵目重复,也使对收电当天回复时,能选用不同韵目以免重复。例如,“鱼(上平声)、麻(下平声)、语(上声)、御(去声)、月(入声)”五个韵目都代表“6日”。 (2)根据代日表各声调的韵目总数,人们习惯在上半月多采用“上平声”、“下平声”韵目;在下半月多采用“上声”、“去声”韵目。 (3)采取补救措施。清代计日用阴历,每月最多30天,去声调的韵目刚好够用;而民国计日按公历,遇有31天则韵目个数不足,人们遂用“世”、“引”代表31日。二字均为象形,“世”像竖写的“卅一”;“引”像阿拉伯数字31。又因代表30的韵目只有一个“陷”字,而“陷”在军事电报中不吉利,故以“全”字代替,即用“全”韵目,就表示30日。49.参考答案:为维护旧制度而扼杀新思想50.参考答案:宣召;宣旨;宣付;宣敕51.参考答案:A,B,C,D52.参考答案:D53.参考答案: 在民国时期,呈是沿袭古代公文而设置,并为历届政府所采用的最基本的上行文种。 民国时期呈的基本用途有二: (1)下级官署对上级官署(或职官对长官)的。 (2)人民对官署的陈请。54.参考答案: (1)决策性决定:通常针对全局范围内具有政策性的重要事项作出决断,并要求贯彻实施。 (2)安排性决定:对具体事务性问题作出安排,其中部分须要遵照办理,部分只要求知悉内容。 (3)表彰、处分决定:对众多收文机关而言,一般只要求知悉内容,不提出办理要求。55.参考答案:D56.参考答案:平牒;牒文;今故牒;故牒57.参考答案:章是臣下向君主表示谢忱的公文。在西汉,章的用途是陈谢君主的恩赐、封拜、礼遇。东汉也用于祝贺国家庆典。后世相沿,以“谢贺”作为章的基本用途。由于章不用于庶务,遂带来内容空洞的基本缺陷。要写好无内容之文,必然导致在文字华丽上下功夫,因而形成华而不实、空话、假话连篇之文风。至唐代,章文种趋于消亡。58.参考答案:该文在语言上总的特点是:承转自如,文句流畅。全文采用外交信函的体裁,尽管采用了旧式公文的抬头制度,但未用传统的公文套语和各类专门词语。单纯依赖内在文意的密切联系自然展开;阐明观点、纵论大势、宣布政策、揭破阴谋、追往道今、寄语希望、表明信心。各部分既有独自文意,通篇又浑然一体。既道出殷切交好之意,又显示了自强精神。是一篇较好的外交文书。篇中以散句为主,使文意畅晓;又问用偶句,以蓄语势。例如:“天意定而人不能违,志气正而邪不可夺。”“良禽择木而栖,贤行择主而事。”“天人归与之际,忠义振奋之秋”等等。由于整、散句结合,长、短句交错,使节奏起伏有致。 59.参考答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政务院1951年《办法》同时设置布告、通告、公告三个文种。60.参考答案:议案是国务院办公厅1993年《办法》增设的议决类文种,“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法律程序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请审议事项”。61.参考答案:情况通报;宣教通报62.参考答案:叠字63.参考答案:B64.参考答案: 古代(秦汉以来)的公文程式,由首称、正文、末称、后书四部分构成。 近现代(封建社会后期和民国时期)公文程式包括文头、项目事由、正文、致达语、附件标注、落款等结构部分。 当代(建国以后)公文程式包括文头文号、标题、收文机关、正文、附件标注、成文日期、印章8个部分,以及若干附加标记。65.参考答案: 大总统令是民国时期北洋政府设置的限于由大总统使用的下行文种。 袁世凯政府中后期,解析原大总统令的用途,增设为四个分支文种:大总统策令、大总统申令、大总统告令、大总统批令。66.参考答案:程式结语67.参考答案:A,C,D68.参考答案:A69.参考答案:清代牌文是载入《会典》主要的法定文种。多由各文、武衙门向所辖下级发布命令、指示性内容的公文。其名称多写为“信牌”、“宪牌”。不过,清代中叶往后,随着札文的广泛运用,逐渐取代了牌作主要下行公文的地位。牌文遂限于传达例行公事。 清代牌文,还据特别的使用者和特别的使用方式而产生名称变化,形成的分支类型有:牌票、牌檄、传牌。其中,传牌是按站递传的通知性下行公文。70.参考答案:B71.参考答案:羽檄72.参考答案:根据叙述同一事项的公文预期中流经各机关发挥作用的运转流程连缀成句,其中省略了部分充当兼语的流经机关名称,这种语句叫做省略兼语后的预期连动结构语式。73.参考答案:B,C74.参考答案: 檄和露布经历了“分——合——分”的过程: (1)汉代,檄是以军事文告为主要属性的一种公文之名称。“露布”则指未加封检的形式,即不同于一般处理程序的公文。从而,使文字外露,内容得以传布。却并不限定某一具体文种及行移方向,故两者并无必然联系。 (2)由于檄文大多具有“宣露于外,皓然明白”的特征。三国以后,遂以“露布”为名称,借指檄文。檄与露布合流后,定型为军事专用文种,是同一文种的两个名称。 (3)经长期演化,又出现分工,至迟在唐代,已形成两个用途各有侧重的军事专用文种。其中,檄用于威敌、讨敌、晓谕,露布成为报捷文书。75.参考答案:D第2卷参考答案一.参考题库1.参考答案:B2.参考答案:B,D,E3.参考答案:党委4.参考答案: 章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表示谢贺的公文文种。 语言风格:章的基本用途定型为“谢贺”,不用于庶政,带来内容空洞的基本缺陷。臣下上章的目的,主要在于表示忠顺的态度。而要写好无内容之文,自然就在追求文字华丽方面多下功夫。 章的消亡原因:皇帝注重的是臣下有没有上章,往往根本不看这些既无实在内容、又难读懂的文字,而是仅要求文书工作官员统计谢贺者一览表奏闻。唐以后,章的“谢贺”用途逐渐被表所取代,“章”这一文种趋于消亡。5.参考答案: 《鲁相平奉诏选补孔和为孔庙百石卒史状》中的《汉元嘉三年三月壬寅诏书》,在反映汉代诏书形成途径和用语格式上有如下特点: (1)据汉末蔡邕《独断》一书记载,汉代诏书形成途径及用语格式有三类:一是皇帝主动下诏,其格式为:首称由“告”字后跟承诏官的衔、名组成,中间述诏书正文,末尾多用“如故事”字样收笔。二是奏下诏书。即:臣下的奏请,由尚书令奏对,皇帝如批准,答“可”字,然后由尚书令在“可”字前加书“制日”字样,表示其后的“可”字为皇帝批准之语,若将之下于某官,也称诏书。三是奏拟诏书,即臣下的奏请,尚书令奏对后,皇帝未画“可”字,由尚书令批“已奏”二字,并据奏对时皇帝所授精神起草诏书。首称格式为:写奏对并负责草诏官之衔名,接写“下所当至”语式。再接写所草诏书正文,结末书“如诏书”字样。本文诏书从形成途径上属第二类“奏下诏书”,从用语格式上说,与蔡邕所述二、三两类基本吻合,只是奏对者不是尚书令,而是司徒、司空。 (2)详于奏对经过,疏于对实际下发诏书内容的核准。这反映了汉代诏书形成途径的又一特色。以本文中诏书为例,前半部分为奏对之文,其首称、末称格式,除将“昧死”字样改为“稽首”外,均与西汉奏文格式相吻合,其正文反映了奏对的过程;后半部分为奏对人起草的复文,显然未再履行由皇帝批准的手续。这就容易出现后半部分内容可能会溢出奏对精神之外的漏洞,给权臣上、下其手,开了方便之门。6.参考答案: 该文中装套了总督下达的牌文。 直隶总督下达的牌文中,指示永定河道,将吏部咨文精神,“移会藩司知照”。永定河道一面抄咨移会布政使司,一面转发公文令北岸同知遵照执行。此处的移会藩司,反映了古代公文处理工作中,已有类似于今天“抄送”的制度。7.参考答案:请示是吸收解放区文种经验,57年替代签报,主要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8.参考答案:正式宣告9.参考答案:D10.参考答案:A11.参考答案: 至迟在唐代,判已经成为公文名称。由于我国古代行政官员兼管司法,所以书写判词是亲民官员必备的基本条件。唐宋明几个朝代选拔人才,都注重判词考试,有试判制度。 试判与公文是不同的。存世的古代判文,凡是两造(原告、被告)的姓名只用甲乙代称的,多数属于考试的习作,也就是试判,虽然属于文章,但不是公文。而明确记载当事人姓名的,多数是实际判案所使用的判词,属于公文。12.参考答案:B13.参考答案:火票;差票14.参考答案: A.一般用途:皇帝指挥庶政:宣布政令,政纲,册立皇后,太子;下诏征讨等 B.特定用途:往往冠以专名。如“恩诏”:皇帝颁降恩惠;“求贤诏”:征求人才;“罪己诏”:皇帝自责自悔;“遗诏”:嘱咐后事;哀诏,即位诏,亲政诏。15.参考答案: 明、清相沿,奏本与题本并行使用。 奏本与题本的区分: (1)用途分工:凡是陈私事或按惯例奏报事项用奏本,其余所有公事用题本。 (2)是否用印:题本用印,奏本不用印。16.参考答案:审议17.参考答案:B18.参考答案:A,B,C19.参考答案:干支20.参考答案:清末开始用电报作为传递公文的手段,为节省字数,采用地支代月、代时,并为民国时期所沿用。地支在电文中配合韵目运用的规律是:地支在韵目之前,代月份;地支在韵目之后,代时辰。地支纪月。因民国纪月是依公历分1年12个月,恰合12地支之数,故电文中常于代日韵目前使用地支字样来代表月份。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列次代表一至十二月。地支纪时。古代将一日分为12个时辰,以12地支为名。电报因事机急迫,常在落款中于代日的韵目之后,以地支注时。时辰的概念,有正某时(“某正”)与时辰范围两方面。与今24小时制对照:正子时,为午夜0点;范围23~1点。正丑时,为2点;范围1~3点。正寅时,为4点;范围3~5点。正卯时,为6点;范围5~7点。正辰时,为8点;范围7~9点。正巳时,为10点;范围9~11点。正午时,为12点;范围11~13点。正未时,为14点;范围13~15点。正申时,为16点;范围15~17点。正酉时,为18点;范围17~19点。正戌时,为20点;范围19~21点。正亥时,为22点;范围21~23点。21.参考答案:A,B,C,E22.参考答案:D23.参考答案: ①关是我国古代由同级或不相隶属官署、官员之间联系公务的平行文种。 ②直到汉代,关尚未作为公文文种。其辞义,仅指告知有关情形的一种行为,并具有两个特点: A、无限定的方向性。可用于上对下,也可用于下对上,故须另缀揭示方向的文字,如“关白”中的“白”,就是限定下言于上的方向。 B、既可以指口头告知,又可以指用公文告知。 ③南北朝时期,关发展为中央官署之间相询庶务的平行公文。 ④唐朝,以法规形式,将“关”明定为平行公文文种。⑤关的辞义,遂演化为“关通其事”24.参考答案:报告,在民国前期是由属员对长官、部门对所在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的非正规内部上行公文。在我国古代、近现代,官署之问行移公文,往往采用由典章法规明载的规范化文种;同时,在官署内部还存在多种不载于典章法规的非规范化公文,报告就是其中之一。例如,袁世凯政府中期,约法会议审查会的《(审计院编制法案)审查报告》;民国十六年张作霖安国军政府实业部矿政司的《审查报告书》等等,均是报告。纵观北洋政府及国民党南京政府,在历次的《公文程式》中均从未明确设置“报告”文种,但是,机关工作实践中对报告公文的运用却是屡见不鲜。实际事务活动的需要,是影响文种设置的最重要决定因素。民国三十一年,国防最高委员会核定《公文程式条例修正草案》,在第二条第五款正式规定:“下级机关对上级机关或人民对于机关有所呈请时”,用呈,或用“报告”。自此,报告才演变为正规上行文种。25.参考答案: 榜、示、布告、告令、通告、公告、公报等都是宣告文种。其中,布告、示、通告,是民国时期历次公文处理法规中对同一用途的公文文种所选择的不同名称。具体说来:从名称看,三者称谓有异;从设置看,每次《公文程式》都仅在三者中选置一种;从用途看,尽管前后《程式》对该文种所采用的名称不一致,而对其用途的规定却是一脉相承。 民国时期,“布告”取代“示”的地位,成为正规公文文种: (1)南京临时政府《公文程式》沿袭清代设置“示”文种。 (2)袁世凯北京政府《公文程式令》改设为“布告”,并将大总统发布者称为“大总统布告”。后将“大总统布告”易名“告令”,而把各官署布告复称为“示”。 (3)黎元洪发布的《公文程式》,将两者合并设立为“布告”一种,最终确立了其正式文种的地位。26.参考答案:规范文种27.参考答案: 1993年国办《办法》省并了布告文种,原适用于布告文种的事项,撰写时可遵循的途径 一是具有法定意义的事项可以写成公告 二是一般事项改用通告。28.参考答案:D29.参考答案:A,B,C,D,E30.参考答案:A31.参考答案:通电32.参考答案:D33.参考答案:魏34.参考答案: 教是封建社会由王侯、长官训诲僚属的下行文种。 教的写作特色:一文—事、内容实在、短小精悍、意尽言止。35.参考答案:D36.参考答案:临时大总统令一课,提出了政府部门之间直接行文咨商的主张、理由和效果。强调在不违背行文关系,不超越职权的情况下,提倡同级相关部门直接联系,不必事事经由共同上级中转,可减少中间环节,简化办理手续,缩短周期。而且,由于直接协商,可以考虑得更全面、讨论得更深入,使最终一致意见更切合实际、利于具体工作的开展。此即本文“以期简当”之精神。而减少中转行文,也利于抑制文牍主义倾向。本文提倡政府部门各依其职能行文,部门间相关事项直接协商,反对事事要求上级行文转发,强调简化中转环节,以求公务敏迅。均符合公文处理学基本原理。在当时,难能可贵;对今天,可资参考。37.参考答案: 上行、平行公文要另起一行定格书写。 下行公文要落下书写。(落下的位置有三种:一种是在正文结束后次行,与致达语一起落底书写,与正文的最后一个字相齐。一种是把收文者移到正文前一行,冠以“令”或“批”字样,偏下书写。一种是放在成文日期之后,另起一行落底书写。)38.参考答案: 民国时期的指令,用于上级官署对下级官署、本官署长官对属员“因陈请而有所指示”,属于答复性被动下行文,类似于今之批复文种。 建国后的指令是新型文种。建国初不设“指令”文种,1981年国办《办法》增设的指令文种,属于上级机关主动行文,是新创文种,与解放前的指令名同实异。39.参考答案:D40.参考答案:D41.参考答案:平行;不相隶属42.参考答案:清代的奏本和题本统称“本章”。按照它们的运转路线,可以分为 “通本”与“部本”,地方衙门本章由通政司转交内阁的叫做通本,在京各部、院等本章上呈皇帝的曰部本。43.参考答案:C,D44.参考答案:A,B,C,D,E45.参考答案: 札体公文的发展演化经历了三个时期: (1)宋朝是札体公文的原生期。因此,它的行移方向、用途、名称均欠规范,流品十分繁杂,有大臣上于皇帝的札子,叫做“奏札”,这是上行方向的札子。其余的札子,都是下行方向,大致可分为: ①御札,属于以皇帝的名义下发的君命文种。 ②省札,又称“中书札子”。其中用于人事的,又有“照札”、“信札”等名称。 ③各路帅司所下札子,称为“帅札”。 (2)元、明,是札体公文的规范期,札子演化并定名为“札付”,限于下行方向。 (3)清朝,是札体公文的发展期,分为札付、札、劁三个支种: ①札付。中央六部及地方巡抚、提督等衙门,向非所属的下级衙门行文,用札付。如:巡抚行文副将、参将、游击、都司;提督行文府、州、厅、县。 ②札。清初,官员之间以书信商洽公事,称为札,多用于上官写给属下。由于封建等级观念影响,下级上达的书信,往往避称“札”字,而改用“禀”。札遂成为非正式下行公文,上级往往用札交代内情、理由、要求等真意作疏通后,再下达正规公文“牌文”。由于用札,上级感到方便,下级感到亲切,使用日益广泛。乾隆中叶,上级下札后,不再另发公文。从此,札成为名副其实的正规公文名称。例如:中央六部行文顺天府尹、各寺监院局、各仓关监督、各织造、各省布、按二司;都察院行文顺天府尹、六科;礼部行文各省学政;兵部行文各提督、总兵;经略行文提督、副都统,均用“札”。 ③劁。清末搞“预备立宪”,成立地方民意机关“咨议局”。地方督、抚对咨议局行文,初用“札”,被咨议局拒绝接受。遂于宣统元年,由宪政编查馆规定,督抚行文咨议局用“答”。于是“答”便成为札体文书的一个支种。清代,札、答二字义本无别,作为下行文,既可写作“札”,也可写作“劁”。至宣统元年规定,对咨议局行文用“答”,在本质上是对民意机关的欺骗。46.参考答案:B47.参考答案: 1牌,起源于驿传所用的符信凭证。 2牌向公文方向演化,开始于明朝、完成于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