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等教育文学类自考-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_第1页
2024年高等教育文学类自考-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_第2页
2024年高等教育文学类自考-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_第3页
2024年高等教育文学类自考-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_第4页
2024年高等教育文学类自考-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人文库”水印下载源文件后可一键去除,请放心下载!(图片大小可任意调节)2024年高等教育文学类自考-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人人文库”水印下载源文件后可一键去除,请放心下载!第1卷一.参考题库(共75题)1.自《文心雕龙》之后理论性和体系性最强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是()A、《沧浪诗话》B、《姜斋诗话》C、《说诗晬语》D、 《原诗》2.司空图提出的所谓()、()、()和(),都是在论述意境的特殊性质,笼统地说都是指丰富的醇美韵味。3.结合具体意境作品,谈谈你对司空图四外说的理解。4.韩愈的“不平则鸣”论.影响了后世()A、白居易的“为时”“为事”说B、欧阳修诗“穷而后工”说C、苏轼的“枯淡”说D、王夫之的“现量”说5.(钟嵘的)“滋味”说6.孔子,诗可以兴中的“兴”,朱熹解释为()A、和而不流B、引譬连类C、感发志意和托物兴辞D、考见得失7.“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瞳胧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包含了怎么样的文学理论内涵?8.“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这段文字出自()。A、曹丕《典论.论文》B、陆机《文赋》C、刘勰《文心雕龙.风骨》D、钟嵘《诗品序》9.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说的是()A、陆机《文赋》B、刘勰《文心雕龙•神思》C、曹丕《典论•论文》D、钟嵘《诗品序》10.简述《诗大序》的诗歌理论的主要观点11.试述司马迁对“春秋笔法”的概括12.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做了比较,指出:“其实()是因文生事,()是以文运事。”13.在文体论上把文章分为“四科”八种和十类的古代文论家分别是()A、曹丕和钟嵘B、陆机和刘勰C、曹丕和陆机D、钟嵘和刘勰14.试理解评述苏拭的枯淡说的理论实质。15.(钟嵘的)诗有三义说16.简述白居易诗论的得与失。17.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第四首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赞扬了晋代诗人()诗天然浑朴之美。18.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立了“雅正”的审美标准(见《词源序》),又提出了“()”和“()”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19.曹丕的诗赋欲丽作为文体论的观点与以前的文论有何区别?20.试述元好问主张自然、反对雕琢的观点21.《论语•八佾》记孔子说:《韶》乐是()22.沈德潜在诗歌理论提出了()A、肌理说B、性灵说C、神韵说D、格调说23.试述李渔在戏曲题材的真实性和人物性格典型化上的主张和观点。24.简述兴寄和风骨说。25.子墨子言曰:“仁者之事,务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者,非以刻镂华文章之色,以为不美者……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这段话是有什么意思?包含了怎么样的文学理论内涵?26.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与“()”的文学批评方法论。27.结合盛唐诗歌创作,谈谈你对严羽兴趣说的理解。28.怎样理解王国维的诗词不隔的说法?29.简述《毛诗大序》的“诗有六义”说的内涵及意义。30.“虽然,(气)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这段话里的“气盛”,教材认为是指()。A、抽象的仁义道德教条B、崇高的仁义道德信条C、雄辩的文章气势D、作家的仁义道德修养造诣很高而体现出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境界31.魏晋南北朝文论的巨大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32.试述李贽童心说的内容及理论意义和影响。33.简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34.袁枚的诗论著作主要有()A、《原诗》B、《随园诗话》C、《姜斋诗话》D、《带经堂诗话》35.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模拟复古之风,提出了“(),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说的诗学主张。36.李渔认为戏曲创作要立主脑,他的所谓主脑是指一部戏曲的()A、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B、所表达的作者的爱憎感情C、构思和布局D、情节所反映的主题思想37.最早批评“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一看法的古代文论家是()A、曹丕B、钟嵘C、刘勰D、陆机38.试述“造境与写镜”及三种境界的观点39.试述王骥德关于作曲必须多读书的主张40.试述葛洪“今胜于古”的文学观。41.第一部提出“意境”概念的著作是()。A、《诗式》B、《金针诗格》C、《诗格》D、《文镜秘府》42.金圣叹认为《水浒传》的写作是()。A、“因文生事”B、“文事并举”C、“因事生文”D、“以文运事”43.孔子所说《诗经》“思无邪”体现的文艺思想是()。A、中和B、文质彬彬C、尽善尽美D、诗无达诂44.简述《礼记.乐记》中关于音乐的政治功用的论述45.试述《荀子•乐论》所体现的文艺思想。46.试谈谈孟子‚以意逆志‛以及‚知人论世‛的具体内涵。47.浅述《庄子》崇尚自然的文艺美学思想在文学史上产生哪些积极的影响?48.王士禛认为()和()是具有神韵的诗歌境界的审美特征。49.明代公安派以公安人三袁为代表,其中()是公安派的中坚。他提出了(),不拘格套的口号。50.简述辞达说与文质说。51.试述元好问诗歌要抒写真性情,反对虚伪矫饰的观点52.“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境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段诗论出自()A、宋代严羽B、唐代司空图C、唐代皎然D、宋代苏拭53.梁启超的小说理论主要体现在《()》、《译印政治小说序》《告小说家》等文章中。其中前者被视为近代改良主义小说理论的纲领、小说界革命的宣言。54.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怎样的比较?这种比较有何意义?55.孟子的“()”和“()”确实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56.论述作家关于创作构思和布局谋篇的过程57.王夫之的诗学著作颇丰,其中一部论古代诗歌创作、批评、鉴赏的诗话性著作是()A、《姜斋诗话》B、《诗广传》C、《明诗评选》D、《古诗评选》58.言不尽意、得意忘言 59.(王夫之的)“现量”说60.试述王士禛神韵说的内涵。61.陈子昂在《修竹篇序》评东方虬《咏孤桐篇》说“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这里的“正使之音”是()A、指曹魏正始年间何晏、王弼等开创的盛行于魏晋的玄谈风气B、指曹魏正始时期的作家具有建安风骨的作品C、泛指曹魏正始时期的作家宣扬玄理的作品D、泛指曹魏正始后期出现的阮籍、嵇康等作家的作品62.试论曹丕对“文人相轻”所持的态度63.《典论.论文》中表现了曹丕哪些文学见解?64.钟嵘对诗歌理论的贡献,见诸其所著的诗论专著《诗品》,其文论思想的核心,教材认为是()。65.(张炎的)“清空”说66.试述严羽倡导“以盛唐为法”的缘由67.孟子在()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68.试述“发愤著书”说69.关于《毛诗序》的作者问题,历来“纷如聚讼”,《汉书》认为,汉代治《毛诗》者本乎赵人(),为河间王博士。70.剖析《文心雕龙•原道》篇关于文与道的论述。71.元好问是金代诗坛上杰出的诗人,也是重要的诗论家,他所写的《()》绝句,以诗的形式论诗,上继杜甫的《()》,下开清代王士禛、袁枚等人的续作,影响深远。72.简述庄子的"物化"说是与他的"虚静"说联系的。73.元好问《诗论三十首》其四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这是()。A、批评陶渊明诗逃避现实,只愿做“羲皇上人”B、批评陶渊明诗只能从其豪华的诗句中见出他的真实感情C、批评陶渊明诗只有少数诗句是自然清新的,其余多是华丽雕琢D、认为陶诗天然浑朴,豪华落尽,真淳流露,自有自然清新之美74.试评述王夫之情景理论的内涵及其意义。75.简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第2卷一.参考题库(共75题)1.教材认为,《毛诗大序》的主要思想之一在于:它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 (),()”的原则,而在揭露和批评黑暗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明显地反映了儒家文艺思想保守性的一面。2.试述张戒的诗歌要以言志为本,以咏物为余的观点3.试论儒、道两家思想对刘勰文论的影响。4.“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诗论观点的提出者是()。A、袁宗道B、李贽C、袁宏道D、袁中道5.主观诗人与客观诗人6.试述(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7.在文学方面,梁启超积极提倡“诗界革命”、“()”和“()”。8.在其著作中提出许多充满辩证思想的近代文学理论批评家是()A、康有为B、刘熙载C、魏源D、梁启超9.孔子文艺思想对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有哪些积极的影响?10.(曹丕的)文体说(四科八体说)11.明代提出“今真诗乃在民间”的诗人是()。A、李贽B、李梦阳C、汤显祖D、钟惺12.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乃诗家之所尚者。这是讲()的基本性质。13.提出诗歌创作要有神韵的清代诗论家是()A、王夫之B、沈德潜C、袁枚D、王士禛14.《毛诗序》阐述了怎样的诗歌的分类和表现手法15.试述王骥德关于宾白的论述?16.(韩愈的)不平则鸣说17.提出所谓“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四外”说的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家是()。A、陆机B、钟嵘C、皎然D、司空图18.梁启超在其前期诗论著作中,主张将()、()、()与传统诗歌的旧风格相结合。19.试析苏轼的“辞达”说。20.简述宋代文论的主要特征。21.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里的‚‛其人‛是指()22.简述钟嵘的性情说。23.试论萧绎的“文”“笔”观。24.试比较唐宋两代文道论的异同。25.试述(张炎的)“清空”说26.王充《论衡•佚文》里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A、讽谏说B、疾虚妄C、文为世用说D、知人论世说27.(《文心雕龙》的)才、气、学、习说28.《毛诗序》论述了怎样的诗歌言志抒情的特征?29.试述强调在古文写作的风格上要以气为先,提出“气盛言宜”说30.陆机在《文赋》中论文体风格特征时,提出了()和()。31.子墨子言曰:“仁者之事,务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者,非以刻镂华文章之色,以为不美者……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这段话是出自哪一部著作?其中的什么篇?32.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苏轼《答谢民师推官书》)上面这段文字提出了什么样的文学理论观点?33.王夫之认为情景结合的方式有三: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34.刘勰对文学本质的看法,集中表现在《文心雕龙·原道》篇里。教材指出:刘勰认为文学的本质是()A、反映社会生活和阶级斗争B、反映人类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C、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D、美是根本的,朴素是首要的35.试述《文赋》的“物—意—文”结构。36.简述孔子的“论诗”的观点37.试述(王国维的)“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说38.(王国维的)不隔说39.简述王骥德戏曲创作论的主要内容。40.《诗家直说》 的作者是()A、王夫之B、谢榛C、李贽D、严羽41.论王夫之的诗学思想及主要贡献?42.浅述《庄子》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论的重要贡献。43.曹丕《典论•论文》研究了不同类型文体的特点,指出()。44.试简述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的词论观点的内涵,以及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45.(《文心雕龙》的)神思说46.简述《文心雕龙》的才、气、学、习说。47.试述叶燮才、胆、识、力和理、事、情的理论内涵。48.陈子昂在《修竹篇序,里评价东方虬《咏孤桐篇》说:“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教材认为,这里的“正始之音”是()A、指曹魏后期出现的何晏,王弼等开创的玄谈风气B、指曹魏正始时期作家的作品具有建安风骨C、泛指曹魏后期出现的阮籍,嵇康等作家的作品 D、泛指曹魏正始时期作家的宣扬玄理的作品49.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辩是怎样影响魏晋南北朝文论的?50.(庄子的)“虚静”和‚“物化”说51.试论王充的文学发展史观。52.简述韩愈的文论思想。53.试述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说的提出背景、理论内涵和意义。54.()和()就是沈德潜的所谓格调。55.简述皎然文论思想。56.试评述欧阳修在“文”与“道”关系的理论观点。57.“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言于外。”这段诗论出自()。A、《论衡·艺增》B、《孟子》C、《史记·屈原列传》D、《毛诗大序》58.庄子的“得意而忘言”说对古代文学理论的影响,主要是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中注重()。A、言意并重的传统B、“意在言外”的传统C、“神在形外”的传统D、形神并重的传统59.近代元好问的诗歌主张有哪些?60.简述汉代经学对汉代文论的影响。61.钟嵘评诗,把历代五言诗人分为两大体系,它们的源头则分别()A、《论语》和《庄子》B、《诗经》和《楚辞》C、《诗经》和《庄子》D、《论语》和《楚辞》62.论述曹丕文气说的理论内涵及历史价值。63.诗有可解、有不可解、有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这个通达的诗论观点出自()A、袁宏道《序小修诗》B、李贽《童心说》C、严羽《沧浪诗话》D、谢榛《四溟诗话》64.在《词源》中,张炎首先确立了()的审美标准;其次,他又提出了()的审美要求,第三,他还提出了()的审美要求。65.试述文学批评与鉴赏中努力达到“知音”。66.教材认为:沈德潜诗话体诗论著作是《()》。他主张诗歌创作应有益于教化,提出()说。67.李清照最著名的词论观点提出了所谓()A、“点石成金”法B、词“别是一家”说C、“夺胎换骨”法D、“温柔敦厚”说68.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叙》中说: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包含了怎样的文学理论内涵呢?69.李贽“童心”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对后代文论有何影响?70.试述《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71.在沈德潜的诗歌理论里性情也是处于首要地位,但他的性情是指诗歌的()A、格调B、思想内容C、情景描写D、审美情趣72.教材提出:中国古代文学的风格美,一般分为()和()两大类。73.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论。74.“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这种比较符合诗歌创作和鉴赏规律的见解山自明代诗论家()。A、谢榛的《四溟诗话》B、李贽的《童心说》C、王比贞的《艺苑卮言》D、袁宏道的《序小修诗》75.试述(《文心雕龙》的)“风骨”说第1卷参考答案一.参考题库1.参考答案:D2.参考答案: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3.参考答案:四外说,包含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和《与极浦书》中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就是司空图韵味说的具体内容,笼统的说,都是指丰富的醇美韵味,细分析则可分三组,内涵略有不同:‚韵外之旨‛,应该是指有意境的作品有表层文字、声韵覆盖下的无尽情致;‚味外之旨‛,则应是侧重有意境的作品所具有的启人深思的理趣;而‚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则是指有意境的作品在表层描写的形象之外,还能让鉴赏者联想到,但又朦胧模糊的多重境象。这种情致、理趣、境象,在作品中都是潜伏着的假存在,要依靠鉴赏者以自己的审美经验去体会、召唤、再现出来。4.参考答案:B5.参考答案:这是南朝梁代著名的诗评家钟嵘最早在《诗品序》里提出的说法。他说:“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他认为只有“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的作品,才能“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才是“诗之至也”,也才是有“滋味”的作品。为了使诗歌有“滋味”,钟嵘认为关键在于如何综合运用赋、比、兴的方法,他将“兴”放在第一位,正是突出诗歌的艺术思维特征。钟嵘的“滋味”论,既可以看出他对艺术特征的认识,也是他对诗歌艺术的美学要求。作为钟嵘基本文学观点之一的“滋味”说,也像他的整个文学批评体系一样,对后代诗歌追求文学意味、对后代文学批评理论都有深远的影响。6.参考答案:C7.参考答案:陆机用形象性的语言描述了艺术构思的全过程,艺术构思是一打破物理时空的心理时空概念,这一概念强调形象、情感和语言三者密不可分,同时还与创作主体的主观能力相关。8.参考答案:A9.参考答案:A10.参考答案: 第一,"志之所之"、"吟咏情性"--对诗歌本质认识的深化 第二,"止乎礼义"--儒家诗学的思想规范。 第三,"风化"、"教化"--对诗歌政治功用的强调。 第四,"六义"说--儒家政教化诗体观的体现。11.参考答案:“春秋笔法”就是《春秋》的创作原则和写作方法,通过叙述历史而为现实政治服务,在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褒贬中,寄寓了作者的政治思想。“采善贬恶”,明辨是非,秉笔直书,爱憎分明。这就是司马迁从理论上对《春秋》创作原则和写作方法的概括,并且宣告他写作《史记》就是继承这种“春秋笔法”。 12.参考答案:《水浒传》;《史记》13.参考答案:C14.参考答案: 在诗歌创作风格上,他推崇枯谈,意指在平淡中包含有丰富的意味和理趣,是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评韩柳诗》)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书黄子思诗集后》)。 苏轼对于文艺创作中形、神关系的见解和言、意关系的见解是相辅相成的。《东坡文谈录》记载他的话云:‚意尽而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不尽,尤为极致‛。可见是追求‚意在言外‛,‚言不尽意‛的审美意趣。故而他十分称赏司空图‚味在咸酸之外‛的诗歌美学思想。在诗歌创作风格上,苏轼推崇‚枯淡‛。他所谓‚枯淡‛并非指某些宋诗淡乎寡味的伧父面孔,而是指在平淡之中包含有丰厚的意味和理趣,是‚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15.参考答案:诗有三义是钟嵘在《诗品序》里提出来的: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三义具体所指是什么呢?文中接着说:‚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用现在的话说,钟嵘的‚兴‛,就是诗的语言要有言外之意,韵外之旨;‚比‛,就是写景叙事要寄托作者自己的情志;‚赋‛,就是对事物进行直接的陈述描写,但写物中也要用有寓意的语言。并且要综合运用这‚三义‛,即如他所说的,要‚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才是‚诗之至也‛,才是最有‚滋味‛的作品。16.参考答案: 首先,白居易重视诗歌的批判现实功能,不主张歌功颂德,而提倡暴露时弊。其报国济民、守仁求善的民本思想,是他诗论的进步之处。而其弊端是将诗歌变成了政教工具,以政治实用立场否定诗的审美价值,认为一些优美的写景抒情之作不过是“嘲风雪,弄花草而已”。 其二,由于极端重视诗歌的政教功能,所以在创作原则上倡导“实录”,反对虚构和想象,这一方面坚持了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另一方面却忽视了想象、虚构等表达方式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其三,在道与文的关系中,强调思想内容的重要性,力主有为而作,不尚形式主义和风月之作;但他将内容与形式对立起来,不重艺术性。 其四,在诗的语言艺术上,白居易以“新乐府”的方式继承了乐府诗的民间语言传统,力求明白晓畅;但过份求直露、浅显,忽视了含蓄、蕴藉。17.参考答案:陶渊明18.参考答案:清空;意趣19.参考答案: 诗赋欲丽是指诗歌、赋体应该(文辞)华美。曹丕以前还没有独立的、真正意义上的文论,文学基本上还没有独立出来,如《诗经》是‚经‛,并被看作文学作品。与以前的文论相比,说明曹丕看到了文学作为艺术区别于其它体裁文章的美学特征(即‚丽‛),认识到文学应该摆脱经学附庸的地位,这对于抒情文学的发展,有着特别深远的影响。曹丕的《典论•论文》表明,魏晋时代文学已经逐步走向自觉的时代。 这与以前‚诗言志‛的文论观点是不一样的。‚诗言志‛中所谓‚志‛,主要是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所谓‚赋诗言志‛是指借用或引申《诗经》中某些篇章来暗示自己某种政教怀抱。《左传》里常出现的‚志‛多指政治态度、理想抱负。到战国中期以后,由于对诗歌的抒情特点的重视,以及百家争鸣的展开,‚志‛的含义逐渐扩大,其作为人的思想、意愿、感情的一般意义开始受到了重视。譬如《离骚》‚屈心而抑志‛,‚抑志而弥节‛中‚志‛的内容除了屈原的政治理想抱负,还包括了这种理想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愤激之情,以及对谗佞小人的痛恨之情在内。20.参考答案:元好问在诗歌创作上主张自然天成。他赞赏陶渊明的创作的“天然”,是难以企及的清新秀丽之作。而对陈师道“闭门觅句”式的创作进行了讽刺和嘲笑。他批判了苏轼多炫巧的“百态新”,结果导致了以议论为诗,以学问为诗的狂流泛滥。21.参考答案:尽美矣,又尽善也22.参考答案:D23.参考答案: 在‚审虚实‛部分,李渔着重论述古今题材的处理问题,涉及到戏曲的真实性和典型化的问题。他认为:‚传奇无实,大半皆寓言耳。‛指出了戏曲作品的虚构特征,但是他主张对古今题材的处理应有所不同:‚若纪目前之事‛,处理当代题材,不仅情节可以虚构,而且人物也可虚构。但对于古代题材则就不同。古人的戏曲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对于古代作家来说也是当代的,因而古人可以虚构;但当代作家要写古代的题材,其处境和古人就不同。古事传至于今,已为众人所熟悉。如果再去虚构,违背了古籍的记录,观众就会不相信。李渔虽然对戏曲的虚构性特征有所认识,但对艺术创作可以打破历史的真实还是认识不够。 李渔在论述戏曲的人物塑造时,指出:‚欲劝人为孝,则举一孝子出名,但有一行可纪,则不必尽有其事,凡属孝亲所应有者,悉取而加之,亦犹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一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要使人物有典型性,就把此类人物所应有特征都集中到一人的身上。他说这是‚先以完全者剪碎,其后又以剪碎者凑成。‛这思想很深刻,其实已触及到了人物塑造的典型化问题。24.参考答案: 陈子昂的兴寄说是说诗歌要有充实的内容,言之有物,寄怀深远,因物喻志,托物寄情。陈子昂的风骨说,继承了先人的风骨论。他的风骨内涵是指具有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和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的艺术风格,具有风清骨峻的特点。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可以说正是具有这种风格的作品。25.参考答案:墨子反对进行音乐演奏和欣赏活动,不是他认为音乐不美,不能带给人快乐,主要是因为统治者举行的音乐活动,要花费大量的财力人力,给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同时,欣赏音乐既会占去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时间,也会占去百姓从事生产劳动的时间。26.参考答案:以意逆志;知人论世27.参考答案:妙悟是就诗歌创作主体而言,兴趣则是妙悟的对象和结果,即指诗人直觉到的那种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兴趣‛是‚兴‛在古典诗论里的一种发展,它与钟嵘所说的‚滋味‛、司空图所说的‚韵味‛有着直接的继承关系。都概括出了诗歌艺术的感兴直观的特点及其所引起的丰富隽永的审美趣味。28.参考答案: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还提出了隔与不隔的观点,主张文学作品应该不隔。所谓不隔,当是指语言清新平易,形象鲜明生动,具有自然真切之美,不见人工雕琢之痕。反之,‚隔‛则是指语言雕琢,用典深密,精工修饰而缺乏平淡自然之美。不隔的思想吸纳了西方重视艺术直觉作用的美学思想的影响,同时更是受到了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思想,如钟嵘的‚直寻‛、司空图的‚直致‛、严羽的‚妙悟‛、王夫之的‚现量‛、王土禛的‚神韵‛等理论观点的影响,并与之一脉相承。 欧阳修的《少年游》‚栏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    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魂与离魂。那堪疏雨滴黄昏,更特地忆王孙。‛王国维认为,其上片‚语语都在目前‛,是成功的,而下片则是失败的。事实也确是如此。上片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三月春色的美妙图画。作者意在咏草而着墨于人,写一深闺少妇,凭栏远眺,晴川历历,碧草连天,她的心也随之飞向天涯,系念着远行的亲人。这里直接写草的虽然只有‚晴碧‛一句,但读者却从少妇的思绪中感受到萋萋芳草,绿遍天涯了。象这样写无情草木映入思妇之眼,融进离人之情,就不仅境界广选,而且真切动人。下片呢?还是紧扣春草来写的,但却连用了三个典故。谢灵运《登池上楼》诗中,有一名句为‚池塘生春草‛,这里就用‚谢家池上‛暗指春草:又因为江淹《别赋》里写道:‚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所以‚江淹浦畔‛,也是暗指春草;另外,《楚辞•招隐土》中又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句子,词中疏雨黄昏,更忆王孙云云,使由此化来,说的还是春草,然而,这三个涉及春草的典故所出的三篇作品,所写的生活境遇,思想情感,是各不相同的。虽然同样描绘了春草,但三者的具体意蕴却差跳很大,把它们堆砌在一起,既不能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也没有表达出真切的情感。不知典故出处的人,读来固然不知所云;知道典故出处的人,也只懂得下片事事都说春草,除了感到由辞采、声律带来的低度的形式之美以外,很难与作者的情感共鸣。总之,这首小令的上,下片,创造了两种不同的审美境界,给予人两种不同的审美感受。这在人们以诗词为对象的审美活动中,具有普遍的意义。它虽然早就引起了中国古代理论家们的注意,但直到王国维才用一对相反的审美概念对它作出了理论概括,这就是所谓‚隔‛与‚不隔‛。29.参考答案: 《毛诗大序》提到‚诗有六义‛的说法:‚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风,指风教臣民百姓,并且可以表达臣民心声,讥刺上政。 赋,用作动词,指铺叙直说。 比,比喻。 兴,起的意思。兼有发端和比喻的双重作用。 雅是正的意思。 颂,周王朝和鲁、宋二国祭祀时用以赞神的歌舞。 ‛在‚题解‛中只是笼统地说:它(按,指《毛诗大序》)在解释风、雅的意义时,接触到了文艺创作的概括性与典型性的特征,所谓‚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者,是说诗歌创作以具体的个别来表现一般的特点。也就是说,它对风、雅的解释符合现代文艺理论中以个别表现一般的观点。后来的经学家关于‚诗六义‛有诸多的烦琐的阐释和发挥。30.参考答案:D31.参考答案: 第一,作家论。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第一部作家论专篇(曹丕《典论.论文》),和系统的作家论专章(刘勰《文心雕龙》的《程器篇》和《才略篇》)。这一时期的文论家,以“才性之辨”为中心,提出了不少有新意有创见的理论观点。 第二,创作论。与汉代文学相比,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创作,不再以取悦皇帝或巩固皇权为旨归,而以个体的精神追求与情感愉悦为目的;不再看重政教伦理性之“言志”,而看重感性生命以及个性化之“缘情”。文学创作的新面貌新主题,直接酿成文学理论的新观念新思想。 第三,鉴赏论。魏晋南北朝的鉴赏论受玄学清议(即人物品评)影响,将品人与品文融为一体。这一时期,不仅出现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第一篇鉴赏论专篇(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篇》),和第一部诗歌品评的专著(钟嵘《诗品》),还出现了各种艺术种类的识鉴与品藻(如谢赫《古画品录》、姚最《续画品》、庾肩吾《书品》等)。概言之,魏晋南北朝文论的鉴赏理论有两大内容:鉴赏才性论与鉴赏方法论。32.参考答案: 童心说是李贽在他的《童心说》一文中提出来的,他说: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什么是童心呢?他说:‚夫童心者,真心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去真人。‛因此,所谓童心,即童子之心,即不含一丝一毫虚假的真心,是不受‚道理‛、‚闻见‛(指儒家的正统思想教条)熏染的心。他认为童心是一切作品创作的源泉,最是评价一切作品价值的首要甚至是唯一的标准。从这种观点出发,他给矛《西厢记》、《水浒传》等戏曲、小说以很高评价,认为是‚古今至文。 李贽的童心说是与明七子派的复古摹拟诗论观相对立的,并且成为稍后的公安派性灵说的直接理论源头,对当时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发生了巨大影响。33.参考答案: 大概有以下几种表现形态: (1)散见于子书中的某些章节和片段的文论;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先秦时代文史哲尚未分家,诸子的言论自然也会涉及文学问题,如孔子“兴观群怨”说,初步总结了文艺的特性及其社会作用;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就涉及文学反映现实的思维方式;孟子“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创作和理论的政治思想基础(如杜甫、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和理论)等。二是先秦以后一些大思想家、学者研究社会思潮、人文现象时,也把文学现象包括在内,如东汉思想家王充《论衡》,对汉赋和学术界华伪不实、因循守旧、于世无补的时弊进行严肃批判;晋代葛洪的《抱朴子》,强调文章必须有益教化、文章与德行并重、文章今胜于古等。 (2)笔记体的诗话、词话;如欧阳修《六一诗话》;《岁寒堂讲话》张戒;《沧浪诗话》严羽;至明清时,诗话都有明确的诗论宗旨,如明王世贞《艺苑卮言》标举汉魏盛唐,提出“格调说”;清王士禛(zhen)《渔洋诗话》提倡“神韵说”;翁方纲《石洲诗话》力主“肌理说”;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融入西方审美理论提出“境界说”;到于词话在北宋已有晁补之、李清照论词之作,还有唐圭璋《词话丛编》等。 (3)文人之间来往的书信和各种文集的序跋,如白居易《与元九书》,陈子昂《修竹篇序》吹响了唐代诗文革新运动的号角,殷璠的《河岳英灵集序》达到了“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两骚两挟”,即形式与内容二者兼美的境界,这是对盛唐诗歌经验的理论总结; (4)小说(含戏曲)评点。评点是我国古代富于民族特色的一种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最早运用的是南宋末年刘辰翁;至明末清初的金圣叹达到高峰;其后毛宗岗《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金瓶梅》评点、脂砚斋《红楼梦》评点均取得重大成就。我国古代小说理论主要以评点为表现形态。 (5)散见于诗、词、笔记、小说、戏曲、经传训诂、艺人谚语中有关文学的言论。谚语如:“一招鲜,吃遍天”;又如曹雪芹《红楼梦》通过空空道人和石头的对话说明该书的创作出发点,还有贾母对历来才子佳人小说戏剧的讥贬,薛宝钗论画,黛玉教香菱作诗的议论等,都包含作家深刻的艺术见解。34.参考答案:B35.参考答案:独抒性灵;性灵36.参考答案:A37.参考答案:A38.参考答案: ①在创作原则上,王国维提出“造境”与“写境”及其二者关系问题,既艺术作品都是写实与理想的结合。 “造境”是偏重写理想的作品显现出来的美,既诗人通过虚构的方法所创造的意境。“造境”实质是指艺术创作写景抒情的想象性和虚构性,反映人生龙的理想,写“造境”的作家属理想派——浪漫主义方法。 “写境”是偏重写现实的作品显现出来的美,既诗人通过加工现实的方法创造出来的意境。“写境”实质是指反映现实的客观性,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写“写境”的作家属写实派——现实方法方法。 二者关系:理想与写实没有分明界限,艺术作品都是二者的结合。 ②在创作过程上,王国维提出三种境界说,借晏殊,柳永,辛弃疾的写爱情题材的词来比喻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经过的三种境界。 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词中是对远方亲人的苦望,但此境是对做学问,成就大事业的期盼。 二、“衣带渐宽张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本意是苦等,这是指苦练、苦求。 三、“众里录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原间是不经意间看到了,这里是说,终于到了事业学问皆成的境界了。 这三种境界形象地说明了创作的艰苦过程,也说明了经过艰苦的努力,不断的锻炼做学问才能成功。39.参考答案: 作者关于作曲必须多读书: ①多读书的必要性和重要:一、“博其见闻”二“发其旨趣”三跻于“大雅” ②读书的范围:广泛学习国风,《离骚》以及乐府诗词,戏曲等优秀遗产,丰富文学修养。 ③读书方法和具体运用:读书要于平时“博搜精采,蓄于胸中”动笔时要“掇取其神情标韵,写之律吕”,运用自然,“纵横该洽”与抄袭模拟者不同。 ④举例前朝名家及王实甫和高则诚等皆能多读书,才使作品“千古不磨”。 ⑤最后指出多读书不等于“卖弄学问”,堆砌陈言,装腔作势,乃是堕入“恶道”歧途。40.参考答案: 《抱朴子•钧世》论述的中心,是今胜于古的文学思想,作者受王充的文学观影响。作者的思想与王充、曹丕是一脉相承的。他着重从正面来论述今胜于古的思想。一是从社会进化的角度来论述。举物质如舟车、文墨胜于步涉、结绳为例。以作品今皆胜古为例,这是文学发展的规律。二是就古书难晓的原因,或经战乱或残缺,非古书本身深不可测,那些贵古贱今的保守看法,是“守株之徒”、“有耳无目”。 今胜于古是葛洪最基本的文学观。他对贵古贱今的风气批判,比之王充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他对古代作品也没有采取全盘否定,他认为:“今诗与古诗,俱有义理”、两者“俱有国色”。可从中吸收养料,以为我用。41.参考答案:C42.参考答案:A43.参考答案:A44.参考答案: 1,"声音之道与政通"。《乐本》说"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将音乐与社会政治的治乱状态联系起来,把音乐看作一种社会现象,体现了儒家总是以社会政治的态度来对待艺术的思想。 2,"审乐以知政"。由于音乐与政治相通,《乐记》把"知音"即精通音乐道理看作治理社会的重要手段。 3,"致乐以治心"。乐之所以有助"治道",关键在于能"治心"。即它可以节制人的各种欲望,消除人的悖逆之心、伪诈之思,使人的思想归于"礼"。45.参考答案: 《乐论》是荀子论东的专著。荀子论“乐”,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比他的前人大大前进了一步。先秦时代,诗乐是密切配合的,它的音乐见解有不少地方与文学批评有关,他认为: 1.音乐的产生和人们对音乐的需要,是“人情所必不免”的事情。 2.音乐可以表现人们内在的“性术之变”,不同的音乐能使人产生“心悲”、“心伤”、“心淫”、“心庄”等不同的心理反应。 3.音乐中可以看到时代的面貌:“乱世之征„„其声乐险,其文章匿而采” 4.因为音乐“入人也深”、“化人也速”,所以它能对世风民情甚至国家的安危治乱发生直接影响。 5.荀子批评了“非乐”的墨子,特别强调统治者应“正其乐”,以达到“治生焉”的目的。 6.荀子的乐论是他明道、征圣、宗经的文学观在音乐领域的体现。46.参考答案: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提出了"以意逆志"说。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说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参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孟子》选录") "知人论世"说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来的说法:"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其意思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知人论世"说 "以意逆志"说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47.参考答案: (1)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审美标准和创作原则的建立。 《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天道自然观是老庄的主要思想。所谓‚道法自然‛,也就是‚道‛取法其自成的意思。在老庄看来,天、地、人、万事万物,都是自生自成、自然而然的,人类应该按照客观事物的规律而运行、变化和发展,而不应违背事物的天然本性和自身内在的必然性。事物自身内在的必然性与客观规律本身就是合一的,是‚道‛的体现。老庄的天道自然观对于后人祟尚本色天然之美、反对雕琢文饰的文艺自然观的确立起了重要的作用。李白主张‚清水出英蓉,天然去服饰‛(《经乱离后天思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苏东坡推崇‚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书黄于思诗集后》),正体现了上述审美理想。 (2)对外在的形、象、言的否定,对内在的情、道、意的重视,  ‚意在言外‛的创作规范。庄子的"得意忘言"说,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48.参考答案:清;远49.参考答案:袁宏道;独抒性灵50.参考答案: 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记载道,子曰:‚辞达而已矣。‛这是孔子在论述文字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他主张言辞通晓畅达即可。‚辞‛指语言,文学。达:表达。‚文质‛说,孔子在《论语·雍也》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是关于文学的内容与形式关系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重视中起着主导作用。51.参考答案: ①元好问反对虚伪矫饰的文学创作,要求文学作品必须真实地体现作家内心的精神,要做到文品与人品的统一。(《闲居赋》“望尘而拜”) ②元好问认为诗歌乃是人的“元气”的自然流露的思想直接相关的,诗歌创作应是作家的元气激荡于笔端,诉诸于文字,并使欣赏者从言外获得精妙的道理。(杜甫-元气借外物而充溢到诗歌形象中;《诗经》-由于情感充之于心,必须表达出来,最终张嘴说出,形成诗歌。) ③他认为抒发内心情感的作品只要将心意表达清楚即可,他特别欣赏杨雄的“心声”“心画”说。 ④他认为,文学创作乃是受到外界事物的触发,将胸中郁结的不平之气,通过作品发泄出来,高度评价了阮籍和陈子昂的诗歌。52.参考答案:A53.参考答案: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54.参考答案: 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比较,指出《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传》是因文生事。《史记》所处理的是现成的历史事实,作者不能任意改变或虚构,只是用有文采的笔把它写出来,这对作者就构成了限制,作者的艺术才能就体现在对现成的史实的组织和处理上。而《水浒传》则不然。 作者可以根据艺术的需要进行自由的虚构,《水浒传》中的‚事‛大多不是真实的历史事实,而是作家在概括大量生活现实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理想创造出来的。这种虚构性更可以发挥作者的艺术创造才能。金圣叹将有文学色彩的历史著作和纯粹的艺术作品小说明确地区分开来了。从纯艺术的角度上说,他更推重这种虚构文学。55.参考答案:以意逆志;知人论事56.参考答案: ①进行文学创作构思必须观察万物,钻研古籍和怀抱高洁的心情。在现实生活中体验:“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绘;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文以情生,情因物感,才是创作过程的起点。 ②构思阶段:“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艺术想象驰骋于穷高极远的空间,突破上下古今的限制,然后使感情更加鲜明,物象更加清晰。 ③进入写作过程,在众多形象中,作者进行了选择和概括:“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或本隐以之显,或求易而得难”;对艺术素材进行着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工作。 ④最后,创造出具体而概括的形象:“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⑤艺术创作过程实质上是形象思维过程,从而触及到艺术创作中一个带有普通规律性的问题。57.参考答案:A58.参考答案:庄子的观点为是:“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他认为,言只是手段,得意才是根本的目的。庄子之说,不仅为魏晋玄学三大命题中的言意之辨奠定了哲学基础,也启发了后人在审美实践中努力创作和把握味之不尽的言外之意。59.参考答案: 在诗歌创作上,王夫之强调主体创作过程的当下性与自发性,他借用佛学的范畴提出了“现量”说。一、现量说的现在义,就是写“当时现量情景”(《明诗评选》卷四皇甫洊《谒伍子胥庙》评语),主体置身于当下的情景当中,景是眼前的当下的景,情是当下之景触发的情。这也就是传统诗论所说的“即兴”。二、现量说的现成义,指的是创作过程的自发性,所谓“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是说创作过程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是超思维的,“落笔之先,意匠之始,有不可知者存焉”,这一过程是自发地完成的,“笔授心传之际,殆天巧之偶发,岂数觏哉”!创作者不应该人为地从外在强制这一自发过程。三、现量说显现真实义. 乃是前两方面的必然结果。当下的情景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自发地运动而构成意象,则情与景必然是真实不妄。现量说强调情景的当下独特性,强调创作过程的自发性,这就从审美对象和审美表现过程两方面保证了诗歌的独特性和创造性。60.参考答案: (1)其中心就是诗歌的审美表现方式问题。主张诗歌创作在表现审美对象时应该做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即诗人对主体的情感不要直接陈述出来,对景物也不要作全面精细描绘,应像画龙只画一鳞一爪,画山水只画‚天外数峰,略有笔墨‛,但透过这一鳞一爪、天外数峰,却能表现整体的面貌,如镜中之月、水中之花,可具体感知,而又不可捉摸。 (2)在情感和物象之间,王土禛认为物象应为表现情感服务,物象可以超越特定的时空,可以不符合现实自然的真实,王维可以画雪中芭蕉,正是如此,王土禛称这是‚兴会神到‛,这是诗之所以为诗的原因。 (3)清和远是具有神韵的诗歌境界的审美特征。他引孔天允论诗的话说‚诗以达性,然以清远为尚。‛清,指的是一种超脱尘俗的情怀。这种情怀最适宜于用山水诗来体现。远,有玄远之意,也是一种超越的精神,这种精神也适合于寄托在山水诗中。清偏向于景物之描绘;远偏重于感情之抒发。王土禛认为达到这种境界就可称之为‚妙悟‛,就是把握了诗歌艺术的真谛,达到了艺术的彼岸。61.参考答案:B62.参考答案:曹丕对此是持鲜明反对和冷静分析的态度的。作者认为,从主观方面来看“文人相轻”之病一患“善于自见”,即只见己之所长,不见人之所长;“又患暗于自见”即不见己之所短,而只见人之所短。作者认为还应从客观方面来分析下述两类情况:一是“文非一体,鲜能备善”,即对于某一具体作家来说,要求他是各体兼擅的“通才”,那是很难的;二是“咸以自骋骥()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对于一些杰出的作家来说,由于矜才自负,互不服气,也就难免彼此“相轻”。再加上“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的积习,更容易影响开展公正切实的文学批评了。作者认为,开展文学批评的正确态度应当是“审己以度人”。63.参考答案: ①曹丕反对“文人相轻”提出了文学批评应持哪种态度的问题。 ②曹丕认为“文本同而末异”,提出了文体论,并对各种不同的文体作了具体分析。 ③在讨论作家和作品的关系时,曹丕还非常强调气的作用,提出了有名的“文气说” ④特别强调文章的价值和作用,提出“文以致用”的观点。 ⑤强调作家应“贱尺璧而重寸阴云”排除饥寒和逸乐的干扰,强力著述以传于后世。 ⑥曹丕的文学批评意见采取了全新的观点,体现了时代的精神。64.参考答案:直寻65.参考答案:宋元之际的张炎在他的词论著作《词源》中专设一节《清空》,提出了词要“清空”说。他说:“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断。此清空、质实之说。”结合下面他对吴文英(梦窗)、姜夔(白石)具体词的评述看,他的“清空”说的理论内涵有这样几个层面:一、在词的创作构思上,想象要丰富,神奇幻妙;二、所撷(xié)取或自造的词之意象,要空灵透脱,而忌凡俗;三、由这些意象所构成的意象结构整体,构架要疏散空灵,不能筑造太密太实,。这样的词作,表现出来的审美风貌就会自然清新,玲珑剔透,使人读之,“神观飞越”,产生丰富的审美联想,这就是“空灵”之作。简要言之,张炎所说的“清空”,主要就是指神理超越、空灵剔透的特殊的风格,这是他对词学理论的主要贡献。张炎的词论是宋元时期最高水平的词学理论,为词论的独立发展开拓了道路,对后代有很大影响。66.参考答案: (1)严羽认为:盛唐之诗到达了“透彻之悟”,是诗歌的最高境界。于是力倡“以盛唐为法”。他概括出盛唐诗时代风格:既笔力雄健(即雄浑悲壮),又气象浑厚,相当准确。 (2)他力倡盛唐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他认为盛唐符合诗歌的审美特点和思维规律,二是盛唐之诗寄托了他的审美理想。南宋统治者无能,朝政腐败,内忧外患,国难当头,严羽愤世忧时,自然向往和追慕盛唐气象,瞧不起孟郊、贾岛和“四灵”苦寒狭小的诗风。但“以盛唐为法”又过于绝对,成为明清时期复古拟古的先声。67.参考答案:《万章下》68.参考答案: 这是司马迁文论最有价值的观点,是在“生活是创作源泉”探讨的基础上,更深入地把握住了创作与生活的关系,捕捉住了创作的根本动力。 在司马迁看来,作者对生活必须有特别的感受,要经历磨难,达到愁苦忧思,疾痛惨怛,蓄愤积于心胸,非发不可的地步,才能创作出伟大的作品,这就是“发愤著书” “发愤著书”说,代表了古代进步创作动机的一个主要特征,“愤怒出诗人”“哀怨起骚人”。他们对黑暗社会怨愤越深,其气就越盛,作品内容就越丰富,其艺术价值就越高。 两千年,司马迁总结的创作批评,至今仍激励着中国的进步作家在创作中与社会保持密切的关系。69.参考答案:毛公70.参考答案: 对文学本质的看法,主要集中在《原道》篇中。刘勰认为文学的本质是: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他在《原道》篇说的文有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的含义。广义的文即指宇宙万物的表现形式,如日月山川动植品类,则是万物之文。任何事物都有它一定的外在表现形式,这便是广义的文;而任何事的又都有它内在的本质和规律,这便是道。道对不同事物,有它不同表现形式,故而文也就千差万别。文是道的一种外化。那么,万物之灵的人,也有内在的道和外在的文。‚人文‛就是用语言文字表达的文章。天地万物之道和广义的文,表现在人身上即为心和文(人文)。心之文即是‚人文‛,即是指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文章,是狭义的文。《原道》篇正是从广义的文和道关系来说明狭义的人文之本质。《原道》篇所说的‚道‛的内容,从广义的文所表现的道来说,是指宇宙万物内在的普遍自然规律,按近于老庄所说的哲理性的自然之道的。但从狭义的人文所体现的道来说,则是指具体的儒家社会政治之道。但是刘勰所说的‚道‛常常兼有到家之道和佛家的‚神理‛,有儒、佛、道三家合流的意思在内。71.参考答案:论诗三十首;戏为六绝句72.参考答案:庄子认为 "虚静" 是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从创作主体来说,必须具备"虚静"的精神状态,这是能否创作合乎天然的艺术之关键。而从创作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说。必须要达到"物化"的状态。什么是"物化"呢?在庄子看来,进入虚静状态之后,人抛弃了一切干扰和心理负担,就会忘掉一切,甚至忘了自己,不再受自己感觉器官的束缚和局限,而达到认识上的"大明"。作为创作者来说,主体的人也似乎不存在了,主体的"自然"(天)和客体的"自然"(天)合而为一,这就是进入了"物化"的境界,这就叫做"以天合天"。处在这样状态下的创作自然是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了。73.参考答案:D74.参考答案: 王夫之的诗歌创作理论特别注重意境的创造。他认为诗歌意境的构成莫不由情、景两大元素:关情者景,自与情相为珀芥也。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不相离,唯意所适。截分两橛,则情不足兴,而景非其景。 《姜斋诗话》中这样的论述很多,在王夫之看来,诗歌中的情、景是彼此互相依傍,缺一不可的。他更进一步深入考察,提出诗歌中情景结合的方式有三种: 其一是妙合无垠,结合得天衣无缝,无法分别,这是最高境界; 其二是景中情,在写景当中蕴涵着情; 其三是情中景,在抒情过程中能让人感到有景物形象在。总之情景互相融合才能构成诗歌的意境美。75.参考答案:在孔子的文学思想中,最突出的是他对诗乐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孔子把诗、礼、乐相提并论,确立了文艺在礼冶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他提倡“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是说在教授弟子诗、书、礼、乐的教育顺序上,应先从容易感动学生,情志的《诗经》开始,然后才是礼和乐。第2卷参考答案一.参考题库1.参考答案:发乎情;止乎礼仪2.参考答案: 张戒继承了我国传统诗歌“诗言志”的精神,进一步发挥孔子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事父事君”的观点,提出诗以言志为一,咏物为余的主张。他说:“言志乃诗人之本意,咏物特诗人之余事”“志”是情志,就是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咏物”指描写自然景物。张戒把“言志”作为诗歌创作的思想原则,重视反映现实,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言志是诗人的本意。 张戒又没有完全否定“咏物”,他认为诗歌创作可以“咏物”,但不能为了“咏物”而“咏物”,“咏物”必须是为“言志”服务,作者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不可单纯描写景物,造成内容空虚,玩物丧志。作者用“意味”说明作品艺术性的重要,作品失去了“意味”,就会单调、泛味、无生气、也就没有什么味道了。 张戒的“以言志为本,以咏物为余”观点的内涵:诗人言事也好,咏物也好,都是为了不得不发的情感,而用诗表达出来,自然流出,即使全篇咏物,也达到了言志的目的,这也就是“言志与咏物兼而有之”。3.参考答案: 1)、儒家思想对刘勰的影响。在文学理论和批评的方法论上,刘勰以儒为主。《序志篇》自言“擘肌分理,惟务折衷”,这是将孔儒“中庸”的人格法式创造性地转换为文学理论的思想方法。《论语·雍也篇》:“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朱熹解释为“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页。)。刘勰取其意而作为一种思想方法,从而将前人视为相互对立或互不相关的文论命题、范畴和概念,通过剖析辩证,找到它们之间互相关联着的某种共同性,从而建立起一种更为深刻的关于统一的看法。从方法论的特定意义上讲,《文心雕龙》之所以能苞罗群籍、弥纶群言而最终成为魏晋南北朝思想之总结,正是刘勰“惟务折衷”的结果。 2)、道家思想对刘勰的影响。《文心雕龙》以道家的自然之道作文学的本体之论。“日月叠壁,以垂丽天之象”,这是天道之文;“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这是地道之文。不惟天地有文,而且动植皆文。日月、山川、草木、林泉、龙凤、虎豹,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五彩缤纷,千姿百态,以它们的“形”与“象”,以它们的“妙”与“奇”,以它们的变化无穷也是魅力无穷的“文”,无言地言说着自然之道。而这种言说过程乃至言说实质本身,就是自然,就是道。天地之间是人,人乃“性灵所钟”,乃“五行之秀,天地之心”(《原道篇》)。遵循着天地自然的规律,人也有着自己的“文”(人之文,亦即“人文”)。人文的创造者“心生而言立,言立以文明”(同上),同样在言说着自然之道,而这种言说过程乃至言说实质本身,同样是自然,同样是道。4.参考答案:C5.参考答案: 王国维认为,客观诗人须多阅世,多了解和体味人生,就能深入把握社会生活,掌握大量创作素材。主观诗人则不必多阅世,可保持性情之真。 保持性情是重要的,但不必多阅世即不实际也不符合艺术规律。他些说受到道家思想和李贽童心说影响。诗人应当多阅世,同时要注意不受社会黑暗面的污染6.参考答案: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里说:“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提出了“诗穷而后工”的说法。所谓“诗穷而后工”,从字面上讲,就是说困厄的人生境遇,能使诗人创作出工致精妙的,具有高度艺术性的诗歌作品。7.参考答案: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8.参考答案:B9.参考答案: ①强调"诗教",其基本观点,是肯定文艺的社会作用,强调文艺应该为人的道德修养,为国家的政治教化服务,并且也能很好地服务。后世的"文以载道"等强调教育作用的文道观基本上是受孔子"诗教"观的影响; ②思无邪成为文学批评的标准; ③文学的社会作用,即‚诗可以兴、观、群、怨‛说,尤其是‚诗可以怨‛,后世许多诗人、作家正是接受了孔子的这一观点,写出了许多讽刺社会、干预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形成了我国文学‚诗可以怨‛的优良传统; ④辞达说、文质说; ⑤尽善尽美‛说,这一美学观成为孔子以‚诗教‛为中心的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出发点。10.参考答案: 曹丕提出四科八体说的文体论:"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他提出文体共有"四科"八种体裁的文章。并且认为文体各有不同,风格也随之各异。这当是最早提出的比较细致的文体论,也是最早的文体不同而风格亦异的文体风格论。标志着文体分类及特征的研究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特别是"诗赋欲丽",说明他已看到文学作为艺术的美学特征,对抒情文学的发展,有着特别深远的影响。曹丕的《典论•论文》表明,魏晋时代文学已经逐步走向自觉的时代。11.参考答案:B12.参考答案:长于思与境偕;意境13.参考答案:D14.参考答案:《毛诗序》提出“六义”说,这也是根据《周礼•春官》的旧说而来,但对六义的解释,却成为古代诗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六义”中的风、雅、颂是诗的体裁,赋、比、兴只是诗的表现手法。《毛》对风、雅、颂三类诗歌的区别和理解是比较符合实际的。15.参考答案: 王骥德认为不能轻视宾白,他指出白不易作,“其难不下于曲”。他一方面强调宾白的重要性,认为宾白与典辞具有同等地位,一方面提出写好宾白的标准,即“明白”和“美听”。 “明白”就是要口语化,不宜用古文体,更不宜用四六骈体。 “美听” ①要求语言的音乐美,在口语基础上加以锤炼,给人一种铿锵锐耳的美感。 ②宾白的语言也应“情意宛转”入之耳而感于心,具有艺术的感染力。16.参考答案: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还提出了不平则鸣论。他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所谓‚不平则鸣‛从文学理论批评上看,就是认为作家、诗人在不得志时,就会用创作的方法抒写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的内心情志。这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一脉相承的。但他更指出,只有那些胸有块垒的不得志的文人爱‚鸣‛,也善‚鸣‛,他说:‚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这可以说其对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发展了。17.参考答案:D18.参考答案:新思想;新境界;新语句19.参考答案: 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辞达”是孔子提出的。苏轼对孔子的“辞达”理论作了新的发挥和阐释。 联系《答谢民师书》的有关内容可知,苏轼所谓的“辞达”是指文章要准确揭示客观事物的先生,充分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与孔子的“辞达”相比,苏轼的要求显然是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 要做到“辞达”,苏轼认为首先要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做到“了然于心”;基次要准确反映客观事物,还须“了然于口与手”,即具有纯熟的表达能力与技巧。他从文艺创作论的角度正确分析了认识事物同反映事物的之间的关系,而且反映事物同样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它要求作者具有深厚的艺术功力,运用完美的艺术表现形式,以期达到“求物之妙”的目的。 由于苏轼崇尚“辞达”,对扬雄的“雕虫篆刻”十分不满,更指出扬雄对屈原、贾谊的评价,乃浅陋之见。并对《离骚》给予极高的评价。这些主张,对北宋诗文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20.参考答案: 一是道学家、古文家、政论家的文论,继续在文以载道的论题上发掘深化,并形成了多种文道论思想; 二是出现了苏轼这样一位崇尚自由精神的艺术家,建立了自己独立的文艺理论思想体系; 三是受禅宗思想的影响,在严羽那里形成了以禅喻诗的专著《沧浪诗话》21.参考答案:作者22.参考答案: 钟嵘在《诗品序》里认为诗歌的本性是表达人的感情的,他指出:诗歌既是人的‚性情摇荡‛的产物,又可反作用于人的‚性灵‛,使之受陶冶感化。性情之所以摇荡,是因为‚物之感人‛。‚物‛包括自然事物和社会人事两者,这就对文艺和现实的关系作了正确的解释,具有进步积极的社会内容,《诗品序》还特别强调诗歌要抒发怨情,‚诗可以怨‛,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理论的一个进步传统。23.参考答案: 自汉代始,用“文学”来称学术,用“文章”来称文学,二都逐渐分野。到了六朝,“文章”的概念又进而发展为“文”与“笔”之分。 (1)“文笔“区分的新观点,以往仅从形式上有韵和无韵来区分,现着眼于文章性质和特点的差异。《金楼子•立言》中有关论述,正是这一文学思想发展的集中体现。 (2)萧绎认为,“文”的特征首先在于它了情感性,只有“留连哀思”、“情灵摇荡”的抒情性作品才叫“文”,而章奏之类的实用文体和缺乏情感特征的诗歌,只能称“笔”。并主张文人向善于表达情感的民间歌谣学习。这一观点是对儒家传统诗学亲风雅远郑卫的保守思想的反叛,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 (3)“文”还应具“绮縠纷披”即辞藻华美艳丽的特点,他继承了六朝文坛的“绮靡”之说,强调了“文”也应具有“丽”的特征。当然,“文”除了具有浓厚的情感和华美艳丽的辞藻,同时还应该具备音乐美这也是六朝文坛的普遍倾向,原来以有韵为“文”的标准,即着眼于此。所以,萧绎认为“文”还须有“宫徵靡曼,唇吻遒会”,即具有声韵和谐的音乐美。 (4)萧绎对“文”情、采、韵的三个特点的论述,是与“笔”相比较而得出的,这就突破了以往仅以有有韵和无韵区分文与笔的界限,从而在理论上丰富了“文笔说”的内涵。24.参考答案: “文以载道”是中国古代文论的核心命题之一,是儒家文论关于文与道之关系的集中反映。初唐,陈子昂目睹齐梁以来重词采音律等形式之美而轻思想内容的文学创作现实,力求拨正初唐文风。 陈子昂认为齐梁文学只重辞采等形式雕琢,无深刻内容,缺乏思想和精神的振撼力,既无“兴寄”,亦乏“风骨”。所以,他以复古为号召,呼吁文学重新重视古人文章之“道”,再现汉魏风骨,即强调诗文的内容应有感染人的力量。陈子昂所谓文章之“道”,具有传统儒学重思想功用的色彩。 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古文运动,高举“文以明道”旗帜,将承续并弘扬儒家道视为文学的使命。韩愈《争臣论》提出“修其辞以明其道”的观点,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是故不苟为炳炳烺烺,务采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韩、柳倡导“文以明道”,旨在强调文章思想内容的主导地位,二人又有所不同:韩愈所讲的道,重在宣扬儒家圣贤经典的思想观念;柳宗元所讲的道,重在指出散文主题思想应反映民生现实问题。白居易在诗论中也赞同文以明道的文学观,重视儒道的经世致用原则,倡导诗歌干预现实的“美刺”作用。 宋代道学家为韩愈所创立的“道统”文论注入新的内容,周敦颐明确提出“文以载道”观,将韩愈文道并重的思想演变为重道轻文。理学家吸纳佛、道思想为儒学所用,其目的仍在于建立新的儒家道统。欧阳修等古文家继承了韩愈的文以明道思想,重振文道并重的文学观,欧阳修所讲的“道”仍是指儒家之道。只是到了“三苏”才不拘囿于儒道,将“道”看作文学作品表达出的思想、道理。时至南宋,文以载道论经朱熹的进一步阐释后,成为新儒学的文学观。宋代理学家中,程颐提出“作文害道”的观点,认为文学写作妨害儒道的传播,将文学与儒道对立起来,最终走向文学取消主义,这显然是错误的。25.参考答案: 宋元之际的张炎在他的词论著作《词源》中专设一节《清空》,提出了词要“清空”说。他的“清空”说的理论内涵有这样几个层面: 一、在词的创作构思上,想象要丰富,神奇幻妙; 二、所撷取或自造的词之意象,要空灵透脱,而忌凡俗; 三、由这些意象所构成的意象结构整体,构架要疏散空灵,不能筑造太密太实。26.参考答案:B27.参考答案:刘勰说: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指的就是作家个性形成的四个方面:才、气、学、习。才,指作家才能;气,指作家的气质个性。学和习则指作家的学识和修养。这四个因素又可以分为先天禀赋和后天培养两类。才和气是先天的,各人因禀赋不同而各异;学和习则是后天的,是和作家的努力与他所生活的环境影响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作家的才气虽然有先天好坏的差别,但是又受到后天学和习状况的影响而有所发展并逐渐定型。刘勰对作家才性分析之重视后天作用的思想,是和他重视社会生活实践对作家作品影响分不开的。刘勰比曹丕之只强调先天作用大大前进了一步。 28.参考答案:“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  这说明诗歌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情和志是统一的。也就是说,诗歌既可以反映出人的思想认识,又表现出人的感情色彩。后人把情志分途,言志,缘情分立,与《毛诗序》大相径庭。29.参考答案: 韩愈在阐述道德修养对学习写文章的重要性基础上,提出了养气说。 韩愈强调文章以气为主“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都皆宜”。“气”指的是作者的精神状态而言,是人的充沛的思想感情,深厚的道德修养,真情实感的自然抒发的统一。“气盛”即具有博大的胸怀,坚强的意志,旺盛的情感,言主要指文章写作。韩愈首先强调写文章的人要养气:“不可不养也”。“养气”是指孟子所谓的“养浩然之气”他用很多篇幅阐述了养气的过程及重要性,韩愈把“气”的充沛与否当做文章写作成功与否的关键。 写文章时,气如果盛,志趣盎然,感情激越,那么写出的文章必须汪洋恣肆,如行云流水,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如果气势衰弱,必造成下笔艰难,言之无物,东扯西扯,追求形式技巧,言之无文,写不出质量很高的文章。韩愈强调“气盛言宜”也有强调写文章的自然之意。30.参考答案: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31.参考答案:墨子,《非乐上》32.参考答案:苏轼在这段文字里主要是在说明和解释孔子的“辞达而已矣”这句话,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