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广东省深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高一下】广东省深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高一下】广东省深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高一下】广东省深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高一下】广东省深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下】广东省深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43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促织》与《变形记》在故事整体设定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两篇作品都叙述了变形故事:一个是人变成了蟋蟀,一个则是人变成了甲虫。借助于这种变形手法,在貌似荒诞的叙述背后,作品表达出对社会重压下人的命运的思考,即对人与物之间的异化关系或者人的异化的思考,从而具有了深刻的批判性。《促织》写的是一个在外力残酷压迫之下的小人物“离魂”的人间惨剧。人原是万物之灵,蟋蟀本是捕捉来给人当小玩意的,但在《促织》中,一切都被倒转过来——人成了一只可怜虫,而“蟋蟀”倒像在玩弄着人的命运,成了成名一家生死、吉凶、福祸的主宰。作者表面上写小小的蟋蟀,实际上则是把封建统治阶级的层层官员和处在社会底层、身受好几层压迫的老百姓,自上而下地串联起来,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专制制度对人性的摧残。如果说蒲松龄只是无意识地涉及异化的问题,那么卡夫卡则是有意识地以表现主义的艺术手法,深刻表现了现代资本主义普遍的人的异化现象。人在一夜间变成了甲虫,从生理现象看,是反常的、虚妄的、荒诞的;而从社会现象上讲,又是正常的、可能的、现实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一旦失去谋生的能力、谋生的手段、谋生的资本、谋生的机会,就无异于变成一只甲虫。格里高尔发觉自己变成甲虫后,那一串焦急的心理活动正反映了他一年到头过的都是那种惴惴不安、灰黯屈辱的日子。这也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中“非人的生活”。《促织》思考问题的向度首先指向社会,而《变形记》则主要是对个人命运的关注。不同的思考向度,体现出中西方两种文化的不同影响。我们知道,中国社会是建构在一个个家庭的基础上的,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位。在这样的社会格局中,个人的所有生存目的、生存价值指向的都是家庭和社会。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群体的利益(更多的时候就是家庭)高于一切,所以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就成了很多中国人的追求。而西方社会结构的最小单位是个人,或者说是依附于团体的个人。因此,强调个人的权利,对个人的关注,就成了西方社会鲜明的特点。因着文化的不同,中西方在思考问题时就会表现出相应的差异性。中国人总是将人置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下来观照,并进而思考人的命运;而西方人则习惯于以自我的眼光去审视社会,从而思考人的命运。《促织》与《变形记》所体现出的不同的思考向度正是这样一种具体的表现。正是基于不同的思考向度,虽同样是运用变形的手法,但《促织》与《变形记》中人物变形的动因截然不同。在《促织》中,成名的儿子变为促织,是为了挽救整个家庭行将遭遇的灭顶之灾。换句话说,也就是个体是为着群体而牺牲的,这在某种层面上反映了中国人潜意识深处隐藏着的所谓忠孝,体现了专制社会里一个又一个的群体(即家庭)的悲哀。而《变形记》中格里高尔的变形,则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个体在难以承受的社会压榨下走向自我崩溃。虽然这一变形不可能不影响到家庭,但更多地体现出的却是社会重压下一个又一个个体的悲哀。(摘编自韩玺吾《<促织>与<变形记>:荒诞的背后》)材料二:社交媒体作为互联网的新生力量,凭借信息海量、传播及时、交互性和娱乐性强等特点俘获了大量受众。人们在享受其带来的诸多便利时,也面临着被异化的威胁。社交媒体对人的异化,就是指人们沉溺于社交媒体建构的拟态环境中,无限依赖媒体提供的内容,从主动的生产消费角色被异化为受媒体控制和奴役的傀儡,一旦离开媒体,就会陷入极端的恐慌之中。如何规避被媒体异化的危险,是当下受众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社会学家韦伯认为,人的理性包括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这两者之间的博弈与平衡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原动力。工具理性的表现形式就是技术革命;而价值理性则是对人的尊严、情感和命运的关怀,强调一个人对于价值问题的理性思考。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的工具理性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急剧膨胀,人们在享用技术盛宴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技术崇拜。而价值理性却被碎片化、娱乐化的快餐文化持续消解着,人的独立精神越发黯淡无光。在媒体使用过程中,人们将工具崇拜代替了理性思考,不愿付诸任何具体的行动,这种异化正是由社交媒体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的失衡导致的。挣脱社交媒体建构的“异化牢笼”,亟需完善相关法律政策,以确保社交媒体的良性发展。同时,还要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国民的媒介素养与道德认同,将外在的约束转化为内在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追求,减少社交媒体使人异化的可能。(摘编自吴向华《新媒体环境下社交媒体对人的异化》)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促织》与《变形记》都关注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命运,表现出对社会的批判。B.同是在讲述故事时使用变形手法,蒲松龄是无意识的,而卡夫卡是有意识的。C.因为各自文化不同,《促织》与《变形记》中人物对自我的认知也明显不同。D.新媒体既可以为人们带来娱乐与便利,又有可能变成束缚人和奴役人的力量。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同样关注“人的异化”,材料一属于文学评论,透过文学作品分析人性,材料二直接分析社会现实中的问题。B.两则材料都重视梳理主要关系,材料一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材料二揭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间的博弈。C.封建社会里人们容易受制于忠孝观念而牺牲自我,互联网时代人们往往由于对技术的盲目崇拜而丧失自我。D.为了人类历史的可持续发展,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必须始终保持平衡,避免其中某一方的力量超过另一方。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人们沉溺于网络互动而日渐丧失现实沟通的能力和乐趣。B.人工智能机器人ChatGPT强大到让许多人担心自己失业。C.掉进消费主义陷阱的人拼命想通过网络购物来证明自己。D.有些人将网络当成了法外之地而暴露人性中黑暗的一面。4.常见的论证结构包括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对照式等。材料二的论证结构属于哪一种?请简要分析。

(4分)5.《变形记》所揭示的人的异化与新媒体环境下人的异化,在表现和成因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6小题,24分)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6~11题。我叫孙芸芬夏天敏这些日子,她不断做一个梦。梦里娘总叫一个名字,孙芸芬。谁是孙芸芬?她不理,娘生气了,喊你呢,你莫装杂作哑。她说,我叫孙芸芬?娘更生气,你不叫孙芸芬叫啥子?她又气又伤心。你们跟我说过我叫孙芸芬吗?她哇哇地哭,醒来满眼是泪。老伴如果活着,肯定会被她惊醒。她想老伴了。他们的婚姻是媒妁之言。换了八字,就成了。结婚那天,有人问,新娘叫啥?他爹说,没问。那咋称呼?他爹说,叫“家顺媳妇”就行。她也没觉得什么,叫得应就行。娘连续不断地托梦来。多少年没回娘家了,她决定回去一趟。换了新衣,把头梳得光光生生的,出发了。娘家村子叫清风寨。那里天寒地冻,以前只产荞麦,蔬菜也种不出。现在不一样了,还没到寨口,远远就见迤通起伏的坡上一大片不知名的花,那花黄灿灿的,海浪一般涌向天际。车上有人说这花叫万寿菊,是药材,有公司收购的。临家门正碰着兄弟。她叫兄弟憨憨,兄弟说他给自己起名字了,叫孙正兴。她说,好是好,可爹娘当初给咱取的啥名呢?兄弟愤愤不平,取啥名,养一窝娃,锅都吊起了,他们有啥心肠,生一个,憨憨,生俩,芳芳,叫得应就行。吃完饭去给爹娘上坟烧纸。烧着烧着她哭起来了。她说,娘你告诉我,我是不是叫孙芸芬?娘呀你光梦里叫我,也没人给我作证。还有弄错字了咋办?……兄弟见她哭哭啼啼讲半天,不耐烦起来。兄弟想不通哪个“芸”哪个“芬”有什么关系?但又被她的执着打动,于是和她盘点寨里比他们大一辈的老人。兄弟媳妇说,别费劲了。兄弟说,不懂就别多嘴。终于想起还有一个小努奶,嫁到外村,好在不远。于是在天黑前赶到了小舅奶的村庄。小舅奶快九十的人了,脸像风干的枣,人缩成小小一团,在床上。小舅奶认了好一阵,才想起。她忙问自己名字是不是孙芸芬?乖儿,你不是叫二妹吗?孙芸芬?从没听你爹妈说过哩。兄弟说,小努奶,你再想想?小舅奶说,想个鬼,你爹妈就算扁担倒下也认不得是个一字。倒是村小的刘老师给你姐取过。她的心火又燃起了。第二天,去村小问学校老师,谁也不知道。校长知道她的来意,帮着翻档案,刘老师早就退休了,她家在县城。到了县城,终于找到刘老师。老人家现在也八十多岁了,但眼不花耳不聋。老师说当年是给她起过名字,她问是哪几个字?孙芸芬。老师说得笃定。她请老师写在了纸上。那张纸她揣进胸口的口袋,她终于有了名字,就像终于找到了源头。她想有了名字,就让大家晓得。得趁现在。出门遇到周三婶,她说,以后不要叫我“民娃奶奶”了,叫我孙芸芬。周三婶觉着别扭,说,你嫁过来就没名字,叫王孙氏哩。现在你又说自己姓孙,不姓王。这不乱了规矩?民娃奶奶你是不是老糊涂了?她说,还叫我“民娃奶奶”。周三婶忙说,好好好,你叫孙奶奶。她说,你没说我名哩。周三婶说,你叫……我叫孙芸芬,她说。周三婶说,记住了,你叫孙芸芬,说着抽身就走。在周三婶身后她嘀咕,你娘家姓啥?我还不晓你名字哩。她在村里走,村巷寂寥,年轻人都进城打工了。好不容易又遇到一个,却是话痨吴七婶,还没说明白就给她绕住了。不行,得赶紧撤。吴七婶说,你那个、那个啥,民娃奶奶,我还没听清呢?啥名字……她很沮丧,这事咋这难呢?还得另想办法,正琢磨着,哪知门外有人喊,民娃奶奶,你家孙子摔了。她一听,急忙奔到学校医务室。校医说,没骨折,要静养半个月。这下,她不能出门了。她对孙子讲了找名字的事。孙子说,奶奶可怜,活了一辈子连名字都没有。我一定教奶奶写会名字。哪知光一个横就写得她毛抓火燎的,额上尽冒热汗。她老惦记着啥时能出门。再看自己的字越写越顺。她突发灵感,何不把名字贴到每家每户,他们一出门就能看到、就念,一人念,两人念,人人都念,不就都知道了?孙芸芬呀孙芸芬,你不笨呢,你还没老。这个名字给了她念想、灵感、动力,让她活得有盼头,有滋味了。她去小卖部买了二十本作业本。周大爷惊讶,纳闷这还是平日里连个塑料袋都舍不得买的民娃奶奶?一回去,她就开始写字,一页纸就写三个字。这样写,她也心疼的,但顾不得了,写小了人家看得见吗?一想到每户人家一出门就大声念“孙芸芬”,她就激动。自己的名字终于被大声念出来了。那声音有苍老的,有嫩声嫩气的,有粗声大嗓的……各种声音交织起,村里的蓝天都是孙芸芬了。晚上,她半夜起床,又找出手电筒,梳好头,衣服也穿板板正正,熨得妥妥帖帖。拎着概糊出门了。深秋的村庄,黑暗、静谥。夜风有点凉,正好拂着她的心。她贴完紧邻的张家,用手电筒射了射,她的名字泛着银色的光,清清楚楚,端端正正。走开几步,又用手电筒射了射,那个被人遗忘的名字,如夜幕中的星星一般。清清楚楚地显示出来。她贴完最后一张。这时,天空已有微曦。她忍不住叫了一声,孙芸芬,我叫孙芸芬……这个声音在村巷里久久回荡……(有删改)6.下列句子中的省略号的用法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相同的一项是(3分)画横线的句子:周三婶说,你叫……我叫孙芸芬,她说。A.念的声音有苍老的,有嫩声嫩气的,有粗声大嗓的……B.她忍不住叫了一声,孙芸芬,我叫孙芸芬……C.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百合花》)D.“可恶!然而……。”四叔说。

(《祝福》)7.下列句子中,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画波浪线的句子:那个被人遗忘的名字,如夜幕中的星星一般A.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桂枝香·金陵怀古》)B.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C.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梦游天姥吟留别》)D.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琵琶行》)8.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交代了清风寨所发生的变化,表面上与情节发展无关,其实是补充了时代背景,也使故事变得更加合理。B.兄弟憨憨为自己取了名字,却对她为名字哭啼不耐烦,可见他认同男尊女卑,却不太认同她找名字的行为。C.兄弟媳妇不理解、周三婶表示质疑,表明不少女人对名字之事并不在意,更加反衬她的执着难能可贵。D.她曾被叫做二妹、家顺媳妇、民娃奶奶等,最后确认自己叫孙芸芬,称呼的变化也体现她人生的变化,9.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谁是孙芸芬”反映她缺少独立意识,结尾“我叫孙芸芬”表明她获得尊严感,首尾呼应,体现了人物的成长。B.小说以“名字”为线索,串连起梦见名字、找名字、写名字、贴名字等多个场景,故事内容虽然丰富却不显散乱。C.小说善于借内心幻想来写人,如“各种声音交织起,村里的蓝天都是孙芸芬了”,生动表现了她“活得有盼头”。D.小说的对话夹杂着“哈子”“咋办”等方言词,还有“扁担倒下也认不得是个一字”之类的戏谑,乡土气息浓郁。10.小说为主人公寻找名字设置了各种障碍,故意延迟情节的进展,这样写有哪些效果?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11.她和《祝福》中的祥林嫂,同样“失去”名字,为了各自的愿望而努力。最终,她找回自己的名字并感得快乐,祥林嫂却走向了毁灭。两人的结局为何如此不同?请结合文本,从人物自身和社会环境两个角度简要分析。

(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6题。与人论谏书[唐]杜牧某读书,每见君臣治乱之间,兴亡谏诤之道,遐想其人,舐笔和墨,则冀人君一悟而至于治平,不悟则烹身灭族,唯此二者,不思中道。自秦汉已来,凡千百辈,不可悉数。然怒谏而激乱生祸者,累累皆是;纳谏而悔过行道者,不能百一。何者?皆以辞语迂险,指射丑恶,致使然也。夫以诞妄之说,激怒之辞,以卑凌尊,以下干上。是以谏杀人者,杀人愈多;谏治宫室者,宫室愈崇。观其旨意,且欲与谏者一斗是非,一决怒气耳。今有两人,甲谓乙曰:“某物慎勿食,食之必死。”乙必倍食之。甲若谓乙曰:“汝好食某物第一少食荀多食必生病。”乙必因而谢之减食。何者?迁险之言,则欲反之,循常之说,则必信之,此乃常人之情。汉成帝欲御楼船过渭水,御史大夫薛广德谏曰:"宜从桥。陛下不听,臣自刎以血污车轮,陛下不庙矣。”上不说。张猛曰:“臣闻主圣臣直,乘船危,就桥安,圣主不乘危,御史大夫言可听。”上曰:“晓人不当如是耶?”谓谏诤之言当如猛之详善。乃从桥。近者宝历中,敬宗皇帝欲幸骊山,时谏者至多,上意不决,拾遗张权舆叩头谏曰:“昔周幽王幸骊山,为犬戎所杀;秦始皇葬骊山,国亡;玄宗皇帝宫骊山,而禄山乱;先皇帝幸骊山,而享年不长。”帝曰;“骊山若此之凶耶?我宜一往,以验彼言。”后数日,自骊山回,语亲幸曰:“叩头者之言,安足信哉!”友朋骨肉,切磋规诲之间,尚宜旁引曲释,使人乐去其不善,而乐行其善。况于君臣尊卑之间,欲因激切之言,而望道行事治者乎?故《礼》称五谏,而直谏为下。(有删减)1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涂对一处得1分,超过三处不得分。(3分)汝A好B食C某D物E第F一G少H食I荀J多K食L必M生N病13.

下列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3分)例:为犬戎所杀A.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B.终必不蒙见察(《答司马谏议书》)C.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D.不拘于时(《师说》)1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可悉数”与成语“数见不鲜”中的“数”字含义不同。B.“以卑凌尊”与成语“盛气凌人”中的“凌”字含义相同。C.“必倍食之”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两句中的“倍”字含义不同。D.“尚宜旁引曲释”与“其曲中规”(《劝学》)两句中的“曲”字含义相同。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古以来臣子进谏,往往比较喜欢走极端而不能适中,所以能使君主纳谏改过的很少,引发祸乱的却比比皆是。B.耸人听闻的话,让人抵触;遵循常理的话,则令人信服。如张猛劝谏时,陈明利害而不偏激,让汉成帝欣然接受。C.薛广德劝汉成帝不要乘船,张权舆劝敬宗不去骊山,都使用激切之言,不仅未达目的还因此失去了皇帝的信任。D.文章引用《礼记》,指出直谏不值得推崇。《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用了比直谏更好的方式才说服秦伯退兵。16.翻译句子。(9分)(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上曰:“晓人不当如是耶?”谓谏诤之言当如猛之详善。(2)

将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谏太宗十思疏》)(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7~18题。登锦城散花楼李白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金窗夹绣户,珠箔悬琼钩。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注]双流:县名,今属成都市。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金”“绣”“珠”“琼”等字眼,写出阳光照耀下的楼阁精美华丽。B.“绿云中”以夸张的手法写散花楼之高,为七、八句写远景做好铺垫。C.诗中状物写景灵活生动,从内外、高低、远近等多角度描绘诗人所见。D.全诗语言精炼而且格律工整,体现了一种恬淡自然、清新明丽的诗风。18.诗人的情感随登楼过程而发生变化,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1)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2)吾尝终日而思矣,。

(荀子《劝学》)(3)长桥卧波,______?复道行空,_____?(杜牧《阿房宫赋》)(4)公西华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由《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回答孔子问题时说的“

_____,___”,可见其谦逊好学。(5)善用对比可使说理透彻。苏轼在《赤壁赋》中将天地时刻在变动与“”进行对比,说明选择变或不变的不同视角将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苏洵在《六国论》中将诸侯土地有限与“________”进行对比,论证以地赂秦不可行。三、《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20.《红楼梦》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宏大的日常生活画卷,其中,建筑空间、人物居所都有着丰富的内涵。下列对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荣禧堂有御笔所写的匾额、珍稀的饰物摆设,彰显贾府的显赫高贵。B.蘅芜苑无艳丽的花木却遍植有香气的异草,体现薛宝钗的低调内敛。C.潇湘馆内翠竹遮映,书籍满架,可看出林黛玉品性高洁、学识丰富。D.秋爽斋多置宝砚、字画,陈列大鼎大盘,折射出贾宝玉的志趣高雅。21.请依据“共读西厢”(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宝玉砸玉”(第二十九回《享福人福深还祷福,痴情女情重愈斟情》)、“倾诉肺腑”(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含耻辱情烈死金钏》),简要梳理贾宝玉、林黛玉二人情感的发展变化。(6分)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国学大师黄侃先生读书异常刻苦,不管白天如何劳累,晚上照常读书。有时朋友来访,与之纵谈至深夜,客人走后,他仍要独坐灯下校读,读毕才就寝。晚年,他身患重病,仍坚持将《唐文粹补遗》圈点批校完。黄侃先生虽然常说,“学问须从困苦中来,徒恃智慧无益也”,但并不以读书为苦差。有一次闲聊,他问学生陆宗达:“一个人什么时候最快乐?”陆宗达猜了一遍又一遍,他都只是摇头。最后,黄侃笑着揭晓答案:“一本书圈点到最后一卷还剩末一篇儿的时候最快乐。”学习荀子的《劝学》,我们都明白“学不可以已”的道理。而如何才能做到“学而不已”,则可从黄侃先生那里获得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B("使用变形手法"应为“揭示人的异化”。两个作品在使用“变形手法”时都是有意识的。)2.D(由材料二第二段可知,“两者之间的博弈与平衡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原动力”,既然有博弈,平衡就必定是动态的,两者是你追我赶的关系。因此,“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必须始终保持平衡”无法推动历史发展。)3.A(材料二讨论的重点是“新媒体环境下社交媒体对人的异化”。A项,体现社交媒体对人的异化,人沉迷网络而丧失了自我;B项,体现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带来的挑战;C项,体现消费主义对人的异化;D项,体现网络管理的不完善。)4.(1)

层进式结构

(1

)

(2)

先提出问题,指出新媒体对人的异化;接着分析问题,分析人被异化的原因;最后解决问题,给出减少异化的方法。

(3

)(

4

)5.

①表现:前者表现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变成非人,丧失了活着的尊严

(

或:始终生活在惴惴不安、灰黯屈辱之中

);

后者表现为,新媒体环境下,人无限依赖媒体提供的内容,变成受媒体控制和奴役的傀儡。

(4

)

②成因:前者因为,个体在难以承受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压榨下走向自我崩溃;后者因为,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已经失衡

(

工具理性压倒了价值理性

)

(2

)(

6

)6.C(原句,表语音中断。A项,表列举省略;B项,表声音延长;C项,表语音中断;D项,表语意未尽。)7.D(A项,用典,门外楼头语出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B项,借代,戎马代指战争。C项,夸张。D项,比喻。)8.B(“可见他认同男尊女卑,却不太认同她去找名字的行为”理解错误。“认同男尊女卑”于文无据;从批评媳妇、陪她找人等行为,可看出他支持她找名字。)9.A(“反映她缺少独立意识”理解有误。日所有思,夜有所梦,开头写她做梦并十分在意自己的名字,表明她的独立意识已经觉醒。)10.

①这样写使情节避免了平直,让故事变得跌宕起伏,更能激发读者的兴趣。②这样写有利于表现她失望、希望、沮丧、激动等心理,使其形象更丰满。③这样写强调寻找名字之不易,更能体现女性独立意识之可贵,突显了主题。

(

每点

2

分,共

6

)11.①人物自身:她有着可贵的独立意识,不被他人左右

(1

);

同样林嫂蒙昧无知,容易被他人误导

(1

)

。②社会环境:(1)她得到很多人的帮助与支持(1分),样林酸则围的民众对其演不关心(1分):(2)她生活在新时代,女性开始走向独立(线:女性颗立已经具备客观条件)(1分);样林嫂生活在旧时代,女性无法逃脱封键礼教的束缚(1分)。(共6分)12.EIL(原句:汝好食某物,第一少食,苟多食,必生病。)13.A(例句为被动句A是省略句。)14.D(A项,数,计算/多次:B项,侵犯/侵犯:C项,倍数/通“背”,背瓶:D项,委跑/弯曲度。)15.C(薛广德的话令皇帝不悦,但文中看不出他由此失去皇帝的信任。)16.(1)

愿止说:“动导人不应当像这样吗

?

”说劝谦的话应当像张猛那样详细而友善。

(

上、亮人、如是、详鲁、“谓谏诤之言当如猛”大意,各

1

)(2)开始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保持到最终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而守住天下困难吗?(普始、繁、克终、“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大意,各1分)17.D《此为古体诗而不是近体诗,并没有工整的格律;这首诗用词华丽,包含夸张、想象、渲染,不属于“恬淡”“清新”。)18.(1)

看到散花楼,进而观赏楼内华丽的装饰,诗人不由惊讶赞叹。(2)拾级而上,凭栏远联,看到辽阔壮美的景色,诗人忧愁随之消散。(3)登临高处,仿佛在九霄云外畅游,诗人忘却尘俗,陶醉其中。(每点2分,共6分)19.(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2)不如须臾之所学也(3)未云何龙不霁何虹(4)非曰能之愿学焉(5)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暴秦之歌无厌(每空1分,共8分)20.D(住在秋爽高的是探春,不是宝玉。)21.(1)

宝玉与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