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部分地区 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1页
江苏省部分地区 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2页
江苏省部分地区 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3页
江苏省部分地区 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4页
江苏省部分地区 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江苏省盐城市五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材料一: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深入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不但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材料二: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清末民初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样,便能臻于“吾性灵与(词人之性灵)相浃而俱化”的境地(《蕙风词话》卷一)。照我看来,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与强调的,即是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如此才能达到两代人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此话如何理解?首先,从唐宋词人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美国优秀作家福克纳曾说:“艺术家的宗旨,无非是要用艺术手段把活动——也即是生活——抓住,使之固定不动;而到一百年之后有陌生人来看时,照样又会活动——既然是生活,就会活动。"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而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而当后之读者重读这些词篇时,词人的歌哭啼笑,词人的音容笑貌,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就都会得到复活和浮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尤其是它所贮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态。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讨教”“求援”的过程,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这时,读者处于“受众”的地位,他们必须澄思渺虑,静静地倾听和深深地思索发自唐宋词人的种种心声。其次,在此同时,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却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作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读者在读词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可以且肯定会将其自身的某些人生体验反射给唐宋词篇,缘此就形成了读者与前代词人之间的跨时代“交流”与“对话”。而惟有这样的读词之法——读者尽可能地调动自身的人生经验和艺术想象力,“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才能真正把词读深读透。(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1.下列对唐宋诗词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唐宋诗词成为我们首选阅读对象,其阅读价值高于《诗经》《楚辞》和明清诗词。B.唐宋诗词体现的普通人价值观,多是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保家卫国行为的赞美。C.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将体验“抓住”并融入诗歌创作中传递给读者。D.李、杜、苏、辛的作品是唐宋诗词中的典范,风格各异但都具有深远的教育作用。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凡是能写出第一等真诗的诗人,他必然有第一等襟抱,也必然有第一等学识。B.古典诗歌的典范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能提升读者的人格境界。C.作者认为,陆机提出“诗缘情”否定了中国古典诗歌“诗言志”的古老纲领。D.当代人阅读优秀古典诗歌能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两则材料对此均有所论及。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要想了解一位诗人的襟怀抱负,最佳途径就是阅读他的诗歌,因为读诗就是读人。B.唐宋诗词的内容与现代读者没有距离,在这一点上,两则材料的观点是不一致的。C.读者须与古代诗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才能把诗读深读透。D.古代诗歌之所以具有现实价值,是因为它们表达了古今共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证了现代人与古代诗词之间的关系,但论证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不同之处。(4分)5.下面材料对王国维读词的评析,体现了况周颐的“读词之法”,请对此简要说明。(6分)王国维读李璟词时,对《摊破浣溪沙》中“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大加赞赏,认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人间词话》)。他选择这首词中意境绝佳的两句进行鉴赏,不仅读出了萧瑟秋景衬托下女主角哀怨的心境,还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了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1.(3分)D(A项,原文中没说“唐诗宋词阅读价值高于《诗经》《楚辞》和明清诗词”,属于无中生有;B项,“多是”不当,原文中“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是举例证明“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价值观”,不存在范围、数量的判断;C项,文中没有说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而写作,而是创作出的作品“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颠倒了二者关系。)2.(3分)C(这既不是作者的观点,也不是陆机的观点,陆机的“诗缘情”并非否定“诗言志”;文中是说“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3.(3分)B(两则材料的观点是一致的,都认同“唐宋诗词的内容与现代读者没有距离”)4.(4分)①材料一侧重谈唐诗宋词对现代人的价值和意义;②材料二侧重谈现代人如何读懂古代诗歌。[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5.(6分)①况周颐认为读词应“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王国维选取了李璟词意境绝佳的两句词来鉴赏;②况周颐主张读词应“将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澄思渺虑”,王国维从李璟词萧瑟秋景的描写中体会到女主角哀怨的心境;③况周颐提出读词要“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将自己的主观投入到词作中与诗人对话),王国维也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李璟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江苏省常州市联盟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我国办大学,应该取什么途径?抗战胜利以后,百废待举,需要大量专门技术人员。工业落后,要建立轻重工业,尤非大量工程人员不可。在此时,我们大学似乎应该注重技术教育,可是问题不是这样简单。从前清曾国藩提倡兴建实业,设立上海制造局,派留学生学习制大炮轮船以来,到抗战前夕已七八十年,我国科学仍然不兴,实业仍然不振。其中原因值得我们深加考虑。一般人以为近代文明即物质文明乃西洋功利主义的产品,这是错误的。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道即真理,从希腊提磨克列忒司(德谟克利特),到近今荷兰的阜尔司鲍,英国的汤姆生,他们研究原子,决非因为有什么用处才去研究,而是要晓得自然界物质结构的原委。科学上将来的发明在哪个方向,既不能预料事先,我们就单从功利主义着想,也得各项科目统加以研究,不能偏废。若侧重应用的科学,而置纯粹科学、人文科学于不顾,这是谋食而不谋道的办法。我国自战国以来,即有功利主义的哲学。墨子以能用不能用为善的标准。《兼爱篇》云:“用而不可,虽我亦将非之,且焉有善而不可用者。”目今我国社会,仍然充满了这种功利主义。大学里边的课程,支离破碎,只求传教零星有用的知识,而不注重理智的培养。大学生认定院系,不问其性情之是否适合,而只问毕业后出路之好坏,待遇之厚薄。选择科目,不问其训练之价值如何,而专问其是否可应用到所选定之职业。在现行教育制度之下,大学课程实有重新厘订之必要。基本科目必须增加,庶几能达到培养理智之目的。至于训练大量之技术员或工程人员以应目前之需要,则可由高等工业、高等农业等学校或大学内另设专修班为之,不必因噎废食。(摘编自竺可桢《我国大学教育之前途》,1945年)材料二:中国科技大学基础理论课,也就是物理、化学和数学,在教学计划中占很重要的位置。我们重视基础理论,是因为科技大学的学生将来要从事新科学、新技术的研究;要研究新科学、新技术,就是要在尚未完全开辟的领域里去走前人还没有走过的道路,也就是去摸索,摸索当然不能是盲目的,必须充分利用前人的工作经验。可是在新科学、新技术领域里,前人的工作经验不会太多,因此我们只有更多地依靠一般的知识、也就是人类几千年以来和自然界作斗争的经验,通过总结所得出来的自然界一般规律。对我们来讲,其中尤其重要的是关于物质结构、性质和运动的规律,这就是物理、化学。它们就是我们在摸索过程中的指南针,也就是利用自然界的一般规律去分辨出,哪一个想法肯定是对的,哪一个想法可能是对的,而哪一个想法肯定是错的。但要作这种原则性的判断,要求的还不光是知道自然界的一般规律,要求的是充分掌握这些规律,把规律的里里外外、前前后后都看得清清楚楚,摸得透。只有这样才能具有锐利的眼光,能在复杂的事物中分析出核心问题,不被形形色色的假象蒙蔽,从而辨别真伪。所以科技大学里的物理、化学课除了教知识、注意和各个专业相结合,更注重这两门基础理论的系统性,要给学生一个清晰的全面概念和图像,要他们成为这两门学科的主人。为此,在辅导课里,我们也注意养成学生分析事物现象的观点和方法;在独立思考方面,有所锻炼。自然,与物理和化学讲授课相辅的实验课,是有助于巩固规律的学习的;而且这些实验课,也使学生初步学到将来作研究所必不可少的工具、精密严谨的实验技术。进行科学研究的时候,我们必需研究各个因素和各个量之间的关系,进行量的关系的计算。当然计算与分析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在农业合作化初期,有些会计不是用黄豆粒的办法来记账吗?所以就是我们一点也不知道高深的数学,用简陋的方法也并不是不可以;这里的问题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的问题。用简陋的方法,虽然也能进行复杂的计算,但是太花时间,容易出差错;用高效能的方法就能节省时间,少出差错。那么什么是高效能的计算方法呢?那自然是要充分利用了数学的成果才能得到的。所以我们一方面不过高地估计数学方法,它不过是我们计算中的工具;我们另一方面也十分重视数学方法,因为它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研究工具。因此在科技大学里,我们的数学课是比较全面的。我们的教法,首先是唯物主义的,我们对每一个数学概念都从它来源讲起,说明它不是凭空掉下来的;在这里我们都引用实际科学问题的例子来解说。一个概念引入了之后,我们就进行系统的、严格的论证和发展,使学生有一个巩固的基础,即使他们在将来遇到了以前没有学过的数学工具,也能靠自己来掌握它。在每讲了一个数学的概念和系统论证之后,我们还通过具体的实际问题来解说使用这个理论的方法。我们认为这样能把数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让学生既充分掌握理论,也能灵活地使用理论,进行计算和分析。(摘编自钱学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里的基础课》,1959年)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面对抗战胜利后百废待兴的局面,竺可桢认为大学教育的当务之急是重视技术教育,培训各行各业的专门技术人员或工程人员。B.在未掌握现代计算方法之前,用黄豆粒记账虽然简陋,但也能揭示各个因素和各个量之间的关系,可以节省时间,少出差错。C.研究新科学、新技术过程中,要充分运用物理、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前人的工作经验,来对探索中产生的想法作出原则性判断。D.竺可桢根据当时社会的需要,提出“大学课程实有重新厘订之必要”的建议,为中国如何办好大学,指明了可行的实施路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材料一可以看出,竺可桢认为大学教育不应只是“谋食”,而应重视“谋道”,因力“谋道”才能使中国大学教育更有前途。B.墨子强调学问必须有用,无用即为不善,这种功利主义思想影响深远,尤其是导致了中国近代科学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C.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课的教法是“对每一个数学概念都从它来源讲起”,这启示我们,学好数学要追本溯源,把握其本质。D.钱学森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设置物理、化学、数学等基础理论课的分析,可为当今大学课程的优化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借鉴。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A.科尔麦克通过数学分析研究工作,解决长期困扰医学界的问题,为CT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获得1979年诺贝尔医学奖。B.数学家笛卡尔将原本各自独立的代数和几何学联系到一起,创立了解析几何,为后世微积分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C.清华大学设置基础理科工程衔接类专业,目的是选拔培养有志于从事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等关键领域研究的学生。D.面向中学生举办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旨在发现具有数学天赋的青年学子,对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4.下面表格内容摘编自《我国高校实施“强基计划”的缘由、目标与路径》,根据材料内容,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自主招生珠峰计划强基计划实施时间2003—2020年2009年至今2020年至今选拔标准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学术潜力大综合能力强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招生专业未限定专业范围基础学科领域基础学科领域培养模式未作特殊安排个性化培养个性化培养强化理论基础A.自主招生未限定高校招生专业范围,既有利于消解材料一中竺可桢提及的教育功利主义,也为考生未来就业方向提供更多的选择。B.珠峰计划和强基计划在招生专业上都指向基础学科领域,材料二中钱学森强调在科技大学开设基础理论课,两者出发点是一致的。C.从自主招生到珠峰计划再到强基计划,我国高校特殊招生政策不断变化,这与两则材料所述内容都反映了国家对人才的战略需求。D.珠峰计划和强基计划的培养模式既有传承也有创新,一方面延续了前辈对理论基础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突出了个性化培养方式。5.竺可桢指出“各项科目统加以研究,不能偏废”,而钱学森则强调物理与化学的重要性,两人观点似乎矛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分)1.D(A项,“竺可桢认为大学教育的当务之急是重视技术教育”与原文不符,他认为应该增加基本科目;B项,按照原文文意,“黄豆粒记账”不一定能“能揭示各个因素和各个量之间的关系”,也不一定能“节省时间,少出差错”。C项,要“对探索中产生的想法作出原则性判断”,只是“充分运用物理、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前人的工作经验”不符合原文意思,文中强调还应该注重这两门学科的系统性。)2.B(墨子“功利主义思想”“导致了中国近代科学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这种判断有误。)3.A(材料二第三段的观点是数学是进行科学研究时非常有效的研究工具。B项,叙述的是数学学科本身的发展;C项,介绍了科技关键领域研究人材的选拔;D项,只谈及筛选数学与拔尖创新人才之间的标准,以上三项都不适合作为支撑第三段的观点。)4.A(“自主招生未限定高校招生专业范围”并非是为“未来就业方向提供更多的选择”。)5.①两人观点本质上不矛盾,强调的都是不能只关注实用,要重视基础学科;②看似矛盾,是因为时代需求不同,竺文发表于抗战胜利后百废待兴时,钱文发表于新中国成立后发展科技时;③针对问题不同,竺文针对办学方向,钱文针对课程设置。(每点2分,共6分)江苏省盐城市响水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指时空相隔的长度,而是指心理的距离,这是指我们在观看事物时,在事物与我害关系之间插入一段距离,使我们能够换一种眼光去看世界。这种距离的插入,就是因为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心理调整,将事物摆到一定的距离加以观照和品味。例如竹子,在一般人的眼里,它不过是可以架屋、造纸和当柴烧的寻常之物,但中国古代诗人面对竹子,却以另一种眼光,从它那里发现了一个又一个鲜活、动人、美丽、清新的世界。),),),),式,所以普通的竹子在这些诗人的眼中已具有生命的颤动和美好的性格,竹子在的程度有关。艺术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个人经历愈是吻合,我们对艺术作会就愈是深切入微,艺术作品就愈是能打动我们。另一方面,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们的生活经历愈是贴近,我们就愈容易把作品的艺术世界与自身的生活经历混为一谈,容易从艺术世界退回到自身经历的现实世界。这样,愉快的审美鉴赏就可能变成痛苦的世了。上述两条规律似乎是不相容的。第一条规律强调欣赏时距离要小,第二条规律则洛提出,“无论是在艺术欣赏的领域,还是在艺术生产中,最受欢迎主体的思想文化修养相关。对于思想文化极其低下的审美主体而言,无论面对多则、程式化原则,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都是艺术家为了使其艺术品获得理想的审种田人常羡慕读书人,读书人也常羡慕种田人。竹篱瓜架旁的黄粱浊酒和朱门大厦中的山东方人初到西方,或是西方人初到东方,都往往觉得面前景物件件值得玩味。本地人自以为不合时尚的服装和举动,在外地人看,却往往有一种美的这全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不及。艺术一方面要能使人从实际生活牵绊中解放出来,一方面也要使人能了解,能欣赏。距但是只有情感不一定就是艺术。富于艺术材料的生活何以不能产生艺术呢?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蔡琰在丢开亲生子回国时决写不出《悲愤诗》,杜甫在“入门闻结果。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野生大熊猫是很凶猛的,但大熊猫轮廓圆润,动作笨拙,憨态可掬,让人忘记反而因它黑白配色低调匀称,觉得与中国人的审美趣湘西凤凰,是沈从文先生的故乡。在外漂泊时,他多次提及故乡风景秀丽,民风淳(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1.B(B项,“相较于艺术欣赏,它对艺术创造更为重要”错误,材料一原文为“无论是在艺术欣赏的领域,还是在艺术生产中,最受欢迎的境界乃是把距离最大限度地缩小,而又不至于使其消失的境界”,可见它对二者都重要,原文并没有进行比较。)2.A(A项,“吻合度越高越让人产生愉悦的审美体验”错误,材料一原文为“另一方面,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生活经历愈是贴近,我们就愈容易把作品的艺术世界与自身的生活经历混为一谈,也就愈容易从艺术世界退回到自身经历的现实世界。这样,愉快的审美鉴赏就可能变成痛苦的自伤身世了”,可见并不是吻合度越高就越让人产生愉悦的审美体验。)3.D(审美体验中“不即不离”的境界指“把距离最大限度地缩小,而又不至于使其消失的境界”,既不因距离过远而无法理解,也不因距离消失而让实用动机压倒审美享受;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A、B、C三项都是距离过近或消失,不符合审美体验中“不即不离”的境界。D项,忘记大熊猫的危险性,就是跳脱了实际厉害的“距离”,是“不即”;情不自禁喜爱大熊猫,是“不离”,符合审美体验中“不即不离”的境界。)4.①首先,通过与时空距离概念比较,从时空距离引出“心理距离”这一概念;②接着,通过举例和引用,具体阐释审美体验中“心理距离”的意义;③然后分析审美“距离的内在矛盾”以及解决方式;④最后指出能否获得“不即不离”的审美距离,还与审美主体的思想文化修养相关。(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5.①《边城》的创作符合审美体验中“不即不离”的境界,艺术家使其艺术品获得理想的审美心理距离。②《边城》来源于生活,湘西凤凰是沈从文的故乡,他对故乡有着独特而深刻的体会,因而能引发人们的感动与共鸣。③沈从文后来离开故乡,小说中的故事与故乡的实际生活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使作者能够换一种眼光去观照和品味,从而获得美学理想追求。(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质量调研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感物兴情”是一种物在情先的感发方式,先有物,再有情,即作家、艺术家受外在事物的感发产生创作冲动,最终完成创作,创作的过程是情感自由自然呈现的过程。这种感发方式,不同于“托物寓情”的寄托方式。“托物寓情”是先有情,然后寻求外物去寄托,创作的过程是情感的刻意寄寓过程。“感物兴情”由于其自由自然的特征,是古今文学艺术创作都无法绕开的一种创作方式、一种审美体验范式,自然对当下的文学艺术创作仍有重要的意义。“感物兴情”是先感物,后兴情。情感的产生是“物”感发的结果,然后再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这就说明“感物兴情”是自然、自由的创作过程,是“物”对情感的自然引发。在这种情形下,文学艺术创作完全成为一种自然、自由的行为,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审美的纯粹性。这个“物”可以是自然景物,也可以是社会的现实生活,包括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可以感发作家、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引发作家、艺术家的创作冲动,从而自然、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说:“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这是针对“登高而赋”的辞赋创作行为的。这里的“睹物兴情”就是“感物兴情”。“情以物兴”是说情感由“物”感发而产生;“物以情观”是说“物”感发情感之后作家、艺术家再以情感的态度去重新审视“物”,“物”成为具有丰富审美意蕴的艺术意境和意象,从而完成了艺术意境和意象的创造。“感物兴情”告诉作家、艺术家的是,要想创作出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必须做到自然、自由地感物。思想情感的表达过程是一个艺术化和审美化的过程,其最高的境界就是自然、自由,亦即思想情感的呈现是自然的,不存在任何刀斧之痕。这其中暗含着对作家、艺术家个人的很多要求,如艺术素养、审美修养、思想境界等。作家、艺术家只有在具备完善的艺术素养和审美修养的前提下,始终保持着无功利的心态,才能“感物兴情”,创作出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也就是说,“感物兴情”并不是无条件的。这对当下的文学艺术创作依然有效。当今的作家、艺术家,第一要务就是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和审美修养,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在创作的过程中能自始至终保持一种无功利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感物兴情”,创作出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很高的文学艺术作品,从而实现艺术与审美的自然、自由。“感物兴情”之于文学艺术创作的自然、自由充分表明,它是一种审美自律。所谓审美自律就是审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即审美的发生完全是自觉的、主动的,且出于无功利的目的。正像刘勰所说:“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感物兴情”可以引发作家、艺术家无穷无尽的联想,那是神思。“联类不穷”说的就是无穷的神思与丰富的想象。在这种情形下,流连万象,沉吟视听,看到的和听到的,都与内在的情感融为一体。因此,作家、艺术家在创作(“写气图貌”“属采附声”)的过程中,情感会随着所感之物的变化而变化,会随着所感之物起起伏伏。文学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形象、声音和色彩“随物宛转”“与心徘徊”,这正是审美自律。它是以创作的自然、自由为前提的。文学艺术创作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有主动和被动之别,主动就是“感物兴情”;而被动则是“托物寓情”。当下的文学艺术创作,审美自律依然是第一义。它是作品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的保障。文学艺术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是通过作家、艺术家纯正的审美心态实现的。这种纯正的审美心态作为审美自律的表现,有一系列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要实现文学艺术创作的审美自律,作家、艺术家除了保持虚静的无功利的心态之外,更重要的是深入现实,体验生活,在生活中悉心观察,深入体悟,努力寻求与物心有灵犀的一刹那。“感物兴情”作为文学艺术创作的一种方式和审美体验范式,其最突出的特征是真诚。这是“感物兴情”背后隐含的最可贵的品质。由于作家、艺术家的创作情感是由“物”自然、自由激发出来的,不是人为推动的,这就铸就了其情感的真诚。也就是说,“感物兴情”在根本上阻断了虚假情感生成的可能性路径,回应了中国传统关于文章写作和文学艺术创作的态度:“修辞立其诚”,“疾虚妄,求实诚”。无论自然、自由还是审美的自律,都有真诚作为依托,它们本身就是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之上的。这种思想观念对文学艺术创作具有普遍的意义。即便在当下,其理论价值也是无可置疑的。文学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的判定,不管依据的是自然、自由标准还是审美自律标准,其隐含的最本质的东西都是真诚。只有做到真诚,文学艺术创作才是自然的、自由的,才能实现真正的审美自律;离开真诚,文学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就会丧失,创作行为就会变得毫无意义。(摘编自李健《“感物兴情”:创作的自然、自律、真诚》)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刘勰认为感情因事物而引发,因而文章的思想内容必然明快高雅;带着感情色彩去审视事物,文章用词必然奇巧优美。B.“真诚”是文学艺术创作中最本质的东西,也是最可贵的品质,张岱年的《修辞立其诚》中也强调了“真诚”的重要性。C.审美自律指审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它以创作的自然、自由为前提,是作品具有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的重要保障。D.创作者在创作文学艺术作品时,其思想情感的表达过程是自然、自由的艺术化和审美化过程,不存在任何的刀斧之痕。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第二段采用总—分—总式论证结构,主体部分主要论述了“感物兴情”的具体创作过程,结构清晰明了。B.刘勰所说的“原夫登高之旨……”虽然是针对“登高而赋”的辞赋创作,但也完全可以适用于其他文体的创作。C.审美自律是文学艺术创作的第一义,因此人工智能创作能否取代人类创作,关键在于其是否具有审美自律能力。D.创作者在进行文学艺术创作时,只要做到了真诚,就能实现审美自律,其作品也就具有了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3.下列对“感物兴情”的有关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感物兴情”的文学艺术创作方式实际上等同于诗歌创作中的“借景抒情”,“托物寓情”则等同于诗歌创作中的“托物言志”。B.“感物兴情”是自然、自由的创作过程,它尽可能地保持了审美的纯粹性,但不是所有事物都能引起创作者的创作冲动。C.不同于先有情再寻寄托物的被动的“托物寓情”,“感物兴情”是创作者受外物感发而产生创作冲动的主动审美活动。D.“感物兴情”回应了中国传统有关文章写作和文学艺术创作的态度,因而它能从根本上阻断虚假性情感的生成。4.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章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A.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梅尧臣)B.情因所习而迁移,物触所遇而兴感。(孙绰《三月三日兰亭诗序》)C.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钟嵘《诗品》)D.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郑燮《画竹题记二则》)5.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是如何体现“感物兴情”的。(6分)1.D2.B3.C4.A5.①《登高》描写杜甫登高所见的苍凉秋景,这种秋景引发了杜甫的哀愁,整个诗歌的创作过程体现了由物而发、自由自然的创作特征。②杜甫由“风、天、猿、沙、鸟”等物联想到自身及国家命运,所见所闻与内心情感融为一体,这一创作过程体现了审美的自觉性、主动性,且这些都是出自无功利的目的。③杜甫创作《登高》时,寓居夔州,此时国家动荡不安,自身患重病且生活困顿,此时悲凉秋景引发的情感也正是杜甫内心的真实写照,体现了文学创作的真诚。【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D.“其思想情感的表达过程是自然、自由的艺术化和审美化过程,不存在任何的刀斧之痕”错,扩大范围。原文是说思想情感表达的最高境界是自然、自由的,不是所有的思想情感表达都是自然、自由的。2.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文章第二段采用总一分一总式论证结构”错,不是总一分一总式结构。此段是先说“‘感物兴情’是先感物,后兴情”,然后分析“物”与“情”的关系,“物”的类型,再引用刘勰的话具体分析“物”如何引发“情”。可见并非“总一分一总式结构”。C.“因此人工智能创作能否取代人类创作,关键在于其是否具有审美自律能力”错,推论不当。人工智能与人类创作有着本质的不同,不单是审美自律一个方面的问题。D.“只要做到了真诚,就能实现审美自律,其作品也就具有了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错,必要条件改为充要条件。原文是说“只要做到了真诚,文学创作才是自然、自由的,才能实现真正的审美自律”,不是“只要……就”的关系,实现审美自律还有别的因素。3.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重要概念的能力。A.“‘感物兴情’的文学艺术创作方式实际上等同于诗歌创作中的‘借景抒情’”错,曲解文意。“感物兴情”是由物而引发情感,“借景抒情”是借助景物抒发情感,二者有区别。B.“但不是所有事物都能引起创作者的创作冲动”错,曲解文意。原文是说任何事物都可以感发作家艺术家的思想情感。D.“因而它能从根本上阻断虚假性情感的生成”错,强加因果。“感物兴情”能从根本上阻断虚假性情感的生成,是因为其感发方式是自然、自由的,不是人为的推动。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第四段主要围绕“审美自律”阐述,指出“审美的发生完全是自觉的、主动的,且出于无功利的目的”。A.说的是“意境”的创造。意思是诗歌创作中,写景状物要鲜明、生动、逼真,表情达意则要含蓄、丰富、深远,意在言外,这样才达到了创作的至高境界,此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观点。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感物兴情’是一种物在情先的感发方式,先有物,再有情,即作家、艺术家受外在事物的感发产生创作冲动,最终完成创作,创作的过程是情感自由自然呈现的过程”,《登高》所写的“物”是杜甫看到的苍凉秋景,如高天、疾风、猿猴的啼叫等等,这些秋景引发了杜甫的哀愁,既有个人的暮年之悲,又有忧国忧民之愁,整个诗歌的创作过程体现了由物而发、自由自然的创作特征。②“‘感物兴情’之于文学艺术创作的自然、自由充分表明,它是一种审美自律。所谓审美自律就是审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即审美的发生完全是自觉的、主动的,且出于无功利的目的”。《登高》中杜甫看到的夔州秋景,如“风、天、猿、沙、鸟”等,由这些物,杜甫联想到自身及国家命运,所见所闻与内心情感融为一体,这一创作过程体现了审美的自觉性、主动性,且这些都是出自无功利的目的。③“‘感物兴情’作为文学艺术创作的一种方式和审美体验范式,其最突出的特征是真诚”。夔州的秋景自然推动了杜甫内心的情感,铸就了其情感的真诚。杜甫创作《登高》时,寓居夔州,此时国家动荡不安,自身患重病且生活困顿,此时悲凉秋景引发的情感也正是杜甫内心的真实写照,体现了文学创作的真诚。江苏省连云港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什么是龙,确乎是一个谜。龙像马,所以马往往被呼为龙。《月令》“驾苍龙”,《周礼·庾人》“马八尺以上为龙”,皆其例。龙有时又像狗。《后汉书·孔僖传》“画龙不成反类狗”,所以狗也被呼为龙。此外还有一种有鳞的龙像鱼,一种有翼的又像鸟,一种有角的又像鹿。至于与龙最容易相混的各种爬虫类的生物,更不必列举了。然则龙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我们的答案是:它是一种图腾(Totem),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因部落的兼并而产生的混合的图腾,古埃及是一个最显著的例子。在我们历史上,五方兽中的北方玄武本是龟蛇二兽,也是一个好例。不同的是,这些是几个图腾单位并存着,各单位的个别形态依然未变,而龙则是许多单位经过融化作用,形成了一个新的大单位,其各小单位已经是不复个别的存在罢了。前者可称为混合式的图腾,后者化合式的图腾。部落既总是强的兼并弱的,大的兼并小的,所以在混合式的图腾中总有一种主要的生物或无生物,作为它的基本的中心单位,同样的在化合式的图腾中,也必然是以一种生物或无生物的形态为其主干,而以其他若干生物或无生物的形态为附加部分。龙图腾,不拘它局部的像马也好,像狗也好,或像鱼,像鸟,像鹿都好,它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却是蛇。这表明在当初那众图腾单位林立的时代,内中以蛇图腾为最强大,众图腾的合并与融化,便是这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金文龙字的偏旁皆从巳,而巳即蛇,可见龙的基调还是蛇。大概图腾未合并以前,所谓龙者只是一种大蛇。这种蛇的名字便叫作“龙”。后来有一个以这种大蛇为图腾的团族(Klan)兼并了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这样看来,龙与蛇实在可分而又不可分。所以我们在引用古书中关于龙蛇的传说时,就无法也不必将它们分清。甚至正因其分不清,这问题对于我们,才特别有意义。不错,惟其龙蛇分不清,我们才更能确定龙是古代图腾社会的遗迹,因为我们知道,图腾的合并,是图腾式的社会发展必循的途径。图腾有动物,有植物,也有无生物,但最习见的还是动物。同一图腾的分子都自认为这图腾的子孙。如果图腾是一种动物,他们就认定那动物为他们的祖先,于是他们自己全团族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也都是那种动物了。曾奉狗为图腾的瑶族,如今还很鲜明的保存着这种意识。陆次云《峒溪纤志》说他们“岁首祭盘瓠,揉鱼肉于木槽,扣槽群号以为礼”。这种风俗与现代世界各处的图腾团族举行舞会,装扮并摹仿其图腾的特性与动作,是同样性质的。我国古代所谓“禹步”的一种独脚跳舞,本是仿效蛇跳,也属于这类。他们之所以要这样做,确有其绝对的实际作用。凡图腾都是那一图腾团族的老祖宗,也是他们的监护神和防卫者,它给他们供给食物,驱除灾祸,给他们降示预言以指导他们趋吉避凶。如果它是一种毒虫或猛兽,那更好,因为那样它更能为儿孙们尽防卫之责。每个老祖宗当然知道谁是它的儿孙,认识他们的相貌和声音。但儿孙太多时,老祖宗一时疏忽,认错了人,那是谁也不能担保的。所以为保证老祖宗的注意,儿孙们最好是不时在老祖宗面前演习他们本图腾的特殊姿态、动作与声调,以便提醒老祖宗的记忆。这便是前面所讲的瑶族祭狗王时“扣槽群号”而食和“禹步”的目的。另一种保证老祖宗注意的方法,是经常的在装饰上表现着本图腾的特殊形相,以便老祖宗随时随地见面就认识。代表这一种手段的实例,便是龙图腾的“断发文身”的风俗。为什么装扮得像龙,就不为蛟龙所害呢?龙之不加害于越人,恐怕不是受了越人化装的蒙蔽,而是它甘心情愿如此。越人之化装,也不是存心欺骗,而是一种虔诚心情的表现。换言之,“断发文身”是一种图腾主义的原始宗教行为。断发文身的目的,固然是避免祖宗本人误加伤害,同时恐怕也是给祖宗便于保护,以免被旁人伤害。以上解释,可称为“避害说”。至于许慎所谓“刺皮为龙文,所以为尊荣之也”,可称为“尊荣说”。这一说似乎与图腾无关,其实不然。就现代人观点看来,人决不以像爬虫为尊荣。这完全是图腾主义的心理。图腾既是祖宗,又是神,人哪有比像祖宗,像神更值得骄傲的事呢!龙之所以有资格被奉为图腾,当然有个先决条件。定是假定了龙有一种广大无边的超自然的法力,然后才肯奉它为图腾;崇拜它,信任它,皈依它,把整个身体和心灵都交付给它。如果有方法使自己也变得和它一样,那岂不更妙?在这里,巫术——模拟巫术便是野蛮人的如意算盘。(节选自闻一多《伏羲考》)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图腾有两种,混合式图腾可以玄武神兽为例,化合式图腾可以中国龙为例。B.化合式图腾的形成,往往是实力较强的团族,兼并及同化其他团族的结果。C.认定图腾动物是祖先,装扮并摹仿其特性与动作,是少数民族的共同标志。D.图腾是部落子孙的监护神和防卫者,如果是毒虫或猛兽,其护卫功能更强。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古人说“马八尺以上为龙”,又说“画龙不成反类狗”,可见在龙的形象中糅合了马和狗的特征。B.瑶族祭狗王时“扣槽群号”,这个仪式有它的实际作用,现代世界的图腾团族舞会便继承了这个传统。C.一旦断发文身,模拟成龙,就是模仿了神的外形,能拥有神的无边法力,这便是模拟者的如意算盘。D.龙是一种虚构的生物,但融合众家而成的龙图腾成了华夏文化的基石,中国人至今被称为龙的传人。3.下列选项,最能支持“避害说”的一项是(

)(3分)A.禹治洪水时,有神龙以尾画地,导水注所当决者,因而治之。B.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亦因屈原。C.每值正朔,家人负狗环行炉灶三匝,然后举家男女向狗膜拜。D.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也。4.作者强调,无法也不必分清古代传说中的龙蛇,理由何在?(4分)

5.大禹是古史记载中的圣王,而东汉人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禹,虫也”,请依据本文观点对此加以解释。(6分)1.答案:C(原文为“图腾有动物,有植物,也有无生物,但最习见的还是动物”“如果图腾是一种动物,他们就认定那动物为他们的祖先,于是他们自己全团族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也都是那种动物了”,可见图腾不一定是动物)2.答案:B(“现代世界的图腾团族舞会便继承了这个传统”错误,原文相关内容为“这种风俗与现代世界各处的图腾团族举行舞会,装扮并摹仿其图腾的特性与动作,是同样性质的”,说“继承了这个传统”于文无据)3.答案:D(A.是得到祖宗的帮助,不涉及避害。B.“以五彩丝系臂”没有装扮成图腾,不凭之避害,不属于避害说。C.是祈福,不属于避害说。D.装扮得像图腾,是避免被祖宗本人误加伤害。属于避害说。)4.答案参考:(1)无法分清,是因为龙图腾的主干和基本形态是蛇(1分),其次金文龙字的偏旁皆从巳,而巳即蛇(1分)。(2)不必分清,是因为龙蛇不可分(1分),更能确定龙是古代图腾社会的遗迹(1分)。

5.答案参考:“禹,虫也”,意味着治水的大禹和虫有很大关系。(1)禹本是虫名,古代的“禹步”舞本是效仿蛇跳。(2分)(2)虫往往是先民的部族图腾,有保佑民众,驱邪避害之用。(2分)(3)禹为部族首领,护佑民众,治水有功,以虫名之,是对他的神化和尊崇。(2分)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四校2023-2024学年度春学期四校期中联考高二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和未知风险,当面对各种突如其来的“天灾”和“人祸”时,城市的脆弱性便难以掩饰。基于公共安全体系框架构建的安全韧性城市,使城市能有效地抵御内外部风险对城市运行的冲击和压力,在遭受重大灾害后仍然维持其基本结构和功能,并能在灾后迅速恢复和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安全韧性城市是指在逆变环境中具备耐受、适应和迅速恢复能力的城市,其构建的理论基础是公共安全体系(图1),基于公共安全体系理论,结合安全韧性城市的承受、适应、恢复等关键特征,可提炼公共安全事件、城市承灾系统、安全韧性管理三个维度构成“城市安全韧性三角形分析模型”(图2),进而延伸出构建安全韧性城市的研究框架,其包含风险识别、状态评估、规划响应、策略制定四个方面内容。在风险识别中对影响城市系统的公共安全事件风险进行判断,通过分析实现对风险的识别和预警;随后对城市受灾系统的脆弱性和韧性程度进行状态评估,测度城市面临的风险和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类型、强度、范围和空间分布;再通过规划响应在安全韧性管理中突出强调应急能力评估、业务可持续性和韧性资源的合理分配,编制出面向不确定性事件的规划,最后制定出可以提高城市韧性的策略,实现安全韧性城市在公共安全事件前后“抵御—吸收—适应—恢复—学习”的响应流程闭环。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融合新兴科技手段的“智慧安全韧性城市”理念值得被进一步推广。“智慧安全韧性城市”运用先进的公共安全管理理念,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开展城市的全方位物联网监测、评估与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对各类公共安全事件的治理能力,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城市公共安全网,保障城市安全发展。(摘编自范维澄《以安全韧性城市建设推进公共安全治理现代化》)材料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包括极端高温、极端暴雨、极端干旱等各种极端天气呈现持续性、破纪录、复合性和群发性的新特征。极端天气可能引发一系列灾害风险,而城市固有的热岛效应和密集效应,使得城市地区,尤其是大城市、超大城市更容易遭受极端天气的威胁和影响。极端天气的形成,是一个多要素互动关联的复杂因果系统,应对极端天气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韧性城市系统能增强城市在逆变环境中承受、适应和迅速恢复的能力。因此,加快建设韧性城市,因地制宜、因灾制宜,不断提高城市应对极端高温、极端严寒、特大暴雨等极端天气的治理能力,是摆在全球各大城市政府面前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城市政府依靠扎实有效的数据分析、风险排查、调查研究、综合评估,做到对极端天气知己知彼,是提高城市韧性应对极端天气的首要基础。城市政府要着眼于历史、现在、未来,对数百年以来自己城市发生过的高温、干旱、暴雨、台风等异常或极端天气的历史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并将灾害发生的频度、强度等数据落在城市地理空间上,科学分析、总结归纳和系统掌握城市极端天气或异常气候发生演变的时空规律,对城市可能发生的极端天气类型、可能造成的各项损失,以及应对过程中薄弱的环节,做出准确的风险评估,针对最有可能发生的极端天气、最可能受损的地理单元和社会群体,制定最高效的物资储备方案和应急预案等各类治理方案。提高城市建筑、生命线工程系统、灾害防御工程等城市基础设施的防灾安全性能,增强城市应对极端天气的“硬实力”。大中城市政府一方面要优化布局城市绿地、公园和生态环境系统,全方位打造亲自然的绿色经济体系,加大维护城市生物多样性,从根源上减少污染、脱碳化、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另一方面,高度重视“气候融资”建设,加大城市各类道路桥梁隧道、老旧建筑物、老旧小区、地下管网等生命线设施的更新改造,在建筑物和基础设施中使用抗风、抗洪、抗旱、抗震等技术,提高硬件设施的本质安全水平。同时,综合利用遥感、人工智能、数字信息技术等,加大城市数字动态感知体系的布局和建构,平时就要及时感知、掌握重大设施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确保在遭受极端天气灾害袭击时保持“铜墙铁壁”。科技支撑、动态监测、精准预报、及时预警,是应对各种极端天气灾害的不二法门。有效防范极端高温、极端严寒、特大暴雨等,离不开“高精尖”的灾害信息数据分析和动态模拟以及预警预报。城市政府要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提高城市的应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