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学期三年级数学教案_第1页
春学期三年级数学教案_第2页
春学期三年级数学教案_第3页
春学期三年级数学教案_第4页
春学期三年级数学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目标及计划一、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我班共有9人,大多数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完成作业,已经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少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差,比如盛涛,学习不主动.上课开小差,课后作业完成不及时,做作业速度很慢,准确率不高,有时甚至忘了做作业。这个学期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和提高学困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二、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一) 数与代数1.第一单元“除法”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能计算除法;感受除法计算的过程;会进行几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2.第三单元“乘法”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3.第六单元“认识分数”能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感受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分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二)空间与图形1.第二单元“图形的运动”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2.第五单元“面积”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2、米2、千米2、公顷),会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算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三)统计与概率第六单元“数据的整理和表示”。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数据整理的意义,体会数据整理的必要性,会进行简单的数据整理和表示。(四)实践活动本册教材除了安排“小小设计师”“我们一起去游园”和“有趣的推理”3个实践活动。经历以上一系列观察、操作、制作、调查、推理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获得并积累更多的数学活动的初步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三、教材的教学建议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对本册教材的教学,提出以下建议。(一)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和理解(二)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通过独立思考、探索和建构自己的数学意义,使学生有机会讨论交流他们彼此的想法(三)加强估算(测)能力的培养,鼓励解决问题策略与算法的多样化(四)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教材的评价建议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一)要结合学习数学的过程评价学生对数学概念知识的理解学生只有理解例题,结合学生从看懂小数表示的商品单价,到会用小数表示商品单价,进而会比较商品单价(小数表示)高低贵贱的过程,就能评价他们是否初步理解生活中小数的意义及其大小关系,对小数的认识有什么实质性的发展。(二)要恰当评价学生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与发展,为顺利进行后续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评价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不能割裂数学知识与知识、知识与技(四)对三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要特别关注学习数学的自信心、积极的态度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主要通过平时观察:学生参与班级讨论中,试图解决问题中,独立或小组学习中,无时不表现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情感与态度。观察是评价的最原始的方法,但不是惟一的方法,从学生的口头表达、书面作业、实践作业以及师生课外的交谈中也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情感与态度不能进行量化评价,要对学生个体的情感与态度的发展作比较客观的描述性评价,更需要通过平时的教学过程了解学生的想法与行动的表现。(三)重视评价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提出问题能力,主要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具体情境中数量信息的利用程度,提出问题的新颖性、合理性与复杂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要关注学生能否独立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毅力与思维策略的水平,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是否愿意与同伴合作等方面。及时给学生提供评价,让他们知道老师的期望,明白自己进一步努力的方向。这对增强学生自信心和提高解决问题能力都是十分必要的。分桃子教学内容:P2----3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列竖式计算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2.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0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探索、掌握、规范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首位能整除)的方法。教学难点: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算理及书写格式。教具准备:课件卡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师:同学们花果山桃园大丰收,猴王摘来了一些桃想奖赏给猴儿们,可猴儿们平时表现都不错呀,怎么分呢?于是猴王想,先考考猴儿们,谁回答对了我的问题就把桃先给它,这可把猴儿们愣住了!同学们想不想帮助小猴子啊!(想)2.看桃子卡片口算。(谁回答对了就把桃子送给他)(1)15×3=36÷3=26×2=86÷2=62÷2=48÷4=24×2=70÷7=84÷2=96÷3=(其中84÷2=96÷3=要说出想的过程)3.出示情境图。师:猴王还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桃子,出示情境图。师:观察情境图,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例题(有6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多少个?)师:该怎样列算式呢?师根据学生回答并板书:68÷2=二、动手操作,探究算理。解决68÷2=师:68÷2你们会算吗?我们可以用桃子来分一分。(请学生分桃子。)1.交流分的方法:请学生上台分桃子,边分边说。先怎样,再怎样,最后每人分得多少个?(要分得又对又快,先分什么后分什么,指出一般可先分整篮,再分单个。)2.交流口算方法:60÷2=308÷2=430+4=343.尝试写竖式。谈话:如果做题都用实物分一分,那太麻烦了,而且我们以后还会学更大的数的除法,经常是不能直接口算出答案的,那么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呢?(列竖式来计算)前面我们复习了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现在出现了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你们会不会写竖式呢?大家想一想,分桃子用了两次,写竖式时要分几步来写,大家试一试,写出竖式。同桌两个人可以讨论,不会写,也可以看课本第54页。展示同学在试写竖式中有代表性的几种竖式,进行评讲。(为了不乱,又让人看得清楚,写竖式时,一般都采用逐位除的方法。)4.师结合分桃子,规范竖式写法。因为先分整篮,所以先把6平均分两成2份,得到3,商在什么位上?(十位)为什么?(表示3个十)下面算2乘3得6,6表示什么?(表示分掉了4篮桃子),6减6得0,因为还没分完,这里不写0,整篮的分完了,就要分单个的,为了看得清楚,把被除数个位上的8落下来放在这里除,把8个1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4个,所以商4,写在什么位上?(个位),2乘4得8,8表示什么?(表示分掉了8个桃子),8减8得0,0表示分完了,没有剩余。5.师生共读算理。6.照样子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一遍。7.写竖式时应注意什么?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1.完成48÷469÷386÷2的竖式。2.算式门诊。有两只淘气的小猴子他们是这样做的,请判断是否正确。四、全课总结。你学会了什么?五、布置作业课时夺冠六、板书设计3468÷2=34(个)3426826886868800答:每只猴子分得34个桃子。教后记本节课以小猴分桃为线索,通过创设情境,引导探究;情境延伸,自主探索;情境再现,巩固强化等几个环节,将枯燥乏味的计算教学置于充满童味的“小猴分桃”的故事情境中,把除法算式的写法与分小棒演示紧密结合起来。本节课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是引导者,教师遵循“学生能做到的,教师绝不代替”的思想,本节课还重视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学习策略,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问题意识,体现了算法多样化,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在教法上要做到扬弃,凡是该学生发现的知识,老师绝不包办,但对于学生不易理解、不易探究的问题,教师的指导要适时适度,要看准时机,掌握技巧,控制分寸,点到为止,该给学生讲清楚的要讲清楚,真正把握好教师的角色。分橘子教学内容:P4----5教学目标:1.结合“分橘子”情景,进一步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2.会判断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并会用除法竖式正确地计算。3.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除法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发展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会判断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并会用除法竖式正确地计算。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思考:(一):每人能分到多少个?要求:先独立思考,在练习本上写出思考过程然后组内交流讨论,最后再上台展示。(设计意图)通过相应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对于新知识产生求知欲,然后再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解决问题,可以有效的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思考(二):算一算,想一想为什么除法要先从高位算起。要求:先独立思考,在练习本上进行计算,然后对子之间交流结果,最后小组讨论思考(二)的问题,最后自由举手展示。(设计意图)先巩固计算,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思考除法从高位计算的意义。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知识总结: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十位上的数不是除数的整数倍),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从高位算起,即先用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要把余数和个位上的数合并起来再除以一位数。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的上面。二、实践应用,巩固深化思考(一):用竖式计算下列各题。78÷365÷594÷256÷4思考(二):两家药店卖同一种口服药,哪家药店的便宜?要求:独立思考,在练习本上完成后对子之间交流算法,最后自由举手展示。(设计意图)对于计算课程,需要一定的练习才能巩固学生的掌握情况,设计练习要更有层次性,不仅仅要按照课本大纲来设计,同时也要有一定的思维拓展性,让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更加清晰、实用。三、拓展思维,能力提升要求:独立思考,然后组内尝试讨论,最后自由展示。(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不同题型的考验,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熟练解决不同类型的问题,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四、布置作业课时夺冠五、板书48÷3=16(个)3164831648183183018答:每人分到16个橘子。018教后记通过第一节课对于除法竖式的书写教学,本节着重探究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学习竖式除法的必要性,了解除法竖式每步的含义。下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总结:(一)在操作活动中抽象出计算竖式除法的方法在第一次“先每人分1捆(10个)”的分橘子活动的基础上,我组织了第二次活动“余下的怎么分”,通过学生自己的操作活动,感知、加深体会每一步的含义,发现每人还能分6个;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竖式除法每一步的含义。(二)在探究中理解竖式除法的算理基础上,不断发现除法的试商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比较,逐步探索试商的过程,其实也是培养质疑、批判和创新精神,学会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练习中,教材还安排了分数目比较大的物品,引导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同时,在本节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①在作业的反馈中,部分学生犯了相同的错误,就是把除法竖式的余数填成了算式中的商。可见孩子们把除法竖式跟加减乘法的竖式格式混淆了,还分得不够清楚。需要老师在作业讲评课进行加强指导。②个别学生对于竖式的书写还是不够规范,需要老师更加严格要求,规范。商是几位数教学内容:P6--7教学目标:1.结合判断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的过程,深刻理解除法的意义。2.借助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已有的经验,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笔算的方法。3.能用除法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PPT:主题图)引入:同学们坐过高铁吗?高铁的速度可快了,淘气从北京去四平旅游,全程888千米,火车用了6小时就到了目的地。2.提问:你从图上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3.根据图上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知道火车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4.怎样列式?888÷6=你能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吗?[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情境引出问题,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二、探究新知(一)估算预测先估算一下“888÷6”的结果大约是多少?精确的商与100有什么关系?估算的商100是几位数?和100很接近的精确的商会是几位数?[设计意图]:学生了解了题目内容,明确数学问题之后,先让学生估算,目的是增强估算意识,更重要的是判断出商的位数,为接下来的试商、商在哪位上埋下伏笔。(二)探究方法笔算:888÷6的准确商到底是多少呢?请每个学生尝试笔算在本子上。[设计意图]:让学生尝试自己解决问题,给予学生充分的体验空间。这个“拦路虎”既能给有能力的学生验证“商是两位数”的正确性,又为之后的疑难问题交流做好准备。你遇到了哪些困难?(全班交流)共同讨论解决疑难问题:先从哪一位除起?8个百除以6可以商几?商写在什么位上?商是几位数?百位上商1,还多了2个百,把十位上的8拿下来,变成多少?然后十位上可以商几?最后把个位上的8拿下来,变成多少?个位上可以商几?再次笔算。组内开展“争当小老师活动”。最后再次汇报整个竖式的计算过程和每一步的算理。[设计意图]:让学生讨论并解决疑难问题之后,理解了笔算的算理。在此基础上二次笔算,验证学习效果的同时使学生有了成功的体验,让学生感觉到成就感。生板演565÷6=456÷3=784÷7=竖式计算过程,其余学生提问。[设计意图]:有了算理的支撑,还应讲究严密的笔算过程。选取班上的学生板演,能起到更好的示范效果。生生问、答,全班汇报互动,让做数学与说数学融为一体。师生共同总结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具体方法步骤。(PPT)反问:商为什么不写在百位上呢?(百位不够商1)十位商2行吗?(不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设计意图]:在学生理解了笔算算理的情况下,再一次为学生总结笔算方法,加深学生对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方法的印象。师:笔算的结果正确吗?比较估算与精算。[设计意图]:前后照应。让学生学会利用估算判断笔算除法结果的正确性,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三)练习反馈完成“练一练”第二题。(PPT)1.学生轮流汇报估算过程和估算的结果。2.指名板演,其余在练习卡上做。3.集体订正。4.比较计算结果有何不同之处?[设计意图]:学生仔细观察,比较,找出这两类除法题的特点,也就是计算时需要注意的地方——商的最高位写在哪一位上。学生是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的,感受深,记得牢。三、巩固深化,应用新知1.提高练习p7第三、四大题。2.结合解决生活问题,进一步巩固新知。[设计意图]本课以旅游照片开场,以旅游费用收尾,用完整的生活情境与数学问题紧密结合,体现了“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四、梳理回顾,课堂总结1.谈谈你在学习上的收获。2.本节课你最赞赏我们班哪位同学(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别人)?为什么?[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进行回顾整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对学生的自评与互评,既关注学到了什么,又关注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的学习,以及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五、布置作业课时夺冠六、板书设计148888÷6=148(千米)1486888668886242824284848484800答:平均每时运行148千米。教后记在学习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后,紧接着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因为有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基础,所以在课堂上我先让学生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再用拆分的方式进行计算,然后让学生尝试用竖式进行计算,但是在学生尝试的过程中,却让我大跌眼镜,学生在笔算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①不知如何上商。②百位除完后,同时把十位上和个位上的数字全脱下来。③除到十位数字后,如能整除,个位的数就不要的了。④数位对不齐。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我引导学生结合前面拆分的方式说一说竖式计算的算理,和学生一起探究,通过展示学生的成果,找出错因,最后在黑板上边说算理,边进行板书,进过学生的反复说,觉得学生对算理掌握的比较好,但在练习中仍然出现了以上问题。在教学中我有些想当然,忽略了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基础,以成人的思维去衡量了孩子,认为有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础,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那还不轻而易举?而学生面对一位数要先除几个百,再除几个十,最后除几个一,被除数增大,学生除起来就感觉困难,尤其在百位和十位都出现余数的情况下,学生的思路出现混乱。所以我认为在教学这部分知识时,仍要让学生建立直观表象,理清思路,才有助于学生掌握笔算的方法。猴子的烦恼(被除数中有0)学习目标:1.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2.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学重点: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教学重点: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教学方法:谈话法、讲解法、讨论法、练习法。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48÷2=868÷7=896÷8=二、导学新课出示试一试主题图,你发现了什么?1.看图后,说一说图中的信息。你发现了什么?3只猴子平均分6个桃子,每只猴子分几个?3只猴子平均分3个桃子,每只猴子分几个?3只猴子平均分0个桃子,每只猴子分几个?一个桃子也没有了,用什么算式表示?这时3个猴子还能分到桃子吗?0÷3=0如果一个桃子也没有,10个猴子来分,怎样列式。100个呢?你有什么发现?0÷10=00÷100=0结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2.现在3个猴子要分306个桃子,平均每只猴子分到多少个桃子?说说你是怎样想的?(中间有0)列式:306÷3=竖式计算: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十位上的0÷3=0,因此商的十位上要写0.3.算一算,想一想(末尾有0)840÷6=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说一说你在计算时碰到了什么样的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三、巩固练习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吧!五、布置作业1.课堂作业:教材练一练第1题、第2题。2.课后作业:练习册六、板书设计306÷3=102(个)0除以任何非0数都得0答:平均每只猴子分到102个桃子。教后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末尾有0)的笔算除法是第一单元的教学难点。《猴子的烦恼》一课的重点是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课一开始,我创设了一个连环画式的情境,让学生观察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从“3只猴子平均分6个桃子,每只猴子分到几个”到“3只猴子平均分3个桃子,每只猴子分到几个”逐步迁移到“一个桃子也没有,该用什么表示?这时3只猴子能分到桃子吗”。这一个个的问题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从而唤起课堂的讨论,得出结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接着通过例题教学商中间有0的除法。例题教学时分两步进行,先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估算,确定商是三位数,比100大一些。估算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商中间的0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如果漏了商中间的0,那么商就不是三位数,就不比100大一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试着用竖式计算,学会竖式的一般写法,让学生感受到这样列竖式计算很简便,产生要学好这种方法的需要。学生在写竖式时,好多采用原有写法,但也有用简便写法。要鼓励学生用简便写法,并逐步掌握这种写法。整堂课的教学中,我重点关注孩子们的竖式计算过程,但还是存在着不足。如:⒈在解答数学问题时,由于自己的疏忽:单位和答句没重点强调,针对有余数的除法也没作到反复强调。⒉整节课时间掌握得不好,给学生讨论的时间过长,导致后面的巩固练习不够多,以后要在备课时合理设计时间。节约(商中间有0的除法)学习目标:1.探索用竖式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除法时,因不够商1而在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计算方法。2.能正确进行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竖式计算方法。3.能对估算、重算或者乘法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逐步培养验算的习惯。教学重点:因不够商1而在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计算方法。教学难点:能正确进行商中间或末尾商0的除法计算。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用竖式算一算。306÷3=840÷6=2.出示课本主题图。鼓励学生找到图中的数学信息并完整表达。3个班卖废纸和矿泉水瓶,一共收入912元。数学问题:平均每个班卖了多少元?说说你是怎么算的?912÷3=口算:900÷3=30012÷3=4300+4=304你能用竖式计算么?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展示。解决淘气的问题讨论:除到十位不够商一时怎么办?口算解释:先分900元,余下12元,不够30元每个班分不到10元,在十位上商0.除法本身:用除数十位上的1除以3,不够商1,需要十位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用12再除以3,结果等于4,所以十位上商0.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的意思:900÷3=300(或300×900÷3=300(或300×3=900)表示900元平均分成3份,每份300元,百位上商3,表示300300+4=304平均每班收入304元3043912912-900=1212912-900=1212912÷3=4(或3×4=12)表示12元平均分成3份,每份4元,在个位上商4.12÷3=4(或3×4=12)表示12元平均分成3份,每份4元,在个位上商4.0122.学校用卖废品的钱买了522支钢笔,送给手拉手的乡村小学4个班的小朋友,平均每个班分得多少支钢笔,还剩几支?522÷4=113004452213504452213522412121121212422122122020问题:(1)两个算式中“13”的后面为什么填0?(2)算式B中方框内的“2”是什么?师总结:需用“0”占位;2是余数。三、巩固应用指导学生完成教材11—12页“练一练”。第2题先指导说一说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再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计算一算,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口述推算过程。四、全课小结师:你认为进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时,应注意什么?五、板书452213094522130912304493491212121212122012012教后记《节约》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本节主要学习较复杂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教材通过一个实际问题来引入“被除数哪一位不够商1时用0占位”。这是学生学习除法的一个难点。在教学的时候我紧紧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做得好的有以下几点:1.引入时我直接通过谈话引入今天的课题,并出示情境问题。虽然很自然而且也节约了时间,但是在这种前后联系较紧密的新课中可以先复习一下前面已经学习过的应用“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这样既复习了前面的知识,也为后面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或末尾有0作比较埋下伏笔。2.在整节课中思想开放一些了,不急于传授知识,而让学生多听、多说。例如,在出示问题后让学生自己读题,找信息;在列算式时反问学生为什么用除法;在估计商是几位数时,当学生说到是三位数时,反问学生为什么商是三位数;在后面解决522÷4时,学生不能自己解决时,不是老师告诉答案,而是找其他的学生帮忙等等。纵观整节课,优点要在以后的教学中积极发扬,不足的地方要积极改正,在以后的教学中避免。集邮(有余数的除法验算)学习目标: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竖式计算。2.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估算,培养估算意识。3.会用乘法和加法验算有余的除法,培养验算的习惯。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竖式计算。教学难点:会用乘法和加法验算有余的除法,培养验算的习惯。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计算并验算:734÷2=612÷2=525÷5=二、新课练习1.同学们,你们都收集国邮票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集邮中的数学问题吧,出示图片。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你找到了吗?生;笑笑有邮票285张。生:他想把这些邮票放到册子里,册子每页只能放5张。(真棒)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如何解决?生:每页放5页,285张邮票大约需要放多少页?2.每页放5张,估一估,大约放多少页?3.算一算,能放多少页?新课标第一网列式:285÷5=(1):被除数百位上的“2”比除数的“5”小怎么办?百位上不够商1,就商0,商中百位上的0可以不写出来。(2)第一个商应该写在哪?28÷5,应当在十位上写商“5”,完整的写出除法竖式,你能总结规律吗?规律:被除数是三位数且最高位上的数小于除数,首次商写在十位上,商是两位数。4.如果每页放8张,可以放满多少页?还剩多少张?285÷8=()……()(1)估计商是几位数?生:8×100=800,商是2位数生:百位上的“2”比除数“8”小,商是2位数(2)商“3”写在什么位置上?生:十位上。(3)为什么商和余数的单位不一样?商是指可以放满多少页,余数是指还剩多少张。(4)你会验算吗?追问:35×8表示什么?为什么还要加上5呢?生:每页放8张,35页放多少张。放满35页,还剩5张,所以要加上5.三、巩固练习1.课本练一练第1题,巩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2.课本练一练第2题,说一说每一步的意思。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五、布置作业1.课堂作业:课本练一练3题2.课后作业:课时夺冠六、板书设计集邮验算:教后记本课教材分两段:第一段教学是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第二段教学有余数除法的验算。而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是教学的难点。整节课,教师能够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培养.教师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来展示学生的个性,学生完全处于自主地学习过程中。在教学除法验算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尝试列式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计算,学生算出得数后,我接着以“你怎样才能知道你算的结果对不对呢?有什么办法验证?”的话题引起学生探究验算方法的欲望。验算的方法,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但学生都能很快地想到用商乘除数这一方法进行验算,因为学生对乘除法的关系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具备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能将新旧知识相联系。但是对有余数的除法该如何验算呢?对学生来说有点困难,我给了学生充分的探索思考的时间,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有余数的除法验算。本节课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学习的怎样直接体现教师教的如何,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的怎样,能力得到了怎样的锻炼,思想方法是否有所提升。这节课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很多,但关注学习结果却很少,学生对知识从感性理解到理性掌握,再到抽象的数学思维的培养还不够。学生在做练习时出现了书写不规范,格式不正确的现象,如果练习中加入一些判断题型,就会引起学生注意,避免出现这种问题。买新书教学内容:P17----18教学目标:1.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运算。2.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经过独立分析,合作交流的过程获得良好的情感的体验,感受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掌握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乘除、连除的两步计算题。教学难点:正确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理解每一步算式的意义。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课题口算10×6+2870+3×66÷2+119-42÷79×0+154×8-1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混合运算。二、情境创设,激发兴趣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最近学校图书室买来一批新书,那里可藏着很多的数学问题。走!咱们一起看看去。三、探究新知1.出示主题图,提出问题:(1)谁能来说一说发现的数学信息(图书室有200本书,2个4层的书架。)(2)根据图中的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可能:①2个书架有几层?②一个书架可以放几本书?③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2.合作探究。看同学们提了这么多的问题,今天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3.展示交流4种不同的解题方法。(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在黑板上)200÷2÷4200÷(2×4)=100÷4=200÷8=25(本)=25(本)200÷2=100(本)2×4=8(层)100÷4=25(本)200÷8=2(这里学生先独立思考做题,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算法和解题思路,然后在小组总结该小组有几种方法。)4.汇报时追问:(1)200÷2求的是什么?结果再除以4是什么意思?(2)2×4算出的是什么?200÷8表示什么意思?(3)4×2是什么意思?200÷(4×2)求的是什么?去掉括号可不可以?师总结:第一个是按书架分先求一个书架有多少本书,第二个不按书架分,先求的总层数。然后按总层数分,虽然思路不一样但是都是平均分,我们都能解决同一个问题。5.比较这几种算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和同桌说说看。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那种方法。师:(1)、(2)列的是分步算式,(3)和(4)列的是综合算式。像这样有乘有除的算式叫乘除混合运算。6.观察算式,发现运算顺序师:像这种连除、乘除混合运算,在算的时候怎样判断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呢?请大家仔细观察(3)、(4)两个算式,比较一下,看看在计算顺序上你有什么发现?可能情况:算式不同,得到的结果相同;(从左往右算,)(3)式没有括号,先算200÷2,后算100÷4;(4)式先算括号里的,再算除法;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乘除属同级运算,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按从左到右的顺序算。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边的,再做括号外面的。8.小结:像连除法和乘除混合运算这样的同级运算都是从左到右一步一步计算的,如果有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的。(板书)同时,我们知道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列出来的算式也不同,但最终都能把问题解决,希望同学们在以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能像今天这样多动些脑筋。四、巩固知识师:接下来可要大家一起开动脑、动口、动手哦,准备好了吗?1.说出下列的运算顺序,不计算。144÷3÷6420÷(3×2)556÷4×884×5÷4742÷(63÷9)464÷(4×2)2、小马虎做的题对吗?60÷(3×2)7×80÷10350÷7×5=20×2=7×8=350÷35=40()=56()=10()3.深化与拓展——游泳小军去游泳,他在泳道内游了4个来回,共游了200米,这个游泳池的泳道有多长?(1)引导理解”来回”什么意思?谁来走一走,在走道上走一个来回?(2)我们知道了来回就是去了再回来,4个来回就是去了再回来(4)次(3)自己独立解决这道题(4)汇报,展示4.选择(1)一本故事书有756页,小明每天看6页,要多少周才能看完?正确算式为:()A.756÷7÷6B.756×6÷7C.756×6×7(2)一本红树林,淘气6分钟看了624页,那5分钟看了多少页?正确列式为:()A.624÷6÷5B.624÷6×5C.624÷(6×5)(3)学校阅览室如果有3个书柜,每个书柜有3层,那么801本书平均分到每一层,那么每层平均放多少本?正确列式为()A.801÷(3×3)B.801÷3÷3C.801÷3×3五、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六、课堂检测700÷7÷5624÷6×2800÷(2×4)120×6÷81.学校买来儿童读物870本,分给6个年级,每个年级有5个班。平均每个班能分到多少本?2.小明去游泳池游泳,他在泳道内游了3个来回,共游了150米,这个游泳池的泳道有多长?七、板书买新书(连除、乘除混合运算)共200本新书,2个书架,每个书架有4层。问题:平均每层放了多少本书?200÷2÷4200÷(2*4)=100÷4=200÷8=25(本)=25(本)答:平均每层书架放25本书。教后记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除法》中第七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之后学习的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教材当中提供了《买新书》这样一个情境,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连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还要理解连除、乘除混合试题的运算顺序。在实际教学之后,我有以下几点反思:1.针对《买新书》这一内容既有混合运算,又有数量关系,我在教学时,把重点放在数量中体现它的运算顺序是本节课的重点。在以后的学习中我还会有针对性的对连除和乘除混合关系的理解上。学生其实已经会算连除法和乘除混合运算的式子,但是如何在实际生活运算的运算顺序进行练习。2.数量关系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先是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有充足的思考时间,然后借助课件直观演示和乘法、除法的意义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样可以降低难点。3.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连除、乘除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我觉得计算不难,重在理解。在某些问题的处理上还应更加注意语言的准确性。4.不足之处,虽说我应用多媒体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本课内容,但最后的结果却不是很好,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运算顺序,还应该更加增加些总结性的话,才能更加突出重点;在语言方面应有张有弛。今后在教学中如何进行引导,如何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构建过程是我应该努力的方向。讲故事教学内容:P19~20教学目标:1.能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表达实际问题中的数学信息。2.能正确分析有关乘除混合运算的数量关系,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正确列式计算,尝试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发现问题。3.通过观察、分析、研讨等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领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学重点:能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表达实际问题中的数学信息。教学难点:能正确分析有关乘除混合运算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教材情境和习题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1.算一算,并说一说运算顺序。756÷7÷6624÷(2×3)二、导入新课淘气不光喜欢学习语文,对数学更感兴趣,一天,淘气在语文课上轮流讲故事,用了850字,同学们约定每个故事的时间不能超过3分钟,但是淘气课前试讲时用了5分,淘气没有气馁,反而发现了一些数学问题,我们快去看看吧。(出示教材第19页情景图)2.你能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同桌之间交流,说一说你的算式每一步的意思。(1)850÷5=170(个)170×3=510(个)先算1分钟能讲几个字。再算3分钟讲多少个字。(2)也可列成综合算式850÷5×3=170×3=510(个)让学生说说这样列综合算式的含义。小结:解决类似的问题一般要先求每一份是多少?再求几份是多少?3.笑笑也讲了一个故事用了4分钟,平均每分钟讲150个。她也想3分钟完成,每分钟应讲多少个字?(1)小组讨论(2)汇报展示150×4÷3=600÷3=200(个)答:每分钟应讲200个字。先求笑笑总的字数,再算3分钟讲完,每分钟讲多少。三、训练达标画一画,算一算。⑴玩具厂3天加工了630辆小汽车,照这样做下去,5天能加工多少辆?⑵玩具厂要做一批小飞机,计划每天加工180架,5天完成。实际完成任务只用了4天,平均每天加工多少架?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然后汇报展示,重点让学生说说每一步的意思。四、课堂小结除乘法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把你的成果和大家分享一下。五、作业安排课时夺冠六、板书设计:讲故事150×4÷3850÷5×3=170×3=600÷3=510(个)=200(个)答:能讲510个字。答:每分钟应讲200个字。轴对称(一)教学目标:1.通过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认识轴对称,让学生掌握轴对称图形和关于直线成轴对称这两个概念。2.能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3.了解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区别和联系。4.通过对丰富的轴对称现象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情感、态度,促进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等一般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提高。教学重点: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概念。教学难点:比较观察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区别和联系。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用白纸剪出蜻蜓、房子、飞机等图片让学生欣赏,问:你想学会这种手艺吗?想明白其中的道理吗?引入新课,板书课题。生:把学生收集的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在黑板上展示。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师:我们先来看黑板上几幅图片(房子、蜻蜓、飞机、风筝),有没有一种平衡美或对称美的感受?同学们知道是怎样剪出来的吗?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剪纸、枫叶、正方形、正三角形等图形,你能将它们沿某条直线对折,使直线两旁的部分完全重合吗?教师与学生共同动手操作,很快完成。师:很好!同学们把书翻到29页看书上的图案具有什么特点?生:是的,也可以沿一条直线对折,使直线两旁的部分重合。师:太好了!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由学生尝试说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如果一个图形沿一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这时,我们也说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师:在我们的身边轴对称现象随处可见,请同学们再举一些日常生活中,有轴对称特征的例子。生:我们的黑板、课桌、椅子,我们的身体,眼镜、碗,还有飞机、汽车、枫叶等都是轴对称图形。师:同学们回答得真好,大家举了这么多对称的例子,现在我们来找一下0、1、2……9这10个数字和26个英语大写字母,几何图形中有没有轴对称图形呢?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师:接下来我们来探讨有关对称轴条数的问题。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画有等腰三角形、、正方形、圆的纸片。动手折叠一下,看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生:动手操作,探究交流。师:有些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等腰三角形)只有一条,但有的轴对称图形(正方形)对称轴却有两条,有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圆)甚至有无数条。注意对称轴通常画成虚线,是直线,不能画成线段或射线。师:要求学生看书的第30页练习生:图(1)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过蝴蝶头和尾的直线。图(2)也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过第一架飞机头和尾的直线。图(3)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中间那条竖直的直线。图(4)不是轴对称图形。图(5)是轴对称图形,它有四条对称轴。师:现在我们再拿出一张白纸,折叠后用圆规在纸上扎出自己认为最美丽的图案,将纸打开后铺平,观察所得到的图案。位于折痕两侧的部分有什么关系?与同伴进行交流。生:动手操作,有的扎三角形,有的扎飞机,有的扎人物等等,并相互交流。讨论得出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的。这些图形可以沿折痕对折,折痕两旁的部分完全重合。师:第30页图12.1-3中的图形,你发现了什么?分组交流。生:这些图片中每组都是两个图形而不是一个图形,可是轴对称图形指的是一个图形,但这两个图形沿着虚线折叠也能互相重合。师: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很强。像这样,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说明: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也叫两个图形成轴对称)。师:(1)请标出上图3中点A、B、C的对称点。(2)举一些生活中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例子。(教师在黑板上画图)生:提问学生到黑板上做出对称点。师:要求学生做第24页练习。师:出示(小黑板)问题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吗?如果把一个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个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全等吗?这两个图形对称吗?师生互动,学生动手画图,小组讨论,教师纠正。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结论: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如果把一个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个图形,这两个图形全等,并且也是成轴对称的。成轴对称是说两个图形的位置关系,而轴对称图形是说一个具有特殊形状的图形。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和轴对称图形,沿某一条直线折叠后都能重合;如果把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部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就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反过来,如果把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看成一个整体,那么它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三、课时小结师: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有那些收获?生:1。这节课我们通过观察轴对称图案,主要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概念。2.能找出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对称点。四、课后作业课本习题p—26页第4,5题。五、板书设计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教后记轴对称图形是一个较抽象的概念,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这堂课,在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着力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思考、交流、讨论等等活动,主动获取知识,掌握和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基本特点,并在自主探索中体会到探索之趣,成功之乐,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更发展了学生的能力。平移和旋转教学内容:P—27、28、29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初步认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点;能正确判断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并能在方格纸上将图形按指定的方向和距离平移。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3.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教学重点:准确地画出在方格纸上平移后的图形教学难点:正确判断平移的距离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方格练习纸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同学们,老师今天带了智慧星,想得到吗?注意只有认真思考,积极发言,表现好的同学才能得到,老师希望内为同学都能得到一、欣赏图片,引入课题。1.导入新课。(1)激趣谈话。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老师今天带来些游乐园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2)播放课件,演示缆车、滑梯、小火车、旋转木马、秋千、螺旋桨、钟摆的图片。学生看着图片表演,2.组织讨论。师:它们的运动相同吗?(不同)你能根据它们的运动方式把它们分类吗?先同桌交流。3.汇报讨论结果。师:你是怎么分的?你为什么要这样分?指名说。生:有些是直直的,有些在转圈,(相机奖励智慧星)4.揭示课题。师:像缆车、滑梯、小火车等是沿着直线运动的,我们把这样的运动方式称为平移(板书:平移);师:而像旋转木马、秋千、螺旋桨、钟摆等都是绕着一个固定的点或轴转动的,这样的运动方式我们就称为旋转(板书:旋转)做一做:要求学生做一个平移和旋转的动作。也可以由教师发出口令,学生做(如:向上平移、向左平移、向左上平移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移和旋转”。齐读课题二、观察比较,初步体会。1.学生动手操作。师提要求:将你的数学书在桌子上平移,你能把书怎样平移呢?找学生上讲台演示(对的给予奖励)(1)师: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还有很多。老师这有一组物体的运动图片,你能判断是平移还是旋转?师:课件依次出示各种物体的运动三、观察图形,深化认识。(一)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1.故事引入。师:同学们,我们的朋友小白兔搬家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它把家搬到哪?课件出示小房图2.判断方向。(1)提问。师:小白兔的家是向什么方向平移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先小组讨论。(2)汇报。指名说并说出(3)小结:箭头是用来指明图形平移的方向。3.判断距离。(1)设疑。师:小房子平移了几格?指名说师:你同意刚才谁的意见?先小组交流。(2)合作交流。(3)汇报。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并说出自(4)小结:看一个图形平移了多少格,只要在图上任意找一组对应点或对应线段,数一数它平移了几格,这整个图形就平移了几格,平移后的图形形状不变。4.强化练习。完成“试一试”(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二)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教学“试一试”。第三题师:你们也想试一试吗?(1)组织学生讨论如何画,确定画法。(2)学生独立画,两名学生台上画。(3)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4)集体判断画的对不对。(三).延伸拓展探究图形的平移1.数一数:数方格(多媒体出示小鱼移动)小鱼在蔚蓝的大海里自由自在地游玩,多快乐呀!那么请同学们,在格子图上找出小鱼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个格子?你是怎么看的?同桌讨论。汇报交流。(可以看某一个点,鱼头移过了几格,小鱼就平移了几格,也可以看尾巴。)(多媒体演示,点住某一点闪亮,往前移)2.试一试:同学都会数方格了,现在就让我们来试一试在方格图上怎样画图形。3.画出三角形向右平移6格后的图形。先出示三角形图,再让学生讨论怎样画?(请学生上台操作先找到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然后分别向右平移6格,再将三个点连接。多媒体演示三个点移动,再连接)4.画出平行四边形向下平移5格后的图形。(学生独立画在方格本上)四、拓展训练赛一赛:快速营救大熊猫行动现在有一个紧急任务请大家去执行,大熊猫保护者在深山发现了一头病重的大熊猫,发来信息,要求医护人员迅速前往营救。路线图是这样的:从营地出发,先向上平移4格,再向左平移5格,再向上平移2格,再向右平移3格,再向下平移1格,再向左平移2格。生:小朋友们想参加营救活动吗?好,现在让我们两人合作,比一比,哪一组最先到达,成为第一组营救者。给于一定的时间。师:让做完的同学到站台上展示(对错暂不管)(这两位小朋友,合作默契,反应灵敏,最先到达了目的地,为挽救大熊猫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我们授予他们英雄奖章)师:对没有完成的同学,以示鼓励(同学不用灰心,相信有你们的热情参与大熊猫会很快好起来的)师:多媒体显示大熊猫图所在地和同学做得对照,做错的同学找原因。教后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备课时,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因而在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中熟悉和喜爱的事物运动,如:缆车、滑梯、小火车、旋转木马、秋千、螺旋桨、钟摆等让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等步骤,把抽象的概念变为看得到摸得着的现象,使学生认识、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让学生在观察中去比较和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会数学知识。在方格纸上判断图形平移的方向比较容易,而判断平移的距离是本节课的难点,我通过设计疑问,练习,组织学生通过讨论达到理解和共识,同时做适当的演示,从而突破难点,让学生掌握知识。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用更准确、更具体的数学语言去描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找规律教学内容:P---30、31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乘法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找出计算的规律。2.充分利用已学知识的迁移作用,沟通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基本的计算能力。3、学生熟悉进行乘法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找出规律,并能熟练计算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教学难点:探索乘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找出规律。教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口算卡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知识迁移。1.竞答,出示口算卡片。2×3=5×1=12×3=14×2=10×4=30×3=2×200=60×2=2.听算竞答,说口算过程。500×4=6×70=90×7=8×600=通过回答,明确:末尾有0的多位数乘一位数,只要把多位数末尾0前面的数字与一位数相乘,然后在乘得的结果后面添上0,多位数后面有几个0,就添上几个0。3.(1)肯定学生的回答。(师评,生评并对自己提出要求)(2)归纳题目特征:多位数乘一位数。(3)导入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乘法。(板书课题)二、学习新知,合作探究1.学习“找规律”(1)出示第一组算式。5×1=5×10=50×10=学生独立计算,回答结果,并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会利用已学知识和已往经验,很快得出结果。教师在算式添上得数。同时发现这三道题的结果是5、50、500,每一题比上一题的结果都多一个“0”。学生能发现这一问题,说明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如果提不出,可由老师以“我有不疑问”等巧妙提出。学生可能会根据多位数(末尾有0的)乘一位数的计算规律。来说明50×10=?这道题的计算方法及结果。如果是,教师应给予鼓励,但不急于肯定,可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算式:这道算式的因数都是几位数?生:两位数乘两位数。引导: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规律是否适应于两位数乘两位数,还有待于同学们去探索,去发现。现在你们能否运用其他的已有知识来说明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探讨一下:(师巡回指导)汇报交流:学生可能是:生1:50×10表示50个10相加(或10个50),从数位表知它是500。生2:50×10=50×2×5=100×5=500[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可能需要补充、讨论、完善,或有另外的解释,只要合理,教师要给予肯定,但要适当加以巧妙的控制]刚才,同学们的研讨的有理有据。下面我们再举几个例子进一步说明一下:(2)出示第2、3组算式:3×2=12×4=3×20=12×40=30×20=120×40=1).学生回答算式,教师总结评价。2)交流30×20、12×40、120×40的计算过程。2.探索规律:(1)引导学生回顾解题过程并注意观察三组算式:5×1=53×2=612×4=485×10=503×20=6012×20=48050×10=50030×20=600120×40=4800从中你发现了什么?(2)学生讨论、交流:组内同学相互交流,每个人都说说自己的发现,从而同伴相互补充、完善。(3)小组汇报:小组代表发言,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师给予肯定。(4)小结: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先计算末尾前面数字的乘法,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注:可由学生代表完整表述]三、知识运用,拓展提高1.尝试练习(1)投影出示课本31页“试一试”第1题(可直接看课本)。要求:a.独立完成,同桌互查交流。b.学生互评,找出存在的优、缺点,供全班交流订正。(2)出示第27页“试一试”第2题(情境图)。要求:a.说明图意,提出相应问题。b.绘制统计表、计算。c.交流、订正。2.练习:课本第31页“练一练”3、4、5题。第3题:开火车(可用投影)。第4题:独立审题、列式、口算,制成统计表,组内互查。第5题:独立解答,交流汇报。(不要求学生会列综合算式,但可鼓励有能力的同学尝试一下。)3.数学游戏:接力竞赛。4.拓展练习:()×()=800()×()=1260看谁写得最多。四、升华提高。师生共同完成: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你的进步表现在哪里?你给同学们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你学习的同学是谁?你的疑问是什么等等。五、板书设计找规律5×1=3×2=12×4=5×10=3×20=12×40=50×10=30×20=120×40=教学反思:这节课,我充分考虑到学生认知的规律与过程,由浅入深,由点到面,体现了数学知识“转化”的理念。整节课的设计安排由乘10→乘几十→乘几百,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先掌握基本算理,并提倡计算多样化,再探索、发现规律,而不是直接让学生去寻找,发现规律。同时也可以看出,我在这节课中付出了很大的耐心去等待,一步一步地去引导学生去发现,而且重视细节问题,避免了一些可能会出现的错误。从学生的作业检测中,计算准确率达到90%以上。队列表演(一)教学目标:1.结合“队列表演(一)”的问题情境,利用点子图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理解算理。2.经历算法与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性。3.能选择合理简洁运算途径进行计算,并主动积极地在组内进行表述、交流。教学重点: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口算方法。教学难点:将两位数乘两位数转化为学过的计算方法主要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练习题卡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学校要举行队列表演,一共有12行,每行有14人(如图所示ppt)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列什么样的算式呢?板书:14×12=你为什么要这样列算式呢?这两个数字有什么特点?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乘法。(板书:队列表演(一)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乘法)二、教学新课1.学生再次感知问题情境,教师发放题卡一,请学生分析点子和人数之间的关系。2.引导学生利用点图算出14×12的结果。(1)学生独立思考,并把自己的想法在题卡上圈出来,结合圈的过程将算式写在横线上。(2)组内说说自己的方法。(要求说明白怎么圈的,怎样列式,听的同学要质疑)教师巡视,找出有代表性的方法,准备班内交流。(3)班内展示学生的想法:(实物投影、教师板书)方法一:把12拆成6乘2的形式进行口算,转化成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连乘计算。方法二:把12拆成10和2,再进行口算。方法三:把14、12都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进行口算。3.出示P32表格,引导学生理解。(1)这个表格你能看懂吗?说一说。(2)小组讨论交流:表格中的数据是怎么得到的?(3)能看出表格中的数与点子图及算式之间的联系吗?自学2分钟,挑生展示。在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想法后,教师要做归纳与指导。(ppt)4.完成算一算:(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出示题卡2)(2)指名汇报学生的想法。三、巩固应用1.完成练一练第2题。(书上完成,将综合结果记录在表格下面)2.完成练一练第3题: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计算,在小组内交流、反馈计算的结果。挑生班内讲解自己的方法。3.完成练一练第4题:鼓励学生独立地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四、课后作业完成练一练第5题。五、板书设计:队列表演(一)——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乘法拆分法:14×12=16810×10=10010×4=4010×2=202×4=8100+40+20+8=168教后记本节课我特别重视让学生叙述计算过程,让学生在“说”中理解算理。在这个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算法有相同的算理都是先分再合,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对算理有了很深刻的理解。队列表演(二)学习目标:1.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能说明竖式中每一步的意思,理解算理。学习重点:理解竖式的算理。学习难点:每次运算的结果都应该写在合适的位置。学习流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23×342×22.学校举行队列表演,一共有12行,每行14人,有多少人参加队列表演?你会用竖式计算吗?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板题:两位数乘两位数)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师生明确本节学习目标。二、展示交流合作探究请同学们结合教材第34页,尝试用竖式来计算,注意要弄清竖式中每一步的意思及这么写的道理。提示:(1)先算谁乘谁?(14×2)(2)再算谁乘谁?(14×10)(3)14×10=140,在竖式中把结果写在什么位置合适呢?三、展示交流1.指名板演,并说说这么写的道理。(不同的板演)2.小结:把12分成10+2,用个位的2乘14,就是已经学过的一位数乘两位数。十位上数字1(也就是1个10)乘14,所得的积是14个10,因此“4”写在十位上,个位上的“0”可以不写。3.练习(看谁算得又对又快)|21×2334×1233×1343×12四、达标反馈1.完成练一练第一题。完成后相互交流。2.完成练一练第二题。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写得还好。3.完成练一练第三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五、课堂小结1.这节课我们探究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你掌握了吗?说说你在本节课中的收获。2.课后完成练一练第四、五题。板书设计:两位数乘两位数(用竖式计算)14×

1228……14×2

14

……14×10

168……28+140电影院教学目标:1.结合“电影院”的具体情境,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计算方法。2.对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能进行估算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在学习及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丰富的情感体验,感知数学的价值,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对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能进行估算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同学们看过电影吗?喜欢看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电影院看一看。(课件出示电影院)(一)创设情境师:认真观察,说一说你从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生:我知道有500人去看电影;还知道笑笑说,这是21排26号,是最后一个座位。师:同学们想一想,笑笑说的话是什么意思?生:这个影院有21排,每排有26个座位。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1:500人看电影,电影院的座位够吗?生2:这个电影院一共有多少个座位?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真棒!请大家解决第一个问题,并把自己的想法说给组内的小伙伴听。(二)引导探究1.估一估师:电影院的座位够吗?你们是怎样估算的?哪个小组的同学来汇报一下?(1)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2)学生组内讨论时,教师参与到小组中,倾听学生的不同见解,对学生的各种策略做到心中有数,再组织学生汇报,全班交流。生1:20×25=500。假如是20排,每排25个座位,能坐500人;那么有21排,每排26个座位,能坐的人数大于500,所以够。生2:20×26=520。假如20排,每排26个座位,能坐520人,520大于500,所以够。生3:21×25=525。因为20排,每排25个座位,就能坐500人,再加上一排25人是525人,525大于500,所以够。师:通过交流,我们又学到了许多估算的方法。现在,我们再来解决第二个问题。2.算一算师:这个电影院一共有多少个座位?请同学们独立列式,解决问题。(1)学生自主探索,独立解决。(2)组内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说给组内的小伙伴听。(3)小组长汇报,教师讲评。师小结:请大家观察以上几种算法,掌握用竖式计算的方法,特别是用竖式计算时,同学们要注意进位的算法。3.趣味练习师:我为同学们准备了几道题,想看一看大家的计算水平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不是又有新的提高。(1)试一试(2)24×285×3635×43(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教师重点指出:5×36除了用口算方法以外,还可以交换乘数的位置后用竖式计算。)(3)抢算(教师读算式,学生抢答。)6×3016×7030×127×9060×725×6035×2050×12(4)教材37页第4题(5)算一算38×1232×1661×3438×2556×2437×1842×2818×23师: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A.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然后小组长组织在组内核对,并作好记录。B.小组长汇报组员的完成情况。C.教师巡视并指导个别学生,针对共性问题,组织集体讲评。板书设计:电影院38×1276+38456教后记《电影院》一课为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乘法中第三节课。本节课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课堂教学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切入点,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验到应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成功和快乐。整理与复习学习目标:1.通过自主梳理,对四、五单元所学知识进行比较系统的整理和复习。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增加同学们学习信息技术的乐趣。重点难点 通过让学生回忆、交流、归纳整理中重建知识结构,让学生玩中算、游中想,获得成功的喜悦来突破。教学过程:一、创境激疑同学们,我们刚学了面积和分数的有关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进行这一部分的整理与复习。请同学们围绕这些问题,翻开课本第32~65页,先自行归纳整理,再把你归纳的情况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学习要求:1.学了哪些内容?2.你学会了什么,你能用你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3.你认为哪些内容比较难,容易出错?你还有什么问题?同学们整理归纳的很好,也很全面。现在来看看老师的整理。有多重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盘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意识。教具准备:电脑课件、实物学具准备:实物若干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课件)1.故事导入。2.建立物体质量的概念。二、实践操作,建立概念(一)认识生活中的秤。(二)看一看常见物品的质量。课件演示:牙膏重190克、一包方便面重203克、一盒糖500克、一桶洗洁精2千克、一桶油5千克、一袋大米重25千克。师:看了这几样物体的重量,有什么发现吗?小结:千克和克是世界各个国家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千克和克还有一个有趣的英文名字,千克叫作kg。g是表示克的符号!(三)建立千克的质量概念介绍台秤的使用方法,认识台秤称物体所用的质量单位是千克。1.称一称。小组合作称出第一袋一千克的米米的质量。2.掂一掂。掂掂手中这袋1千克米的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