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导学案_第1页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导学案_第2页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导学案_第3页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导学案_第4页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导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文明地区(亚洲)的多元面貌。【重点难点】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国家的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知道中古时期亚洲地区文明的多元面貌【知识梳理】一、东西方文明的使者西亚(一)阿拉伯帝国1.伊斯兰教的创立(1)背景:多部落并存,相互混战。(2)概况①发源地:阿拉伯半岛。②时间:7世纪初。③创立者:穆罕默德。【名词解释】“伊斯兰”:原意为顺从,指顺从安拉的意志。信仰伊斯兰教者称为“穆斯林”,意为独尊安拉、服从先知的人。教义:宗教信仰:六条基本信条+宗教义务:五项基本功课即“五功”。经典是《古兰经》根据穆罕默德生前言行(启示)纪录编纂而成,共114章,6200余节,内容丰富,对虔诚徒众生活的各个方面,对风俗和卫生、结婚和离婚、商业和政治、犯罪及惩罚、和平与战争予以指导。2.阿拉伯帝国的建立(1)建立政权:622年,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建立政权,势力范围逐渐扩大。(2)统一:到穆罕默德去世时,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3)对外扩张: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规模向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4)建立帝国:到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3.阿拉伯帝国鼎盛时期的统治(1)政治稳定①鼎盛时期,政治稳定。②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政教合一)③下设各部大臣,辅助哈里发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方面的事务,其中以掌管财政和税务的部门最为重要。【名词解释】哈里发哈里发是指穆罕默德去世以后,伊斯兰阿拉伯政权元首的称谓。是伊斯兰政治、宗教领袖。源于阿拉伯“继承”一词音译,原意为“代治者”、“代理人”或“继承者”。后成为阿拉伯帝国元首之意。中国穆斯林俗称“海里凡”。《古兰经》中有“我必定在大地上设置一个代理人”的经文。穆罕默德及其以前的众先知,即被认为是安拉在大地上的代理人、代治者。穆罕默德去世后,“哈里发”被用于指称穆罕默德的继承人,即穆斯林社群组织的领袖。四大哈里发系指公元632年穆罕默德逝世后他的最初的四个继任者。依次为阿布·伯克尔(公元632~634在位)、欧麦尔·本·哈塔卜(公元634~644在位)、奥斯曼·本·阿凡(公元644~656在位)、阿里·本·阿比·塔利卜(公元656~661在位)。由于四位哈里发是根据伊斯兰继任原则选举产生的,且四任都与穆罕默德有非常亲密的关系,所以史称“四大正统哈里发”。(2)经济繁荣①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阿拉伯人在东到东亚、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上贸易。②城市:帝国境内城市繁多,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3)阿拉伯文化: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①翻译古典著作:阿拉伯人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②东西方文化的桥梁: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名词解释】阿拉伯文化:早期阿拉伯人乐于学习域外知识,对希腊、罗马和中国的文化成果都兼收并蓄,在此基础上形成阿拉伯文化。阿拉伯人把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传入欧洲。他们翻译的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深刻影响了西欧的托马斯·阿奎那等人的哲学。文学名著《一千零一夜》曾影响西方的文学,但丁的《神曲》和莎士比亚的《终成眷属》等,都含有《一千零一夜》的元素。阿拉伯人的医学著作对欧洲影响很大,特别是伊本·西那的《医典》在12-17世纪一直是西方大学的医学教科书;花拉子密的《积分和方程计算法》也曾长期是欧洲大学的教科书;白塔尼的《萨比天文历表》多次被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征引。阿拉伯商人曾把西亚的货物贩运到中国,《一千零一夜》中的部分故事也曽传入中国。【知识拓展】阿拉伯国家对世界文化传播的贡献1.阿拉伯文化的特点:多元性;开放性;包容性2.拉伯对世界文化的贡献:(1)保存并传播了古代文化: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的长期动乱中,许多希腊、罗马古典作品通过拜占庭流传到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学者们将许多古代作品译成阿拉伯文。西欧人后来是通过阿拉伯文译本オ又重新认识希腊、罗马文化成就的。(2)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媒介:阿拉伯人足迹遍及亚、欧、非三大洲,成为东西方文化沟通的媒介。他们把古代印度、中国文化成就介绍到西方;又把阿拉伯的科学成就和伊斯兰教传播到东方(3)融合并发展古代文化:阿拉伯人不但善于吸收其他文化,而且还在钻研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在数学、天文学、医学、物理学、化学、建筑学、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3.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原因A.政治:相对稳定B.经济:经济繁荣、交通发达。C.思想语言:统一的伊斯兰教意识形态与通用的阿拉伯语言提供有利条件D.统治者:重视文化和招贤纳才。E.阿拉伯人:善于学习,对文化拥有开放宽容的态度F.文化遗存:地处欧、亚、非洲交界处,东西方文化交汇,阿拉伯人不断吸收并加以创造改进(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1.奥斯曼帝国的建立(1)13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人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逐步征服小亚细亚。(2)14世纪中期,跨过今黑海海峡向欧洲进军,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3)145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定为首都。到16世纪后期,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2.奥斯曼帝国的统治(1)政治:最高统治者是苏丹,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政教合一)【名词解释】苏丹阿拉伯语中的一个尊称,意为“力量”、“治权”,后来变成伊斯兰国家世俗君王的称号,被苏丹统治的地方,称苏丹国。哈里发是伊斯兰教的教职,同时也作为伊斯兰教国家的首脑的称呼,因此在政教合一的时候是统一的国家元首兼宗教领袖的称呼。例如阿拉伯帝国时的四大哈里发。苏丹最早是地方行政首脑和军队的指挥官,后来在伊斯兰教世界分裂后,地方政治势力纷纷自立为王,遂成为军政兼有的首脑名称。如土耳其苏丹、埃及苏丹、文莱苏丹。(2)阶级关系:在帝国中,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3)经济领域:15-16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4)文化:统合东西文明,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知识整理】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比较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区域阿拉伯半岛小亚细亚侵略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逐步征服小亚细亚、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定都先以麦地那为都城,后都城为巴格达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定为首都建立帝国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16世纪后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统治措施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官僚机构辅助最高统治者苏丹既是宗教领袖,也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政治体制政教合一政教合一对外来文化的态度交流、吸收和融合的方式,具有沟通东西、承上启下的作用控制亚欧商路,对过往商旅强征苛捐杂税,破坏地中海地区原来的商业秩序和环境,阻碍了东西方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地位中古时期的西亚地区,先后形成了两大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即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虽然这两个帝国的对外征服扩张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但这两大帝国对于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融合发展做出了贡献。【知识拓展】古代世界上地跨三洲的六大帝国统治的时间、兴起地点帝国统治时间兴起地点波斯帝国前6世纪—前4世纪伊朗高原亚历山大帝国公元前4世纪巴尔干半岛北部罗马帝国前27年—395年意大利半岛拜占庭帝国395年—1453年巴尔干半岛东部阿拉伯帝国7—13世纪阿拉伯半岛奥斯曼土耳其帝国1299年—1922年小亚细亚半岛二、南亚:中古时期的印度(南亚次大陆)【名词解释】南亚次大陆:是喜马拉雅山脉以南的一大片半岛形的陆地,亚洲大陆的南延部分。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等国。1.笈多帝国:对外征战4世纪初,经过多年征战,几乎征服了北印度政治①政局稳定,经济繁荣②国王直接控制的地区主要为恒河中下游,其余大部分地区仍保留原来的藩王,政令不够统一宗教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得到统治阶级支持,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2.德里苏丹国:建立11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13世纪初,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政治①中央: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政教合一)②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宗教以伊斯兰教为国教。影响至今民族矛盾、宗教争端等冲突不断三、亚洲:日本、朝鲜和越南1.中古时期的日本(1)兴起:秦汉之际中国移民把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2)大化改新①背景:6—7世纪,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②概况: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开始改革,因其年号“大化”,史称“大化改新”。③结果: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日本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名词解释】律令国家:所谓律令制,就是以律令作为国家的基本法治体系。是古代东亚中央集权的统治制度,发源于中国唐代,后传至日本、朝鲜、越南等儒家文化圈的地区。(3)幕府统治形成背景①政治:10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②经济:随着新土地的开垦,贵族、佛寺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③武士集团的形成: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建立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并从朝廷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特点①建立在庄园经济的基础上②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中央政府称号,实权由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③武士与将军结成主从关系,成为将军的家臣;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承担纳贡、兵役等义务结束德川幕府——日本最后一个幕府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御外来影响。【历史纵横】古代越南:古称“交阯”或“交趾”,后得到北宋承认,获得藩属国地位。2.中古时期的朝鲜(1)政权建立①7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了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②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2)仿效唐制政治高丽王朝仿效中国唐朝制度,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分为十道经济推行土地国有选官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文化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广为传播(3)李氏王朝建立: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4)抗击日本侵略①时间:16世纪末。②概况:日本丰臣秀吉派20万大军侵略朝鲜。朝鲜请求中国支援,明朝大将邓子龙赴朝鲜作战,与朝鲜大将李舜臣在战斗中牺牲。③结果:经过7年艰苦战斗,中朝军民取得抗击日本侵略的胜利。类别东西方文明的使者西亚多宗教并存的南亚融汇中华千年文化因子东亚政治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政教合一的君主集权体制,由于宗教冲突处于分裂状态君主中央集权体制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较快,对外贸易兴盛文化多民族文化交流、多元化,对世界文明传承、交流、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多种宗教文化并存,在相互借鉴与冲突中发展以中国儒学文化为中心,影响、相互借鉴【本课小结】【巩固练习】1.阿拉伯帝国繁荣时期,哈里发重视知识,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宫”,大量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这些后来又成为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重要条件;同时中国的四大发明也是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对此理解正确的()A.阿拉伯文化是中西文化融合的产物B.阿拉伯人创造了领先世界的文化C.阿拉伯帝国是沟通东西文化的桥梁D.东学西传都是由阿拉伯文字完成2.笈多王朝(约320—约540年)是中世纪统一印度的第一个封建王朝。这一时期()A.统治范围几乎遍及整个印度半岛B.建立起中央集权国家C.佛教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D.政局相对稳定,经济繁荣3.大化五年(649年),孝德天皇召集群臣盟誓“天覆地载,帝道唯一”,并建立“置八省百官”的中央机构和地方行政机构(国、郡、里)。材料中这项改革措施的作用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