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考版2024版高考语文复习特训卷模拟评估卷三_第1页
统考版2024版高考语文复习特训卷模拟评估卷三_第2页
统考版2024版高考语文复习特训卷模拟评估卷三_第3页
统考版2024版高考语文复习特训卷模拟评估卷三_第4页
统考版2024版高考语文复习特训卷模拟评估卷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模拟评估卷(三)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与西方叙事作品的定点透视不同,中国传统叙事作品往往采取流动的视角或复眼映视式的视角。流动视角的所谓流动,就是叙事者带领读者与书中主要人物采取同一视角,实行“三体交融”:设身处地地进入叙事情境,主要人物变了,与之交融的叙事者和读者也随之改变视角。读《水浒传》的人可能有一个幻觉,你读宋江似乎变成宋江,读武松似乎变成武松,这便是视角上“三体交融”的效应。中国古代句式不时省略主语,更强化了这种效应。比如武松大闹快活林:武松一路喝过了十来处酒肆,远远看见一处林子。抢过林子背后,才见一个金刚大汉在槐下乘凉。武松自忖这一定是蒋门神了。转到门前绿栏杆,才看见两把销金旗上写着“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的对联。西方小说往往离开人物,从另一视角描写环境,细及它的细枝末节、历史沿革,以便给人物活动预先构建一个场景,如《巴黎圣母院》在描绘那座伟大的建筑时,就先用了数十页篇幅。而这里的视角则几乎寸步不离地随武松的行迹眼光游动,武松看不到的东西,读者也无从看到。游动视角不仅紧随人物眼光,也投射了人物性情——这只能是武松的眼光,他豪侠中不失精细,看清环境才动手;换作李逵恐怕就板斧一挥图个痛快了。流动视角有时也采取圆形轨迹。《水浒传》中杨志、索超大名府比武,采取由外向内聚焦的圆形视角;梁山泊军队攻陷大名府,采取由内向外辐射的圆形视角。杨、索比武本身着墨不多,却写月台上梁中书看呆了;两边众军官喝彩不迭;阵面上军士们窃议,多年征战未见这等好汉厮杀;将台上李成、闻达不住声叫“好斗”;观战的诸色人物各具身份神态。金圣叹的眉评甚妙:“一段写满教场眼睛都在两人身上,却不知作者眼睛乃在满教场人身上也。作者眼睛在满教场人身上,遂使读者眼睛不觉在两人身上。”流动视角妙处在于:看客反成被看客,着墨不多自风流。杨志比武的描写,是在单纯中求洒脱;大名府陷落的描写,要在复杂中求专注了。千头万绪由何处着手?叙事者心灵手捷,一下子捉住了梁中书遑遑然如丧家犬的身影和眼光,举一纲而收拢千丝万缕。行文没有让梁中书轻易脱险,而是在他逃遍东南西北四门和三闯南门的过程中,由内往外地辐射出圆形的视角,把瞬间遍及满城的战火统一于一人的眼光之中。视角可以分为内视角、外视角和旁视角等处在不同层面上的类型。视角的流动,可以在同一层面上采取对位的、波浪状的或者圆形的种种流动方式;也可以在不同层面上采取跳跃的或者台阶式的流动方式。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有一则二百余字的故事,使用有如昆虫复眼一般的视角。它先用外视角,写翰林院一位官员从征伊犁,突围时身死,两昼夜后复苏,疾驰归队。随之,作者和翰林院一位同事问起他的经历,采取他“自言被创时”的方式转向内视角。内视角把人物在生死边缘上迷离恍惚的意识滑动,寓于灵魂离体后的徘徊,简直是某种意识流的写法。最后作品又转到旁视角,借同事之口表达对这位官员的赞叹。复眼映视式视角的运用,使小小文本具有多重功能:情节功能、深度心理功能和口碑功能,因而这篇笔记简直成了视角及其功能的小小实验室。(摘编自杨义《中国叙事学:逻辑起点和操作程式》)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体交融”指叙事者以作品主要人物的视角,带领读者跟随人物进入叙事情境。B.西方语言没有不时省略主语的句式特点,叙事时较难将人物和场景融为一体。C.如果流动视角采取圆形轨迹展开,叙事者和主要人物的视角有时并不一致。D.纪昀通过内视角呈现从征伊犁的官员的意识流动,赋予了故事深度心理功能。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通过对中国传统叙事作品视角的分析,证明了流动视角和复眼映视式的视角优于定点透视。B.文章第二段以《水浒传》中“大闹快活林”为例,论证流动视角更利于人物性格的塑造。C.文章末段以《阅微草堂笔记》中一则小故事为例,论证视角在同一层面和不同层面流动存在着差别。D.除了举例论证,文章还使用了对比论证等方法,让专业性很强的叙事学概念变得较易理解。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视角的流动既包括从人物的内视角转为外视角、旁视角,也包括由某一人的内视角转为另一人的内视角。B.选择由外向内聚焦的圆形叙事还是由内向外辐射的圆形叙事,与叙述的内容相关,也与叙事者希望达到的叙述效果相关。C.相较于长篇作品,笔记小说短小精悍,在采用流动视角或复眼映视式视角叙事时,更容易实现多重的叙事功能。D.《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一节采用流动视角,既写“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又写黛玉眼中的凤姐、宝玉等人。(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人类历史灿烂悠久,然而如果将其与整个地球漫长的岁月相比,却显得如此短暂。我们居住的这颗美丽的蓝色星球,距今已有46亿年的历史了。早在人类文明诞生之前,就已经有许多生灵成为地球的统治者了。从距今大约5亿年前开始,地球上出现了一次生命大爆发,也正因如此将地球带入了显生宙(之前的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统称为“隐生宙”)的时代。显生宙之下,人们根据物种的不同特征又划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在三大地质时代之下,科学家们又依据不同阶段而细化出了12个纪元。(摘编自《地球上的生物进化史,你知道多少?》)材料二人类是地球漫长进化史中的一个时期的生物,虽然现在我们在地球上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甚至能够改变地球上的很多环境,但是在地球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的存在还是比较短暂的。地球形成到现在已经有46亿年,可我们人类出现只有300万年,人类文明出现更只有短暂的6000年,这在地球的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间的事情。不过现在的人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能够逐步改造地球环境,甚至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将探索的目光放到宇宙之中,希望能够移民太空,来解决人类将要面临的困境。那么在未来,人类是不是不会跟地球一样经历漫长的变迁,像恐龙时代的霸主那样最终灭亡呢?大家都知道地球的诞生其实跟太阳系的起源有着很大的联系。地球最早是由于太阳系之中的一些星云聚集,经过长时间的沉寂之后形成的一个星球,在46亿年前地球中部形成了地幔、地核、地壳等不同的部分,不过那个时候的地球并不是很稳定,表面的温度非常高,火山爆发频繁,而且还有来自于宇宙太空之中的各种辐射、紫外线冲击波等等。但是有很多的小分子落入了原始的海洋湖泊之中,经过常年累积,在适当的条件下,这些分子发生了变化,逐渐形成多分子体系,在35亿年前成功地形成了原始生命体,这就是最初的生命演化过程。随着生命的变化,地球开始逐步往平稳的方向发展,温润适宜的气候给生命体带来了蓬勃发展的机会,从单细胞生物发展到现在的火箭升空的21世纪人类。随着地球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地球将不断发展变化,而人类虽然现在掌控着地球,但我们的科技水平想要完全地改变地球还是不可能的。地球存在着周期性,不同的时期,统治地球的生物几乎都会灭绝。反过来人类想要进化成更高级的文明,也存在着很多的困难。地球根本不会等着我们漫长的进化,因此我们人类想要长久地生存,就必须要从宇宙太空着手,或许移民太空别的星球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此现在很多科学家都在试图探索宇宙之中能够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宇宙十分广阔,我们人类存在地球上的时间还比较短暂,还处于科技较低的水平,未来科技究竟能够达到多么发达的程度还未可知,因此现在不必过于忧心。纵观地球历史上的不同时期的统治者,虽然他们的命运几乎都差不多,但是我们人类与他们有很大的不同,因为我们拥有智慧,创造了文明,或许人类最终的命运,也会与他们截然不同。(摘编自《在地球漫长的进化史中,人类只不过是其中的一段历史罢了》)材料三科学家们开始探索,是否能在宇宙中找到第二个“地球”,如果地球环境无法好转,或许可以让人类在“毁灭”前提前撤离。但是,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必须拥有“大气层”“水”等基本条件,所以,科学家在探索宇宙星体的时候,刻意制定了关于寻找符合标准星体的目标,其中行星的质量、气候以及整体结构都被列入考查范围。因此,科学家在筛选二十四颗“宜居星体”后发现了“新地球”,气候更适合人类生存。(摘编自《科学家发现第二个“地球”,气候更适合人类生存》)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eq\x(显生宙时代)eq\o(→,\s\up7(划分为))eq\x(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eq\o(→,\s\up7(细化出))eq\x(12个纪元)B.eq\x(人类为了长久生存)eq\o(→,\s\up7(设想))eq\x(移民太空)eq\o(→,\s\up7(宇宙))eq\o(→,\s\up7(寻找))eq\x(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C.eq\x((在适当条件下)小分子发生变化)eq\o(→,\s\up7(形成))eq\x(多分子体系)eq\o(→,\s\up7(形成))eq\x(原始生命体)D.eq\x(人类)eq\o(,\s\up7(比较))eq\x(恐龙时代的霸主)eq\o(→,\s\up7(突出))eq\x(人类掌握着高科技)eq\o(→,\s\up7(推出))eq\x(\a\al(人类会改变,灭绝的命运))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叙述说明时列数字能准确、直观地说明事物的特点。材料二中“46亿年”“300万年”“6000年”三组数字,准确地说明了人类文明在地球的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间的事情。B.三则材料都非常关注人类未来的命运。只要掌握科学技术,人类就能完全改变地球。现在最令人担心的是,人类能不能在“毁灭”前撤离地球。C.材料二语言表述科学、严谨、准确,对暂时还无法确定的事物,使用表示推测、不确定的“或许”“几乎”等词语,准确地表达了文章所述的内容。D.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必须有“大气层”“水”等基本条件,科学家在探索宇宙星体时,筛选二十四颗“宜居星体”后发现了“新地球”,气候更适合人类生存。6.根据上述材料,探讨分析人类应如何长久生存发展,简要说明理由。(6分)答:(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盛放的百合淡巴菰世间所有的花,都是可爱的。如果我只能选择一束,插在花瓶里,我会毫不犹豫地把手伸向百合花,无论是粉色、白色、黄色,皆喜。可是,近些年,我已经和百合花疏离得陌生且隔膜了。我清晰地记得,最后一次买百合花是在7年前的那个初春,我回北京探望病重的父亲。与癌症抗争了8个年头的他,已经形销骨立,疼痛折磨得他连刷牙也要蹲在地上。这个当年在边境作战中用铮铮铁骨对抗枪林弹雨的军人,没有倒在前沿阵地,却被病魔击垮了。我们都明白,那个说“再见”的日子已经近在眼前了。父亲一辈子爱花草植物,但凡能出门走走,都会举着我淘汰的那个尼康相机对着小区花丛和树木拍个不停。屋里更像是个小植物园,客厅卧室都是盆盆罐罐开花或不开花的植物。是预感到主人气数将尽吗?那个冬天,许多已经跟了父母多年的花草居然相继死掉了。望着那只剩下枯枝的破败景象,我决定去不远处的花卉市场买束鲜花,给萧瑟的屋里带来点生机。买什么花,我知道根本不用问父母。他们从不挑剔。我买了一束粉百合,挑了花苞最大最饱满的几枝。那束“最好的百合”被插在花瓶里,最终一朵也没开。那鼓胀的花苞像一条条饥饿而死的蚕,没能挺过路上那半个小时的寒冷。“多可惜!那么好的花,活活冻死了。”父亲一脸惋惜,佝偻着站在那儿,他已经比去年矮了一大截。他眼里充满怜惜,似乎那花的生命比他的还金贵,似乎忘记了他自己也将油枯灯尽。不久,父亲走了。当时窗外一树桃花开得正绚烂。他不仅彻底卧床,还瘦得脱了相。他早没力气说话了,微微摆摆手,拒绝了母亲想搀扶他去窗前看一眼那美丽桃花的建议。从那以后,我再也没买过百合花。甚至,每次看到它们,我都本能地转移视线。它们好像是一根刺,一个伤症,提醒我那个料峭的春日,那个对着一束花惋惜的父亲。花和父亲,都提前结束了生命的旅程。花被扔掉。父亲被埋在了土下,陪伴着那些青了又黄的小草。我们都还活着,故作平静,过着没有他的日子。渐渐的,好像他离去导致的那个黑洞已经被庸常事物填补得越来越小了。一周前,我翻找驾照,在抽屉底部看到一个塑料袋裹着的东西,瘪瘪的、硬硬的。解开那死死打着结的袋子,里面却是父亲的黑白照片。我那五官俊朗、神态英气的父亲,似乎一点没在意被如此冷落,仍淡然而微笑地望着我。照片里的他穿着军装,四十出头的年纪。我知道那是他自己极喜欢的两张照片。看到父亲这样憋屈地被扣着关在抽屉里,我心里一阵疼痛。赶紧拿出来,擦干净,放在书架上。偶尔打扫除尘,或只是走过,我禁不住轻声呼唤他一声:爸爸!他只与我交换目光,微笑无语。有时,我的心会咯噔一下,陡然疼几秒。有时,我只是望着他,唤他一声,然后走开,继续手头正做的事。我明白,这么多年来,父亲并未走远。春天又来了。花儿们如期赴约。从公园跑步后回家,踟蹰着走进经常路过的那家花店,打量各路花神片刻,我突然上前,走近一堆粉色、白色、黄色的百合花。我选了黄色的两枝,各顶着四个花苞。天上飘起了细雨。我快步走着,尽量不去想几年前的那趟买花之行。换水、剪枝,去掉多余的叶子。我把它们插进一个细口大肚瓷瓶,放在客厅的书架旁。读书写字间隙,我不时默默地打量瓶中的花枝。是感觉到主人殷殷的目光吗?它们像懂事的孩子,晚上也不眠不休,趁我睡觉的时候,一朵朵悄然次第盛放。客厅里弥漫着馥郁的香气,经过它们时那芬芳更浓,热烈地扑过来,给我一个最厚实、最缠绵的拥抱。我不再担忧它们不开,而是忧心开得过快过猛。就像母亲,既期盼着孩子成长,又生怕他们太快长大。每天早晨,从卧室走进客厅,我会先跟它们打个招呼:“孩子们,早上好!”三朵,五朵,八朵。再一数,居然是九朵!有一个细小到我都没留意的花苞,居然也奋力地开放了!父亲在书架上,正望向这一瓶铃铛一般挂满枝头的百合,那微笑仍是淡定而温暖的,似乎在说,不错。他一向是个寡言安静的谦谦君子。我突然顿悟,要报答那个老人几年前的悲悯之心,这些花儿原来是为父亲开的。我感激得无以言表。这束世间最知心的百合花,它同时陪伴着这个世界的我和另一个世界的父亲。我俯下身,使劲嗅着每一朵花瓣,好让自己的身心都熏染上花香。我小心地触摸它们柔润的叶片,像触摸冬天里的第一场雪。面对着那纯洁脆弱的美,我也曾有过摇头叹息——我们,谁也不能逆时光而行。世间万物,其实哪样可以久留?无论美丑垢净,不过弹指即谢。然而,我们依旧深怀感恩,努力前行。忽然想起一个朋友去郊外踏青,眼高手低,拍了一组花红柳绿的照片,自知不尽如人意,配文云:你们尽力了,我也尽力了,足矣。老兵不死,只是逐渐凋零。是的,父亲尽力地活了,如这束尽力盛放的花。这也许,就叫作圆满。(有删改)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送给父亲的百合,花苞像“饥饿而死的蚕”,这个喻体表现了“我”对百合的惋惜,对买花未能给予父亲快乐的内疚自责。B.“我”认为百合花盛放是回报父亲当年的悲悯之心,说明“我”走出了父亲去世带来的情感阴霾,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C.作者描写照片中的父亲“五官俊朗、神态英气”,意在将壮年的父亲和老年的父亲构成对比,以突出父亲的衰老、病弱。D.“我”对百合先喜爱后疏离再感激,这种情感变化构成了散文的情感线索,既展现了“我”对生命认识的变化历程,也使文章富有波澜。8.“百合花”这个艺术形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答:9.朋友郊外踏青的照片配文是理解本文的关键,请结合文本谈谈对“你们尽力了,我也尽力了,足矣”这句话含义及作用的理解。(6分)答: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荆文王曰:“苋譆数犯我以义,违我以礼,与处则不安,旷之而不榖得焉。不以吾身爵之,后世有圣人,将以非不榖。”于是爵之五大夫。“申侯伯善持养吾意,吾所欲则先我为之,与处则安,旷之而不榖丧焉。不以吾身远之,后世有圣人,将以非不榖。”于是送而行之。晋平公铸为大钟,使工听之,皆以为调矣。师旷曰:“不调,请更铸之。”平公曰:“工皆以为调矣。”师旷曰:“后世有知音者,将知钟之不调也,臣窃为君耻之。”至于师涓而果知钟之不调也。是师旷欲善调钟,以为后世之知音者也。吕太公望封于齐,周公旦封于鲁,二君者甚相善也。相谓曰:“何以治国?”太公望曰:“尊贤上功。”周公旦曰:“亲亲上恩。”太公望曰:“鲁自此削矣。”周公旦曰鲁虽削有齐者亦必非吕氏也其后齐日以大至于霸二十四世而田成子有齐国鲁公以削至于觐存三十四世而亡。吴起治西河之外,王错谮之于魏武侯,武侯使人召之。吴起至于岸门,止车而望西河,泣数行而下。其仆谓吴起曰:“窃观公之意,视释天下若释躧,今去西河而泣,何也?”吴起抿泣而应之曰:“子不识。君知我而使我毕能,西河可以王。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取不久矣,魏从此削矣。”吴起果去魏入楚。有间,西河毕入秦,秦日益大。此吴起之所先见而泣也。魏公叔痤疾,惠王往问之,曰:“公叔之疾,嗟!疾甚矣!将奈社稷何?”公叔对曰:“臣之御庶子鞅,愿王以国听之也。为不能听,勿使出境。”王不应,出而谓左右曰:“岂不悲哉?以公叔之贤,而今谓寡人必以国听鞅,悖也夫!”公叔死,公孙鞅西游秦,秦孝公听之。秦果用强,魏果用弱,非公叔痤之悖也,魏王则悖也。夫悖者之患,固以不悖为悖。(节选自《吕氏春秋·仲冬纪》)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周公旦曰/鲁虽削/有齐者亦必非吕氏也/其后/齐日以大至/于霸二十四世/而田成子有齐国/鲁公以削/至于觐存/三十四世而亡B.周公旦曰/鲁虽削/有齐者亦必非吕氏也/其后/齐日以大/至于霸/二十四世而田成子有齐国/鲁公以削/至于觐存/三十四世而亡C.周公旦曰/鲁虽削有齐者/亦必非吕氏也/其后/齐日以大/至于霸二十四世/而田成子有齐国/鲁公以削/至于觐存/三十四世而亡D.周公旦曰/鲁虽削有齐者/亦必非吕氏也/其后/齐日以大至于霸/二十四世而田成子有齐国/鲁公以削/至于觐存/三十四世而亡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数犯”意思是多次冒犯,“数”与《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的“数”字含义相同。B.“远之”意思是远离他,“远”与《烛之武退秦师》“越国以鄙远”的“远”字含义不同。C.“以为”意思是认为,与《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的“以为”含义不同。D.“去魏”指离开魏国,“去”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彭泽去家百里”的“去”字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荆文王有察人之明,无论是对于善于领会自己心意、凡事预先做好工作的申侯伯,还是屡次触犯他、对他无礼的苋譆,他都能重用。B.晋平公铸了一口大钟,师旷认为此钟音色不够协调,请求重新铸造,但其他乐工都认为没有问题,所以晋平公没有采纳他的意见。C.太公望和周公旦分别被封于鲁与齐,但他们二人的治国方法不同,两国最终的命运也不同,而这结果与两人对对方的预测相符合。D.魏国公叔痤病重时向魏惠王举荐了自己的御庶子公孙鞅,但遗憾的是魏惠王并没有重用他,公孙鞅被秦孝公重用,秦国因此强大。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不以吾身爵之,后世有圣人,将以非不榖。译文:(2)秦果用强,魏果用弱,非公叔痤之悖也,魏王则悖也。译文:(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荆门浮舟望蜀江①李白春水月峡②来,浮舟望安极。正是桃花流,依然锦江③色。江色绿且明,茫茫与天平。逶迤巴山尽,摇曳楚云行。雪照聚沙雁,花飞出谷莺。芳洲却已转,碧树森森迎。流目浦烟夕,扬帆海月生。江陵识遥火,应到渚宫城。【注】①诗人在流放夜郎途中,行至夔州(今重庆奉节县)白帝城,遇赦得释,于是乘舟东下,行至荆门(今属湖北)写了这首清雄奔放的名作。②月峡:四川巴县的明月峡。③锦江:岷江流经成都的一段河流。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前四句写诗人在舟中见到的景象:江水浩渺无垠,奔腾的锦江水依旧秀美。B.第五、六句对江水鲜亮的色彩加以描摹,水天相接,明丽如画,意境开阔。C.第七至十二句融情于景,诗人遇赦得释的喜悦之情融于明媚的画卷之中。D.最后四句诗人在日暮月升中远眺,画面给人以无尽的遐思想象,极富余味。15.这首诗中“逶迤”往后六句有如一组连续不断的电影镜头,引人入胜。请简要描绘这组镜头展现的画面。(6分)答:(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白居易《琵琶行》中“,”两句,写琵琶女以娴熟的技艺演奏了当时有名的两首乐曲。(2)李商隐《锦瑟》“,”两句中的数目字,引发了后世读者的多种解读。(3)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中“,”两句,以花落归根为喻,抒发了诗人虽然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情怀。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边疆。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①、“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高树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绝非易事,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有②、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有出类拔萃、③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答:18.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两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答:19.第二段的主要修辞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其效果。(3分)答:(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兵家常言“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在日常教育活动中,人们也往往不假思索地认定,①,然而德西效应却刷新了人们的这一惯常认识。德西效应是心理学家德西在实验中发现的一种现象:他随机抽调部分学生去解一些有趣的智力难题,实验组的学生每完成一道难题,会得到物质奖励,而另一组则无奖励。当进入学生自由休息时段后,他发现无奖励组仍然在继续解题的学生数,明显多于有奖励组,实验时间越长,这种反差越显著。这种现象启示教育工作者,②,给予适当的外界激励,或许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但是,如果学生内心对学习活动已经很感兴趣,此时再给学生奖励不仅是多此一举,还有可能适得其反。一味奖励会导致学生的目标从学习内容上转移开,③,反而抑制了内在的兴趣,一旦失去外在奖励,则会学习动力全无。故而,教育者使用奖励一定要正确适度。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答:21.依据上面文段提供的信息,用一个长句给“德西效应”下定义。要求语言简明,不超过50个字。(5分)答: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表情包作为一种视觉符号,既可以让人们迅速直观地表达情绪,也可以有效避免单一使用文字进行交流可能带来的尴尬,所以,在以网络为媒介的人际交往中,人们更习惯用表情包来一步到位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绪。然而,也有人开始怀念需要经过大脑的思考、词语的选择、语言的组织才能有效表达自己情感的传统的文字交流方式。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模拟评估卷(三)1.BB项,“西方语言没有不时省略主语的句式特点,叙事时较难将人物和场景融为一体”于文无据。由第二段可知,“中国古代句式不时省略主语,更强化了这种(三体交融)效应”,西方小说在叙事时“往往离开人物,从另一视角描写环境,细及它的细枝末节、历史沿革,以便给人物活动预先构建一个场景”,没有谈及西方语言是否有“省略主语”的句式,更谈不上“叙事时较难将人物和场景融为一体”。2.DA项,“证明了流动视角和复眼映视式的视角优于定点透视”说法有误。文章开篇虽提及西方叙事作品采用“定点透视”,中国传统叙事作品往往采取“流动的视角”或“复眼映视式的视角”,但只是客观陈述,没有扬此抑彼的意味。B项,“论证流动视角更利于人物性格的塑造”理解错误。第二段以“大闹快活林”为例,是为了说明“中国古代句式不时省略主语,更强化了这种‘三体交融’效应”。C项,文章举此例的目的,在于说明视角流动的方式是灵活的,而不是论证视角在同一层面和不同层面流动存在着差别。3.CC项,由第五段可知,《阅微草堂笔记》运用了复眼映视式视角,“使小小文本具有多重功能”,“因而这篇笔记简直成了视角及其功能的小小实验室”。《阅微草堂笔记》只是一个笔记小说在这方面成功的例子,并不能说明“笔记小说”“在采用流动视角或复眼映视式视角叙事时,更容易实现多重的叙事功能”。4.D文中“或许人类最终的命运,也会与他们截然不同”。“或许”一词并没有肯定推出人类会改变灭绝的命运。另外,原文是“还处于科技较低的水平”而不是“高科技”。故选D。5.B“只要……就”太绝对。另外,“现在最令人担心的是”原文是“现在不必过于忧心”。故选B。6.答案:示例:人类想要长久地生存发展,就必须要从宇宙太空着手,或许移民太空别的星球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理由:①地球存在着周期性,不同的时期,统治地球的生物几乎都会灭绝,那么最终我们人类在地球上也可能会重蹈覆辙。②现在的人类,拥有智慧,创造了文明,人类社会科学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③科学家发现了适宜人类居住的“新地球”,气候更适合人类生存。7.C“以突出父亲的衰老、病弱”错,此时父亲已经去世多年,没有必要再突出他的衰老、病弱,此时描写照片中的父亲英气俊朗,意在表明父亲曾经如同尽力盛放的花一样灿烂辉煌过。8.答案:①百合花是本文的物象线索。两次买百合花、百合花与父亲、对百合花的感情变化构成了全文的主要内容。②百合花的凋零与盛开蕴含着哲理。文章借百合花表达了“只要用力生活过,生命就是圆满的”的主题。③烘托父亲形象。百合花和父亲一样都曾认真地活过,两者的形象相得益彰。④百合花寄托了我对父亲的思念和崇敬之情。9.答案:含义:我们应该对花的生长心怀感恩,对自然万物心存感恩,世间万物,转眼即逝,但只要努力前行,用心生活,也就圆满了。作用:①深化文章主旨。借朋友对拍照片所持的态度“尽力了,足矣”,侧面印证自己对父亲人生的评价:用心活过就是生命的圆满。②丰富文章内容,朋友拍照的内容看似闲笔,实则丰富文章内容,符合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10.B“鲁虽削”一句,“鲁”是主语,“削”是谓语,意思完整,其后断开;“有齐者”做“亦必非吕氏”的主语,中间不断开,排除C、D;“至于霸”中“至于”是古今异义词,“到……地步”的意思,中间不断开,排除A;“二十四世而田成子有齐国”中“二十四世”表“田成子有齐国”的时间,中间不宜断开,排除A、C。故选B。11.D含义不同,《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彭泽去家百里”的“去”字含义是“距离”。12.A“他都能重用”错,原文为“‘申侯伯善持养吾意……。’于是送而行之”,可知荆文王将投其所好的申侯伯赶走了。并不是都能重用。13.答案:(1)假如我不亲自授予他爵位,将来如果有圣人,将会以此责怪我。(2)秦国果然就因此强大,魏国果然就因此而削弱,不是公叔痤荒谬,魏王才荒谬。解析:(1)“爵”,名作动,授予爵位;第二个“以”,以此;“非”,责怪;“不榖”,君主的谦称,可以译为“我”。(2)“用”,因此;“悖”,荒谬;“非公叔痤之悖也,魏王则悖也”,判断句,不是公叔痤荒谬,魏王才荒谬。【参考译文】楚文王说:“苋譆屡次据义冒犯我,据礼拂逆我的心意,与他在一起就觉得不安,但时间久了之后,我从中有所得。假如我不亲自授予他爵位,将来如果有圣人,将会以此责怪我。”于是授予他五大夫的爵位。(楚文王又说:)“申侯伯非常擅长把握并迎合我的心意,我想要什么,他就会在我之前准备好什么,与他在一起觉得很安逸,时间一长,我从中有所失。假如我不远离他,后代如果有圣人,就一定会因此责怪于我。”于是送走了他。晋平公叫人铸成了一口大钟,让乐工听听并评判钟的音调,乐工都认为合乎音调了。师旷听了说:“不合调,请重新铸造它。”晋平公说:“乐工都认为合调啊。”师旷说:“后代如果有懂得音律的人,将会知道这钟不合调,我私下里为您感到羞耻。”大钟传到师涓这一代,就果然听出那钟声不合调。由此看来,师旷想要让钟声更加和谐,是想到了后代有精通音律的人啊!吕太公望分封在齐地,周公旦分封在鲁地,两人关系很友好。相互说:“用什么治国?”太公望说:“尊敬贤人,崇尚有功绩的人。”周公旦说:“亲近亲人,崇尚恩人。”太公望说:“鲁国从此就削弱了。”周公旦说:“鲁国虽然削弱了,但占有齐国的也一定不是吕氏。”后来,齐日益强大,以至于称霸诸侯,但传到二十四世被田成子占据了;鲁国也日益削弱,以至于仅能维持生存,传到三十四代后就灭亡了。吴起治理西河之外,王错在魏武侯面前讲吴起的坏话,武侯派人召吴起回朝。吴起到了岸门,停车而望西河,流下数行眼泪。他的仆从对吴起说:“我私下看您的意思,把舍弃天下像舍弃鞋子一样,现在你离开西河而流泪,为什么呢?”吴起擦拭眼泪回答说:“你不理解我。如果国君理解我让我竭尽全力治理西河,那就可以帮助君王成就王业。现在国君听信坏人的议论,而不理解我,西河被秦国攻取为时不久了,魏国从此削弱了。”吴起果然离开魏国去楚国。不久,西河全部落入秦人之手,秦国日益强大,这就是吴起之所以有先见而哭泣的原因。魏国公叔痤生病。惠王去看望他,说:“公叔的病,唉!病很重啊!国家将怎么办呢?”公叔回答说:“臣的御庶子公孙鞅,希望国王把国事托付给他。如不能用他,不要让他离开国境。”惠王不回答,出来后对左右说:“难道不悲哀吗?凭公叔痤的贤明,如今竟叫我一定把国事交托给公孙鞅,荒谬啊!”公叔痤死后,公孙鞅向西进入秦国,秦孝公听他的意见,秦国果然就因此强大,魏国果然就因此而削弱,不是公叔痤荒谬,魏王才荒谬。荒谬者的祸患,本来就是把不荒谬当成荒谬。14.A“奔腾的锦江水依旧秀美”不是诗人眼前所见,而是虚写。根据诗歌注释可知,这首诗是诗人乘船行至荆门时所作,此时诗人不可能看到位于成都的锦江。15.答案:①镜头一:巴山曲折连绵,逐渐消失在眼前;楚云舒卷变化,摇曳多姿一路随行。②镜头二:江边,日照白沙,明亮如雪,群雁在沙洲上聚息;岸上,黄莺飞出山谷,漂亮得像花儿一样飞舞。③镜头三:江中沙洲,芳草萋萋,随江流转,迎面而来的是郁郁葱葱、苍翠繁茂的森林。(描绘时要包含主要意象,语言形象,有画面感)解析:题干要求描述“逶迤巴山尽……碧树森森迎”这六句诗所展现的画面,回答时一定要逐句分析,每句中的主要意象不要遗漏,每两句作为一组来描绘画面,且描述语言一定要优美,不能把对语句的直白翻译作为答案,要营造出美好的意境,给人立体的画面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诗歌对译】春水/月峡来,春水从那明月峡滚滚而来,浮舟/望安极。我在漂浮的船上极目远望。正是/桃花流,正是桃花漂流江面的时候,依然/锦江色。就像那锦江一样春意盎然。江色/绿且明,江水颜色碧绿且明亮,茫茫/与天平。茫茫无际,与天齐平。逶迤/巴山尽,巴山曲折连绵,逐渐消失在我眼前,摇曳/楚云行。楚云舒卷变化,摇曳多姿一路随行。雪照/聚沙雁,日照白沙,明亮如雪,群雁在沙洲上聚息,花飞/出谷莺。好像花儿一样飞舞,那是飞出山谷的黄莺。芳洲/却已转,江中沙洲,芳草萋萋,随江流转,碧树/森森迎。郁郁葱葱、苍翠繁茂的森林相迎。流目/浦烟夕,放眼望去,傍晚江浦上水雾氤氲,扬帆/海月生。海上明月,与白帆一起冉冉上升。江陵/识遥火,远远看到江陵城墙上的灯火,应到/渚宫城。就知道很快要到达那渚宫城。【思想内容鉴赏】诗的前六句写诗人在舟中望江水的所见所感,着重描绘江水。第一、二句照应诗歌标题。第三、四句对江水的描写较为概括。第五、六句则作进一步的勾画,江水茫茫无际,好像与天相接。这两句既从色彩上加以点染,使其明丽如画,又写出了江水一泻千里、烟波浩渺的雄姿。中间六句是另一幅图画,绘景细致。随着行舟的前进,诗人纵目四观,景物宜人,春光骀荡。诗人不仅绘出了绚丽明媚的画卷,而且传达出融于画境的欢快喜悦之情。最后四句写日暮江面月升、渚宫城灯火点点闪烁不定的景象,动态感十足。16.答案:(1)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2)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7.答案:①离群索居②废寝忘食③巧夺天工(答案不唯一,符合语境即可)解析:第一空语境形容工匠精神并不是让人离开集体,应填“离群索居”。离群索居:离开集体或群众,过孤独的生活。第二空语境是说工匠精神应当勤奋,应填“废寝忘食”。废寝忘食:顾不得睡,忘记了吃。形容非常专心和勤奋。第三空语境是形容工匠的技艺高超,应填“巧夺天工”。巧夺天工: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高超绝妙。18.答案:一盏枯灯一刻刀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一把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解析:解答此题,首先分解画波浪线句子的并列主语,然后把并列主语分别与谓语部分“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19.答案:排比。效果:①内容集中,使论证更有说服力;②语句整齐,节奏鲜明,论述气势充沛。解析:第二段中连用三个“没有……怎有……”句式相同的句子,构成排比句式,“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运用一系列四字成语作为定语,更有力地说明了工匠精神的内涵,使论证更有说服力。且三个相同的句子构成排比,可以使文本语言节奏鲜明,论述气势充沛。20.答案:①奖励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②当学生缺乏内在学习动机时③只专注于外在的奖励解析:①处由前文“兵家常言‘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在日常教育活动中,人们也往往不假思索地认定”可知,语段是由“兵家”引出日常教育活动中的“重赏”,故此处应填写“奖励能激励学生学习”或“奖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类的内容;②处根据前文的实验结果和后文的“给予适当的外界激励,或许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但是,如果学生内心对学习活动已经很感兴趣”可以看出,此处应填写什么情况下给予学生外界激励,即“当学生缺乏内在学习动机时”;③处根据前后文内容“一味奖励会导致学生的目标从学习内容上转移开……反而抑制了内在的兴趣”可知,此处应填写“只专注于外在的奖励(激励)”一类的内容。21.答案:德西效应是指适度的奖励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但过多的奖励却有可能降低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兴趣的现象(规律)。解析:根据“德西效应是心理学家德西在实验中发现的一种现象”可以看出“德西效应”的属概念应是“现象”或者换为同义词“规律”;根据实验结果“给予适当的外界激励,或许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反而抑制了内在的兴趣,一旦失去外在奖励,则会学习动力全无。故而,教育者使用奖励一定要正确适度”可以概括出对属概念的限制性内容“适当的外界激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过多的奖励,会抑制内在的兴趣”;故可归纳为:德西效应是指适度的奖励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但过多的奖励却有可能降低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兴趣的现象(规律)。22.材料解读:材料共两句话。第一句话介绍了网络时代中表情包这一日趋流行的现代交流方式,点明其具有简洁直观、形式丰富、使用便捷等特点;第二句话指出人们对传统文字交流方式的怀念,认为经过深思熟虑而组织出来的文字语言才能有效地表达情感。不难看出,材料意在引导考生思考现代表情包交流与传统文字交流之辩,而题干中的“谈谈你的看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