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七校联考2024届初中化学毕业考试模拟冲刺卷含解析_第1页
广东省深圳七校联考2024届初中化学毕业考试模拟冲刺卷含解析_第2页
广东省深圳七校联考2024届初中化学毕业考试模拟冲刺卷含解析_第3页
广东省深圳七校联考2024届初中化学毕业考试模拟冲刺卷含解析_第4页
广东省深圳七校联考2024届初中化学毕业考试模拟冲刺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深圳七校联考2024届初中化学毕业考试模拟冲刺卷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1.一包白色固体,可能由硫酸钾、氢氧化钾、碳酸钙、硝酸钡、硝酸镁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为探究该固体的成分,某同学取适量样品实验如下:根据以上信息,下列判断错误的是A.滤渣a的成分是碳酸钙、氢氧化镁B.该样品中一定不含硫酸钾,可能含硝酸钡C.滤液中一定含氢氧根离子、钾离子和硝酸根离子D.若①“滤渣全部溶解”变为“滤渣部分溶解”,其他现象不变,则原样品不能确定是否含硝酸镁2.实验室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食盐水,因操作不当造成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低。分析以下原因,其中一定不会导致这种误差发生的是A.量取水时,仰视量筒的读数B.称取固体时,左盘放祛码,右盘放食盐C.配制溶液时,烧杯中原来留有水D.配制好的溶液转移到细口试剂瓶时,有一些液体流到瓶外3.下列我国科技成果所涉及物质的应用中,发生的不是化学变化的是()A.甲醇低温所制氢气用于新能源汽车B.利用第三代铝锂合金材料打造大型客机C919C.用液体氢气、氧气发射火箭D.开采可燃冰,将其作为能源使用4.硝酸钾和氯化铵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由图甲获得的信息中,不正确的是A.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t1℃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铵的溶解度C.t1℃时,氯化铵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2:5D.t2℃时,硝酸钾饱和溶液比氯化铵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5.对“混合物”理解错误的是()A.一定由多种物质组成 B.一定有多种分子组成C.可能由一种元素组成 D.可能由多种原子组成6.下列问题的研究中,未利用对比实验思想方法的是()A.研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B.研究铁生锈的条件C.研究燃烧的条件D.研究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7.用图进行实验,说法正确的是(已知:白磷着火点:40℃,红磷着火点:240℃)A.白磷和红磷一直不燃烧B.加试管塞上橡皮塞的目的是隔绝空气C.甲乙对照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D.甲乙对照能得出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8.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目的的是A.除去N2中的少量O2,将气体通过灼热的铜网B.除去CaCl2溶液中的少量HCl,加过量的CaCO3,过滤C.除去铁粉中的少量铜粉,加过量的稀硫酸,过滤D.用点燃的方法鉴别涤纶线和羊毛线9.化学方程式与事实相符且正确的是A.4Fe+3O22Fe2O3 B.CuO+CCu+CO↑C.CuSO4+2NaOH=Na2SO4+Cu(OH)2↓ D.CO2+Ca(OH)2=CaCO3+H2O10.均衡膳食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下列食物主要为我们提供糖类的是A.米饭、土豆 B.番茄、黄瓜C.牛肉、鸡蛋 D.奶油、花生油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11.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水。请回答下列有关水的问题。(1)抚顺“热高温泉”远近闻名,可用____检验温泉水是硬水还是软水。(2)常用来净水的方法有吸附、沉淀、过滤、蒸馏等,其中净水程度最高的是____。能够除去水中异味的物质是____(填名称)。(3)电解水实验可以证明水是由__组成的。(4)请你写出一条生活中节约用水的做法____。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12.硫酸锌溶液可以作木材防腐剂。工业上常用红锌矿(主要含)和18%~25%稀硫酸为原料制取硫酸锌。现取某红锌矿与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最后得到硫酸锌,则红锌矿中氧化锌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假设红锌矿中的杂质不与稀硫酸反应)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13.置换反应是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之一。金属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一般是活动性较强的金属可把活动性较弱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如铜和硝酸银溶液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非金属单质也具有类似金属与盐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的规律,即活动性较强的非金属可把活动性较弱的非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如在溶液中可发生下列反应:Cl2+2NaBr==2NaCl+Br2,I2+Na2S==2NaI+S↓,Br2+2KI==2KBr+I2由此可判断:①S、Cl2、I2、Br2非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②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错误的是___________。ACl2+2NaI===2NaCl+I2BI2+2KBr===2KI+Br2CBr2+Na2S===2NaBr+S↓DCl2+K2S===2KCl+S↓14.为加深对一氧化碳还原性的理解,减少一氧化碳对环境的污染,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图B中,薄铜片受热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趁热将图B所示的薄铜片插入到图A所示的装置中(如图C所示),观察薄铜片的颜色变化,现象是;振荡集气瓶,观察到的现象是。实验结束后用燃着的木条点燃瓶中的剩余气体,有明显的蓝色火焰出现,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15.小丽来到实验室,看到实验桌上有一瓶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固体,于是她对这瓶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展开探究。[提出问题]这瓶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猜想假设]猜想一:没有变质,固体物质是NaOH;猜想二:部份变质,固体物质是NaOH和Na2CO3;猜想三:完全变质,固体物质是_____。[实验探究]为了探究固体成分,他们分别进行了如下实验:(1)写出氢氧化钠变质的化学方程式_____。(2)为了进一步确定这瓶固体的成分,丙同学设计了如下方案,请你完成下列实验报告:实验方案实验步骤实验的现象实验结论实验方案Ⅰ取样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稀盐酸。出现大量气泡说明猜想一不成立实验方案Ⅱ①取样于试管中,加水溶解,滴入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色说明猜想二成立②向①反应后溶液,滴入过量的Ca(OH)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溶液显_____色实验方案Ⅲ①取样于试管中,加水溶解,滴入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色说明猜想三成立。②向①反应后溶液,滴入过量的CaCl2溶液产生_____,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反思和评价]1、在设计的实验方案中,其中有一种不合理的方案是_____。2、在实验方案Ⅲ的探究中,能代替CaCl2溶液进行实验的是_____。(填序号)①稀硝酸;②Ba(OH)2溶液:③Ba(NO3)2溶液;④K2CO3溶液:⑤Ca(NO3)2溶液16.某学校的探究性学习小组发现,铜绿[Cu(OH)2CO3]受热分解后,除生成CO2和水蒸气外,试管中还有一些黑色粉末状固体。他们通过实验探究,分析黑色固体的组成,并验证产生的气体。请填空:(1)提出问题:黑色固体是什么?(2)猜想与假设:黑色团体可能是:a.炭粉b.氧化铜c_____。(3)查阅资料:炭粉和氧化铜均为黑色固体,其中炭粉不与稀酸反应,也不溶于稀酸,而氧化铜可与稀酸反应而溶解。(4)设计实验方案:向试管中的黑色固体滴加足量的_____(填化学式)溶液,充分反应后,观察固体的溶解情况和所得溶液的颜色。(5)现象与结论:假如现象为_____,则猜想c成立。(6)若用如图装置验证两种气体生成物,应将生成的混合气体先通过_____装置,反之会有何影响?_____。当将气体通入装置A进行验证时,气流应从_____通入。

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1、B【解析】

样品溶于水得到滤渣1.1g,能够全部溶于稀盐酸,且产生0.44g的二氧化碳,说明沉淀一定含有碳酸钙,一定没有硫酸钡;

设产生0.44g的二氧化碳需要碳酸钙的质量为x。x=1g<1.1g,因此沉淀还有氢氧化镁;则沉淀a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

滤液通入二氧化碳产生沉淀,说明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钾反应产生碳酸钾,碳酸钾和硝酸钡反应产生的碳酸钡沉淀,因此滤液中含有氢氧化钾、硝酸钡和硝酸钾;

A、滤渣a的成分是碳酸钙、氢氧化镁,故A正确;

B、该样品中一定不含有硫酸钾,一定含有硝酸钡,故B错误;

C、滤液中含有氢氧化钾、硝酸钡,滤液中一定含有钡离子、氢氧根离子、钾离子和硝酸根离子,故C正确;

D、现象①“滤渣全部溶解”变为“滤渣部分溶解”,其他现象不变,可以知道沉淀a一定含有碳酸钙和硫酸钡沉淀,就不一定含有氢氧化镁沉淀,因此无法确定硝酸镁的存在,故D正确。

故选:B。2、D【解析】

A、量取水仰视,会导致量取的水变多,溶液质量增大,质量分数减小,A选项会导致该误差,不合题意;B、在称量时“左码右物”,再用到游码时会导致溶质质量减小,则质量分数减小,B选项可能会导致该误差,不合题意;C、烧杯中原来留有水会导致量取的水变多,溶液质量增大,质量分数减小,C选项会导致该误差,不合题意;D、配制好的溶液其质量分数已经固定,且溶液时均一且稳定的,故溅出少量溶液不会影响质量分数,D选项符合题意;故选D。3、B【解析】

A、甲醇低温所制氢气用于新能源汽车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A不正确。B、利用第三代铝锂合金材料打造大型客机C919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B正确。C、用液体氢气、氧气发射火箭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C不正确。D、开采可燃冰,将其作为能源使用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D不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可以依据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实质进行。4、C【解析】

A、由图像知,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不符合题意;B、由图像知,t1℃时,硝酸钾的图像在氯化铵的图像的上方,所以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铵的溶解度,故不符合题意;C、t1℃时,氯化铵的溶解度40g,所以在氯化铵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40g:140g≠2:5,故符合题意;D、t2℃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铵的溶解度,根据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所以硝酸钾饱和溶液比氯化铵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故不符合题意。故选C。5、B【解析】

A、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称为混合物,故混合物一定由多种物质组成,正确;B、混合物可能由分子组成,也可能由原子组成等等,不一定由多种分子组成,错误;C、混合物可能由一种元素组成,例如金刚石和石墨组成的混合物只有碳元素,正确;D、混合物可能由多种原子组成,例如金刚石和晶体硅的混合物,正确。故选B。6、A【解析】A、通过白磷燃烧消耗集气瓶中的氧气,测量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可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不存在对比实验,没有利用对比方法,符合题意;B、铁钉锈蚀的实验是通过在不同的环境中来比较而得出其锈蚀的条件,利用对比方法,不符合题意;C、铜片上的白磷与铜片上的红磷都与氧气接触,都属于可燃物,变量是着火点不同,白磷着火点低,红磷着火点高,热水能使白磷达到着火点,不能使红磷达到着火点,证明可燃物燃烧温度必须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利用对比方法,不符合题意;D、纸花都是用石蕊溶液染成,都与二氧化碳接触,变量是一瓶内纸花中有水,一瓶内纸花中没有水,由实验可知没有水的纸花没变色,含有水的纸花变成红色,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一种酸,酸使石蕊试纸变成红色,利用对比方法,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睛:对比实验可通过若干个装置同时探究一个或多个条件对同一事件的影响,其关键是必须至少有一组作为对照。7、D【解析】

A、甲试管中存在空气,温度达到白磷着火点且有空气存在,白磷会燃烧,故选项说法错误;B、白磷燃烧会产生白烟,加试管塞的目的是防止有毒物质逸入空气,防止空气污染,故选项说法错误;C、甲乙都与空气接触,甲乙对照不是探究燃烧需要氧气,故选项说法错误;D、甲实验温度达到白磷着火点且与空气接触,白磷燃烧,乙实验与空气接触但是温度没达到红磷着火点,红磷不燃烧,甲乙实验对照能得出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8、C【解析】

A.除去N2中的少量O2,将气体通过灼热的铜网,氧气和铜反应生成氧化铜,氮气不反应,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B.除去CaCl2溶液中的少量HCl,加过量的CaCO3,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二氧化碳、水,过滤,溶液中溶质只有氯化钙,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C.铁和硫酸反应,而铜不反应,除去铁粉中的少量铜粉,加过量的稀硫酸,过滤,固体只有铜,选项错误,符合题意;D.用点燃的方法鉴别涤纶线和羊毛线,有烧焦羽毛气味的为羊毛,基本没有气味的为涤纶,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9、C【解析】

A、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该化学方程式中生成物的化学式书写错误,正确的化学方程式是4Fe+3O2Fe3O4,故A错误;B、氧化铜与碳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该化学方程式中生成物的化学式书写错误,正确的化学方程式是2CuO+C2Cu+CO2↑,故B错误;C、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铜沉淀,该化学方程式正确,故C正确;D、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碳酸钙化学式右边应有沉淀符号,正确的化学方程式是CO2+Ca(OH)2=CaCO3↓+H2O,故D错误。故选C。【点睛】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然后再根据方程式的书写规则进行判断;化学方程式正误判断方法是:先看化学式是否正确,再看配平,再看反应条件,再看气体和沉淀,最后短线改成等号。10、A【解析】A、米饭、土豆中富含糖类,正确;B、番茄、黄瓜中富含维生素,错误;C、牛肉、鸡蛋中富含蛋白质,错误;D、奶油、花生油中富含油脂,错误。故选A。点睛:掌握各营养素的食物来源是解题关键。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11、肥皂水蒸馏活性炭氢、氧元素淘米水浇花(合理即可)【解析】

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详解】(1)用肥皂水检验温泉水是硬水还是软水,产生泡沫较多的为软水,泡沫较少的为硬水。(2)常用来净水的方法有吸附、沉淀、过滤后的水含有较多杂质,蒸馏后的水属于纯净物,故其中净水程度最高的是蒸馏。活性炭具有吸附性,故能够除去水中异味的物质是活性炭。(3)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故实验可以证明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4)生活中节约用水的做法是淘米水浇花。【点睛】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12、81%【解析】

设红锌矿中氧化锌的质量为。红锌矿中氧化锌的质量分数为答:红锌矿中氧化锌的质量分数为81%。【点睛】方程式的计算,关键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找出相关物质的质量关系,利用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比不变进行列比例计算,易错点是,由方程式求质量比算数错误,所以这一步要仔细检查。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13、Cu+2AgNO3===Cu(NO3)2+2Ag。Cl2>Br2>I2>S。B【解析】

(1)铜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了银和硝酸铜,反应的方程式是:Cu+2AgNO3===Cu(NO3)2+2Ag;铜的表面附着着银灰色固体,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故填:Cu+2AgNO3===Cu(NO3)2+2Ag

(2)(1)根据活动性较强的非金属可把活动性较弱的非金属从其溶液中置换出来,由反应Cl2+2NaBr==2NaCl+Br2,可判断Cl2的活动性比Br2强;由Br2+2KI==2KBr+I2可判断Br2的活动性比I2强;由I2+Na2S==2NaI+S↓可判断I2的活动性比S强,综合以上判断,可得四种非金属单质Cl2、Br2、I2、S活动性的强弱关系为:Cl2>Br2>I2>S;(2)ACl2+2NaI===2NaCl+I2方程式书写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B、I2+2KBr===2KI+Br2;因为Br2的活动性比I2强,该反应不能发生,方程式书写错误;故符合题意;

C、Br2+Na2S===2NaBr+S↓,方程式书写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D、Cl2+K2S===2KCl+S↓,方程式书写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点睛】根据铜与硝酸银的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活动性较强的非金属可把活动性较弱的非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来比较非金属单质活动性的强弱,并据此判断反应的正误。14、(1)2Cu+O22CuO(2)薄铜片表面由黑变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2CO+O22CO2【解析】(1)铜和氧气在加热条件下生成生成黑色固体氧化铜,反应方程式为2Cu+O22CuO(2)氧化铜和一氧化碳在加热条件生成二氧化碳和铜,铜是红色固体,所以薄铜片表面由黑变红;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一氧化碳在点燃条件下和氧气生成二氧化碳,有淡蓝色火焰,反应方程式为2CO+O22CO2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15、Na2CO3红白色沉淀Ⅱ③⑤【解析】

猜想假设:氢氧化钠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故如完全变质,则固体物质是:Na2CO3;实验探究:(1)氢氧化钠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实验方案Ⅱ:实验结论为猜想二成立,故固体物质是NaOH和Na2CO3,①取样于试管中,加水溶解,滴入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色,②向①反应后溶液,滴入过量的Ca(OH)2溶液,氢氧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故实验现象为:产生白色沉淀,溶液显红色;实验方案Ⅲ:结论为猜想三成立,则该固体为碳酸钠,①取样于试管中,加水溶解,滴入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色,②向①反应后溶液,滴入过量的CaCl2溶液,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故实验现象为:产生白色沉淀,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反思和评价:1、在设计的实验方案中,其中有一种不合理的方案是:方案Ⅱ,因为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碳酸钙和氢氧化钠,生成的氢氧化钠也能使无色酚酞变红,无法证明固体中一定含氢氧化钠;2、①稀硝酸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硝酸钠、二氧化碳和水,有气泡产生,可以证明碳酸钠存在,稀硝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