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与西医学的区别_第1页
中医学与西医学的区别_第2页
中医学与西医学的区别_第3页
中医学与西医学的区别_第4页
中医学与西医学的区别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学区别于西医的特点主要有两个,即“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完整性以及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中医

基础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

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配合,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若人体脏腑组织器官发生

病变,除了其本身的功能异常外,还常常影响到别的脏腑,甚至造成整体功能的

紊乱。

同时中医学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界有着密切关系,自然界的变化无时无刻不

在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整体观念是古代唯物辩证法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

现,它贯穿到中医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养生等各个方面。

重视整体,是中医学的突出特点,这样避免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造

成的顾此失彼的弊端。这•特点在现代医学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医学家的重视和研

究。

辨证论治

运用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收集病人的症状、体征以及病史有关情况,

进行分析、综合、辨明病理变化的性质和部位,判断为何种性质的“证候”,这

个过程就是“辨证”。“论治”,就是在辨证基础上确立治疗法则。辨证是治疗

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证”与“症”的概念不同。“症”是症状,如头痛、恶寒、咳嗽、胸痛等;

“证”是证候,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的原因、部位、

性质,以及致病因素与抗病能力相互斗争情况等,它深刻、全面、正确地反映了

疾病的本质。

辨证论治不同于“对症治疗”和现代医学所说的“辨病治疗”。疾病的不同

阶段可出现不同的证候、不同的疾病,也可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同样的证候。因

此同一疾病的不同证候,其治疗方法有异,具体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疾病,因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机体的反应性不同,

或疾病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其所反映出来的证候也不同,因而可采用不同的治

疗方法。

如麻疹在其不同的阶段,则属不同的证候,初期(1〜2天)疹未出透,治当

发表透疹;中期(2〜4天)肺热明显,治当清解肺热;恢复期(4〜7天)余热未尽,

肺胃阴伤,治当养阴清热。春季感冒,多为风热,宜用辛凉解表;夏季感冒,多

为暑湿,宜用清暑化湿;冬季感冒,多为风寒,宜用辛温解表。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性质相同的证候,则可采用相

同的治疗方法。

如久痢、脱肛、子宫下垂、肾下垂、胃下垂等,是不同的病,如果均表现为

中气下陷证,就可以用升提中气的方法治疗。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既区别于见痰治痰、见血治血、见热退热、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的局部对症疗法,也区别于那种不分主次、不分阶段,一方一药对一病

的治疗方法。

赵华打油诗曰:

痴人都说西医好,治死病人知多少。

分科西医千百病,对症下药仅治标。

中医证候十六群,辨群施治专疗本。

三分治疗七分养,中医智慧实在高。

整体观念

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

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

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病理上

则相互影响。而且人体与自然界也是密不可分的,自然界的变化随时影响

着人体,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

动。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环境统一性的思想即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

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它贯串于中医学的生理、

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个方面。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体是由若干脏腑、组织和器官所组成的。每个脏腑、组织或器官各

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而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人体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

部分,这就决定了人体内部的统一性。也就是说,人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

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而又相互制约的,

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人体的这种统一性,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

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作用而实现的。五脏是

代表着整个人体的五个系统,人体所有器官都可以包括在这个系统之中。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

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

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中医学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认为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方面依靠各脏

腑组织发挥自己的功能作用,另一方面则又要靠脏腑组织之间相辅相成的

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其生理上的平衡。每个脏腑都

有其各自不同的功能,但又是在整体活动下的分工合作、有机配合,这就

是人体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在认识和分析疾病的病理状况时,中医学也是首先从整体出发,将重

点放在局部病变引起的整体病理变化上,并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

应统一起来。一般来说,人体某一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与全身的脏腑、

气血、阴阳的盛衰有关。由于脏腑、组织和器官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联

系和相互影响,因而就决定了在诊治疾病时,可以通过面色、形体、舌象、

脉象等外在的变化,来了解和判断其内在的病变,以作出正确的诊断,从

而进行适当的治疗。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治疗局部病变时,也必须从整体出发,采

取适当的措施。如,心开窍于舌,心与小肠相表里,所以可用清心热泻小

肠火的方法治疗口舌糜烂。它如“从阴弓I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

治右”(《素闻•阴阳应象大论》),“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

之”(《灵枢•终始》)等等,都是在整体观指导下确定的治疗原则。

2、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强调人体内外环境的整体和谐、协调和统一,认为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既强调人体内部环境的统一性,又注重人与外界环

境的统一性。所谓外界环境是指人类赖以存在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现代系

统论认为:生命系统包括细胞、器官、生物体、群体、组织、社区、社会,

以及超国家系统8个层次,在环境中,根据不断变化的物质流、能量流和

信息流,调节无数的变量而维持生存。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

题。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天的含义大体有三:一是指自然之天,二是指主

宰之天,三是指义理之天;人的含义大体有二:一是指现实中认知的主体

或实践主体,二是指价值意义上的理想人格。天人关系实质上包括了人与

自然、社会的关系。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认为:天人一气,整个宇宙都

统一于气。天和人有着物质的统一性,有着共同的规律。中医学根据朴素

的唯物主义“天人一气”的“天人合一”说,用医学、天文学、气象学等

自然科学材料,论证并丰富了天人合一说,提出了“人与天地相参”(《素

问•咳论》)的天人一体观,强调“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素问•举

痛论》),把人的需要和对人的研究放在天人关系理论的中心地位。

3、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与自然有着统一的本原和属性,人产生于自然,人的生命活动规律

必然受自然界的规定和影响。人与自然的物质统一性决定生命和自然运动

规律的统一性。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自

然界的运动变化乂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机体则相应地发生生理

和病理上的变化。这种“天人一体观”认为天有三阴三阳六气和五行的变

化,人体也有三阴三阳六经六气和五脏之气的运动。自然界阴阳五行的运

动变化,与人体五脏六腑之气的运动是相互收受通应的。所以,人体与自

然界息息相通,密切相关。人类不仅能主动地适应自然,而且能主动地改

造自然,从而保持健康,生存下去,这就是人体内部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其具体体现在如下儿个方面:

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存:中医学认为世界本原于气,是阴阳二气相互作

用的结果。天地是生命起源的基地,天地阴阳二气的对立统一运动为生命

的产生提供了最适宜的环境。故曰:“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

命之日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乎人”(《素问•宝命全形论》)。

生命是自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人和天地万物一样,都是天地形

气阴阳相感的产物,是物质自然界有规律地变化的结果。人类产生于自然

界,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必要条件,故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

人以五味”(《素问•六节脏象论》)。新陈代谢是生命的基本特征。生

命既是自动体系,又是开放体系,它必须和外界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能

量和信息交换。人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

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它经常处于不断自我更新和自我复制的新陈代

谢过程中,从而形成了气化为形、形化为气的形气转化的气化运动。没有

气化运动就没有生命活动。升降出入是气化运动的基本形式,故曰“非出

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出入废则神机化灭,

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素问•六微旨大论》)。总之,人类是自然界的

产物,又在自然界中生存。

自然界对人体的影响:人和自然相统一,人与自然有着共同规律,均

受阴阳五行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在许多具体的运动规律上又有相互通应

的关系。人的生理活动随着自然界的运动和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

变化。“人之常数”亦即“天之常数''(《素问•血气形志》),“天

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素问•至真要大论》)。倘若违背了自然

规律,将导致不良后果,所谓“至数之机……其往可追,敬之者昌,慢之

者亡''(《素问,天元纪大论》)。

自然界中,叫时气候、地土方宜等均给予人的生命活动与疾病以深刻

的影响。如:

1、季节气候与人体

“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素问•宝命全形论))。一年

四时气候呈现出春温、夏热、秋燥、冬寒的节律性变化,因而人体也就相

应地发生了适应性的变化,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是谓平

脉”(《四言举要》)。天气炎热,则气血运行加速,媵理开疏,汗大泄;

天气寒冷,则气血运行迟缓,媵理固密,汗不出。这充分地说明了四时气

候变化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如果气候剧变,超过了人体调节机能的一定限度,或者机体的调节机能失

常,不能对自然变化作出应性调节时,人体就会发生疾病。有些季节性的

多发病或时令性的流行病有着明显的季节倾向,如“春善病断蚓,仲夏善

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素问•金

匮真言论》)。此外,某些慢性宿疾,如痹证、哮喘等,往往在气候剧变

或季节更瞥时发作或加剧。

2、昼夜晨昏与人体

:天地有五运六气的节律性的周期变化,不但有“年节律”、“月节

律”,而且还有“日节律”。人体气血朋阳运动不仅随着季节气候的变化

而变化,而且也随着昼夜的变化而发生节律性的变化。如人体的阳气,随

着昼夜阳气的朝始生、午最盛、夕始弱、夜半衰的波动而出现规律性的波

动。故曰:“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

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素问•生气通天论》)。在病理上,一般而言,

大多白天病情较轻,傍晚加重,夜间最重,呈现出周期性的起伏变化。故

曰:“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灵枢•顺气一日为四时》)。

3、地区方域与人体

地理环境是自然环境中的重要因素。地理环境包括地质水土、地域性

气候和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地理环境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

们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中医学非常重视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响。生长

有南北,地势有高低,体质有阴阳,奉养有膏粱藜蕾之殊,更加天时有寒

暖之别,故“一州之气,生化寿天不同''((素问•五常政大论)),

受病亦有深浅之异。〜般而言,东南土地卑弱,气候多湿热,人体媵理多

疏松’:体格多瘦削;西北地处高原,气候多燥寒,人体媵理多致密,体

格多壮实。人们长期生差在特定地理环境之中,逐渐形成了机能方面的适

应性变化。一旦易地而居,环境突然改变'个体生理机能难以迅即发生相

应的适应性变化,故初期会感到不太适应,有的甚至会因此而发病。所谓

“水土不服”,指的就是这种情况。总之,地理环境不同,形成了生理上、

体质上的不同特点,因而不同地区的发病情况也不尽一致。

4、人与社会的统一性

人的本质,在现实上是•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

社会属性。社会是生命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从婴儿到成人的成长过程

就是由生物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人生活在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生态变迁

与人的身心健康和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社会角色、地位的不同,以

及社会环境的变动不仅影响人们的心身机能而且疾病谱的构成也不尽相

同。“大抵富贵之人多劳心,贫贱之人多劳力;富贵者膏粱自奉贫贱者藜

蕾苟充;富贵者曲房广厦,贫贱者陋巷茅茨;劳心则中虚而筋柔骨脆,劳

力则中实而骨劲筋强;膏粱自奉者脏腑恒娇,藜蕾苟充者脏腑恒固;曲房

广厦者玄府疏而六淫易客茅茨陋巷者媵理密而外邪难干。故富贵之疾,宜

于补正,贫贱之疾,易于攻邪”(《医宗必读富贵贫贱治病有别论》)。

太平之世多长寿,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这是朴素的社会医学思想。随着

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社会环境的变迁,对人的身心机能的影响也在

发生变化。现代社会的“多科技综合征”、“抑郁症”、“慢性疲劳综合

征”等的发生与社会因素有着密切关系。总之,中医学从天人合一的整体

观念出发,强调研究医学应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治病宜不失

人情,“不知天地人者,不可以为医”(《医学源流论》)。

5、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中医学的天人合一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人和自然有着共同的

规律,人的生长壮老已受自然规律的制约,人的生理病理也随着自然的变

化而产生相应的变化。人应通过养生等手段,积极主动地适应自然。此外,

还要加强人性修养,培养“中和”之道,建立理想人格,与社会环境相统

-。但是,人的适应能力是有限的,一旦夕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个体

适应调节能力较弱,不能对社会或自然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则人

就会进人非健康状态,乃至发生病理变化而罹病。

脏、腑、奇恒之腑在生理功能特点上与区别

2008-10-2716:52【大中小】【我要纠错】

藏象学说是以脏腑为基础的。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根据生理功能特点的不同,又可分脏、

腑、奇恒之腑三类。脏有五,即心、肺、睥、阡、肾,合称五脏。

心包在经络学说中亦作为脏,合之共有六脏。腑有六,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

三焦,合称六腑。奇恒之腑(奇,异也;恒,常也。奇恒之腑,可理解为异常之腑),是指

在形态和生理功能上均有别于六腑的“腑”。它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其中胆既

为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腑。五脏与六腑在生理功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