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高考语文备考之文言文阅读预测17:14题的变化_第1页
2024年新高考语文备考之文言文阅读预测17:14题的变化_第2页
2024年新高考语文备考之文言文阅读预测17:14题的变化_第3页
2024年新高考语文备考之文言文阅读预测17:14题的变化_第4页
2024年新高考语文备考之文言文阅读预测17:14题的变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今有千里之马于此,非得良工,犹若弗取。良工之与马也,相得则然后成。譬之若枹之与鼓。夫士亦有千里,高节死义,此士之千里也。能使士待千里者,其惟贤者也。静郭君①善剂貌辨。剂貌辨之为人也多訾,门人弗说。孟尝君窃以谏静郭君,静郭君大怒曰:“苟可以谦剂貌辨者,吾无辞为也。”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朝暮进食。数年,威王薨,宣王立静郭君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剂貌辨俱。留无几何,剂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静郭君曰:“王之不说婴也甚,公往,必得死焉。”剂貌辨曰:“固非求生也。”请必行,静郭君不能止。剂貌辨行,至于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剂貌辨见,宣王曰:“子,静郭君之所听爱也?”剂貌辨答曰:“爱则有之,听则无有。王方为太子之时,辨谓静郭君曰:‘太子之不仁,过颐豕视②,若是者倍反。不若革太子,更立卫姬婴儿校师。’静郭君泫而曰;‘不可,吾弗忍为也。’且静郭君听辨而为之也,必无今日之患也,此为一也。至于薛,昭阳③请以数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听之。’静郭君曰:‘受薛于先王,虽恶于后王,吾独谓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予楚乎?’又不肯听辨,此为二也。”宣王太息,动于颜色,曰:“静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为寡人少来静郭君乎?”剂貌辨答曰:“敬诺。”静郭君来,宣王自迎静郭君于郊,望之而泣。静郭君至,因请相之。静郭君辞,不得已而受。十日,谢病,强辞,三日而听。当是时也,静郭君可谓能自知人矣。能自知人,故非之弗为阻,此剂貌辨之所以外生乐、趋患难故也。(节选自《吕氏春秋·知士》)【注】①静郭君:姓田名婴,战国时齐国大臣,孟尝君田文之父,受封于薛地。②过颐豕视:耳后见腮,目光斜视。③昭阳:楚国国相。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宣王A立B静郭君C不善D于宣王E辞F而之薛G与H剂貌I辨俱。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无辞为也”与“今者出,未辞也”(《鸿门宴》)两句中的“辞”字含义相同。B.“不若革太子”与“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两句中的“革”字含义不同。C.先王,有两个义项,一指前代君王,二指上古的贤圣之君。在文中意思是前者。D.庙,旧时供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贤哲的房屋。如《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庄宗受而藏之于庙”。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尝君针对静郭君对剂貌辨的态度进行劝谏,但静郭君不仅没有听从,反而对剂貌辨更好了:让他住进上等客舍,让自己的儿子侍奉他。B.剂貌辨想让静郭君继续发挥才能以使齐国更强大,所以冒着被杀的危险进入国都去朝见齐宣王,劝其重新任用静郭君,他的劝谏取得了成功。C.剂貌辨游说齐宣王的时候,讲述了两件事:一是静郭君不听劝谏,没有立卫姬之子为太子;二是拒绝了昭阳的请求,不肯与之互换土地。D.齐宣王最终改变了对静郭君的态度,迎接静郭君回到都城,还任命他为相,但静郭君做相之后不久就借口有病辞去,宣王三天后才答应。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静郭君善剂貌辨。剂貌辨之为人也多訾,门人弗说。(2)静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14.以“千里马”为核心词,分析“静郭君善剂貌辨”的事例可以支持哪些论点。【答案】10.BEG11.A12.B13.(1)静郭君喜爱剂貌辨。剂貌辨为人有很多毛病,(静郭君的)门人不喜欢他。(2)静郭君对我竟到了这样的地步!我年少无知,实在不知道这些情况。14.①有千里马,还要有伯乐。②伯乐与千里马会互相成就。③贤能的人能让士人发挥千里之能。【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齐宣王成为国君,静郭君与齐宣王并不交好,便告辞齐宣王与剂貌辨一起到薛地去。“宣王立”,主谓结构,其后断开,即B处。“静郭君不善于宣王”,“于宣王”作“不善”的后置状语,其后断开,即E处。“辞而之薛”,“而”表承接,连接前后内容,中间不断开,“薛”作“之”的宾语,其后断开,即G处。故BEG三处断开。【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A.错误。推辞;告辞。句意:我没有可推辞的。/现在出来,还没有告辞。B.正确。废掉;消灭。句意:不如废掉太子。/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C.正确。D.正确。句意:庄宗接受之后收藏在了祖庙。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B.“让静郭君继续发挥才能以使齐国更强大”错,于文无据。剂貌辨朝见齐宣王的目的在于使郭静君能得到齐宣王的善待,他也没有劝宣王重新任用静郭君。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善”,喜爱;“訾”,缺点,毛病;“说”,通“悦”,喜欢。(2)“一”,竟然;“少”,年轻;“殊”,很、实在、确实。【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根据“静郭君善剂貌辨。剂貌辨之为人也多訾,门人弗说。孟尝君窃以谏静郭君,静郭君大怒曰:‘苟可以谦剂貌辨者,吾无辞为也。’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朝暮进食”概括,剂貌辨是千里马,但也需要有静郭君这样的伯乐赏识:有千里马,还要有伯乐。前期静郭君赏识剂貌辨,“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朝暮进食”;后期剂貌辨帮助静郭君得到宣王的敬重,“静郭君来,宣王自迎静郭君于郊,望之而泣。静郭君至,因请相之。静郭君辞,不得已而受”:伯乐与千里马会互相成就。静郭君赏识剂貌辨,这才有了剂貌辨发挥才能之处:贤能的人能让士人发挥千里之能。参考译文:如果有千里马在这里,但没有获得善于相马的人,犹如没有获得这匹马。善于相马的人和千里马,互相依赖,然后才能成名。就像鼓槌和鼓一样。士中也有千里马,气节高尚,能为正义而死的,就是士中的千里马。能够使士施展千里马的本领的,大概只有贤人吧。静郭君喜爱剂貌辨。剂貌辨为人有很多毛病,静郭君的门人都不喜欢他。孟尝君私下拿这件事劝谏静郭君,静郭君非常生气地说:“如果可以让剂貌辨满足,我没有可推辞的。”于是,他让剂貌辨住到上等客舍,命令长子侍奉他,早晚进奉饮食。几年后,齐威王逝世,齐宣王成为国君,静郭君与齐宣王并不交好,便告辞齐宣王与剂貌辨一起到薛地去。留居薛地没几天,剂貌辨就拜辞而离开,请求去朝见齐宣王。静郭君说:“宣王十分不喜欢我,你去了,一定会被杀的。”剂貌辨回答说:“我本来就不企求能够活着。”剂貌辨请求一定要去,静郭君无法制止他。剂貌辨出行,来到齐国国都,齐宣王知道了这件事,就心怀恼怒等着他。剂貌辨朝见齐宣王,齐宣王说:“你,是静郭君所听从和喜爱的人吗?”剂貌辨回答说:“喜爱是有的,听从却没有。当大王还是太子的时候,我对静郭君说过:‘太子不仁德,耳后见腮,目光斜视,像这样的人肯定会背理行事。不如废掉太子,改立卫姬的幼子校师为太子。’静郭君流着泪说:‘不行,我不忍心这样做。’如果静郭君听我的话这样做了,一定没有今天的祸患,这是其一。到了薛地,楚相昭阳请求用多出数倍的土地来交换薛地,我又说:‘一定要答应他。’静郭君说:‘从先王那里接受薛地的封赏,虽然被后王厌恶,我如何对先王说呢?而且先王的宗庙在薛地,我怎么可以把先王的宗庙给楚国呢?’又不肯听从我的劝说,这是其二。”齐宣王叹息,脸上有所动容,说:“静郭君对我竟到了这样的地步!我年少无知,实在不知道这些情况。你肯为我请静郭君来一段日子吗?”剂貌辨回答说:“遵命。”静郭君来了,齐宣王亲自到郊野迎接静郭君,望见静郭君就流下了眼泪。静郭君到来后,齐宣王就请求他当国相。静郭君推辞,终因不能推辞掉而接受了。十天后,静郭君推说有病,坚决要辞去,三天后齐宣王才批准。在那个时候,静郭君可以说是能够依据自己的见识判断别人的人。能够自己去了解别人,所以不会被别人的非议阻碍自己的判断。这就是剂貌辨能够为了他摒弃生命的乐趣而奔赴患难的原因。(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伯禽①将归于鲁,周公谓伯禽之傅曰:“汝将行,盍志而子美德乎?”对曰:“其为人宽,好自用,以慎。此三者,其美德已。”周公曰:“呜呼!以人恶为美德乎?彼其宽也,出无辨矣,女又美之!彼其好自用也,是所以宴小也。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知如士,不与士争知。彼争者,均者之气也,女又美之!彼其慎也,是其所以浅也。闻之曰:‘无越逾不见士。’见士问曰:‘无乃不察乎?’不闻,即物少至,少至则浅。彼浅者,贱人之道也,女又美之!”“吾语女,我,文王之为子,武王之为弟,吾于天下不贱矣,然而吾所执贽而见者十人,还货而相见者三十人,貌执之士者百有余人,欲言而请毕事者千有余人,于是吾仅得三士焉,以正吾身,以定天下。吾所以得三士者,亡于十人与三十人中,乃在百人与千人之中。人人皆以我为越逾好士,然故士至;士至,而后见物;见物,然后知其是非之所在。戒之哉!女以鲁国骄人,几矣!夫仰禄之士犹可骄也,正身之士不可骄也。彼正身之士,舍佚而为劳,颜色黎黑而不失其所,是以天下之纪不息,文章不废也。”(节选自《荀子·尧问》)材料二: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欲论鲁国之士,与之为治,敢问如何取之?”孔子曰:“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审此五者,则治道毕矣。”公曰:“何谓士人?”孔子曰:“所谓士人者,心有所定,计有所守,虽不能尽道术之本,必有率也;虽不能备百善之美,必有处也。是故知不务多,必审其所知;言不务多,必审其所谓;行不务多,必审其所由。此则士人也。”公曰:“善哉!非子之贤,则寡人不得闻此言也。虽然寡人生于深宫之内未尝知忧恐不足以行五仪之教。若何?”孔子对曰:“如君之言,已知之矣,则丘亦无所闻焉。”(节选自《孔子家语·五仪解》)【注】①伯禽:周公旦之子。②出:给予,指赏赐。③此下所述,是周公对伯禽说的话。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虽然A寡人B生于深宫C之内D未尝知E忧F恐G不足以行H五仪之教。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用,文中指靠自己的才智行事,与成语“师心自用”中的“自用”意思相同,感情色彩也相同。B.执贽,指拜谒尊长时携礼物相赠,与《屈原列传》“厚币委质事楚”中“质”的意思相同。C.正,意为使……端正,与《墨子·兼爱》“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中“亏”的用法相同。D.审,文中指清楚了解,与《归去来兮辞》“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中的“审”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周公看来,对人一味宽大会赏赐不加分别,过于谨慎容易孤陋寡闻,所以他对伯禽师傅的赞美不以为然。B.周公认为不必和牛比力气、和马比速度、和读书人比智慧,因为这是一种降低自己身份、地位的意气之争。C.周公告诫伯禽,那些依赖俸禄生活的士人会显得态度高傲,那些身心端正的士人的态度是不会高傲的。D.在孔子的心目中,士人具有心中有原则、说话有依据、行事有正道等特质,是当权者可以信任的治世之才。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周公谓伯禽之傅曰:“汝将行,盍志而子美德乎?”(2)寡人欲论鲁国之士,与之为治,敢问如何取之?14.两则材料中,周公和孔子分别是如何阐述观点的?请任选其一简要概括。【答案】10.ADF11.A12.C13.(1)周公旦对伯禽的师傅说:“你们将要走了,何不说说你的学生的美德呢?”(2)我想评论一下鲁国的人才,和他们一起治理国家,请问怎么选拔人才呢?14.示例一:周公主动抛出问题,接着否定了伯禽师傅对伯禽的赞美,然后以亲身体验为例阐述国君要虚己待人、礼贤下士的观点。示例二:孔子借哀公问政的问题,直接阐明治世要分清五类人的观点,然后以士人为例,明确选拔人才的标准。【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断句的能力。句意:虽然如此,但我从小生在深宫之内,不知道忧愁,恐怕不足以实行五仪之教。怎么办呢?“虽然”是句中让步状语,可单独成句,故可在A处断开;“寡人生于深宫之内”中,“寡人”是主语,“生于深宫之内”是状语后置句,原句应为“于深宫之内生”,故可于后置状语后断开,即D处;“未尝知忧”是谓宾成分,“忧”是宾语成分,故可于宾语后断开,即F处。故可断于A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一词多义的能力。A.“意思相同,感情色彩也相同”错,前者是褒义,后者是贬义。句意:喜欢靠自己的才智行事。/指固执己见,自以为是,想怎么干就怎么干。B.正确。句意:然而需要我拿着见面礼求见的有十个人。/用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C.正确,都是使动用法。句意:靠他们使我的身心端正。/孩子如果只知道爱惜自己,而不知道体恤父母,甚至不惜伤害双亲,来追求自己的利益。D.正确。句意:清楚了解这五类人。/倚靠着南窗,抒发我的傲然自得的心情,更觉得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平静。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那些依赖俸禄生活的士人会显得态度高傲,那些身心端正的士人的态度是不会高傲的”错。原句“夫仰禄之士犹可骄也,正身之士不可骄也”的意思是那些依赖俸禄生活的士人可以态度高傲,而那些身心端正的士人的态度却不能高傲。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谓”,告诉;“盍”,为什么不;“而”,你的。(2)“论”,评论;“为治”,治理国家;“取”,选拔。【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思路的能力。材料一中,作者以周公询问“伯禽之傅”的问题“汝将行,盍志而子美德乎?”展开话题,然后简单说明了伯禽之傅的回答内容,以此引出“其为人宽,好自用,以慎”这三个要点。然后,文章第三段,作者通过周公的对话,逐一批判了“为人宽”“好自用”“以慎”这三个优点的一体两面,从而否定了伯禽师傅对伯禽的赞美。此后,周公自述里,作者用周公自己的亲身体验“我……吾于天下不贱矣,然而吾所执贽而见者十人……以正吾身,以定天下”,向对方阐述了国君要虚己待人、礼贤下士的道理。材料二中,作者以哀公询问孔子“寡人欲论鲁国之士,与之为治,敢问如何取之?”这一问题直接引出话题,通过孔子的回答引出“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这五个对象,以及“审此五者,则治道毕矣”即要分清这五类人的观点。然后,文章通过“何谓士人?”着重针对士人这一对象展开分析,通过分析其表现、特点等,进一步明确选拔人才的标准。参考译文:材料一:伯禽将要到鲁国去,周公旦对伯禽的师傅说:“你们将要走了,何不说说你的学生的美德呢?”伯禽的师傅回答说:“他为人宽大,喜欢靠自己的才智行事,而且谨慎。这三个方面,就是他的美德了。”周公说:“唉呀!你把人家不好的东西当作美德啦!他对人一味宽大,那么赏赐就会不加分别了,你却还赞美他!他喜欢靠自己的才智行事,这是使他浅陋无知的根源啊。君子气力像牛一样大,也不和牛较量气力;跑起来像马一样快,也不和马赛跑;智慧像士人一样高明,也不和士人比聪明。那些较量竞争,只是把自己和别人视为等同的人的气量,你却还赞美他!他的谨慎,这是使他孤陋寡闻的原因。我听说过这句话:‘不要过分地不会见士人。’见到士人就要问道:‘恐怕我不够明察吧?’不询问,那么事情就了解得少,了解得少就浅陋了。那浅陋,是卑贱的人待人接物的方法,你却还赞美他!”(周公对伯禽说)“我告诉你,我,是文王的儿子,是武王的弟弟,我在天下不算卑贱了,然而需要我拿着见面礼求见的有十个人,需要还礼会见的有三十个人,以礼相待的有一百多人,愿意向我进言我请他把话说完的有一千多人,在这些人之中我只得到三个贤士,靠他们使我的身心端正,来使天下安定。我得到三个贤士的办法,不是在十个人和三十个人之中挑选,而是在上百人和上千人之中挑选。人人都认为我特别喜欢士人,所以士人都来了;士人来了,然后我才能看清事物;看清了事物,然后才能知道它们的对错在什么地方。要警戒啊!你如果凭借鲁国高傲地对待人,就危险了!那些依赖俸禄生活的士人还可以高傲地对待,而身心端正的士人是不可以高傲地对待的。那些身心端正的士人,舍弃安逸而干劳苦的事,脸色黝黑也不丧失自己所选择的立场,因此天下的治国纲领能流传不息,古代的文献典籍能经久不废啊。”材料二:鲁哀公问孔子道:“我想评论一下鲁国的人才,和他们一起治理国家,请问怎么选拔人才呢?”孔子回答道:“人分五个等级,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清楚了解这五类人,那治世的方法就都具备了。”哀公问道:“请问什么是士人?”孔子回答说:“所谓士人,他们心中有确定的原则,有坚守的计划,即使不能尽到行道义治国家的本分,也一定有遵循的法则;即使不能集百善于一身,也一定有自己的操守。因此他们的知识不一定非常广博,但一定要审查自己具有的知识是否正确;话不一定说得很多,但一定要审查说得是否确当;事不一定做得很多,但一定要明白是不是符合正道。这样的人就是士人。”哀公说:“好啊!不是先生贤明,我就听不到这些言论了。虽然如此,但我从小生在深宫之内,不知道忧愁,恐怕不足以实行五仪之教。怎么办呢?孔子回答说:“从您的话中可以听出,您已经明白这些道理了,我也就没什么可对您说的了。(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至道无言,非立言无以明其理;大象无形,非立形无以测其奥。道象之妙,非言不传;传言之妙,非学不精。未有不因学而鉴道,不假学以光身者也。夫茧缲以为丝,织为缣纨,绩以黼黻,则王侯服之。人学为礼仪,雕以文藻,而世人荣之。茧之不缫,则素丝蠹于筐笼;人之不学,则才智腐于心胸。海蚌未剖,则明珠不显;昆竹未断,则凤音不彰;情性未炼,则神明不发。譬诸金木,金性包水,木性藏火。故炼金则水出,钻木而火生。人能务学,钻炼其性,则才慧发矣。青出于蓝而青于蓝,染使然也;冰生于水而冷于水,寒使然也:镜出于金而明于金,莹使然也;戎夷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语,教使然也。远而光华者,饰也:近而愈明者,学也。故吴竿质劲,非筈①羽而不美;越剑性利,非淬砺而不铦:人性怀慧,非积学而不成。(节选自北齐·刘昼《刘子》,有删节)文本二:发虑宪,求善良,是以謏闻②,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节选自《礼记·学记》,有删节)【注】①筈:箭尾。②謏闻:小的声名。10.(3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夫然A故安B其学而亲C其师D乐其友E而信其道F是以G虽离师H辅而不反也。11.(3分)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雕以文藻”,用文采来装饰自己,与《石钟山记》中“余是以记之”句式结构不同B.彰,指清楚、明显,与《劝学》“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中的“彰”意思相同。C.铦,指锋利,与《过秦论》“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中的“铦”意思不同。D.北面,面向北,指臣服于人。古时面向北方朝见天子,以“北面”代替臣子的地位。12.(3分)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蚕茧不拿来抽丝,素丝就会在筐笼里被蛀蚀;人如果不学习,才智就将朽烂于心中。B.“戎夷之子”虽然出生时声音相同,但长大后语言不同,是教育使他们变成这样的。C.古代学校施行每年一次的成绩考核制度,不同学习年限的人考察的内容也有所不同。D.在求学的道理中,尊敬老师是最难做到的。尊师才能重道,重道才能使人敬重学业。13.(8分)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未有不因学而鉴道,不假学以光身者也。(2)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14.(3分)两篇文章都谈及了学习的问题,请比较二者内容方面的异同。【答案】10.ADF11.C12.C13.(1)没有不通过学习而能明察大道,不借助治学而能使自身得到荣光的人。(2)这样之后,才能足够教化民众,改变风俗;周围的人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依附归顺。14.相同点:都谈及了学习的重要性。不同点:①立足点不同:文本一立足于求学者,文本二立足于执政者。②侧重点不同:文本一强调学习要累(坚持);文本二强调学习者既要兼顾正式作业和课外作业,又要有尊师重教的态度。【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唯其这样,才能安心学习,亲近师长,乐于与群众交朋友,并深信所学之道,因此尽管离开师长辅导,也不会违背所学的道理。“夫然”与“故”为因果关系,故应在A处断开;“安其学而亲其师”和“乐其友而信其道”是并列对举关系,结构相同,故应在D处断开;“是以”是表结果的连词,前面应断开,故应在F处断开。故选ADF。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及识记古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雕以文藻”,状语后置句,常规语序“以文藻雕”,句意:用文采来充实自己。/“余是以记之”,宾语前置句,常规语序“余以是记之”,句意: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B.正确。两个“彰”都是“清楚、明显”;句意:昆仑山的竹子不被砍断,那么像凤凰鸣叫的声音也就发不清楚。/声音没有更加劲疾,但听的人却很清楚。C.错误。两个“铦”都是“锋利”;句意:越地铸的剑虽然锋利,但不经过淬火磨砺也不会锋利。/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D.正确。古时臣子面向北方朝见天子,以“北面”代替臣子的地位。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古代学校施行每年一次的成绩考核制度”错,根据原文“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可知成绩考核要每隔一年进行一次。也可依据“中年”(意为隔年)来判定。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因”,通过、经由;“假”,借助;“者”,……的人。(2)“易”,改变;“说服”,心悦诚服;“怀”,依附归顺。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文本一:由“近而愈明者,学也”可知,文本一谈及了学习的重要性。由“人性怀慧,非积学而不成”可知,文本一立足于求学者,强调学习要积累(坚持)。文本二:由“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可知,文本二谈及了学习的重要性。由“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可知,文本二立足于执政者。由“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故安其学而亲其师”“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可知,文本二强调学习者既要兼顾正式作业和课外作业,又要有尊师重教的态度。参考译文:文本一:最终极的道是无以言说的,但不用言语来描述解释就没有办法说明仓的义理;最大的象是没有形状的,但不确立形象就没有办法看清它的奥秘。道和象的玄妙,不凭借言辞就不能传播;而传播言辞的精妙,不学习就不能精通。没有不通过学习而能明察大道、不借助治学而能使自身得到荣光的人。剥茧抽丝,织成细绢,绘以花纹,那么王侯就穿上它。人通过学习而掌握礼仪,用文采来充实自己,世人就会赞誉他。蚕茧不拿来抽丝,那么素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