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1页
福建省龙岩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2页
福建省龙岩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3页
福建省龙岩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4页
福建省龙岩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下册前四单元及古诗词诵读。一、现代文阅读(31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说“木叶”》的开头,从屈原到谢庄、到陆厥、到王褒,木叶飘然,何以成诗?何以诗性洋溢?如此,洞庭木叶便缠绕着我的思绪,为什么“木叶”与洞庭波,成为屈原心中秋日自然景观的代表?为什么是“木叶”而不是“树叶”?为什么“木叶”成为《九歌》之始?为什么林庚先生能用诗的语言论屈原?“木叶”不就是“树叶”吗?为什么屈原和后来的诗人们,甚少写为“树叶”?这一切,使我激动并牵动着我的心思、目光。2011年11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林庚先生的《唐诗综论》,其中有《说“木叶”》,我从书店购得,如获至宝。我可以慢慢地读先生的作品了,可以品味着先生的文字去读了。我的惊讶是:形象思维的某种后果——出人意料的语言的诞生——林庚先生告诉我们,它既是一种“大胆地发挥创造性”,也是一种“冒险”。也就是说,别树一帜的形象思维,多数人不识其妙的诗的语言的创造,是一种“冒险”的事业。何险之有?言他人所未言?思他人所不思?然,又不尽然。诗人中有追求奇险怪僻生涩者,为新而“新”,被读者遗弃。但“无边落木萧萧下”,却至今不朽。不言“树叶”而言“木叶”“落木”,其中有一个跨越:由树而木,或认为树与木同为一义,有“树木”之名在;然而,当诗人在写秋风落叶环境中的或者飘摇,或者飘零,或者软软的叶的性状时,均不用“树”而用“木”,均不用“树叶”而用“木叶”“落木”;木从树木中分离出来,删去冗繁,木变得简单、兀立、有质感,由此可知,“木叶”绝非一般意义上的形象思维的产物,它经历了诗人的“思”哲学意义上的“思”——“在思中,存在成为语言。语言是存在的家,在其家中住着人,那些思者以及那些用词创作的人”(《人,诗意地安居》)。诗不只是概念的写作,诗要重视形象、意象。重读《说“木叶”》: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诗的形象万不能是“一般的形象”。这里仍然有一个“思”—对字、词、语句的非常人所思之“思”——诗人特有的几乎不带共性的形象思维之深入、拓展的问题。假如很省力也不用冒险地以“一般的形象”写作,那就不会有佳作、佳句,这样的诗不在少数。“树”之称为“木”,不仅在诗人笔下,也在护林人中。我曾走遍中国除西藏地区以外的各大林场,林业工作者、护林员,总是会把一些稀有的、材质极佳的树木,称为“美木”“佳木”“美木良材”,可见,木之名,非诗人专享。2014年初冬,我到辽宁本溪的一处红叶园,红叶铺地,也有半红半黄的,一层又一层,一脚踩上去踩不到地,不忍踩又不得不踩,陪同我的省林业厅工作人员说:“这里是美木之园。”有艺术学校的男女学生十几名,坐在红叶毯上写生,他们从各个角度去素描红叶树以及地上的红叶,他们知不知道:落叶皆木叶?我看见的是有色彩的木叶,是季节涂抹的色彩,木叶萧萧,有声有色。在自然界,木则木矣,美则美矣,美木是无分季节的存在。但在诗人那里就不同了,他要求自然情景的融洽和谐,他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季节,树木于其中,让“木叶”飞动起来,让灵感和独有的场景飞动起来,从而洋溢诗性,构成美妙的、独特的,又是读者熟知的特定环境中的动人的诗歌语言。林庚先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词句和语境呢?林庚先生说:“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

此后的诗人们,均在以秋天为背景的情景中写“木”,得到的是不同寻常的形象、佳构。从谢庄而陆厥而柳恽而吴均而王褒而沈佺期而杜甫、黄庭坚等,无不如此。先生认为: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林庚先生正一步一步地走进更为广大而美丽的树木的空间,他以诗人的思维或推进,或跳跃,或深入其中,是诗歌中对“木”与“树”本源的深入,是充满想象力的一往无前的深入,是对“树”与“木”的诗性的评述,能使人想起鲁迅先生对《庄子》的评价:“其文则汪洋捭阖,仪态万方。”吾师差近之矣!信夫?林庚先生的心境是空阔而缠绵的,他爱“木叶”,他爱“落木”,他爱秋天,他爱“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他爱自然万物。他人在燕园,诗心却是游走的,游走于一个意象和一个意象之间,游走于“落木”与“木叶”之间,游走于江河大海千山万水间。(摘编自徐刚《自然笔记:诗在“木叶”间》)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对《说“木叶”》一文有着深厚的情感,当“我”有机会细细品味此文时,对其独特的富于创造性的语言深有感触。B.在古诗中,“落叶”很少出现,“树叶”的形象不好,而“木叶”“落木”则因为有了“木”字,体现出诗歌语言的精妙性。C.将“树”称之为“木”,存在于包括诗人在内的其他行业。“美木”在自然界中可以出现于任何季节,但诗人只将“木叶”限定于秋季。D.作者认为,用鲁迅先生评价《庄子》文章特色的语言来评价林庚先生的《说“木叶”》,应该还是比较恰当的。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九歌》中“洞庭波兮木叶下”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和形象思维无关。B.与一般的概念表述不同,诗歌语言稍微不同,传达的意义就会差得很多。C.虽然“我”不知写生的学生眼中的落叶是否是木叶,但“我”眼中的木叶是声色并茂的。D.林庚先生对自然万物的爱和宽阔缠绵的心境,赋予了“落木”“木叶”独特的魅力。3.下列对原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获至宝”,表现了“我”对买到林庚先生作品的欣喜之情,也流露出对他的尊敬。B.“别树一帜”,是对林庚先生作品中体现出的诗一般的语言的创新性特征的肯定和欣赏。C.“假如”一词,作者运用假设论证,旨在指出佳作、佳句创作过程的极其艰辛。D.“一步一步”,是指林庚先生在对“木”与“树”本源的探讨上非常具有逻辑性。4.本文是怎样写出林庚先生以游走心创造出詩意之美的?(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这一年的笔老舍去年“七七”,我还在青岛,正赶写两部长篇小说。这两部东西都定好在九月中登载出,作为“长篇连载”,足一年之用。七月底,平津失陷,两篇共得十万字,一篇三万,一篇七万。再有十几万字,两篇就都完成了,我停了笔。一个刊物,随平津失陷而停刊,自然用不着供给稿子;另一个却还在上海继续刊行,而且还直催预定货件。可是,我不愿写下去。初一下笔的时候,还没有战争的影子,作品内容也就没往这方面想。①及至战争已在眼前,心中的悲愤万难允许再编制“太平歌词”了。青岛的民气不算坏,四乡壮丁早有训练,码头工人绝对可靠,不会被浪人利用,而且据说已有不少正规军队开到。公务人员送走妇孺,是遵奉命令;男人们照常作事,并不很慌。市民去几里外去找“号外”,等至半夜去听广播的,并不止我一个人。虽然谁也看出,胶济路一毁,敌人海军封锁海口,则青岛成为罐子,可是大家真愿意打日本鬼子!抗战的情绪平定了身家危险的惊惧,大家不走。在这种空气中,我开始给本地报纸写抗战短文。②信用——未能交出预约的稿子——报酬,艺术,都不算一回事了;抗战第一。一个医生因报酬薄而拒绝去医治伤兵,设若被视为可耻,我想我该放下长篇,而写些有关抗战的短文。八月中旬因应齐大之约,搬往济南。济南还不如青岛。民气沉寂,而敌军已陷沧州。我不悲观,也不乐观,我写我的,还是供给各报纸。直到十一月中旬,黄河铁桥炸毁,我始终活动着我的笔,不管有多大用处。铁桥炸毁,敌军眼看攻到,而当地长官还没有抗战的决心,我只好走出来。不能教我与我的笔一齐锈在家中。到汉口,我的笔更忙起来。人家要什么,我写什么。我只求尽力,而不考虑自己应当写什么,假若写大鼓书词有用,好,就写大鼓书词。③艺术么?自己的文名么?都在其次。抗战第一。我的力量都在一枝笔上,这枝笔须服从抗战的命令。有一天,见到一位伤兵,他念过我的鼓词。他已割下一条腿。他是谁?没人知道。他死,入无名英雄墓。他活,一个无名的跛子。他读过我的书词,而且还读给别的兄弟们听,这就够了。只求多有些无名英雄们能读到我的作品,能给他们一些安慰,好;一些激动,也好。我设若因此被关在艺术之神的寺外,而老去伺候无名英雄们,我就满意,因为我的笔并未落空。这一年来的流亡,别离,苦痛,都可以忍受,因为笔还在我手中。想想看,那该是怎样惨酷的事呢,设若我的手终日闲着,笔尖长了锈!再退一步讲,我依然继续写我的长篇小说,而没有一个无名英雄来取读,我与抗战恐怕就没有多大关系了吧?在今日,我以为一篇足以使文人淑女满意的巨制,还不及使一位伤兵能减少一些苦痛寂寞的小品;正如争得百米第一的奖牌,在今日,远不及一位士兵挂彩那么光荣。在这时代,才力的伟大与否,艺术的成就如何,倒似乎都在其次,最要緊的还是以个人的オカー不管多么小一而艺术一不管成就怎样—配合着抗战的一切,作成今天管今天的,敌人来到便拿枪的事实。④我是在这里称赞自己么?一定不是!我是来说这一年我的笔没有闲着,和为什么事没有闲着。我尽了我的力,该当的;只觉得不够,羞愧;还敢自谀?因为我自己如是,我便可以切实的说明,文艺界的朋友们多数的是加紧工作,不肯闲起笔来。大家所写的不同,可是文艺始终未曾被敌人的炮火压得闭口无言。自然,因印刷的,交通的,分配的,种种不便与疏忽,文艺还未曾深入民间与军队中。可是,这不足证明文艺者的懒怠,而是许多许多实际的困难未能克服,不能归咎于作家。第三期抗战已到,精神食粮必须与军器兵力一齐马上充实起来,不可稍缓。文艺者,我相信,是愿意把笔作为枪的。那么,政府社会在实际上能予以便利与协助,实在是必要的。文艺者只有笔,他并没“一应俱全”的带着印刷与交通工具。等到文艺者的笔因客观的条件而不得不锈起来,那个损失将非仅后悔所能弥补的。这一年的笔是沾着这一年民族的血来写画的,希望她能尽情的挥动,写出最后胜利的欢呼与狂舞。有笔的人都是有这个信仰。希望政府与社会帮助。横扫倭寇,还我山河!(载于1938年7月7日汉口《大公报》,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抗战爆发后,青岛被日寇封锁,但民众甚至正规军队都真心想打击敌人,而“我”也因为种种原因停止了正创作的小说。B.“我”提及伤兵读自己的鼓词,并将其传播给别的兄弟的情节,表现了“我”为自己能为抗战做贡献而高兴,激发了配合抗战创作的信心。C.在“我”看来,虽然文艺者不是万能的,但他凭借着自己的不锈的笔,只要不懒怠,是能够克服印刷、交通等实际困难的。D.末段“这一年的笔是沾着这一年民族的血来写画的”,再次表达了一个文学工作者要以自己的笔尽力为抗战效力的决心。6.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写抗战爆发,作者为自己从前的创作感到惭愧,内心的悲痛使他停止了歌功颂德的长篇小说创作。B.句子②,两个破折号的用法是插入解释语,“抗战第一”则显现出作者在青岛抗战情绪影响下的坚定决心。C.句子③,作者连续发问,再次强调一切服从抗战需要,有热忱,有觉悟,有读书人禀自传统的高贵爱国心。D.句子④承上启下,既以设问澄清了对上文自己态度可能引发的误会,又以感叹引出下文对文艺界态度的评析。7.根据文本内容,简要梳理作者这一年颠沛流离生活中的创作情况。(4分)8.老舍在《写通俗文艺》中说:“在抗日战争以前,无论怎样,我绝对想不到我会去写鼓词与小调什么的。抗战改变了一切。”请以“责任·胸怀”为主题,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老舍的评价。(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4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材料一:信再拜贺曰:“……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敝[注],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于是汉王大喜。(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二》,有删改)材料二: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羽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钜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项王之救彭城,追汉王至荥阳。汉军荥阳,筑甬道属之河,以取敖仓粟。汉之三年,项王数侵夺汉甬道,汉王食乏,恐,请和,割荥阳以西为汉。项王欲听之。历阳侯范增曰:“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项王乃与范增急围荥阳。汉王患之,乃用陈平计间项王。项王使者来,为太牢具,举欲进之。见使者,佯惊愕曰:“吾以为亚父使者,乃反项王使者。”更持去,以恶食食项王使者。使者归报项王,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项王许之。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注]敝,摩挲致损。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涉间不降A楚B自C烧D杀E当F是时G楚兵H冠诸侯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再拜,文中指拜两次,与“再拜献大王足下”(《鸿门宴》)中的“再拜”意思相同。B.绝,文中指断绝,与“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中的“绝”意思相同。C.莫,文中指没有谁,与“莫春者”(《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莫”意思不同。D.属,文中指连接,与“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并序》)中的“属”意思不同。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项羽起兵反秦的时候,还只有二十四岁。项羽小时候,先后学书学剑,都没有学成就放弃了;后来他的叔父项梁教他兵法,他也只懂了一点就不学了。B.在援救钜鹿的战役中,项羽率军渡过漳河后,破釜沉舟,把军营全部烧毁,只带上三天的干粮,以示要决死战斗,与秦军多次交战后,最终大败秦军。C.在荥阳之战中,项羽多次断绝汉军的运粮通道,以致汉王刘邦因缺粮而请求讲和;项羽想按照汉王的条件停战,而范增认为要趁机消灭汉王,不然会后悔的。D.项羽的使者到达汉王的驻地,汉王以为是范增的使者,就准备丰盛的酒食款待;得知是项羽的使者,就换成粗劣的饭食给使者吃。项羽于是怀疑范增。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4分)(2)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4分)13.范增是项羽最重要的谋士,项羽为什么最终抛弃了范增?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国殇行①刘克庄官军半夜血战来,平明军中收遗骸。埋时先剥身上甲,标成丛冢高崔嵬。姓名虚挂阵亡籍,家寒无俸②孤无泽。呜呼诸将官日穹③,岂知万鬼号阴风!

【注】①国殇:指为国牺牲的人。诗人看到南宋朝廷偏安于江南一隅,边疆战士浴血奋战却遭遇不公,遂有感而作此诗。②俸:根据南宋诏令,战死者的遗族可享有一笔“军赏”。③穹:高。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二句从宋朝大军出师作战败北、撤军还营写起,起笔便营造了一种悲壮的气氛。B.第三、四句写掩埋遗体之前先剥下战士们身上的铠甲,“先”字直斥将帅重物不重人。C.第五、六句着一“虚”字,写出阵亡战士的妻儿老小得不到任何报酬抚恤的悲惨现状。D.这首七言律诗截取宋军“血战”之后的几个典型画面,看似纯属客观叙述,却形象鲜明。15.结尾二句饱含了诗人浓郁而沉痛有力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赤)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到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时各言其志,子路的志向是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饱经忧患的千乘之国的两句是“

”。(3)杜甫《登岳阳楼》中“

”两句,描写洞庭湖浩瀚无边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4)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流逝,未曾给当朝的人留下什么教训和反思的两句是“

”。(5)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开篇在直说地点与时间后,“

”两句写秋月下一叶扁舟在浩浩汤汤、一碧万顷的湖水上漂荡。(四)课内文言知识(本题共5小题,10分)17.词义在不断发展变化,例句中加点词语与现在常见含义相比,词义演变类型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例句:俯不足以蓄妻子

A.词义转移

B.词义扩大

C.词义缩小

D.感情色彩变化18.下列选项中,全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B.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沛公不胜杯杓C.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D.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令将军与臣有郤1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不全都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2分)

A.视为止,行为迟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B.行李之往来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C.虽然,每至于族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D.依乎天理,批大郤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20.下列各句中画横线字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②常以身翼蔽沛公

③风乎舞④项伯杀人,臣活之

⑤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⑥朝济而夕设版焉

⑦且贰于楚也

⑧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⑨吾得兄事之⑩越国以鄙远A.①②⑥/③⑤⑨/④/⑦/⑧⑩

B.①③⑤/②⑥⑨/④/⑦/⑧⑩C.①⑤/②⑨/③④/⑥⑦/⑧⑩

D.①/②⑥⑨/③④⑤/⑦/⑧⑩21.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不吾知也A.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B.树之以桑C.何厌之有

D.若属皆且为所虏三、语言文字运用(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4题。立秋之后,高温仍在,三秦大地署气蒸腾。酷热难耐中前往关中东部的卤阳湖湿地,旭日东升时,晚了一步,在湿地没见识到湖上日出,却看到了

下的另一番景象:湖上淡淡的薄雾渐渐散去,一汪平静的湖水像广袤的晴朗天空,湛蓝得摄人心魄,即使在飞溅的阳光之中,这样的清澈宁静依然让人有跌入秋天怀抱的感觉,使人顿时凉爽了不少。乘船徜祥在卤阳湖中,与站在岸上观望的感受完全不同,游艇疾如闪电,一路

,将平静的湖水激起层层的波浪,波澜拍击着近处的湖岸,有如大海行舟一般。在船艇上环顾四周,湖岸千回百转,两岸的水湾纵横交错,每个湖湾都有成片的芦苇丛,秋季正是芦花盛开的时候,雪白的芦花与天上的白云

,充满蓬松的张力。最美妙的是偶尔有只苍鹭从芦花中飞出,像脱离白色的棉花垛,那种惊艳的画面,很是撩人心弦。但20年前这里是一片盐碱滩地,为治理这个荒滩,当地有关部门全力打造、完善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着力推动形成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和湿地保护与恢复协调配套的保护体系,切实维护了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自然性和多样性。昔日的荒滩野湖,如今再也不见杂草遍野,被改造成美丽宜居的湿地公园。2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23.画横线句子如果改成“一汪湖水的颜色十分湛蓝”,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请分析。(3分)

24.请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谈谈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如何增强表现力的。(4分)

四、写作(60分)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1775年6月,在波士顿郊区莱克星顿和康科德的抗英战斗(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爆发后几星期,约翰·亚当斯(革命领袖之一,后任美国第二届总统)在费城召开的大陆议会上站起来,提名乔治·华盛顿为美国大陆军总司令的候选人。后来,美国大陆议会一致投票赞成亚当斯的提名。然而,华盛顿是怎样面对“提名”的呢?他“眼睛闪烁着泪花”,对人们说了这样一句话:“这将成为我的声誉日益下降的开始。”

华盛顿在获得提名后,并没有陶醉于荣誉中,相反,他首先考虑到的是自己与美国大陆军总司令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之间的差距,以及不排除别人在背后议论、指指点点等。这就对他以后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有这些都为他后来当选为美国大陆军总司令和荣任美国第一届总统奠定了人格基础。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张冠李戴,应是“6树叶,很少出现”“6落叶,的形象一般”;另外“形象不好”错误,原文说“6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2.A(“和形象思维无关”分析错误,从原文“6木叶,绝非一般意义上的形象思维的产物”可知,用“木叶”还是属于形象思维的范畴)3.C(从文中看,这里运用假设论证,旨在强调独特的形象思维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4.①具体解析《说“木叶”》中的词句及其形象思维,发现林庚先生作品的诗意之美。②引用名家话语及经典著作言论,分析林庚先生作品的诗意之美。③借助自己的实践活动,验证林庚先生作品的诗意之美。(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要点,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5.C(从原文看,作者认为政府应该对交通、印刷等在实际上予以便利与帮助,而不是文艺者自身去解决这些问题)6.A(“感到惭愧”分析错误,这里只是强调抗战给作者带来的悲痛,让他意识到身为作家要为抗战尽自己的一份力;另外“停止了歌功颂德的长篇小说创作”于文无据)7.①在青岛,停止创作长篇小说,改为给本地报纸写抗战短文。②在济南,不悲不喜,继续给各

报纸写抗战文章。③来汉口后,不拘文体,只要是对抗战有用的,别人需要什么就创作什么。(每点1分,三点都对得满分)8.①抗战让老舍的创作在内容和文体上出现了巨大的变化,这与他的责任感和无私的胸怀密不可分。②老舍认为应凭借自己的笔,以抗战为题材和描写对象,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这是自己身为作家的责任。③面对抗战需要,老舍改变自己的创作初衷,不计名利得失,忍受流亡、苦痛,用自己的力量,配合着抗战的一切,表现出他舍己为国的无私胸怀。(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9.BEG[(原文标点)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10.B(“意思相同”错误,“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的“绝”意思是“横渡”,二者意思不同)11.D(“汉王以为是范增的使者……给使者吃”错误。汉王采用陈平的离间计,明知是项羽的使者,先假装认为是范增的使者,再装出认错的样子,换成粗劣的饭食)12.(1)现在大王如果真的能反其道而用之,任用天下威武、勇猛的将士,那还有什么敌人不能诛灭的!(关键点“诚”“何所”每点1分,大意2分)(2)天下事大局已定,君王您自己看着办吧。希望您把这把老骨头赐还给我,让我回乡为民吧。(关键点“大定”“归卒伍”每点1分,大意2分)13.①项羽中了陈平的离间计,怀疑范增,以致范增请求离去。②这是因为项羽做事有始无终,不能重用有才能的将领。(答出一点给1分,两点都对得满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参考译文】材料一:韩信拜了两拜,称赞地说:“……项王发怒大吼,厉声呵斥时,上千的人都胆战心惊,但是他不能任用有才能的将领,这只不过是匹夫之勇而已。项羽对人恭敬慈爱,言语温和,他有部下生了病,会同情地流下眼泪,还把自己吃的东西分给他们吃;但是,当他所用的人立了功应当被封赏爵位时,他却把刻好的印章攥在手里,摸来揉去,以致棱角都被磨去,还不舍得授给人家,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妇道人家的仁慈……现在大王如果真的能反其道而用之,任用天下威武、勇猛的将士,那还有什么敌人不能诛灭的!”于是汉王听了大喜。材料二:

项籍是下相人,字羽。开始起事的时候,他二十四岁。项籍小的时候曾学习识字写字,没有学成就不学了;又学习剑术,也没有学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也只能敌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习能敌万人的本事。”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非常高兴,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底了。项羽派遣当阳君、蒲将军率领两万人渡过漳河,援救钜鹿。战争只有一些小的胜利,陈余又来请求增援。项羽就率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把船只全部弄沉,把锅碗全部砸破,把军营全部烧毁,只带上三天的干粮,以此向士卒表示一定要决死战斗,毫无退还之心。部队抵达前线,就包围了王离,与秦军相遇,交战多次,阻断了秦军所筑甬道,大败秦军,杀了苏角,俘虏了王离。涉间拒不降楚,自焚而死。这时,楚军强大居诸侯之首。前来援救钜鹿的诸侯各军筑有十几座营垒,没有一个敢发兵出战。到楚军攻击秦军时,诸侯军的将领都只在营垒中观望。楚军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士兵们杀声震天,诸侯军人人战栗胆寒。项王去援救彭城,追赶汉王到荥阳。汉军驻扎在荥阳,筑起甬道和黄河相连接,用以运输敖

仓的粮食。汉三年,项王多次侵夺汉王的甬道,汉王粮食匮乏,心里恐慌,请求讲和,条件是把荥

阳以西的地盘划归汉王。项王打算接受这个条件。历阳侯范增说:“汉军容易对付了,如果现在

把它放走而不征服它,以后一定会后悔的。”项王和范增立即包围了荥阳。汉王很担心,就用陈

平的计策离间项王。项王的使者来了,汉王让人准备了特别丰盛的酒筵,端过来刚要进献。一

见使者,又装作惊愕的样子说道:“我们以为是亚父的使者,没想到却是项王的使者。”把酒筵撤

回,拿来粗劣的饭食给项王使者吃。使者回去向项王报告,项王竟真的怀疑范增和汉王有私情,渐渐地把他的权力剥夺了。范增非常气愤,说:“天下事大局已定,君王您自己看着办吧。希望

您把这把老骨头赐还给我,让我回乡为民吧。”项王答应了他的请求。范增启程走了,还没走到

彭城,由于背上毒疮发作而身亡。14.D(“这首七言律诗”分析有误,从标题“国殇行”可看出是乐府诗)15.①对腐朽无能、贪婪淫侈的将帅的谴责。②对朝廷腐败昏庸、择将非人的愤慨。③对战士们悲惨遭遇的深深同情。(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16.(1)端章甫

愿为小相焉(2)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3)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4)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衰草凝绿(5)玉鉴琼田三万顷

着我扁舟一叶(每空1分,多字、错字、漏字等均不得分)17.C(“妻子”古义为“妻子儿女”,今义为“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