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文言文断句题型_第1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文言文断句题型_第2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文言文断句题型_第3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文言文断句题型_第4页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文言文断句题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文言文断句最新题型整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而祸斯及矣。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夫A为人主B者C非欲养D祸于E内而疏F忠臣G硕士H于外I盖其渐J积而势K使之L然也。【答案】CEI【解析】“者”在主语后,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其后断;“于内”“于外”均为状语后置句,状语后断开。【断句】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每处1分)【译文】作为君主,并不是故意要在朝廷之内养虎成患,在朝廷之外疏远忠臣贤士,这是逐渐积累之后形势发展使他这样的。所以沉迷于女色,如果不幸一直执迷不悟,那么祸患就要随之降临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陈夷行曰:“此所谓借寇兵资盗粮也,不如击之。”德裕曰:“彼吐谷浑等各有部落,见利则锐敏争进,不利则鸟惊鱼散,各走巢穴,安肯守死为国家用!今天德城兵才千余若战不利城陷必矣不若以恩义抚而安之必不为患纵使侵暴边境,亦须征诸道大兵讨之,岂可独使天德击之乎!”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今天A德城兵才B千余C若D战E不利城F陷G必矣H不若I以恩J义抚K而安之L必M不为N患【答案】CHL【解析】“今天德城兵才千余”是完整的主谓宾结构句式,并C后的“若”表示假设的意思,连接“战不利”的内容,故应在C后断开,将C涂黑;“不若”是“不如”的意思,表转折关系,故应在其前断开,应将H涂黑;“安”作谓语,“之”作宾语,应在宾语后断句,L处断开,应将L涂黑。其实,“若战不利城陷必矣”中间也可断为“若战不利/城陷必矣”;但题目只要求断三处,所以此处不是非断不可,连结起来不断亦可。【断句】今天德城兵才千余,若战不利城陷必矣,不若以恩义抚而安之,必不为患【译文】李德裕说:“吐谷浑等族各有许多部落,他们认为有利可图,就争先出兵进攻,形势不利则象鸟兽一样四散而去,各回自己的巢穴,怎么会尽死为国家效力呢!现在,天德城仅有一千多士卒,如果出战不利,该城必定失陷。因此,不如对回鹘用恩德和大义进行安抚,使他们在边塞安定下来,必然不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假如回鹘果真侵掠边境,也需征发各道的大批兵力讨伐,怎么能让天德独自出兵攻击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德裕曰:“彼吐谷浑等各有部落,见利则锐敏争进,不利则鸟惊鱼散,各走巢穴,安肯守死为国家用!今天德城兵才千余若战不利城陷必矣不若以恩义抚而安之必不为患纵使侵暴边境,亦须征诸道大兵讨之,岂可独使天德击之乎!”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今天A德城兵才B千余C若D战E不利城F陷G必矣H不若I以恩J义抚K而安之L必M不为N患【答案】CHL【解析】“今天德城兵才千余”是完整的主谓宾结构句式,并C后的“若”表示假设的意思,连接“战不利”的内容,故应在C后断开,将C涂黑;“矣”句末语气词,其后断开,“不若”是“不如”的意思,表转折关系,故应在其前断开,应将H涂黑;“安”作谓语,“之”作宾语,应在宾语后断句,L处断开,应将L涂黑。故应选CHL。【断句】今天德城兵才千余,若战不利城陷必矣,不若以恩义抚而安之,必不为患。【译文】现在,天德城仅有一千多士卒,如果出战不利,该城必定失陷。因此,不如对回鹘用恩德和大义进行安抚,使他们在边塞安定下来,必然不会成为国家的祸害。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士君子之有勇而果于行者不以立节行谊而以妄死悲名岂不痛哉!士有杀身以成仁,触害以立义,倚于节理而不议死地;故能身死名流于来世,非有勇断,孰能行之?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士A君子B之有勇C而果D于行者E不F以G立H节I行J谊K而L以M妄N死O悲P名Q岂R不S痛T哉【答案】EKQ【解析】“之……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因主语较长,应在“者”后停顿;“不以立节行谊”与“而以妄死悲名”结构一致,独立成句,分别断开;“岂…哉”,因定句式,“岂”为疑问副词,用于句首,其前停顿。【断句】士君子之有勇而果于行者,不以立节行谊,而以妄死悲名,岂不痛哉!【译文】一个有勇气行动果断的读书人,不去表现自己的操守、品行,而去没有名义地胡乱送死,怎不让人感到痛苦!读书人有的为了成就仁德而不惜牺牲生命,有的冒着危险维护正义,有的倚仗臣节义理不顾而死在哪里(坚守气节和伦理,不惧怕死亡的危险),因此他们人虽死了,好的名声留传后代。不是勇敢果断,谁能做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今者复来怀州田猎,忠谏不复至洛阳矣。四时范田,既是帝王常礼,今日怀州,秋毫不干于百姓。凡上书谏正自有常准臣贵有词主肯能改。如斯诋毁,有似咒诅。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3分)凡A上B书C谏D正E自F有G常H准I臣J贵K有L词M主N肯O能P改【答案】EIM【解析】“臣”和“主”是两个主语,“臣贵有词”“主肯能改”从两个方面陈述,中间断开;“自有常准”是对“凡上书谏正”情况的说明,中间可断。【断句】凡上书谏正,自有常准,臣贵有词,主贵能改【译文】今天皇上又到怀州来打猎,皇上已经听不进忠言了。”一年四季出行打猎,是古代帝王常有的礼数,今日我到怀州,对老百姓不会带来一丝一毫的干扰。凡是上书提出意见的,一般我都采纳,臣子贵在能直谏,君王贵在能改正。但如今这样的诋毁,像是在诅咒我啊。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表上永陵喜。公以是益奇之,一切疏计,皆出其手。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会A得B白C鹿D属E文F长G作H表I表J上K永L陵M喜【答案】DIK【解析】“白鹿”做“得”的宾语,其后断开;第一个“表”做“作”的宾语,第二个“表”做“上”的主语,中间应该断开;“永陵”做“喜”的主语,其前断开。故选DIK。【断句】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表上,永陵喜。【译文】有一次胡宗宪捕获了一头白鹿,让徐渭撰写一篇表文上奏。表文呈到皇帝那里,嘉靖帝很是高兴。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唐元宗有克复中原之志,及下南闽,意以谓诸国可指麾而定,而事力穷薄,且无良将。魏岑因侍宴言:“臣少游元城,好其风物,陛下平中原,臣独乞任魏州。”元宗许之。岑趋墀下拜谢。人皆以为佞。孟蜀通奏使王昭远,居常好大言,闻王师入讨,对宾客挼手言:“此送死来尔乘此逐北遂定中原不烦再举也。”7.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标示出来。(3分)此送死来尔乘此逐北遂定中原不烦再举也。【答案】此送死来尔/乘此逐北/遂定中原/不烦再举也。【解析】题目较简单。“此……尔”,表判断,后面断开;“乘此逐北”,偏正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遂定中原”,“中原”作“定”的宾语,后面断开;“不烦再举也”,“不”作为否定副词,放在句首前面断开。【断句】此送死来尔。乘此逐北/,遂定中原,不烦再举也。【译文】唐元宗有攻克、收复中原的志向,等到攻下南闽,心中认为各国可以指麾而定,然面实力弱小,并且没有一员良将。魏岑在宴会上对元宗说:“我年轻时游过元城,喜欢那里的风俗物产,陛下您平定了中原.我单单请求委任我做魏州的地方官。”元宗答应了。魏岑快步到台阶下拜谢。世人都认为这是奸佞之言。后蜀的通奏使王昭远,平常好说大话,听到宋军来攻,搓着手对宾客说:“这是来送死罢了。乘此机会北伐,就能平定中原,不用麻烦再次用兵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夫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8.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操A弦B骤C作D忽E然F变G之H急I者J凄K然L以M促N缓O者P舒Q然R以S和【答案】DHN【解析】“操弦骤作”,省略了主语,“操弦”“骤”是状语,谓语为“作”,应在“作”后断开,即D处断开;“忽然变之”,省略了主语,“忽然”是状语,“变”是谓语,“之”是宾语,应在“之”后断开,即H处断开;“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结构一致,应在“促”后断开,即N处断开。【断句】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译文】弹琴作为一种技艺,是很小的了。等这技艺到了极点,大的是最低的声音,小的是最高的声音,按着琴弦迅急弹奏,声调便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声音急促的,显得很凄惨;声音和缓的,显得很舒畅。有时好像山崩石裂,泉水从高山上涌出来,又好像夜晚发生了大风大雨。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范公讳景文,字梦章,生而端亮,行醇谨。诸生时,即以天下为己任,登万历四十一年癸丑进士,授东昌府推官,署其门曰“不受嘱,不受馈”,众称“不二公”。狱多平反。时值大饥条荒政躬自赈恤全活以亿万计。已未,擢吏部稽勋司主事,时光宗登极,旬月中,公所推擢皆先朝耆旧,世所目“威凤祥麟”者。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时[A]值[B]大[C]饥[D]条[E]荒[F]政[G]躬[H]自[I]赈[J]恤[K]全[L]活[M]以[N]亿[O]万[P]计【答案】DGK【解析】“时值大饥”动宾结构,其后断;“条荒政”是动宾结构,应单独成句,前后断开;“全活以亿万计”是主谓结构,主语“全活”前断开。【断句】时值大饥,条荒政,躬自赈恤,全活以亿万计。故选DGK。【译文】当时正赶上闹大饥荒,分条公布为应付灾荒而采取的赈灾对策,亲自赈济抚恤百姓,被保全活下来的百姓数以亿万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冬,十月,甲辰,左羽林大将军孟汉卿坐纳藁税,场官扰民,多取耗馀②,赐死。有司奏汉卿罪不至死。上曰:“朕知之,欲以惩众耳!”初,宿卫之士,累朝相承,务求姑息,不欲简阅,恐伤人情,由是赢者居多。但骄蹇不用命,实不可用。每遇大敌,不走即降。其所以失国,亦多由此。帝因高平之战,始知其弊。癸亥,谓侍臣曰:“凡兵务精不务多,今以农夫百未能养甲士一,奈何浚民之青泽养此无用之物乎且健懦不分众何所劝!”乃命大简诸军,精锐者升之上军,赢者斥去之。【注释】①帝:指周世宗柴荣,五代时期后周皇帝(公元954年~959年)。②太祖:此处指五代时期后周太祖郭威(公元904年~公元954年)。③耗馀:犹耗羡。旧时官府征收钱粮时以弥补损耗为名,在正额之外加征的部分。④太祖: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时任殿前都点检。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奈A何B浚C民D之E青F泽G养H此I无J用K之L物M乎N且O健P懦Q不R分S众T何U所V劝W【答案】GNS【解析】“且”后面的内容,是递进一层,前后断开。“健懦不分”与“众何所劝”中间两个意思,必断。再找一处,前文“奈何浚民之青泽养此无用之物乎”,中“浚”“养”是两个动词,“民之青泽”“此无用之物”是对应的宾语;句末为语气虚词“乎”。【断句】奈何浚民之青泽,养此无用之物乎!且健懦不分,众何所劝【译文】冬季,十月,甲辰(初三),左羽林大将军孟汉卿因交纳藁税时,场院官吏侵扰百姓,过多索取所谓"耗余"而定罪,皇帝赐死。有关官员奏称孟汉卿的罪不至死,世宗说:"朕知道这些,只不过想借此惩戒众人罢了!"当初,宫禁警卫士兵,历朝相承,只求息事宁人,不想再简拔挑选,恐怕伤害人情,因此瘦弱年老的居多。但又骄横傲慢,不听命令,实际无法使用。每次遇到大敌,不是逃跑就是投降,历朝之所以丧失国家,也大多由于这个原因。周世宗通过高平之战,才开始认识到它的弊端,癸亥(二十二日),对侍从大臣说:“大凡军队只求精而不求多,如今用一百个农夫也不能供养得起一名士兵,怎么能榨取百姓的血汗,去养活这些无用的人呢!况且勇健懦弱不加区分,用什么去激励士众!”于是命令大力精简兵员,精锐的提升到上军,瘦弱地逐出军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坚守旷日或可使绍自退若舍之而出后无镇重,易京之危,可立待也。”瓒乃止。1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坚A守B旷C日D或E可F使G绍H自I退J若K舍L之M而N出O后P无Q镇R重【答案】DJO【解析】“坚守”作谓语,“旷日”作宾语,故应在“旷日”后,即D处停顿;“或可使绍自退”是兼语句,故应在“退”后,即J处停顿;“后”作主语,“无镇重”作谓语,故应在“后无镇重”前停顿,即在O处停顿。【断句】坚守旷日,或可使绍自退,若舍之而出,后无镇重。【译文】坚守一段时间,袁绍有可能自行撤退,如果舍弃大家出逃,后方没有人做主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彦博又曰:“臣闻圣人之道,无所不通。突厥余魂,以命归我,收居内地,教以礼法,选其酋首,遣居宿卫,畏威怀德,何患之有?且光武居河南单于于内郡以为汉藩翰终于一代不有叛逆。”1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且光武居河南A单于于内郡B以为C汉D藩E翰F终G于H一I代J不K有L叛逆【答案】BFJ【解析】此题难度较高。鸹确定大的断句点。藩翰:1.后因以“藩翰”喻捍卫王室的重臣。2.喻指藩国。3.指布政使。4.犹藩篱。比喻界域。“以为汉藩翰”,“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把单于作为汉朝的藩屏,主语是前面的东汉光武帝,“以为”前断开,“藩翰”后断开。这一下就找到了两处断句点。“终于一代”,是“历经一代”的意思,与后面的“不有叛逆对应”,可以断开,也可以不断。再来看看前面的一句“且光武居河南单于于内郡”,关键是要了解这句话的意思。这里的河南(黄河以南)要是移到内郡前那就好懂多了,“且光武居单于于河南内郡”,意为“且东汉光武帝让匈奴单于率众居住于黄河南部的内地郡县”,实际上就是这个意思,只不过原文“河南”前移而已。“且光武居河南单于于内郡”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中间不可断开。【断句】且光武居河南单于于内郡,以为汉藩翰,终于一代,不有叛逆。【译文】温彦博又说:“臣听说圣人之道,没有实行不通的地方。突厥残余人众,把性命交给了我们,如果让他们居住在内地,用礼仪法令教化他们,为他们选择部落首领,派遣将士值宿守卫,这些胡人必然畏威怀德,能有什么隐患呢?且东汉光武帝让匈奴单于率众居住于黄河南部的内地郡县,成为了汉朝的藩屏,历经一代也没有叛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上圣志出于天性。居高宗丧,百日后,尚食进素膳,毁瘠特甚。吴夫人者潜邸旧人也尽以过损为言上坚不从。13.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吴A夫B人C者D潜E邸F旧G人H也I屡J以K过L损M为N言O上P坚Q不R从【答案】DIO【解析】“吴夫人者,潜邸旧人也”判断句,“者”后断开,表停顿;“也”后断,表判断。“上坚不从”句,“上”是“不从”的主语,所以“上”前断。【断句】吴夫人者,潜邸旧人也。屡以过损为言,上坚不从。”【译文】皇上的孝顺出于天性。为高宗守丧的时候,百日之后,尚食局进奉的还是素食,因居丧过哀而瘦弱得特别厉害。吴夫人,是皇上即位前的旧人,多次拿过于伤身来进言,皇上坚决不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胥闻越王勾践昼书不倦,晦诵竟旦,聚死臣数万,是人不死,必得其愿。胥闻越王勾践服诚行仁听谏进贤士是人不死,必得其名。胥闻越王勾践冬披毛裘,夏披絺绤,是人不死,必为利害。胥闻贤士邦之宝也,美女邦之咎也。夏亡于末喜,殷亡于妲己,周亡于褒姒。”吴王不听,遂受其女,以申胥为不忠而杀之。1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涂黑。(3分)胥A闻B越C王D勾E践F服G诚H行I仁J听K谏L进M贤N士O是P人Q不R死【答案】JLO【解析】“听谏”和“进贤士”都是动宾结构,承前省略主语“越王勾践”,应单独成句,故在“听谏”“进贤士”前后停顿,即J处、L处和O处;由下文可知,“是人不死”重复上文语句,应单独成句,即O处。J、L、O处需加句读。补充:“服诚行仁听谏进贤士”此处中间有两处可断,“服诚行仁/听谏/进贤士”较合适;如果断成“服诚/行仁/听谏进贤士”则明显不当。【断句】胥闻越王勾践服诚行仁,听谏,进贤士,是人不死【译文】

我听说越王勾践白天不知疲倦地起草文件,夜晚还诵述到天亮,他聚集了几万名敢死之士,这个人不死,一定会实现他的愿望。我听说越王勾践服膺诚信推行仁道,虚心听取谏言,提拔贤能之人,这个人不死,一定会获得好的名声。我听说越王勾践冬天只披着粗陋的毛皮衣服,夏天只穿粗葛布衣,这个人不死,一定会成为吴国的大患。我听说贤能之士是国家的珍宝,美女是国家的祸根。夏朝就是因为末喜而灭亡,殷代因为妲己而灭亡,周朝因为褒姒而灭亡。”吴王不听从伍子胥的进谏,于是就接受了越国送来的这两个美女,以伍子胥不忠的借口把他杀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1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西望A武昌B诸C山D冈E陵F起G伏H草木I行G列K烟消L日出【答案】DHK【解析】“望武昌诸山”动宾结构,其后断;结构对称,主谓短语:“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期间断开。【断句】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译文】如今,我才得以坐在亭中几席之上尽情玩赏,抬起眼来就能看个够。向西眺望武昌的群山,(只见)山脉蜿蜒起伏,草木成行成列,烟消云散,阳光普照。捕鱼、打柴的村民的房舍,都可以清清楚楚地指点出来。古文断句『教学任务』1.复习古文断句的原则和技巧。(详见资料)2.完成古文断句强化训练二则。『古文1』1.昔者,陈成恒相(辅佐)齐简公,欲为乱(作乱,谋反),惮(忌惮,害怕)齐邦鲍、晏,故徙其兵而伐鲁。鲁君忧也。孔子患(担忧)之,乃召门人弟子而谓之曰:“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孔子自称)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颜渊辞出(请求前往),孔子止(使动用法,使……停,阻止)之,子路辞出,孔子止之,子贡辞出,孔子遣(派……去)之。(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内传陈成恒》)用“/”给下面的文段短句(3分)诸侯有相伐者/

尚耻之/

今鲁/父母之邦也『解析』①诸侯有相伐者

意为“诸侯里有相互攻打的”。主谓宾齐全,句意完整,因此断开。②尚耻之

意为“(人们)尚且认为它是耻辱”。主谓宾齐全,句意完整,因此断开。③今鲁父母之邦也

意为“如今的鲁国,是我的祖国”。句式为判断句,句子虽短,但为了强调主语,古文中常在主谓之间断开。如“夫晋,何厌之有?”等。『译文』从前,陈成恒辅佐齐简公,打算作乱,忌惮齐国鲍叔、晏子,因此调兵攻打鲁国。鲁国国君内心忧虑。孔子担忧这,于是召集门人弟子对他们说:“诸侯里有相互攻打的,(人们)尚且认为它是耻辱,如今的鲁国,是我的祖国,我家的祖坟就在那里,如今齐国将要攻打它,(你们)能没有一个人前往阻止吗?”颜渊请求前往,孔子阻止他,子路请求前往,孔子阻止他,子贡请求前往,孔子派他前往。『古文2』2.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致力,努力)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坚定)也。从吾游(学习)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诸生试观侪辈(同辈,同类)之中,苟有虚而为盈无而为有讳已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鄙视,轻视)之者乎?彼固将以欺人,人果遂为所欺,有弗窃笑之者乎?用“/”给下面的文段短句(3分)苟有虚而为盈/

无而为有/

讳己之不能/

忌人之有善/

自矜自是/

大言欺人者/

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

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解析』①苟有虚而为盈无而为有讳已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

意为“如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没有却装作有,隐瞒自己无能、嫉妒别人有长处,自我夸耀,自以为是,说大话欺骗人的人”。这是个宾语包含多重定语的长句,先在句子末尾断开;再根据语意相对完整和句式对仗的原则,把多重定语分别断开。②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

意为“即使这个人天资禀赋虽然非常卓越高超”。句子结构齐全,句意完整,因此断开。③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

意为“同辈之中,有不憎恶他的人吗?”。主谓之间可以断开;如果不断,应该也是可以的。『译文』已经立志成为为君子,自然应当努力学习。凡是学习不勤奋,一定是他的志向还不坚定。跟从我学习的,不要把聪明机敏作为高明,而要把勤奋踏实谦虚低调作为最重要的。各位试看同辈之中,如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没有却装作有,隐瞒自己无能、嫉妒别人有长处,自我夸耀,自以为是,说大话欺骗人的人,即使这个人天资禀赋虽然非常卓越高超,同辈之中,有不憎恶他的人吗?有不鄙视他的人吗?他固然要去欺骗人,可是人果真就被他欺骗,有不暗中嘲笑他的人吗乎?1.检查《过秦论》背诵(10分钟)。2.完成古文断句强化训练二则。『古文1』1.初建三城也,不置(设置)壅门、曲敌、战格。或(有人)曰:“边城无守备,可乎?”仁愿曰:“兵贵(重视,看重)攻取,贱(看轻,鄙视)退守。寇(贼寇)至,当并力(合力)出拒(抵抗),有回望城者斩。何事(为何,何故)守备,退忸(使感到羞耻)其心哉!”景龙二年,封韩国公。还朝,卒。仁愿为将将吏信伏(通“服”)按(巡视,巡察)边抚帅赏罚必直(符合,合乎)功罪后人思之,为立祠受降城,出师辄享(祭祀)焉(他)。用“/”给下面的文段短句(3分)仁愿为将/

将吏信伏/

按边抚帅/

赏罚必直功罪『解析』『解析』①仁愿为将

意为“仁愿担任统帅”。主谓宾齐全,语意完整,故断开。②将吏信伏

意为“文武官员信任佩服”。句子结构齐全,句意完整,因此断开。③按边抚帅

意为“(仁愿)巡视边地,慰问边将”。句子结构齐全,句意完整,断开。『译文』当初修建三座城时,不设置壅门、曲敌、战格。有人说:“边城没有防备设施,可以吗?”仁愿说:“用兵重视进攻夺取,看轻后退防守。贼寇来侵略,应当合力出城抵抗,有回头眺望城的就斩首。为何要设置防备设施,后退,就要使他内心感到羞耻!”景龙二年,被封为韩国公。回到朝廷,去世。仁愿担任统帅,文武官员信任佩服,巡视边地,慰问边将,赏罚一定符合功劳或罪行。后代的人思念他,给他在受降城建立祠堂,出兵就祭祀他。『古文2』2.燕王因(于是)举国属(托付)子之,子之大重。或曰:“禹授益而以启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担当)天下,传之益也。启与支党(同伙,党羽)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名义上)传天下于益,其实(那实际)令启自取之。今王言属国子之,而吏无非太子人者,是名属子之,而太子用事(执政)。”王因(于是)收印自三百石吏而效(献给,交给)之子之。子之南面(面朝南)行王事而哙老不听政(处理政事)顾(反而,却)为臣国事皆决子之。子之三年,燕国大乱,百姓恫怨(害怕怨恨)。将军市被、太子平谋,将攻子之。用“/”给下面的文段短句(3分)子之南面行王事/

而哙老不听政/

顾为臣/

国事皆决子之『解析』①子之南面行王事

意为“子之面朝南处理燕王的事务”。主谓宾齐全,语意完整,故断开。②而哙老不听政

意为“而哙(燕王名)因年老不再处理国政”。句子结构齐全,句意完整,因此断开。③国事皆决子之

意为“国事都由子之决断”。句子结构齐全,句意完整,断开。『译文』燕王于是把全国托付给子之,子之大受器重。有人说:“禹授予益官职,可是任用启做官员,等到年老,却认为启不足以担当天下大任,把君位传给益。启与同伙,攻打益,夺取他的天下,这是禹名义上把天下传给益,那实际上是让启自己夺取天下。如今大王说把燕国托付给子之,可是官吏全是太子的人,这名义上是把燕国交给子之,实际上却让太子执政。”燕王于是把享受三百石俸禄经上的官吏的印信收回来,交给子之。子之面朝南处理燕王的事务,而哙(燕王名)因年老不再处理国政,国事都由子之决断。子之执政三年,燕国大乱,百姓害怕怨恨。将军市被、太子平谋划,将要攻打子之。断句练习(带答案)阅读下面语段,请用“/”为画横线的句子断句。1.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邱,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邱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2.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徒。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徒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3.臧孙行猛政,子贡非之,曰:“独不闻子产之相郑乎?推贤举能,抑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