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课件新人教版必修_第1页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课件新人教版必修_第2页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课件新人教版必修_第3页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课件新人教版必修_第4页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课件新人教版必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自然—人类的精神家园第1课荷塘月色朱自清单元导览《荷塘月色》

田田的荷叶,洁白的荷花,叶子底下的脉脉流水,嗅着风中的花香,看着淡淡的月光泻在叶子和花上,浮在荷塘上。这一幅美轮美奂的画面,被朱自清先生刻画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我们不仅领略了作者笔下的美景,还能置身其中尽情地观花赏月,我陶醉了……突然,美丽的、柔美淡薄的月光消失了,周围是蓊蓊郁郁的树,树间透着光,原来我们走进了朱自清先生笔下的那片蓊郁树林……《故都的秋》

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有的描写秋天的肃杀和凄凉,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郁达夫的秋“清、静、悲凉”,弥漫在小院中那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心中有秋,笔下才有秋。郁达夫先生让我们品尝了一回老北平的大碗茶,齿颊留芳,清爽宜人;又仿佛是听完了一曲字正腔圆的京剧清唱,余音绕梁,不绝如缕。《囚绿记》有人说,绿色是自然颜色中最具生命意义的色调,提到绿,人们就会联想到生命、生机、希望。对,当一抹绿色出现在沙漠中时,你难道没有感觉到生命的希望?当绿芽冲破险阻绽放绿意时,你难道没有意识到生命的顽强?当无边的绿色扑面而来的时候,你难道没有听到生命的乐章?绿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悦,安宁。这就是一般人都喜欢绿,爱绿的原因。著名作家陆蠡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写下的《囚绿记》便是一篇关于爱绿的散文。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

品味语言,鉴赏评价。2.思维与审美:

(1)把握思路,体会情感;

(2)鉴赏本文情景交融等艺术手法。激趣导入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教授,他在极为贫困、自己一身重病的情况下,宁愿饿死,也不去领取美国的“救济粮”,他以对生命的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于外侮的铮铮铁骨,他以对权贵的蔑视展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伟岸人格。毛泽东同志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是谁呢?他,就是著名的美文家朱自清先生。朱自清先生不仅有铁骨,是个有骨气的人,他的高尚品格就如同周敦颐笔下的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同时饱含柔情,他的笔下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憧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文情并茂的美文——《荷塘月色》。内容索引WEN

BEN

JING

ZHUN

DAO

DU文本精准导读ZHU

TI

QUN

WEN

TONGDU

DUHE主题群文通读·读荷WEN

BEN

DU

XIE

LIAN

DONG文本读写联动WEN

BEN

JING

ZHUN

DAOLIAN文本精准导练贰叁肆壹WENBENJINGZHUNDAODU文本精准导读壹下面是本文的思想内容框架图,读完思考后面两个问题。(1)最能揭示散文主题、透露作者感情的传神语句被称为“文眼”,请将本文文眼填入图中间的小圆环内。答案导图引路,概览全文Ⅰ通读

答案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2)在图中的③、⑤、⑦~⑨处分别填上表示作者独步所见所感的四字短语。答案答案③感受独处⑤塘上月色⑦~⑨联想采莲微任务活动一把握思路,体会情感1.文章的开头为什么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写起?答案因心里“颇不宁静”才要漫步来排遣烦乱心绪,才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颇不宁静”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答案2.文章第二、三段描写的环境有什么特点?此时作者是怎样的心情?答案环境的特点是“幽静”。作者的心情恰好与环境吻合,从容、安闲、超脱,在没有人事纷扰的“另一世界”里自由自在,获得了暂时的宁静。任务驱动,深度学习Ⅱ深读答案以采莲的热闹衬托自己的孤寂。作者是江南人,当内心郁闷时,难免怀旧思乡,惦记江南。江南那热闹的采莲景象可以让作者暂时忘却心中的烦恼。3.作者在第七段为什么会想起江南采莲的事情?答案答案不多余。此处有照应文章开头的作用,但主要目的还是以静写动,以静来反衬自己心里的“不宁静”。心里的“不宁静”,是社会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澜。全篇充满着动与静的对立统一:社会的动荡与荷塘一隅的幽静形成对立统一;内心的动荡与环境的宁静形成对立统一;开始心里“不宁静”,在月夜荷塘幽美景色的感染下趋于“宁静”,走出荷塘又回到“不宁静”的现实中来,也形成对立统一。4.课文最后写“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是否多余?答案答案通感。借助感觉的转移,由嗅觉向听觉转移,贴切地写出了荷香清淡缥缈、沁人心脾、断断续续、若有若无的特点,扩大了意境的内涵,烘托出环境的优雅。微任务活动二品味语言,鉴赏评价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答案2.文章第五段写月色、月影时用了一连串的动词,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下列词语的表达效果。词语表达效果泻浮洗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写深夜水汽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呈现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答案3.文章的第六段,作者写了荷塘四周“树”的景色,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试结合具体语境,简要分析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答案词语表达效果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传神地描写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渲染了夜色的浓重气氛。4.试赏析下面两句话的妙处。(1)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答案分号前的文字承上文而来,交代月色朦胧的原因;分号后的文字写自己的感受。从本句来看,“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今晚朦胧的月色。联系全篇,“酣眠”指永远的“超出”、永远的“自由”,“小睡”则指短暂的“超出”、片刻的“逍遥”。“别有风味”也就是指“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所以,这个句子是作者描写“荷塘月色”后的点睛之笔,抒发了“偷得片刻逍遥”的淡淡喜悦。答案(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答案此处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把视觉的形象转化为听觉的声音。“光”与“影”是视觉形象,作者却用听觉形象来形容,用名曲优美、和谐的旋律形容“光”与“影”的和谐,烘托出一种温馨的氛围,将读者带入了一种幻境,光与影仿佛变成了活泼的、跳动的音符,可以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身处此境,提到“梵婀玲”,会很容易联想到《小夜曲》之类的名曲。光与影的和谐旋律与名曲的悠扬有某种相通之处,两相烘托,也是意象的叠加,艺术效果倍增,给原有的意境营造了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答案5.“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加以分析。答案衬托。作者用热闹的“蝉声”“蛙声”反衬自己心中难以排遣的苦闷和哀愁。答案微任务活动三写作特色,赏析评价1.本文在构思方面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答案本文首尾呼应,结构圆合,构思巧妙。文章开头写“心里颇不宁静”,是作品抒情的缘起,因“不宁静”而“寻宁静”,既而“得宁静”,最后回到现实“失宁静”,重归“不宁静”,这是文章内在的感情线索。文章以“我”去观赏荷塘为脉络,以人物的行踪为外在线索,全文的写景抒情过程,随着作者的脚步和视线的移动逐步深化。在行文中,作者以“荷塘月色”为中心,又适当点染周围背景,布局层次清晰,详略得当,疏密相间,自然舒展。此外,文章通篇综合运用首尾呼应、预设悬念的叙述手法。如开头“带上门出去”,结尾又“推门进去”,首尾相应,结构严整。答案2.试分析本文写景与抒情的关系。答案本文的动人之处,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作者融情于景,即景抒情,做到了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那轻纱般掩映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微妙的心思。他要无牵无挂地独自受用无边荷塘月色,就是要摆脱“不宁静”而追求刹那安宁心境的反映。由这种情绪所决定,荷塘景色全是一派幽静安宁的景象;花是零星的,香是缕缕的,风是微微的,月是淡淡的,从而产生了“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所谓“恰是到了好处”的意境。这幅淡雅宁静的画中之景,是作者从沉重的生活中挣脱出来,苦心追求的让灵魂可以得到暂时自由舒展的一个精神家园。在这宁静的环境中,作者融入了对月的美好追求,又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遗世独立,所以整幅画又透出一种崇高之美,这种美深入人心。作者一路写景,也一路抒情,层层景象描写构成了宁静与不宁静交替出现的感情层次。流贯在无边荷香月色里的,正是作者感触甚重的脉脉情思。答案3.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写景手法,请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答案答案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写景手法,立体、真切地描绘了景象。作者运用大量的比喻,将荷叶、荷花、月色、光影写得具体形象,且意蕴生动。特别是运用通感的手法,打通了读者的各种感官,在无尽的遐思中,带给读者丰富的美的享受。而拟人手法的运用则赋予事物以人的情味,真切而生动,寄寓了作者的情感。①有鲜明的比喻。出水的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打着朵儿的花苞“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不仅贴切,而且生动。②有鲜明的对比。弯弯杨柳的稀疏“倩影”,在“峭楞楞如鬼一般”的灌木“黑影”的比衬下,越发显得轻俏。③有强烈的衬托。以“没精打采”的路灯光来映衬月色的明亮。④有生动的拟人。那袅娜地开着的荷花,像“刚出浴的美人”,把水面的白荷写得极为标致。⑤有通感。作者对描写对象有极其深刻的体会,因此突破一般经验而产生一种奇特而新颖的手法,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花香本来诉诸嗅觉,但作者把它写成有旋律的歌声,给人以嗅觉兼听觉的感受。此外,作者还从多角度、多侧面描绘景物。①动静结合,第四段静态描写了荷叶、荷花、荷香后,又把荷塘的动态捕捉进来,“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整个画面有了动感。②远近结合。第四段描写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从近处和远处两个角度写荷花在色彩和光亮上的美。“明珠”写出近处荷花的玲珑剔透,“碧天里的星星”写出远处荷花的闪烁之状。③视觉、听觉、嗅觉结合。除了对荷塘景物在视觉上进行描摹外,还写了嗅觉的荷香,听觉的蝉声、蛙声,诉诸读者多个感官,多角度真切地呈现荷塘月色美景。关于《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历来有多种不同的理解,学习了本课之后,你有怎样的看法?答案疑难探究,思维提升Ⅲ延读答案(观点一)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文中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求得片刻宁静的淡淡的喜悦。处忧愁之中而向往喜悦,处喜悦之中而受忧愁的牵制,是观景时矛盾心理变化的两个方面。但内心的波动没有大起大落,而是有所掩抑的,情感的抒发是有节制的(他自称是个中和主义者),这就是所谓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中和主义”的表现。所以无论是忧愁还是喜悦,都是“淡淡的”。(观点二)本文只是记述了一个普通人的平常的思想情绪,描绘了一次不平常的夏夜之游。不宁静的心人人都可能有,时时都可能出现。有了这样的心绪,就有可能去到一个清静的所在,享受一个人的孤独,寻找一个人所能得到的一时的自由空间。在这样的时空里,看到的景物可能使我们忧愁,也可能使我们喜悦,我们也会由此而想到久远,想到其他人和事。这样看来,朱自清不过是写了一个普通人一种极为平常的思想情绪,只不过我们普通人没有他这样的妙笔,写不出像《荷塘月色》这样能够感染人的心灵、引起人共鸣的文章而已。(观点三)这篇散文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抒发了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里彷徨苦闷的心情。作者用细腻而真实的笔触,勇敢而真诚地坦露了一个正直而文弱的知识分子在面对暴行时的愤怒但又无奈的心路历程,强烈地鞭挞了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和对人民的残酷镇压,从而激励人们勇敢地面对现实,奋起抗争,推翻黑暗统治,建立自由民主的新社会。助读材料1.作者简介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他身患重病,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宁愿饿死也不去领美国配售的救济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气节和情操。毛泽东称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2.背景展示《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忆佩弦》)。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荷塘月色》就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不能的“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3.文学知识现代散文现代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对它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散文具有记叙、抒情、议论三种功能,与此相应,散文可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三种。散文具有较强的纪实性、取材的广泛性、形式的灵活性、结构多种多样、表达方式自由灵活、语言运用自如、诗意浓郁、语言优美、(篇幅)短小精悍等特点。朱自清的散文创作,从清秀隽永到质朴腴厚再到激进深邃,打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显示出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旨趣。郁达夫在《新文学大系·现代散文导论》中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那一种诗意。”应该说,这是对朱自清散文艺术的一个很精致的评价。其中以《绿》《荷塘月色》的成就为最高。4.课文涉及的特殊修辞手法——通感通感又叫“移觉”。它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描写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描写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在古诗文里常见通感,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箜篌之音,属于听觉,却用芙蓉泣露的视觉形象描摹,写出了箜篌声音的美好、凄婉。又如宋祁的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用一“闹”字,把事物无声的姿态描摹得好像有声音,写出了杏花的绚烂、春光的美好。现实生活的文字也打下了“通感”的印记。例如,“摇曳的音调”“表情冷漠”“一弯寒月”等短语中,听觉、视觉、触觉的互通构成了通感。运用通感,可突破人的思维定式,深化艺术。现代文学作品中,通感的使用,可以使读者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到对审美对象的感悟中,从而使文章产生的美感更加丰富和强烈。5.对朱自清的评价[郁达夫]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林非]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叶圣陶]每回重读佩弦兄的散文,我就回想起倾听他的闲谈的乐趣,古今中外,海阔天空,不故作高深而情趣盎然。我常常想,他这样的经验,他这样的想头,不是我也有过的吗?在我只不过一闪而逝,他却紧紧抓住了。他还能表达得恰如其分,或淡或浓,味道极正而且醇厚。[李广田]在当时的作家中,有的从旧垒中来,往往有陈腐气;有的从外国来,往往有太多的洋气,尤其是往往带来了西欧世纪末的颓废气息。朱自清先生则不然,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许德珩]教书三十年,一面教,一面学,向时代学,向青年学,生能如斯,君诚健者;生存五一载,愈艰苦,愈奋斗,与丑恶斗,与暴力斗,死而后已,我哭斯人。[冯友兰]人间哀中国,破碎河山,又损伤背影作者;地下逢一多,辛酸论话,应惆怅清华文坛。6.朱自清名句辑录(1)从此我不再仰眼看青天,不再低头看白水,只谨慎着我双双的脚步;我要一步步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脚印!——《毁灭》(2)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3)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匆匆》(4)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匆匆》(5)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论诗学门径》(6)而将来的奇迹真成了奇迹,永不降临于笼着手,垫着脚,伸着颈,只知道“等待”的人!他们事事都等待“明天”去做,“今天”却专作为等待之用;自然的,到了明天,又须等待明天的明天了。——《刹那》必备知识积累卡片字词知识(1)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本文有深浅不一的意思。(2)脉脉(mòmò):本文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饱含深情的样子。(3)袅娜(niǎonuó):柔美的样子。(4)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5)蓊蓊(wěnɡwěnɡ)郁郁: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6)没(méi)精打采:形容不高兴,不振作。返回ZHU

TI

QUN

WEN

TONGDU

DUHE主题群文通读·读荷贰一、“读荷”诗歌采莲曲[唐]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赏析】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诗人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显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二、“读荷”散文又见荷塘月色吴兆民今晚上,我终于来到了清华园的荷塘,可是来迟了,已不见满塘的荷花荷叶。但月光很好,依然能伴我追寻当年朱自清的足迹,也不能不说是非常惬意的事。荷塘边随风飘拂的杨柳,有好些一定目睹过朱自清的身影,那情意眷眷的样子就是对故人的怀念吧。昏黄的路灯把柳影映射到荷塘里,让人觉着塘中漂动着簇簇水草。我的身影则在这水草上滑过。今晚虽不是满月,但它的清辉似乎不减当年,向眼前的荷塘尽情倾洒。荷塘上虽然不见了荷花,但让人分明感到是有荷花的。因为朱自清已将它牢牢根植于人们的头脑里:我已从想象中活生生移植其上。看吧,这满塘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不是荷花吗?那层层叠叠铺展在那里的不是荷叶吗?月光正像当时那样流泻在荷花荷叶上,微风在那里吹拂,依然将那清新的荷香弥散。前面是石拱桥了。站在桥边向荷塘对面望去,近春园中那些大大小小的树木蓊蓊郁郁,白杨树最为高大。它的身影连同高处丛生的灌木被月光切割在塘水中,显得黝黑而错落。我沿着塘边昔日的小煤屑路向前。几盏温和的路灯紧贴荷塘小路亮着,倒映在水里的显出一束束昏黄,把荷塘小路照得分明。左边是一列高高土坡,上面是密植的森森柏树,黑压压一路绵延。荷塘那边,月亮透过摆动着的高大树枝不时瞟我一眼。眼前的莲桥把狭长的荷塘分成两半,稀疏的残荷漂浮在荷塘上,令我心生几许凄凉。走过莲桥,拐过小弯,我走进了近春园遗址深处,置身高高的白杨树下。眼前一片开阔地平展展的,月光轻洒,充满空灵,草坪黑青黑青,上面有不少落叶。前面竖立着一块碑石,记载着近春园的历史。后面小土坡的“荷塘月色”亭,显得有些静穆。月光在静静地往这里挥洒,近处的一切都给抹上了清灵灵的光彩,我也被其细心涂抹。我看看月光给我的身影,又不禁抬眼凝望天上的明月,它竟是那样邈远、透亮而圣洁,让人的心胸霎时跟着坦荡起来。极目远望,未见昔日那只有些大意的一带远山,恐是让长高了的树木遮住了吧。数十年前那个夜晚,朱自清独自一人来到这月下荷塘,一腔心绪凝结于荷花明月,一腔情感在这里倾泻,一生操守在这里坦白!要清洁,不要朽污;要清直,不要屈从;要清苦,不要奢靡——做一个清清白白、堂堂正正、朴朴素素的人,做一个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有益于民族的人。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有多少人经受不住磨难变节了,经受不住诱惑苟且了,经受不住清贫颓废了;而你没有。为了民族,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你活出了尊严。那个夜晚,你一人在这里的默想和表白,说不上庄严,充其量只是几天后以《荷塘月色》艺术地向世人作了昭告;但你此后却真切地用自己的生命实践。没有哪一个要求你去这样做,也没有哪一个去监督你这样做。你靠的完全是自觉、意志、风范。你虽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却在贫病交加之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援面粉,成了承载一个民族的气节、尊严和大义的人。也许有人不屑,也确实有人不屑,但这反而衬托出你的崇高,因为那些不屑者不是同类。这样想着的时候,阵阵清寒和阴森不知从何方向我袭来,又想到这遗址就是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而殃及近春园使之成为“荒岛”的地方,我再也受不住四围的清寒和阴森,只好回转到有路灯的荷塘边。放眼荷塘,只剩我一人。我在荷塘边漫步,回首荷塘上空,正有一束绿色聚光在不停旋扫。毕竟是现代文明社会了!我望望天上明月,又看看水中残荷,总是不能释怀。社会发展了,人还要不要操守?融入现代文明,民族还要不要气节?现实中的许多人和事都作否定性回答。朱自清虽是旧时代知识分子,尚且坚守操节,洁身自好,成为一代楷模。就是这荷塘里的荷花也葆有自我净洁、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作为领受现代文明熏陶的人,为什么就不能自我净持、自守律令、洁身自好?作为融入现代文明的民族又岂能不固守气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陈旧而又永恒的人生命题,回到人之为人的本性上来:无论何时都不能消解、灭绝人的本性。不断温习、时时记取那份富有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的深情告白,是回复我们人生本性的一剂良药。荷塘上的清风在月光辉映下吹拂着我,不断清理着我的思绪。我下意识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荷塘还是那个荷塘,月色还是那样的月色,可我的内心却历尽沧桑。今晚曲曲折折的荷塘路上,虽然不见先人踽踽独行的风采,却留下了我深深的思考。【赏析】“接着写”是《又见荷塘月色》的一个显著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始终围绕朱自清的人生经历和回应《荷塘月色》来写,让人时刻不忘朱自清和他的《荷塘月色》;二是接着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所体现的思想感情来写。《荷塘月色》体现的是一种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又见荷塘月色》接此来写,但体现的是一种淡淡的喜悦和深深的忧虑。从《又见荷塘月色》中,我们可以看出,它既包含了作者对《荷塘月色》主题的独到理解和阐释,又包含了对朱自清人格力量的体味和把握,还体现了对新时代背景下人格状况的认识和思考,从而使作品主题具有了新颖性和深刻性。《又见荷塘月色》与《荷塘月色》相比所体现出的新探索是显而易见的:一是想象的运用令人耳目一新。由于作者是在深秋时节来到清华园荷塘的,自然就见不到满塘的荷花荷叶。作者通过想象使眼前的荷塘长满了荷花荷叶,这不能不说是神来之笔。这样写既回应了《荷塘月色》,又弥补了眼下荷塘的不足,平添一种特别的神韵。二是《又见荷塘月色》有意避开了《荷塘月色》中的比喻和通感等主要表现手法,而另施以白描为主的手法,同样使作品显得情景交融,意趣横生,体现了作者积极的探索精神。微思考这两篇诗文在“读荷”的情感上有何不同?答案《采莲曲》借助动词,展现了采莲女在荷塘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人花难辨、花人同类的生动画面,表现出采莲女天真烂漫、朝气蓬勃的性格。《又见荷塘月色》是承接《荷塘月色》而写,体现的是一种淡淡的喜悦和深深的忧虑。答案微写作你对“荷”有怎样的认识和评价?请写出你的想法。答案返回答案略。WEN

BEN

DU

XIE

LIAN

DONG文本读写联动叁【素材点击】

在《荷塘月色》里,朱自清先生用超然的态度来看待外在事物。无论荷塘里多么热闹,他隔着不能朗照的月色看过去,不觉吵闹得无法忍受,也不去禁止蝉噪和蛙鸣,只是这么远远地观看,居然还看出一些美,“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先生在这么嘈杂的荷塘旁,仍能感受到和谐,这种心态是努力的超然。只在尽力追寻一种美景,通过“另一世界”来安慰自己的心灵。《荷塘月色》里所寻求的美景,正是这种“追求”心态的写照。光与影,蛙与蝉,荷叶与流水,远山与柳树,都是不同的景物,呈现不同的价值,然而在“不能朗照”的月色下,这些朦胧的外在事物都有着和谐的共性,给了作者片刻的心灵慰藉。Ⅰ

撷素材·善积累【运用角度】

【精彩运用】当朝阳升起的时候,停下你疾驰的脚步,留心一下你周围的点点美丽,毕竟花瓣留不住露珠,朝霞锁不住清霜。不要总是为物质的享受而不停地奔波,心灵也需要沐浴阳光,也需要觅得一处宁静。所以,当我们埋头苦干至深夜时,我们也应该给自己的心灵一个自由的广场,去感受月下独步,去领略心灵的轻松。其实,疲惫了,就离开你的书桌,放下所有的忧愁和烦恼,到屋外去看看寒梅绽雪,秋菊披霜。就让这短暂的美景装饰你空荡的心灵。站在户外的天地里,闻一闻淡淡的青草香,伸开双臂拥抱一下向你奔来的和风。若是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就抬起头,让淘气的小雨滴吻一吻你紧皱的眉头。仰望蓝天,让春愁随云散;俯视江河,看飞花逐流水……总有一点美会驱散你的疲惫。锤炼语言【课文借鉴】

本文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进行描写。如把“白花”比喻成“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贴切传神。又运用了一些特殊的修辞手法,如通感。作者把月色写成了“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使得这篇作品脍炙人口。二是大量叠词的运用。如在第二段中,作者写道,“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森森”“淡淡”,营造了一种沉寂的氛围,也衬托出淡淡的忧愁。还有“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隐隐约约”等等。还有一些词,如“田田”“亭亭”,本来是古歌辞里的词,作者在这里都运用得极为妥帖。Ⅱ

悟技法·勤练笔【运用点拨】

1.精选动词要想使文章的语言优美,就要恰当选用动词。如“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个“浮”字描写出青雾与叶子和花既互相贴近、互相映衬,又若即若离的层次感和动感,又描写出雾似动而静、似静而动的轻柔含蓄之态。2.善用叠词要善于运用叠词,传神地描写出事物的特征,增加音韵美,深化物态情貌。如“蓊蓊郁郁”不仅说明树木之多,而且突出了心情的不宁静、夜晚的寂寞、荷塘的幽僻,那种情景交融的氛围,传神地表现出了事物的特征和姿态,又使行文轻缓舒徐,读来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3.巧用修辞读语言优美的文章,犹如欣赏一幅富有神韵的山水画,令人心旷神怡,耳目一新,又犹如聆听《高山流水》,叫人荡气回肠,神清目爽,而修辞则是装扮语言的最好的方法。(1)巧用比喻摹形象。我们写作文不一定要全部“实话实说”,有时要“借物妙说”。“借物妙说”可变陌生为熟悉,可化生动为形象,可使抽象为具体。比喻就能达到这种效果,引发人的联想。运用的时候要注意新颖和独特,别人用得很多了的比喻,我们最好不要再重复用,要多用些新颖的打着“我”的印记的比喻。如写月亮,把它比作“银盘”“玉盘”“仙女的脸”等是常见的,一位同学写月亮把“仙女的脸”稍稍改换了一下,换得很妙:“银色的月亮,像是一个有些褐斑的美女,她的眼神是清澈的,她的笑意是皎洁的。”比喻很是独特美好。(2)借用排比增语势。恰当地运用排比,不仅能使句式整齐而庄雅,语势流畅而逼人,而且会使文章底蕴丰富,霸气十足。如: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里的阳光,使贫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中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这段话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手法,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大大增强了作文语言的气势。(3)善用夸张壮意境。写作时为了突出形象、渲染气氛,往往运用夸张手法。如“他一年四季说不到八句话”“他酒还没沾唇,人早就醉了”等。夸张手法的运用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4)拟人拟物显生动。运用拟人手法,不仅会使事物的形象鲜明,更能使人倍感亲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要是春天,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时,风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和脚踝,赶也赶不走。”这里,无形的风被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描绘得可见可感,写出了风的轻柔,写出了作者感受到来自故乡的温馨、亲切。【即时训练】

朱自清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月下荷塘图,他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也给了我们审美的愉悦。请发挥你的想象,描绘一幅关于“荷”的图画,不少于300字,注意锤炼语言。答案返回答案

(示例)这是一片碧湖之上的荷。这里虽然没有“接天莲叶无穷碧”的迤逦连绵和蔚为大观,却如同一位固执的画者在这巨大的纸张上恣意地挥洒,东一朵西一朵,全凭率性而为,多了一些江南的清婉、隽秀之气。水中肥叶如扇,左摇右摆,憨态可掬,千点粉红隐在其中,如千双纤纤素手,美玉天成,擎出水面,濯弄起一湖碧波涟漪。有的荷花开得热情奔放,无拘无束,倾其所有;有的半开半掩,羞涩腼腆;有的垂首兀立,春容含笑;有的三五成群,窃窃耳语;有的孑然一身,高傲冷漠,孤芳自赏;有的出淤泥而不染,立于高处凝视眺望,望穿秋水;有的隐匿于荷叶碧波之间,静静地做着一场梦,埋藏一世荣华;有的冰清玉洁,天然去雕饰;有的粉黛繁华,艳若桃花;有的大如瓷碗;有的小如凝拳。夏风吹来,这西湖便成了盛极一时的大舞台,花枝摇曳,碧叶依依,正如从大唐盛世的一首《霓裳羽衣曲》的古典悠远中走出一群衣容辉煌的少女,翩翩起舞,裙袂飞扬,自然如泉水流淌,空灵如鸿羽飘旋,在无数游者视野里舞出个歌舞升平的盛况。返回WEN

BEN

JING

ZHUN

DAOLIAN文本精准导练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笔下描绘最美的景色,淡淡的美感与无上的哀愁显出在字里行间。如同一位笼着轻纱、眉尖轻蹙的中国古典美女,(

)。作者用纯美的文字,给这位美人营造了一个绝美的意境。碧叶、粉花层层叠叠,微风过处幽香阵阵,露出荷叶之下泠泠流水,此为作者眼前美景;视线上移,明月当空朗照,偶有云朵经过,为月亮平添了几分哀愁与含蓄。天上地下相互辉映,别具________的荷叶上,露珠在月光照耀之下更显分明。一幅荷塘月色图已呼之欲出。再加上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偶尔相应和,静中有动,动处却又更显出幽静之美,更给眼前的这片美景增添了真实可感的意境之妙。此外________的小径,________的树影,以及________的采莲少女的自赏,也都给人们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印象。Ⅰ

必备知识巩固训练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笔下描绘最美的散文,淡淡的美感与无上的哀愁显出在字

里行间。B.《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笔下描绘最美的散文,字里行间显出无上的美感与淡淡的

哀愁。C.《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笔下描绘最美的景色,无上的美感与淡淡的哀愁显出在字

里行间。D.《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笔下描绘最美的景色,字里行间显出淡淡的美感与无上的

哀愁。√123解析答案解析前半句主宾搭配不当,应改为“《荷塘月色》是……散文”。“淡淡”“无上”应分别与“哀愁”“美感”搭配。句子前后主语应保持一致,“字里行间”可以理解为“《荷塘月色》这篇文章”。231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从书中向我们款款走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B.款款地从书中向我们走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C.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从书中向我们款款走来D.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款款地从书中向我们走来解析注意句间事理逻辑:先“跨越……”,再“……走来”。“款款”一词应修饰“走来”。23√解析答案1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风韵幽僻斑斓顾盼生辉B.风致幽僻斑驳顾盼生辉C.风韵偏僻斑斓迁延顾望D.风致偏僻斑驳迁延顾望23√解析答案解析风致:除了指美好的容貌和举止外,还可指风味、风趣。除此之外,还有风度、品格和情趣等语义。风韵:除了指风度神韵(多用于女子)外,还可指诗文书画的风格、韵味。幽僻:昏暗而僻静。也指诗歌创作的深幽与冷僻的意象特点。偏僻:离城市或中心区远,交通不便。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斑斓:灿烂多彩。迁延顾望:表示心情犹豫而行动迟延。顾盼生辉:形容眉目传神,姿态动人。145674.下列对《荷塘月色》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文中写月色下荷塘的美景,表现了作者高尚的审美情趣、深沉的感

慨和对自由的向往。在欣赏美景的淡淡喜悦中,又流露出不满黑暗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现实

的淡淡哀愁,荷塘下的月色似化作朦胧恬静的轻纱,真正是情与景融合无间。B.运用比喻,形象生动。作者用了许多比喻来描绘荷叶、荷花在朦胧的月色下的情状,使描

写对象更加生动、形象。文中写荷香、写月色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更是妙不可言。C.用词精当,极富表现力。如动词“点缀”“泻”“浮”“洗”“笼”都极贴切。叠词的运

用更是匠心独运,文中如“田田”“亭亭”“脉脉”“蓊蓊郁郁”“曲曲折折”等,读

起来富有节奏感,朗朗上口。D.语言华丽,刻意雕琢。文中引用了《采莲赋》和《西洲曲》为整篇文章中华丽的语言锦上

添花。√解析答案4567解析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风格一贯是朴素洗练的,本文当然也不例外。他在语言方面刻意出新,但决无雕饰之感,正如评论家所谓“新而不失自然”。文中引用旨在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江南故乡的惦念,谈不上给华丽的语言锦上添花。故D项错误。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各种通感现象里,最早引起注意的也许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亚里士多德的心理学著作里已说:声音有“尖利”和“钝重”之分,那是比拟着触觉而来的,因为听、触两觉有类似处。我们的《礼记·乐记》中有类似的文字,“故歌者,……累累乎端如贯珠”。孔颖达《礼记正义》对此作了扼要的说明:“……声音感动于人,……令人心想其形状如此。”这是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大珠小珠落玉盘”是说珠玉相撞击的那种清而脆的声音与琵琶声相似,并非“令人心想其形状”。一句话,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4567答案(示例)①听觉向视觉和触觉的挪移(或“视觉、触觉、听觉之间的相通”等类似的话)

②以耳为目(或“视觉、听觉的相通”)

③他只是把听觉联系听觉,并未把听觉沟通视觉(总结上句)45676.仿照下面这句话,另选一种景物进行描写。要求句式基本一致,并运用比拟、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答案4567答案(示例)悠悠的白云中间,隐约地横亘着一座座青山,有腼腆地躲进雾霭的,有大方地露出真容的;正如一把把直指苍穹的利剑,又如碧空中腾飞的巨龙,又如绵延不断的绿色屏障。7.下面这首诗的每一句都可以想象成一个电影镜头,前两个镜头的脚本已写出,请续写后两个。要求:①按照诗意来设计场景和人物的神态动作;②想象合理;③每个镜头脚本的字数不超过40个。采莲子[唐]皇甫松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场景]湖边。采莲船上。[人物]采莲女,小伙子,女伴。镜头一:秋日湖上,波光粼粼。一位美丽的姑娘驾着采莲船从荷花丛中划出。左右顾盼。4567镜头二:忽见岸上有位英俊少年。姑娘悄然心动,痴痴地看着他,竟忘记了摇桨,任凭船儿飘荡。镜头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镜头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4567答案(示例)镜头三:湖水滟滟起波,姑娘心里也荡起层层波澜。突然,姑娘抓起一把莲子,向那岸上的小伙子抛掷过去。镜头四:没想到抛莲子的逗情举动远远被人看见了,多难为情啊!姑娘红着脸,低着头,羞惭了大半天。【追源课本】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主要指:一是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技巧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荷塘月色》全篇运用多种表达技巧,写景笔法细腻,摹写精致,手法多样,具有散文的语言美。Ⅱ

关键能力突破训练——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对接高考】近几年高考,此考点的考查内容是文本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有怎样的作用。高考对散文表达技巧的考查主要设题方式有:(1)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3)文章第×段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如何描绘的?(4)文章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5)文章在行文(叙事)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解答这类题,应熟记知识要点:答题步骤:第一步,要明确指明文章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文章具体阐述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比如如果判断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就要阐述清楚是将什么比作什么。第三步,从描摹景物、刻画人物及抒发情感三个方面出发,结合文章分析运用该种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即时对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很普通的一些花草装扮着空旷的院地,院子显出特别的乡村格调,好像在这里遇见儿时的伙伴,笑容从模糊的记忆里慢慢洇开,脑海中浮现出往昔熟悉的容颜,猛地,一眼就叫出它们的名字:葵花、丝瓜、辣椒、月季、茄子……这些花,挨挨挤挤站满院子,像左邻右舍聚拢过来瞄一眼的稀客。紫茄有些腼腆,见不得生人,静静挨着墙角羞怯着,吐出紫星星一样的花儿,这朦胧的花朵却如星光一样照亮城里人尘封的梦。一片菜花,一片开在院墙内的菜花,如紫云英一样勾起春天的梦幻,这是多么富足的分享。黄瓜很愉悦,纤巧的藤蔓沿着院墙攀升,像一首爱情歌谣,把明亮的心情传达向远方。重重碧叶垂挂的瓜,是嫩黄的。这纯净的颜色,一下子唤醒岁月深处单纯的记忆。它从母胚蒂结出来,就是以天然的肤色遗传命名。黄瓜,一个名副其实的乳名。而今市场菜摊上的黄瓜长满癞刺,裹着葫瓜丝瓜一样的绿衣裳,像赶潮的青年装扮星范,让人掂量时无从下手,也无法分辨内在的本质,锋芒毕露,完全改变了最初的基因。1.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简要赏析这段文字。答案答案

①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交代院子里挨挨挤挤的花草、果蔬,突出院内花草的繁盛;②运用拟人、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花草院落的美景,富有诗意;③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表现了院内花草的勃勃生机。(言之成理即可)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说荷赵文英①无数次邂逅荷,从未像现在这样令我感到心灵的震撼。往日蓄得一池清冽冽碧水的荷塘滴水不见,在早已焦渴得干巴巴龟裂的土地上,一群群壮硕挺拔的荷昂扬如常地站立,周围还有倔强地从地缝中钻出尖尖角的小荷。原来在水里生水里长的荷,虽无雨洗尘、无水滋润,田田荷叶依然绿干亭亭翠叶如盖,片片相连相拥相依,充溢着一派勃勃生机;一枝枝饱满的花蕾、粉荷初露的莲花,在灼灼阳光下,显得出奇的艳丽、鲜亮,婀娜多姿地摇曳在清新、生动的碧绿中,丰润鲜灵有流香。②荷,在恶劣的环境中创造着生命的奇迹,它勃发的英姿,是对肆虐旱魔的冷冷嘲讽,更是不言屈服的顽强抗争。③早就听说过荷的故事。一颗在地层深处沉睡几千年的古莲子,一经挖出,只要给它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它便奇迹般地长出绿叶,绽放花朵,结出果实。这就是生命不甘泯灭的勇敢而执着的荷。④每有狂风袭来,静静的荷便如千万勇士高举着盾牌,凝聚起强大的力量,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最终,狂妄的风在它的面前乖乖地败退。荷,静立如山,依然故我。⑤若遇暴雨突至,秋雨绵绵,站成一林舞姬的荷,便如纤纤玉指弹起无数古筝,那顿挫有致、浸透着生命高贵气息的缕缕清音,似一朵朵初绽的音符,挟着荷空灵、洒脱的美韵轻轻飞扬。活得精精神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