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练习卷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六十一中学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练习卷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六十一中学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练习卷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六十一中学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练习卷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六十一中学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练习卷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六十一中学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乌鲁木齐市第61中学高一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练习卷一、单选题1.汉初君主十分苦恼,因六国宗室和贵族后裔、私人豪富、强宗豪右、封君、军功地主等社会势力形成了各自的社会秩序。为此,董仲舒主张A.君权神授 B.推行仁政,限制兼并C.天人感应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孟子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唯士能为”,这句话的意思是,没有固定的资产而有一定的道德水准,只有士人才能做到。但是,汉代的士大夫,至少从汉武帝以后,则很少是没有“恒产的”。汉代这种变化A.使士大夫阶层完全失去追求 B.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导致C.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D.从经济上结束的“游士”时代3.某游客造访陕西姜寨遗址,他能看到的情景是(

)A.大量殉葬的奴隶遗骨 B.琳琅满目的青铜器C.大量公共墓葬遗址 D.数量众多的甲骨文4.中国古代对皇帝的称呼有严格的制度,对去世的帝王称呼大体分为谥号、庙号。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事迹而定,庙号是在宗庙立牌祭祀时的称谓。下列各项中属于庙号的是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康熙帝5.西汉文、景帝时期,士人大力抨击汉初“承秦之败俗”,提倡立新去旧的“更法”“改制”,要求通过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来重新审视汉初对“秦制”的继承,重建“汉制”之新标准、新内容。这一现象A.推动了儒学的兴盛 B.促成了风俗文明化C.纠正了秦制的弊端 D.维护了君主的统治6.春秋战国以前,黄河流域仅有防洪排涝的零星沟渠工程;战国时期,才出现了大型农田灌溉渠系工程。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重视农业生产 B.自然灾害日益严重C.黄河流域经济发达 D.铁犁牛耕的逐渐推广7.春秋时期老子“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主张出自其著作A.《道德经》 B.《论语》 C.《墨子》 D.《韩非子》8.知识分子从旧的宗法伦理和天命神权观念束缚下解放出来,有了强烈的主体意识和理性的自觉,开始从理性的角度重新审视社会历史和现实人生,对传统文化进行认真反思和总结,从人文关怀的原则出发,重新构建未来社会和人生的理想蓝图。以上反映的应是(

)A.列国争雄 B.百家争鸣 C.战国变法 D.明清启蒙9.司马迁评价“汤(张汤)为人多诈,舞智以御人”,将其列人《史记·酷吏列传》:而东汉初年的班固则评价“汤(张汤)虽酷烈,及身蒙咎,其推贤扬善,固宜有后”,将其独立列为《汉书·张汤传》。这一变化反映出东汉时期(

)A.法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B.儒家思想影响人物评价C.历史人物评价更加客观 D.地方势力威胁中央集权10.西周时期,周天子直接分封的同姓或异姓诸侯基本上不存在叛周问题。东周时期,五霸争长、田氏代齐都需要得到周天子的正式认可。这说明(

)A.宗法制利于长治久安 B.分封制尚未受到冲击C.西周天子权威并未动摇 D.周王法定地位依然存在11.先秦时期的官阶,一般以天子授予的爵位来称呼,往往是依据血缘关系亲疏,与分封制、宗法制互为表里,但到了秦汉时期到用“若千石”称呼,如郡守是2000石,则习惯上称作“二千石长吏”这一变化说明A.宗法观念消亡 B.官僚体制确立 C.粮食产量剧增 D.爵位制度废除12.黄仁宇在其著作《中国大历史》中说:“新朝代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帝国跨地过广,于是采用一种“斑马式”的管理,就是有些地区秦朝所设置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方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文中的“斑马式”管理应该对应的制度是A.分封制B.郡国并行制C.郡县制D.行省制13.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国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方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他们把中国的丝、纺织品以及瓷器等,从长安运往西域,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些活动(

)A.推动了中外农业生产的发展 B.加速了技术近代化进程C.促进了中西方物质生活交流 D.旨在拓展农耕文明范围14.战国时期,各国出现了一系列变法运动。这些变法运动是A.周王室为了巩固分封制的需要 B.奴隶主贵族巩固统治的努力C.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必然结果 D.违背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行动15.“夏启篡位,他从制度上确认贵族家族世代垄断首领职位的特权…….标志着王权的第一次胜利。”材料中的“第一次胜利”是指(

)A.出现“天下为公”的局面 B.确立了王位世袭制C.实现了原始民主 D.首创王权专制政治16.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专制社会里,皇帝把教会和国家的职能集为一身,他是军事也是精神的领袖,是行为的楷模和正义的主宰。他的全能总括了国家的一切主要职能,包括国家对于全人类的尊崇。他是‘天下之一人’,是社会政治殿堂前的帅旗。”对“天下之一人”的最佳解读是A.天下为公 B.皇权至上 C.中央集权 D.分权制衡17.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分封制加强了诸侯与周王的隶属关系 B.分封制促进了东方诸侯国的社会发展C.西周姬姓封国承担的贡赋较重 D.周天子权力高度集中局面形成18.1937年末,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发现了《老子》乙本卷前有《经法》等四篇帛书古佚书。据考证成书于战国中期,为现存关于黄老之学的最早著作。据此判断,黄老之学的兴起不会晚于A.西周B.春秋C.战国D.西汉初年19.《尚书·盘庚》曾说:“古我先王,亦惟图任旧人共政。”这些“共政”的“旧人”就是商王朝的宗族贵族和一些异姓贵族,其中以王室血亲贵族为主。由材料可知商代A.政权系统与宗法系统紧密结合 B.商王靠政治联姻加强中央集权C.确立了贵族的世袭特权地位 D.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管理20.论及稻作起源地,我国学者自1954年以来已形成五种观点:一、起源于云贵高原;二、起源于华南;三、起源于长江下游;四、起源于黄河下游;五、多中心起源。下列文化遗存中能佐证第三个观点的是A.大汶口文化 B.仰韶文化 C.红山文化 D.河姆渡文化21.中国历史上系统提出并实践重农思想是在战国时期。下列体现商鞅重农思想的措施是A.推行县制 B.统一度量衡C.鼓励耕织 D.实行二十等爵制22.1965年,研究人员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挖掘到两颗古人类门齿化石。经地磁仪器测定,其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元谋人的发现可以实证A.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 B.远古人类起源于中国C.中国有170万年的文明史 D.云南是中华民族的摇篮23.下列最能体现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本质特征的是A.推行郡县制 B.皇帝直接任免各级官吏C.制定法律镇压人民反抗 D.建立起完善的中央政府24.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蕴含着传统的人文主义精华,如儒家的“民贵君轻”,墨家的“节用利民”,法家的“以政裕民”等。这些思想的出现从根本上体现A.社会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制确立 B.诸子思想相互融合C.结束动荡政局的需要 D.思想活跃奠定传统文化体系基础25.战国时期的公羊学派继承孟子的“用夏变夷”,创立了夷与夏可以互变的可变体系;儒家用阴阳学说来说明万物生成变化的过程,创立了以“天命道德”为核心的宇宙观。这反映了战国时期A.出现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B.形成对立转化的辩证体系C.思想同中求异的发展趋势 D.文化多元一体的兼容特质二、材料分析题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材料二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材料三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则天下治。”材料四

“明主峭其法而严刑、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材料五

怎样说法家之学,是按切东周时代的情形立说的呢?这时候,最要紧的,是(一)裁抑贵族,以铲除封建势力。(二)富国强兵,以统一天下。这两个条件,秦国行之,固未能全合乎理想,然在当时,毕竟是最能实行的,所以卒并天下。——吕思勉《中国通史》请回答(1)材料一、二、三、四分别是哪些派别思想家的言论,他们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请按顺序列出。(2)根据材料五,概括法家的基本主张。(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法家的上述主张。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崩坏,诸子蜂出,各引一端,不仅形成了真正的学术繁荣,而且还有大量的新认知通过不同观点间的相反相成、相生相灭被创造出来。如孔子的仁学体系和孟子的仁政理想;墨子的兼爱、非攻和大同精神;老子所构建的宇宙论及宇宙论同社会论、人生论之间的逻辑联系;庄子主张把心的逍遥置于一切之上的人生观;荀子为证明阶级存在的合理性而提出的“维齐非齐”论和天人相分的世界观;韩非等人建立的与时俱进的理念等均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摘编自赵世超、卫崇文《论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运动》材料二

西周末年,士作为低级贵族从政治结构中游离出来,士面临着再就业的选择。士再就业的事实,决定他们必须在自己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根据现实的需要,提出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解决方案,并在私学的背景之下不断强化自身独特的思想立场,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由礼崩乐坏所导致的士的再就业需求促进了私学的兴盛,无论是后世诸子百家的称谓也好,还是九流十家的说法也好,都表明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的丰富程度。中国思想由此实现了突破,并确立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基本精神价值,塑造了国人的精神世界。——摘编自何善蒙《“士”的再就业与百家争鸣》(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诸子的政治主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西周时期,一个诸侯王生前娶了一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后来他再娶了一个妾,为他生了大儿子,此后妻子又为他生了一个小儿子。数十年后,这位诸侯王死去。(1)请问他的王位和家业应该由谁继承?为什么?(2)如果是现在,这位诸侯王的遗产又该怎样划分?29.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孟子》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材料二

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材料

三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夫仁义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汉书董仲舒传》材料四

汉代董仲舒说:“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主张‘德主而刑辅’。”董仲舒主张司法中以儒家经典为指导,经律相矛盾时不惜以经破律。“春秋决狱”的特点是“以经断狱”和“原心定罪”,在量刑时要着重考虑犯罪的动机。在董仲舒看来,社会上的君臣民等级制都是天意的体现。“三纲五常”是上天赋予人类必须服从的美德,否则就是犯罪,皇帝就可“代天刑罚”,皇帝既然是上天在人间的代理人,故“口含天宪”,言出即法。——李文兰《试论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2)根据材料二、三、四,概括董仲舒在教育、道德和法治方面的观点和出发点。答案解析1.D【解析】西汉初年实行黄老无为,因此不同思想流派影响下,六国宗室和贵族后裔、私人豪富、强宗豪右、封君、军功地主等社会势力形成了各自的社会秩序,在此背景下,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的主张,强调通过思想统一来加强统治,D正确;君权神授主要指的是将皇权神化,这一主张并不能削弱不同社会势力,排除A;B针对的是土地兼并,对于解决材料中的社会问题无效,排除;天人感应是为了限制君权,与题干存在的社会问题无关,排除C。2.D【解析】战国时代的士“无恒产而有恒心”,汉代的士大夫则绝大多数都有恒产,士的经状况发生变化,对“游士”时代的结束奠定了基础,故选D;“完全失去追求”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汉武帝罢黜百家并不一定能使士有恒产,排除B;士有恒产和抑制土地兼并无关,排除C。故选D。3.C【解析】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姜寨部落遗址反映了由五个大家族组成的一个氏族公社。它有氏族公共墓地,所以能看到的情景是大量公共墓葬遗址,故选C;姜寨部落遗址处于新石器时代,此时还没有形成阶级国家,不存在奴隶,排除A;青铜器文明的发达是在商周时期,排除B;甲骨文出现于商代,排除D。4.C【解析】试题分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了庙号和谥号制度,所以秦始皇既不是庙号也不是谥号;汉武帝时谥号,表彰他在抗击匈奴和开疆拓土方面的功绩;康熙是康熙帝的年号;唐太宗为庙号,故选C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庙号与谥号5.A【解析】由材料“兴礼乐来重新审视汉初对’秦制‘的继承”可知,材料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儒学受到了士人们的重视,这推动了儒学的兴盛,毕竟礼乐制度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故选A;材料并未提及君主是否采纳了士人的主张,因此无法得知这一主张是否影响到了社会风俗,也无法得出纠正了秦制弊端的结论,排除BC;士人们的主张是为了重建“汉制”,建立良好的统治秩序,而不仅仅只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排除D。6.D【解析】大型农田灌溉渠系工程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逐渐推广最能体现生产力的发展,D正确;这一时期大型农田灌溉渠系工程的出现主要和生产力的进步有关,与自然灾害、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国家对农业的重视没有必然关系,故排除A、B、C三项。7.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老子的《道德经》主张的理想社会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故选A;《论语》记录的是孔子的言论,排除B;《墨子》《韩非子》分别是墨子和韩非子的著作,与老子无关,排除CD。8.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中国)。根据题干中“从旧的宗法伦理和天命神权观念束缚下解放出来”、“重新构建未来社会和人生的理想蓝图”、“从理性的角度重新审视社会历史和现实人生,对传统文化进行认真反思和总结”等可知,宗法制崩溃,可以判断此为战国时期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B项正确;列国争雄和战国变法都不是知识分子群体的思想活动,属于军事、政治领域,排除A、C;材料没有体现明清启蒙思想观念,排除D项。故选B项。9.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史记》为私人著作,《汉书》则经皇帝看过,有国史的色彩,司马迁自称“成一家之言”和“藏之名山”,已和班固作书的宗旨不同,从西汉到东汉,中国的史家和思想家所处的社会环境已有大幅度的变化,其中一个关键在于,汉武帝用董仲舒之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司马迁和董仲舒同时代,他读书不受这种政策的影响,而到了班固生活的年代,“正规的”儒家思想已有一百多年的基础,所以对张汤的变化反映出班固受儒家思想影响,B项正确;西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不是客观评价人物,而是儒家思想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10.D【解析】根据材料“五霸争长、田氏代齐都需要得到周天子的正式认可”并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下,周天子与各地诸侯的君臣关系和天下共主的权威一直到春秋初都是实际存在的,春秋中叶,争长仍然需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田氏代齐同样需要得到周天子的正式认可,D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的是分封制,不涉及宗法制,排除A项;西周后期,包括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分封制随着经济政治形势发展,在不断走向瓦解,排除B项;分封制后期,地方诸侯势力过大,造成王室衰微的现象,排除C项。故选D项。11.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先秦时期的官阶,一般以天子授予的爵位来称呼,往往是依据血缘关系亲疏”到秦汉时期则用“若干石”称呼,如郡守说明了贵族体制被官僚体制的确立;A项错误,宗法观念至今存在;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爵位依旧存在。所以答案选B选项。12.B【解析】据材料“采用一种‘斑马式’的管理,就是有些地区秦朝所设置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方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的特点,即郡县与封国并存,故B项正确;分封制属于周代,没有实行郡县制,故A项错误;郡县制属于秦朝,当时也没有实行分封王侯的制度,故C项错误;元朝实行行省制,不是郡国并行制,故D项错误。故选B。13.C【解析】材料反映了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及西方的日用品、植物品种等方面的交流,这丰富了沿线人民的物质生活,促进了中外物品的交流与交换,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外物品的交流与交换,与农业生产无关,排除A项;张骞出使西域处于西汉时期,加速技术近代化进程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手工业品外传、外国物品的传入,而非拓展农耕文明范围,故排除D项。故选C项。14.C【解析】根据所学,战国时期的变法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必然结果,C项正确;变法是分封逐渐瓦解的结果,排除A;变法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排除B;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规律,排除D。15.B【解析】启继承了大禹的王位,开启了我国历史上王位世袭制,故B正确;A和C是夏以前的原始社会;D是秦始皇创立。16.B【解析】根据题干“把教会和国家的职能集为一身、全能总括了国家的一切主要职能,包括国家对于全人类的尊崇”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专制社会中,皇权至高无上,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具有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的特点,故B项正确;“天下为公”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后成为一种美好社会的政治理想,体现的是王位禅让制,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可知体现的是皇权基于一身,而非分权,故D项错误。17.A【解析】“天子作师,公帅之,以征不德”“上能征下”说明天子能够统率诸侯。根据第二则材料可知,分封制下“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说明分封制强化了天子和诸侯的隶属关系。根据第三则材料可知,诸侯朝觐天子按照“列尊贡重”的原则,这也强调了诸侯对天子的义务。由此可知,三则史料都说明了分封制加强了诸侯与周天子的隶属关系,A正确;B仅和第二则材料有关,排除;C仅和第三则材料有关,排除;D不符合早期政治制度特征,排除。18.C【解析】由“据考证(《经法》等四篇帛书)成书于战国中期,为现存关于黄老之学的最早著作”可知黄老之学的兴起不会晚于战国时期,C项正确;其它ABD三项与材料不符,是错误的。19.A【解析】据题意可知,商代与王室“共政”的主要以王室血亲贵族为主,体现了血缘关系在政治统治中的作用,说明政权系统与宗法系统紧密结合,故选A;商代没有建立起中央集权,排除B;贵族的世袭特权在商代以前就已出现,排除C;商代没有实现王室对地方的直接管理,排除D。20.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以南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即距今约7000年前),D正确;大汶口文化是分布于黄河下游一带的新石器时代文化,A排除;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其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B排除;红山文化,发源于东北地区西南部。起始于五六千年前,是华夏文明最早的遗迹之一,C排除。故选D。21.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的奖励耕织体现的是对农业的重视,有利于稳定秦国的经济基础,C正确;县制的出现是中央集权强化的产物,A排除;统一度量衡体现的是促进经济发展,B排除;D体现的是秦朝的尚武精神,排除。故选C。22.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元谋人的发现可以实证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之一,A项正确;材料并不能证明起源于中国,排除B;出现远古人类并不代表进入文明时代,排除C;材料不能证明云南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排除D。23.B【解析】试题分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是指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利于一身;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地方拥有控制权,地方听命于中央。皇帝通过直接任免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把从中央到地方的权力控制在自己手中。故选B。考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点评: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原因(必然性):①经济根源:封建经济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证国统一;②政治根源:地主阶级需要借助强大的政权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及镇压人民反抗;③思想根源:法家思想。24.A【解析】材料中反映的是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根据所学可得出这一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确立,社会变革的需要,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融合,排除B项;C项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项;D项是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25.D【解析】据材料“创立了夷与夏可以互变的可变体系……创立了以‘生命道德’为核心的宇宙观”可知公羊学派和儒家用文化进行华夷区分,突破了以种族划分民族的不可变性,反映了战国时期文化多元一体的兼容特质。D正确;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思想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与材料所述主旨华夷关系不符,A排除;道家思想形成对立转化的辩证体系,与材料主体“公羊学派和儒家”无关,B排除;材料体现了对以种族划分民族的不可变性的突破,体现了思想同中求同的发展趋势,C排除。故选D。26.(1)学派及人物:材料一出自儒家学派代表孔子;材料二出自道家代表老子;材料三出自墨家代表墨子;材料四出自法家代表韩非子。(2)根据时代要求进行变革;打击贵族,削弱分封势力;实现富国强兵,以完成国家的统一。(3)法家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符合秦统治者富国强兵的需要,得到了秦统治者的赏识和推行,为秦完成统一创造了条件。但是,法家主张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强调严刑峻法等。【解析】(1)学派及人物:根据材料“为政以德”可知,材料一出自儒家学派代表孔子;根据材料“无为而无不为”可知,材料二出自道家代表老子;根据材料“兼爱”可知,材料三出自墨家代表墨子;根据材料“明主峭其法而严刑、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可知,材料四出自法家代表韩非子。(2)主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家根据时代要求进行变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打击贵族,削弱分封势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家主张实现富国强兵,以完成国家的统一。(3)评述:根据所学知识,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个角度评述。法家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符合秦统治者富国强兵的需要,得到了秦统治者的赏识和推行,为秦完成统一创造了条件。但是,法家主张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强调严刑峻法等。27.(1)政治主张: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隆礼重法;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同尚贤;韩非子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答3点即可得6分)(2)背景: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小农经济发展;政治上:战争频繁,阶级关系的变化;社会上:士阶层崛起;文化上:私学兴起,文化繁荣。【解析】(1)据材料一“孔子的仁学体系和孟子的仁政理想”可知孟子主张仁政;据材料一“荀子为证明阶级存在的合理性而提出的‘维齐非齐’论和天人相分的世界观”可知荀子主张隆礼重法;据材料一“墨子的兼爱、非攻和大同精神”可知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同尚贤;据材料一“韩非等人建立的与时俱进的理念等均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可知韩非子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2)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所学百家争鸣的背景可知,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小农经济发展;政治上战争频繁,阶级关系的变化;社会上士阶层崛起;文化上私学兴起,文化繁荣。第二小问性质,根据所学百家争鸣相关知识可知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28.(1)继承者:小儿子。原因:西周时期,在处理同一宗族内部成员之间的亲疏、等级和世袭继承权力的问题上实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儿子,王位由其嫡长子继承,而其他的庶子为别子,他们被分封到全国各重要的战略要地。(2)如果现在,这位诸侯王的遗产应该由大、小儿子和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