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课件第33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_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课件第33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_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课件第33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_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课件第33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_第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通史版课件第33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二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极格局形成。随着世界各种力量的不断较量、分化和组合,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并于20世纪90年代后逐步加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朝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经济区域集团化、全球化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主要表现】(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苏“冷战”对峙,两极格局形成。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2)20世纪60~80年代:西欧、日本、中国崛起,第三世界登上政治舞台,多极化趋势出现,冲击了两极格局。经济区域集团化出现,西欧走上一体化道路,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建立。(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苏联解体后,市场经济被更多国家接受,经济全球化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第33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考纲考情分析主干知识整合要点史料探究高考教材连线考点即时演练考纲考情分析考题角度·备考分析最新考纲试题角度备考分析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2017·全国Ⅰ卷,34:通过苏联漫画考查美国对苏联的遏制政策(2)2016·全国Ⅰ卷,35:考查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影响(3)2016·全国Ⅱ卷,35:从美国政府机构支持黑人爵士乐演唱家海外巡演考查美苏争夺中间地带(4)2013·海南卷,20:从柏林危机考查冷战特征(5)2011·海南卷,21:从美国对欧洲国家经济援助的状况考查马歇尔计划的特点1.高频考点:两极格局对世界的影响与表现,多极化趋势出现的表现。2.教材空白点:美苏在世界范围内的全面争夺、“冷战”中“中间地带”的崛起。3.备考策略:(1)梳理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与影响世界格局的因素,把握不同时段国际关系的特点与影响。(2)掌握“冷战”的表现,认识到美苏在欧洲、亚洲、非洲的争夺,分析不同“冷战”措施的特点,从新的角度反思“冷战”。(3)掌握促进多极化发展的因素,欧洲共同体的建立和发展是重中之重。(4)分析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与国际经济格局的演变之间的关系,理解国际格局的演变是各国综合国力发展不平衡的产物。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1)2017·海南卷,20:从20世纪60年代法国的外交活动考查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2)2016·海南卷,28:从美苏签订《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考查美苏关系的缓和(3)2014·海南卷,21:从日美修改军事条约考查美国在亚洲维持冷战政策(4)2013·全国Ⅰ卷,32:从社会现实与历史的联系角度考查欧洲联合的原因(5)2013·海南卷,21:从第三世界的含义考查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6)2012·课标卷,35:从1965~1995年世界贸易中国家和地区所占份额的变化考查世界经济重心转移趋势(7)2012·海南卷,23:从1970年联邦德国的外交活动考查欧洲紧张局势的缓和(8)2011·海南卷,22:从自民党在众议院席位的下降考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经济的发展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2015·全国Ⅱ卷,35:考查两极格局形成和变动的原因主干知识整合整合知识·夯实基础抓主干一、两极格局的形成1.背景(1)基本框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

.(2)实力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

。①西欧和日本衰落。②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③苏联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3)根本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与苏联在

日益加剧。雅尔塔体系。它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政治力量的对比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2.表现方面美国苏联政治杜鲁门主义①时间:1947年3月②内容: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③实质:是美国在全球扩张势力的宣言书;干涉各国内政,反共反苏④影响: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冷战”的正式开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时间:1947年经济

①目的:扶持、控制西欧国家,将西欧纳入美对苏“冷战”的战略轨道②实质:以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称霸世界③影响:使西欧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发展,也加深了西欧对美国的经济依赖经济互助委员会①时间:1949年②目的:以打破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军事北约建立①原因:遏制苏联,称霸世界②成立:1949年在华盛顿签订《北大西洋公约》③性质:

④影响:美国从军事上加强了对西欧的控制,标志着资本主义阵营形成华约建立①时间:1955年②影响:出现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马歇尔计划军事政治集团3.影响(1)全面“冷战”和局部

交替。①

: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②朝鲜战争:1945年,美、苏分区占领朝鲜半岛的南部和北部,1948年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侵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中国进行抗美援朝。1953年美国被迫签订停战协定。③越南战争:1961年美国发动,1973年美军撤出越南。④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美国武装封锁古巴,苏联被迫撤走导弹。(2)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直接武装冲突,

。热战德国的分裂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1.走向联合的欧洲(1)原因①现实: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地位的丧失。②外部:美苏争霸的影响。③直接:法德的和解。④根本:经济发展的需要。⑤思想:源远流长的欧洲统一思想。

(2)过程①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巴黎条约》,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②1958年,六国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③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一个机构——

。(3)作用①经济:西欧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大大增强。②政治:开始

,进一步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③世界格局: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欧洲共同体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2.日本的崛起(1)背景:日本经济崛起。①进行

,进一步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日本经济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②美国对日本经济的扶植。③

,刺激了经济的发展。④政府制订出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强政府投资,重视教育。(2)结果: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3)影响:日本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

.

。民主改革朝鲜战争大量军事订货20世纪80年代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背景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许多国家获得独立。②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为了

,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2)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3)政策和目标: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

。(4)影响①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深入发展,

。②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4.中国的振兴: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摆脱美苏的控制维护自身的独立反对霸权主义,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冲击着两极格局三、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1.两极格局结束(1)东欧剧变①原因:受苏联改革与国内经济困难的影响。②实质:

。③表现:1989年,波兰成为第一个发生剧变的东欧国家。1990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德国统一。

(2)苏联解体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根本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直接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外部原因)。②过程:1990年,苏共中央全会决定实行多党制。1991年底,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③影响:苏联不复存在,两极格局随之瓦解。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2.“冷战”后的形势:和平与动荡并存(1)原因①“冷战”结束后,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压抑的民族、种族、宗族、领土等矛盾相继爆发。②

,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③国际恐怖主义也呈现泛滥趋势。(2)表现:1999年美国发动科索沃战争;2001年发生“9·11”恐怖袭击事件。美国试图独霸全球3.多极化趋势的加强(1)表现①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②欧洲: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国际地位提高。③日本:极力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谋求政治大国地位。④俄罗斯:取代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并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⑤中国: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2)特点:世界格局呈现出

,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3)认识:多极化仍然只是一个发展趋势。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一超多强”的局面重理解1.美苏“冷战”的表现(1)争夺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利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手段在欧洲进行争夺,结果在欧洲形成了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西欧受美国控制,东欧被苏联控制。欧洲是美苏争夺的重点。(2)争夺新兴独立的民族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存在了几百年的殖民体系崩溃,美苏两国积极争夺对这些新兴独立国家的控制权,导致了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3)争夺经济主导权:美国依靠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建立了排苏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苏联在这一斗争中明显处于劣势,这也是最终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4)争夺科技领先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在航天、航海、生物、计算机等科技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这一竞争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2.两极对峙格局的特点(1)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2)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3)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4)体现矛盾:体现着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5)对峙地区: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3.国际格局的变化与大国关系(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的形成使英国、法国、联邦德国、日本等国受到美国的控制,而中国则与苏联建立了友好同盟关系。(2)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走向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中苏关系紧张。(3)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洲国家的联合和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迫使美国调整了与欧洲国家的关系,缓和了与中国的关系。(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解体,中俄关系有了新发展,中美、中日、美俄关系反复变化。要点史料探究研习史料·探究重点【问题】(1)根据材料一,概括“冷战”形成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学术界是怎样评价美苏“冷战”的。【解答】(1)明问题,找方向:

第(1)问,“根据材料一”说明答案出自材料一,提取材料一信息从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角度进行归纳。第(2)问,“根据材料二”说明答案出自材料二,要求回答关于美苏“冷战”的评价,从国际局势、科技发展等角度进行辩证分析。(2)定时空,找关联:美苏“冷战”打破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传统格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对世界各国的安全与主权以及世界和平构成严重威胁。“冷战”在加剧世界紧张局势的同时,也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3)提信息,找关键:①②反映出社会制度的对抗和美苏国家利益的冲突。③反映出“冷战”时期,学术界对军事同盟多是批评、指责。④反映出“冷战”结束后,学术界对军事同盟大加赞扬。【答案】(1)社会制度的对抗和美苏国家利益的冲突。(2)学术界力图对美苏“冷战”做出辩证评价。既强调了美苏争锋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又看到在近半个世纪中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既认为美苏军备竞赛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又指出“冷战”推动了科技的发展。【深化拓展】

全面评价美苏“冷战”的影响 1.积极影响(1)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建立在大国均势基础之上的国际秩序,虽然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却使大国行动时有一定的约束。(2)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进行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多极化格局的出现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并进一步影响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2.消极影响(1)打上了浓厚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导致战后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2)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种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日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3)战后两大集团日益演变成超级大国的工具,为谋求霸权,两强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4)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问题】结合材料一、二分析电影和漫画的创作者对马歇尔计划的认识有何不同。(2014·广东卷,38改编)【解答】(1)明问题,找方向:要求回答“对马歇尔计划的认识”的不同,根据电影和漫画的创作者分别是美国和苏联的国籍的角度思考。(2)定时空,找关联:马歇尔计划决不仅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实际上是美国通过经济手段达到稳定资本主义秩序、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的目的。(3)提信息,找关键:①反映出马歇尔计划有利于欧洲经济的恢复。②反映出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控制西欧的工具。【答案】不同:电影描述法国小镇在美国财政援助下生活逐渐好转,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有利于欧洲经济的恢复;漫画中欧洲人被“绑”在美国的战车上,追逐美国的财政贷款,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控制西欧的工具。【深化拓展】

马歇尔计划的影响1.稳定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有利于西欧经济的恢复和政局的稳定,客观上有利于推动欧洲走向一体化。2.遏制了苏联共产主义势力对西欧的渗透,固化了国家间意识形态的对抗。3.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同时也拉动了美国经济的增长,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的确立。【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积极推进欧洲联合的原因。【解答】(1)明问题,找方向:题目要求概括“原因”,提取材料信息经济发展、缓和矛盾等,结合所学知识从美苏“冷战”对欧洲的影响的角度分析。(2)定时空,找关联:二战后,西方国家为振兴经济,并在美苏两极对抗中维护自己的国际地位,走上了联合的道路。欧洲走向联合,促进了欧洲各国的发展,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变化。(3)提信息,找关键:①说明随着经济发展,欧洲联合成为一种需要。②反映出消除战争的威胁,消除法、德两国的矛盾。③反映出法德的和解和共同推动。【答案】

原因:推动欧洲稳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防止德国重新武装,化解法德矛盾;对抗美国的控制和苏联威胁的需要。【深化拓展】

欧洲走向联合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1)由单一经济领域向多种经济领域扩展。(2)成员国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3)欧洲合作从经济领域扩大到政治领域。(4)合作方式由单纯的政府间合作到公众自下而上的参与。2.影响(1)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提高了西欧国家的政治地位,促使欧洲各国长期保持合作和欧洲的和平发展。(2)加强了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促使世界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3)加强了区域经济集团化,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4)改善和加强了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以获得固定的原料来源和广大的市场。高考教材连线透析高考·教材补缺角度一美国等国对苏联的遏制【典例1】(2017·全国Ⅰ卷,34)如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该漫画表明(

)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试题分析】

斯大林格勒之所以有名是因为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该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水力发电站”是经济建设上的成就,由此可以判断出漫画的时间应该是二战以后,苏联的战后经济恢复,让某些人气急败坏,二战后,美苏“冷战”,对苏联经济建设气急败坏的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D项正确。答案:

D角度二马歇尔计划对欧洲联合的促进【典例2】(2016·全国Ⅰ卷,35)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

)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试题分析】

马歇尔计划和欧洲的一体化进程都是教材讲述的重点,考生需要将政治史和经济史结合起来,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援助、控制西欧,联合以共同对抗苏联,故要求欧洲以联合的形式接受援助,在客观上有利于欧洲的一体化,而煤钢联营的建立是一体化的开端,A项正确。马歇尔计划有利于美国对西欧的控制,B项错误。德国分裂的根源是美苏“冷战”,D项错误。本题最模糊也最有争议的选项是C项。马歇尔计划最初的范围包括整个欧洲,苏联和东欧也在其中。但马歇尔计划实施的前提,如市场经济等是苏联无法接受的,一些专家认为其实是美国的一个阴谋,因此苏联拒绝接受,也不允许东欧国家接受,为此,苏联和东欧国家组建了“经互会”,这样就导致东西欧在经济上的分裂,C项中的“对峙”一词显然并不符合这种局面,一般认为欧洲对峙的标志是“北约”和“华约”的形成。答案:A角度三美苏在非洲的争夺【典例3】(2016·全国Ⅱ卷,35)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试题分析】

美苏争夺不仅仅在政治、军事领域,也包括经济、文化领域,这是能够顺利解答本题的关键。材料中美国所作所为的目的是展示美国文化的优越性,利用黑人演唱家来拉近与非洲的距离,结合美苏“冷战”的背景分析,D项正确。从材料中“非洲等地”可以看出当时美国争取的不是国内的黑人选民支持,A项错误。爵士乐展示的是美国的文化实力,不是经济实力,B项错误。不结盟运动兴起于1961年,C项错误。答案:D【教材补缺】美苏争霸中在世界范围内的全面争夺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冷战”对峙,在世界范围内激烈争夺,教材重点叙述了美苏在欧洲的争夺,也涉及亚洲的部分活动,进入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美苏争夺开始具有全球意义,在非洲、阿拉伯地区、拉丁美洲都有美苏争夺的影子。2.美苏的争夺手段包括经济、政治、思想、科技、文艺、宗教等,其目的是展示自己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丑化对方的形象,最终击败对手,美苏争霸在当时已经渗透到世界的角角落落。3.美苏的争夺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苏联代表着社会主义阵营,而美国代表着资本主义阵营,两国关系既有争霸的一面,也有两种社会制度竞争的一面。角度四第三世界的兴起【典例4】(2013·海南卷,21)一般认为,1952年法国学者在分析当时世界格局时,提出“第三世界”一词。这里的“第三世界”是指(

)A.不属于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国家B.两个超级大国及其他发达国家之外的国家C.既不属于“北约”也不属于“华约”的国家D.尚未获得独立的亚非拉地区国家【试题分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将法国学者的观点放在1952年的大背景下分析,1952年美苏“冷战”对峙,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针锋相对,世界被一分为二,这是理解“第三世界”的知识依托。在历史上“第三世界”曾被赋予不同的内涵,1952年正是两大阵营分裂之际,所以“第三世界”主要指的是两大阵营之外的国家,A项正确。答案:A【教材补缺】美苏“冷战”中“中间地带”崛起的三个重要表现“中间地带”即在美苏“冷战”中独立于两大阵营之外的“第三世界”。1.万隆会议是不结盟运动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是“中间地带”崛起的第一个重要表现。2.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是“中间地带”崛起的第二个重要表现。3.中国重返联合国,体现了不结盟运动的巨大能量,是第三个重要表现。考点即时演练实战演练·夯实基础1.1948年,美国在巴黎举办了“和平之车”“美国家庭”和“我们正在建设更加美好的生活”等一系列巡展,在西欧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此举意在(

)A.配合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缓和两极对峙的紧张局势C.应对欧洲一体化的趋势 D.策划建立北约组织解析:A

1948年开始,美国正式实施马歇尔计划以恢复西欧资本主义经济,材料中的做法本质上是宣传马歇尔计划的积极意义,A项正确;两极对峙指的是苏联与美国之间的关系,题干只表现出美国与西欧的关系,B项错误;欧洲一体化进程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C项错误;北约组织是以美国为首的政治军事集团,D项错误。2.学者在剖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相关政策时,说“欧洲所需要的是一个综合的复兴计划。这一观念要求欧洲经济融为一体,打破战前支离破碎的单个市场,缩小国家间的差别,创建一种欧洲经济的新结构。……只要美国援助是被一项项分给各个国家,只要欧洲仍然是被分为各自独立的国内市场,那么美国经济援助努力就将失败,并且将继续失败”。此观点强调美国应该(

)A.为遏制苏联平等对待欧洲盟友B.为实施“冷战”推行马歇尔计划C.为复兴经济推行知识经济模式D.为控制欧洲设计复兴新途径解析:D

材料强调的是美国援助欧洲应当将欧洲经济融为一体,而非将援助一项项分给各个国家,没有强调美国与欧洲盟友的平等地位问题,且平等对待欧洲盟友不符合美国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的目的,A项错误;材料是对马歇尔计划的反思,B项错误;知识经济模式材料中没有涉及,C项错误;材料对马歇尔计划的援助方式的可行性存在疑虑,若不重新设计,“将失败,并且将继续失败”,因此最终要设计新的复兴途径,故D项正确。3.(2017·江西吉水月考)1943年,后来被誉为“欧洲之父”的让·莫内在提交法兰西民族委员会的一份备忘录中写道:“欧洲各国如果只是在民族独立的基础上重建各自的政府,强权政治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