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宜丰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历史试题_第1页
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宜丰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历史试题_第2页
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宜丰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历史试题_第3页
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宜丰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历史试题_第4页
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宜丰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历史试题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下)江西省宜丰中学九年级4月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75分)1.在西周的金文记载中已经有“戎”“夷”之称。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四周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为“华夏”。“华夏”各国间存在纷争,但无论各国关系多么敌对,它们并不称呼对方为“戎”“夷”。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 B.民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 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2.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3.廷议是皇帝与大臣们在朝堂上定期集会议事的一种形式。参加廷议的官吏有文有武,职位上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诸侯王、众卿、将军,下至大夫、博士、令长等……讨论结果由皇帝最后裁决。由此可见,廷议制度(

)A.有利于提升行政决策的科学性 B.体现了士大夫集团的政治品格C.有效限制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D.有效协调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4.元鼎五年(前112年),武帝以诸侯王所献助祭的酣金成色不好或斤两不足为借口,一次性剥夺了106位侯王的爵位。汉武帝的这一举措(

)A.有利于强化皇权 B.体现家国不分的特征C.加强了中央集权 D.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5.元朔五年,汉武帝采纳公孙弘的建议,为五经博士置弟子员,每年考试,凡能通晓一门儒家经典以上者,可补文学掌故的官缺,成绩得甲等者可为郎官。上述措施(

)A.利于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B.推动儒学教育官方化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为官 D.促使察举制开始出现6.西晋初年,晋武帝惩曹魏孤立之弊,大封同姓王,多达27人。这些王多担任都督诸军事和地方刺史,掌握军政大权。这一做法(

)A.壮大了门阀士族的力量 B.实现了巩固统一的目的C.改变了刺史的原有职能 D.埋下了宗室动乱的隐患7.北魏均田令规定,所买卖田地仅限桑田(永业田),露田(口分田)不得买卖。北齐时“露田虽复不听卖买,卖买亦无重责”。隋田令规定:“自诸王已下,至于都督,皆给永业田,各有差。”上述变化(

)A.印证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 B.体现土地兼并的愈演愈烈C.反映均田制原则遭到破坏 D.说明国家可支配田地减少8.有学者认为:“中书门下成为超然于三省之上的最高决策兼行政机关,使职(即中央派遣的官员)和使职化的六部寺监成为政务执行的主体,唐代政务裁决的中心转移到了中书门下,国家最高权力的行使不再通过三省分工制衡的机制,而是以中书门下为核心形成了新的运作机制”。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出唐代(

)A.国家政治体制发生嬗变 B.君主集权进一步加强C.中书门下掌握了决策权 D.三权分立原则的完善9.有学者指出,与察举制相比,科举制度的特点在于: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人门兼美”一类的附加条件。由此可知,科举制(

)A.有利于扩大统治的基础 B.是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C.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D.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10.马端临在《文献通考·自序》中曾说:“随田之在民者税之,而不复问其多寡,始于商鞅;随民之有田者税之,而不复视其丁中,始于杨炎。”这表明两税法的实施(

)A.导致了均田制遭到破坏 B.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加重了百姓的赋税负担 D.改变了以田亩为主的赋税制度11.如表记述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记载出处顷年,在广州番坊(外国客商居住地),献食,多用糖蜜、脑麝,有鱼俎,虽甘香而腥臭自若也。(唐)房千里《投荒杂录》波斯枣,广州郭内见其树……(刘)恂曾于藩(通“番”)酋家,食本国将来者,色类沙塘,皮肉软烂。饵之,及火烁水蒸味也。(唐)刘恂《岭表录异》A.外国的饮食文化影响深远 B.广东具有开放包容的特点C.中外交流丰富了食品文化 D.岭南对域外饮食利用性强12.董仲舒认为,天人之间存在一种神秘联系,天主宰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动天。自然界出现的灾异和祥瑞预示着天对人(君主)的谴责和嘉奖。他希望通过上述思想的践行,最终达到“屈君以伸天”的结果。董仲舒上述言论(

)A.重建儒家道德秩序 B.强化“君权神授”思想C.制约君主专制权力 D.宣扬“三纲五常”理论13.下表是不同文献有关隋开皇十四年政府赈灾的历史叙述。这种差异说明(

)叙述出处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唐]吴兢《贞观政要》关中大旱,民饥,上遣左右视民食,得豆屑杂糠以献,上流涕以示群臣,深自咎责。[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A.历史文献更具真实性 B.历史事实具有多元性C.历史评判具有辩证性 D.历史叙述具有主观性14.如表所示为文献所载春秋战国田宅买卖情况。这反映了当时(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车之人弃其田耘,卖宅圆而随文学者,邑之半《左传·襄公四年》戎狄荐居,贵货易土,土可贾為《韩非子·说林下》与悍者邻,欲卖宅而避之A.社会转型的趋势 B.阶级矛盾尖锐 C.小农经济的发展 D.铁犁牛耕扩展15.西汉自武帝以后,郡县长官一般由外籍人士出任,掾吏一般由本地贤良出任;东汉时又规定地方官员不得在姻亲之家所在地任职,即便非姻亲关系,地方官员也要回避籍贯上的对应关系:如甲州刺史是乙州人,则乙州刺史不能由甲州人出任。汉代这些规定(

)A.保证了地方吏治清廉 B.旨在加强中央的权威C.解决了同姓封国威胁 D.沉重打击了地方豪强16.汉武帝继位后顺应时代的需要,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下列选项中,能够反映汉武帝在稳固边疆、开疆拓土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是(

)A.颁布“推恩令”,大规模削藩 B.册封冼夫人,加强对岭南治理C.派兵北击匈奴,控制河西走廊 D.设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军政二、材料分析题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材料二

根据《汉书》记载: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大约有“千八百国”。到春秋时期,还剩14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期,就只剩下十几个诸侯国了。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摘编自《中国历史》(1)根据材料一,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一现象对周王朝的统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2)材料二中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2分)请用“一分为二”的唯物史观简要评述这一变化。(4分)(3)材料三这些学派“互相辩论”的目的是什么?并说明其历史意义?(6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西周时期,学术文化活动为王室所垄断,接受学术文化教育的群体也仅限于贵旌不弟春秋以降,则出现“畴人(掌管天文、历法的史官)子弟分散,或在诸夏,或在夷狄”的现象,伴西周礼乐文化流向社会,推动了民间教育的发展。儒、墨、道、法等学派思想家为宣传学说”也纷纷聚徒讲学,企图以自己的学说统一天下。 ——摘编自刘爱敏《西周至汉初的学术发展脉络》材料二

当时(魏晋南北朝时期)一切学术文化,可谓莫不寄存于门第中,由于门第之护持而得传习不中断,亦因门第之培育,而得生长有发展。——摘自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文化发展的特点(4分)并简述其影响(4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学术文化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

魏晋时期时局动荡,远离朝政、逍遥自然成为士人的追求,他们赏识能够洞察世事的女性;对女子的评价也打破“三从四德”的标准,赏识知晓道义忠正廉洁的女性,以衡量君子德行的准则去评判女子;注重内在修养,明理善辩的女性得到了士人的赏识,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 ——摘编自王阳《从<世说新语·贤媛>看魏晋士人的女性观》材料二

盛唐女子在着装方面表现出了较为大胆的反传统意识,将开放性元素使用在服装之上,描绘着盛唐面貌。(一)女着男装。盛行于开元天宝年间,首先流行于宫中,后成为普通妇女的服饰。(二)胡服。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交往甚多,丝绸之路上商队络绎不绝。在陕西昭陵唐墓出土的陶俑中,那些窄袖紧身、脚穿皮靴的妇女形象,就是唐代妇女崇尚胡服的真实写照。(三)袒露装。……(四)女着戎装。魏晋南北朝以来少数民族妇女尚武的习俗在这一时期仍得以流行,妇女特别喜欢穿戎装。——摘编自何琳《从张萱<捣练图>看唐朝女子的着装》(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时期士人阶层的女性观,并分析其原因。(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盛唐时期女性着装的特点,并分析其折射的社会背景。(4分)(3)材料一、二的作者运用了哪些类型的一手史料进行研究?(2分)三、论述题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有学者对隋唐时期的历史进行文本挖掘分析。研究过程中出现较多的词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唐律疏议》、藩镇割据、安史之乱、都护府、大运河、曲辕犁、均田制、租庸调制、两税法、经济重心南移、丝绸之路、长安、广州、雕版印刷术、火药、《唐本草》、书法、诗歌、三教并行、唐三彩、胡旋舞等。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从材料中选取至少三个关键词,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写出所选关键词,题目明确,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2023-2024(下)江西省宜丰中学九年级4月期中考试历史参考答案1.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并未称呼对方为“戎”“夷”,说明华夷之辨的意识已经形成,以华夏和蛮夷之间的区别来强化华夏族的种族和文化认同感,B项正确;据材料,主旨在于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非国家统一成为共识,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是华夏族内部问题,不是民族冲突,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血缘纽带和政治认同,材料讲的是民族认同,排除D项。故选B项。2.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国家对社会控制能力较强,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因此战国后期秦国出现了一大批的水利工程,D选项符合题意。商鞅变法时期确立土地私有制,公田制度遭到破坏,A选项说法错误。铁制生产工具的普及并非只在秦国一地,B选项排除。秦国的交通运输与其他地区相比并没有多大优势,C选项排除。3.A【详解】根据“参加廷议的官吏有文有武,职位上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诸侯王、众卿、将军,下至大夫、博士、令长等……讨论结果由皇帝最后裁决。”可得出廷议的方式可以集思广益,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决策的失误,提升决策的科学性,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到廷议的参与人员与方式,并不能展现参与人员的品格,排除B项;廷议制度是议政的方式,最终决定权还在皇帝手上,因此不能有效限制皇权,排除C项;材料中并不仅只有皇帝与丞相,还有其他大臣,因此并不能有效协调二者间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4.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西汉时期。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酎金夺爵,趁机削弱诸侯国势力,有利于解决王国问题,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酎金夺爵针对的是地方王国势力,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范畴,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无关,排除A项;“家国不分”指的是受宗法制的影响而形成的家国同构的政治特征,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汉武帝酎金夺爵的目的在夺爵削弱诸侯国势力,并不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排除D项。故选C项。5.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汉代。汉武帝设置五经博士,经过考试成绩优异者可为郎官,这些措施有利于推动儒家教育的官方化,确立儒家正统地位,B项正确;五经博士没法辨别官员的道德水平,排除A项;五经博士并未排除世家子弟,排除C项;材料中得不出开始出现,排除D项。故选B项。6.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晋初年(中国)。根据材料“大封同姓王,多达27人。这些王多担任一方面的都督诸军事和地方刺史,掌握军政大权”可知,西晋初期,同姓王权力较大,这为“八王之乱”埋下了隐患,D项正确;大封同姓王与门阀势力无关,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做法并未达到巩固统一的目的,并且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酿成“八王之乱”,排除B项;刺史职能在东汉就已经改变,排除C项。故选D项。7.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均田令规定露田(口分田)不得买卖,且桑田(永业田)主要授予无地少地农民,但到北齐时露田可以买卖,隋代则将桑田授予贵族和官僚,由此可知,均田制原则逐步遭到破坏,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变化,无法得出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的结论,排除A项;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北魏至隋代国家可支配田地的数量情况,不能说明国家可支配田地减少,排除D项。故选C项。8.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唐初,三省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衡,三省长官在设于门下省的政事堂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唐中宗即位后,移政事堂于中书省。唐玄宗时政事堂改称为中书门下。使职因为有皇帝的特别授权,在处理具体事务的过程中可跨越尚书六部,直接向皇帝或宰相负责,B项正确;题干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唐朝国家最高权力机构由三省分权逐步转移到中书门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是君主专制制度,“嬗变”意为蜕变,更替,有彻底改变的意思,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中书门下是形成了新的运作机制的核心,而不是成为决策部门,排除C项;由题干材料信息“不再通过三省分工制衡的机制”可知D项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9.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科举制下的考生不再受到门第限制,可以自由报考,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说明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有利于扩大统治的基础,A项正确;材料说的是科举制度的特点,没有与其它途径比较,不能得出科举制是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排除B项;科举制的标准不再是门第而是考试成绩,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不是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排除C项;到明清时期,科举考试规定只能在四书五经中命题,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10.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随民之有田者税之,而不复视其丁中,始于杨炎”可知,两税法的实施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项正确;均田制遭到破坏是两税法实施的背景,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两税法的实施后,农民的赋税负担,无法得出“加重了百姓的赋税负担”的结论,排除C项;两税法的征税标准仍然是以田亩为主,排除D项。故选B项。11.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中国)。表格中描述了广州地区与外国客商之间的交流,以及外来食物在广州的种植和食用情况,这反映了中外交流对食品文化的丰富,C项正确;材料侧重论述的是食物的来源,而非对中国饮食变革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中广州作为当时的贸易港口与外国客商有交流,但这并不足说明整个广东具有开放包容的特点,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对具体外来饮食的利用、发展,只是说明其传入丰富中国的食品文化,未有与其他地区的比较,排除D项。故选C项。12.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的中国。据材料“董仲舒认为,天人之间存在一种神秘联系,天主宰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动天。自然界出现的灾异和祥瑞预示着天对人(君主)的谴责和嘉奖。”,可以看出是董仲舒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思想的出发点是为了制约君主专制权力,C项正确;材料无关重建儒家道德秩序,排除A项;“君权神授”思想是为了突出皇帝的正统地位而提出的,与“屈君以伸天”无关,排除B项;“三纲五常”理论是董仲舒维护封建的伦理提出的,三纲是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五常为仁,义,礼,智,信,排除D项。故选C项。13.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据所学解读材料信息可知,第一则材料表示隋文帝不爱惜自己的百姓,即使在灾年的时宁可守着仓库里的粮食也不赈济灾民,第二则材料表示隋朝关中地区大旱,百姓饥荒,隋文帝带领侍臣去视察老百姓的食物,看到百姓吃的是豆屑杂糠,不禁流下眼泪,可见面对百姓受灾,作者有不同的记述,可见历史叙述具有主观性,D项正确;历史文献也存在不实的记载,A项说法绝对,排除A项;历史事实具有客观性,“多元性”说法错误,排除B项;文献记载差异说明历史叙述具有主观性,“历史评判具有辩证性”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14.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土地买卖情况,说明此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日益发展,折射出了当时社会转型的趋势,A项正确;土地买卖频繁并不能直接说明阶级矛盾尖锐,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小农经济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其得到发展的结论,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及应用,但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5.B【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两汉时期对郡县长官的任职地有诸多规定,包括“郡县长官一般由外籍人士出任”“不得在姻亲之家所在地任职”等,以上规定限制了地方官员与地方势力的勾结,防止地方力量威胁中央集权,旨在加强中央权威,B项正确;“保证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对郡县官吏任职地的规定,与同姓诸侯王无关,排除C项;根据“掾吏一般由本地贤良出任”可知,以上规定并不能沉重打击地方豪强,排除D项。故选B项。16.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汉武帝在稳固边疆、开疆拓土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是派卫青和霍去病北击匈奴,控制河西走廊,从根本上解决了匈奴的南下骚扰问题,C项正确;颁布“推恩令”,大规模削藩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措施,不是稳固边疆、开疆拓土方面的措施,排除A项;册封冼夫人,加强对岭南治理是隋朝的措施,不是汉武帝时期的措施,排除B项;设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军政是汉宣帝时期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C项。17.(1)新现象: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影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私田的不断增多,加速了分封制的瓦解。(4分)(2)直接原因:诸侯争霸战争使强国吞并了一些弱小的国家。(2分)评述:消极性——给人民带来了灾难;积极性——诸侯国不断减少,有助于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4分)目的:如何才能有效地治理国家,维护和巩固统治。(2分)历史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4分)【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新现象: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春秋末期穿有鼻环的牛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影响:结合所学知识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私田的不断增多,加速了分封制的瓦解。(2)本题是背景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周与东周(中国)。直接原因:根据材料“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大约有‘千八百国’。到春秋时期,还剩14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期,就只剩下十几个诸侯国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诸侯争霸战争使强国吞并了一些弱小的国家。评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消极性和积极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如消极性方面,给人民带来了灾难;积极性方面,诸侯国不断减少,有助于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3)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目的: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百家争鸣的核心是如何才能有效地治理国家,维护和巩固统治。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基础以及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18.(1)特点:文教对象范围扩大;学术下移;私学兴起;思想多元;渗透着大一统思想。(4分,任答两点即可)影响:拓宽了平民子弟的人学途径,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促进了中华文明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办学经验,丰富了教育理论,为后世文教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任答两点即可,4分)(2)趋势:世家大族成为学术文化主体。(2分)原因:政权更替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世家大族重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世家大族垄断学术以求政治仕进;世家大族经济实力较强,具备钻研学术的经济基础。(4分)【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特点:根据材料“畴人(掌管天文、历法的史官)子弟分散,或在诸夏,或在夷狄”的现象”得出,文教对象范围扩大;根据材料“推动了民间教育的发展”得出,学术下移;私学兴起;根据材料“儒、墨、道、法等学派思想家为宣传学说”得出,思想多元;根据材料“企图以自己的学说统一天下”得出,渗透着大一统思想。影响:根据材料“推动了民间教育的发展”得出,拓宽了平民子弟的人学途径,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根据材料“儒、墨、道、法等学派思想家”得出,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促进了中华文明的进一步发展;根据所学知识,从为后世提供经验等角度分析,积累了办学经验,丰富了教育理论,为后世文教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2)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趋势:根据材料“可谓莫不寄存于门第中”得出,世家大族成为学术文化主体。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从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回答,政权更替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世家大族重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世家大族垄断学术以求政治仕进;世家大族经济实力较强,具备钻研学术的经济基础。19.(1)女性观:品评女子打破儒家思想束缚;凸显德、才、识。(2分)原因:时局动荡;儒家思想受到冲击;思想活跃、多元、自由;民族交融等。(2分)特点:强烈的个性、反传统、开放性。(2分)社会背景:繁荣的经济(或者强盛的国力)、文化上的兼容并蓄(或者多元)、中外交流频繁、民族交融、宽松开放的社会环境等。(2分)(3)图像史料;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回答绘画、陶俑、小说亦可)(2分)【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第一小问女性观,据材料一“赏识能够洞察世事的女性;对女子的评价也打破‘三从四德’的标准”和所学可知,品评女子打破儒家思想束缚;据材料一“赏识知晓道义忠正廉洁的女性,以衡量君子德行的准则去评判女子;注重内在修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