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下)数学教案_第1页
初一(下)数学教案_第2页
初一(下)数学教案_第3页
初一(下)数学教案_第4页
初一(下)数学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5.1相交线

5.1.1相交线

教学任务分析

1.了解对顶角与邻补角的概念,能从图中辨认对顶角与邻补角.

知识2.知道“对顶角相等”.

技能3.了解“对顶角相等”的说理过程.

经历探究对顶角、邻补角的位置关系的过程,建立空间观念.

教1.

数学

2.通过分析具体图形得到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发展学生的抽

思考

学象概括能力.

目通过小组学习等活动经历得出对顶角相等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

解决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标问题

1.通过对对顶角的探究,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

情感联系.

态度2.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培养良好的情感、

合作交流、主动参与的意识,在独立思考的同时能够认同他人.

重点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难点“对顶角相等”的探究过程.

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流程图活动内容和目的

活动1找出图形中的相交线活动1观察图片,找出相交线,引入课题.

活动2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活动2通过探究相交线中相交线角与角的位

置关系,得出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并能

找出图中的对顶角、邻补角.

活动3探究对顶角相等活动3通过探究发现“对顶角相等”的结论,

进而通过说理证实这一结论,初步发展简单

说理.

活动4巩固练习活动4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加深对对顶角、邻

补角的理解.

活动5课堂小结活动5通过学生习题,总结回顾本节知识点,

布置作业

以便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并巩固知识、

灵活应用.

课前准备

教具学具补充材料

教师用三角板量角器,三角板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境师生行为设计意图

活动1让学生借助已有的

问题几何知识从现实生

找出图中的相交线、平行线.教师出示一组图片.活中发现数学问

学生观察图片,找相交线、平行线,引题,能由实物的形

A-出本节课题.状想象出相交线、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平行线的几何图

(1)学生从简单的具体实物抽象出相形.使新知识建立

交线、平行线的能力.在对周围环境的直

(2)学生认识到相交线、平行线在日接感知的基础

A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上.让学生增强对

(3)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生活中的相交线、

Ji■t平行线的认识.建

立直观的,形象化

的数学模型.

活动2教师出示剪刀图片,提出问题.通过生活中的情景

问题学生独立思考,画出相应的几何图形,抽象出几何图形,

(I)看见一把张开的剪刀,并用几何语言描述.教师深入学生中,发现对顶角、邻补

你能联想出什么样的几何图指导得出几何图形,并在黑板上画出标角,培养空间观念,

形?准图形.发展几何直觉.

(2)观察这些角有什么位置

教师提出问题.通过对图形中角与

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在具体图形中卷出两条角位置关系的研究

相交线构成四个角,根据图形描述邻补分析,学生描述邻

角与对顶角的特征.学生可结合概念特补角、对顶角概念,

征找到图中的两对邻补角与两对对顶从角的位置关系上

角.来研究这些角的相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应关注:互关系.让学生经

(1)学生画出两条相交线的几何图形,历从图形到文字到

用语言准确描述.符号的转换过程,

(2)学生能否从角的位置关系上对角使学生加深对对顶

进行分类.角、邻补角概念的

(3)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区分邻补角、理解,积累一些图

对顶角.形研究的经验和方

(4)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主动性,法.

敢于发表个人观点.

活动3教师提出问题.活动2已从位置上

问题学生以组为单位,在观察的基础上研究对角进行了研究,

(1)对顶角有什么大小关系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从经验(用现在从角的大小对

呢?量角器,邻补角和为180度)出发,试对顶角进行研究,

课件运用:此时可以在学生思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出培养说理习惯.

考的基础上利用课件“对顶对顶角相等的结论,口述过程,教师给

角”进行动画演示.予明晰,并板书说理过程.

(2)你能举出生活中应用对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在探索的过程

顶角相等的例子吗?学生回答.中会遇到困难,出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应关注:现问题,通过合作

(1)学生能否借助邻补角互补推导出学习加以解决.

对顶角相等的性质.

(2)学生能否进行简单说理.

(3)学生是否能运用对顶角相等准确通过举出生活中应

地找到生活中的实际例子.用对顶角相等的例

子,使学生进一步

理解对顶角的性

质,体会对顶角在

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4

问题教师出示问题.通过具体问题,再

(1)直线a、b相交,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题.次强化对顶角的概

Z1=40°,求/2、N3、Z4教师具体指导并根据学生情况板书规念及性质,并培养

的度数.范的简单说理过程.学生的说理习惯,

发展符号感,逐步

本次活动中,教师应关注:培养学生用几何语

(1)学生对对顶角相等的掌握情况.言交流的能力.

(2)学生进行简单说理的准确性、规

Me范性.

a

(3)学生能否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积极参与数学问题的讨论.

(4)是否能用几何符号语言来表达自

己的解题过程.

(2)Z1等于90。时,N2、问题(2)教师可根

N3、/4等于多少度?据学生的情况添

力口,为下一节学习

两直线垂直作铺

垫.

(3)如图是一个对顶角量角教师提出问题,并用课件“对顶角量角

器.你能说明它度量角度的原器”演示度量过程.

理吗?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讨论,最后学

生独立解释其度量的原理.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应关注:

(1)学生能否根据课件演示进行独立

CA思考.

7(2)学生在思考后能否形成自己的看

法并表达出来.

活动5

问题教师出示问题.通过活动5,可以

(1)找出图中N40E的对顶学生讨论,教师帮助学生分析图形与基让学生体会多媒体

角及邻补角.若没有请画出.本图形的区别,引导学生总结对顶角及的优势以及对数学

邻补角的特征、性质、异同点.知识的应用.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应关注:通过一道开放性的

(1)学生能否根据定义画出/AOE的习题,由直观的几

对顶角.何图形巩固学生对

(2)学生能否找出图中对顶角、邻补对顶角及邻补角概

角.念的理解,通过画

图提高空间想象能

力.这个问题可帮

助学生突破本节难

点.本问题同时起

到对本课的小结作

用.

(2)布置作业:第1题学生课下讨论完成,其余各题教为学生提供个性化

习题5.1第1题、第2题和第师批改总结.发展的空间,及时

7题.本次活动中,教师应关注:了解学生的学习效

(1)不同层度学生的本节内容的掌握果,使学生养成独

层次,有针对性地面批、面改形成较规立思考、反思学习

范的说理思想.过程的习惯.

(2)对学生普遍存在的知识模糊点,

有针对性地讲解.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5.1.2垂线

教学任务分析

1.使学生掌握垂线、垂线段、点到直线的距离等概念,理解垂线

知识的性质,掌握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的结论.

技能2.会用三角板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经历观察、分析、概括、论述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以及推理能力,进一步训练学生的作图能力.

思考

通过探索垂线的性质,能解决相关的垂线问题,并能够进行适当的

目解决说理.

问题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体验

情感

成功的快乐.

态度

重点使学生掌握垂线、垂线段、点到直线的距离等概念,理解垂线的性质.

难点用垂线定义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垂直及垂线的画法.

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流程图活动内容和目的

活动1探索垂线的定义活动1观察相交线的模型,得出垂线的定义.

活动2探索结论: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活动2通过课件探究、动手操作,得到结论.

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活动3利用对问题的解决以及课件演示和动

活动3探索垂线段最短的结论手操作,发现结论.

活动4巩固练习活动4通过对问题解决,实现学生对问题的

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培养学生的规范

意识.

活动5课堂小结活动5通过总结,回顾本节知识点,以便培

布置作业

养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并巩固知识、灵活应

用.

课前准备

教具学具补充材料

教师用三角板量角器,三角板,直尺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境师生行为设计意图

活动1观察教师演示课件“垂直”.让学生借助已

两条直线相交形成4个角,若固定学生观察课件中的动画,感受两条相有的几何知识

木条a,旋转木条6,当b的位置交直线所成的角的大小变化.从现实生活中

发生变化时,a、b所成的角也会随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发现数学问题,

之变化,其中有一个特殊的位置:(1)学生从简单的具体实物抽象出垂能由实物的形

a=90°线的能力;状想象出垂线

(2)学生认识到垂直是两条相交直线的几何图形,使

的特殊位置;新知识建立在

二'

(3)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周围环境的

1——学生归纳:若两条直线相交成90°角,直接感知的基

FT则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当两条直础上.让学生增

h线互相垂直时,其中一条直线就是另强对生活中的

u

一条直线的垂线.垂线的认识.建

立直观的,形象

化的数学模型.

活动2问题

如图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通过学生独立

(1)现有一条已知直线AB,分别索.经过思考、操作,发现对于问题思考,动手操

过直线外一点C和直线上一点D,(1)可以有下列几种方法来画垂线:作,经历探索过

作A8的垂线,你能有几种方法?①用度量法,用量角器;程,发现结论,

C・②用三角板,如图:提高学生探索

问题的能力.

________________D_____。一氐

AB

教师在学生动手操作后演示课件“用

三角板作垂线”,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画

垂线的过程.

(2)通过上述方法画出的垂线有学生通过思考得到:让学生概括结

几条?从中你能发现什么结论?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论,可以培养学

与已知直线垂直.生的概括能力.

活动3教师活动:学生通过独立

问题:适时地给出概念:思考以及观察

(1)如图,在灌溉时需要把河48(1)垂线段:垂线上一点到垂足课件中的情况,

中的水引到C处,如何挖渠能使渠的线段;自主探索发现

道最短?(2)点到直线的距离:点到直线在图形中存在

.c垂线段的长度.的规律,进而进

学生可以自主探究,先在直线AB上行归纳总结.

任取一些点,连接此点和C,可以发

AB现CD最短,此时于是找到

教师适时演示课件“垂线段最短”,挖渠方案.

引导学生探索和归纳.

ADB

(2)从上述探究过程中你能发现学生归纳:培养学生的归

什么结论?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纳能力.

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即:垂线段最短.

活动4巩固练习

(1)怎样画一条线段或一条射线教师出示问题主要培养学生

的垂线?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让学生经过的作图能力以

观察发现,画已知线段、射线的垂线及思考问题的

c.c.

其实就是经过已知点作已知线段、射严谨性.

AA线所在的直线的垂线,只要理解这一

BB

点,画垂线的问题迎刃而解.

C

A

H

(2)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教师活动:问题(2)培养

点O,0E_LA8,且在学生思考或表述过程中,及时提醒学生的说理习

ZD0E=3ZCOE,求NA。。的度学生用规范的语言进行表述,以此训惯.

数.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同时考察学

生的几何直观.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应关注:

(1)学生画出两条相交线的几何图

形,用语言准确描述;

(2)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主动

性,敢于发表个人观点.

(3)如图,一辆汽车在直线形公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在探索的

路AB上由A地开往B地,M、N学生独立思考,在必要时可以进行适过程中会遇到

是分别位于公路两侧的村庄.当的讨论,经过思考或讨论可以发现,困难出现问题,

通过合作学习

M

*加以解决.

AB

•N

①设汽车行驶到公路AB上点P对于问题①,当汽车距离M最近时,

位置时,距离村庄用最近;行驶到相当于过M画直线48的垂线,垂足

Q点时,距离村庄N最近,请在图就是P点,同理,过N点画直线AB

中的公路4B上分别画出点尸和点的垂线,垂足就是。的位置:

Q的位置;

②当汽车从A出发向8行驶时,对于问题②,可以通过图形观察发

在公路AB的哪一段,距离M、N现,当处于AP路段时距离两村都越

两村庄都越来越近?在哪一段路来越近,在处于PQ路段时距离M越

上距离村庄N越来越近,而离M来越远、距离N越来越近.

越来越远?本问题的解决,再一次让学生体会:

(1)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学生的作图能力的训练;

(3)垂线段最短的知识;

(4)两点之间距离的定义;

(5)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5归纳小结1.垂线的定义;对知识回顾和

布置作业:2.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反思,加深对知

习题5.1第3、4、5、6、9、10、直线平行;识的理解和掌

11、12.3.垂线段最短.握.

5.2.1平行线

教学任务分析

(1)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进一步了解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掌握有

关的符号表示.

知识技能

(2)会用三角尺、方格纸等画平行线,积累操作活动的经验.

(3)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了解平行线的有关性质(基本事实)

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感受从具体到抽象的

学数学思考

数学过程.

解决问题能够独立解决画平行线的问题,理解平行线的基本事实.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1.了解平行线的定义,并能用符号表示.能借助三角板,方格纸等画平行线.

市点

2.探索平行线的基本性质(基本事实).

难点探索平行线的基本性质

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流程图活动内容和目的

活动1平行线的概念通过演示木条的各个情况使学生归纳平行线的定义.

活动2生活中的平行线通过生活中平行线的举例,加深理解平行线的定义.

活动3平行线的基本性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发现平行线的基本性质.

活动4探究两条平行线与第

三条直线平行时的结

活动5问题探究通过几个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加深对平行线定义以及

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结与作业复习巩固.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探究平行线的概念

活动1

观察,分别将木条4、6、C钉在一起,并把它们想象成两端可以无限延伸的三条直线.转

动直线“,直线”从在直线c的下侧与直线6相交逐步变为在上侧与人相交,想象一下在

这个过程中,有没有直线a与直线〃不相交的位置?

学生活动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把三个木条想象成三条直线,想象在转动过

程中不相交的情况,进而描述两直线平行的定义.

教师活动设计:在学生想象、描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归纳.

在同一平面内,若直线〃和人不相交,那么就称直线〃和人平行,记作“〃人

活动2

你能举出生活中平行的例子吗?

学生活动设计:学生进行想象,在生活中可以看做平行的生活实例,可能举出下列例子:

滑雪板、正方体中的一些棱、运动跑道,等等.

教师活动设计:本环节主要关注学生的举例,从举例中巩固学生对平行线的认识和理解.

二、分组探究,探索平行公理和推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活动3

(1)在活动木条。的过程中,有几个位置使得a与匕平行;

(2)如图,经过点8画直线。的平行线,你能有几种方法?可以画几条?经过点C呢?

B.

(3)经过上述问题的解决,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观察猜想,对于问题(1),可以发现在木条在转动的过程中,

只有一个位置使得a与人平行;对于问题(2),可以考虑用小学中学过的画平行线的方法一

一使用三角板和直尺,如图所示:

c.

对于问题(3),经过画图操作,观察归纳,可以发现一个基本事实(平行公理):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教师活动设计:

教师在本环节主要关注学生:

(1)学生参与讨论的程度;

(2)学生遇到问题时,对待问题的态度;

(3)学生进行总结归纳时,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

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合情推理的能力与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

活动4

问题:

如图,若R/A,b//c,你能得到a//c吗?说明你的理由,从中你能得到什么?

a

b

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结论的探索和理由的说明,然后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发现问题,解

决问题.

教师活动设计:引导学生用几何语言进行说明,适时引入反证法(仅仅介绍,让学生认

识到用这样的方法可以说明道理,而不要求会用这样的方法).

假设“与c不平行,则可以设。与c相交于点。,又出/从bile,于是过。点有两条直

线。和C都与匕平行,于是和平行公理矛盾,所以假设不正确,因此“和C一定平行.

在此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拓展创新、应用提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5

问题探究

问题1:如下图,AD//BC,在A8上取一点过M画交C£>于N,并说明

MN与AO的位置关系,为什么?

D

N

BC

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猜测,得出平行的结论,然后对平行的原因进行交流,发现AD//BC,

MN//DC,根据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可以得到AD//MM

教师活动设计:主要关注学生说理过程中语言的准确性,若学生感觉到困难可以适当提

醒.

(解答)略.

问题2:在同一平面内有4条直线,问可以把这个平面分成几部分?

学生活动设计:分组探究,小组讨论,发现问题,小组讨论解决,在学生研究结束后,

每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交流,交流完成后完善自己的结果.

学生经过探究可以发现:

(1)当4条直线两两平行时,可以把平面分成5部分;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

(2)当4条直线中只有三条两两平行时,可以把平面分成8部分;

(3)当4条直线仅有两条互相平行时,可以把整个平面分成9部分或10部分;

(4)当4条直线中其中两条平行,另两条也平行时,可以把平面分成9部分;

d

(5)当4条直线任意两条都不平行时,可以把平面分成8或10或11部分;

b

教师活动设计:

本环节主要考察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意识,在探究的过程

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条件分类,比如按平行线的条数分或按交点的个数分类,

让学生养成有序考虑问题的习惯.

(解答)略

四、小结与作业.

小结:

1.平行线的定义;

2.平行公理以及推论;

3.平行公理及推论的应用.

作业:

4.探究同一平面内n条直线最多可以把平面分成几部分;

5.习题5.2第6、7、9题.

5.3平行线的性质

教学任务分析

(1)掌握平行线的三个性质,能够进行简单的推理;

知识技能

(2)初步理解命题的含义,能够辨别简单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在探索图形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有条理地思考和

教数学思考

学表达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从而进一步增强分析、概括、表达能力.

标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顺利解决与平行线性质相关的计算和推理问题.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索、交流、成功与提升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

情感态度

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大胆猜想、推理的科学态度.

重点平行线的三个性质的探索.

难点平行线三个性质的应用.

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流程图活动内容和目的

试验通过两个试验,初步感受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的

事实.

活动1问题讨论通过问题,让学生自主讨论平行线的性质.

活动2总结平行线的性质师生对平行线的性质共同总结.

活动3对性质的理解

活动4解决问题拓展创新、应用提高,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小结与作业复习巩固.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实验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试验1:教师以窗格为例,已知窗户的横格是平行的,用三角尺进行检验,发现同位角

相等.这个结论是否具有一般性呢?

试验2:学生试验(发印制好的平行线纸单).

(1)要求学生任意画一条直线C与直线4、6相交;

(2)选一对同位角来度量,看看这对同位角是否相等.

学生归纳: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二、主体探究,引导学生探索平行线的其他性质以及对命题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活动1

问题讨论:

我们知道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不但形成有同位角,还有内错角、同旁内角.我

们已经知道“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两条平

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同旁内角有什么关系?(分组讨论,每一小组推荐一位同

学回答).

教师活动设计: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并要求学生学习推理的书写格式.

活动2

总结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活动3

如何理解并记忆性质2、3,谈谈你的看法!

(1)性质2、3分别已知什么?得出什么?

C

(2)它与前面学习的平行线的判定有什么区别?/

(3)性质2、3的应用格式.------必」一b

:a//从已知)3点

AZ3=Z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a〃从已知)/

.♦./2+/4=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三、拓展创新、应用提高,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

活动4

解决问题.

问题1:如图是举世闻名的三星堆考古中发掘出的一个梯形残缺玉片,工作人员从玉片

上己经量得N4=115°,ZD=1000.请你求出另外两个角的度数.(梯形的两底是互相平行

的)

AD

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思考后请学生回答,注意启发学生回答为什么,进一步细化为较为详细的推理,并

书写出.

(解答)因为ABC。是梯形.

所以A。//8c.

所以NA+NB=180°,Z£>+ZC=180°.

又NA=115°,Z£>=100°.

所以NB=65°,ZC=80°.

问题2:如图,一条公路两次拐弯后,和原来的方向相同,也就是拐弯前后的两条路互

相平行.第一次拐的角N8等于142°,第二次拐的角NC是多少度?为什么?

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根据拐弯前后的两条路互相平行容易得到和NC相等,于是得到/C=142。

问题3:如图,一束平行光线AB与力E射向一个水平镜面后被反射,此时/1=/2,/3=

Z4.

(1)/1、N3的大小有什么关系?N2与N4呢?

(2)反射光线3c与EF也平行吗?

学生活动设计:从图中可以看出:NI与N3是同位角,因为AB与OE是平行的,所以

Z1=Z3.又因为/1=N2,Z3=Z4,所以可得出/2=/4.又因为/2与N4是同位角,所

以BC//EF.

教师活动设计:这个问题是平行线的特征与直线平行的条件的综合应用.由两直线平行,

得到角的关系用到的是平行线的特征;反过来,山角的关系得到两直线平行,用到的是直线

平行的条件.同学们要弄清这两者的区别.

(解答)略.

问题4:如图,若ABHCD,你能确定/B、与/BED的大小关系吗?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活动设计:

由于有平行线,所以要用平行的知识,而NB、/O与/。以这三个角不是三类角中

的任何一类,因此要考虑构造图形,若过点、E作EF//AB,则由AB//CQ得到EF//CQ,于

是图中出现三条平行线,同时出现了三类角,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以得到:NB=NBEF、

ND=NDEF,因此

教师活动设计:

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特别是构造图形这个环节,适当引导,让学生养成“缺什么补

什么”的意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解答)过点E作EF//AB.

所以NB=NBEF.

因为A8//CD

所以EF//CD.

所以

所以ZB+NO=ZBEF+NDEF=NDEB.

变式思考:

如图,AB//CD,探索NB、与/BED的大小关系(N8+NO+NOEB=360°).

CD

四、小结与作业.

小结:

1.平行线的三个性质: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2.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的判定有什么区别?

判定:已知角的关系得平行的关系.证平行,用判定.

性质:已知平行的关系得角的关系.知平行,用性质.

作业:习题5.3.

5.4平移

教学任务分析

(1)了解并认识平移现象,理解平移的本质和平移的相关概念,能够

知识技能利用平移作图.

(2)通过探索了解并掌握平移特征.

数学思考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直观感知能力和归纳能力.

能够利用已知条件对图形作相应的平移变化,能够利用平移的性质解决

标解决问题

相关问题.

(1)体验数学知识的观察猜想和验证过程,欣赏数学图形之美.

情感态度

(2)体验数学的学习是一个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过程.

重:点平移的含义和要素以及相关概念、平移特征.

难点平移的二要素、平移特征的归纳.

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流程图活动内容和目的

一、创设情境,欣赏图形,探通过活动1平移现象举例,活动2平移特征归纳,

究图形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活动3平移中的对应元素,使学生初步感受平移,归纳

发现平移现象.平移定义,了解对应元素.

二、探究平移特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