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届高中作文素材人物-袁隆平、主题丰收_第1页
2023-2024届高中作文素材人物-袁隆平、主题丰收_第2页
2023-2024届高中作文素材人物-袁隆平、主题丰收_第3页
2023-2024届高中作文素材人物-袁隆平、主题丰收_第4页
2023-2024届高中作文素材人物-袁隆平、主题丰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届高中作文素材人物——袁隆平、主题丰收作文素材--袁隆平、丰收

学习目标:

1.积累有关袁隆平的作文素材和袁隆平的名言,并将其运用到作文中去。

2.展望丰收图景,积累有关丰收主题的诗词歌赋及引申义和典故,为作文增色并为古诗词鉴赏提供方向。

3.能够通过积累有关素材,解决有关主题的作文习题。

【活动一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

活动要求:了解袁隆平的金句名言及人物事迹并在摘抄本上做好记录,了解相关的精选时评以便用到作文中去。(时间为20分钟)

金句名言

1.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袁隆平)

2.荣誉是对我们成绩的肯定,但我们不能躺在功劳簿上。(袁隆平)

3.只要是大方向是对的,不是死胡同,你只要坚持下去,就会达到光明的彼岸的。(袁隆平)

4.人身上最值钱的东西是脑袋里的知识,钱够用就行了,多了是包袱。(袁隆平)

5.成功没有捷径。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袁隆平)

6.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袁隆平)

7.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袁隆平)

8.浪费不但可耻更是犯罪。(袁隆平)

9.我觉得,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袁隆平)

10.尽管天上有一颗以我的名字命名的行星,地上到处有我的画像,名字也经常出现在各种媒体上,但我绝对没有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因为我童心未泯,不喜欢古板,不喜欢一本正经。(袁隆平)

11.书本和电脑很重要,但是书本和电脑种不出水稻!(袁隆平)

12.我是70多岁的年龄,50多岁的身体,30多岁的心态,更有20多岁的肌肉弹性。(袁隆平)

关联角度

梦想不息奋斗不止

科技自立创新精神

自立更生奋发图强

甘于奉献爱国精神

赤子情怀农民本色

终身学习精益求精

谦虚低调认真执着

重视民生不忘初心

人物事迹

躬耕农田第一线

在上个世纪动荡的年代,年幼的袁隆平目睹了一个国家最饥饿、最贫穷的场面,深切体会到粮食的重要性,他在心底许下一个愿望:我要让大家都吃饱。带着信念,他顶着全国几亿人的质疑,吞下外国人看笑话的冷漠,躬耕在农田第一线。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袁隆平和他的团队通过开办杂交水稻技术培训国际班,已经为近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14000多名杂交水稻的技术人才。目前,全球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大面积种植,每年种植面积达到了700万公顷,普遍比当地水稻增产20%以上。在非洲,杂交水稻已经种到了马达加斯加、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并在当地不断创造出高产纪录,原来每公顷3吨的产量,目前已经刷新到了10.8吨。

袁隆平说英语

在长沙举办的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上,袁隆平献上了一段英文致辞。致辞中,他表示自己正致力于研究超级杂交水稻,非常愿意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

这段并不算特别流利的英文致辞,顿时火遍全网,赢得无数点赞。不少人表示,看得出来袁老真的老了,说一句话要停顿一下,然后喘口气,再继续。都快90了却还在忙碌,让人不由得泪目。当记者再次提及此事,袁老却谦虚地表示,“我的英文就是破碎的英语。”

无冕的世界首富

早在十年前,福布斯排行榜显示袁隆平身价1008亿,而袁隆平坦言:不错,我身价值1008亿,可我真的有那么多钱吗?没有。我现在就是靠每个月6000多元的工资生活,已经很满足了。对金钱我不会挥霍浪费,但该花的还是要花。至于我获奖得的奖金都放到基金会里边了。我今天穿的衣服就50块钱,但我喜欢的还是昨天穿的那件15块的衬衫,穿着很精神呢。我的表260元,鞋子100多块。要说一点名利思想都没有是不可能的,但要淡薄名利,对物质别要求太高。

袁隆平的梦想

袁隆平接受央视专访,谈及他的两个梦想,他说一个是“覆盖全球梦”,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而另一个就是“禾下乘凉梦,高产不封顶”。因为他曾梦见试验田里的超级杂交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大,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助手坐在瀑布般的稻穗下乘凉。

除了水稻,袁老也有许多的爱好,他会拉小提琴、下象棋、打排球,游泳也曾获得过冠军,甚至报名参加过空军。只是这所有的爱好都抵不过他口中那个“简单的梦想”,一个简单的却解决了全球数万乃至数亿人口吃饭问题的梦想。

真正的顶流明星

1月9日晚,ID名为“袁隆平中华拓荒人”的账号在抖音悄然开通,当晚涨粉500万。接下来,虽一条消息未发,但袁隆平抖音粉丝已超千万,也瞬间登上了全网热搜,甚至还惊动了央视新闻,第二天一早,央视新闻便发布了一篇名为“这,就是‘顶流’!"的文章,表达了对袁隆平爷爷的称赞,和对他为中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做出的巨大贡献的倾佩和敬仰。虽然账号真假和开通者的身份一直存疑,但也说明了袁隆平的巨大感召力。

晋升为“90后梗王”

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袁隆平“共和国勋章"。这位九旬老者,屡屡成为刷屏的网红。谁能想象到,他看似一本正经,出口竟是一个个令人捧腹大笑的画面。年轻时老师评语:自由散漫。当90岁的他面对这个多年前的评语,仍是连连点头,“对对对,自由散漫。”你以为他是不苟言笑的杂交水稻之父,人家却是实实在在的“梗王"。那段曾经让许多人泪目的英文致辞,他严肃地表露着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也自信地说出会在不久的将来完成目标,却突然停顿了两秒,蹦出一个中文“完了”。当被人夸他流利的英文时,他丝毫没有掩住自己的哈哈大笑,“我那个英文就是brokenEnglish,用中文说就是破碎的英语。"让人忍不住笑出声的回答,也是这位老人最真诚的回应。他说,“这种场合有外宾来,用英文会好一点,这样就不用人家再翻译了。”

网络的无端抹黑

备受推崇的袁隆平,也同样遭受一些网友的无端指责。在2019年9月7日,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袁老90岁的生日。一大早,央视的“主播说联播"就专门为此发博,庆祝袁老从“80后”变成“90后”,并祝福他健康地升级“00后”。时间过得真的太快了,一眨眼,那个我们课本书页上,深耕在稻田里的袁爷爷,已经90岁了。但在微博下方,也有很多无脑言论,他们躲在网络背后,恶意抹黑“杂交水稻之父”,有说他“德不配位,晚节不保”的;有说他“违背宪法"的;还有说他是什么“大毒枭”的......看到这些,确实让人愤慨,这样一位拯救了千万生命的英雄,竟然被贬低到这种程度。

精选时评

袁隆平火了:追逐心中最亮的星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作者:鲁平

前不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线上线下都火了。先是袁老九十大寿的小视频,在网上点击量过亿,网友们纷纷送上生日祝福;紧接着,袁老在湖南农业大学演讲,学生们欢呼尖叫,上演“大型追星现场”。

网友热烈的祝福、青年学子追星般的热捧,不仅是对袁隆平贡献的礼赞,更是致敬他对梦想的执着、初心的坚守。鲐背之年,袁老仍在“禾下乘凉梦"与“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中不知疲倦地探索耕耘。这样一种精神,引领无数科研工作者冲在一线拓荒、甘为人梯奉献,铸就中国的今时今日;激励着青年学子紧随榜样的步伐,在强国征程中不断筑梦圆梦。

新中国70华诞之际,授予42人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表彰“最美奋斗者”,展现了关心英雄、珍爱英雄、尊崇英雄的国家态度,弘扬了爱国奋斗精神,把英雄模范的力量转化为新征程上的实干热情。这些对党和国家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各行各业代表人物受到社会的热捧,彰显了人们对科学的推崇、对劳动的尊重、对奉献的尊崇。这些科学之星、奋斗之星、奉献之星,是我们心中最亮的星。见贤思齐、争做先锋,亿万奋斗者必将逐梦绽芳华、建功新时代。

向袁隆平学习什么

来源:科技日报

袁隆平是我国当代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

他参加工作50多年来,不畏艰辛、执着追求、大胆创新、勇攀高峰,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及应用领先世界,推广应用后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我国及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

学习袁隆平,就要学习他热爱祖国、一心为民的坚定信念。

袁隆平对祖国和人民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他常说,“科学研究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不爱国,就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就不能成为科学家。"自年轻时他就立志献身杂交水稻事业,并为之不懈拼搏、顽强奋斗,始终把为国家解决好“民以食为天”问题当作自己的重大责任和崇高使命,50多年如一日,意志坚定、锲而不舍。

学习袁隆平,就要学习他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研作风。

“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这充分体现了他潜心实干的本色和求真务实的作风。“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这曾经是世界经典著作中的“金科玉律"。袁隆平不迷信权威和书本,20世纪60年代初,他从对“鹤立鸡群”稻株的观察中悟出天然杂交水稻的道理,从而勇敢承担起杂交水稻研究的课题,不畏艰难,反复试验,终于研究成功三系杂交水稻。袁隆平不满足已取得的成就,不断创新,带领我国杂交水稻科技工作者又研究成功两系法杂交水稻,使我国的杂交水稻研究一直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学习袁隆平,就要学习他淡泊名利、乐于奉献的崇高品德。

上世纪70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组发现的相关材料毫无保留地分送给全国18个研究单位,从而加快了协作攻关的步伐,使三系配套得以很快实现。上世纪80年代,他带领“863"项目组开展攻关,提倡团结协作,很快获得了成果。

他没有把政府拨给的数千万元作为自己的研究专款,而是组织起全国的协作单位共同研究、共同分享。他还将所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科学奖和世界粮食奖等奖金全部捐献出来,设立奖励基金,奖给为科研做出贡献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们。

袁隆平不仅倾心解决中国粮食问题,而且长期关注世界粮食安全。在他眼中,杂交水稻研究成果既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他把“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作为毕生的追求,并为之做出了极大努力。

(原文有删减)

做人当如袁隆平

来源:光明网作者:曾佑平

这位“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一生都致力于“米”的研究,他为国家和社会乃至世界都创造了巨大的财富,赢得了巨大的声誉,按理说他这样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自家口袋装有多少“米"都不为过,也不会遭人非议,可他的生活或者说是他的生活态度却仅仅愿意停留在小康水平线上,“身价1008亿,却独爱15元衬衫”,这让多少“聪明人"困惑和摇头!

细细想来,如果先生当初是为了“日进斗金”而搞科研的,他就不可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在田间地头忙碌。

先生的身上有着一种强大的信念在支撑,这种信念是孜孜追求人类文明、科技进步的伟大精神,是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深深忧虑和无疆大爱,是反哺社会和人民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淡泊名利、艰苦奋斗"的最好诠释,这种信念注定超越了任何物质财富!

“人不能只靠吃米而活着”,袁隆平先生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吃米问题已让举世惊叹,但他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格魅力,更像一袋袋精神食粮,同样也营养、滋润着我们浮躁的心灵,影响着这个社会!

“用财富衡量科学家价值太低级、太庸俗"这句话对于现实社会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建国六十年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可喜变化,社会的物质财富也空前高涨,社会成员萌发了对财富的无限渴望,功利化的思维也开始泛滥。如果任其泛滥,必然陷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深渊,“小富即安”、奢靡之风盛行,我们的步伐也将停滞不前。

“志当存高远”,一个青年如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如此,提倡“不以财富衡量价值”,将引导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年一代向更高的层次追求,像我们的祖先一样,艰苦奋斗,持之以恒,创造出超越物质财富更为可贵的巨大精神财富,这些精神财富才是中华民族的立本之基,强国之道!

(原文有删减)

袁隆平的“价值观"让谁脸红?

来源:长江时评作者:张海新

袁隆平是值得尊重的科学家。他品德高尚、淡泊名利,生活简朴,不论刮风下雨,天天工作在试验田里,一心只想着造福全体人民。

袁隆平是值得让世界尊重的中国科学家。他首创的杂交水稻不仅为中国的粮食生产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而且也在亚洲、非洲的一些国家推广了3000多万亩,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卓越贡献,获得了联合国有关组织和世界许多国家的赞誉。

袁隆平在这次世界种子大会上感动了全世界,并不是偶然的。袁隆平的责任、胸襟与贡献,就象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一个公民、一个科学工作者闪光的精神品格。

很容易想像,有那么大头衔、那么多荣誉的袁隆平,如果想在财富积累上更进一步,如果真正重视“身价几何”,显然不需要费多大周折,做一些广告、或者把他的奖金成立一个可以最大程度赚钱的公司什么的,都是可行的办法。

但袁隆平呢,已经“满足于"自己每个月6000多元的工资,而且,尽管自己尚有一些“积蓄”,但他却会穿15元一件的衬衫,100多块的鞋子,260元的手表……

对于如此节俭的“世界级科学家"、“科技明星”,不知道该有多少追求一夜暴富、为金钱不惜一切、对金钱挥霍无度的人们应该为此感到脸红!

不仅如此,已经年近八旬的袁隆平老人还给日益功利的社会上了一课,那就是,到100岁他也还想在田里,还想着解决更多的人的吃饭发展问题、为人类取得更大的研究成果。

那么,无数相对于袁隆平老人年龄的“年轻人”,是否该以袁隆平老人为榜样,为着更有意义的人生而不是只考虑更“赚钱”的人生而努力向上、奋斗不息呢?

把舞台留给其他科学家,也不能“遗忘袁隆平"!

来源:悦享作文作者:苑广阔

近日,一篇公号文章《请暂时遗忘袁隆平,我们应该认识一下这些给我们米饭吃的人们》,让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朋友圈获得了一波“新流量”。文章努力想说明这样几个问题: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名不副实;“给我们米饭吃”的人,除了袁隆平还大有人在;袁隆平的成就被“过度放大”,应该被“暂时遗忘”,把“舞台"留给其他科学家。(8月12日《科技日报》)

这篇号召大家“遗忘袁隆平”的文章,如自媒体运营者所愿,很快就成了阅读量10万+的爆款文章。但是当公号运营者得意洋洋地宣布这一成绩的时候,或许也意味着当下自媒体的“爆款逻辑"又一次被坐实。而这种逻辑的背后,则充斥着种种令人不安的问题,比如哗众取宠;比如标题党;比如为了流量不顾其他等等。如果这种现象不能得到遏制与规范,那么自媒体时代的自媒体生态,将进一步受到破坏,真相、良知、公信等等,都将离我们越来越远。

当这篇自媒体文章成为爆款的同时,也受到了主流权威媒体以及相关专家学者的一致质疑与批评。首先来说袁隆平的成就问题。其一,利用不育系培育杂交水稻并非我国首创,但最早在生产上实现这一技术的是中国。而这一技术能在中国变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和亿万百姓饭碗里的粮食,关键人物就是袁隆平。其二,袁隆平虽然每天像一位农民一样在田间劳作,但是他毕竟不是一位种地的农民,而是一位科学家,而科学家最伟大的贡献,在于思想。袁隆平的三系杂交育种最伟大的贡献,是解决了“思想问题”。他用自己的研究结果告诉大家,杂交水稻研究是否值得做。正是从这个时候,我们才开始了真正的杂交水稻的研究。这意味着,其他科学家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建立在袁隆平的理论基础之上的。

其三,即便从“吃饭"的角度来看,根据“国家水稻数据中心”数据,我国推广面积前三的杂交组合品种“汕优63"、“汕优64”和“威优64”,都为三系杂交稻。这三大品种的亲本,都来源于“野败”。“野败"(野生稻雄性败育株)为何物?它是袁隆平团队首次在海南发现并原创性利用其与栽培稻杂交、回交获得的第一个三系不育系。所以说,全国农民种植的也许不是袁隆直接培育的品种,但是这不代表这些品种里没有“袁氏基因”。

我们当然也应该记住其他科学家的名字,感念于他们的贡献,但是这不应该以“遗忘袁隆平"为代价的,何况袁隆平的存在,也没有妨碍这些科学家的科学研究与个人发展,公号把两者置于对立位置,反而有挑拨离间之嫌了。自媒体时代的网友,也应该多些理性,少些跟风,多些自己的思考与求证,不要人云亦云,让自己的情绪被别人左右,最终成为了别人追求10万+,然后变现的工具。

20句刷屏留言

1.功在社稷,一日三餐,米香弥漫,饱食者当常忆袁公。——新华社

2.“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

3.郎艳独绝,世无其二,感恩有您!

3.袁老是看着我们吃完中饭才走的!

4.禾下乘凉梦,送别袁隆平。——中央电视台

5.他是中国最著名的农民,中国农民的最佳代言人。

6.稻菽已是千重浪,却送英雄下夕烟。

7.那个笑着说自己是九零后的老人,就这样突然走了。

8.真希望老天再借袁老500年!

9.就觉得吧,他一直是活在课本里的那个爷爷,但没想过,我在长大的同时,爷爷也在变老……

10.有的人代表的就是一个时代,真的感觉又一个时代结束了!

11.节约每一粒粮食,就是对袁老最好的纪念和哀悼!

12.功在当代,惠泽千秋。神农归位,袁公不朽。

13.最是风流袁隆平!

14.日月与同在,国士世无双。今日天地泣,苍生忆稻粱。

15.读高中时,最深刻的记忆就是吃不饱,而现在,是生怕吃得太饱。幸福日子的开启,有赖于您!

16.一生只做一件事,一粒种子改变世界。

17.爷爷就该活成一个神仙,天天开着他的小小车穿梭在田间,管他一百年还是两百年,带着他的小猫守着他的田。——一名大学生

18.他进入了一个梦乡,那里的稻穗比梧桐还高,穗粒比花生还大。风轻轻吹过,他戴着草帽,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19.霍金去世了,但我不懂时空;金庸去世了,但我不看武侠;可是我知道,再笨的人,也要吃饭。

20.我们都是您喂养大的,以后我都乖乖把饭吃完。

【活动二主题:丰收喜看稻菽千重浪】

活动要求:了解与丰收有关的诗词歌赋并将其记录在摘抄本上,感受丰收图景,了解与丰收有关的引申义和典故,以便在作文或文言文阅读及古诗词鉴赏中用到。(时间为15分钟)

1.丰收从劳动中来:礼赞丰收致敬农民

中国农民丰收节2018年,国家将每年秋分设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每年节日当天,各地组织丰富的节目,礼赞丰收,致敬农民。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上,袁隆平、申纪兰、冯巩、海霞、冯骥才、李子柒等6人受聘担任首批“中国农民丰收节推广大使”。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汉·司马迁《史记·孝文本纪》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七律·到韶山》

我们的理想,在希望的田野上。禾苗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牛羊在牧人的笛声中成长。西村纺花,东港撒网;北疆播种,南国打场。——80年代著名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

瓜果香,丰收忙。来之不易的收获,是对一年辛苦的最好褒奖;丰收的笑脸中,孕育着来年新的希望。——新华网评

秋分前后,各地五谷丰登瓜果飘香。一年辛劳所获颇丰,三季农忙即将休止。金灿灿的收成上,写满了耕作之辛、丰收之喜,劳动之荣光……这些耕耘大地的劳动者,也是热爱生活的梦想家,更是这个最美丰收季的最好代言人!——科技日报《秋分至,庆丰收!》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长江流域严重洪涝灾害、东北地区夏伏旱、连续台风侵袭给粮食和农业生产带来的挑战,全国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发扬伟大抗疫精神,防控疫情保春耕,不误农时抓生产,坚持抗灾夺丰收,为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我们要真诚礼赞奋战在粮食和农业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珍惜粮食、厉行节约,不辜负他们辛勤的付出。——新华网评《端牢手中饭碗品尝丰收喜悦》

2.丰收图景

大江南北,红黄绿橙勾勒出最美不过的丰收中国。——央视朝闻天下

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中,秋收无疑是最高潮,是所有期待的指向,也是最盛大的节日。——人民日报《14亿中国人的丰收地图》

中国人对“丰收"的感情,是刻在基因里的。这个带着被阳光烘热的香气的词,不仅意味着物质的充裕,更意味着无可替代的安全感。——人民日报《14亿中国人的丰收地图》

惭愧今年二麦丰,千畦细浪舞晴空。化工余力染夭红。——宋·苏轼《浣溪沙·徐州藏春阁园中》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宋·辛弃疾《西江月》

全国各地丰收图景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国与消费国。粮食、棉花、油料等大宗农产品的产量和消费量都居世界首位。今年这一特殊年份,全国农民坚持抗灾夺丰收:粮食长江黄河孕育一片片金黄的稻田与麦田,西南西北高原上土豆迎来丰收。果蔬秋天是瓜果菜蔬丰收时节,祖国大地如五彩画卷,交通干线上物流繁忙。棉花新疆等主要产棉地今年丰收已成定局。牧草草原迎来了丰收季,牧民们紧锣密鼓地收割储备越冬草料,开始打草,作为牲畜冬季“口粮”。秋捕各渔场秋捕迎丰收。大闸蟹,生蚝、扇贝及各类海鱼,都在秋季达到了风味与口感巅峰。

主播带货忙今年丰收节,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单位主办主播助农直播活动,通过主播薇娅把西双版纳芒果干、东北五常大米等一一推介给观众。短短2小时售出产品70余万件产品;另据报道,丰收节还没完,全国农民就已经在淘宝上开了超100万场直播。

3.丰收背后——农业现代化与创新

丰收在望的背后,是“干活挑着金扁担"的农业现代化变革。这“金扁担”是农机应用推广的动力,是种业科技进步的硬支撑,是经营体系创新的软实力。曾几何时,麦收从造场、割麦、摊场到碾场、扬场、入仓,让人腰酸腿疼,麦芒扎身。如今,一系列农业变革不仅改变着传统农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景象,还稳定和提升了粮食产能与品质。——整理自《经济日报》

越来越多的农民正在挑上“金扁担”。各地不断调整优化农产品结构,提高抗风险能力,加快农业机械化、科技化,夯实稳产基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业现代化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新华社《让农民挑上“金扁担"》

从机械化到智能化2019年底,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农机生产使用大国,从主要依靠人力畜力转变为依靠机械动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20年以来智能化农业装备应用成为发展的新亮点:农业无人机、无人驾驶拖拉机、智能收获机、智能除草机、挤奶机器人等方兴未艾。中国农业要在数字化时代迎头赶上。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又丰收了2020年9月,经专家测定,袁隆平超级杂交水稻蒙自示范基地实现连续4年平均亩产超1100千克。

农业创新代表今年农民丰收节上公布了2020年十佳农民名单,他们大多是农业创新与现代化的代言人,如杨光平开发荒山地,规划畜牧业与种植业同步发展的立体循环生态之路;林其鑫引领自己的食品集团在行业内率先实现对肉类非标品的信息化和标准化管理;赵文鑫留学回国后返乡创业,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

4.丰收文化:“靠天吃饭”与“丰收成灾"

古时农民靠天吃饭,自古就向神灵祈求丰收、感恩丰收。

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先秦《礼记王制》

天坛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每年祭天和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地方。天坛祈年殿的“年”,最早就是谷物成熟的意思。

社稷坛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土地神和五谷神是最古老的信仰之一。北京社稷坛就是明清两代祭祀社稷神祇的祭坛。祭社神的日子叫社日,大致在春分或秋分前后。春社祈求农业丰收,秋社则以收获答谢土地神,即所谓的“春祈秋报"。

民间习俗腊月初五用绿豆、黄豆、豇豆、蚕豆和碗豆做饭,叫“吃五豆”,腊月初八煮—锅腊八粥祭神。这些都是为祈求来年丰收。

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描写天灾对农业的影响)——唐·白居易《杜陵叟》

租船满载候开仓,粒粒如珠白似霜。不惜两钟输一斛,尚赢糠核饱儿郎!"(农民丰收的粮食被官府榨干,自己的孩子只有粗糠可吃了。)——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秋日十二首第九》

“丰收成灾”在三座大山压迫下的旧中国农村,农民丰收后,生活依然悲惨。上世纪30年代很多文学作品对“丰收成灾"这一畸形社会现象都有所描写:叶圣陶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描写了在丰年江南农民忍痛亏本粜米的悲惨命运与农村急遽破产的现实;叶紫的短篇小说《丰收》的主人公云普叔卖屋鬻女,以巨大代价换取丰收,结果一家仍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还有洪深话剧《香稻米》,茅盾小说《春蚕》、《秋收》也都是这一题材。

5.新中国农业发展与“丰收”

建国初期的“丰收"建国后,农民翻身当主人,但积重难返的中国农村还在温饱线徘徊。《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中定出的“丰收”指标并不高:全国几个主要不同地区的粮食争取每亩平均年产量分别达到400斤、500斤、800斤。

小岗村与“家庭联产承包制"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当地18户农民自发搞起“包产到户”,冒着极大的风险将鲜红手指印按在契约书上,开启了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大幕。1980年,中央正式下文肯定“包产到户”,此后推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现行农村基本经济制度。此后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促进了中国农村生产力大幅度提高,推动了农林牧副渔的全面发展。粮食产量从1949年的1亿多吨增至现在的5亿吨,实现了四次大跨跃。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上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从无到有,占到中国工业增加值一半以上,54%来源于县以下农村工业。

取消农业税2006年1月起,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取消了延续2600多年的古老税种——农业税,“田赋”从此成为历史。

城乡统筹发展改变“城市工业、农村农业"的二元思维方式,将城市和农村的发展紧密结合:近1400万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推进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部署: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战略的实施带来年年丰收,粮食总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6.丰收·扶贫·全面小康

今年的丰收有着特殊的意义今年年份特殊,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里程碑意义。今年也是面临特殊困难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发生复杂变化,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面临诸多挑战。特殊年份、特殊背景、特殊挑战相互交织,注定夺取今年粮食丰收有着不同寻常的特殊意义。——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

丰收让决胜全面小康的底气更足我国还有四分之一的劳动者收入主要来自农业,让广大农民丰产又丰收,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重大。这些年来,农业连年丰产,农民持续增收,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农村改革、乡村治理取得明显成效,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农村社会保持长期稳定。——新华社、经济日报

确保粮食安全才有全面小康中国最大的国情是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只有确保粮食安全,才能谈乡村振兴、全面小康。——植物遗传育种学家谢华安院士

丰收时节里的一张张笑脸,体现了新时代广大农民的奋斗精神,展现了伟大祖国乡村振兴的美好前景。——经济日报《金秋时节庆丰收》

在历经惊心动魄、艰苦卓绝的抗疫、抗洪、抗灾后,“中国饭碗"依然稳稳端牢,“压舱石”始终稳健有力,这样的丰收值得庆贺、理应铭记。金秋时节,庆祝农民丰收节,正逢其时,影响深远。——新华社《丰收来之不易夯实大国根基》

7.丰年三思:危机、节俭与底线意识

新冠肺炎疫情与世界粮食危机疫情期间我国保证了充足的粮食和物资供应。面对挑战,“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战略含义更加凸显。而联合国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全球正面临50年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有的国家甚至出台了囤粮和限制出口措施。

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必须严防死守土生万物,地载万代,社会稳定的“压舱石”是粮食安全,粮食生产的根基则是耕地。不可再生的耕地一旦被占用,即使再次补充补划同等数量的耕地也会改变耕地空间布局,影响生态系统稳定。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土地资源并不丰富,耕地红线是我们必须严防死守的底线。

春华秋实的背后是稼穑艰辛……秉承天地“粮"心,珍惜每一粒粮食,是对农民劳动成果的最好尊重。——人民日报官方微博

中国人与土地的羁绊,深刻得无法被城市化动摇。丰收的另一面不是挥霍,而是加倍珍惜,以及对土地和劳动者的真诚感念。——人民日报《14亿中国人的丰收地图》

疫情汛情连番考验,让2020年的秋收景象更添一份色彩,显得格外生动。尤为不易,尤其关键,尤待从俭……正在田间忙碌的农民干部和专家们,稻花香里犹三思。——新华社《今秋丰收犹三思》

丰收丰收,粮食丰富了,大家还得收得住,所以节约粮食就是对丰收一份最好的尊重,餐桌上的节约也是对丰收最好的礼赞!——央视新闻客户端“主播说联播”

农民辛苦一年生产的粮食,餐桌上“哗"的一下就倒掉了,任何时候都不能这样干!——中国工程院院士、农学家陈温福

8.丰收【词汇·表达·典故·引申】

形容丰收的古代词汇与表达

年丰时稔/年丰岁稔/岁稔年丰/时稔年丰(稔:庄稼成熟)

五谷蕃熟,穰穰满家(获得丰收,粮食满仓)《史记·滑稽列传》

岁歉曰饥馑之岁,颗粒无收(形容荒年)

年丰曰大有之年,仓箱可期(形容丰年)

荷香十里,麦穗两歧。剥橙香透甲,尝稻气翻匙。——《训蒙骈句》

典故:丰年玉荒年谷

“丰年玉”指丰年的玉器等奢华之物,形容锦上添花的人才;“荒年谷"指荒年的粮食,形容雪中送炭的人才。《世说新语》用以分别形容庾亮(字文康)、庾翼(字稺恭)的人品、人才。

世称庾文康为丰年玉,稺恭为荒年谷。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

《幼学琼林》以丰收为喻,鼓励学子勤奋:

春祈秋报,农夫之常规

夜寐夙兴,吾人之勤事。

韶华不再,吾辈须当惜阴

日月其除,志士正宜待旦。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

丰收,在每个人心中都有着不同的含义,也许是秋高气爽金色果实压弯枝头的美景,也许是莘莘学子走进新校园的欢声笑语,更多是春分播种那天开始压在心头的期许,沉甸甸的,今天终于可以痛快地大声说出来!——CCTV-1特备节目《丰收了》节目介绍

【活动三明星人物--袁隆平】

活动要求:了解与袁隆平的人物事迹,并做好素材运用。(时间为10分钟)

人物事迹:

2019年9月29日,袁隆平在人民大会堂接过了“共和国勋章”奖章。作为杂交水稻体系的开创者,袁隆平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技术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被人亲切地称作“杂交水稻之父”,是当之无愧的人民英雄。

然而在获得荣誉后,袁隆平没有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他仍保持着几十年前进入大众视线时的样子,干瘦、黝黑、生活俭朴,年过九十,却依然坚持每天下田。为国家排忧解难,为事业全力以赴,似乎已成了他的要务和本能。带着对粮食事业的无限热爱与恼念,袁老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稻束献礼,夹道相送,人们自发地悼念、缅怀这位时代伟人。斯人已去,为不负前辈,我们当怀着敬意,在新时代将他的意志传承,将他的热诚与宏愿发扬、践行。

2000年,袁隆平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功成名就之时,袁隆平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他心系人民的粮食安全,坚持每天下田研究,带领团队在水稻育种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研制出亩产更高的杂交稻品种,并于2020年在青海柴达木盆地成功培育出高寒耐盐碱的水稻,为我国农业发展指明了新的路径。2020年,袁隆平获得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荣誉的共和国勋章。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适用主题:

梦想、热爱、执着、坚持、敬业、专注、创新、责任、无私奉献、家国情怀、不惧逆境、积极乐观、汗水与坚持、实践与行动等。

素材运用:

1.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两个梦想,“一是禾下乘凉梦;二是全球覆盖杂交水稻梦"。为了杂交水稻,他几乎奉献了自己的一切,知识、汗水、灵感、心血。在研究的初期阶段,为了获得一株必需的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和新婚妻子一起,在1964年到1965年连续两年的酷暑季节顶着烈日大海捞针般地寻觅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和附近生产队的稻田里,在前后共检查了4个常规水稻品种的14000多个稻穗后,终于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身体的劳累不言而喻,更重要的是晚上还要进行实验和研究。正是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努力,忘我地工作让他由安江农校的一名普通教师,戴上了中国“杂交水稻之父”的桂冠。(奉献、执着、坚持、敬业、专注、梦想与行动)

2.“实践是检验真理性认识的唯一标准"。这句名言可谓世人皆知,可真正能坚持实践而不屈从权威却并不容易。长征前夕的北上抗日先遣队,因未能坚持从实际出发,屈服于中央“左倾”错误路线的盲目指挥,致使最终损失惨重;又如二战前的法国,盲目推崇一战时的阵地战思想,不顾实际修筑马奇诺防线,其实战中的形同虚设成为日后的笑柄。在这一点上,袁隆平用实际行动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没有盲信当时权威的遗传理论,而是积极探索、大胆尝试,最终用实践证明自己的观点,造福世界。(实践、不惧逆境、突破与创新)

3.伟人之所以卓越超凡,并非完全因为天资聪颖,而因他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更因他们从不满足一时的得失,一心追求更伟大的事业。一如功成名就之后依然不断求索、积极研究的袁隆平爷爷,他并不因鲜花、掌声和荣誉而卸下行囊,即便年过九十,他仍是人老心不老、从不满足眼前成就、一心要为国家和人民继续奋斗的“90后"追梦人。得失只是一时句点,怎可概括这波澜壮阔的伟大事业?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更不必为一时得失所束缚,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梦想、热爱、努力追求、坚持奋斗)

4.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说:“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如果袁隆平申请专利,他一定会跃居中国富人榜,但责任和担当让他把研究成果无私地贡献给国家。正是这种伟大的追求和担当,成就了他非凡的业绩和伟大的人生。“中国肝胆之父"吴孟超,95岁仍坚持在手术台一线。他说:“念医,将来就有一套本领,不靠人自己也可以发展、生活。同时,念医还可以救死扶伤,救人就等于用科学救国,人民健康那不更好吗?”这是什么情怀?这便是心系国家的情怀。(富有、无私、心系国家)

【活动四当堂检测】

活动要求:请同学们运用以上作文素材,结合老师所讲完成下面练习(时间为1周)

1.(2022成都市树德中学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近日,知名短视频博主李子柒火遍全球,制茶造酒、养蚕缫丝、酿黄豆酱油、做竹子家具、搞活字印刷……她所展现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令人向往,很多外国网友因此了解并爱上中国。

权威媒体称赞她讲好了中国文化和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多元而美丽的当代中国。

也有人批评她总拍农村的旧式耕作生活,迎合外国人对中国落后的刻板印象,算不上是文化输出。

对此,李子柒说,她只是想拍出自己想要的生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哪些感受、认识和思考?请联系时代和生活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本次命题属于情境+定向引导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此类型作文要求考生必须围绕材料内涵和具体指向来立意行文,进行合理类比和联想,精准完成任务指令。尤其需要把握和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读懂材料所提供真实情境中的内涵仍然是审题立意的前提,对于本题来说,就是要读懂材料中的“李子柒现象"。

2.读懂各方评价,它们代表着立意的方向。

李子柒角度:

(1)深深扎根于自己的生活,活出自己的美好,生命就有价值

(2)自信于自身之美,不因他人毁誉而沮丧,虽为萤火也要亮出自己的光芒

(3)扎扎实实亮出自己,开拓进取自我突破。自我发展,要在完成自己,实现自己的独特的美的基础上,敢于创新、自我突破,向自己不熟悉的领域进军。让自己成为多面手。

评论者角度:

(1)世上没有绝对的美丑,应多以欣赏的目光看待事物

(2)适切的评价应基于事物自身规律、自身发展的可能性。脱离事物本身可能性的要求是不合理的。饼再大大不过烙饼的铛,鱼儿再能畅游也飞不上天空,大雁也不能变成潜水艇。

李子柒的田园牧歌之美,绽放于她的小生产者的生活背景之下。事物发生、发展基于所在的时空,无法脱离环境条件的限制。

要求小生产者李子柒承担文化输出、恰当的反映当代现代中国的文化输出这样的“重任”,这是苛求。

角度三:文化输出,怎样是更好的文化输出?

(1)增强文化自信,展现文化自身之美。农耕生活不意味着落后,于传统中发现美。坚守传统文化,做文化传播的种子。

(2)文化输出,多一些宽容与勇气。

(3)如何达到文化输出的多元化:讲好中国故事,我们需要更多的李子柒

传统与现代交融,才是真实的中国。

(4)文化能有输出的强力,根于国家的实力和勃勃向上的生机

热爱生活,活出中国人的精彩与自信。才更有文化输出的自信力、号召力、影响力

综上,本题通过“李子柒现象”,让考生以其为基础写出对于文化自信、文化之美、文化输出、个人与民族精神等的深入思考与阐释。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美丽中国。

2.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更多李子柒。

3.对于文化输出,我们要多一些宽容。

4.农耕生活也能展现多元美丽的中国。

偏题立意:

1.落后与贫穷不是中国之美。(审题偏离材料的价值取向)

2.山水田园之美。(偏离材料主体,另起炉灶)

3.热爱劳动。(偏离材料主体,另起炉灶)

范文品鉴

以田园之生活,展中华之文化

(对偶式、论点式标题,点明中心论点)

年轻的短视频博主火遍全球,让众多外国网友爱上中国。究其根源便是她以中华文化为基,在“鲈鱼莼菜素手调”中,以纤纤玉手,调出百样风味,调出人们向往的生活,亦调出文化“香气"四溢的田园莱肴。(先介绍李子柒火遍全球,让众多外国网友爱上中国的原因,点明论点)

有人说,她向外国展现中国旧式农耕生活,迎合刻板印象,算不得文化输出。(假设性,为下文反驳立基础)

可是,何为“旧式”?何为“刻板印象"?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田间乡里发展进步,在田园阡陌间传送文明薪火。可以说,正是这农耕生活,孕育了一个久经磨难而历久弥新的大国,中华之文化,十之八九诞于其中。(注意划线的红字)倘若此为“旧式”,为“刻板印象”,那什么才算得上真正的中华文化呢?所以,农耕生活并非过去时,恰恰相反,它正是中华文化之宝库。而李子染,则是执匙者,开启宝库,挖掘内涵,向世界展现当代中国之多元,于自身传承不竭的文化富矿。(针对对李子柒做法的质疑进行反驳,层层递进,强调农耕生活亦是中华文化之宝库)

透过李子染的视频,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接续不断的文化。

实际上,虽是“千年变更如走马”,但千年农耕文化却总能为当代中华的多元增彩。我们可以看到,当二十四节气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得以领略中华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当《红高梁》《平凡的世界》中对农耕栩栩如生的描写跃然纸上,世界得以感受中华农耕文明中那些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当一幕幕农耕画面被展示到世界舞台时,拔节而起的,是黄土地厚育的“当惊世界殊"的中华文化之树。(学会这种排比论证,气势十足,文采斐然)

李子柒为继承、弘扬这份宝贵的中华田园文化,在美若幻境的视频背后付出了无数艰辛。

为了做一顿中国莱肴,她可以软磨硬泡国宴师傅几个月;为了做一碗正宗兰州拉面,她可以每天揉面至全身酸痛;为了学会活字印刷术,她可以到处走访探寻传承者。正是有这样一份对向往生活的憧憬,对文化传承的重视,方有她的火遍全球,方有她让中华文化走入千万外国网友心房的心愿,方有“讲好”中国故事与文化的可能性。我们亦应向她学习,抱持着对传统田园文化的热爱,肩负起讲好中国文化的重任,令世界领略这多元而美丽的当代中国所折射出的文化光芒。(论述李子柒传承、弘扬中华田园文化方面的意义以及过程中付出的努力。)

查拉曼曾言:“一个忘记自己文化的人是不可饶恕的。"虽然我们在城市中生活,但却不可完全将自身与田园剥离,而应主动接近田园,领略那乡土里升腾的文化因子,在继承中与世界交流共鉴,展中华之大美文化。从而令当代中国,在蝉鸣犬啸中展多元之姿;令自身,如李子柒一般,在文化画卷中着墨留名。(引用名人名言,发出呼吁,照应标题及开头部分)

素材拓展-李子柒

1、在一期李子柒坐高铁去采长白山蜂蜜的视频下面,有很多外国人自发地给其他人介绍,这是中国的高速铁路,很厉害。让无数外国人,对像这样的中国生活心生向往。在李子柒的笔墨纸砚视频下,外国人说:“她正在教我们,我们不了解的中国。”

2、李子柒的视频打开了一个精巧别致的窗口,和众多精彩纷呈的窗口一起,向世界展现一个多元而美丽的当代中国。

3、12月10日,央视新闻发布了评论文章《我也蛮自豪,因为我就是李子柒作品背景里的一个点》,文中称:没有热爱就成不了李子柒。同样,没有热爱也看不懂李子柒。如果说她的作品我们中国人多多少少都会感到熟悉,那外国人呢?完全都是带着好奇就成就了李子柒的海外传播奇迹吗?不是,不是好奇,而是他们看懂了李子柒的热爱,也触动了他们心底里的热爱。这种热爱是相通的,也解释了为何李子柒的很多作品完全没有翻译却依旧不影响这些视频火遍全球。

4、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李子柒的视频,没有一个字夸中国好,但她讲好了中国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她只是默默地在那里干着农活,偶尔地跟奶奶说几句四川方言,但全世界各地的人,却开始了解“有趣好看"的中国传统文化,并纷纷夸赞中国人的勤奋、聪慧,进而开始喜欢中国人,喜欢这个国家。不得不说,李子柒是个奇迹,一颗平常心做出了国际文化传播的奇迹。

5、在李子柒镜头下,传统的笔墨纸砚、蜀绣,古法制作的苏式鲜肉月饼、桂花酒,这些流传于上千年历史之中的技艺,浸润着岁月的打磨和一代代人的匠心。传承好这些、推动它们走出去,不仅必须,而且重要。李子柒视频中所呈现的田园生活,虽然距离当下普通人的生活比较遥远,但从中依然能看到中国传统“清隽”的审美取向和“出世"价值追求,读懂这些内涵,方能更好理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6、在互联网时代,文明交流互鉴有了更多载体和渠道,有了更广阔的平台,有利于跨越差异、打破隔阂,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这个精彩无限的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我们需要更多的“李子柒”,需要更多有品质、有温度的好故事,让更多的人读懂中国、爱上中国。

2.(2022成都市树德中学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近日,知名短视频博主李子柒火遍全球,制茶造酒、养蚕缫丝、酿黄豆酱油、做竹子家具、搞活字印刷……她所展现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令人向往,很多外国网友因此了解并爱上中国。

权威媒体称赞她讲好了中国文化和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多元而美丽的当代中国。

也有人批评她总拍农村的旧式耕作生活,迎合外国人对中国落后的刻板印象,算不上是文化输出。

对此,李子柒说,她只是想拍出自己想要的生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哪些感受、认识和思考?请联系时代和生活写一篇文章。

解析

参考立意

1.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美丽中国。

2.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更多李子柒。

3.对于文化输出,我们要多一些宽容。

4.农耕生活也能展现多元美丽的中国。

范文展示

以田园之生活,展中华之文化

年轻的短视频博主火遍全球,让众多外国网友爱上中国。究其根源便是她以中华文化为基,在“鲈鱼莼菜素手调"中,以纤纤玉手,调出百样风味,调出人们向往的生活,亦调出文化“香气”四溢的田园莱肴。

有人说,她向外国展现中国旧式农耕生活,迎合刻板印象,算不得文化输出。

可是,何为“旧式"?何为“刻板印象”?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田间乡里发展进步,在田园阡陌间传送文明薪火。可以说,正是这农耕生活,孕育了一个久经磨难而历久弥新的大国,中华之文化,十之八九诞于其中。倘若此为“旧式”,为“刻板印象”,那什么才算得上真正的中华文化呢?所以,农耕生活并非过去时,恰恰相反,它正是中华文化之宝库。而李子柒,则是执匙者,开启宝库,挖掘内涵,向世界展现当代中国之多元,于自身传承不竭的文化富矿。

透过李子柒的视频,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接续不断的文化。

实际上,虽是“千年变更如走马”,但千年农耕文化却总能为当代中华的多元增彩。我们可以看到,当二十四节气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得以领略中华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当《红高梁》《平凡的世界》中对农耕栩栩如生的描写跃然纸上,世界得以感受中华农耕文明中那些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当一幕幕农耕画面被展示到世界舞台时,拔节而起的,是黄土地厚育的“当惊世界殊”的中华文化之树。

李子柒为继承、弘扬这份宝贵的中华田园文化,在美若幻境的视频背后付出了无数艰辛。

为了做一顿中国莱肴,她可以软磨硬泡国宴师傅几个月;为了做一碗正宗兰州拉面,她可以每天揉面至全身酸痛;为了学会活字印刷术,她可以到处走访探寻传承者。正是有这样一份对向往生活的憧憬,对文化传承的重视,方有她的火遍全球,方有她让中华文化走入千万外国网友心房的心愿,方有“讲好"中国故事与文化的可能性。我们亦应向她学习,抱持着对传统田园文化的热爱,肩负起讲好中国文化的重任,令世界领略这多元而美丽的当代中国所折射出的文化光芒。

查拉曼曾言:“一个忘记自己文化的人是不可饶恕的。”虽然我们在城市中生活,但却不可完全将自身与田园剥离,而应主动接近田园,领略那乡土里升腾的文化因子,在继承中与世界交流共鉴,展中华之大美文化。从而令当代中国,在蝉鸣犬啸中展多元之姿;令自身,如李子柒一般,在文化画卷中着墨留名。

3.(2022江苏省海门中学高二期末复习综合卷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18年6月21日,国新办就“中国农民丰收节"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长表示,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8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秋分时节,全国处处五谷丰登、瓜果飘香,广大农民共庆丰年、分享喜悦,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正当其时。

请发挥联想和想象,写一篇记述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文章,或针对怎么过中国农民丰收节,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题目分析

本题目为时事信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材料为新闻事件,要求考生就农民丰收节这一事件进行写作。从立德树人的层面,考查考生等社会参与意识;从思维的层面,考查考生的思辨力,及国家大政方针的深刻认识。考生可以写记叙文描绘家乡的农民丰收节,也可以论述农民丰收节的意义及如何过好农民丰收节。此题很好地考查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立意

适合记叙文的

1.秋风送爽果飘香。

2.庆丰收,晒丰收,盼丰收。

注:记叙文应主要突出联想和想象,从民风民俗中,描绘丰收节场景

适合议论文的

从国家层面:

1.庆五谷丰登,盼国泰民安。

2.硕硕丰收果,殷殷华夏情。

从农民层面:

1.农民的节日,国家的关怀。

2.稻花香里说丰年。

从社会层面:

1.庆丰收,话富强。

2.庆丰收喜悦,传中华基业。

注:议论文应主要从不同角度来谈丰收节的意义,怎样过好丰收节,丰收节对农民的关怀及对国家、社会的作用。

【评析】

先说说题目选取的材料。紧跟时事选材比较符合高考命题的走向,而单则时事材料显得狭窄了些,虽然2015年考了女儿举报父亲高速路开车接打手机事件也是单则材料,但给考生提供了多个可选取的角度。从17年、18年全国卷一看,题中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供考生取舍,且有意突出辩证色彩。而城乡考生的差异性也是要顾及的。

再说说要求。题目中第一个要求“发挥联想和想象,写一篇记述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文章”,这从文体上基本上限定写记叙文,即“我(们)的丰收节”,命题人显然也注意到很多考生没有经历过丰收节,所以提出“发挥联想和想象”,但这对没有多少这方面生活基础的学生来讲,“联想”和“想象"起来易流于空泛。按照这一要求来写,需要考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书本、报刊、影视、网络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进行联想和想象,尤其是要挖掘出能够彰显主题的生动而富有诗意的细节,写出逼真的场面感,以叙写的事件蕴含丰收节崭新的时代气质和时代精神,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或者虚构小小说也可以。

第二个要求“针对怎么过中国农民丰收节针对怎么过中国农民丰收节,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这里面“怎么过"提出了具体的任务,要求考生提出富有条理性和一定深刻认识的行之有效的过好丰收节的具体做法。考生可以从农民层面、社会层面、国家层面怎么做才能过好丰收节来行文;也可以从节前(过去)、节中(现在)、节后(未来)怎么做来过好丰收节来写;还可以从过丰收节的目的和意义的层面提出如何过好丰收节;还可以辩证思考丰收节中可能存在的弊端怎么样趋利避害来过好丰收节等。

题目中的这两方面的写作提示从某种程度上与2017年高考全国卷三作文题要求以“我的高考”或“我看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有一定相似之处,其一倾向记叙行文体,其一倾向议论性文体。

如果选自记叙性文体来写,则需要合理想象,刻画细节是难点,要以小见大,写好丰收节这篇“大文章”,越是小处落笔,越是细节处用心,越是能彰显丰收节“大"的意义。而从考生的情况来看,很多学生的叙写走马观花空而不实,看不出什么“别有用心”之处。

如果选取议论性文体文来写,则可以从凸显国家主办丰收节的意义(如新时代的农民应具备新时代的精神;对稼穑文化内涵的扬弃和重拾;携手亿万农民奔小康,达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等)上(高度概括地提)来有条理的分析怎么过丰收节。而主体则应放在怎么过上面,要体现出一定的政治觉悟和文化意识。大谈特谈丰收节的意义则属于偏题。

记叙文题诗化,议论文题宜观点化,要让阅卷人从题目中一眼判断出你的所选用的文体。

范文展示

庆五谷丰登,传中华文明

从2018年起,每年的秋分,是中国农民丰收节。对广大农民来说,这是党和国家对农民朋友的关怀。在我看来,农民丰收节,庆的是五谷丰登,传的是中华文明。农民丰收节,是农民的节日,更是我们所有炎黄子孙,牢记传承、感恩和节俭的一个节日。

罗素曾言,中国是唯一一个文明没有中断过的国家。是什么力量使华夏文明从未中断?答案就是农耕文化的繁盛。从古代的深耕细作到新科技农业,农业一直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古代天子要耕籍田,皇后要行亲蚕礼,都是祈求五谷丰登。而今,我们举办农民丰收节,不仅仅是庆丰收,更是要让我们牢记使命与责任,努力珍惜当前的美好生活,铭记先人的农耕知识,传承在农耕文明中滋养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华夏文明之花永不凋谢。

随着科技的发展,工业文明兴起,第三产业繁荣。农业的基础地位虽未动摇,但是农民却处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付出的辛勤劳动和收入并不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