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届高考作文复习情感类作文解读_第1页
2023-2024届高考作文复习情感类作文解读_第2页
2023-2024届高考作文复习情感类作文解读_第3页
2023-2024届高考作文复习情感类作文解读_第4页
2023-2024届高考作文复习情感类作文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届高考作文复习情感类作文解读情感类作文解读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倾听父母的话语,让他们感受到儿女的那份孝敬之情,排解他们内心的孤独;倾听朋友的心声,成为他们雨中的一把伞,路上的一盏灯;倾听时间,感受岁月的痕迹;倾听风雨,感受自然的魅力;倾听生活,感受人生的美好……倾听是一种享受,倾听是一种收获,倾听是一种分享,倾听更是一种乐趣。

学会倾听,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世界的声音是那么的美好;学会倾听,让自己得到更多人的尊重;学会倾听,让更多需要爱的人们能够释放自己心中的痛,让他们得到更多人的爱,让他们不再感到孤独与悲痛。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结合自己或他人的经历、体验,以“倾听"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请你在横线上补写适当的内容,并以此作为题目;选准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破晓的微光划破黑夜,让我们着到希望;萤火虫的微光汇成星河,让我们看到力量。再微小的光也是光,你的生命是否也曾被一束微光照亮?

请以“微光”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不少于800字;②不得出现真实信息。

3.完成作文。

有一首歌唱道:

也许我是一道微光

却想要给你灿烂的光芒

宁愿让我受伤

在黑暗的夜晚

静静地为你

去孤独地照亮

请以“微光"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可写实,可想象;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语言得体。

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眼神则会透过窗户传递出内心世界的本质。一个公正无私的人,那他的心底就像一方晴朗的天空,清澈、洁净、透明,从他眼神中流露出来的那种公正、公平的力量,能让我们的心情变得阳光,变得灿烂;一个与人为善的人,眼神中流动着的鼓励和肯定,像一股股暖流,温暖滋润着我们的心灵,鼓舞着我们的斗志;一个充满爱心的人,眼神也一定充满爱意,严肃中透露着慈祥,平静中透露着期盼,就像一条汩汩流淌的河流,不断地荡涤着我们的心灵。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请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和生活实际,以“眼神”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或者小小说。要求:①文体特征鲜明,要素完备;②叙事有条理,描写生动;③立意准,构思新,表达有创意;④书写规范,不少于800字。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断亲"是基于血缘联结的亲戚关系逐渐淡化,一些“90后”“00后"越来越疏忽与亲戚产生情感联系的一种现象。主要表现为“基本不走亲戚”,而非正式断绝亲戚关系。对于“断亲"现象,有人认为,这与人们生活在日渐开放的现代化、高流动性社会相关;也有人认为,这与不愿跟亲人交流而沉迷在互联网世界有关;还有人认为……

由此,你对“断亲”现象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老子》六十三章提出了“报怨以德"的观点。而《论语·宪问》记载,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怎么样?”孔子反问道:“那么怎么来报德呢?"孔子补充道:“要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你更倾向哪种观点呢?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鲁迅先生在一部社交剧的结尾写道:“真的,到目前为止,我真的没有吃过像那晚那样的好豆子——我再也看不到像那晚那样的好戏了。"在异国他乡,作家齐军面对自己酿制的春酒也表达了自己的感慨:“这不是地道的家乡风味,但哪里能找到真正的酒糟?”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事实的改变,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的“永不再来"。“永不再来”可能是一种不再有的遗憾,甚至是一种成长中的美。在“永不再来"中,有对过去的回忆、对现实的感受和对未来的期待。

请写一篇主题为“永不再来”的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初到美国的留学生,不知该如何做西红柿炒蛋,为了招待朋友,男孩发微信向母亲求助,隔着时差的大洋彼岸,父母二人大半夜爬起来争录视频教西红柿炒蛋。有一个小伙伴问中国和美国的时差是多少,男孩呆住了……

无论距离远近,无论处境如何,总有这样两个人,在你看不到的地方,在你不知道的时候,不离不弃地陪着你,爱着你。犹如一面墙,给你依靠,你并不孤单。

读完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想和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问题,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的一生中,有些东西常常伴随着人们的生活:《红楼梦》中的一枚玉佩、《百合花》中的一床被子、《哦,香雪》中的一个文具盒……东西虽小,方寸之间,却往往能寄托人的感情,引发人的思考,凸显人的性格,见证人的成长……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记叙文。体现你的理解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一位00后老板考虑到中秋节不少员工因距离遥远,无法与身在老家的父母团圆,创新推出了“代尽孝"福利:将员工9月份工资的50%作为中秋孝心金打进员工父母账户,同时自己买单给每位员工父母赠送价值不菲的中秋礼盒。此举引来网友热议。有人评价说老板将福利真正发送到家,激活了新时代孝亲新思维;有人认为老板此举太过魔幻,没有考虑员工的生活压力,既可能激发新的家庭矛盾,也存在触犯法律红线的风险。

对于这种“代尽孝”福利,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你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1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十二章》)

②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

③无羞恶之心,非人也。(《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④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四章》)

⑤今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五石之瓠》)

⑥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兼爱》)

诸子百家散文,虽产生于两千年前,但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有此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做出辨析或阐释。阅读上面6个课文中的句子,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约翰·密尔是19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他20来岁时一度精神崩溃,变得麻木、低沉,对任何事物都提不起兴趣。后来他努力改变自己,发现使自己重新变得幸福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关心他人,关心周遭世界。

他说:“的确,幸福是一切行为规范的检验标准,以及生活的目的。但只有不把这个目的当作直接目标,它才能够实现。只有那些人会幸福——他们的心思都在自身幸福以外的事情上,在他人的幸福、人类的进步上,甚至在一些艺术追求上。他们不以这些为手段,而将其本身当作理想的目的。于是也顺便找到了自身的幸福。"

密尔的这段见解有个名字,叫做“利己主义悖论”,即对个人幸福的执著追求,将干扰甚至妨碍幸福的实现。当我们完全沉迷于自我,沉迷在几英寸的手机屏幕小世界时——别以为那些短视频会带给你更广阔的世界,相反,那是一个靠着算法建立的时间牢笼——我们从来不会从中获得幸福。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3.阅读下列文字,根据材料作文。

《牵手》歌中,有这样一段歌词:“因为爱着你的爱,因为梦着你的梦,所以快乐着你的快乐,幸福着你的幸福,……"这几句歌词常使人联想起许多关于人间挚情的故事。

请你写出一篇文章,记录下在你身边曾发生过的这样的故事,题目自拟。

要求:(1)要说真话,抒真情,有自己的独立的思考。

(2)文体不限。

(3)字迹工整,卷面清晰,字数不少于800字。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孝经》中说:“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鲁迅先生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说:“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说:“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

你对以上这些话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表现了对放学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的深深怀恋。今天,我们周围的声音多得让人应接不暇,可是,哪一种才是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呢?是校园的课钟声,还是窗外的风雨声?是新岁的爆竹声,还是梦中的短笛声?

请以“声音”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立意自定。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例文:

倾听母亲的心

没有史诗般的动人心魄,没有海洋般的骇浪滔天,我却听见了母爱如一场春雨绵绵,点点滴滴滴入我心;我听见了母爱如一首清歌,温声细语,悠远绵长。

然而,当初,年幼不懂事的我却完全不理解母亲的辛苦。反而,在不顺心的时候,我总是跳着脚和她吵架,拿她撒气。

记得那天晚自习归来,也许是备考紧张的缘故,疲惫肆无忌惮地爬上我的脸庞。我倒在床上,睡意袭来,朦胧间感觉有人为我盖被子,但我却再也没有力气起来看看是谁。也许是母亲吧。不知过了多久,突然,一个激灵将我从梦中拽了回来。“不好,"我郁闷地自言自语,“老师说了明天得交作文了。今晚如果完不成作文,明天可就惨了。”

披衣起来,已经凌晨一点,打开房间的灯。我铺开作文纸,写上题目《倾听母亲的心》。呆呆地望着那几个字,我心里一片茫然。曾经,洋洋洒洒下笔千言,如今却一个字也写不出来。倾听母亲的心?我好像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感觉和母亲之间的生活太过平常,好似白开水一般。唉,为了应付作文,搜肠刮肚一番罢。写她的小气?记得有一次,我花一百元买了动漫展的门票,结果听她骂了我一上午败家女;写她的太过严厉?周末我赖在床上,结果被她揪着耳朵拉出温暖的被窝,于是又只能听了她一上午的唠叨;写她那一成不变的喊我起床吃早餐,以及那重复而又乏味的早餐?……

正苦思冥想的时候,忽然,一个细微的声音隐约传来。咦?怎么回事呢?我按捺不住好奇,顺着声音寻过去。厨房的灯还亮着,“嚓嚓"的声响一下一下传出来。我过去推开紧闭的门,竟然是母亲!母亲看我进来,满脸的歉意,放下手中的衣服,站起来解释说:“把你弄醒了?看你这么困,我本来想着,厨房离你比较远……”第一次,亲耳听见母亲深夜故意隐藏,却怎么也藏不住的洗衣声,我一下明白了很多事情:母亲平时那么忙,家里却总是整洁有序;母亲晚上不用洗衣机,是因为怕吵到我;母亲的眼睛里为什么总是充满血丝……“妈——"我呜咽着喊了一声,“您歇着吧,明天还要上班呢。”

那一夜,夜深人不静,人生中第一次失了眠。一夜之间,仿佛过了许多年,我长大了很多。

清晨,妈妈喊我起床的叫声一如既往,母亲做的早餐一如既往。可是,我却感觉到从未有过的香甜。

呵,曾经顽劣的我终于学会用心倾听母亲。我听出了爱,深深的,不求回报的爱。这种爱就像是润泽儿女心灵的一眼清泉,声音虽小,却绵绵密密深入人心,伴随儿女的一饮一啜,丝丝缕缕,绵绵不绝。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半命题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段首先根据不同对象展开,并借此介绍了不同类型的“倾听"。第一、二句是对亲情、友情的倾听,这里的倾听重在进行情感的交流。正是在倾听中进一步了解朋友、父母、周围的人与事,或听见他们的心声,我们才能够借此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表达自己的感情,并缓解他们的痛苦,增加他们的喜悦。第三到五句中,倾听只是外在的表象,重点则在于借此产生精神的感受与思考。在这种感受与思考中,我们的心灵将变得更加纯美,我们的内心将变得更加丰盈。第一段最后一句,则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倾听可以给人带来的成长。正因为倾听如此重要,材料第二段才会要求我们去“学会倾听”。这时候的倾听,就不只是单纯在听了。第一句说明我们在倾听中感受世界美好的同时,还要注意分享与传递,从而把这份美好分享给更多人。第二、三句中,我们唯有以一颗尊重、共情的心去倾听,才能真正感知到他人的痛苦;而且此时我们还不能仅仅只是简单的听,还必须在倾听中感悟、理解和体会另一颗灵魂的痛苦,给予说者以实质性的关怀、建议。唯有怀着一颗平等、尊重的心去倾听他人的快乐和痛苦,我们才有可能收获他人的尊重。

试题要求以“倾听"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答题时首先要补足标题。画线处补充的,可以是倾听的对象,如可以是人的语言,也可以是大自然的语言,鸟语花香,风雨雷电,都各有语言,倾听的对象还可以是源远流长的历史、名师大家的文字思想,抑或是具体可见的实物,比如桌椅、大地、天空、海洋等等,表达对自然、对历史、对各种工具的尊重和爱护等。而写作时,则是要注意在具体的事件中写出倾听给予自己的感受。例如,我去倾听朋友的心声,一方面,我让朋友能尽力倾吐,获得了倾诉的安慰,另一方面,我通过倾听朋友的心声,对自己的生活有所反思,也让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此外,想要让文章叙述精彩,还可注意思考三个问题:一、在什么情况下倾听,也就是倾听时的环境或氛围如何,有此倾听才不同寻常;二、倾听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既然是倾听就必然有具体的内容,有此,文章才充实;三、倾听的感受怎样,这是倾听的目的,有此文章才有深度和深意。

立意:

1.倾听天籁之音,尽情享受大自然的宁静。

2.倾听长辈忠告,使自己变得更加成熟,少走弯路。

3.倾听逆耳之言,利己之行。

2.例文:

微光

相较于深寂的夜空,一盏灯的光芒如此微弱,但只要它在了,就不是纯粹的黑暗。

——题记

幼时寒假,我通常宿在乡下的奶奶家。奶奶是个地道的农民,虽说生活条件好了不少,仍放心不下她那地里的瓜果蔬菜。她睡眠浅,又是个停不下来的性子,莫约清晨五点半就去陪那些宝贝疙瘩,有时也会带上我。

天色一片漆黑,冬的寒气裹了冷风直往脖子里钻。夜幕中稀疏地散着几点星子,灰暗朦胧,从暖和明亮的屋子里望出去,简直就是一片死寂。奶奶对所经的那条乡间土路熟悉的不能再熟,但为了怕黑的我,还是翻箱倒柜,终是翻出一盏暗黄的小灯。

“来,往奶奶这儿走。”

奶奶提着小灯走出两步,半转过微驼的脊背,用枯瘦的手背轻轻推了一把,暗黄的光影在坑洼的地面上婆娑不定。我伫在门槛上,缩了缩脖子,向边上的深黑处怯怯地左顾右看,盯了半晌,在确定没有吃人的怪物后才猛地跳下来,一头扎进奶奶怀里,满脸警觉地探望着四周,紧紧攥着她的衣角不肯松手。

“乖,走吧。"

凉风冻进骨头,寂静的夜色中像是蛰伏着诸多神秘莫测的东西。道边繁茂的枝叶狂曳着,摩擦撞出窸窣声响,恐惧于心底生根,手脚发寒,望不到尽头的黑蔓延至天际,而奶奶提着的这盏小灯,那幽幽的光亮是我唯一的精神支柱。

湿冷的寒雾拂过面颊,深重的夜色里,这盏小灯发散出的微光是如此脆弱而不堪一击,却被奶奶一双经岁月打磨过的手有力地擎着。伴着轻声柔缓的乡间小调,如丝如缕的温暖自手心传来,像是汩汩清泉水,烈烈草堆火,无边无际的虚空中,好像就看到了终点,望到了尽头。

朦胧光亮映着奶奶脸上的褶皱,我能看到她半垂着眸子,瞳孔里也映着一簇跳动着的光。小小的,却又那么热烈而盛大,冥冥中似乎就有一种力量,挟着奶奶身上的温度,一路向前。

后来我常常想,我漫漫的人生长路与那让我惊怖过的乡间土路并无两样,所需的仅是一盏小灯,茫茫微光和温情相伴。奶奶不善言辞,那牵着我的粗糙大手却伴着记忆中的点点微光,传递了一生的温度。

深入骨髓的温暖,也许不需要多得惊天动地,沿着时间慢慢走,一点一点足以汇聚成河。就像那天半小时的路途后,手里的小灯点燃了天空,于是天光大亮,黑暗变得浅淡而依稀,如同风语的轻喃。

只要一束微光在,就不是纯粹的黑暗。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全命题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破晓的微光”和“萤火虫的微光"虽然渺小微茫,却依然能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足可见微光虽小,却也是值得我们肯定、感恩的事物。而材料最后一句“你的生命是否也曾被一束微光照亮”则说明,我们是“微光"的旁观者和接受者,而发出这“微光”的,另有他人。

由此,考生可以思考,微光喻指人的精神魅力,或者困境中的希望,人生的信念追求等,抓住正面力量,从积极方面去选择主题。如“星星之火”,也是可以燎原的,抓住每一丝微小的光芒,才有巨大的进步;即使再微小的光芒,我们也要感激;微微晨光点亮这喧闹和繁华世界;微微温暖融化那心中冰雪;即便是一抹微光,也让生活更加美好。微光也可以象征亲情、友情,或者联系现实写疫情下中国人怀有必胜的信念,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终于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初步的胜利等。而对于这“微光”的发出者,则应选择平凡的人和事。需注意避免选择著名人物,如钟南山、袁隆平等,他们本身是太阳,所以发出的光剧烈而耀眼,不是微光。而选择的人、事越是平凡,我们越是需要用环境描写、人物描写让其不平凡;我们越是要用抒情议论让表达出的精神、感情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

试题要求写成一篇记叙文,行文构思时,可以写父母那让你震撼、促你进步的眼神、期待、关爱、付出,甚至是某个细节,都可以作为传递给你力量的“微光";可以写同学的理解、信任、宽容、无私给你启示、让你顿悟,也可作为素材;可以写自己的自信、坚持、不放弃的精神,让你获得力量。

立意:

1.微光,指路明灯。

2.记忆中永恒的那束光。

3.心底的微光。

4.微光不微。

5.令人感动的微光。

3.例文:

微光

相较于深寂的夜空,一盏灯的光芒如此微弱,但只要它在了,就不是纯粹的黑暗。

——题记

幼时寒假,我通常宿在乡下的奶奶家。奶奶是个地道的农民,虽说生活条件好了不少,仍放心不下她那地里的瓜果蔬菜。她睡眠浅,又是个停不下来的性子,莫约清晨五点半就去陪那些宝贝疙瘩,有时也会带上我。

天色一片漆黑,冬的寒气裹了冷风直往脖子里钻。夜幕中稀疏地散着几点星子,灰暗朦胧,从暖和明亮的屋子里望出去,简直就是一片死寂。奶奶对所经的那条乡间土路熟悉的不能再熟,但为了怕黑的我,还是翻箱倒柜,终是翻出一盏暗黄的小灯。

“来,往奶奶这儿走。”

奶奶提着小灯走出两步,半转过微驼的脊背,用枯瘦的手背轻轻推了一把,暗黄的光影在坑洼的地面上婆娑不定。我伫在门槛上,缩了缩脖子,向边上的深黑处怯怯地左顾右看,盯了半晌,在确定没有吃人的怪物后才猛地跳下来,一头扎进奶奶怀里,满脸警觉地探望着四周,紧紧攥着她的衣角不肯松手。

“乖,走吧。"

凉风冻进骨头,寂静的夜色中像是蛰伏着诸多难以捉摸的东西。道边繁茂的枝叶狂曳着,摩擦撞出窸窣声响,恐惧于心底生根,手脚发寒,望不到尽头的黑蔓延至天际,而奶奶提着的这盏小灯,那幽幽的光亮是我唯一的精神支柱。

湿冷的寒雾拂过面颊,深重的夜色里,这盏小灯发散出的微光是如此脆弱而不堪一击,却被奶奶一双经岁月打磨过的手有力地擎着。伴着轻声柔缓的乡间小调,如丝如缕的温暖自手心传来,像是汩汩清泉水,烈烈草堆火,无边无际的虚空中,好像就看到了终点,望到了尽头。

朦胧光亮映着奶奶脸上的褶皱,我能看到她半垂着眸子,瞳孔里也映着一簇跳动着的光。小小的,却又那么热烈而盛大,冥冥中似乎就有一种力量,挟着奶奶身上的温度,一路向前。

后来我常常想,我漫漫的人生长路与那让我惊怖过的乡间土路并无两样,所需的仅是一盏小灯,茫茫微光和温情相伴。奶奶不善言辞,那牵着我的粗糙大手却伴着记忆中的点点微光,传递了一生的温度。

深入骨髓的温暖,也许不需要多得惊天动地,沿着时间慢慢走,一点一点足以汇聚成河。就像那天半小时的路途后,手里的小灯点燃了天空,于是天光大亮,黑暗变得浅淡而依稀,如同风语的轻喃。

只要一束微光在,就不是纯粹的黑暗。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命题型作文题。

材料信息是一首歌的歌词,关键词便是“微光”,显而易见,运用了比喻修辞,歌词以诗歌的形式展示,委婉含蓄,所以弄清本体所指是审题的关键。可以抓住“受伤"黑夜”“静静"孤独”等词语,确定象征比喻义为“奉献"关爱”“帮助"守护”“无私"等等。

由此,考生可以思考,微光喻指人的精神魅力,或者困境中的希望,人生的信念追求等,抓住正面力量,从积极方面去选择主题。如“星星之火”,也是可以燎原的,抓住每一丝微小的光芒,才有巨大的进步;即使再微小的光芒,我们也要感激;微微晨光点亮这喧闹和繁华世界;微微温暖融化那心中冰雪;即便是一抹微光,也让生活更加美好。

也可以象征亲情、友情,或者联系现实写疫情下中国人怀有必胜的信念,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终于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初步的胜利等。

行文构思时,我们可以写父母那让你震撼、促你进步的眼神、期待、关爱、付出,甚至是某个细节,都可以作为传递给你力量的“微光";同学的理解、信任、宽容、无私给你启示、让你顿悟,也可作为素材;你的自信、坚持、不放弃的精神,同样可以作为获得力量的“微光”存在。

立意:

1.微光,指路明灯。

2.记忆中永恒的那束光。

3.心底的微光。

4.微光不微。

5.令人感动的微光。

6.一缕微光,生命的力量。

7.与人微光,收获快乐。

8.做一缕微光,照亮别人。

4.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全命题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从几个角度讲述了“眼神"的意义。首先,从拥有“眼神”这一主体的人来说,正如我们所说的“文如其人”,一个人透露出的眼神也体现了他的性格、思想、品德——眼神即其人。所以我们能从一个人纯净、坚定的眼神中看出他的公正,能从一个温暖的眼神中看到他的善意。当然,也可能从阴鸷的眼神中看到一个人的算计(当然作文材料所举整体都是积极向上的“眼神”,故此类不言)。其次,材料则从旁观者的角度,阐述了一个人通过眼神传达出来的思想感情能给予旁人的影响。比如,当我们看到他人的公正时,我们也会不自觉地向往公平正义,努力向他靠齐;当我们看到他人的温暖关怀时,我们的心灵也会感受到这种温暖和善意。

试题要求以“眼神"为标题,结合自己的成长经验或感悟写一篇记叙文或小小说。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以“眼神”为写作对象,或贯穿全文的线索。写作时,首先应当将人物放置在某个具体的事件场景中,重点描写“我"(或由“我”生发出的某个虚拟的主角)所见到的他(她)的眼神具有怎样的特质,而结合他的言行举止,“我"可以从这个眼神中挖掘出他怎样的精神品质。写清楚这部分,文章就完成了一半。在此基础上,还应写出作为这个“眼神”的旁观者和接受者,“我"能从这一眼神所暗含的思想品德中感受到怎么样的心灵共鸣,获得怎样的启发和感悟。把这部分也写清楚,文章才算完成。

立意:

1.那个坚定的眼神让我明白路在何方。

2.温柔的眼神予我温暖。

3.眼未离开,爱未离开。

5.例文:

对“断亲”多些思考和努力

曾经,“每逢佳节倍思亲"是每一个国人的心灵共鸣;曾经,“君知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是每一个游子的期盼。而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却不再把家乡视为自己的“退路”,不再认为亲人是我们最珍贵的存在。

究其缘由,有社会性因素,也有心理因素。

曾经,乡土社会是一个流动性很小的社会,人们秉持着“安土重迁”的习惯生活。于是,所有的利益关系和情感关系都源于那“一亩三分地”,“差序格局”的圈层心态在这三分地内无限扩张,亲戚之间的相互关照也就变得无比重要。但如今,随着社会运作方式的变化和社会流动性的加快,家也就变成了越来越多年轻人回不去的“故乡"。对年轻人而言,亲戚间的利益关系日益减弱,相聚的时间、机会越来越少。更何况,也有心理研究发现,我们往往会更信任那些经常在我们面前出现的人。既如此,难道难得一聚的亲人们,情感交流的吸引力和同理心不会越来越弱化吗?

而最深刻的原因,我认为则是如今大多数时候亲戚之间的交流往往只能浮于长辈们的自我满足,而并非真正情感上的交流。过年回家,占据话题头条的永远是“今年工资多少”“有对象了吗"孩子成绩怎么样”,甚至有的长辈还会抱着“我是你的长辈"的控制欲,擅自做出一些令年轻人难以接受的行为。长此以往,年轻人越来越失去了对家的归属感和依恋感。所以,我认为,年轻人沉迷在网络世界其实只是这种心态的一种表象。

当然,导致“断亲”现象的原因也许远远不止上述一点分析,对“断亲"现象的思考也不能止步于此。但是,仅仅认识到问题就够了吗?

显然,并非如此。对我们这些年轻人而言,“断亲”,是自我意识觉醒的表现。我们认识到问题的存在,为何就不能努力去解决问题呢?交流机会少,不妨记住那首老歌——“常回家看看"。不管现在我们如何认为,年幼的我们,总是会受着长辈们无私的关怀与爱护的。此外,我们也不能只认识到共同话题的缺失,而不付诸行动去努力创造话题。我们往往不愿意开口,而又在一听到“相亲”“工资"孩子”等话题后就如临大敌逃之夭夭。不妨尝试着先挑起话题,聊聊鱼怎么做好吃,请教一下绿植可以怎么重活。卸下心防,避开那些沉重的大话题,在这些生活小事上开怀畅谈,情感就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了。

今时今日,“断亲”的我们还可以利用网络、外出等方式来逃避。可我们终会长大,终有一天要继续承担起亲缘关系维系者的使命。那不妨早点开始努力,早点学会交流与感恩,重新唤醒我们日渐疏远的那一份亲缘。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借现代社会的“断亲"现象来引发思考。材料第一句,首先对“断亲”作了概念界定,指出其重点在于“情感联系"的日渐疏远与断绝。第二句,指出“断亲”的主要表现。由此,我们可以理清“断亲"现象的核心:血缘关联者淡化(弱化)亲缘(亲戚)关系。第三句,借三个“有人认为”表达了“断亲"现象的缘由(条件、背景),有社会因素、交流方式等。在此基础上,可知命题(材料文本)的立场(情感态度)——对“断亲”现象是中立的。这暗示着写作时可以或批判,或认可。批判视角,可从个人、家庭、社会、文化等层面来表达亲缘(亲情)的重要性、必要性。认可视角,则可从社会变迁、人际关系多样化、个人生活模式等因素来表达“断亲"现象的客观性。

写作中,可以先根据上述解读适当解释“断亲”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原因。完成上述论证后,还应更进一步,思考我们应该怎样评析这一现象。考生可以先明确自己的观点或看法,比如批判“断亲”,可认为亲戚间应该多走动,这样有利于人际交往,可以让本来孤独的人找到心灵的寄托或归宿,感受到情感的滋润等;也可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及生活方式分析,多走动的好处是什么;最后再结合现实社会及社会发展的现实谈,应该如何多走动,用什么样的方式多走动等。若是同情或肯定“断亲”,可指出青年应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不必拘泥于亲戚圈这“一亩三分地"。

立意:

1.亲近身边人,缓解“社恐症”。

2.弱化亲情的舒适圈,多元处世。

3.多走动亲更亲。

6.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两位圣人的话都针对如何与人相处。

对老子“报怨以德"的观点一般理解为用恩惠回报仇恨,指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在生活中,人与人相处,难免有磕磕绊绊,其实在刚开始的时候,可能就是因为一句话不和,或者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从此便结下梁子了,并且越结越深,甚至到了最后大打出手,闹出人命的程度。这样积小怨成大恨的做法,不利于和谐相处,甚至会毁了他人和自己的前途,因此,老子“以德报怨”的主张就很适合调整自己的心态,在与他人相处时,使自己不去记仇,学着用宽容和友善去面对他人的“怨”,用自己的宽容和友善去感化他人,这样让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更和谐,至少不会因过分敌对而酿成悲剧。

孔子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意思是指用公道正直的态度来对待自己怨恨的人,用恩德回报他人的恩德。其中“以直报怨"强调不刻意去记恨前仇,也不是一味忍让,而是用正义和正气去对待对方,公正的方式来处理人际关系,用光明磊落的态度来对待怨恨。“以德报德”强调用恩德回报他人的恩德,这就倡导人们懂得感恩,我们要懂得“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这样更能维护自己与他人良好的相处关系。

行文思路:本文适合写成议论文。文章的开头简短引入论点,如可以阐述孔子或孟子的话引入论点;正文部分可采用递进式结构行文,如果文章的论点为“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可先阐述用感恩的行为去回报他人的恩德体现中国传统美德,接着阐述感恩的意义,最后阐述怎样回报他人;文章要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以充实有力的说理。

立意:

1.用自己的宽容和友善去感化他人。

2.用光明磊落的态度来对待怨恨。

3.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7.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段引用了两位著名作家的追忆之作中的经典语句。鲁迅先生怀念那晚“永不再来”的好豆子和好戏,既是慨叹光阴不再,也是在追忆童年时的纯真无暇,更是对当时泯灭“真"、泯灭人性的丑恶社会的批判。作家齐军怀念那“永不再来”的酒糟,其实是一个海外游子在思念着自己的故乡,思念着自己的祖国。材料第二段中,则指出对我们许许多多人来说,也会有诸多的“永不再来"。因为时间永远不可逆,所以才会有那么多“永不再来”。而“永不再来"给我们带来的并非仅仅只有失去,还有更多的得到,可以得到回忆,可以得到珍惜,可以得到期待。

写作时,重点在于阐述自己对于“永不再来”的理解和感悟。首先,可以在论述中引出“永不再来"的对象,如亲情、友情、时间等,可以选其中一个作为论述的重点对象,也可以将其作为分论点,分别论述。然后,则应针对我们对待“永不再来”的心态去论述,说明我们不应该以消极心态去对待,而是要从“永不再来"中得到乐观心态,明白我们不必再为过往的不快而伤心,日日沉迷于过往悲痛;或是从“永不再来”中得到珍惜的重要性,明白更应该珍惜眼前人,就如王铮亮所唱的“还没来得及陪我长大,他的青春就已经走了;还没来得及等我想家,他的皱纹就已经深了……就这样彼此错过了";或是从“永不再来”中学得向往,明白既然过去无法重来,我们就应该好好把握当下和未来,为自己争取更灿烂的未来。

立意:

1.岁月虽然漫漫,明天其实不多。

2.岁月永不再来,过往的失败也就不会再来。

3.岁月永不再来,未来更加可期。

8.例文:

孤帆悬千里,明月照我行

好男儿志在四方,追梦的路途上挫折在所难免。可无论何时何地,父母就像是一轮明月,照亮游子回家的路,指引我们前行。

纪伯伦曾说:“我们借父母而来,却不因父母而来。"确实,从我们出生的一刹那,便意味着我们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然而,也正是从那时起,我们便与父母建立了难分难离的联系。

如果是世上只有一种伟大的情感的话,那一定是骨肉亲情了。无论沧海桑田,我们的父母一定是会坚定地与我们站在一起的。因为,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不计任何回报与代价的。而他们最终收获的,也许不过是只言片语的感谢之辞,可他们最后付出的,却是一整个岁月年华。

父母的爱,很微小。它不过是你蹒跚学步时牵着的那只手,它不过是你夜晚吵闹无眠时的那本故事书,它也可能只是你饥饿时的一盘番茄炒蛋。但在你需要时,它也可以变得很大。它可以是你生病时母亲不眠不休地守候,它可以是下雨天父亲全部遮在你头上的雨伞,它甚至是生死一瞬时挡在你上身的脊梁。

父母的爱,很轻,如一缕春风;却又很重,像巍峨高山。而我更愿将它比作一轮明月,静静地洒下万顷清辉。李白有诗云:“举头见明月,低头思故乡。”为何一见明月,便思得故乡呢?只因故乡有亲人,更有父母。而父母不正如一轮明月,悄悄地散下万缕银光,照亮我们前程的路吗?父母就如这明月,不远不近,你一抬头,便可望到。

“时光时光慢些吧,不要再让你变老了……"起初听到筷子兄第的这首《父亲》时,我认为它不过是用来盈利的“感情牌”罢了。但如今随着年岁的增长,我渐渐多了一些感悟。从前,总是桀骜不驯的我,留给父母的,总是一张冷漠的、倔强的脸。少年意气带给他们的,往往是一次又一次的顶撞与伤害。而他们呢?只是默默地背过身擦干眼泪,转过头,还是一张明媚笑脸。如今,我长大了,在外求学的路上总是充满艰辛。有时候,打给父母一个电话,听到他们熟悉的嗓音,就会有一种神奇的力量穿越时空的阻隔,直抵内心。我才明白,过去的我,做错了。

当我扬帆启航时,总有一种声音告诉我:我不是一个人。暗影深深的江面上,那一轮明月,请照亮我前行。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说的是留美学生在美国求助远在中国的父母如何做番茄炒蛋,父母很详尽耐心地教授,经朋友提醒孩子才发现自己忽略了时差。而在这个世界上,或许只有两个人,能够忽略距离、时间、处境,永远不求回报地为我们考虑,为我们付出,这就是父母。从这件番茄炒蛋的事情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不管孩子走向多大的世界,爱仍然如影随形。而小到番茄炒蛋,大到我们的学习、生活、人生路,我们看似过得顺风顺水,无忧无虑,但其实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而这个人正是你的父母。但其实,我们在感恩的时候,也应该思考。孩子叫醒万里之外正在深睡的父母,让父母教自己做菜,甚至做完了不知回复正在等待的父母,从这一角度看,孩子做事不知体贴父母,只顾自己,这是谁之过呢?父母对孩子只知无私付出,而孩子却不懂为父母着想,不体贴父母,甚至,对于番茄炒蛋这一个家常菜,为什么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甚至是出国前这个特殊时期)不努力训练这些生活基本技能,而非要到这时候才开始学习,因此而打扰远方的父母呢?对我们的启示,则是我们在享受父母之爱的同时,还应努力提升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以自己的关爱与能力回报父母之爱。

写作时,当以父母之爱为主题进行写作,从自己作为孩子的角度,指出我们为人子女,应该感恩父母的付出,明白“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明白他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用自己无条件的爱和呵护扶持着孩子,给予孩子极大的安全感和归宿感,所以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并感恩父母对我们的付出。而在表达感恩之情之余,还可从材料中的孩子的角度进行理性思考,指出我们在感受父母无条件的爱的同时,还要学会自己面对和解决学习、生活、为人处事等方面的问题,要以独立的姿态学会一切安身立命的技能,这些就如同蝴蝶破茧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

立意:

1.亲情的味道最是美味。

2.感恩爱的同时,还应学会自立。

3.对父母也要永存一颗感恩的心。

9.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例举了文学作品中的重要东西:玉佩、被子、文具盒……这些小物件对作品中的人物而言都意义非凡。材料引导我们思考,在人的一生中,有许多小东西,虽然方寸之间,但却能寄托人的感情,比如母亲给孩子织的毛衣,为孩子佩戴的平安符……有些能引发人的思考,比如书桌上那本的字典……有些能见证人的成长,比如伴你长大的布偶娃娃、形形色色的书包……这些看似平常的东西,也许保留着一段甜蜜的回忆、一次深刻的教训、一份割舍不断的牵挂……作文要求结合内容写一篇记叙文,在写作时,应当选取一样对你的人生有特殊意义的小东西,写它在你生命中起到什么作用,你从这个小物件中得到的感悟和启示,受到的鼓舞和力量等。

行文构思上,可以写陪伴自己长大的书包。由于家境贫寒,父母在自己很小的时候便外出打工,自己成了留守儿童,因此十分羡慕别的孩子有爸爸妈妈陪伴,对自己的父母也有些许的怨言。爸爸妈妈每学期开学时都会为我准备好新的书包,从这一个个形形色色的书包种,我逐渐长大,慢慢开始理解大人的不易,懂得爸爸妈妈把他们对我的爱、陪伴、期望都寄托在了每个学期精心准备的书包上。虽然不在父母身边,但自己也无时无刻不沐浴他们的关爱,而自己也将一直努力,不让父母失望。

立意:

1.从母亲为我求的“平安符”中感受母亲的牵挂。

2.同桌为我抄写的歌词本,见证友谊的可贵。

3.从小就珍爱的飞机模型,是自己飞行员梦想的寄托。

10.例文:

尽孝本由己,何须他人劳

“孝"本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古有黄香温席,卧冰求鲤,孝亲之心,代代相袭。而“代尽孝”则是他人代替子女尽孝,名曰“尽孝”,其实未必。

探寻事情的出发点,老板的本心无疑是好的。中秋佳节盼望团圆是人之常情,老板考虑员工心情,是关怀和体贴;自掏腰包送上礼盒,是慷慨和善意。不妥在哪?不妥在未经同意以员工工资代尽孝。

“代尽孝”,于情理不通。孝心本应是子女内心生发出的孝敬父母之心,尽孝的行为也绝不限于给父母物质支持。“代尽孝"虽然让父母获得钱财上的照顾,却在精神慰藉与生活照料上缺位。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在尽孝这件事上,也应“为孝由己”,通过真情让父母感到温暖。

此外,“代尽孝”也缺乏对员工生活的考量。考虑尽孝之情,为何不体察生活的艰辛?柴米油盐酱醋茶,许多人的生活还要为明天的饭食而精打细算,动辄尽一半工资的尽孝金无疑会给本就捉襟见肘的生活雪上加霜。不仅要看到生活上的不易,还要想到潜在的家庭矛盾。并非所有家庭都和谐美满,其乐融融,怀揣着“代尽孝"善意的同时,不能忽视现实生活的复杂。

“代尽孝”,还于法理不容。《劳动法》早有规定,依法获取劳动报酬是劳动者的合法权利。擅自将他人劳动收益处分,可能会触碰法律的警戒线。尽管“代尽孝"之心向好,但在情与法的冲突之间,需要懂法与畏法之心。万一某些员工不买账,老板就枉费一片好心,反倒将自己陷于不义之境。

诚然,在当下无根社会扩展,老龄化加剧的情况下,子女与父母感情淡漠的现象屡见不鲜,确实应引起关注。但身为外人,能做的只有劝解与引导。若身有余力,再为老人家尽自己的一份孝心,而不是半强制地“代尽孝”。身为子女,何妨放慢脚步。等等身后身形已然佝偻的父母,将拳拳孝心化为体贴与陪伴?

《时间都去哪了》中,“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唱出父母们的心声。他们将半生光阴倾注给我们,再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目送我们渐行渐远。步履不停的我们,慢下来,等一等,回头望一望,莫等他人代以尽孝,更莫等再回头时路那方的人已不见。尽孝本由己,或许父母等待的不过是子女短暂的回首或停留。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时事评论类材料作文题。

这则材料的关键词是“‘代尽孝’福利”。毫无疑问,材料中老板想要向员工及员工父母传达出企业对他们的关怀之心,以及弘扬孝道,这一出发点是值得肯定的,他们为员工福利勇敢创新的积极性也是值得肯定的。而争议的重点,就在于“代"这一个方式上。首先,从员工的角度而言,我们无从得知“代尽孝”这种方法是否经过与他们的沟通,若是企业擅自做主,那么从情理上,老板的好意更像是“虚假同感偏差”,而未考虑过他这么做(特别是直接扣除工资的50%)是否会影响员工的房贷车贷、教育费用等等生活压力,甚至有可能引发家庭矛盾;从法理上,这也违背了员工的知情权、财产所有权,有可能因此触碰法律红线。其次,从员工父母的角度考虑,难道他们想要这笔钱、这份礼物甚过于与儿女团圆吗?想必大多数父母不会这么认为。那么,给员工多放几天假,或者允许部分距离较远的员工采用调休、居家上班等灵活工作方式,难道不是更为两全其美吗?甚至,他们想要的是员工自己尽孝,而非他人的代孝。所以,本试题要求讨论的最佳角度就是明确对这个福利,特别是“代”这种方式的态度,从合理合情合法合规等角度,陈述自己认同或不认同的若干理由,或者由事件引发对新时期子女尽孝方式的探讨,而不宜泛谈孝道或亲情的重要性。

写作时应围绕自己对于“代尽孝"这种方式的看法,而不能全盘围绕“孝”本身去讨论。同时,还应注意评价争议性事件,应公允有度。比如,无视老板“代尽孝"做法的部分合理性,将其定位为“形式主义”“炒作作秀"虚伪做派”,言辞激烈地抨击,或者过于拔高这种做法,视之为“完美的尽孝方式"绝佳的创新”,都不太妥当。论证时,首先可以认同老板做法初衷的善意性,同时表达自己是否认同或不认同的态度。若是选择认同,则可抓住“善意"这个点进行强化,指出这体现了老板的敬老爱老之心,而且他自掏腰包送节日大礼包也体现了其慷慨解囊之义,或者指出这种“代尽孝”方式的创新性,同时还可对此引申,探讨是否还有其他更多的尽孝方式的创新,如企业组织晚会,让子女与父母视频电话,企业给父母赠送车票机票,轮流给员工休假探亲等等。若是选择不认同,则可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逐一指出其不合理之处。如第一,员工真的需要老板的“代尽孝"吗?代尽孝的中秋礼金来源于员工9月份工资的50%,员工是否能承受起?如果员工也为父母准备了中秋礼物,这份福利可能是锦上添花,但也有可能给本就压力大的员工再增一块经济负担的巨石,由此带来的家庭矛盾,或许会将这份好心扭曲。第二,“代尽孝”福利是否合法?员工是否知情?孝心金究竟有没有进员工父母的账户,而是被某些人借“代尽孝"之名,行中饱私囊之举?第三,老板“代尽孝”了,员工呢?如果员工以此为由,只给父母物质上的供养,却不进行精神上、情感上的交流,反而是对孝文化的践踏。从而得出代尽孝,终究不如亲自尽孝的结论。

立意:

1.尽孝,无须假他人之手。

2.寸草报春晖,尽孝须躬行。

3.企业代尽孝,思维有创新。

11.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选取了高二《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些名句,首先要理解每句话的大意,然后进行组合立意。

①早晨弄明白了道,就是晚上死了也就觉得此生无憾了。表达了对真理的执着追求,甚至可以牺牲生命。

②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去旧立新、去恶向善,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强调了修养身心,彰明美德、完美人格的重要性。

③没有羞耻心的,不是人。表明人应该有羞耻心,有是非荣辱的正确观念。

④战胜别人的只能说有力量,而能克服自身的缺点才是真正强大。这里更加注重自胜,表明战胜自我、超越自我才是最难的。

⑤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呢?有用无用因人而异,需要我们转换思维看待问题。

⑥天下人能彼此相爱才会太平,互相仇恨就会混乱。学会爱人,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作文要求我们结合当下时代对这些语句做新的辩证思考或者阐释,“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立意时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每句话的意思,二是将哪两三句话放到一起进行立意,需要我们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选择其中两三句,力求有关联,可以取交集。

如选择②+⑥,可写,完善人格,从爱人做起。由古代君子追求“明德”写起,论述当今时代“明德"的含义有哪些变化,如新时代“明德”不仅仅是个人修养品行,更应该把自己放入整个社会中进行思考,思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何为他人、为社会多做贡献;然后分析新时代“明德"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爱人”,以友爱之心对待他人,不仅仅出于本性的“恻隐之心”,更在于主动为他人考虑、帮助他人,共建和谐社会。注意行文中要恰当地引用这两个句子。

立意:

1.既要求知,又要爱人。(①+⑥)

2.呼唤美德,坚守友善。(②十③+⑥)

3.转换思维,突破自我。(④+⑤)

4.追求真理,超越自我。(①+④)

12.例文:

利他而生利己,无我而成大我

老子有言“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因其不争,故其善胜;先贤有志“自利利他,胸怀天下”,因其利他,故得自利;今人竟云“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如此赤裸裸,怎不令人汗颜?而我认为,想要利己,必先利他。

利他精神,是美好教育的最美注脚,无我而成大我。我们身边,又有多少教师在践行着“利他"精神,从而成全了无上光荣的“大我”。他们就像一个个小太阳无私地照耀着学校的一师一生、一草一木:推开学生自己被撞牺牲的李芳,用49年的平凡呵护那感天动地的一瞬间;感动中国的张玉滚,铆在深山18载,陪伴了五百多山里娃的求学路……

利他精神,是和谐社会的最重砝码,利他而生利己。马克思说过:“人们有所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相关"。即便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企业,若过分看重利益,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最后都摆脱不了要付出惨痛的代价。权健公司恶意直销,百亿帝国一夜轰然倒塌;长生疫苗害国害民,上市公司一度被人人喊打……我常这样认为:邵逸夫之所以成为受人们尊敬的企业家之一,是因为他一生肯花百亿做慈善;比尔盖茨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他是首富,而是因为他能“裸捐”。其实即便是普通企业家,力所能及地从事一些利他的公益活动,都能为自己企业的发展注入不竭的活力。正所谓:得人气者得财气,得民心者得市场。

利他精神,是新型国际关系最好的润滑剂:利己者生,利他者久。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和平论坛"上指出:“一个国家要谋求自身发展,必须也让别人发展;要谋求自身安全,必须也让别人安全;要谋求自己过得好,必须也让别人过得好。”中国维和部队刚果(金)扫雷不辱使命;中国的一带一路让沿线国家双向投资不断深化;中国的进博会助推经济全球……因为践行着自利利他精神,中国负责任的大国担当形象越来越深入人心。

又想起老子所说的“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至善若人,人善“利他”而后“利己"。或许这就是人类能够至今屹立而不倒的原因吧。破千山万水,寻世间奥秘。善良的人可能不是最厉害的,但他一定是以“利他之水,润己之心”的人,是能够洞察万物,胸怀天下的人。“利他"并不是牺牲自己,而是人世间最纯粹的“利己”。希望每个人都不要甘于现状,要为他人着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利己"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段是哲学家约翰·密尔的一段经历;第二段是约翰·密尔的一段见解;第三段是对约翰·密尔的见解的进一步阐释,三段材料指向一个共同的话题:如何才能真正获得幸福?而对于这一个问题,约翰·密尔也以他的人生经历给出了答案:当我们想要靠利己获得幸福时,往往会事与愿违;但是当我们能懂得关心、帮助他人,关心这个世界,不再抱有那么强烈的利己功利主义时,我们反而会获得意想不到的幸福。其实,这也是另一方式的利己。

所以,写作的关键就是要根据材料厘清“利他”与“利己"的关系,并分析出怎样才是获得最终幸福的根本途径。其实,在这个人与人交流频繁、关系紧密的社会生活中,若心中只有自己而不顾及他人,最终也会使自己的利益受损;而积极关心他人,爱护他人,往往最终也会让自己得益。所以,从长远的角度看,“利他”本质上就是“利己"。因此,在这个互联互通的时代里,我们当有超越一己私利的大情怀,多一点担当意识,积极为人。写作时,不论是事实论证还是道理论证,考生最好能够结合与自己生活相关的思想实际,论说“利他”也是“利己"的道理,从事实和理论等方面论证观点。可以分析“利他”与“利己"的关系,也可以援引“利他”最终“利己"的例子,还可以从老子对“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角度进行分析,只要能体现出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即可。

立意:

1.幸福是一种关心他人、关心周遭世界的能力。

2.执着于追求所谓的个人幸福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

3.只有心中装着更广阔的世界,才能带给我们更大的幸福。

13.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牵手》中的歌词,歌词内容是因为爱对方,所以快乐幸福。这里的“爱”可以理解为一种大爱,是一种宽泛的爱,可以是父母对子女的爱,老师对学生的爱,陌生人对陌生人的爱,祖国对人民的爱等等。大爱即博爱,就是对任何事物都存有爱意,人生学会奉献,怀有大爱之心。人类作为万物之灵,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应该具有一颗大爱之心。是的,人生没有彩排,每一个细节都是现场直播,大爱之心做事,感恩之心做人是一个人奉行的基本宗旨。第二部分由歌词引出人间挚情的故事,这就引导考生要写生活中有“爱"的故事。结合“记录下在你身边曾发生过的这样的故事”这一要求可知,本次应写作记叙文,可以写与自己有关的“爱"的故事,也可以写身边他人“爱”的故事。

行文构思上,建议写成记叙文,可以借助有关“爱心"的比喻句开篇,如“爱是快乐的源头。将自己的爱心奉献给别人,就像在土地里撒下温情的种子,种子很快地生根发芽,最后成长为快乐”;然后记叙生活中有关“爱"的故事,展现从“爱”中获得的快乐;最后可以稍作抒情,回应开头。

立意:

1.心中有他人,世界自然美好。

2.因为爱,所以幸福。

3.你的幸福是我最大的快乐。

14.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三则材料都是关于父母与子女的。材料一来自《孝经》,大意是说,孝子对父母亲的侍奉,在日常家居的时候,要竭尽对父母的恭敬,在饮食生活的奉养时,要保持和悦愉快的心情去服事;父母生了病,要带着忧虑的心情去照料;父母去世了,要竭尽悲哀之情料理后事∶对先人的祭祀,要严肃对待∶礼法不乱。这五方面做得完备周到了,方可称为对父母尽到了子女的责任。《孝经》是儒家经典之一,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孝道"的认识和要求。古人认为,“孝”是为人立世之本;一个不孝敬生他养他父母的人,是毫无人性的人。孝是忠的基础,忠是孝的延伸。这里的“忠"是指忠于祖国,忠于民族,爱自己的母亲,才能爱自己的祖国。

材料二来自鲁迅先生,与《孝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