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10师说 含三课时 课堂导学提纲(含答案)+课件(共10份打包)-2020年秋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1页
【新教材】10师说 含三课时 课堂导学提纲(含答案)+课件(共10份打包)-2020年秋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2页
【新教材】10师说 含三课时 课堂导学提纲(含答案)+课件(共10份打包)-2020年秋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3页
【新教材】10师说 含三课时 课堂导学提纲(含答案)+课件(共10份打包)-2020年秋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4页
【新教材】10师说 含三课时 课堂导学提纲(含答案)+课件(共10份打包)-2020年秋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教材】10师说含三课时课堂导学提纲(含答案)+课件(共10份打包)—2020年秋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三课时备选题目材料

讨论:韩愈关于从师的观点在当时有哪些进步意义,在今天仍有什么借鉴作用?

进步意义:《师说》不仅严正地驳斥了那些愚蠢的诽谤者,更提出了三点崭新的、进步的“师道"思想:师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人人都可以为师,只要具有那样的能力;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某一方面比我好,在这一方面他就是我的师。这些思想大大减轻了师的神秘性、权威性、封建性;将师和弟子的关系合理化、平等化,打破了师法或家法的保守的壁垒。

借鉴作用:作者概括而全面地提出教师的职责。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掖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作用。第三段阐述师道、师生关系,以能者为师,也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比较容易接受,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也很多。

【阅读材料】

韩愈作《师说》的时候,有人以为是在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大致是可信的。这年韩愈35岁,刚由洛阳闲居进入国子监,为四门学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但他早已有名。他所提倡和不断实践的古文运动,在那一两年内,正走出少数爱好者的范围,形成一个广泛性的运动,他俨然成为这个运动的年轻的领袖。他用古文来宣传他的主张。维护先秦儒家的思想,反对当代特别盛行的佛老思想;提倡先秦两汉的古文,反对“俗下文字"即魏晋以来“饰其辞而遗其意”的骈文:这就是古文运动的内容。这个运动所以逐渐形成于唐德宗统治的后期,是有现实的社会条件的。它是为维护唐王朝的统一、反对藩镇割据的政治目的服务的。而这除军阀、大地主外,正是当时广大社会阶层的现实利益的要求。韩愈的积极努力,对这个运动的开展与形成,起了不断促进的作用。就古文来说,他不仅自己刻苦努力,从理论到实践,表现了优秀的成绩;更重要的是他不顾流俗的非笑,努力提倡,特别表现在给青年们热情的鼓励和指示。《师说》正是这种努力所引起的一篇具有进步意义和解放精神的文章。

关于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的资料

①孔子师郯子《春秋左氏传》昭公十七年:“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皞氏(杜预注:黄帝之子,己姓之祖)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杜注: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杜注:即历正之官);玄鸟氏,司分者也(杜注:玄鸟,燕也,以春分来,秋分去);……’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杜注:失官,言不修其职也),学在四夷,犹信’"

②孔子师苌弘、老聃《孔子家语·观周》:“孔子谓南宫敬叔曰:‘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敬叔与俱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按:孔子问礼于老聃的故事,见《史记·孔子世家》《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庄子·天运篇》)

③孔子师师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心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避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孔子师师襄的故事,又见《孔子家语》《韩诗外传》《淮南子》)。

《师说》字词梳理

【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教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指不从师学习。)

【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4.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5.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许多人

6.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

7.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因果关系连词

【词类活用】

(1)吾师道也(名词意动,以……为师)

(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4)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6)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7)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8)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1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动词使动用法,使……学习)

【文言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略句)

4.吾从(之)而师之。(省略句)

5.师不必贤于弟子。(状语后置句)

6.学于余。(状语后置句)

7.耻学于师。(状语后置句)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

10.不拘于时。(被动句)

【一词多义(实词)】

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求学)③吾从而师之。(以……为师)④吾师道也。(学习)⑤齐师伐我。(军队)2.传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3.惑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惑)②惑而不从师(有疑惑)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4.行①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走路)②余嘉其能行古道。(履行,实行)③必能使行阵和睦(队伍,行列)④则知明而行无过也(品行,行为)⑤行弗乱其所为(用行动)5.所以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②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6.复①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恢复)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再,又)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再,又)④山重水复疑无路(重复,繁复)⑤不敢出一言以复(回答,回复)7.道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规律)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传统)③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④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⑤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道义,道德)⑥此其为餍足之道也。(方法)⑦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⑧废先王之道。(治国策略)8.解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解答,解释)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理解)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理解)9.从①惑而不从师(跟随)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翻译句子】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

2.吾师道,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们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惑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有看出那些人是明智的。

5.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译文: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

6.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於此乎?

译文: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原因)吧?

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文: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所长,如此罢了。

8.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译文: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转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第十周《师说》导纲二

班级:姓名:小组:

【学习目标】

记背有关“句读"巫医”“百工"的文学知识。

学习课文第二段,记背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

学习第二段的对比论证方法,体会对比论证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重、难点】

掌握并记背《师说》第二段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

学习第二段的对比论证方法,体会对比论证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导学流程】

温习旧知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____________。”

理解性默写

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和任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说》中体现择师要不论地位高低、年龄长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所以传道受业:

孰能无惑:____________吾师道也:

二.知识链接

1.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句"指一句话后面的停顿,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读”指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

2.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3.百工:中国古代主管营建制造的工官名称,以后沿用为各种手工业者和手工业行业的总称。

三、基础感知

任务1:请同学们借助课本和工具书,明确课文中划线字词的含义,填入括号内。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①。

句式①

“众人"古义:___今义:许多的人;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所以”古义:___今义:表因果关系联词;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②。

句式②: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③,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句式③:

“小学"古义:_________今义: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四、内容理解

1.第二段的分论点是:“____________"。

2.为了论证分论点,第二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请结合第二段内容,完成表格。

运用了_________论证方法。

对象从师态度结果本段观点

纵向古之圣人圣益圣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抨击“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

耻学于师

自我小学

于其身

横向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3.在第二段中,韩愈批评“耻学于师"的风气,涉及的面似乎很广,他批评了“今之众人”、“为子择师"的人还有“士大夫之族”,那么在这三类人中,你认为他主要的批评对象究竟是谁呢?请说明理由。

五、问题探究

学完本节课,你还有什么疑惑?

师说

韩愈

学习目标:

1.掌握《师说》第三、四段文意,记忆重点文言字词。

2.回顾《师说》全文内容,复习重点字词。

温习旧知: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题“古之学者必有师”,借古非今,提出教师的职能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总论从师的重要性,紧扣“传道"二字说明“道之所存”是择师的唯一标准。

第二段:用对比的论证方法,将“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为子择师与自己不从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2min

思考任务一

快速阅读【知识链接】,勾画重点并记背

5min

知识链接阅读

六艺:①《师说》中的“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其中,《诗》《书》《礼》《易》《春秋》是“四书五经”中的“五经"。

“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②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经传:经:古代经典或某些专门性的著作。

传: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一般由他人记述,属于古籍注释体例之一,

其他的还有注、笺等。

②人物传记。

展&评

知识链接阅读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郯子:郯国郯城(今山东省郯城县)人,春秋时期郯国君主。二十四孝“鹿乳奉亲”故事主人公。郯子治国讲道德、施仁义、恩威有加,使郯地文化发达,民风淳厚。孔子周游列国时到郯国,曾以郯子为师。

老聃: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老子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

展&评

思考任务二

完成【基础感知】部分的字词句翻译

15min

展&评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懂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师不必贤于弟子:状语后置句

展&评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不拘于时:被动句

学于余:状语后置句

讨论任务

认真阅读第三、四段,完成【文段理解】部分,并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

15min

展&评

1.第三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找出来,并分析作者运用此种论证方法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

①举例论证:作者援引孔子向郯子等才能不及自己的人学习的例子;

②道理论证:作者引用孔子所说的话“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证明了“古之学者必有师”“圣人无常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

展&评

2.概括第四段的内容,并说明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①第四段是交代写作缘由:韩愈作《师说》赠李蟠

②作者称赞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借此倡导了从师之道。

全文回顾

回顾文章内容

回顾重点名句

10min

展&评

抨击“耻师"时弊

宣扬“从师”道理

古之学者必有师

1.文章内容回顾

展&评

2.重点句子回顾:

(1)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职责的语句是: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师说》中体现择师要不论地位高低、年龄长幼的句子是: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3)韩愈在《师说》中明确择师标准的两句话是: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4)《师说》中作者感慨尊师学习的风尚不再流传的句子是: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5)《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句子是: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6)《师说》中,认为应该辩证地看待老师和弟子才能的句子是: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展&评

(7)韩愈以孔子为例,得出结论_________这是“教学相长"思想的体现。

(8)《师说》中在阐述师生关系时,说明学识有早晚、能力各有所长的师生观的句子是:

“问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9)在《师说》中韩愈认为师生之间可以互相学习,老师未必比学生贤明,学生也未必事事不如老师,其理论依据是: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10)《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韩愈《师说》中与其观点一致的两句是: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11)韩愈《师说》中,揭示本文写作缘由的句子是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总结

师说

韩愈

学习目标:

1.记背有关“句读”“巫医"百工”的文学知识。

2.学习课文第二段,记背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

3.学习第二段的对比论证方法,体会对比论证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温习旧知:

1.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2.理解性默写

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和任务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中体现择师要不论地位高低、年龄长幼的句子是:“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3.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所以传道受业:用来……的;同“授”,传授

孰能无惑:疑问代词,谁

吾师道也:学习

2min

思考任务一

快速记背【知识链接】

3min

句读:

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句"指一句话后面的停顿,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读”指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

巫医:

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百工:

中国古代主管营建制造的工官名称,以后沿用为各种手工业者和手工业行业的总称。

展&评

思考任务二

完成【基础感知】部分的字词句翻译

25min

展&评

嗟乎!师道(从师的风尚)之(放在主谓只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传(流传)也久矣!欲(想要)人之无惑也难矣!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

古之(助词“的")圣人,其出人(超出一般人)也远矣,犹且(尚且,还)从师而(承接连词)问(请教)焉;

{古代的圣人,他们(的才智)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请教}

今之众人(一般人),其下(低于)圣人也亦远矣,而(表转折,却)耻(意动用法,以……为耻)学于师①。

{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_________句式①:状语后置句

众人:今义:许多的人;古义:一般人

是故(因此)圣(圣人)益(更加)圣(圣明),愚(愚人)益愚(愚蠢)。圣人之所以(……的原因)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副词,表示推测,大概,或许)皆出于此乎?

{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

所以:今义:表因果关系联词;古义:……的原因

展&评

爱(爱护)其子,择(选择)师而(连词,表承接)教之(代词,代指孩子);于(对于)其身也,则耻(以……为耻)师焉,惑(糊涂)矣。

{(人们)爱护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

彼(指示代词,那些)童子(小孩子)之师,授之(代词,代指童子)书而习(学习)其句读(句中停顿的语气所在)者,非吾所谓(所说的,所称呼的)传其道解其惑者也②。

{那些孩子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句式②:判断句

句读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不知(理解,明白),惑之不解③,或(有的)师(从师)焉,或不(同“否”)焉,小(小的方面)学而大(大的方面)遗(放弃),吾未见其明(明智)也。

{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大的疑难问题)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学习),我没有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____________句式③:宾语前置句

小学:今义: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展&评

巫医乐师百工之(这些)人,不耻(以……为耻)相师(拜别人为师)。士大夫之族(这类人),曰(说)师曰弟子云者,则(连词,就)群(名词作状语,成群)聚而(表修饰)笑(嘲笑)之。

{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拜别人为师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

问之,则曰:“彼(代词)与彼年(年纪)相若(相近)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十分)羞(意动用法,为……感到羞耻),官盛则近(近乎)谀(谄媚奉承)。"呜呼!师道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复(恢复),可知(知道)矣。

{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感到十分羞耻;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不与同列,意思是看不起),今其智乃(竟然)反不能及(比得上),其(表感叹)可怪(奇怪)也欤!

{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是)君子看不起的,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可真是奇怪啊!}

讨论任务

认真阅读第二段,完成【文段理解】部分,并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

15min

1.第二段的分论点: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2.第二段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展&评

三组对比从师态度结果本段观点

纵向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圣益圣

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抨击“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愚益愚

自我对其子择师而教小学

于其身耻学于师大遗

横向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

展&评

3.在第二段中,韩愈批评“耻学于师”的风气,涉及的面似乎很广,他批评了“今之众人"、“为子择师”的人还有“士大夫之族”,那么在这三类人中,你认为他主要的批评对象究竟是谁呢?请说明理由。

答:主要说明对象是士大夫之族。理由如下:

第一,从行文的语气看,本段结尾对士大夫之族不仅表露了作者的不满情绪,而且显示出一种鄙夷和蔑视的态度。说他们瞧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却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聪明,不懂得从师的道理。

第二,从创作背景来看,唐代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风气盛行,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写《师说》一文,正是为了对此种风气予以抨击。

总结第十周《师说》导纲三

班级:___姓名:___小组:

【学习目标】

1.掌握《师说》第三、四段文意,记忆重点文言字词。

2.回顾《师说》全文内容,复习重点字词。

【重、难点】

掌握《师说》第三、四段文意,记忆重点文言字词,回顾全文内容。

【导学流程】

温习旧知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题“___”,借古非今,提出教师的职能是“___”,紧扣“传道"二字说明“_________”是择师的唯一标准。

第二段:用的论证方法,将“"与“”;与_____________,

与___作对比,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二.知识链接

1.六艺:①《师说》中的“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其中,《诗》《书》《礼》《易》《春秋》是“四书五经”中的“五经";“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②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2.经传:经,古代经典或某些专门性的著作。传: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一般由他人记述,属于古籍注释体例之一,其他的还有注、笺等。②人物传记。

3.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4.郯子:郯国郯城(今山东省郯城县)人,春秋时期郯国君主。二十四孝“鹿乳奉亲”故事主人公。郯子治国讲道德、施仁义、恩威有加,使郯地文化发达,民风淳厚。孔子周游列国时到郯国,曾以郯子为师。

5.老聃: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老子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

三.基础感知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①,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句式①: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②,学于余③。

句式②:句式③: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四.文段理解

1.第三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找出来,并分析作者运用此种论证方法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

2.概括第四段的内容,并说明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五.全文回顾

1.文章结构梳理:

2.重点句子回顾:

(1)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职责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说》中体现择师要不论地位高低、年龄长幼的句子是:“___,___。"

(3)韩愈在《师说》中明确择师标准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

(4)《师说》中作者感慨尊师学习的风尚不再流传的句子是:“___,___。"

(5)《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句子是:“___,___。”

(6)《师说》中,认为应该辩证地看待老师和弟子才能的句子是:“___,___。"

(7)韩愈以孔子为例,得出结论“___,___”,这是“教学相长"思想的体现。

(8)《师说》中在阐述师生关系时,说明学识有早晚、能力各有所长的师生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在《师说》中韩愈认为师生之间可以互相学习,老师未必比学生贤明,学生也未必事事不如老师,其理论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韩愈《师说》中与其观点一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韩愈《师说》中,揭示本文写作缘由的句子是“___,___。”

六.问题探究:学完本课,你有什么疑惑?

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师友箴》

师说

韩愈

学习目标:

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学习课文第一段,记背重点文言字词及特殊句式。

归纳概括文段主要内容,理解韩愈提出的教师职责及择师理念。

思考任务一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知识链接】部分,勾划出以下几个问题的答案:

韩愈有哪些别称和著作?

唐宋八大家有哪几个人?分别是什么朝代的?

什么是古文运动?什么是古文?什么是骈文?韩愈提倡的是古文还是骈文呢?

与韩愈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世家子弟对于“从师学习”有着怎样的态度?

“说"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

5min

1.韩愈有哪些别称和著作?

“韩昌黎”、“昌黎先生"、“韩吏部”、“韩文公"、“文起八代之衰”、“唐宋八大家"之首;《昌黎先生文集》

2.“唐宋八大家”有那几个人?

韩愈、柳宗元(唐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宋代)

3.什么是“古文运动"?什么是“古文”?什么是“骈文"?韩愈提倡的是“古文”还是“骈文"呢?

“古文运动”指唐代中期及宋朝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

“古文"指的是先秦和汉朝的不受格式拘束,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的散文。

“骈文”指六朝以来讲究排偶、辞藻、音律、典故的文体。

韩愈提倡古文。

4.与韩愈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世家子弟对于“从师学习"有着怎样的态度?

耻于从师,自己不从师学习,也反对像韩愈那样公然为人师的人,还对别人的从师学习“群聚而笑之”。

5.“说"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

古代用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

展&评

思考任务二

完成【基础感知】部分的字词句翻译

15min

展&评

古之学者(求学的人)必有师。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学者:今义: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古义:求学的人

师者,所以(用来……的)传道(学说、主张、思想)受(通假字,同“授”传授)业(学业)解惑(形容词作名词,疑难问题)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词,……是……的人)①。

{老师,是用来传授学说思想、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_________句式①:判断句

所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古义:用来……的

人非生而(承接连词)知(知道、懂得)之(代词,代指知识和道理)者②,孰(疑问代词,谁)能无惑?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_________句式②:判断句

惑(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而(表转折,却)不从(跟随)师,其(指示代词“它们”,指不跟从老师学习而遗留下的问题)为(成为)惑也,终不解(解答)矣③。

{有疑难问题却不跟随老师学习,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最终不能解答了。}____________句式③:判断句

展&评

生乎(介词,相当于“于”,“在"的意思)吾前④,其闻(知道,懂得)道也固(本来)先乎(介词“比”,表比较)吾,吾从而(表承接)师(意动用法,以……为老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以他为老师;}____________句式④:状语后置句

从而: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古义:跟从并且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以他为老师。}

吾师(学习)道也,夫庸(表反问语气)知其年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先后生于吾乎?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

是故(因此、所以)无(无论、不分)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所字结构,所存在的地方),师之所存也⑤。

{因此,就从师问道来说,无论(地位)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句式⑤:判断句

无:今义:没有;古义:无论;不分

思考任务三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第一段,仔细思考,完成【文段理解】1-2题

10min

1.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2.为第一段划分层次,归纳每层的内容?

第一层:“古之学者必有师"

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托古言事,与“耻学于师”的风气形成对比,令人警醒。

第二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从正面直接概述了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以下定义的方式阐明了教师的职责。

第三层:“人非生而知之……终不解矣。”

从反面论述了有疑惑却不从师,终不能解惑的情况,说明从师的必要性是不容置疑的。

第四层:“生乎吾前……师之所存也。"

将讨论焦点进一步引导到择师的态度和标准上,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否定贵贱长少之分,直指士大夫阶层的门第观念,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

展&评

“传道"受业”“解惑"

三者有什么关系?

本段主要论证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说明了择师应该具备的态度和标准。

讨论任务一

同桌交流探讨【文段理解】第3题

如何理解“传道”“受业"解惑”三者的关系?

5min

展&评

①“传道"即传授思想;“受业“即教授学业;“解惑”即解决疑难问题,此三者都是教师的职能。

②“传道"是核心,是目的。“道”主要指儒家思想。韩愈推崇儒道,倡导古文运动,主张“修其辞以明其道”,表现出继承儒学的积极进取精神。

③“受业”是手段。这里的“业"就是指儒家经典,是“道”的载体,通过教授儒家经典传授儒家思想。

④“解惑"是老师最具体的任务。在“受业”的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疑问,需要老师来解答。

讨论任务二

开放性小组探讨【文段理解】第3题

作者在《师说》第一段中提出了怎样的择师标准?

联系本文的写作背景,谈谈你对这种择师标准的理解。在当今社会,你认为这样的择师标准还适用么?

10min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几句话鲜明地指出了择师的态度和标准。否定贵贱长少之分,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2.韩愈的这一观点直接指向了士大夫阶层的门第观念和“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这不仅表现了作者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还体现了作者在学问面前具有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和辩证思维。在当今社会,人们选择什么样的人为老师,选择老师的过程中需不需要考虑年龄,地位等附加因素,言之有理即可。

注意:发言中首先需要说明自己的观点,并且条分理晰的将观点论证完整,可以采用举例子,引名言等多种论证方法来阐明自己的观点。

展&评

总结旧唐书·韩愈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①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凤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其书本传法,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泰。十四年正月,上令中使杜英奇押宫人三十人,持香花赴临皋驿迎佛骨。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愈素不喜佛,上疏谏之。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长庆四年十二月卒,时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文。

【注】①比部:刑部所属四司之一,设有郎中、员外郎各一人、主事四人。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

B.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

C.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

D.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

5.对文中所涉及的文学常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宋八大家是唐宋两代八个散文代表作家的称号,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司马光。

B.古文运动是指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

C.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而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

D.孟郊和贾岛并称为郊寒岛瘦,二人以苦吟著称。

6.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愈三岁时丧父,自认为是孤儿,从小就刻苦学习儒家经典,前任宰相郑余庆为他宣扬美名。

B.韩愈说话直率,无所回避,操行直正,不擅长应付世务。对宫市弊端,韩愈曾递上数千字的奏章极力劝谏,皇帝不但不听从,还发怒把他贬官。

C.元和年间,韩愈随裴度平定淮西,获升迁,还奉诏写了《平淮西碑文》。但李愬对碑文内容不满。

D.韩愈和张籍关系好。但豪门权贵对待张籍就像对待奴仆一样,瞪着眼睛不予理睬。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

(2)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答案】

4.选C。(解析:应为“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译文:从光顺门进入皇宫,留在宫中三日,然后送往各寺。王侯公卿士大夫及平民百姓,人人奔走迎送,施舍钱财,唯恐落在他人之后。百姓中有人不惜耗尽家产、灼烧头顶和手臂以求供养佛骨。)

5.选A。(解析:司马光不属唐宋八大家,应为曾巩。)

6.选D。(解析:“但豪门权贵对待张籍就像对待奴仆一样”误,应为韩愈对待豪门权贵就像对待奴仆一样。)

7.翻译文中画线语句。(每小题5分,共10分)

答案:(1)韩愈自认为才华出众,而又多次遭受排挤贬官,作《进学解》来自我开导。(解析:累:多次。黜:降职、贬官。喻:开导。各1分,句意2分。)。

(2)这一议论在朝廷传播开来,因为这个原因韩愈改任太子右庶子。

(解析:状语后置句:喧于朝列。坐:因为。是:代词,这个原因。各1分,句意2分)

【译文】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亲名叫韩仲卿,没有什么名声地位。韩愈三岁时丧父,寄养在堂兄家中。韩愈自认为是孤儿,所以从小就刻苦学习儒家经典,不需要别人奖励督促。等到应举进士科,文章投送到公卿中间,前任宰相郑余庆很是为他宣扬美名,由此在当代知名。随即韩愈考中进士科。

宰相董晋出京镇守大梁,征召韩愈到幕府任巡官。董晋幕府撤除后,徐州张建封又请他到自己幕府充当宾客佐僚。韩愈说话直率,无所回避,操行直正,不擅长应付世务。后调任四门博士,转任监察御史。德宗晚年,一些部门随意发布政令,宰相不能独立掌管机务。宫市的宦官到民间强买物品的弊端,谏官议论过而德宗不听。韩愈也曾递上数千字的奏章极力劝谏,皇帝不但不听从,还发怒把他贬为连州阳山令,后改任江陵府掾曹。

韩愈自认为才华出众,而又多次遭受排挤贬官,作《进学解》来自己开导自己。宰相看了这篇文章后同情他,认为他有修史才能,便改任他为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编写史书)。过了一年,转任考功郎中、知制诰,拜授中书舍人。不久有不喜欢韩愈的人,搜集他过去的事情,说他以前降职任江陵府掾曹时,荆南节度使裴均待他优厚,裴均的儿子裴锷平庸粗鄙,最近裴锷回家看望父亲,韩愈写序为其饯行,在序中称呼裴均的字。这一议论在朝廷传播开来,因为这个原因韩愈改任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相裴度任淮西宣慰处置使,兼任彰义军节度使,他上奏请韩愈任行军司马。淮西和蔡平定之后,十二月韩愈随裴度返回朝廷,因立功授任刑部侍郎,宪宗还下诏命韩愈编写《平淮西碑文》,韩愈在碑文中较多记述了裴度的事迹,而就当时首先进入蔡州活捉吴元济一事而言,李愬功劳为第一,所以李愬对碑文不服。李愬的妻子经常出入宫中,借机向皇帝诉说碑文失实,宪宗便下诏叫人磨掉韩愈写的碑文,并命令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写碑文并刊刻碑上。

凤翔法门寺有座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的一节手指骨,可以书写经文传布佛法,三十年开启一次,塔开时便年丰人泰。元和十四年(819)正月,圣上命中使杜英奇带领宫女三十人,手持香料鲜花,前往临皋驿迎接佛骨。从光顺门进入皇宫,留在宫中三日,然后送往各寺。王侯公卿士大夫及平民百姓,人人奔走迎送,施舍钱财,唯恐落在他人之后。百姓中有人不惜耗尽家产、灼烧头顶和手臂以求供养佛骨。韩愈向来不喜欢敬佛之事,便上疏劝谏这件事。

韩愈性情宽宏通达,和别人交往,无论人家荣辱沉浮他都不改变态度。年轻时和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关系友好,孟郊、张籍名声和地位还不显达时,韩愈不避寒暑,在公卿间称赞推荐他们,结果张籍终于考中进士科,仕宦之途顺利。后来韩愈虽然显贵,但每遇公事之暇,就和他们交谈会餐,论文赋诗,和昔日一样。然而他对待诸权门豪士,就像对待奴仆一样,瞪着眼睛不予理睬。他还颇能奖掖鼓励后辈,招入家中的十有六七人,即使连自己的早饭都供不上了,也和颜悦色地不在意。他总是把振兴名教和弘奖仁义作为自己的职责,经他资助出嫁的内外亲戚及朋友的孤女多达十人。

长庆(穆宗年号)四年十二月韩愈去世,死时五十七岁,朝廷追赠韩愈礼部尚书的官职,谥号为“文"。第十周《师说》导纲一

班级:姓名:小组:

【学习目标】

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学习课文第一段,记背重点文言字词及特殊句式。

归纳概括文段主要内容,理解韩愈提出的教师职责及择师理念。

【重、难点】

记背《师说》第一段中出现的重点文言字词及特殊句式。

理解韩愈提出的教师职责以及“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择师理念。

【导学流程】

一、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中唐著名文学家、哲学家。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死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推崇儒道,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俪文风,提出“文以载道”“唯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主张。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

*古文运动:指唐代中期及宋朝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所谓“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指的是先秦和汉朝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所谓“骈文”,是指六朝以来讲究排偶、辞藻、音律、典故的文体。古文运动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诸子、史传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

2.创作背景:

自魏晋南北朝时期以来,门阀士族把持官吏选拔之权,上层士族子弟无论德、行、学问如何,均能为官。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这种风气在韩愈所处时代有增无减,渐趋恶劣。上层“士大夫之族”自己不从师学习,也反对像韩愈那样公然为人师的人,还对别人的从师学习“群聚而笑之"。韩愈当时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就是在全国性的学府中担任一门课的教授。他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因而写下此文,借勉励学生李蟠来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陋习,详尽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途径,表现出他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3.文体常识:

“说"是古代用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往往是借一件事情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篇幅一般不长。“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比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如“马说”即“说马”,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谈谈千里马”或“谈谈千里马的问题”,“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谈谈关于从师的道理”。

二、基础感知

1.正字音

无长无少(zhang)句读(dou)或不焉(fou)近谀(yu)欤(yu)

郯(tan)子苌弘(chang)老聃(dan)蟠(pan)经传(zhuan)贻(yi)

结合课本注释翻译第一段,然后关上课本写出加点字词含义及划线句的特殊句式。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①。人非生而知之者②,孰能无惑?

句式①:____________句式②:

“学者"古义:___今义: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所以”古义:___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④,吾从而师之;

句式③:____________句式④:

“从而"古义:___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⑤。

“无“古义:_________今义:没有;古义:

句式⑤:

三、文段理解

1.《师说》第一段点明了教师的职责和择师的态度与标准,提出中心论点:“_________”

2.请为《师说》第一段划分层次,并归纳出每层的主要内容?

如何理解“传道"受业”“解惑"三者的关系?

作者在《师说》第一段中提出了怎样的择师标准?联系本文的写作背景,谈谈你对这种择师标准的理解。

四、问题探究

学完本节课,你还有什么疑惑?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