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区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分析_第1页
生态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区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分析_第2页
生态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区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分析_第3页
生态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区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分析_第4页
生态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区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态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区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分析1.1项目区生态环境概况项目区西北侧为S305省道,东北距县城9km,东靠西淝河,海线拔高程在25~31米,因内含蝴蝶泉水面,总体地势起伏不大,总体呈现四周高中间低地势,基地现状主要为自然村落和农田;项目区内有部分小树林,植被覆盖一般。项目区生态系统除河道外,基本为人工生态系统,在人工生态系统中,以人工植被分布最广。植被有草、灌木为主,有竹子、狗牙根、结缕草、白茅、菊花、车前等。拟建项目区动物的现存量很少,水生生物种类繁多,主要有鲫鱼、鲤鱼、螃蟹、武昌鱼、青虾、黄鳝、甲鱼、草鱼、鲢鱼等,但凡在淮河流域中下游水域所产的鱼种和内河、湖泊的品种,大多都有养殖,种类约有二、三十种。项目区生态环境现状见下图。蝴蝶泉西淝河植被现状植被现状1.2周围水系情况本项目东临西淝河,项目区内有蝴蝶泉。1、蝴蝶泉位于阜蒙河与西淝河交汇处,方圆800余亩,原为一片低洼荒滩地,后形成水面,现状水域形似蝴蝶,水资源丰富,且水质条件较好。周边是农田,稻田水乡,风光旖旎。2、西淝河项目东临西淝河。西淝河,古称“夏水”,全长265公里,某县境内83公里,自西北而东南蜿蜒穿过县境中部。是安徽省境内唯一一条无污染的天然河流。西淝河是流经某境内的一条古老而悠久的河流。据《水经注》记载,古时西淝河称“夏水”,明朝时更名为西淝河。西淝河源头在今河南省太康县马场集,流经淮北平原注入淮河,西淝河水质清纯,鱼虾肥美。水产养殖已成为这里的支柱产业,西淝河两岸,密布的鱼网随处可见。西淝河的鲤鱼,大闸蟹远近闻名,受到海内外客商的青睐。项目所在地马店孜镇被省旅游局命名为全省旅游乡镇,处于西淝河美好乡村示范带体系中。1.3土地利用现状及地质条件项目征地为永久征地,征地范围内为道路、农田、村庄、河流、企业等用地,占用土地为152.57万平方米,项目用地范围内为居民点、人工林、农田及河滩地等。项目区由于受河流蜿蜒切割变迁形成平原中岗、坡、碟形洼地相间分布,具有“大平小不平”的地貌牲,土壤主要是砂礓黑土,其次是潮土、棕壤土类,并有少量石灰土分布。土地种用现状图见下图。图1土地利用现状图1.4水土流失现状项目区地貌分布为平原地貌。项目地为硬化路面或被人工或次生植被覆盖,裸露地表极少,雨季水流侵蚀而流走的土壤去向明确,水土流失轻微。项目建设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旱地、池塘、小路、林地、村庄等,水土流失以水蚀为主,该区水土流失比较轻微,拟建项目所在地区属于淮北冲击平原河间地块,区域内绝大部分都处于微度侵蚀区,当地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在200~400t/km2·a。1.5生态环境影响分析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园区内构筑物的建设,地基的开挖和园林建设将会地原始地貌造成改变,扰动原土层结构,造成土层松动,使地表土壤抗冲刷能力降低,为水土流失的加剧创造了条件。由于本项目涉及到范围广,在施工过程中料场、预制构件将临时占地,在施工、材料运输等过程中,如果不采取防尘措施,将会产生较大的粉尘和扬尘污染,粉尘和扬尘污染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随着施工期结束而消失。施工采取洒水、遮盖及大风天气停止施工等防尘措施,粉尘影响和污染程度会明显减轻,采取必要的防尘措施后,一般不会造成项目区周围的生态影响产生明显不利影响。1.6对文物古迹影响及保护措施某县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本项目所占用的区域目前未发现文物古迹,为防止本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未发现的文物古迹造成破坏,本环评建议施工方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要求,对发现的文物进行保护,即施工过程中一旦发现文物,应立即停止施工,保护现场,报告当地文物保护部门,由文物保护部门按照国家有关文物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处理。1.7水土流失影响分析水土流失的发生与气候、地形、土壤种类、植被、覆盖及降雨等都有很大的关系,人类不合理利用土壤、破坏植被则是水土流失发生的主要原因。1.7.1水土流失的危害项目在建设过程中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地表扰动,如果忽视水土保持工作,在毫无约束的条件下随意破坏地貌、植被,很容易引发水土流失,随之产生河道淤积、下水道堵塞等问题,从而增加城市防洪压力,破坏城市基础设施,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环境质量构成严重威胁。水土流失的发生不仅使生态环境恶化,而且还会降低土地生产力,从而制约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导致了流失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降低。道路沿线水土流失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破坏土地资源,降低土壤养分;2、淤积河道、塘库、缩短工程寿命;3、破坏生态环境、水旱灾害频繁。1.7.2水土流失因素分析项目建设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旱地、池塘、田间小路等,水土流失以水蚀为主,该区水土流失比较轻微,拟建项目所在地区属于平原地区,区域内绝大部分都处于微度侵蚀区,当地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在200~400t/km2·a。经类比,本评价原地貌侵蚀模数取260t/km2·a。在本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一方面破坏原有土地的水土保持植被,另一方面在施工过程中,地表裸露后被雨水冲刷将造成水土流失。产生水土流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施工时破坏植被产生水土流失;(2)基础开挖、破坏路面产生水土流失;(3)工程取、弃土处置不当产生水土流失;(4)工程防护措施不当易发生水土流失。因此,施工期的水土流失原因主要是施工期取土、填土、挖土和堆土场地的表土较为疏松,降雨期间很容易使松散的表土随雨水径流流失,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当地的水土流失。营运期水土流失量将有所减少,原因是道路营运后,一些植被得到恢复,防治水土流失措施也得到落实。1.7.3水土流失量预测评价(1)预测方法根据项目区域土壤侵蚀的背景资料和工程建设特点,项目区域水土流失主要为水力侵蚀,水土流失预测将采用专家预测和经验公式法,要确定原土地利用条件下的水土流失背景值;另一方面要通过相关的调查、分析,确定施工期和营运期再塑地貌的土壤侵蚀,按照计算公式如下:W=F×A×P×T式中:W—某一施工区水土流失量(t);F—加速侵蚀面积(km2);A—加速侵蚀系数,本工程A值取0.65~2.0;P—原生地貌土壤侵蚀模数(t/km2·a);T—侵蚀时间(a)。由于所在地区属平原地区,当地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在200~400t/(km2·a),经综合考虑,本评价取260t/(km2·a)。在地表开挖与回填期间,其土壤松散系数不一,密实结构发生变化,渣体的凝聚力、粘度、内摩擦角等都会发生很大变化,抗风化和冲蚀能力明显下降,侵蚀强度一般较原来增大4~9倍,侵蚀模数也相应增大4~9倍不等。本项目的建设期为5年,但由于园区为分段建设,时间大多在1年内完成,而且道路、园区主体建筑及其配套设施建设与绿化及水土保持是同步进行的,因此侵蚀时间按1年计算。工程施工期扰动地表水土流失量预测结果见表9-1,恢复期水土流失预测结果见表9-2。表9-1施工期扰动地表水土流失量预测结果施工断面侵蚀面积(×104m2)侵蚀模数[t/(km2·a)]原生水土流失(t/a)侵蚀系数(Bi)流失量(t/a)新增流失量(t)休闲接待区47.45260123.45617.0493.6田园游乐区31.1326080.95404.5323.6创意农业区63.04260163.95811.5655.6生态宜居区10.9526028.55142.5114.0合计152.57—396.7—1848.51451.8表9-2恢复期水土流失量预测结果项目名称产生水土流失面积(hm2)第一年第二年水土第三年水土建设前后水土流失量增加(t)侵蚀模数(t/km2·a)流失量(t)侵蚀模数(t/km2·a)流失量(t)侵蚀模数(t/km·a)流失量(t)园林绿地23.111000231.1500115.620046.2-1058.9由上表可知:拟建项目可能产生加速侵蚀的面积达152.57万平方米,预测期内的水土流失总量为1848.5吨,新增流失量为1451.8吨,局部侵蚀模数将可基本维持原来的微度范围内,局部路段侵蚀模数将由原来的微度侵蚀转变为轻度侵蚀。施工环节中水流失量最大的是路基施工控测的重点区域。采取绿化等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后,可有效减轻水土流失现象,第一年可能发生的水土流失量为231.1t/a,第二年为115.6t/a,第三年为46.2t/a。(2)预测结果水土流失评价标准执行水利部《土壤侵蚀强度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评价标准见表9-3。表9-3土壤侵蚀强度分类分级标准级别平均侵蚀模数[t/(km2·a)]微度侵蚀<200,500,1000轻度侵蚀200,500,1000-2500中度侵蚀2500-5000强度侵蚀5000-8000极强度侵蚀8000-15000剧烈侵蚀>15000根据表9-1表9-2水土流失量预测结果,对照土壤侵蚀强度分类分级标准可知,各项工程施工过程中在未采取水土保持措施时,土壤侵蚀模数为2500~5000t/(km2·a),属于中度侵蚀,因此,施工过程中必须对工程施工导致的水土流失足够重视。道路的建设都是沥青地面,彻底杜绝了水土流失,存在水土流失的地方只有绿化区域,随着绿化草皮、植物的成活土壤侵蚀模数可降低到微度侵蚀,评价区的水土流失由项目建设前的轻度侵蚀变为微度侵蚀,建设前后整个评价区年水土流失量比现状减少了1058.9t。1.7.4水土保持措施针对本项目建设涉及面积“广”、周期“长”的特点,新增水土流失的防治以项目建设施工区及临时堆渣场为重点防治区域,采用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形成完整的防治体系。为了减缓水土流失的发生,该计划应包括以下一些重点:①尽量缩短施工时间,工程的临时占地尽可能不要占用原有绿地,施工结束后,尽快恢复原状。占有绿地的,必须重新植树种草,确保绿地面积不受损失。②施工单位应随时与气象部门联系,事先了解降雨时间和特点,以便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③施工时要随时保持施工现场排水设施的畅通,地质不良地段的驳岸、护岸的施工应尽量避开雨季。④雨季填筑护岸等土方时,应随挖、随运、随填、随压,以保证驳岸、护岸等填挖土方质量。雨前和收工前将铺填的松土碾压密实,不致积水。⑤当暴雨来临时应使用一些防护物,如使用草席等进行覆盖,同时每隔一定距离设置沉沙池,这两项措施同时实施的效果相当好。⑥在堆场及灰土拌和场等周围,应设土工布围栏,以减少建材随雨水流失造成环境影响。⑦护坡基面要及时平整、夯实,减少水土流失量。1.8景观生态评价景观是进入人们视觉的外部环境的综合反映。景观环境是城市中相对稳定的构成要素,包括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具有固定的或相对固定的形态特点,比如自然的山脉、河道、树木、人工的建筑、建筑小品和道路、桥梁等城市设施。项目拟建区属于受人为干扰严重的城市生态系统,它是一种人为干预下“驯化”而成的生态系统,其结构和运行即服从一般生态系统的某些普遍规律,又受到社会、经济、技术因素不断变化的影响。本区域的生态系统主要特点如下:它是一种半自然的人工生态系统、区域生物多样性趋于均化、具有高度的变动性和高度的系统开放性。拟建项目区属于城市近郊,虽然受人为干扰很大,但是它是城市所在区域不可多得的初级生产者,它的存在对于调节小范围内的气候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1.8.1项目景观生态特征体现本土文化特色,与地域性气候特征相附等,充分利用当地乡土植物和乡土材料,打造滨水景观;在景观设计中加入体验成分,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多应用动态景观,倡导与自然生态的和谐,维护自然界本身的缓冲和调节功能,充分利用水景和绿地,通过人工湖和水岛,形成湿地休闲景观。1.8.2景观布局场地根据地形变化按照“一环四核多节点”进行景观片区设计。“一环”----将主要休闲游憩景点及水景观交融在一起,贯穿于整个地块。“四核心”----滨水景观核、湿地景观核、田园景观核、养生宜居社区景观核。1.8.2.1植物景观布局局部区域,与项目和分区景观打造相结合,确定观赏树种和花木品种,构成乔木、低矮灌木和攀藤植物相互配搭的立体绿化格局.1.8.2.2绿地景观布局绿地景观由公园绿地、公共设施绿地、道路绿地、居住用地绿地四部分组成。通过道路绿地将公园绿地、公共设施绿地、居住用地绿地连为一体。区内树种以乡土树种为主,辅以外来驯化成功的树种,以尽快形成绿化景观。项目建成后的景观效果见图9-1。图9-2建成后的景观效果图1.8.3景观生态评价1.8.3.1景观评价内容景观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是以项目建设引起的景观变化为对象,视项目评价区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综合体,预测项目建设对其影响程度、造成的内部格局的变化。主要包括:(1)建设项目对主要景观因素构成变化的影响程度,以及由此引起的区域景观变化的程度;(2)观察点变化的程度,以及该观察点视野范围内景观状况的变化;(3)评价区内主要的景观要素是否受到项目建设的干扰和破坏,受到的干扰或破坏程度;(4)评价区内各景观要素构成格局在项目建设前后的变化情况。城市景观生态影响预测实质上是对城市环境景观的美学评价。本次评价就本项目的建设使该区域地形、地貌、地表植被的改变、项目区及其配套设施的设置造成评价区景观变化的行为和要素,本次评价按目前国内外通常选择的项目,分析项目建设对区域未来环境景观可能产生的影响,为对项目区进行景观评价提供基础资料。评价选取19个指标,对景观要素变化趋势进行分析,详见表9-4。表9-4景观要素变化趋势一览序号景观质量评价因素变化趋势1植被与建筑物的协调性增强2单个景观设计与整体景观的协调性增强3自然要素及构成景观的其它要素的丰富程度提高4事物尺度(体量)及色彩协调性增强5有没有障碍视觉的要素存在6建筑物、桥梁、栅拦、墙壁、门窗的状态变好7景观同化建筑物的能力变弱8线要素与景观的关系协调9无阻碍的自然地形的优越性及其质量减弱10田地和植被的规律性变差11地形与植被的显著对称性变弱12吸引对空间感兴趣的方法和多样性增强13全景眺望的质量提高14评价区植被的状态面积减少、品种承单一化15保护蝴蝶泉水体的明确性增强16周围的水土流失情况变好17大气及声环境质量变差18绿地系统完善1.8.3.2景观空间结构分析景观生态系统是由空间结构、功能等高度异质性的各景观类型所构成的相互作用的系统。景观是由相互作用的斑块或生态系统组成,以相似形式重复出现的具有高度异质性的生态单位。景观结构是景观生态系统中大小、形状和功能不一的景观要素在空间分布关系。工程建设前,项目区主要景观结构由自然水体、荒地、林地、道路等景观拼块类型。项目建成后,该区的景观结构发生了一定变化,但景观结构仍以由水体、旱地、绿地、居住、商业等主要景观拼块组成,本项目对水域地恢复面积22.58公顷;绿地恢复23.11公顷;农田恢复48.01公顷。同时还相应道路、人工建筑物等拼块类型。该项目建成以后,上述状况有了一定的变化,林草地和水系优势度值明显上升降,道路、人工建筑等拼块的优势度值略有提高,林草地、农田和水系仍然是工程建成以后景观的模地,这三类对生态环境有利的拼块类型总面积为93.7ha,连通程度较好,是生态环境质量的决定性组分,园区生态环境质量仍属较好范畴。1.8.3.3景观生态稳定性分析景观生态的稳定性类型是由具有较高生物量和生命周期较长的物种(如树木)起决定作用的高亚稳定性类型组成的。(1)景观的恢复能力的分析由于该区气候温和、雨量较充沛、阳光充足。水生植物野菱、眼子菜、菹草、菰、菖蒲莲等,杨树、水杉等都具有较强的生长能力,而在游览活动区和管理服务区土层条件较好,适合乔木、灌木和草坪的生长,一般在几年内就可以形成较为稳定的次生地带性植被群落,可见,该区的景观生态恢复能力是较强的。(2)物种的流动性分析项目建成后,项目区内道路以旅游步道为主,但其两侧均没有相应的绿化设计,从整体生态功能的协调性方面存在着一定缺陷。随着园区旅游开发强度的加大,区域内人类干扰程度增加,道路绿化起到与周边良好自然景观组分的连接作用,利于物种的交流并保持区域内生物组分的平衡。因此,建议项目区旅游步道增加一定的道路绿化措施,一方面增加园区的绿化美化,另一方面更为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3)景观的组织开放性分析景观是一个开放系统,不断地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物种的交换,这种开放性可以增加景观组织的抵抗力和恢复力。随着该项目的开发建设,由于受人类干扰的程度增强,同时周边缺乏与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