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几个问题(全文)_第1页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几个问题(全文)_第2页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几个问题(全文)_第3页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几个问题(全文)_第4页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几个问题(全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下载后可编辑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几个问题(全文)什么是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其治疗原理和方法是怎样的?

通常所说的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在医学专业上称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以下简称冠脉介入治疗。包括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激光血管成形术等技术。

国际上于1977年首先将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应用于临床。我国在1984年开始进行第一例PT-CA。20余年来,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由于其简便、安全、无痛苦、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已经成为广大冠心病患者乐于接受的治疗技术。

PTCA技术是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基本技术,是指用经皮穿刺的方法(穿刺大腿窝部的股动脉或手腕部的桡动脉部位),将带有球囊的扩张管插入到冠状动脉狭窄部位,然后充气加压,使球囊扩张,通过对冠状动脉壁上粥样斑块的机械挤压及牵张作用,减少血管狭窄的程度,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局部心肌血液供应,从而使心肌缺血引起的各种症状,如胸痛和/或胸闷减轻或消失,达到治疗的目的。

PTCA术后,少部分患者被扩张的冠脉血管因各种原因(血管弹性回缩、血管内膜增生、血栓形成等)致血管重新发生狭窄(称再狭窄),从而导致胸痛和/或胸闷症状再出现。为减少PTCA术后再狭窄及一些并发症的发生,在狭窄血管被扩张后,于被扩张的血管部位再放置一个支架。支架多是由合金制成的非常精细的呈网状管柱样的形状。支架大小的选择,主要是根据狭窄病变血管段的直径及其狭窄病变的长度而决定的(如选择一个直径为3毫米,长度为20毫米的支架等)。近些年来,由于冠脉介入治疗的设备条件日趋改善,性能良好的新器材(如支架)等大量问世及医生操作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一些冠脉狭窄病变在情况允许的情况下,可不预先扩张狭窄病变段血管,而直接把支架放置到狭窄血管部位,即所谓的“直接支架”置入技术。需要指出的是,支架植入术后,仍有少数患者在支架植入部位发生再狭窄(支架内狭窄)。为此,近些年来研制出“药物涂层支架”(或称“药物洗脱支架”,DES)。该类支架的表面涂有一种特殊药物,可防止或减少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目前,临床研究认为,药物涂层支架对于多支冠脉血管病变,其效果显著优于普通的金属支架(即“裸支架”)。由于药物涂层支架价格较为昂贵,因此,对于冠脉多支血管病变患者,尤其是比较复杂的病变,且病变数目在3-4个以上,究竟采用“冠脉支架植入术”或选择“冠脉搭桥术”(CABG),要认真权衡费用/效益比后再作决定较为合适。

哪些冠心病患者适宜于介入治疗?哪些不适宜于介入治疗?

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往往涉及到“急性冠脉综合征”(简称ACS)这一概念。临床上把不稳定心绞痛、无Q波心肌梗死和Q波心肌梗死合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因为它们共同具有发病急骤、病情危重且有相同的病理基础(冠状动脉内不稳定斑块破裂并血栓形成)。简单的说,“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适应症。但由于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不同,还要有所区分和选择。

1.各种类型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该类患者临床上有中度或重度心绞痛发作,工作及生活受限制,特别是安静状态下或夜间也常发作,药物治疗效果不好。

2.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起病急骤、病情变化多端而且需及时、正确处理的急症。急性心肌梗死是否需要作介入治疗,除取决于患者的病情以外,还要根据发病时间、就诊医院设备条件和开展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技术水平情况而决定。

(1)发病(发生胸痛后)6~12小时以内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一般认为在这个“时间窗口”内作所谓的“急诊冠心病介入治疗”(可直接作PCI),可把已闭塞的冠状动脉“打通”,恢复其缺血、损伤的心肌的血液供应,抢救濒临坏死的缺血损伤心肌,对稳定病情、减少并发症和改善预后都起到很好的作用。很多研究报告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诊PCI治疗,疗效显著好于通常所用的“静脉溶栓疗法”。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对于有些心肌梗死面积较大,尤其合并心源性休克的危重患者,为了抢救患者的生命,在具备各种条件时,也是进行急诊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适应症。

(2)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失败的患者。该类患者由于“溶栓疗法”失败(或者说不成功),因此仍有明显胸痛或有反复的心肌缺血表现(如心电图显示抬高的ST段无显著回落,心功能状态不好甚至有心源性休克等),提示闭塞的血管未通或者有再梗死发生。对此类患者可进行所谓的“补救性PCI”治疗(溶栓失败后48-72小时可常规进行)。

(3)急性期后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这类患者多指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2周~1个月甚至是3个月之内的患者。如果在这一时期内经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梗死区相关动脉闭塞或严重狭窄,特别有心肌缺血相关征象者,进行PCI治疗对于预防梗死区扩张与膨胀、心室重塑和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都是有益的,也有利于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长期预后。

(4)近些年来,有些学者提出“易化PCI”的概念。即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联合应用“静脉溶栓疗法”和“PCI治疗”。该方法有助于充分发挥“静脉溶栓疗法”即时、易行的优点和克服血管开通不充分、不能完全达到梗死血管再通的缺点。同时,也有助于发挥PCI治疗“机械血管开通”、进行有效再灌注的优势,克服其有可能发生的梗死血管“无复流现象”的局限性。目前,有关易化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方法有待积累更多的经验。

(5)作过PCI治疗或冠状动脉搭桥的患者,如果出现再狭窄病变,临床上就会有相应的表现,对这类患者也可进行PCI治疗。

冠心病的类型较多,其临床表现形式也各式各样。因此,不是所有被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都适宜作介入治疗。例如,有些冠心病患者临床症状较轻,其冠脉造影显示的冠脉病变也不甚严重(狭窄小于70%);还有些冠心病患者心功能很差(有明显心衰症状)或者合并有较复杂的心律失常,或者冠脉造影显示冠脉有复杂、严重甚至是多血管弥漫性病变。这些患者需权衡介入治疗的利弊,不一定都适宜于作介入治疗。或选择药物治疗,或选择外科搭桥,均需深思熟虑,慎重处理。

介入治疗是否为冠心病的病因性根本治疗?其治疗的目的是什么?是否有风险性?

介入治疗不属于冠心病的病因性根本治疗,仅属于冠心病整体治疗环节(或综合性治疗)中的一部分,其治疗的目的是缓解和消除症状,减少患者痛苦,改善患者预后。例如,对于心绞痛患者,介入治疗确实可消除或明显减轻心绞痛症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

治疗也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和减少并发症。但是,如果忽视或不加强调脂、抗凝、抗血小板及保护心肌等治疗措施,有可能在其它未作介入治疗的血管部位,甚至在已作介入治疗(植入支架)的血管部位发生新的血管病变,仍然可以导致心绞痛复发或/和再次发生心肌梗死。因此说,冠脉介入治疗不是一种一劳永逸的治疗方法,对这一点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冠心病介入治疗,总的来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绝不等于没有风险。介入治疗过程及其术后会发生诸如:血管内膜撕裂、血管痉挛、血栓形成、造影剂过敏、各种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甚至会发生威胁到生命的并发症。尽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很低,但仍需保持警惕,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冠心病介入治疗应注意哪些事项?

1.作冠心病介入治疗前,必须先做冠状动脉造影,即应用心导管技术,把造影导管放置到冠状动脉开口部位,再把造影剂直接注入冠状动脉内,从而非常清楚地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的部位、程度、性质等方面的情况。根据这些情况再选择治疗的方法(药物治疗、冠脉介入治疗或者是外科冠脉搭桥治疗)。目前,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可靠方法,以往称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2.作冠心病介入治疗前,均应按照医生的要求服一些必要的药物,如抗血小板药物(常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噻氯吡啶等)、抗心绞痛药物(如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和钙拮抗剂等)。其目的是稳定病情,减少或避免术中和术后缺血性并发症,增加冠脉介入治疗的安全性。

3.冠心病介入治疗后,特别是植入冠脉支架的患者,应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以预防再狭窄的发生。此外,还要根据医生的要求,决定是否服用或怎样服用抗心绞痛之类的药物。

4.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加强术后的随访工作也十分重要。

(1)加强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控制,包括控制血压、治疗糖尿病、戒烟、规律锻炼、体重不要超重,特别要注意合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