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专题点拨_第1页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专题点拨_第2页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专题点拨_第3页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专题点拨_第4页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专题点拨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下载后可编辑“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专题点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地理学核心理论之一,是对高中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是正确处理人地关系的基础。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联系、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地表景观特征是高考重点内容。考查形式多以图表来呈现相关地理信息;考查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及特点。在2022年的高考中,对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考查仍然是重点,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考查,依然会侧重于运用整体性规律来分析各自然要素之间的动态联系。在考查形式上,可能会出现形式新颖、信息丰富的示意图、坐标图,对读图能力要求较高。

一、考点点击

1.考点解读

考点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图解生物进化对环境变迁及环境变迁后对生物灭绝的影响(图1)

以某自然地理要素(生物)为例说明其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生物循环对三大圈层的改造作用)

植物光合作用的意义: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光合作用方程式如下。

大气圈:改变大气成分(使原始大气成为以氮气和氧气为主的现代大气)。

水圈:新陈代谢作用吸收一些化学分子,并转化为另一些化学分子参与水循环,改造陆地的水分状况。

岩石圈:加快岩石的风化;参与沉积岩的形成;促进土壤的形成。

绿色植物在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如山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干旱地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城市——吸烟除尘,净化空气,减弱噪声,美化环境。

生物循环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生物循环。绿色植物有选择地吸收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养分元素,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再归还给地表。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图2)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

平衡功能:自然地理各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即相互作用),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这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

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所以,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考点2: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图3)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及其原理的分析,关键是对自然地理环境组成要素(地貌、大气、水文、生物、土壤)的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组成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不断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从而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考点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表3)

2.高频考点

预测趋势

从形式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有,多以区域图为背景材料,考查区域中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从内容看,注重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以及不同区域的差异。

从能力看,注重考查综合能力、空间思维想象能力。

本部分内容考查,侧重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这是我国在不断发展中的重要课题之一;考查中主要从区域差异入手,分析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空间差异。当今社会众多的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如水土流失、荒漠化、资源浪费和枯竭等都是忽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今后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考查可能会进一步加强。

结合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分析

组成的整体性:即各组成要素是整体的一部分,而非孤立存在的。

影响的整体性:掌握各要素间的相互影响是理解的关键。结合实例分析如表4。

变化的整体性:①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制约,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如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滥伐森林会引起整个生态环境失调(图4);②不同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它区域。例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影响(图5)。

主要陆地自然带

(1)自然带是在气候、水文、地貌、生物等地理环境各要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植物是自然带最明显的标志,自然带的名称多用植物名称命名,因而有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热带荒漠带—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荒漠等,注意区分热带雨林带与热带雨林的差别,不要将二者混淆。

(2)应注意几种特殊情况。①气候类型不同、自然带相同——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均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②气候类型相同、自然带不同——热带季风气候区,迎风坡为热带季雨林带,背风坡为热带草原带;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根据水分多少,又分为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图6)

二、知识网络

1.知识图解(图7)

2.知识拓展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地域差异规律与我国三大自然区及其内部差异的有机结合

在东部季风区,热量条件的变化是造成南北差异的主要原因。其次,在本区北部地区,由于山地的阻挡、距海远近等条件的影响,水分条件的差异也是形成区域内部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分条件从东到西随距太平洋距离的增加而减少,这是该地区域分异的主要原因。

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分异是由于本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加上北部山地呈东西走向,东南部山地呈南北走向,受印度洋和太平洋暖温气流的影响,青藏高原有东南暖湿、西北寒冷干旱的地域分异,这是青藏高原大致的水平地域分异;受地势高低不同的影响,山地自然景观随海拔的升高而发生明显的变化,即形成垂直地域分异。

图形记忆自然带和气候类型的分布(以北半球为例,如图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