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1页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2页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3页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4页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编码及课程名称课程编码:

1336111314课程名称:运动生理学

SportsPhysiology二、学时及学分总学时数:72

讲授学时:60

实验学时:12

学分:4

三、适用专业级开设学期

适用专业:体育教育专业(本科)

开课学期:第四学期四、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课程类型:必修课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学科基础平台课程,专业必修课。《运动生理学》是体育专业九门主干课程之一,介绍了人体各器官系统的生理功能及运动影响下各器官系统的生理功能的变化,不但具有较强的思想性、科学性和系统性,而且突出了体育专业的特点及应用方向。主要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正常人体各器官的生理功能活动规律及其调节机理;掌握体育锻炼对机体各器官系统功能的影响及基本机理;掌握体育教学、体育锻炼及课余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原理以及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价方法,并初步用于指导和评价体育实践教学。主要任务:在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上,揭示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理,阐明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运动健身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指导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程度的人群进行科学的运动锻炼,以达到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增强全民体质、延缓衰老、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目的。五、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以2013年修订的《黄淮学院2013年体育教育本科培养方案》为依据,注重教学方法创新,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以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为辅,在任务、内容、重点、难点、阶段进度要求的前提下,提倡教师采用多种教法手段,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自学与授课相结合,采用答疑、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加强师生的互动性。讲授课,切实作到以素质教育为方向,既重视知识传授,又重视能力培养;讨论课强调创见和解惑。利用实践教学(实验课)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并学习实验设计的基本技能和分析能力。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共2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运动生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发展,掌握生命的基本特征、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方式。(二)教学内容1.1生命的基本特征1.1.1新陈代谢1.1.2兴奋性1.1.3应激性1.1.4适应性1.1.5生殖1.2

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1.2.1神经调节1.2.3体液调节1.2.4自身调节1.2.5生物节律﹡1.3人体生理机能调节的控制1.3.1非自动控制系统1.3.2反馈控制系统1.3.3前馈控制系统1.4运动生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4.1研究水平1.4.2研究方法﹡1.5

运动生理学的历史与研究现状1.5.1运动生理学的历史1.5.2前运动生理学的几个研究热点﹡1.6运动生理学的发展趋势(三)重点与难点重点:生命的基本特征和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难点:人体生理机能调节的控制。第二章骨骼肌机能(共6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生命的基本特征、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了解运动生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使学生掌握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和产生原理;神经冲动传导和兴奋由神经向肌肉的传递过程;骨骼肌收缩的滑行学说和肌肉收缩和放松的过程;了解肌纤维类型和运动。(二)教学内容2.1

肌纤维的结构2.1.1肌原纤维和肌小节2.1.2肌管系统2.1.3肌丝的分子组成2.2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2.2.1静息电位2.2.2动作电位2.2.3动作电位的传导2.2.4细胞间的兴奋传递(神经-肌肉接点处兴奋的传递)2.2.5肌电2.3

肌纤维的收缩过程2.3.1肌丝滑行学说2.3.2肌纤维收缩的分子机制2.3.3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耦联机制2.4

骨骼肌特性(物理特性和生理特性)2.5

肌肉收缩2.5.1骨骼肌的收缩形式2.5.2骨骼肌收缩的力学表现2.5.3运动单位的动员2.6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2.6.1肌纤维类型的划分2.6.2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形态、机能及代谢特征2.6.3运动时不同类型运动单位的动员2.6.4肌纤维类型与运动项目2.6.5训练对肌纤维的影响﹡2.7

肌电的研究与应用(三)重点与难点重点:1.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2.兴奋由神经向肌肉的传递过程。3.骨骼肌收缩的滑行学说。难点:1.动作电位产生原理。2.兴奋由神经向肌肉的传递过程。3.骨骼肌收缩的滑行学说和肌肉收缩兴奋-收缩耦联过程。第三章血液(共4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使学生掌握体液、内环境、血液机能;血浆的理化特性和血细胞数量和机能,了解运动对血液系统的影响。(二)教学内容3.1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3.1.1血液的组成3.1.2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生物学意义3.1.3血液的功能3.1.4血液的理化特性3.2运动对血液的影响3.2.1

运动对血量的影响3.2.2红细胞与运动﹡3.2.3白细胞与运动﹡3.2.4血小板与运动﹡3.3

运动对血液凝固和纤溶能力的影响3.3.1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3.3.2运动对血凝和纤溶能力的影响3.4运动员血液3.4.1运动员血液的概念3.4.2运动员血液特征3.4.3运动员血液的生理意义3.5血型与输血原则3.5.1血型与红细胞凝集3.5.2ABO血型3.5.3ABO血型与输血﹡3.6血液中重要指标参考价值及意义(三)重点与难点重点:1.内环境的概念和生理意义。2.

运动员血液。3.红细胞的组成和机能。难点:血浆渗透压与酸碱度。第四章循环机能(共4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使学生了解心肌的生理特性;掌握心脏泵血功能及评定、动脉血压的形成与影响因素、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和训练对心血管机能的影响。(二)教学内容4.1

循环系统概述﹡4.1.1心脏的一般结构与血液循环4.1.2各类血管结构功能特点4.2心脏生理4.2.1心肌的生理特性4.2.2

心肌的供血与能量代谢特点4.2.3心脏的泵血功能﹡1.2.4、心音与心电图4.3

血管生理4.3.1

动脉血压4.3.2动脉脉搏4.3.3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1.3.4微循环4.4心血管活动的调节4.4.1神经调节﹡4.4.2体液调节﹡4.4.3局部血流调节4.5

运动与心血管功能4.5.1运动时心血管功能的变化4.5.2

运动心脏的特点﹡4.5.3、体育运动与心血管疾病(三)重点与难点重点:1.掌握心脏泵血功能及评定。2.动脉血压的形成与影响因素。3.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和训练对心血管机能的影响。难点:1.肌的生理特性。2.心血管的神经和体液调节。3.影响心输出量和动脉血压的因素。第五章呼吸机能(共4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使学生了解呼吸运动形式、呼吸过程中肺内压和胸内压的变化;掌握肺通气功能、气体运输和呼吸运动的调节。(二)教学内容5.1

呼吸运动和肺通气功能5.1.1肺通气的动力学5.1.2肺通气的机能5.1.3

肺通气机能的指标5.2

气体交换和运输5.2.1气体交换5.2.2气体运输5.3

呼吸运动的调节5.3.1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系统5.3.2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5.3.3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5.4运动对呼吸机能的影响5.4.1运动时通气与换气机能的变化5.4.2运动时呼吸运动的调节5.4.3运动时合理的呼吸方法5.4.4

呼吸肌与运动训练(三)重点与难点重点:通气功能、气体运输和呼吸运动的调节。难点:气体运输和呼吸运动的调节。第六章物质与能量代谢(共2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使学生掌握消化与吸收的概念、消化道和消化液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掌握肌肉运动时能量供应的过程、体温调节的机制。(二)教学内容6.1

物质代谢﹡6.1.1人体主要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6.1.2主要营养物质的代谢6.2

能量代谢6.2.1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6.2.2人体运动时的能量供应与消耗﹡6.3

体温6.3.1正常人体温度6.3.2体温调节(三)重点与难点重点:1.消化液的主要成分和作用、小肠的吸收。2.三个供能系统和供能过程。难点:1.消化液的作用。2.肌肉运动时能量供应的过程。3.体温调节的机制。第七章肾脏机能(共2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使学生掌握原尿生成过程和肾脏在维持水平衡中的作用;了解尿生成过程和肾脏维持酸碱平衡中的作用。(二)教学内容7.1

肾脏的基本结构7.1.1肾单位的基本结构7.1.2肾脏的血液循环7.2

尿的生成过程7.2.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7.2.2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7.2.3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作用﹡1.2.4、尿的成分、理化性质及尿量7.3

肾脏在保持水和酸碱平衡中的作用7.3.1肾脏在保持水平衡中的作用7.3.2肾脏在调节酸碱平衡中的作用7.4

运动对肾脏机能的影响7.4.1

尿量7.4.2运动性蛋白尿7.4.3

运动性血尿﹡7.4.4

尿十项检测(三)重点与难点重点:1.原尿生成过程和肾脏在维持水平衡中的作用。2.

运动对肾脏机能的影响。难点:1.尿生成过程和肾脏维持酸碱平衡中的作用。2.排泄的概述。第八章内分泌机能(共2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使学生了解激素的一般特性和作用原理;掌握主要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和作用。(二)教学内容8.1

内分泌概述8.1.1内分泌与内分泌系统8.1.2激素与激素的分类8.1.3激素作用的一般生理作用和作用特征8.2激素作用的机制与调节8.2.1受体及作用特征8.2.2

激素作用的机制和过程8.2.3

激素分泌的调节8.3

主要内分泌腺的分泌功能8.3.1下丘脑内分泌功能8.3.2垂体的分泌功能﹡8.3.3甲状腺、甲状旁腺的内分泌功能﹡8.3.4

肾上腺的内分泌功能8.3.5胰岛的内分泌功能﹡8.3.6

性腺的内分泌功能8.3.7其它激素的生理作用﹡8.4激素分泌的调控(三)重点与难点重点:主要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和作用。难点:激素的一般特性和作用原理。第九章感觉机能(共2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使学生了解视觉的机能;掌握位觉、本体感觉的机能和作用、掌握肌紧张和牵张反射的概念和生物学意义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二)教学内容9.1

感觉机能概述9.1.1感受器、感觉器官和感觉的概念和分类﹡9.1.2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9.2视觉9.2.1眼的折光系统及调节9.2.2眼的感光机能9.2.3视觉生理与运动9.3听觉和位觉器官﹡9.3.1听觉9.3.2位觉9.4本体感觉9.4.1本体感受器的结构与机能9.4.2本体感受器在运动训练中的作用9.5

其它感觉(三)重点与难点重点:1.位觉、本体感觉的机能和作用。2.掌握肌紧张和牵张反射的概念和生物学意义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难点:1.视觉、位觉、本体感觉的机能和作用。2.肌紧张和牵张反射的概念和生物学意义。第十章神经系统机能(共2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使学生掌握突触的分类、传递过程和原理;掌握肌紧张和牵张反射的概念和生物学意义、姿势反射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二)教学内容10.1

神经系统概述10.1.1神经元与神经纤维10.1.2

神经胶质细胞10.1.3

突触10.1.4

神经递质和受体10.2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10.2.1反射的概念10.2.2反射弧10.2.3

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10.2.4

兴奋在反射中枢传播的特征10.2.5

中枢抑制10.2.6

反射活动的反馈调节﹡10.3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10.3.1

感觉信息的传入通路10.3.2

大脑皮质的感觉代表区及其分析功能﹡10.4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本能行为和情绪的调节10.4.1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10.4.2

本能行为和情绪调节﹡10.5脑的高级功能10.5.1学习和记忆10.5.2条件反射10.5.3两个信号系统的概念﹡10.6睡眠﹡10.7躯体运动的神经调控10.7.1脊髓对躯体运动的神经调控10.7.2

脑干对躯体运动的神经调控10.7.3

小脑和基底神经对躯体运动神经调控10.7.4

大脑皮质在运动调控中的作用10.7.5

躯体运动协调的神经机理﹡10.8

脑电图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三)重点与难点重点:1.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2.肌紧张和姿势反射的概念和生物学意义。3.姿势反射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难点:突触的分类、传递过程和原理。第十一章运动技能(共2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使学生了解运动技能的运动技能的分类和生理本质;掌握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的特点;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二)教学内容11.1

运动技能的基本概念和生理本质11.1.1运动技能的基本概念11.1.2

运动技能的分类11.1.3运动技能的生理本质11.2

形成运动机能的学习过程11.2.1泛化过程11.2.2分化过程11.2.3巩固过程与动作自动化11.3

影响运动技能形成与发展的因素(三)重点与难点重点: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的特点。难点:运动技能的生理本质。第十二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共4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使学生了解运动和运动后机体氧量的变化,有氧和无氧工作的原理;掌握评价有氧工作能力的指标及应用方法及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方法。(二)教学内容12.1需氧量与摄氧量概述12.1.1需氧量12.1.2摄氧量12.1.3氧亏12.1.4运动后过量氧耗12.2

有氧工作能力12.2.1最大摄氧量12.2.2乳酸阈12.2.3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12.3无氧工作能力12.3.1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基础12.3.2无氧工作能力测试与评价12.3.3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三)重点与难点重点:评价有氧工作能力的指标及应用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难点:运动和运动后机体氧量的变化、有氧和无氧工作的原理。第十三章身体素质(共4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使学生了解身体素质的概念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掌握提高身体素质指标的特点及方法。(二)教学内容13.1力量素质13.1.1决定肌肉力量的生物学因素13.1.2力量训练原则13.1.3力量训练的手段和方法13.2速度素质13.2.1速度素质的生理基础13.2.2速度素质训练13.3耐力素质13.3.1有氧耐力13.3.2无氧耐力*13.4

平衡、灵敏柔韧和协调素质13.4.1平衡素质13.4.2灵敏素质13.4.3柔韧素质13.4.4

协调素质(三)重点与难点重点:身体素质各项指标和应用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难点:影响身体素质发展因素的生理学机制。第十四章运动性疲劳(共2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使学生了解机体运动过程中运动性疲劳产生的生理学机制,使学生掌握机体运动过程中运动性疲劳的概念,理解其产生的生理学机制及评价方式。(二)教学内容14.1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及其分类14.1.1

疲劳的概念14.1.2运动性疲劳的分类*14.2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理14.2.1

衰竭学说14.2.2

堵塞学说14.2.3

内环境稳定失调学说14.2.4

保护性抑制学说14.2.5

突变理论14.2.6

自由基学说14.3

运动性疲劳的发生部位及特征14.3.1

运动性疲劳发生的部位14.3.2

不同类型运动疲劳的特征14.4

运动性疲劳的判断14.4.1

测定肌力评价疲劳14.4.2

测定神经系统和感觉机能判断疲劳14.4.3

用生物电评价疲劳14.4.4

主观感觉判断疲劳14.4.5

测定运动中心率评定疲劳14.4.6

判断疲劳的其他指标(三)重点与难点重点:1.运动性疲劳的分类、特征。2.疲劳的评定方法及应用方法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难点:

运动性疲劳发生的生理学机制。第十五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共6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使学生了解机体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运动性疲劳产生的生理学机制,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掌握肌肉运动时过程机能变化的产生机理及调节方式。(二)教学内容15.1

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15.1.1赛前状态15.1.2

准备活动15.2

进入工作状态15.2.1进入工作状态产生原因15.2.2影响进入工作状态的因素15.2.3生理“极点”与“第二次呼吸”的概念及产生原因15.3稳定状态15.3.1真稳定状态15.3.2假稳定状态:概念、特点15.3.3“第一拐点”与第二拐点“15.3.4

最大摄氧量平台15.4运动性疲劳状态15.5恢复过程15.5.1

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15.5.2机体能源贮备的恢复15.5.3促进恢复的措施(三)重点与难点重点:1.机体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2.运动时过程机能变化的产生机理及调节方式。难点:机体能源贮备的恢复和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第十六章特殊环境与运动能力(共2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使学生了解不同环境状态机体对环境的反应与适应能力,及其对运动能力的影响;掌握肌肉运动时过程机能变化的产生机理及调节方式。(二)教学内容16.1高原环境与运动能力16.1.1高原应激16.1.2高原服习16.1.3高原训练的生理学适应16.1.4

高原训练的要素16.2热环境与运动能力16.2.1热应激与适应16.2.2热病及其预防16.3

冷环境与运动16.3.1冷应激与运动16.3.2冷服习*16.4水环境与运动16.4.1水环境与运动能力16.4.2对水环境的适应*16.5

微重力与运动1.5.1微重力环境中的机体适应16.5.1

微重力环境中的运动*16.6

水下环境与运动16.6.1

水深与气压16.6.2

潜水的心血管适应16.6.3

潜水减压病(三)重点与难点重点:1.不同环境状态机体对环境的反应与适应能力。2.不同环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及调节方式。难点:不同环境下肌肉运动时过程机能变化的产生机理。第十七章运动机能的生理学评定(共6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使学生了解运动训练对机体机能的影响,掌握人体机能评定的常用指标。(二)教学内容17.1概述17.1.1

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的概念17.1.2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的功能17.2

运动员身体各系统机能评定指标及方法17.2.1运动系统测试指标17.2.2心血管系统测试指标17.2.3呼吸系统测试指标17.2.4能量代谢系统测试指标17.2.5神经系统及感觉机能测试指标17.2.6身体形态学指标的测定17.2.7其他技能评定指标17.3运动员身体机能的综合评定17.3.1运动训练对身体机能的影响17.3.2运动员身体机能综合评定的一般步骤17.3.3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工作的组织和实施17.4适宜运动量的生理学评定17.4.1

生理指标的检查17.4.2

运动员的自我感觉及教育学观察(三)重点与难点重点:1.运动训练对机体机能的影响。2.人体机能评定的常用指标。难点:适宜运动量的生理学评定方法。第十八章儿童少年生长发育与体育运动(共2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以及体育教育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了解基本动作的特征,掌握身体素质发展的特点及年龄变化。了解科学选材的年龄特征与主要运动项目选材的生理学评价。(二)教学内容18.1

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18.2动作技能和身体素质的发展18.3

运动定向的生理学依据(三)重点与难点重点: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以及体育教育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难点:身体素质发展的特点及年龄变化与主要运动项目选材的生理学评价。第十九章女子的生理特点与体育运动(共1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女性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妊娠期与运动的关系。理解月经周期时相划分及月经周期与运动能力的关系。掌握女性生理特点与运动能力的特点。(二)教学内容19.1

女子的生理特点与运动能力19.2月经周期、妊娠与运动(三)重点与难点重点:女子的生理特点以及体育教育教学与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难点:女性激素的生理作用及月经生理周期与运动能力的关系。第二十章衰老与运动(共1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衰老的概念,了解衰老的主要机制。熟悉健身运动对老年人生理机能的影响。为老年人制定健身方案的方法。(二)教学内容20.1衰老的概念与机理20.2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与健身作用20.3老年人的健身运动原则(三)重点与难点重点:健身运动对老年人生理机能的影响及老年人健身方案的方法。难点:衰老的生理生化机制。*

第十九章运动健身与运动处方*

第二十章生物节律与运动能力*

第二十一章运动生理负荷的监测与调控*

第二十二章免疫机能与运动能力注:*表示为自学章节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运动生理学》是体育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体育教育专业的必修基础课,其先导课程为《运动解剖学》,也是一门应用性科学,把《运动生理学》和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医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训练学等相互配和,进行综合、系统的研究,教学效果会更显著。八、教学时数分配《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时数分配表总学时:72学时

学分:4学分

理论学时:60学时章次各章标题名称讲授学时实验学时实践学时讨论、习题课等学时

第一章绪论2

第二章骨骼肌机能6

第三章血液4

第四章循环机能4

第五章呼吸机能42

第六章物质与能量代谢2

第七章肾脏机能2

第八章内分泌机能2

第九章感觉机能22

第十章神经机能2

第十一章运动技能22

第十二章有氧与无氧工作能力42

第十三章身体素质42

第十四章运动性疲劳2

第十五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6

第十六章特殊环境与运动能力22

第十七章运动机能的生理学评定6

第十八章儿童少年生长发育与体育运动2

第十九章女性的生理特点与体育运动1

第二十章衰老与体育运动1

九、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运动生理学》课程实验教学一览表总学时:72学时

实验学时:12学时序号实验名称目的要求、内容提要每组人数实验时数实验类型必做选做所在实验分室1人体安静时及运动后心率和血压的测定掌握人体心率和动脉血压间接测量的原理和方法15-202综合性必做

运动生理生化实验室2肌电测试研究手部握力大小与前臂肌肉表面电信号的相关性15-202综合性选做3肺活量的测定掌握肺活量的测定及评价方法15-202综合性必做4反应时运动时测试掌握简单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的测定方法15-202综合性必做5无氧功率的间接测定掌握无氧功率的间接测定方法和评价。15-202综合性选做6身体素质的测定了解力量素质的测定方法15-202操作性选做7前庭功能稳定性的测定掌握前庭功能稳定性的测定15-202综合性选做8运动性疲劳生理指标的测定掌握运动疲劳的生理指标测定与评定的方法15-202设计性选做9训练水平的生理学评定掌握评定训练水平的简易生理学方法15-204综合性选做10人体成分的测量和评价掌握人体成分的测定法,为正确评价肥胖程度和运动处方的制定提供方法依据。15-202综合性必做十、推荐教材及参考书(一)推荐教材:《运动生理学》王瑞元,主编,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二)参考书:1.《生理学》,姚泰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8月2.《运动生理学》,邓树勋,王健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6月3.《实用运动生理学》,杨锡让主编,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7年7月4.《高级运动生理学》,田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3月5.《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原理与方法》,李洁主编,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10年5

月6.《运动生理学实验指导》,全国体育教材委员会编写组,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年11月十一、主要教学方法与教学条件要求教学方式:1.采用理论讲授、实验、讨论、布置任务、辅导等多种方式教学。课堂讲授是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主要讲解理论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掌握好基本理论知识,同时利用录象、光盘、课件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具,以优化教学过程。2.本课程是一门应用科学,强调理论知识与运动实践的联系。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正常人体功能活动的基本规律及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应有理论知识分析解释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和在长期系统的锻炼下,人体生理功能活动所产生的反应和适应变化及其规律。3.辅导答疑是教学方法的重要形式之一。由于课程时数的限制,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课堂外以集中和个别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辅导中要特别注意对学习方法的指导、个别学生因材施教和知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