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教案-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教案-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教案-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教案-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教案-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教案单元特征:中华文明的成熟、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民族交融的新高潮。具体表现:1.政治上:政治上: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宋朝重文轻武,并不断分散地方权力来加强中央集权;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体现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创新发展;政治中心东移格局确立;2.经济上:经济上:南宋时,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租佃制度发达,土地兼并盛行;宋代出现商业革命;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发达;3.思想文化上:儒学发展到理学,逐渐哲学化、思辨化、世俗化;传统科技发展领先世界;市民化和多元化成为文化发展的新特点;4.民族关系上:各民族政权之间既有战争又有议和,但“和”是主流;边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速;内迁少数民族与汉族逐渐融合,形成新的民族;5.对外关系上:宋元时期对外贸易发展超过了前代水平,大都和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商业都市;对外贸易范围扩大,东至朝鲜、日本,西到东欧和西非。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四大发明也使中国科技走向世界,对世界作出了重大贡献。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2.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核心素养:【时空观念】结合图片和相关史实了解辽夏金元四个政权的关系,培养学生形成在特定的时间、空间联系中对相关事物比较、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唯物史观】引导学生对辽、夏、金政治制度的相同点及产生影响的分析归纳以及对元朝行省制影响的理解,培养学生形成多角度、全面认识历史问题的唯物史观;【史料实证】通过展示元朝疆域图和元朝民族关系的相关史料,使学生认识到:元朝不但疆域空前广阔,而且是我国民族融合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历史解释】通过对辽、夏、金政治制度的了解,对其制度建设进行合理解释,使学生形成客观认识历史问题的思维;【家国情怀】通过引导学生对两宋时期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战”与“和”的关系的认识,使其认识到,战争是短暂的,和平是持久的,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时空坐标:教学分析:教学重点:辽、夏、金、元时期政治制度创新及民族关系;教学难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贡献。教学设计:本课既有对唐宋中央机构的基本沿袭,也有本民族习俗的延续和地方管理的创新。从历史意义角度来说,正是这种不同造就了辽夏金元等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中的重要作用。2.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图片、史料、合作探究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并落实好核心素养的要求。3.对这一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贡献的认识还有局限性,需要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明格局。教学主要内容:教学过程:情景导入:(从唐朝中期到元朝)的六百年孕育并实现了“中华”从“小中国”变型为“大中国”的“一次漂亮的转身”。此种“变身”初见端倪于契丹建立的辽王朝,而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中华的框架是在13到14世纪的蒙古时代一下子扩大起来的”。——杉山正明:《疾驰的草原征服者》什么是大中国,大中国又是如何形成?就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堂,去了解实现从“小中国”变型为“大中国”的“一次漂亮的转身”。一、辽与西夏的统治(一)辽朝的统治1.建国:(1)起源:契丹族与鲜卑同源,在辽河上游过着游牧、渔猎的生活;(2)建立:916年,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后来改国号为辽。都上京,1125年被金所灭。2.统治:(1)政治:①南北面官制: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南面官负责汉人为主事务。②四时捺钵制度:皇帝和宫廷定期迁徙,迁徙中的行营是国家政治中心。历史概念:四时捺钵(nàbō)制度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所谓“捺钵”就是辽朝皇帝在渔猎之地所设的行帐。辽朝借此加强对地方的统治,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其特点是因地制宜、民族特色;有利于进行军事训练,笼络归属民族酋长。(2)经济:提倡农业,与北宋互市贸易。(3)文化:仿汉字偏旁创契丹文字,接受汉族封建文化。(4)民族关系:与北宋对峙,大部分时间维持和平、通使、互市。问题探究: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辽实行南、北面官制的原因、特点、实质及影响学思之窗:材料一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辽史·百官志一》材料二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余靖《武溪集》卷17《契丹官仪》提示:(1)原因:各民族间因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2)特点:因俗而治,蕃汉分治,实行“双轨制”;(3)实质:形式上“民族分治”,实质为阶级统治;(4)影响:①缓和了民族矛盾,稳定了契丹的统治;②加速了契丹封建化进程,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边疆的开发;③加快了民族交融;④因俗而治的理念被后世沿用,对北方的民族交融做出了卓越贡。(二)西夏的统治1.建国:(1)起源:西夏的建立者党项族是古代羌人的分支,唐末在今陕北、宁夏一带形成边疆藩镇,宋初仍然保持半独立的地位。(2)建国: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2.统治:(1)制度:基本模仿北宋;(2)一制二称:汉式官称、本民族官称。(3)夏宋关系:西夏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1127年,北宋灭亡后,西夏向金朝称臣,仍然保持事实上的独立。3.特点:(1)仿北宋建制;(2)一套制度,两种称谓。二、金朝入主中原(一)政权演变:1.兴起:金朝的建立者女真族活动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以农业、狩猎、畜牧为生。2.建立:(1)1114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举兵反辽,次年称皇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2)1114年,完颜阿骨打起兵反辽。1115年,完颜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定都会宁府(上京)。3.发展:(1)1125年,金灭辽;1127年灭北宋,与南宋逐渐形成对峙局面。(2)1153年,金迁都燕京,将燕京改名为中都。问题思考:金迁都燕京的原因和影响提示:(1)原因:①统治中原,南下扩张的战略需要;②同时崇尚中原文化,力主汉化改革;③上京自然环境恶劣,燕京地区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文明程度较高。(2)影响:①促进了民族交融,加快了社会文明和多民族国家发展进程;②加速了北京地区的建设发展,为此后朝代定都北京奠定了基础。(二)制度:猛安谋克制金朝制度基本沿袭唐宋,同时保持了一套本民族的管理系统,即“猛安谋克”制度。(1)内容:每300户为一谋克,10谋克为一猛安,与汉族同居,平时生产,战时出征,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2)特点:猛安谋克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行政、生产与军事合一。(3)影响:①减少财政支出;②保证较强战斗力;③由地缘政权代替了血缘的氏族组织,加强女真族封建化进程,促进社会进步;④由于具有世代承袭和阶级特权的特点,在中后期,腐化堕落,加速了金朝的灭亡。(三)大定之治: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金朝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大定之治”,金世宗被百姓称为“小尧舜”。(四)衰败:金世宗死后,金朝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猛安谋克又日益腐化,统治逐渐衰落。1234年被蒙古所灭。合作探究:如何认识辽、西夏、金的管理制度?材料一辽夏金的这种特别的版图结构,推动它们去创制一种不同于纯中原式的国家建构模式。它不仅能在汉地社会和统治者的“祖宗根本之地”之间保持着平衡,而且提供了比中原汉制更有弹性、更能容纳多样化、可能性因而也更能持久的一种制度框架。——姚大力《一段与“唐宋变革”相并行的故事》提示:(1)原因:辽夏等统治的北方地区和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生活方式存在差异(2)特点:①学习汉族政治制度同时保留本民族的特色;②“蕃汉分治”、因俗而治。(3)认识:①都受到了汉文化的影响,在治理过程中实行双轨制度,既有本民族的制度,也有汉族制度(华夷同风);②这是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并促进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有利于民族交融。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一)蒙古崛起:1.起源:蒙古族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民族,原先活动在大兴安岭北段,后来向西迁徙,进入草原地区。蒙古族善于骑射,逐水草而居,过着游牧的生活。2.蒙古汗国建立:(1)背景:①蒙古草原部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人们盼望草原统一起来,结束战争;②铁木真感悟到只有草原统一才能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2)建立及扩张:①1206年,漠北蒙古首领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国,被尊为“成吉思汗”。②蒙古军队先后灭掉西辽、西夏和金朝,收服吐蕃诸部,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权;③远征到中亚、西亚、东欧地区。知识拓展:蒙古的三次西征:第一次西征(成吉思汗):1219年,以复仇为名西征,灭花剌子模国,军队直抵黑海北岸;第二次西征(拔都):灭金后不久,征服今俄罗斯、乌克兰等地,军队打至德国、匈牙利和巴尔干半岛;第三次西征(旭烈兀):13世纪中叶,以西亚为目标,攻占巴格达。(二)元朝的统一:1.元朝的建立: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1271年定国号为大元,即元世祖。次年,定都大都(今北京)。2.元朝的统一①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②1279年,元军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南宋的宰相文天祥被俘从容就义。3.统一的意义①它结束了唐末以来国内分裂割据和几个政权并立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国家长期统一的政治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真定了基础;②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了民族交融;③为科技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④加速了蒙古族封建化进程;⑤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西交通的发展。合作探究:元朝的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而文天祥组织了抗元斗争,坚持不懈,你认为他值不值得敬佩?如何评价文天祥?提示:(1)值得敬佩。因为他在抗元斗争中坚贞不屈,表现出崇高的气节。(2)评价:①文天祥抗元是反抗蒙古贵族的民族压迫,与人民的愿望相一致,是正义行为;②抗元失败后,表现出宁死不屈的精神和崇高气节,理应受到后人的敬仰和纪念;③我们肯定文天祥抗元,并不否定元统一的进步性,只是二者的角度不同。(三)巩固统一的措施:1.修筑驿道,设立驿站、急递铺。(1)驿道: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2)驿站: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并运输官府物资;(3)急递铺:专用以传递紧急文书的邮驿。每十里或十五里、二十五里高一铺,每铺置铺丁五人,负责辗转传。(4)意义:①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②促进交通运输的发展;③推动经济文化的交流。2.政治管理:(1)中央:①设中书省: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中书省长官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是元代宰相,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2)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军队;(3)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4)设宣政院:管理吐蕃(西藏)地区和宗教事务,地位与中书省、御史台和枢密院相等。(5)作用:①行政机构精简,提高了行政效率。②宰相权力过于集中,导致权贵专权,内乱频繁。(2)地方:行省制度①含义: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形成常设机构,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全国设10个。②性质:既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又是中央派出机构(双重性)③腹里: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地区之外归中书省直接管辖;④五级管理:行省由中书省派省臣到各地方行省执政;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⑤特点:材料一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以省官(中书省官员)出领其事……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行省“诸行省用及(超过)千定(锭),必咨都省”“决大狱,质疑事……皆中书报可而后行”。——《元史·百官志七》材料二行省制划分一改以往以山川形便为依据的行政区划,以犬牙交错为主导,使各省无山川险阻可依,目的是从根本上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便于中央进行政治控权和军事镇压。这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史上具有转折意义。归纳为:①辖区广阔,数量少(因元朝疆域空前辽阔);②权力大而不专,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③打破“山川形便”,采取“犬牙交错”政区划分方式。(6)意义:①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②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③促进民族交融和边疆开发;④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影响深远。4.边疆治理:(1)吐蕃(直属中央):宣政院辖区(全国佛教事务);(2)西域:北庭都元帅府(军事)、宣慰司(政务);(3)琉球:澎湖巡检司(行政)经略台湾。(4)特点: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趋势。历史纵横:元朝对边疆的成功统治元朝不仅版图辽阔,而且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这是前代大一统王朝没有做到的。《元史·地理志》总结道:“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jīmí)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汉唐王朝的辽阔疆域,维持时间都不是很长,对内陆边疆地区往往是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很不稳定。元朝的辽阔疆域则与王朝统治相始终,边疆管理也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5)意义:①西藏地区和台湾开始归属中央政权的管理;②创设了多元文明融汇一体的稳定环境。③元代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合作探究: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元代的行省制与历代地方管理制度相比的创新之处及作用材料一中书省模仿唐宋旧制。行省则按照燕京、别失八里和阿姆河三“断事官”模式建立。元代行省权力较重,军国大事无所不辖。行省职能上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行省所握权力大而不专。行省区划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行省制下几乎没有大的反叛。——摘编自李治安《元史十八讲》材料二行省制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行省也是蒙元帝国留给后世的重要遗产。——摘编自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提示:(1)构架:蒙汉二元色彩浓厚——推动多民族文明共同发展。(2)权力:集权与分权的中枢,受中央节制——统合中央与地方。(3)区划:犬牙交错,以北制南——强化控制,消除割据的地理基础。(4)地位:承前启后,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开省制之先河。重难点突破: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作用材料一从辽、金朝起,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以空前的规模向北方传入,汉族向北方迁徙也空前增加,极大地改变了草原树海的面貌。辽、夏、金的政治制度也发生一系列变化。游牧部族的制度无法再继续下去,而向着中原农耕民族的组织制度演变。——武玉环《中国大通史·西夏》材料二虽然各政权之间战争不断,但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频繁,民族交融是主流,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例如:辽有自我独特的医学针灸、防腐技术和历法,又有契丹汉族结合的建筑风格……——龚书铎《金戈铁马的交汇》材料三忽必烈一路走来,带来了游牧文明的草原文化与农耕文明的中原文化大融会、大交流、大发展的局面。……上都城(会宁府),孔庙倍受尊崇。这里,帝师寺蒙古学得到传扬。这里,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萨满教各倡其门,庙宇、道宫、佛殿庄严肃穆、香火兴隆。这里云集天下客商。这里,旅行家、科学家、政治家、学者往来频繁。这里,物宝天华人文荟萃。——殷继红《元上都文化》提示:(1)推动了中国政治中心的北移,使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进一步分离;(2)征服战争与和平交往,加强了边疆与中原联系,初步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3)促进了边疆的开发,推动了民族交融,推动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4)因俗而治兼顾不同民族的统治制度、政策,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治理提供有益的借鉴;(5)“海内一家”的政治理念。少数民族统治者以“中国之主”自居,拓展了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的内涵。四、元朝的民族关系(一)回族形成: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二)民族政策:四等人制1.目的:保障蒙古贵族的统治利益2.特点:浓厚民族差别对待、民族压迫色彩与急速民族融合并存。3.内容:4.评价:积极:它满足了维持大一统需要,也是对五代以来民族交融成果的一种承认;这一制度导致民族分布格局的巨大变化,进而为民族交融创造条件。消极:不同民族差别对待,不仅给广大人民造成心理上创伤,而且随着时间推移,民族矛盾逐渐减弱,社会贫富差距带来的阶级矛盾却日益严重,社会动荡,从而给元朝的统治带来不利影响。核心素养:从民族的多元到一体的认识(家国情怀)提示:(1)各民族政权之间有战争,但和平交往是主流;(2)少数民族政权多向中原政权学习政治制度,各民族更在发展中相互学习、交融;(3)不断交融的各民族共同建设了“中国”,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4)宋、辽、西夏、金、元时期各少数民族和汉族共同认同的理念,是政治、地理、文化、民族等元素共同的集合,体现出多元一体,夷夏同根的基本特征。课堂总结: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习近平2019.9.27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讲话初试牛刀:1.(2022·浙江高考)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疆城广大、民族众多、推进了新的民族融合。下列关于元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举措,叙述正确的是A.首次设立枢密院主管军事B.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C.确定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道、州、县D.设理藩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正确答案:B。【解析】考点:元朝的地方统治。元朝疆城广大、民族众多,为了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故B项正确;宋朝已经设立枢密院主管军事,排除A项;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路、府、州、县,排除C项;元朝设立宣政院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排除D项。故选B项。2.(2022·天津高考)辽都上京城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城组成,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皇城内除宫城外还有官署、孔庙和佛寺;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这样的都城布局体现了()A.因俗而治的统治思想 B.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C.儒家文化的全面影响 D.称霸中原的强盛国力正确答案:A。【解析】考点:辽朝的统治——因俗而治。根据材料“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皇城内除宫城外还有官署、孔庙和佛寺;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采取汉人和契丹人分开治理的措施,体现因地制宜和因俗而治的特点,A项正确;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儒家文化的全面影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称霸中原的强盛国力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3.(2022·江苏高考)元朝创建行御史台“主察行省”。至元二十年,江淮行省“有欲专肆而忌廉察官者”,建议行御史台隶属行省。经重臣董文用据理力争,该图谋未能得逞。至元二十八年,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这说明元代()A.行省长官的特权受到否定 B.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得到改善C.地方的吏治问题得以解决 D.行省事务最终由朝廷大臣决定正确答案:B。4.(2022·辽宁高考)金朝海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