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刘潭实验校2024届中考三模化学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江苏省无锡市刘潭实验校2024届中考三模化学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江苏省无锡市刘潭实验校2024届中考三模化学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江苏省无锡市刘潭实验校2024届中考三模化学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江苏省无锡市刘潭实验校2024届中考三模化学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苏省无锡市刘潭实验校2024届中考三模化学试题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1.在甲、乙、丙三种金属中,将甲、丙分别浸入硝酸汞溶液中,只有丙的表面有汞析出;将乙、丙分别放入稀硫酸中,乙溶解而丙不反应,则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为A.甲>丙>乙 B.甲>乙>丙C.乙>丙>甲 D.丙>乙>甲2.为了除去物质内的杂质,需选用适当的试剂,其中正确的是选项物质(括号内为杂质)选用试剂AC(Fe)盐酸BCaCl2溶液(HCl)Ba(OH)2溶液CCO2(CO)碱石灰(CaO和NaOH的混合物)DNaOH溶液[Ca(OH)2]K2CO3溶液A.A B.B C.C D.D3.下列仪器或用品中,由有机合成材料制成的是()A.玻璃烧杯 B.铁架台 C.橡胶塞 D.试管夹4.类推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类推结果正确的是()A.CO、C2H5OH在氧气中燃烧都能生成CO2,则在氧气中充分燃烧能生成CO2的物质一定含有碳元素B.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则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C.氧化物中一定含氧元素,则含有氧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氧化物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则铁在氧气中燃烧也一定能发出蓝紫色火焰5.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降温可使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B.t2℃时,等质量甲、乙、丙的饱和溶液中溶剂的质量:甲>乙>丙C.t2℃时,将15g甲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再降温到t1℃,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D.分别将甲、乙、丙三种物质t2℃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乙>甲=丙6.下列化学方程式中正确的是A.B.C.D.7.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括号内是杂质),所用试剂及方法均正确的是A.铜粉(碳粉)——在空气中灼烧B.氯化亚铁溶液(氯化铜)——加过量的锌粒、过滤C.氢氧化钠(碳酸钠)——加适量的稀盐酸、蒸发D.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干燥8.在A+B→盐+水的反应中,A和B不可能是()A.HCl和NaOH B.CO2和NaOHC.H2SO4和Fe2O3 D.H2SO4和BaCl29.下列探究实验不能达到目的是A.探究Fe、Cu、Ag的金属活动性B.探究影响物质溶解速率的因素C.探究铁生锈的条件D.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10.下列事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金属拉成丝 B.盐酸除铁锈 C.空气液化 D.石油分馏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11.为了保证长时间潜航,在潜水艇里要配备氧气再生装置。有以下几种制氧气的方法:①加热高锰酸钾②电解水③在常温下过氧化钠(Na2O2)固体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写出方法③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___。你认为最适合于潜水艇里制氧气的方法是___(填序号)。如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其中不同的两种小球表示两种不同原子。①反应属于___(填基本反应类型)反应。②虚线框内应填的微观图示是___(选填A、B、C、D)。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12.现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物20g,将它们溶于水制成溶液,然后慢慢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钡溶液至沉淀不再产生为止,沉淀经过滤、洗涤、干燥后,称得质量为19.7g.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Ba(OH)2═BaCO3↓+2NaOH.计算:滴加氢氧化钡溶液的质量_____;20g混合物中含有氢氧化钠的质量_____.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13.多数食品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变潮湿,并吸收空气中的氧气而腐败。生产上多在食品中放入一小包CaO粉未,可使食品保持干燥。现已研究成功在食品中放入一小包铁粉(包裹在多孔泡沫塑料袋中),一段时间后,铁粉会变为铁锈。用铁粉代替氧化钙粉末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多孔泡沫塑料袋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生石灰作干燥剂发生化学反应的方程式_____,并注明基本反应类型_____。14.亚硝酸钠(NaNO2)是一种工业用盐,有毒、有咸味,外形与食盐相似。下图是NaNO2、NaCl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根据溶解度曲线,某同学设计了鉴别NaNO2、NaCl固体的方案,如上图:①由此可以判断甲是___(填化学式);②m的取值范围为____。现有一杯125.0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NaNO2溶液,若维持温度在20℃,要使该溶液变为饱和溶液,需要加入NaNO2固体____g。根据溶解度曲线,关于NaNO2和NaCl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A20℃时,等质量的两种固体加水配成饱和溶液,所得NaCl溶液的质量大B40℃时,NaNO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NaCl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C60℃时,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时,NaNO2的溶液中析出晶体较多D除去NaNO2固体中混有的少量NaCl,可以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15.实验课上,某小组的同学用块状生石灰进行“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实验时发现:向块状生石灰样品中加入适量水后没有明显的温度变化。为确定其原因,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实验验证一。[提出问题]生石灰是否变质?其成分是什么?[查阅资料]氢氧化钙溶解过程中无明显温度变化,与盐酸反应无气体生成。[猜想与假设]同学们认为块状生石灰样品已变质,并对其成分作出了如下4种猜想。猜想1:氧化钙和氢氧化钙:猜想2:氧化钙和碳酸钙:猜想3:______________;猜想4: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钙。[进行实验]同学们将少量样品研碎后,按如图所示过程进行实验。(1)在溶解过程中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发现温度计示数升高,说明样品中应该含有______________。[结论]猜想3不成立。(2)滤渣B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变质过程中生成该物质的反应_____________。[结论]①块状生石灰表面发生变质:②猜想1不成立。(3)为验证滤液C的成分,进行后续实验。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滤液中溶质为氢氧化钙②猜想4成立,猜想2不成立[反思与评价](4)有的同学认为上述实验过程不能得出猜想4成立、猜想2不成立的结论,理由是______________。[注意:答对15题以下小题奖励4分,化学试卷总不超过60分]实验验证二:为了进一步确定块状生石灰样品的成分及质量,实验小组利用如下图所示的装置(夹持仪器省略)进行实验。查阅资料:氢氧化钙加热至580°C、碳酸钙加热至825°C分别分解生成两种氧化物。(5)①装置E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②控温电加热器使装置B中反应完全,再通一段时间空气,测得反应前后装置C、D分别增重18.0g和22.0g,将装置B中反应后剩余的固体氧化物加入足量水中溶解,蒸发所得固体(不含水)增重36.0g.求原块状生石灰固体样品中各成分为______________,各物质的质量______________。16.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实验室内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三位同学分别选择了三类不同物质,实验如下:写出氢氧化钠变质的化学方程式_____。甲:取样少许加入稀盐酸到一定量后有气泡产生;乙:取样少许加入Ca(OH)2溶液,应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丙:取样少许加入CaCl2溶液,看到了与乙同样的现象。三位都得出了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结论。他们把各自反应后的废液倒入同一洁净的废液缸内后,发现呈白色浑浊状,由此推知废液中含有的不溶物是_____。过滤后,滤液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为鉴定滤液中可能含有的物质,取少量滤液加入碳酸钠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滤液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是_____,可能含有的离子是_____。为了除去变质所产生的杂质而得到纯净的氢氧化钠,可以选用的试剂是_____。

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1、C【解析】

将甲、丙分别浸入硝酸汞溶液中,只有丙的表面有汞析出,说明活动性:丙>汞>甲;将乙、丙分别放入稀硫酸中,乙溶解而丙不反应,说明活动性:乙>氢>丙;则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为乙>丙>甲。故选:C。2、A【解析】

A.铁能与盐酸反应,碳不能与盐酸反应,可除去铁,此选项正确;B.Ba(OH)2+2HCl==BaCl2+2H2O,引入杂质BaCl2,此选项错误;C.碱石灰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不能与一氧化碳反应,此选项错误;D.Ca(OH)2+K2CO3==CaCO3↓+2KOH,引入杂质KOH,此选项错误。故选A。【点睛】解答此题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二是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3、C【解析】

A.玻璃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材料,选项错误;B.铁架台的材质铁属于金属材料,选项错误;C.橡胶属于有机高分子合成材料,选项正确;D.木质试管夹属于天然材料,金属的试管夹属于金属材料,选项错误。故选C。4、A【解析】A、某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碳,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物质中一定含碳元素,正确;B、单质只含一种元素,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例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气体是一种混合物,只含有一种元素,错误;C、氧化物中都含有氧元素,但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例如氯酸钾,含有氧元素不是氧化物,错误;D、铁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错误。故选A。5、C【解析】

A、丙物质随着温度升高溶解度降低,故降温不可使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错误;B、t2℃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根据图可知,甲>乙>丙,故等质量甲、乙、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甲>乙>丙,溶剂=溶液-溶质,故答案顺序正好反了,错误;C、t2℃时,将15g甲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再降温到t1℃,溶解度为30g,即100g水中溶解30g,得50g水最多溶解正好为15g,所以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正确;D、分别将甲、乙、丙三种物质t2℃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应该是图像的平移,丙不变,甲、乙分别减小到t1℃和两溶解度曲线的交点,故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乙>甲>丙,错误。故选C。6、D【解析】

A、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不符合题意;B、氢氧化钠和碳酸钾混合,无沉淀、气体、水生成,不发生反应,不符合题意;C、碳在氧气不充足时,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不符合题意;D、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以将氧化铜还原为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两个原则:一是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二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等号两边各原子的种类与数目必须相等。7、D【解析】

除杂的原则是所加试剂与杂质反应的同时不能引进新的杂质,主要物质可以多但不能少。【详解】A、铜能与氧气反应转化为氧化铜,选项A不正确;B、引进了新杂质氯化锌,氯化亚铁也被反应了,选项B不正确;C、盐酸能与氢氧化钠反应,选项C不正确;D、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除去,干燥后得到一氧化碳,选项D正确。故选D。8、D【解析】两种物质发生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酸与碱、非金属氧化物与碱、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H2SO4+BaCl2=2HCl+BaSO4↓中没有生成水,故选D。9、B【解析】

A、铁能置换出硫酸铜中的铜,证明铁比铜活泼,银不能置换出硫酸铜中的铜,说明银比铜的活动性弱,可以比较出三者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故不符合题意;B、采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速率的某因素时,应该控制其它变量都相同,题中硝酸钾固体的形状和溶剂的温度都不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故符合题意;C、铁生锈的条件是铁同时和水和氧气接触,第二支试管控制变量氧气,第三支试管控制变量水,分别和第一支试管形成对比实验,可以达到实验目的,故不符合题意;D、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形成对比实验,控制的变量是温度,热水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白磷形成对比,控制的变量是氧气,该实验可以达到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故不符合题意。【点睛】采用控制变量法探究某因素时,应该控制其它变量因素都相同,集中研究其中一个变量因素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10、B【解析】

A、金属拉成丝只是金属的形状发生了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B、盐酸除铁锈是三氧化二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正确;C、空气液化只是空气的状态发生了变化,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D、石油分馏是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来分离,得到汽油等,是分离物质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选项错误,故选B。【点睛】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是有没有生成新物质: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11、2Na2O2+2CO2=2Na2CO3+O2③分解D【解析】

(1)在常温下,过氧化钠固体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①加热高锰酸钾,需要在加热的条件下才能放出氧气,而加热时也会消耗氧气,不适宜在潜水器里供给氧气。②电解水,需要通电,消耗电能,不适宜在潜水器里供给氧气。③在常温下过氧化钠固体(Na2O2)与CO2反应生碳酸钠和氧气,常温下即可发生反应,且可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供给氧气的同时吸收了人呼出的二氧化碳,适宜在潜水器里供给氧气。与其他两种方法相比,这种方法常温下就能进行,不用加热、不用通电,操作简单,还能将人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转变为呼吸所需的氧气。(3)①该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了两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②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及数目不变可知,虚线框内应填的微观图示是,故选D。【点睛】常温下过氧化钠(Na2O2)固体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12、171g9.4g【解析】

碳酸钠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详解】(1)设滴入溶液所含氢氧化钡的质量为x,20g混合物中含有碳酸钠的质量为yNa2106yx=氢氧化钡溶液的质量为17.1(2)20g混合物中含氢氧化钠的质量为20g﹣答:滴加氢氧化钡溶液的质量是171g;20g混合物中含有氢氧化钠的质量是9.4g.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13、既能吸收水蒸气,又能吸收氧气既能使铁粉和食品隔离,又能使食品中的水分、氧气能自由进入,充分吸收水和氧气CaO+H2O=Ca(OH)2化合反应【解析】

(1)铁锈蚀时,会消耗空气中的水和氧气,氧化钙在空气用作干燥剂时,只能吸水。用铁粉代替氧化钙粉末的优点是既能吸收水蒸气,又能吸收氧气;(2)多孔泡沫塑料的作用是既能使铁粉和食品隔离,又能使食品中的水分、氧气能自由进入,充分吸收水和氧气;(3)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该反应是由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14、(1)①NaCl②36.0<m≤80.8(2)55.8(3)AD【解析】

(1)①20℃时,亚硝酸钠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由此可以判断甲是NaCl;②20℃时,亚硝酸钠的溶解度为80.8g,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m的取值范围为36.0<m≤80.8。(2)现有一杯125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NaNO2溶液,该溶液所含溶质的质量为125g×20%=25g;若维持温度在20℃,此温度下NaNO2的溶解度是80.8g,所以要使该溶液变为饱和溶液,需要加入NaNO2的质量为80.8g-25g=55.8g;(3)A由图可知,20℃时,亚硝酸钠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等质量的两种固体加水配成饱和溶液,氯化钠需要加水质量大,所得NaCl溶液的质量大,正确;B40℃时,没有说明溶液的状态是否饱和,不能判断NaNO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NaCl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故错误;C60℃时,等质量的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时,NaNO2的溶液中析出晶体较多,故错误;D由图可知,氯化钠和亚硝酸钠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亚硝酸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除去NaNO2固体中混有的少量NaCl,可以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正确;故选AD。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15、氢氧化钙和碳酸钙氧化钙碳酸钙取适量滤液C于试管中,向其中通入适量二氧化碳滤液变浑浊因为样品中有氧化钙,加水后能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所以无法证明生石灰样品中含有氢氧化钙防止空气中的CO2和H2O进入D,影响实验结果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74.0g、50.0g、28.0g【解析】

猜想与假设: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结合其它猜想,可知,猜想3:氢氧化钙和碳酸钙;进行实验:(1)在溶解过程中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发现温度计示数升高,说明样品中应该含有CaO,因为氧化钙与水反应放热;(2)滤渣B加稀盐酸,能产生无色气体,则滤渣B一定含有碳酸钙,因为碳酸钙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氢氧化钙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实验结论为:滤液中溶质为氢氧化钙,故实验操作为:取适量滤液C于试管中,向其中通入适量二氧化碳,氢氧化钙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故实验现象是:滤液变浑浊;反思与评价:(4)因为样品中含有氧化钙,加水后,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所以无法证明生石灰样品中含有氢氧化钙;实验验证二:(5)①装置E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CO2和H2O进入D,影响实验结果;②氢氧化钙加热至580°C、碳酸钙加热至825°C分别分解生成两种氧化物,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故氢氧化钙分解为氧化钙和水,碳酸钙分解为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装置C中增加的质量为氢氧化钙分解产生水的质量,装置D中增加质量为碳酸钙分解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设氢氧化钙的质量为x,生成氧化钙的质量为yx=74.0gy=56.0g设碳酸钙的质量为m,生成氧化钙的质量为nm=50.0g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