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九年级历史下学期一模试卷_第1页
2024年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九年级历史下学期一模试卷_第2页
2024年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九年级历史下学期一模试卷_第3页
2024年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九年级历史下学期一模试卷_第4页
2024年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九年级历史下学期一模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初三教学调研试卷历史2024.04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点名称、考场号、座位号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2.考生答客观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主观题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卷指定的位置上,不在答题区域内的答案一律无效.3.考生答题必须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一律无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计2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1.某学者的论文曾引用两则史料:“繇作城郭”(《世本》);“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左传》)。这两则史料共同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阶级的出现B.私有制的起源C.早期国家的产生D.世袭制的确立2.据《史记》记载,陈胜、吴广率队戍边为大雨所阻,按秦法应当斩首,情急之下揭竿而起。但据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规定,遇有不可抗力的“水雨”误了徭役是不受惩罚的。由此可见A.文献解读必须依赖考古佐证B.历史真相不可能真正被认知C.考古是认知历史的唯一途径D.历史研究需要经过多元互证3.《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曾统计:北方人民大规模南下是因为永嘉之乱、淝水之战等战乱,总数有90万人左右;当时北方平均每8人中就有1人南渡,南方平均每6人中就有1人是北来的移民。这一现象A.造成了北方局势的长期混乱B.推动了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C.阻碍了长江流域的民族交融D.结束了东晋十六国对峙局面4.图1为唐朝时期丝绸之路的路线图。据此可知,当时A.欧亚大陆商贸往来频繁B.贸易交往促进民族迁徙C.海上丝绸之路占据主导D.全球贸易网络初步形成初三历史试卷第1页共8页5.宋人笔记《铁围山丛谈》中记载:“天下苦蚊蚋,都城(指东京)独马行街无蚊蚋。马行街者,京师夜市酒楼极繁盛处也。蚊蚋恶(烛)油,而马行人物嘈杂,灯光照天,每至四更鼓罢,故永绝蚊蚋。”史料可以佐证当时A.市场监管严格B.都城布局严整C.公共卫生良好D.城市经济繁荣6.表1中的历史史实与历史解释对应关系正确的是表1选项历史史实历史解释A澶渊之盟宋、金对峙开始B元朝设宣政院中央正式管辖台湾C明朝地方设“三司”加强中央集权D清朝闭关锁国完全禁止对外贸易7.1860年底,留美归来的容闳对洪仁玕提出改良政府、变革教育等建议,受到欣赏,被封为爵。后来,他离开天京经营洋行,应曾国藩之邀,为创办江南制造总局赴美采购“制造机器之机”。这表明当时A.寻求国家出路成为共识B.制度变革提上议事日程C.国家已走上富强的道路D.列强放松对中国的侵略8.康广仁曾在致友人的密信中说:“伯兄(康有为)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这能够反映维新派A.政治经验丰富B.社会基础广泛C.改革举措庞杂D.变法意志薄弱9.伦敦《每日电讯报》记载道:“德国人从乡村骑马而行,鞍上满系巨包,皆于路上掠得者。更有俄国人以辎重炮车满载颐和园中的掳掠之物。”这段记录反映的现象应发生于A.鸦片战争期间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10.图2为1916年《申报》上刊登的戏剧广告。该剧是源自莎士比亚经典戏剧《麦克白》,1916年被改编为《窃国贼》,轰动一时。该剧主要影射的时事是A.二次革命的发动B.袁世凯倒行逆施C.护国战争的胜利D.北洋军阀的割据初三历史试卷第2页共8页

11.阅读表2“1918——1926年工人罢工统计数”。对表2中数据变化节点的解读,错误的是A.五四运动标志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B.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的蓬勃开展C.国民党的血腥镇压致使革命处于低潮D.北伐胜利进军推动了工人运动的高涨12.1932年,国民政府决定停办上海、开封、德州、大沽等地的兵工厂,将机器分运巩县、济南和汉阳等地。1935年6月,蒋介石指示兵工署署长俞大维:“凡各兵工厂尚未装成之机器,应暂停止,尽量设法改运于(中国西南)川黔两地,并须秘密陆续运输,不露形迹。”此举意在A.调整经济的发展布局B.围困红军的武装割据C.加强西部的工业建设D.保存抗日的物质力量13.图3是革命艺术家彦涵1944年创作的新门神年画,生动反映了八路军和民兵的英雄气概,受到抗日根据地老百姓的广泛欢迎。该作品重在A.激励军民效法古人保家卫国B.动员根据地民兵参加八路军抗战C.宣传民众拥护国共合作抗日D.号召军民积蓄力量准备战略决战14.1946年6月,中共中央致电各军区负责人说:“观察近日形势,蒋介石准备大打,恐难挽回。我军必须战胜蒋军进攻,争取和平前途。”因此,中共中央向解放区军民发出的号召是A.“保卫延安”B.“武装自卫”C.“和平建国”D.“解放中国”初三历史试卷第3页共8页15.1950年时,毛泽东认为:“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圧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大外交》中说:“毛泽东有理由认为,如果他不在朝鲜阻挡美国,他或许将会在中国领土上和美国交战。”这样的评述印证了A.抗美援朝的必要性B.民族复兴的艰巨性C.发展经济的合理性D.维护独立的正当性16.1979年11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客人时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表明邓小平A.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B.正式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C.扫清中美建交的原则性障碍D.反思计划经济的制度性缺点17.图4为古代“三兔共耳”图案——三只首尾相接的兔子共用三只耳朵,循环追逐、跳跃。这个图案最早出现于敦煌莫高窟,后来也出现于13世纪埃及、叙利亚的彩陶上,以及中世纪欧洲教堂的屋顶浮雕与金属圣器上。这可以说明A.世界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B.亚非欧区域文明相互交流影响C.全球各地的文化符号大同小异D.古代社会重视动物的生存环境1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地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材料针对性地分析了A.中世纪的社会转型B.启蒙运动的历史影响C.新航路开辟的背景D.殖民扩张的客观作用19.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宣告,“人生来就是而且始终是自由的,在权利方面一律平等。”而1791年宪法则规定,在国内至少需缴纳相当于三个工作日价值直接税的积极公民,才能参加议会。由此可见,当时的法国宪法A.违背了权利平等原则B.保护神圣的私有财产C.废除了封建贵族特权D.传播了自由民主思想初三历史试卷第4页共8页20.《共产党宣言》指出:“工人变成赤贫者,贫困比人口和财富增长得还要快。由此可以明显看出,资产阶级再不能做社会的统治阶级了,再不能把自己阶级的生存条件当做支配一切的规律强加于社会了。”此种思想作为理论依据可用以A.调和转移阶级矛盾B.指导无产阶级革命C.消除社会贫富分化D.建设社会主义国家21.表3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情况”。相关表述不准确的是表3地区领导人表现形式埃及A.扎格鲁尔B.华夫脱运动C.印度甘地非暴力不合作墨西哥卡德纳斯D.民族大起义22.1935年后,罗斯福将改革重心转移到联邦政府控制的复兴计划上,甚至直接越过州政府,实施有利于各州公民的改革措施。这说明罗斯福新政A.消除了经济危机的重大破坏B.冲击了自由企业的制度根基C.凸显了国家干预的经济模式D.威胁了联邦政府的正常运转23.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国多次要求日军自远东夹击苏联。然而日本参谋总长杉山元认为,日本的大部分兵力现在忙于中国战事,难以北击苏联。苏联得到日本暂缓“北进”的情报后,先后从远东地区抽调近60万人支援欧洲战场,并取得胜利。材料总体说明了A.日本无力顾及欧洲战场B.中国抗日战场的战略地位C.苏联极力避免两线作战D.法西斯力量已经分崩离析24.1958年,美苏两国签署了“文化、技术和教育领域的交流协议”,随后展开系列学术交流活动。赴美的苏联学者90%为科学家、工程师,赴苏的美国学者90%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这些活动A.能够缓和美苏对抗关系B.表明美苏争霸日趋激烈C.反映双方放弃军备竞赛D.可以避免两极格局解体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每空1分,共6分)25.西汉时期▲通西域后,佛教从西北传入中国。唐朝高僧▲不畏艰险,东渡日本,传播佛法。26.1862年,美国联邦政府颁布了《▲》,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27.14世纪中叶,兴起于意大利的▲运动,提倡人文主义,促进了思想大解放。15世纪,明朝变革科举选才之法,实施“▲”,禁锢思想,扼杀了人才。初三历史试卷第5页共8页三、材料解析及探究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8题7分,第29题7分,第30题6分,共20分)28.华夏民族自古以来便形成了深沉的文化心理与社会理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7分)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同样的气候,均质的土壤,完整的地形显然有利于进行同一类型的生产活动,简化农业生产管理,便于进行水利建设,所以秦代和隋唐都有意使行政区的分划符合山川形势。为着防止分裂割据现象的发生,唯一的手段只有利用犬牙相入的原则,因此元代的省完全一反过去汉州、唐道、宋路的划分方法,使得任何一个行省都不能成为完整的形胜之区。——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三清朝前期真正开启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的历史进程,继承和发展了秦汉以来的“大一统”思想,较成功地解决了二千多年来困扰历代王朝的边疆“内患”问题,促进了国家的统一。——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实现董仲舒的国家观念而采取的具体措施。(2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隋唐诸政权与元朝的行政区分划原则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央政权重视地方行政区划的根本目的。(3分)(3)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证明材料三的观点。(2分)29.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7分)材料一1951年2月,苏州市委抽调部分干部组成的土改工作队进驻娄葑地区,开始对各阶层土地占有情况进行调查、登记造册,发动农民同地主进行“到底啥人养活啥人”的说理斗争。当初地主逼租时,或扣船牵牛、搬家具、拆门窗作抵押,或强迫用房屋抵租,甚至关押,俗称“吃租米官司”。通过说理斗争,地主低头认罪。同年10月,娄葑农民领到了土地所有证及使用证。——摘编自《园区方志·娄葑镇志》初三历史试卷第6页共8页材料二——摘编自《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农业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农业税为国家建设及经济运行提供了基本的保障。1958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全国农业税趋于统一。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农业税的税收收入在逐年上升,但其占税收总额的比重却逐年下降,到2002年农业税只占国家税收总额的2.6%。2006年1月1日,我国正式废除《农业税条例》,至此农业税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摘编自叶青、袁昭颖《中国农业税的演变、终结与启示》(1)根据材料一,指出建国初苏州娄葑地区土地改革的具体工作,分析“农民领到了土地所有证及使用证”的实质。(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城乡居民收入之比出现“甲段”曲线的主要原因。(1分)(3)根据材料三,说明建国以来农业税发展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业税改革的积极意义。(3分)初三历史试卷第7页共8页30.近现代历史上世界科学中心呈现出周期性转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材料一中世纪欧洲的大学分布图材料二近现代以来,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相继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国家时段(年)科学代表人物科学兴隆期(年)意大利1540-1610伽利略、布鲁诺等70英国1660-1730牛顿、哈维等70法国1770-1830拉瓦锡等60德国1810-1920施莱登、爱因斯坦等110美国1920—爱迪生、贝尔等————摘编自潘教峰、刘益东《世界科技中心转移的钻石模型》(1)根据材料一,概述中世纪欧洲的大学在地域分布和课程设置上的特点。(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成相关国家成为世界科学中心的因素,分析世界科学中心周期性转移产生的影响。(3分)初三历史试卷第8页共8页初三教学调研测试·历史答案2024.04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23456789101112CDBADCACDBCD131415161718192021222324ABADBCABDCBA313233343536373839404142BcDCADBAACBD43444546CAAD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每空1分,共6分)。25.张骞:鉴真26.宅地法;中国土地法大纲27.文艺复兴:八股取士三、材料解析与探究题:(共40分:第28题7分,第29题7分,第30题6分;第47题10分,第48题10分)28.(7分)(1)措施: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分)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作为教材。(1分)(2)原则:秦隋唐,符合山川形势:(1分)元,利用犬牙相入。(1分)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1分)(3)举例:清朝前期,顺治册封达赖,康熙册封班禅,雍正设立驻藏大臣,乾隆设置噶厦,管理西藏:康熙平定准噶尔叛乱,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并设置伊犁将军,管理新疆;乾隆时妥善安置回归的土尔扈特部;康熙收台湾,设置台湾府。(任意2点,得2分)29.(7分)(1)工作:调查、登记造册;(1分)说理斗争。(1分)实质:农民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消灭封建土地私有制)。(1分)(2)原因: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尚处于起步阶段。(任意一点.81分)(3)变化:农业税趋于统一:(1分)比例逐年下降(直至废除)。(1分)意义: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任意一点,得1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