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作文模拟二 品质担当(4篇)_第1页
2022届高考作文模拟二 品质担当(4篇)_第2页
2022届高考作文模拟二 品质担当(4篇)_第3页
2022届高考作文模拟二 品质担当(4篇)_第4页
2022届高考作文模拟二 品质担当(4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届高考作文模拟专题专练

专题02品质、担当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子贡问口:“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以上对话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答案】例文:

“恕”之一字,推己及人

2500多年的历史恍如一瞬,子贡和孔子的对答历历如在目前。一位“学而不厌”,另一位“诲人不

倦”。孔子告诉我们,“恕”之一字,可以终身行之。何谓“恕”?“恕”,即推己及人,以仁爱之心待

人。

推己及人之人,会想他人之所想,心底无私天地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能让管仲如此

感叹的鲍叔牙就是一位“推己及人”的仁爱之人。两人经营生意所得之利,管仲无一钱本金却得其利之大

半,因为鲍叔牙体谅管仲家贫。公子纠死,桓公囚管仲,鲍叔牙知管仲之能,遂举贤让位成就桓公一代霸

业。相比管仲之能,鲍叔牙又是何等之贤,心底无私,推己及人,“鲍子遗风”辉映历史的天空。

当李白遭逢“世人皆欲杀”的窘境时,唯有杜甫挺身而出,叹息“吾意独怜才”。在大唐那个诗歌的

国度,洛阳相遇,一见如故,跨越十一岁的年龄鸿沟。李白是浪子,眼光不是仰望着庙堂,就是顾盼着江

湖;杜甫知道,也能理解,因为“仙”也罢“圣”也罢,本是一路人。于是,他在春日里深情忆李白,“白

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其实,更多的是推己及人的杜甫成就了那个“李杜之交”的诗坛佳话。

推己及人之人必定是无私之人,他心中想到的不仅仅是自己,更多的是他人,鲍叔牙如是,杜甫亦如

是。这样的人,从不缺乏尊重、平等、友爱、理解和博大的胸怀。

世易时移,如今虽处文明盛世,但推己及人的“恕”道仍是时代的呼声。因为只有推己及人,才能营

造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每个人都有自我选择的权利,把自己的观念、想法强

加于他人身上,是典型的霸权思维,而这又恰恰是矛盾、摩擦和仇恨的根源。

我们渴盼他人的尊重和理解,但尊重和理解不是空洞的口号,需要彼此双方真正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

想,推己及人。社会是复杂的,文化是多样的。以推己及人之心,去看待他人,将收获尊重和友爱;以推

己及人之心,去看待多元文化,将换来共生和发展。

古老的智慧绵延至今,圣人的教导殷殷在耳。“恕”之一字,凝聚着中华文化和道德修养的精髓。

“恕”之一字,的确可以终身行之。

心存“恕”道,推己及人,则世人“兼相爱”,则国家无“攻伐”,则天下终太平。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本题为材料作文题,所给材料为名言引语式材料。

子贡与孔子,学生与老师,一问一答。子贡问:“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孔子说:“那大概

就是‘恕'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这里的“恕”,是指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

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从反面来论述了这个道理。当一个

人能够设身处地,想人之所想,那么他也必然不会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身上。这就是儒家的“仁爱”

之道,其中还包含了“平等”“尊重”“理解”“换位思考”等宝贵的人本主义思想。

写作时,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恕”,不要简单地把“恕”字等同于宽恕他人的错误甚至是罪过。考生

可以围绕“仁爱”之道来论述,但“仁爱”之道是个大词,论述容易流于宽泛肤浅,所以行文之中可以把

“仁爱”之道具体化为“推己及人”,也即“平等”“尊重”“理解”“换位思考”等思想。如,考生可

以围绕“什么叫换位思考”“为什么要换位思考”“怎么做才叫真正的换位思考”三个问题展开分析,将

思维推向纵深。

另外,考生还可以将思考置于新时代的大背景之下,赋予“换位思考”的“恕”道以时代意义。

立意:

1.相互理解,才能长久相处。

2.宽仁之道,为立世之本。

3.常葆一颗仁爱之心。

4.要学会换位思考。

5.推己及人,仁者爱人。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孟郊

“青春是美妙的,挥霍青春就是犯罪。”——萧伯纳

“青春不是靠天马行空的幻想,青春是要靠脚踏实地的奋斗;青春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青春是靠在

事上打磨的成长,青春是心中永远不凋零的花朵。”——习近平

作为正值青春、风华正茂的高一学生,你是如何理解、体验“青春”的?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能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700字。

【答案】例文:

青春作桨,扬帆远方

站在人生最好年华的起点,眺望着世界的宏阔和缤纷,我们的青春在时代脉搏的跳动中飘扬鼓荡。青

春的书页会被时光之风轻轻翻过,青春之花会被岁月之手无奈摘下,青春时代因其短暂而更显珍贵。“青

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人生的航船缓缓起锚,唯有青春作桨,奋力前行,才能迎风破浪,扬帆远方.

青春不是月光,不是细沙,不是流水,不会因被紧紧握住而反而更汹涌的流逝。青春是生铁,是尖石,

是利刃,握得越紧,就越能在功劳簿上刻下属于我们的印记。青春是充满魔力的尺度。有的时候,它毫无

存在感,任由我们在打闹玩笑、神游四方、浑浑噩噩、敷衍应付中将它消磨;有的时候,它又大显神威,

无情地撕开外壳,让我们在惨然色变、惊慌失措、茫然无助、后悔不迭中与之沉沦。它赠予珍惜者凯歌、

掌声、喝彩;它施予抛掷者失望、低迷、感伤。若对它视而不见,它必将我们抛进挫败忧郁、彷徨悲凉;

若对它珍而重之,它必将我们推向缤纷世界、无限风光。

青春的底色是奋斗。与老一辈相比,我们成长在中国发展最快、最好的年代。告别了物质的贫困,远

离了信息的匮乏,我们一路伴随着祖国的强盛成长拔节,有更扎实的知识,有更开阔的视野,有更宽广的

天地。从“创新创业”到“互联网+”,社会搭建起广阔的舞台,供我们以青春为桨,施展才华、追逐远

方,在时代的海洋创造无限的可能。“春天的道路依然充满泥泞”,没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只有

在年轻的时候奋斗过、拼搏过、奉献过,书写过人生的精彩、攀登过人生的高峰,我们才能在以后回忆的

时候,自信地道一句:“青春无悔”。

青春因拼搏而精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人生之路不

可能一帆风顺,纵然前行之路荆棘密布,只要有那么一股到中流击水的劲头,无论道路多险、风浪多大,

都是对自己的超越。而那些以梦为马、青春作桨、激情奋斗的日子,将永远成为人生的财富。在生命力最

旺盛的日子里,就该像爬山虎一样,为了心中的梦想不断向上攀援,把青春的绿色铺满征途。

或许,我们也曾悄悄立下宏阔的志向、幻想过自己终能让所有人刮目相看;我们也曾心血来潮、突然

觉醒,在被窝里发誓一切都要“从明天起”;我们也曾表面不屑一顾、内心却默默地羡慕过身边同学那骄

人的成绩;我们也曾为自己的懒散浮躁、半途而废、“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而暗自焦虑。

可是,身处低谷时,怎么走都是向上。熬得过岁暮天寒的拼杀,才能迎来春暖花开的繁华;经得起青灯黄

卷的枯寂,才能享受万众喝彩的荣誉;爬得过寸步寸险的峭壁,才能攀上独孤求败的绝顶。所有的事与愿

违,或许都是惊喜的铺垫;所有的坚持不懈,终将得到青春的奖励!

百余年前,五四先驱李大钊这样激励青年:“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

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作为高一

学生,我们风华正茂,年华正好,唯有握紧手中的青春之桨,勇力挥臂,在波澜壮阔的时代海洋中奋斗前

行,搏击风浪,扬帆远方!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本题为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共有三则,三则材料都是围绕“青春”来谈的,为思考“青春”提供了不同角度的理解。第一则材料

引用孟郊诗,指出了少年时光短暂,青春并非永恒,因此,要趁年华正好时努力作为,有所追求,创造业

绩。第二则材料引用萧伯纳名言,说明了应当珍惜、善待美好青春,不可挥霍。第三则材料引用习近平的

话,直接指出了青春的意义所在:不能空想空谈而没有实际作为,不能急功进利、冲动冒进,而要踏实奋

斗-、勇于锤炼,在学业和事业上进取不息,在人生的际遇中反复打磨锻铸,才能获得成长、取得成功。

综合三则材料内容可知,青春是美丽而短暂的,青春不能浪费,要树立远大理想,趁早作为;青年要脚踏

实地,要经得起时间的锤炼、岁月的洗礼,要承受得起成长过程中的压力和艰辛。题目中明确了写作身份

是风华正茂的高一学生,因此写作的背景是我们所身处的新时代和新环境,而对象则是身边的同龄人。考

生应站在时代的特点前,结合自己的身份和生活实际,思考自己的青春的内涵、价值以及努力的方向。可

以谈青春宝贵,不可懈怠;可以谈把握年华,及早立志进学、奋力作为;也可以谈青春的价值在于奋斗,

以及青年一代应如何立足当下、脚踏实地、积极进取。

立意:

1.青春很短暂,要珍惜青春。

2.把握青春年华,共享生命之光。

3.青春要有所作为,有所成就。

4.青年要积极进取,脚踏实地。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艺术源于生活,小说《哦,香雪》主人公香雪所在的台儿沟,在现实中是一个叫“苟各庄”的贫困山

村。若干年后,这个闭塞的小山村已成为旅游风景区的一部分,“香雪们”及其后代不再像盼望情人一样

等待火车,而是进入度假村做起了导游、服务员,或成为家庭旅馆的店主,或外出打工。她们再也不会接

受一只山鸡换回一斤挂面,四十个鸡蛋去换一个文具盒的事,而是懂得了价值和市场。有人慨叹平静、淳

朴、明净、内敛的传统文明正在凋敞,有人则祝贺她们拥抱了现代文明。

请从下列任务中选择一个,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以高中生的身份,与中年“香雪们”展开对话,写一篇关于“青春理想”的演讲稿。

(2)以苟各庄“香雪们”的身份,以“守护与成长”为题,写一封回应质疑声音的公开信。

(3)以评论员的身份,就“青年在时代发展中的使命”这一问题,写一篇评论性文章。

要求:联系本单元所学诗歌和小说相关内容;有写作对象意识,符合写作者身份特征。

【答案】例文:

守护与成长

质疑“传统文明正在凋敝”的朋友们:

你们好。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当日贫穷落后的苟各庄,早已变身成为色彩斑斓的艺术小镇;生长在

苟各庄的我们,也驾乘着时代的风帆,顺应着发展的潮流,一路高歌,走向当年不曾想象过的缤纷未来。

可是,并不因为苟各庄的变化、我们的“出走”,当日那种弥漫在乡土间的其乐融融、淳厚人情、传统风

尚就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消失了。请你们相信,我们一直牢牢地守护着它,纵然时代变迁、社会发展,

可苟各庄那种静谧友善、温和包容、真诚淳朴的传统文明,永远不会消弭。

我们守护的是植根于中华五千年文明、植根于祖国广阔大地的乡风乡情。将这种乡情外化,即是人们

守望互助、彼此温暖、友好和阵的简单和天真。它镌刻在华夏大地的民族基因里,流淌在每一个山村儿女

质朴厚重、率真热情的血液里。我们的乡风乡情,不是只生发于贫穷与落后的大山里,也不是只出现在闭

塞与宁静的小村中,现代化的生活节奏、社会风尚、经济方式将我们带出了苟各庄,但并没有将我们积淀

下来的乡风乡情一并带走。因此,无论是在自给自足、眺望着京原铁路的“苟各庄”时代,还是在我们走

出家乡、拥抱广阔天地的新时代,我们都将永远守护这种情怀,它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条件下都将熠熠

生辉,永不变色。

同时,我们也在成长。昔日的“香雪们”如同文学作品中描述的一般,不懂市场和价值,只懂得原始

的“以物易物”;不懂得世界的精彩和辽远,只能够站在铁路边艳羡地看着飞驰而过的火车。如今,我们

已经不再对火车感到好奇,不再封闭于偏远的苟各庄,我们的家乡变成了景区的一部分:背靠巍峨青翠的

高山,面朝水流清澈的拒马河,从西到东,彩色装点的农家楼舍,远远望去就像一幅以青山绿水作背景的

美丽油画。新时代在我们眼前推开一扇又一扇机遇的大门:进口扩大,投资开放,消费升级,创新迸发,

互联互通、全面脱贫……我们站在时代潮头,自立自强,在度假村做导游、服务员、店主或是外出务工,

走出了当年的小山庄,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迅速成长。建设者在北京冬奥会三大赛区马不停蹄地施工,参加

技能培训、技能大赛在制造业大省广东蔚然成风,新经济在许多领域里活力奔涌,新职业在许多行业中不

断涌现……新时代的春风吹拂过神州大地,唤醒了全国上下奋斗发展的生机,也唤起了苟各庄的我们走出

家乡、迈步未来的希望。昔日的“香雪们”,随着乡村振兴、经济腾飞的步伐,纷纷扑向自由缤纷的未来

之城!

质疑“传统文明正在凋敝”的朋友们,请你们相信,我们在新局势、大变革中成长,我们也守护着互

助互爱、友好善良;成长的是思想、知识、视野、格局,守护的是温情、人情、乡情、文明。请你们多一

些笃定和信任,少一些审视和怀疑,与我们共同守护这可贵的人性光辉,在新时代的丰润美好中成长为积

极进取、朝气蓬勃的时代“香雪”!

苟各庄“香雪们”

20xx年x月x日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本题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关键句:“有人慨叹平静、淳朴、明净、内敛的传统文明正在凋敞,有人则祝贺她们拥抱了现代文明”,

此句体现了材料中的两种不同观点:一是以怀旧的眼光审视着过去的“香雪们”,怀念她们的天真淳朴,

怀念小村庄的偏远明净和其中闪现的传统文明,更怀念人们在不懂得价值与市场时体现出来的浓浓的人情

美;一是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现在从事各行各业或飞出村庄的“香雪们”,认为她们跟上了时代的步伐,适

应着时代的发展,颠覆了小说中那种闭塞贫困的生活方式,不再每天盼望火车的路过,她们与时俱进,奋

斗自强,是“拥抱现代文明”的进步表现。这两种观点是相对立的。

如果选择任务(1)写作,就要扣住题目中给出的对话对象:时至今日,课本上那群淳朴可爱、天真无邪

的少女“香雪们”已到中年,考生要以新时代高中生的身份与她们展开对话。进入新时代,贫困山村已经

蜕变为旅游景区的一部分,中年“香雪们”早已抛弃过去的生活方式,拥有更大的自由、更多的选择、更

广阔的天地。她们从事着多样的职业,或外出务工,或自家经营,或留在家乡发展,眼界开阔,生活多彩,

她们已经实现了青春时代的所有理想。而作为一名今天的高中生,站在人生的起点上,正值青春年华,也

应像当年的“香雪们”一样,树立远大理想,珍惜有限青春,争取如同今天的“香雪们”一样,未来也能

实现自己的憧憬。因此,“青春理想”是考生和“香雪们”连接的纽带,写作时,考生要紧扣“青春理想”

的主题,注意题目中要求的写作体裁一一演讲稿,与中年“香雪们”谈论青春时代树立的理想在人生中的

重要作用、青春的我们应该追求怎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理想等。

如果选择任务(2)写作,就要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回应质疑”,它确定了写作的立意方向和情感态度,

明确地指出了材料中的“传统文明正在凋敞”是一种“质疑”,而考生要针对这种“质疑”提出反对意

见,进行有据批驳,切不可会错题意,反而赞同这种看法。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随着脱贫攻坚

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当初贫困落后的苟各庄已经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景区的一部分,苟各庄的“香雪

们”也从贫穷闭塞的旧式生活方式走向了多元开放的新时代。贫困落后的山村和人民接轨时代,顺应潮流,

把握机遇,这是与时俱进、成长创新的体现,值得肯定与赞扬;不能因为某些怀旧的情愫,或是不舍过去

的淳厚民风、安静生活、单一观念而否定“香雪们”今天所取得的幸福生活。题目中的“守护与成长”是

立意的指向,需要守护的,是如今的苟各庄“香雪们”即使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却并没有

丢失的那种传统的平静内敛、淳朴可爱。这种浓浓的人情美在任何时候都会绽放出温暖人心的光芒,它不

会因为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不会因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而消失不见。需要成长的,是苟各庄曾经贫穷艰

辛的“香雪们”,也是那些质疑的声音。时代在发展,新的社会格局和生活方式必然取代旧的社会格局和

生活方式,也必然会带来观念、价值、认知的改变,不能因为对过去恋恋不舍,沉醉于过去“不懂价值与

市场”时的人情美、传统美,从而慨叹“传统文明正在凋敝”。写作时,要注意写作的身份是苟各庄“香

雪们”,并非课本上的“台儿庄”,要将艺术与真实生活场景区分开。还要注意写作的体裁是“公开信”,

应体现出信件的格式。

如果选择任务(3)写作,就要注意写作身份是“评论员”,考生应从第三方的角度,围绕题目中的“青

年在时代发展中的使命”这一主题进行构思。每一代青年都有独属于自己的时代担当,都要肩负起不可替

代的时代使命。苟各庄“香雪们”从贫穷落后中一路走来,与时俱进、顺应发展,通过辛勤劳动、不懈奋

4,使落后山村化身为景区的一部分,也让自己走出乡村、选择方向、继续拼搏,获得了更幸福、丰裕的

生活,她们以昂扬进取、接轨潮流的创造姿态担负起了自己的时代使命。而今天的新一代青年,站在时代

的潮头,也应高扬理想、脚踏实地、甘于奉献,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收获成长和进步。耍注意题目中

要求写成“评论性”文章,考生在写作时,要体现出对“香雪们”发展进步的肯定与赞扬,也要表达出对

新时代青年如何担负使命、实现目标的思考和理解。

立意:

1.追逐青春理想,为祖国建设奋斗不息。

2.在奋勇搏击中放飞青春理想。

3.奋斗迎接成长,守护精神家园。

4.勇担时代使命,走好每一代人的长征路。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长津湖》里十九岁的战士伍万里笑得有些青涩,但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扛起了军人的责任,奋

勇杀敌绝不含糊;

(2)袁隆平团队研究的杂交水稻创下新纪录,双季稻亩产突破3000斤大关,袁隆平听到消息笑得像

个孩子;

(3)对美国就疫情向中国甩锅事件,中国外交发言人耿爽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回应,并配上自

信的笑容。

上述材料中人物的笑容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作为一名中学生,对此你有何感受和思考?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

于800字。

【答案】例文:

喜看人间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这世上没有神仙,也无需立庙,因为每一缕升起的炊烟,都是飘自人间的思念。望,革命之波澜壮阔,

被融进民族的骨血,用厚重之古卷复兴辉煌;见,时代之魂魄,被刻进民族的脊梁,用璀璨之今朝照耀未

来;知,它千回百转而坚毅刚强;恋,它美目流盼而风骨灼灼。一步步崛起,从火光中走来,它喜看人间

千重浪,见遍地英雄下夕烟。

去时少年身,归来甲子魂.山河亦无恙,巍巍葬忠魂一一这笑,是革命英雄对它的责任。

“为什么我们要打这一场仗,这场仗如果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要打”。《长津湖》的热映,让

它的下一代人看到了革命先辈的英勇无畏,责任担当,以生命写就的精神史诗,正如明灯照亮后人前行的

路。那青涩的笑容,是让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