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单元练习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1页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单元练习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2页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单元练习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3页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单元练习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4页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单元练习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1492年2月,西班牙王室收到来自美洲的报告说:“小麦、大麦和其他种子已经播种,但在收获之前会有几个月的时间,甘蔗苗和葡萄藤已经种下,但它们何时繁殖结实呢?”这可以证明 ()A.欧亚大陆的小麦、大麦、葡萄、甘蔗被带入美洲种植B.西班牙王室积极提倡在美洲种植甘蔗、葡萄C.甘蔗和葡萄深深影响了美洲居民的生活D.小麦、大麦、甘蔗和葡萄的原产地都是西班牙2.有学者说:17世纪,随着美洲种植园经济发展,欧洲国家确立了“欧洲服务于美洲”的原则。材料中所说的“服务”体现为 ()A.向美洲大量倾销廉价商品 B.引进美洲农作物品种C.把农作物和禽畜引入美洲 D.向美洲提供机械设备3.(2023·广东中山)大豆原产于中国北方。北朝的《齐民要术》指出大豆可以改良土壤,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大豆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地区。这说明()A.土地利用的效率显著提高 B.经济重心在逐渐向南转移C.自给自足的经济日益完善 D.饮食的结构发生根本改变4.某学生对文明的起源作了如下探究归纳,其中符合史实的是()A.距今约一万年前,先人的食物主要依赖农耕生产B.早期农耕聚落时期,先人们实行共同耕作按劳分配C.水稻和小麦从西亚传入希腊,成为当地主要粮食作物D.从史前墓葬品的差别中,可以透视到社会等级存在5.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地处干旱地区,降水稀少,因此为了保证农业丰收,统治者采取的措施是 ()A.修建灌渠和排水沟及维护灌溉系统B.颁布《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土地所有权C.疏通尼罗河流域的淤泥及兴修水利工程D.将征服的希洛人变为奴隶进行耕作6.(2023·广东汕尾)清朝《建始县志》记载,“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又称玉米)、洋芋”。《建始县志》的这一记载可以用来佐证()A.建始县适合苞谷、洋芋的广泛种植 B.清朝建始县水稻总产量有所下降C.苞谷、洋芋传入建始县的最早时间 D.清朝建始县人民饮食结构的变化7.(2023·广东湛江)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以后各项具体劳动如动物的繁殖、饲养和农作物的播种、收割等,更是与气象变化息息相关,久而久之,人们便形成了“季”和“年”的概念。这说明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A.促进了生活方式的变化 B.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C.加速了人口的快速增长 D.推动了天文历法的发展8.(2023·广东中山)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等传入我国,许多地区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当地人“不产米,仰食四方”,民间海外贸易昌盛,白银大量流入。这说明()A.全球化已影响中国 B.长途贩运开始发达C.经济出现区域分工 D.抑商观念已被放弃9.如图是陕西临潼姜寨遗址模型,它最能反映原始农业出现后,早期人类生活的特征之一是 ()A.家畜饲养B.迁徙流浪C.农耕聚落D.等级分化10.16世纪以来,食物物种的流动加速了疾病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美洲印第安人大量死于欧洲人所带来的天花、麻疹和白喉。这一现象的出现表明物种交流()A.影响了社会生活 B.助力西方早期殖民扩张C.导致世界人口分布趋于平衡 D.促进了社会的更替11.复旦大学教授樊树志认为,新石器时代有四大特征:农业的产生、动物的驯养、陶器的制作、磨制石器的使用。关于这四大特征的表述,与史实不符的是()A.在长期的采集过程中,原始农耕开始出现B.原始农业起源与江河密切相关,因为大河流域土壤肥沃、气候适宜C.家畜饲养是在野生动物被驯化的基础之上展开的D.生产工具获得进步是手工业出现的基础和前提条件12.某历史课堂正在探究“古希腊的农业发展状况”,下列材料可以作为其有力证据的是()A.古希腊流传的神话故事 B.古希腊戏剧中的农民形象C.古希腊葡萄酒作坊遗址 D.古希腊墓葬出土的小麦遗存13.成书于17世纪初的《涌幢小品》中记载:“又有六月柿,茎高四五尺,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叶似艾,花似榴,种来自西蕃,故又名蕃柿。”文献记载中的果蔬是 ()A.南瓜 B.番茄C.辣椒 D.黄瓜14.(2023·广东梅州)食品工业化是指通过科学技术改变食物的生产、储存、运输和销售方式等。在现代,工业化食品借助广告和零售业的商业革命,为我们带来不少便利,如广受欢迎的水果干、方便面就是典型的工业化新食品,还有许多地方特色美食借助工业化大生产得以销售至全国各地。这说明()A.工业化生产丰富了日常食物种类 B.工业化食品提高了工业化的水平C.工业加工使食品质量有一定下降 D.工业化食品安全问题需引起重视15.20世纪以来,汽油拖拉机、柴油拖拉机相继实现批量生产,这对农业的影响是()A.使欧美各国快速实现了农业机械化 B.高科技设施农业获得突破性进展C.为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创造了条件 D.推动农作物播种、收割的自动化16.(2023·广东肇庆)根据下图可知,现代中国()A.粮食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B.粮食流通现代化水平提高C.粮食供给渠道更加多元 D.粮食生产实现了自给自足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17题14分,18题14分,19题12分,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目。材料根据目前已知的材料和考古证据,埃及的尼罗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欧洲南部的爱琴地区,印度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中美洲的墨西哥、危地马拉等地,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区,是人类最早创造文明的地区。由于各地发展情况不尽一致,进入文明的时间也有先后之差。埃及和两河流域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便从原始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中国、印度和欧洲的克里特则时间上晚一点,大约在公元前2500—前2000年进入文明时代,中南美洲则更晚一些,约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进入文明时代。——摘编自陈钦庄等《世界文明史简编》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世界文明的认识。(14分)18.新航路开辟之后,出现了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被称为“哥伦布大交换”,其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材料一在美洲被征服的过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更悲惨的是,新大陆没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对这些疫病毫无免疫力,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死亡的数量可能更大,有的村子因此整个灭绝。据估计原来有1000万到2500万人口的新西班牙(阿兹特克帝国),到17世纪初只剩下不到200万人,同时期印加人从约700万减少到只有约50万……随着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劳动力来源日趋紧张,于是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摘编自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材料二(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美]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征服美洲的后果。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征服美洲的经济动因。(6分)(2)据材料二,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4分)(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哥伦布大交换”的积极影响。(4分)19.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目。材料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是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种表现,既与文明发展的程度相关,也与文明的发展和交流关系密切。序号历史材料13000年前,中国的水稻传到朝鲜、越南,2000年前传到日本。公元5世纪传到西亚,后经非洲传到欧洲、美洲以至全世界2西汉时,印度的黄瓜,地中海的香菜,西亚、北非的蚕豆传入中国。16世纪,辣椒传入中国湘、鄂、川等省份3公元6世纪,中国蚕桑技术传入古诃陵国(今爪哇岛);据史书记载,三国时扶南(今柬埔寨)的男人还有裸体的,后经中国使者康泰劝说,扶南国王下今男子用丝绸做简裙遮体,改变了裸体的习俗。到汉朝时,中国的筷子开始传到朝鲜;越南人使用筷子,大约也是汉朝时从岭南传入的4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花生等传到欧洲、亚洲和非洲,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欧洲移民将马、牛、羊等传入美洲,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5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欧洲贵族食用的茶、巧克力等平民化。生活节奏变快,华丽不实用的衣服被淘汰续表序号历史材料619世纪,电报、电话的产生,使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资讯。电车便于人们前往运动场、公园和舞厅,享受生活7鸦片战争后,西式服装、饮食和婚礼在中国一些城市流行。20世纪初,汽车、电车在中国出现。1912年,中华民国颁布《礼制》,规定“男子礼为脱帽鞠躬”820世纪中期以来,计算机成为人们生活的帮手,出现了网上购物、视频聊天等新的生活方式,现代化通信手段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物种类丰富,讲究营养均衡。住房面积扩大,公共设施现代化,环境优美。休闲娱乐、注重环保、讲究卫生成为大众生活新时尚——据赵翰生《中国古代纺织与印染》等整理选取上述表格中的历史材料(至少三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文明与生活习俗的关系提炼主题,并加以简要论述。(要求:论述不得照抄材料,字数200字左右)(12分)20.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材料一沃尔夫奖评审委员会称,袁隆平“是现代农业研究史上一个科学巨人,他对世界性的食物生产产生了极大影响”。国际水稻研究所盛赞袁隆平“为世界创造了一个感人肺腑的神话。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的成功,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难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摘编自庄志霞《袁隆平传》材料二2018年末,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数量1660万人,较2012年末的9899万人减少了8239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1.7%。2018年,谷物产量6.1亿吨,谷物自给率超过95%。稻谷和小麦产需有余,中国粮食自给率充足,完全能够自给。2018年,包括大豆等油料和饲料在内的粮食出口总量366万吨。2019年,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0公斤左右,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摘编自2019年《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解读(1)为什么国际上对袁隆平有如此高的评价?结合所学概括其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6分)(2)据材料二分析,中国在粮食安全问题上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原因有哪些?(6分)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1492年2月,西班牙王室收到来自美洲的报告说:“小麦、大麦和其他种子已经播种,但在收获之前会有几个月的时间,甘蔗苗和葡萄藤已经种下,但它们何时繁殖结实呢?”这可以证明 ()A.欧亚大陆的小麦、大麦、葡萄、甘蔗被带入美洲种植B.西班牙王室积极提倡在美洲种植甘蔗、葡萄C.甘蔗和葡萄深深影响了美洲居民的生活D.小麦、大麦、甘蔗和葡萄的原产地都是西班牙解析:通过题干信息“小麦、大麦和其他种子已经播种”“甘蔗苗和葡萄藤已经种下”可知,欧亚大陆的小麦、大麦、葡萄、甘蔗被带入美洲种植,因此A项正确。答案:A2.有学者说:17世纪,随着美洲种植园经济发展,欧洲国家确立了“欧洲服务于美洲”的原则。材料中所说的“服务”体现为 ()A.向美洲大量倾销廉价商品 B.引进美洲农作物品种C.把农作物和禽畜引入美洲 D.向美洲提供机械设备解析:17世纪,欧洲没有完成工业革命,没有大量的廉价商品向美洲倾销,故A项错误;“引进美洲农作物品种”和题干信息相反,故B项错误;“欧洲服务于美洲”即把欧洲的农作物和禽畜引入美洲,故C项正确;“向美洲提供机械设备”不符合美洲的需要和欧洲现实情况,故D项错误。答案:C3.(2023·广东中山)大豆原产于中国北方。北朝的《齐民要术》指出大豆可以改良土壤,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大豆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地区。这说明()A.土地利用的效率显著提高 B.经济重心在逐渐向南转移C.自给自足的经济日益完善 D.饮食的结构发生根本改变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齐民要术》的影响下,人们对大豆的认识逐渐加深,大豆由北方推广到江南及岭南地区种植,反映出土地利用效率提高,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大豆种植地域的推广,并不是经济重心的南移,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大豆种植地域的变化,与经济形态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种植结构,不是饮食结构,排除D项。答案:A4.某学生对文明的起源作了如下探究归纳,其中符合史实的是()A.距今约一万年前,先人的食物主要依赖农耕生产B.早期农耕聚落时期,先人们实行共同耕作按劳分配C.水稻和小麦从西亚传入希腊,成为当地主要粮食作物D.从史前墓葬品的差别中,可以透视到社会等级存在解析:一万年以前,虽有农耕生产,但是先人的食物主要还是来自采集、狩猎,故A项错误;农耕聚落时期,先人们实行共同耕作平均分配,B项错误;大麦和小麦从西亚传入希腊,成为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C项错误;史前墓葬品的差别,反映了社会等级的存在,D项正确。答案:D5.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地处干旱地区,降水稀少,因此为了保证农业丰收,统治者采取的措施是 ()A.修建灌渠和排水沟及维护灌溉系统B.颁布《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土地所有权C.疏通尼罗河流域的淤泥及兴修水利工程D.将征服的希洛人变为奴隶进行耕作解析: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地处两河流域,为了实现旱涝保收,修建水利工程是统治者必须采取的措施,因此A项正确;B项与题干无关;C项尼罗河是在非洲,可排除;D项是对古希腊斯巴达人的描述,排除。答案:A6.(2023·广东汕尾)清朝《建始县志》记载,“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又称玉米)、洋芋”。《建始县志》的这一记载可以用来佐证()A.建始县适合苞谷、洋芋的广泛种植 B.清朝建始县水稻总产量有所下降C.苞谷、洋芋传入建始县的最早时间 D.清朝建始县人民饮食结构的变化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清朝建始县由于人多地少,除了种稻外,还在山上种玉米、洋芋,这说明建始县人民除了吃稻米外,还吃玉米等作物,可用来佐证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故选D项;“广泛”一词有误,材料仅说山上种植,排除A项;并非水稻总产量下降,而是“山多田少,居民倍增”,水稻产量不能满足人口需要,排除B项;“最早”一词过于绝对,排除C项。答案:D7.(2023·广东湛江)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以后各项具体劳动如动物的繁殖、饲养和农作物的播种、收割等,更是与气象变化息息相关,久而久之,人们便形成了“季”和“年”的概念。这说明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A.促进了生活方式的变化 B.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C.加速了人口的快速增长 D.推动了天文历法的发展解析:根据材料“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以后各项具体劳动如动物的繁殖、饲养和农作物的播种、收割等,更是与气象变化息息相关,久而久之,人们便形成了‘季’和‘年’的概念”可知,农业生产与季节、天象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人们在长期的农业和畜牧业劳动中观察天象、总结出季节变化规律,形成了指导人们生产生活的天文历法知识,例如二十四节气、年、月、日等时间长度概念,故选D项;早期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一般指逐渐开始定居生活、饮食方式的变化等,而材料强调的是在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劳动中,人们逐渐形成的历法观念,故A项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农业和畜牧业发展提高粮食产量,增加食物供应,但与材料观点不符,排除B项;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增加了食品供应,有利于人口的增长,但是与材料所述观点不符,排除C项。答案:D8.(2023·广东中山)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等传入我国,许多地区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当地人“不产米,仰食四方”,民间海外贸易昌盛,白银大量流入。这说明()A.全球化已影响中国 B.长途贩运开始发达C.经济出现区域分工 D.抑商观念已被放弃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朝中后期,来自美洲的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改变了中国的农业结构,且海外贸易兴盛,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说明自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由分散孤立走向整体,全球化对中国影响深远,故选A项;“开始”一词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后对中国的影响,并未强调经济的区域分工,排除C项;明朝中后期强化重农抑商观念,排除D项。答案:A9.如图是陕西临潼姜寨遗址模型,它最能反映原始农业出现后,早期人类生活的特征之一是 ()A.家畜饲养B.迁徙流浪C.农耕聚落D.等级分化解析:从姜寨遗址的模型中可以看到,当时的古代居民过定居生活,小房屋环绕大房屋,说明是聚族而居,因此判断其特征是农耕聚落。答案:C10.16世纪以来,食物物种的流动加速了疾病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美洲印第安人大量死于欧洲人所带来的天花、麻疹和白喉。这一现象的出现表明物种交流()A.影响了社会生活 B.助力西方早期殖民扩张C.导致世界人口分布趋于平衡 D.促进了社会的更替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随着食物物种交流,欧洲疾病传入美洲,造成土著居民大量死亡,说明食物物种交流影响了社会生活,但是材料并未涉及社会的更替,故选A项,排除D项;B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未涉及世界其他地区人口分布,排除C项。答案:A11.复旦大学教授樊树志认为,新石器时代有四大特征:农业的产生、动物的驯养、陶器的制作、磨制石器的使用。关于这四大特征的表述,与史实不符的是()A.在长期的采集过程中,原始农耕开始出现B.原始农业起源与江河密切相关,因为大河流域土壤肥沃、气候适宜C.家畜饲养是在野生动物被驯化的基础之上展开的D.生产工具获得进步是手工业出现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解析:原始农业出现后,生产力水平得以提高,在农业生产力提高的前提下,一部分人得以脱离食物生产,专门从事制陶、采矿等手工业劳动,推动手工业的出现,因此D项与史实不符。答案:D12.某历史课堂正在探究“古希腊的农业发展状况”,下列材料可以作为其有力证据的是()A.古希腊流传的神话故事 B.古希腊戏剧中的农民形象C.古希腊葡萄酒作坊遗址 D.古希腊墓葬出土的小麦遗存解析:如果研究古希腊的农业发展状况,最为可信的应该是古希腊墓葬出土的小麦遗存,因此D项正确;A、B两项作为神话和戏剧显然可信度不高;C项葡萄酒作坊体现了手工业成就。答案:D13.成书于17世纪初的《涌幢小品》中记载:“又有六月柿,茎高四五尺,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叶似艾,花似榴,种来自西蕃,故又名蕃柿。”文献记载中的果蔬是 ()A.南瓜 B.番茄C.辣椒 D.黄瓜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描述“又有六月柿……种来自西蕃,故又名蕃柿”可知文献记载中的果蔬是番茄。答案:B14.(2023·广东梅州)食品工业化是指通过科学技术改变食物的生产、储存、运输和销售方式等。在现代,工业化食品借助广告和零售业的商业革命,为我们带来不少便利,如广受欢迎的水果干、方便面就是典型的工业化新食品,还有许多地方特色美食借助工业化大生产得以销售至全国各地。这说明()A.工业化生产丰富了日常食物种类 B.工业化食品提高了工业化的水平C.工业加工使食品质量有一定下降 D.工业化食品安全问题需引起重视解析:“工业化食品借助广告和零售业的商业革命,为我们带来不少便利,如广受欢迎的辣条、方便面就是典型的工业化新食品,还有许多地方特色美食借助工业化大生产得以销售至全国各地。”由此说明由于工业化,生活中可见到的食品种类增多,丰富了日常生活,故选A项;“为我们带来不少便利”说明工业化给生活带来了便利,但没有体现工业化的水平高低,排除B项;“工业加工使食品质量有一定下降”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排除C项;水果干、方便面等工业化新食品不一定能带来安全问题,安全问题的关键是监管,排除D项。答案:A15.20世纪以来,汽油拖拉机、柴油拖拉机相继实现批量生产,这对农业的影响是()A.使欧美各国快速实现了农业机械化 B.高科技设施农业获得突破性进展C.为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创造了条件 D.推动农作物播种、收割的自动化解析:20世纪以来,汽油拖拉机、柴油拖拉机相继实现批量生产,为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创造了条件,因此C项正确。答案:C16.(2023·广东肇庆)根据下图可知,现代中国()A.粮食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B.粮食流通现代化水平提高C.粮食供给渠道更加多元 D.粮食生产实现了自给自足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由于政策支持、制度创新和农业科技进步,中国在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与图示中1996—2018年中国粮食总产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相合,故选A项;粮食流通一头连接生产,一头连接消费,题干图示反映的是粮食生产,排除B项;粮食供给渠道也属于粮食流通,非粮食生产,排除C项;“自给自足”不妥,中国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粮食问题,还是仅次于美国、欧盟的重要粮食援助国家,排除D项。答案: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17题14分,18题14分,19题12分,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目。材料根据目前已知的材料和考古证据,埃及的尼罗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欧洲南部的爱琴地区,印度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中美洲的墨西哥、危地马拉等地,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区,是人类最早创造文明的地区。由于各地发展情况不尽一致,进入文明的时间也有先后之差。埃及和两河流域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便从原始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中国、印度和欧洲的克里特则时间上晚一点,大约在公元前2500—前2000年进入文明时代,中南美洲则更晚一些,约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进入文明时代。——摘编自陈钦庄等《世界文明史简编》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世界文明的认识。(14分)答案:认识:世界各地文明本没有冲突,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推动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可夯实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18.新航路开辟之后,出现了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被称为“哥伦布大交换”,其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材料一在美洲被征服的过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更悲惨的是,新大陆没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对这些疫病毫无免疫力,欧洲人带来的这些疾病造成他们死亡的数量可能更大,有的村子因此整个灭绝。据估计原来有1000万到2500万人口的新西班牙(阿兹特克帝国),到17世纪初只剩下不到200万人,同时期印加人从约700万减少到只有约50万……随着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劳动力来源日趋紧张,于是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摘编自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材料二(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美]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征服美洲的后果。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征服美洲的经济动因。(6分)(2)据材料二,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特点。(4分)(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哥伦布大交换”的积极影响。(4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杀和折磨……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从人口屠杀、疾病肆虐、奴隶贸易、种植园经济产生等角度归纳后果。第二小问,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的背景,主要从经济根源方面进行分析。第(2)问据材料二“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引发的生物大交换……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从欧洲发挥的作用、交换内容、范围、时间及历史影响等方面归纳特点。第(3)问综合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物种交流、人类生活丰富多样化、世界经济联系及文明的交流交融等方面进行分析。答案:(1)后果:大量印第安人被屠杀;新疾病肆虐;非洲黑人被贩卖;种植园经济出现。经济动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对黄金等财富的渴求。(2)特点:欧洲具有主导性;内容具有丰富性;范围具有全球性;结果具有两重性(积极和消极);时间具有长期性。(3)积极影响:促进了全球动植物(物种)的交流,丰富了人类经济生活;密切了世界经济的联系;有助于文明的交流与交融。19.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目。材料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是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种表现,既与文明发展的程度相关,也与文明的发展和交流关系密切。序号历史材料13000年前,中国的水稻传到朝鲜、越南,2000年前传到日本。公元5世纪传到西亚,后经非洲传到欧洲、美洲以至全世界2西汉时,印度的黄瓜,地中海的香菜,西亚、北非的蚕豆传入中国。16世纪,辣椒传入中国湘、鄂、川等省份3公元6世纪,中国蚕桑技术传入古诃陵国(今爪哇岛);据史书记载,三国时扶南(今柬埔寨)的男人还有裸体的,后经中国使者康泰劝说,扶南国王下今男子用丝绸做简裙遮体,改变了裸体的习俗。到汉朝时,中国的筷子开始传到朝鲜;越南人使用筷子,大约也是汉朝时从岭南传入的4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花生等传到欧洲、亚洲和非洲,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欧洲移民将马、牛、羊等传入美洲,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5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欧洲贵族食用的茶、巧克力等平民化。生活节奏变快,华丽不实用的衣服被淘汰续表序号历史材料619世纪,电报、电话的产生,使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资讯。电车便于人们前往运动场、公园和舞厅,享受生活7鸦片战争后,西式服装、饮食和婚礼在中国一些城市流行。20世纪初,汽车、电车在中国出现。1912年,中华民国颁布《礼制》,规定“男子礼为脱帽鞠躬”820世纪中期以来,计算机成为人们生活的帮手,出现了网上购物、视频聊天等新的生活方式,现代化通信手段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物种类丰富,讲究营养均衡。住房面积扩大,公共设施现代化,环境优美。休闲娱乐、注重环保、讲究卫生成为大众生活新时尚——据赵翰生《中国古代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