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科制度汇编_第1页
中医科制度汇编_第2页
中医科制度汇编_第3页
中医科制度汇编_第4页
中医科制度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科制度汇编

目录

1.《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基本标准》4.11.1.1................................................................2

2.有中医科的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及体现中医特色的诊疗规范4.11.2.1C1..................................3

3.有中医与西医临床科室的会诊、转诊相关制度4.11.2.2C1............................................68

4.有体现中医特色的三级查房制度4.11.2.2C2.............................................................70

5.有中医护理常规、操作规程4.11.2.3C1...................................................................72

6.有中医医疗质量与安全控制指标、方案与评价考核制度4.11.4.1C2..........................83

《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基本标准》4.11.1.1

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基本标准

一、科室设置

(-)作为医院的一级临床科室。

(-)设立中医病床,床位数不低于医院标准床位数的5%。具备一定规模的医院,可

根据实际需要设立独立病区。

(三)设立中医门诊,三级医院门诊开设中医专业不少于3个,二级医院不少于2个。

二、人员

(一)每床至少配备0.4名中医类别医师和0.4名护士。

(二)三级医院中医临床科室主任应当具有中医类别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

资格,从事中医临床专业10年以上。二级医院中医临床科室主任应当具有中医类别主治医

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相关专业工作6年以上。

(三)主管中医病房的护士长应当系统接受过中医药知识技能岗位培训,能够指导护士

开展辨证施护和运用中医护理技术。

三、医疗用房

(一)门诊诊室的面积应满足开展业务的需求。三级医院净使用面积不少于90平方米,

二级医院净使用面积不少于60平方米。

(-)病房每床建筑面积不少于40平方米,或不低于医院临床科室平均每床建筑面积;

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6平方米,或不低于医院临床科室每床平均净使用面积.

四、设备配备

(一)基本设备:诊断床、听诊器、血压计、温度计、治疗推车、脉枕、针灸器具、火

罐、电冰箱、计算机等。

(二)根据专科业务工作需要,配备相应的专科诊疗设备。

五、执行中医药行业标准规范,并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有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医疗护理技术操

作规程,并成册可用。

六、综合医院中西医结合、民族医临床科室及专科医院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临床科室

参照本《基本标准》执行。

2

有中医科的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及体现中医特色的诊疗规范

4.11.2.1C1

一、中医科相关技术操作规程

目录

(一)手握电子血糖仪操作规程

(-)血压计操作规程

(三)微量注射泵操作规程

(四)毫针刺法操作规程

(五)梅花针刺法操作规程

(六)拔火罐疗法操作规程

(七)中药保留灌肠法操作规程

(八)肝病治疗仪操作规程

(九)电针技术操作规程

(十)熏洗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十一)推拿技术操作规程

(-)手握型电子血糖仪的操作规范

1.校正

1.1将校正片接触条纹面朝上插入血糖仪插入孔内,直到显示窗上显示“88.8”,接着显示

“CAL”三个英文字,然后出现三个校正密码。

1.2压下并放开按钮关掉血糖仪,取出校正片。

1.3检查密码和校正片及试纸仿单所印的密码是否相同。

2.检测

2.1确定血糖仪及试纸是否回归室温(18-3OC)。

2.2消毒将取血的指尖,并以棉球拭擦,确保检测前指尖完全干燥。

2.3从指示点撕去试纸的铝箔包装,使接触电极面朝上插入血糖仪的插入孔内,直到显示

窗上出现“88.8”、“CAL”及三位校正密码,然后出现“rdy”,并确定校正密码和校

正片及试纸仿单所印的密码相同。

2.4使用采血笔在消毒过的指尖处取一滴血,将血滴于试纸的滴血区内。

2.5当血糖仪出现及”“ctd”后,开始20秒倒数,最后显示出测定

值,记录。

2.6关掉血糖仪,取出试纸,检测完毕。

(-)水银血压计操作流程

1、患者取坐位或卧位,打开血压计外盖,在开水银开关,将血压计零点与肱动脉、心脏放

置同一水平

3

2、驱尽袖带空气,平整地缠于患者上臂中部,松紧以能放一指为宜,下缘距肘窝2-3厘米

3、听诊器置于肱动脉位置

4、充气测量,正确判断收缩压、舒张压、排余气、将血压计向右倾斜5-10度关闭水银开关,

盖好血压计外盖。

5、正确记录血压数值

电子血压计操作流程

1.第一次使用前安装电池,设置日期时间。

2.患者取坐位或卧位,驱尽袖带空气,平整地缠于患者上臂中部,松紧以能放一指为宜,下

缘距肘窝2-3厘米。袖带与心脏同一水平

3.按下开始/停止按钮:袖带开始自动加压(背光灯自动开启)

4.当屏幕上收缩压、舒张压、脉搏均显示后,测压结束。

5.取下袖带、按下开始/停止按钮关机。放置妥当。

(三)微量注射泵的操作规程

1.接好电源线。

2.按(ON)开机。

3.针筒吸入药液后,打开推进器,将针筒安装好,再将推进器闭合。

4.按(PURGE)排气。若已进行手动排气,则不需此步骤。

5.根据需要定好输液速度。

6.按(STAR)运行,开始进行注射。

7.注射完毕按(STOP)停止注射。

8.按(OFF)关机,拨出电源。

(四)毫针刺法操作规程

【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腌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

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镣子,

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进针法

1.1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

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

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腌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腌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

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腌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

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腌穴,如腹部的穴位。

1.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腌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

4

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脸穴进针。如印堂穴。

2.进针角度和深度

2.1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腌穴。

2.1.2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

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月俞穴。

2.1.3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

位的方俞穴,如头部。

2.2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月俞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腌穴,

宜深刺。

3.行针基本手法

3.1提插法:当针刺入腌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

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3.2捻转法:当针刺入腌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快,刺激量

也就愈大。当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时,术者手下也会有沉、紧、涩的感觉,

即为“得气”,说明针刺起到了作用.

4.补泻手法

4.1补法:进针慢而浅,提插轻,捻转幅度小,留针后不捻转,出针后多揉按针孔。多用于

虚证。

4.2泻法:进针快而深,提插重,捻转幅度大,留针时间长,并反复捻转,出针后不按针孔。

多用于实证。

4.3平补平泻法:进针深浅适中,刺激强度适宜,提插和捻转的幅度中等,进针和出针用力

均匀。适用于一般患者。

【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3.选好腌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有无感觉。

4.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腌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

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或带钩,术者消毒手指。

5.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

6.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

得气后调节针感,一般留针10~20分钟。

7.在针刺及留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滞针等情况。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

8.起针:一般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压在针孔周围皮肤处,右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

5

至皮下,迅速拔出,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9.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铺。

10.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

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

2.妇女怀孕3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腌穴。若怀孕3月以上者,腹部、腰舐部脸穴也不

宜针刺。至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胸穴,在怀孕期亦应予禁刺。如

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刺。

3.小儿因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腌穴不宜针刺。

4.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6.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月俞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

应注意。如刺胸、背、腋、胁、缺盆等部位的腌穴,若直刺过深,都有伤及肺脏的可能,使

空气进入胸腔,导致创伤性气胸,轻者出现胸痛、胸闷、心慌、呼吸不畅;甚则呼吸困难,

唇甲发维、出汗、血压下降等症。因此,医者在进行针刺过程中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令患者

选择适当的体位,严格掌握进针的深度、角度,以防止事故的发生。

7.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腌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

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8.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脸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

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

(五)梅花针刺法操作规程

(1)物品准备:治疗盘、75%酒精棉球、无菌梅花针(即以5〜7枚不锈钢针固定在略有

弹性20〜30cm长的针杆一端制成)、无菌镜子、弯盘。

(2)体位:以充分暴露叩刺部位,病人感舒适,不易受凉为宜。

(3)操作方法:

①暴露叩刺部位,以75%酒精棉球充分消毒皮肤。

②术者以右手握住针柄后端,食指伸直压住针柄前端,运用腕关节上下弹力进行由轻到

重叩击。

③叩刺时要求针尖与皮肤呈垂直点,针尖触及皮肤即迅速弹起,动作连续,一般每分钟

约60〜80次。

④根据部位大小,掌握叩刺时间,一般每次5〜15分钟。

⑤叩刺完毕,再用酒精棉球消毒叩刺部位。

⑥将梅花针用棉球擦净,泡入消毒液中。

(4)护理:

①叩刺前应检查梅花针有无倒刺或不平整现象,有则不宜使用。

②叩刺时用力须均匀、稳准,切忌拖刺、斜刺。

③根据病情,可分轻、中、重三种不同手法叩刺,一般初次接受治疗宜轻刺,即皮肤经叩

6

刺后呈潮红状,不出血为度。中叩刺即以皮肤潮红有丘疹为度。对某些顽固病症,如神经性

皮炎,即可重刺,以皮肤轻微出血为度。

④局部皮肤有外伤、溃烂者,禁用此法。

⑤叩刺后,局部皮肤偶有搔痒,嘱患者可用酒精棉球涂抹,避免抓破皮肤。

(六)拔火罐疗法操作规程

【目的】

拔火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

造成局部瘀血现象的一种疗法。此法具有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等作用。

适用于风湿痹证,如肩背痛、腰腿痛;肺部疾病,如咳嗽、哮喘;胃肠疾病,如脱腹胀痛、

胃痛、呕吐及腹泻等。

【用物准备】

治疗盘、火罐(玻璃罐、竹罐、陶罐)、止血钳、95%酒精、火柴、小口瓶、必要时备毛

毯、屏风、垫枕。根据拔罐方法及局部情况备纸片、凡士林、棉签、0.5%碘伏、镜子、干

棉球、三棱针或梅花针、纱布、胶布等。

【操作方法】

1.点火

选用下列方法之一,将火罐吸附于所选部位上。

1.1闪火法:是用长纸条或用镶子夹95%酒精棉球一个,用火将纸条或酒精棉球点燃后,

伸入罐内中段绕一周(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迅速将火退出,立即将罐按扣在

所选部位或穴位上。

1.2贴棉法:是用大小适宜的95%酒精棉一块,贴在罐内壁中段(不要过湿),点燃后

迅速按扣在应拔的部位。

1.3投火法:是用易燃烧纸片或95%酒精棉球(拧干)一个,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将

罐按扣在应拔的部位,此法适用于侧位横拔。

2.拔罐

根据病情需要,可分为下列几种拔罐方法。

2.1坐罐法:又名定罐法,将罐吸附在皮肤上不动,直至皮肤呈现瘀血现象为止,一般

留置10分钟左右,此法适用于镇痛治疗。

2.2闪罐法:即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住起下,起下拔住,至皮肤

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多用于局部肌肤麻木、疼痛等症.

2.3走罐法:又称推罐法,即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及罐口上,涂一层凡士林等润

滑油,再将罐拔住,然后,医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

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取下。此法宜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

部位,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的酸痛、麻木、风湿痹痛等症。

2.4刺血拔罐法:在患部常规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后,再行

拔罐,留置5To分钟,起罐后消毒局部皮肤。多用于治疗丹毒、扭伤、乳痈等。

3.起罐

右手扶住罐体,左手以拇指或食指从罐口旁边按压一下,待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

【操作程序】

1.备齐物品,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取合理体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

3.根据部位不同,选用合适火罐,并检查罐口边缘是否光滑。

4.根据拔罐部位及所备用物,选用不同的点火方法。

5.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拔罐方法。

6.起罐后,如局部有水泡或拔出脓血,应清洁局部皮肤,作常规消毒,外涂所需药物,

必要时覆盖消毒敷料。

7.操作完毕,协助病人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元。

8.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病人;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的腹部、腰

能部均不宜拔罐。

2.拔罐时应采取适当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骨骼凹凸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3.拔罐过程中随时观察检查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

4.防止烫伤和灼伤。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如拔罐局部出现较大

水泡,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外涂龙胆紫,保持干燥,必要时用无菌纱布覆盖固定。

5.凡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清洁消毒,擦干后备用。

(七)中药保留灌肠法操作规程

1.嘱患者先排尿

2.取侧卧位,将裤退至膝部,使臀部移近床沿

3.垫高臀部约10cm,垫橡胶单与治疗巾于臀部下方

4.将灌肠袋挂于输液架上,袋内液面高于肝门约40cm-60cm,连接肛管

5.润滑肛管前段,放出少量药液,排出管内液体

6.夹住肛管,分开臀部,显露肛门,插入导管约15cm左右,放开夹子

7.灌入速度宜慢,药量约150mL拔出导管

8.以卫生纸在肛门处轻轻按揉,以利于药物存留,嘱患者尽量保留1小时以上。

(八)肝病治疗仪操作规程

1.治疗前准备:患者卧床,将光能发生器对准肝区,距治疗部位15~20厘米。

2.将脉搏传感器夹在患者无名指或中指指头上,传感器出线一侧朝掌心。

2.治疗方式:选择“全调制/全功率”治疗方式;

3.治疗时间:每次30分钟,一天2次,配合药物使用可显著提高疗效。

(九)电针操作规程

【目的】

电针是在针刺腌穴“得气”后,在针上通以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以防治疾病的

一种疗法。适用于治疗各种痛证、痹证、痿证、中风后遗症、外伤性瘫痪、脏器功能失调以

及针刺麻醉等。

【用物准备】

8

治疗盘、电针仪、无菌毫针、无菌干棉球、棉签、0.5%碘伏、弯盘、浴巾、屏风等。

【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根据所选穴位取合适体位,嘱病人排尽小便。

3.选好月俞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是否有酸、痛感觉,以校准穴位。

4.局部皮肤用0.5%碘伏消毒。

5.按毫针刺法进针。

6.病人有酸、麻、胀、重等感觉后,调节电针仪的输出电位器至“零”,再将电针仪的

两根输出导线分别连接在同侧肢体的两根毫针针柄上。

7.开启电针仪的电源开关,选择适当波型(密波:其脉冲频率一般在50Mo0次/秒,能

降低神经应激功能;疏波其脉冲频率常为2~5次/秒,刺激作用较强,能引起肌肉收缩,能

提高肌肉、韧带张力;其它还有疏密波、断续波、锯齿波等)慢慢旋转电位器由小至大逐渐

调节输出电流到所需量值(病人有麻刺感,局部肌肉有抽动,即是所需的强度)。

8.通电过程中应观察病人的忍受程度,以及导线有否脱落,有无晕针、弯针、折针等情

况。

9.通电时间视病情及病人体质而定,一般为5~20分钟。

10.电针完毕,将电位器拨回至“零”位,关闭电源,拆除输出导线,将针慢慢提至皮

下,迅速拔出,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

11.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置适当体位,整理床单位。

12.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电针仪在使用前须检查性能是否良好。如电流输出时断时续,须注意导线接触是否良

好,应检修后再用。干电池使用过一段时间,如电流输出微弱,就须换新电池。

2.电针仪最大输出电压在40伏以上者,最大输出电流应控制在1毫安以内,避免发生

触电事故。直流电或脉冲直流电有电解作用,容易引起断针和灼伤组织,不能作电针仪的输

出电流。

3.调节电流量时,应逐渐从小到大,切勿突然增强,防止引起肌肉强烈收缩,患者不能

忍受,或造成弯针、断针、晕针等意外。

4.有心脏病者,避免电流回路通过心脏。近延髓和脊髓部位使用电针时,电流输出量宜

小,切勿通电过大,以免发生意外。孕妇慎用。

5.经温灸过的毫针,针柄因烧黑氧化而不导电;有的毫针柄是用铝丝绕制而成,并经氧

化处理镀成金黄色,氧化铝绝缘不导电。以上两种毫针应将电针仪输出线夹持在针体上。

(+)熏洗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熏洗疗法是将药物煎汤,趁热在患处熏蒸或浸浴,以达到疏通膜理、祛风除湿、清热解

毒、杀虫止痒作用等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疮疡、筋骨疼痛、目赤肿、阴痒带下、肛门疾病

等。

【用物准备】

9

治疗盘、药液、熏洗盆(根据熏洗部位的不同,也可备坐浴椅、有孔木盖浴盆及治疗碗

等)、水温计、必要时备屏风及换药用品等。

【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根据熏洗部位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熏洗部位,必要时屏风遮挡,冬季注意保暖。

3.眼部熏洗时,将煎好的药液趁热倒入治疗碗,眼部对准碗口进行熏蒸,并用纱布熏洗

眼部,稍凉即换,每次15~30分钟。

4.四肢熏洗时,将药物趁热倒入盆内,患肢架于盆上,用浴巾或布单围盖后熏蒸。待温

度适宜时,将患肢浸泡于药液中泡洗。

5.坐浴时,将药液趁热倒入盆内,上置带孔木盖,协助患者脱去内裤,坐在木盖上熏蒸。

待药液不烫时,拿掉木盖,坐入盆中泡洗。药液偏凉时,应更换药液,每次熏洗15~20分钟。

6.熏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若感到不适,应立即停止,协助患者卧床休息。

7.熏洗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衣着,安置舒适卧位。

8.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月经期、孕妇禁用坐浴。

2.熏洗药温不宜过热,一般为50℃~70℃,以防烫伤。

3.在伤口部位进行熏洗时,按无菌技术进行。

4.包扎部位熏洗时,应揭去敷料“熏洗完毕后,更换消毒敷料。

5.所用物品需清洁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十一)推拿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推拿疗法又称按摩疗法。术者运用各种手法于病人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达到治疗

疾病的一种疗法。具有扶正祛邪、散寒止痛、健脾和胃、导滞消积、疏通经络、滑利关节、

强筋壮骨等作用:更具有保健强身,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效果。适用于发热畏寒、头痛身

痛、咳喘并作、皖痛纳呆、腹胀泄泻、痹证、痿证、中风后遗症、月经不调、跌打损伤、腰

伤腿痛、关节不利、痈肿疮拜,以及骨折后遗症等。

【用物准备】

治疗巾或大浴巾。

【操作程序】

1.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取适宜体位,协助松开衣着,暴露治疗部位,注意保暖。

3.在治疗部位上铺治疗巾,腰、腹部进行按摩时,先嘱病人排尿。

4.按确定的手法进行操作,操作时压力、频率、摆动幅度均匀,动作灵活。常用操作

方法有:

4.1推法:用指、掌或肘部着力于一定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接摩擦。用指称指推法;

用掌称掌推法;用肘称肘推法。操作时指、掌、肘要紧贴体表,用力要稳,速度缓慢而均匀,

以能使肌肤深层透热而不擦伤皮肤为度。此法可在人体各部位使用。能提高肌肉的兴奋性,

10

促使血液循环,并有舒筋活络作用。

4.2一指禅推法:用拇指指腹或指端着力于推拿部位,腕部放松,沉肩、垂肘、悬腕,

以肘部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部摆动和拇指关节做屈伸活动。手法频率每分钟

120〜160次,压力、频率、摆动幅度要均匀,动作要灵活,操作时要求达到患者有透热感。

常用于头面、胸腹及四肢等处。具有舒筋活络、调和营卫、健脾和胃、祛瘀消积的功能。

4.3揉法:用手掌大鱼际、掌根或拇指指腹着力,腕关节或掌指做轻柔缓和的摆动。操

作时压力要轻柔,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一般速度每分钟120〜160次。适用于全身各部位。

具有宽胸理气、消积导滞、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

4.4摩法:用手掌掌面或手指指腹附着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节律性

的环旋运动。此法操作时肘关节自然弯曲,腕部放松,指掌自然伸直,动作要缓和而协调,

频率每分钟120次左右。此法刺激轻柔,常用于胸腹、胁肋部位。具有理气和中、消食导滞、

调节肠胃蠕动等作用。

4.5擦法(平推法):用手掌大鱼际、掌根或小鱼际附着在一定部位,进行直线来回摩

擦。操作时手指自然伸开,整个指掌要贴在患者体表治疗部位,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主动

带动手掌做前后或上下往返移动。动作要均匀连续,推动幅度要大,呼吸自然,不可屏气,

频率每分钟100~120次。此法用于胸腹、肩背、腰臀及四肢。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消

肿止痛、健脾和胃等作用。

4.6搓法:用双手掌面夹住一定部位,相对用力做快速搓揉,同时做上下往返移动。操

作时双手用力要对称,搓动要快,移动要慢。手法由轻到重,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适用

于腰背、胁肋及四肢部位,一般作为推拿结束时手法。具有调和气血、舒筋通络作用。

4.7抹法:用单手或双手指指腹紧贴皮肤,做上下或左右往返移动。操作时用力要轻而

不浮,重而不滞。本法适用于头面及颈项部。具有开窍镇静、醒脑明目等作用。

4.8振法:用手指或手掌着力于体表,前臂和手部肌肉静止性强力地用力,产生振颤动

作,操作时力量要集中在指端或手掌上,振动的频率较高,着力较重•此法多用单手操作,

也可双手同时进行。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和穴位。具有祛瘀消积、和气理气作用。

4.9按法:用拇指端、指腹、单掌或双掌(双掌重叠)按压体表,并稍留片刻。操作时

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不可移动,用力要由轻而重,不可用暴力猛然按压。指按法适用于全

身各部穴位;掌按法适用于腰背及腹部。具有放松肌肉、活血止痛的作用。

4.10捏法:用拇指与食、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将患处皮肤、肌肉、肌腱捏起,相

对用力挤压。操作时要连续向前提捏推行,均匀而有节律。此法适用于头部、颈项部、肩背

及四肢。具有舒筋活络、行气活血作用。

4.11拿法:捏而提起谓之拿,即用拇指与食、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用力,在

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进行节律性地提捏。操作时用力要由轻而重,不可突然用力,动作要和缓

而有连贯性。临床常配合其他手法使用于颈项、肩部及四肢等部位。具有祛风散寒、舒筋通

络等作用。

4.12弹法:用一手指指腹紧压住另一手指指甲,受压手指端用力弹出,连续弹击治疗

部位。操作时弹击力要均匀,频率为每分钟120〜160次。此法可用于全身各部,尤以头面、

颈项部最为常用。具有舒筋活络、祛风散寒的作用。

11

4.13掐法:用拇指指甲重刺穴位。掐法是强刺激手法之一,操作时要逐渐用力,达渗

透为止,不要掐破皮肤。掐后轻揉皮肤,以缓解不适。此法多用于急救和止痛,常掐合谷、

人中、足三里等穴。具有疏通血脉、宣通经络的作用。

5.操作过程中随时观察病人对手法治疗的反应,若有不适,应及时调整手法或停止操

作,以防发生意外。

6.操作手法轻重快慢适宜,用力需均匀,禁用暴力。每次推拿时间,一般15~30分钟。

7.操作完毕后,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操作者在治疗前须修剪指甲,以免伤及病人皮肤。

2.孕妇的腰舐部与腹部、妇女经期均忌用。

3.年老体衰、久病体虚、或极度疲劳、剧烈运动后、过饥过饱、醉酒均不宜或慎用推

拿。

4.严重心脏病、各种出血性疾病、结核病、肿瘤、脓毒血症、骨折早期(包括颈椎骨

折损伤)、截瘫初期、烫伤、皮肤破损部位及溃疡性皮炎的局部禁推拿。

二、中医科诊疗规范

第一篇内科

一、急性发热

急性发热是指感受六淫之邪,温热疫毒之气,导致体温升高,伴有面赤、烦渴、或有恶

寒,脉数等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西医学中某些慢性疾病合并急性感染性或原因不明的发

热,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体温在37.3℃以上,可高达39.5℃〜40℃,并持续数小时以上不退者,或体温下

降后,又逐渐升高,或伴有恶寒、寒战、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脉数等症。

2.临床表现有与原发疾病相关病症及外感发热常伴有的其他症状,分析两者之间的联

系,有利于疾病的诊断。

3.具有不洁饮食史,输血传染史,职业病史等。

4.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尿、大便常规,血沉、血、

尿和骨髓培养,X线检查以及其他针对病因的特殊检查,常可有异常发现。

5.注意与内伤发热、寒热真假相鉴别。

[辨证论治]

1.卫表证

症状: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头身疼痛,咳嗽,或恶寒甚而无汗,或口干咽喉痛,或身

重脱闷,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

治法:解表退热。

例方:风寒证选荆防败毒散,风热证选银翘散。

荆防败毒散:荆芥10防风15茯苓15独活

15

柴胡10

前胡15川萼12枳壳

羌活15

15

桔梗15薄荷10甘草

银翘散:连翘15银花15桔梗15薄荷

10竹叶10生甘草

10芥穗10淡豆豉

用秀子15

2.肺热证

症状:壮热,咳嗽或喘促,痰黄稠或痰中带血,胸痛,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肃肺,止咳平喘。

例方:麻杏石甘汤。

麻黄15杏仁15石膏30生甘草10

3.胃热证

症状:壮热,口渴引饮,口臭,面赤心烦,舌红苔黄,脉洪大有力。

治法:清胃泻火。

例方:白虎汤。

知母15石膏20炙甘草10粳米

4.胡实证

症状:壮热,日晡热甚,腹胀、腹痛、痞满,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烦躁澹语,舌苔焦

燥,或有芒剌,脉沉实有力。

治法:通腑泻热。

例方:大承气汤。

大黄6厚朴15枳实15芒硝6

5.胆热证

症状: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或恶心呕吐,或目身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

治法:清热利胆。

例方:大柴胡汤。

柴胡15黄苓15芍药20半夏15

生姜10枳实15大枣15

6.脾胃湿热证

症状:身热不扬,汗出热不解,胸腹胀满,纳呆呕恶,或目身发黄,舌苔黄而厚腻,脉

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和胃。

例方:王氏连朴饮•

厚朴15川连6石菖蒲15制半夏15

香豉10焦桅10芦根

7.大肠湿热肥

症状:发热,腹痛,泄泻或痢下赤白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口干口苦,小便短赤,

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利湿热。

例方:葛根苓连汤。

13

葛根15甘草10黄苓15黄连6

8.膀胱湿热证

症状:寒热起伏,午后热甚,小便淋沥涩痛、灼热黄赤,或腰痛及少腹引痛,舌苔黄腻,

脉滑数。

治法:清利膀胱湿热。

例方:八正散。

车前子15瞿麦15篇蓄15滑石30

山桅子15甘草(炙)15木通10大黄

[其他疗法]6

1.中成药

1.1清开灵口服液,每次服2支,每日3次,适用于各证型发热者。

1.2新雪颗粒剂,每次服1.5g,每日2次,适用于各证型壮热者。

2.中药针剂

2.1柴胡注射液,每次2〜4ml,肌内注射,每日1〜2次。

2.2穿琥宁注射液400mg加入5%或10%葡萄糖或生理盐水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

每日1次。清开灵注射液40〜60ml加入10%葡萄糖或生理盐水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

每日1次。

3.针灸疗法

可选用大椎、曲池、合谷、曲泽、委中、外关、陷谷等穴位。

4.外治疗法

4.1滴鼻退热:复方柴胡滴鼻液,每次每侧鼻腔3〜4滴,每1小时滴1次。

4.2灌肠退热:清热灌肠汤或大黄枳实汤水煎取汁200ml,高位直肠灌注或保留灌肠30

分钟,每2〜4小时1次。

5.西药疗法

及时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感染严重者配合抗生素治疗。

[疗效标准]

1.治愈:体温正常,症状消失。

2.好转:体温降低,症状减轻,但未完全消失。

3.未愈:体温不降,症状未改善。

二、咳嗽

咳嗽是由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气不清,失于宣肃所致,

临床以咳嗽、咯痰为主耍表现。西医学中的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

以咳嗽为主症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

2.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3.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

4.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正常或增高。

14

5.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

6.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或见斑片状阴影。

7.本病应注意与哮病、喘证、肺胀、肺痛及肺癌相鉴别。

[辨证论治]

1.风寒袭肺

症状:咳嗽声重,气急,咯痰稀薄色白,常伴咽喉痒,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

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例方:三拗汤合止嗽散。

2.风热犯肺

症状: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嘎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伴鼻流黄涕,口渴

头痛,肢楚身热,汗出恶风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例方:桑菊饮。

杏仁15连翘15薄荷10桑叶15

菊花15苦梗15甘草10苇根10

3.风燥伤肺

症状:喉痒干咳,连声作呛,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不易咯出,

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

白或薄黄,脉浮数或浮细数。

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例方:桑杏汤。

桑叶15杏仁15沙参20贝母15

香豉10桅皮15梨皮10

4.痰湿蕴肺

症状: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胸闷气憋,尤以晨起咳甚,痰多,痰粘腻或稠厚成块,

色白或带灰色,痰出则憋减咳缓。常伴体倦,脱痞,食少,腹胀,大便时澹,舌苔白腻,脉

濡或滑。

治法:燥湿化痰,降气止咳。

例方: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陈皮12茯苓15半夏15甘草10

白芥子10苏子15莱藤子15

5.痰热郁肺

症状: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痰鸣,痰多质粘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吐

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而粘,欲饮水,舌质红,舌苔薄黄腻,

脉滑数。

治法: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例方:清金化痰汤。

15

黄苓15山桅子12知母15桑白皮15

瓜篓仁20贝母麦冬15橘红10

15甘草10

茯苓15桔梗10

症状肝比姆逆阵作,咳时而赤,咽干口苦,常感痰滞咽喉而咯之难出,量少质粘,或

如絮条,胸胁胀痛,咳时引痛。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红或舌边红,舌苔薄黄少津,

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肺,化痰止咳。

例方:黛蛤散合泻白散。

青黛5、蛤壳15地骨皮15桑白皮

甘草(炙)10粳米15

7.肺阴亏耗

症状:干咳、咳声短促,或痰中带血丝,午后低热,飘红,盗汗,口干,舌质红,少苔,

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例方:沙参麦冬汤。

北沙参20玉竹15麦冬210天花粉

15

扁豆10桑叶10

生甘草10

[其他疗法]

1.中成药

1.1咳嗽属热性者可口服橘红丸,每次服6g,每天服2〜3次。

1.2热咳者亦可选用蛇胆川贝液,每次服10ml,每天服3次。

2.中药针剂

2.1鱼腥草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每日2次。适用于外感风热、风燥及痰热郁肺者。

2.2双黄连粉针剂3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呐,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

用于外感风热及风燥者。

3.针灸疗法

可选用列缺、合谷、外关、尺泽、肺俞、曲池、大椎、太白,丰隆、太渊等穴位。

4.西药疗法

4.1细菌感染者,可选用抗生素。

4.2痰多者可选用祛痰药。

[疗效标准]

1.治愈:咳嗽及临床体征消失;内伤咳嗽在两周以上未发作者为临床治愈。

2.好转:咳嗽减轻,痰量减少。

3.未愈:症状及体征无改变。

三、哮病

哮病是由于禀赋异常,遇诱因或感邪引发,以致肺失肃降,痰阻气道,气道挛急所致发

作性疾患。发作时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西医学

16

的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等疾患所致的哮喘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纲。

2.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诱发。发作前多

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

3.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4.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罗音。

5.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痰液涂片可见嗜酸细胞。

6.胸部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改变,久病可见肺气肿征。

7.应与喘证相鉴别。

[辨证论治]

1.发作期

1.1寒哮

症状: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如寒,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面色晦暗带

青,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天冷或受寒易发,形寒怕冷,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例方:射干麻黄汤。

射干10麻黄10生姜10细辛3克

紫苑15款冬花15大枣半夏9克

五味子1510

1.2热哮

症状:气粗息涌,喉中哮鸣,胸高胁胀,咳呛阵作,咯痰色黄或白,粘浊稠厚,排吐不

利,烦闷不安,汗出,面赤,口苦,口渴喜饮,舌质红,苔黄赋,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例方:定喘汤。

白果15麻黄10款冬花10桑白皮15

苏子15甘草10杏仁15黄苓15

法制半夏15

2.缓解期

2.1肺虚

症状:气短声低,咯痰清稀色白,面色胱白,平素自汗,怕风,常易感冒。每于发前喷

嚏频作,鼻塞流清涕,舌淡苔白,脉细弱或虚大。

治法:补肺固卫。

例方:玉屏风散。

黄茂30防风15白术15

2.2脾虚

症状:平素痰多,倦怠乏力,腕腹胀满,食少便澹,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腻或白滑,

脉象沉缓或弱。

17

治法:健脾化痰。

例方:六君子汤。

党参20白术15茯苓15炙甘草10

陈皮10半夏10

2.3肾虚

症状:平素短气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腰酸腿软,脑转耳鸣,或畏寒肢冷,面色

苍白,舌淡苔白,质胖嫩,脉象沉弱;或颤红,烦热,汗出粘手,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补肾纳气。

例方: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金匮肾气丸:炮附子10熟地黄15山茱萸15

泽泻15肉桂3丹皮15山药15茯苓15

七味都气丸:五味子15山茱萸15茯苓15牡丹皮15

熟地黄15山药15泽泻15

[其他疗法]

1.中成药

1.1虚寒型哮喘者,可口服黑锡丹,每次3g,每日服3次,淡盐水送服。

1.2寒实型哮喘者,可口服紫金丹,每次服5〜10粒(<150mg),每日1次,睡前冷茶

送下。

2.中药针剂

2.1双黄连粉针剂3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适用于发作

期热哮证。

2.2鱼腥草100ml,静脉滴注,每日2次,适用于发作期热哮证。

2.3元阳欲脱者,可选用参附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

注,每日1〜2次。

3.针灸疗法:

可选列缺、尺泽、风门、肺俞、大椎、丰隆、定喘、太渊等穴。

4.外治疗法

4.1胡椒7粒,捣烂后用鸡蛋清拌和,贴于足心涌泉穴。

4.2白芥子、延胡索各20g,甘遂、细辛各10g,共为末,加麝香0.6g,和匀,在夏季

三伏中,分3次用姜汁调敷肺俞、膏肓、百劳等穴,约1〜2小时去之,每10日敷1次。

5.西药疗法

5.1发作期可选用解痉药、祛痰药;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

5.2合并感染者,给予有效抗生素。

[疗效标准]

1临床治愈:哮喘控制,哮鸣音消失。

2好转:哮喘减轻,或发作次数减少。

3未愈:症状无变化。

四、喘证

18

喘证是指由于感受外邪,痰浊内蕴,情志失调而致肺气上逆,失于宣降,或久病气虚,

肾失摄纳,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

病证。西医学的喘息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肺炎、阻塞性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心功能

不全等疾病出现喘证的临床表现时,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以气短喘促,呼吸困难,呼多吸少,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绡

为特征。

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痛、心悸等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3体检时见三凹征,呼吸音减低,可闻及干、湿性罗音或哮鸣音;或见肝肿大、下肢浮

肿、颈静脉怒张。

4本病应行血常规检查,并可做血清钾、钠、二氧化碳结合力,心电图检查,必要时做

血气分析及心肺功能测定。

5本病应与哮病相鉴别。

[辨证论治]

实喘

1.风寒闭肺

主症:喘息,胸部胀闷,咳嗽,痰多稀薄色白,兼有头痛,鼻塞,无汗,恶寒,或伴发

热,口不渴,舌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平喘。

例方:麻黄汤。

麻黄10杏仁15桂枝15甘草10

2.痰热遏肺

症状: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粘稠色黄,或痰中带血,伴胸中烦热,身热,有汗或

无汗,渴喜冷饮,面红,咽干,尿赤,或大便秘结,苔黄或腻,脉滑数。

治法:清泄肺热,化痰平喘。

例方:桑白皮汤。

桑白皮15半夏15苏子15杏仁15

贝母15山桅15黄苓15黄连6

3.痰浊阻肺

症状:喘而胸满闷窒,咳嗽痰多,痰白粘腻,咯吐不利,兼有呕恶、纳呆,口粘不渴,

苔厚腻,脉滑。

治法:化痰降逆,理肺平喘。

例方: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陈皮12茯苓15半夏15甘草10

白芥子10苏子15莱瓶子15

4.水凌心肺

症状:喘咳倚息,难以平卧,咯痰稀白,心悸,面目肢体浮肿,小便量少,怯寒肢冷,

面唇青紫,舌胖黯,苔白滑,脉沉细。

19

治法:温阳利水,泻肺平喘。

例方:真武汤合拿防大枣泻肺汤。

真武汤:茯苓15芍药15生姜10

白术15炮附子1潸,

5.肝气乘肺

症状:每遇情志剌激而诱发,发时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胸痛,咽中如窒,或

失眠、心悸,平素常多忧思抑郁,苔薄,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降气平喘。

例方:五磨饮子。

木香10沉香3槟榔15枳实15

台乌药15

虚喘

1.肺气虚

症状: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风,舌质淡红,

脉弱。

治法:补肺益气。

例方:补肺汤合玉屏风散。

补肺汤:黄黄30甘草10钟乳10党参20

一心15干地黄15茯苓15白石英15

厚朴15桑白皮15干姜5紫苑15

橘皮15当归12五味子15远志6

麦门冬15大枣20枚

2.肾气虚

症状:喘促日久,气息短促,呼多吸少,动则喘甚,气不得续,小便常因咳甚而失禁,

或尿后余沥,面青肢冷,舌淡苔薄,脉微细或沉弱。

治法:补肾纳气。

例方: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金匮肾气丸:炮附子10熟地黄15山茱萸15

泽泻15肉桂3丹皮15山药15茯苓15

参蛤散:蛤蛇1对、人参9克

3.喘脱

症状:喘逆剧甚,张口抬肩,鼻翼煽动,端坐不能平卧,稍动则喘剧欲绝,心慌动悸,

烦躁不安,面青唇紫,汗出如珠,四肢厥冷,脉浮大无根,或见结代,甚或脉微欲绝。

治法:回阳固脱,镇摄肾气。

例方:参附汤合黑锡丹。

人参附子

[其他疗法]

1.中成药

20

1.1竹沥水10〜20ml,每日服2〜3次,适用于痰多气喘者。

1.2金匮肾气丸,每次服6g,每日服3次,适用于虚喘患者。

2.中药针剂

2.1止喘灵注射液,每次2ml,肌内注射,每日2〜3次,适用于各证型喘证患者。

2.2痰热遏肺者,可用鱼腥草注射液40〜10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

静脉滴注,每日1〜2次。

2.3水凌心肺及喘脱患者,可用参附注射液40ml,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20ml,静脉

注射,可据病情反复使用。

3.针灸疗法

可选定喘、膻中、肺俞、大椎、合谷为主穴,每次取1〜2个穴位。配穴为:体虚畏寒

加足三里、肾俞;痰多加丰隆;咳嗽频繁加天突。每日1〜2次,10〜15次为一疗程。

4.西医疗法

4.1合并感染者,可选用有效抗生素治疗。

4.2保持气道通畅,喘促持续发作,应给予吸氧,可酌情选用解痉药、强心剂等对症治

疗。

[疗效标准]

1治愈:喘息及其他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

2好转:喘息及其他症状好转,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3未愈:主症未改善或恶化者。

五、肺胀

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脾肾三脏虚损。肺气虚弱致脾

失健运,聚湿生痰,壅塞于肺,气道不畅;肺气虚久之肾气亦虚,肾不纳气,而致胸中胀满

不能敛降的一类病证。临床表现见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气促、呼多吸少、咳嗽、咯痰、

或唇舌紫细、心悸浮肿等症。西医学中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矽肺、重

度陈旧性肺结核等导致肺气肿,以致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等与肺胀之临床表现相似,可参考本

病辨证论治。

[诊断]

1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胀闷如塞,喘咳上气,痰多及烦躁,心悸,水肿等,以

咳、喘、痰、肿为特征。

2病程缠绵,时轻时重,日久可见面色晦暗,唇舌紫绡,脱腹胀满,四肢或颜面浮肿,

甚或喘脱等危重证候。病重可并发神昏、动风或出血等症。

3有长期慢性咳喘病史及反复发作史。

4外感时邪、过劳、暴怒等可诱发本病。

5体检可见桶状胸,胸部叩诊呈过清音;可闻及肺部哮鸣音及湿性罗音,心音遥远等。

6X线检查、心电图及血气分析有助于本病诊断。

7本病应注意与哮病、喘证相鉴别。

[辨证论治]

1.外寒内饮

21

症状:咳逆喘满不得卧,气短气急,咯痰稀白,呈泡沫状,胸部膨满,恶寒,周身酸楚,

口干不欲饮,面色青黯,舌质暗淡,苔白滑,脉浮紧。

治法:温肺散寒,内逐水饮。

例方:小青龙汤。

麻黄15芍药15细辛3五味子15

桂枝15干姜5半夏15甘炙草15

2.痰热郁肺

症状:咳逆喘息气粗,胸满烦躁,目睛胀突,痰黄或白,粘稠难咯,或身热微恶寒,尿

黄便干,口渴欲饮,舌质暗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宣肺泄热,化痰平喘。

例方:越婢加半夏汤。

麻黄10石膏30生姜6甘草6克

大枣12半夏15

3.痰瘀阻肺

症状:咳嗽痰多,色白或呈泡沫,喉间痰鸣,喘息不能平卧,胸部膨满,憋闷如塞,面

色灰白而暗,唇甲紫缗,舌质紫暗,苔腻,脉滑。

治法:涤痰祛瘀,泻肺平喘。

例方:拿防大枣泻肺汤合桂枝茯苓丸。

季茂大枣泻肺汤:

拿茄子15大枣12枚

桂枝茯苓丸:

桂枝15茯苓15牡丹皮15桃仁芍药15

4.痰蒙神窍15

症状:意识朦胧,澹妄,烦躁不安,撮空理线,表情淡漠,嗜睡,昏迷,肢体抽动,咳

逆喘促,或伴痰鸣,舌质暗红或淡紫,或紫绛,苔白腻或淡黄腻,脉细数或虚数。

治法:涤痰,开窍,熄风。

例方:涤痰汤合苏合香丸。

涤痰汤:

茯苓15党参30甘草10橘红10

胆星10半夏15竹茹10枳实15

菖蒲15

5.肺肾气虚

症状:呼吸浅短难续,咳声低怯,胸满气短,甚则张口抬肩,倚息不能平卧,咳嗽,痰

白如沫,咯吐不利,心慌,形寒汗出,面色晦暗,舌淡或暗紫,苔白润,脉沉细无力,或有

结代。

治法:补肺、纳肾、平喘。

例方:补虚汤合参蛤散。

补虚汤:

22

党参30黄黄30白术15当归10

川茸10茯神15炙草10生姜3片

大枣3枚

6.阳虚水泛

症状:面浮,下肢肿,甚则一身悉肿,腹部胀满有水,尿少,心悸,喘咳不能平卧,咯

痰清稀,怕冷,面唇青紫,舌胖质暗,苔白滑,脉沉虚数或结代。

治法:温肾健脾、化气利水。

例方:真武汤合五苓散。

真武汤:

茯苓15芍药15生姜3片白术15

炮附子10

五苓散:

猪苓15泽泻15白术15茯苓15

桂枝15

[其他疗法]

1中成药

1.1黑锡丹,每次3g,每日3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