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时练习卷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时练习卷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时练习卷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时练习卷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时练习卷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一、选择题1.北宋太宗年间准奏大臣上言:“田之未垦者,募民垦之,岁登所取,其数如民间主客之例。”这说明北宋()A.封建土地私有制得到了发展B.通过土地国有抑制土地兼并C.政府通过垦田解决财政危机D.农业领域雇佣关系已经产生2.(2023·广东梅州)洪武初年,在玄武湖湖心旧洲岛上修建了9间库房,安放30个档案架,用来存放户籍册“黄册”。到明朝后期,库房已达到667间,收贮黄册153万多本。收贮黄册的玄武湖成为明朝的禁地,由户部派官员专门管理,一般人不得轻易进入。明王朝非常重视户籍的编制和管理的主要原因是 ()A.“大索貌阅”后严防户籍不实B.明朝继承元朝以职业定户籍C.户籍用于政府登记人口数量D.户籍是封建国家征发赋役的依据3.(2023·广东惠州)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用乡亭什伍保甲作为纵向管理,用宗族组织、村落组织的自治自管作为横向管理,兵籍制度以及与其匹配的服役、治安、教化等是纵横管理的交叉点,从而真正构成了控制基层乡里社会的管理网络。这段材料意在说明中国古代 ()A.基层管理系统的独立性B.亲民睦邻色彩的自治性C.宗族组织溶于乡党里闾D.基层管理组织的严密性4.明正德十三年,王阳明领兵进入广东龙川,剿灭山中之贼后,告谕百姓:嫁娶之家,丰俭称赀,不得计论聘财妆奁,不得大会宾客,酒食连朝……街市村坊,不得迎神赛会,百千成群。凡此皆靡费无益。有不率教者,十家牌邻互相纠察;容隐不举正者,十家均罪。此举根本目的是()A.严禁聚会,避免盗贼再起B.提倡节俭,形成淳朴民风C.推行连坐,维护社会稳定D.教化百姓,挽救封建危机5.康熙二十年二月,山西遇灾,巡抚穆尔赛奏请皇帝开本地常平仓储,发帑银二十万赈济饥民,康熙帝回复“亟宜赈济,稗各得所”,遂开仓赈灾。数年后山东遇灾,巡抚王国昌等人因未上奏、“擅动常平仓米谷赈济”,被降职一级,并要求赔补所动米粮。清初巡抚的赈灾举措表明()A.官员命运由君臣亲疏关系决定B.地方官有执行权而无决策权C.区域位置决定了巡抚职权不同D.君主决策的随意性逐渐增强6.明初推行里甲制,并在乡里组织中设老人制度与里甲制并轨,以便强化对基层政权的管理。清代地丁制度推行后,雍正帝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十家牌法和保甲制,“十户为牌,十牌为甲,十甲为保”。上述现象表明()A.农村地区宗法观念根深蒂固B.地方社会阶层变动引发社会变革C.地方基层管理的变革与困局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日益固化7.开皇五年,文帝采纳长孙平建议,劝募当社成员捐助谷物,设置义仓,由当社为首的人负责管理。开皇十五年和十六年,文帝命令西北诸州的义仓改为州或县管理,劝募的形式也改为按户等定额纳税。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 ()A.义仓从根本上解决了饥民问题B.义仓客观上加重了农民负担C.中央对地方管理的不断加强D.隋朝农业发展,农民富足8.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中记载:“(宋代)救荒之法不一,而大致有五:常平以赈粜(卖出);义仓以赈济;不足则劝分于有力之家;又遏籴(买入)有禁,抑价有禁。”这表明()A.赈济的对象没有选择性 B.否定利用市场调节手段C.赈灾救助措施的多样性 D.富民没有参与灾荒赈济9.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下令在全国普查户口,编成户口黄册,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各户的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并按照人们的职业分为军、民、匠三大类。这一措施便于()A.抑制土地兼并 B.发展资本主义C.调和阶级矛盾 D.强化社会控制10.下图为秦汉郡县乡里组织图。据图可知,秦汉时期 ()A.官僚政治的发展走向完善B.地方行政机构分权明显C.制度变革消除了割据隐患D.地方治理体系基本形成11.宋代张载提出:“宗法若立,则人人各知来处,朝廷大有所益。”欧阳修、苏洵等众多学者提倡敬宗收族、义恤乡里以及设立“义仓”“义学”“义冢”等。这一风气逐步盛行是由于()A.重建宗法制度需要 B.社会矛盾日趋激化C.强化对户籍的管控 D.儒学深入社会生活12.明朝统治所及的范围内,包括部分少数民族地区,都编造了黄册,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姓名、年龄、田宅、资产,并按从事职业划定户籍。明政府编造黄册的直接目的是()A.加强中央集权 B.便于征收赋税C.抑制土地兼并 D.缓和社会矛盾二、综合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地方官就要对所掌户籍和赋税造册“上计”中央,以查考其政绩。秦朝对人口的管理和控制进行了改革。不仅按不同情况区分了各种不同的户籍,还确定了户口的什伍编制方式,规定了生著死削的统一办法,制定了户主申报和典老(基层管理人员)审查核实的登记户口的程序。登记的内容有户主及成员的详细信息、祖宗三代出身情况及家内人员与财产类别等项内容……唐朝还通过加强立法,把户籍事务列入法治范围,从而加大了这一制度的控制力度。宋代户籍分主户和客户,主户有土地要交地税,客户为无地佃农要交丁口税。地籍与户籍开始分离。地籍单独出现,而且与户籍并举,地位同等。明代户籍黄册与鱼鳞册交相使用。明代中期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更重视地税,使户籍制度与赋役制度基本脱离,黄册制度陷于瓦解。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摘编自张琳《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及其政治逻辑分析》材料二在20世纪之前只有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现代意义的户口和人口信息登记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绝大多数西方国家都建立健全了这一制度。以美国为例,最能证明个人身份的资信材料为社会保障号码。人们可以凭借社会保障号码证明自己的身份,或者办理银行卡、信用卡、医疗卡、驾驶证等,或者依法申请失业救济。……美国国会利用人口普查得来的人口总数决定各州在美国众议院中的席位。此外,各州还根据这些数字来分配其立法机构中的席位。……企业则利用这些数字来降低金融风险、定位潜在市场。(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过程,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中国古代以社会控制为主的户籍管理制度相比,现代西方户籍管理制度呈现出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作用。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古代中国,县以下基层社会,由具有强烈自治色彩的家族、宗族、乡族等组织系列组成(里社保甲与行会等亦均以家族、宗族等实体组成),在行政司法、经济活动、精神生活等方面,成为国家末端政权的补充,起到所谓“结构——功能替代物”的作用。费正清曾说:“政府统治的活动可以区别为两类,一类是往下只到地方县一级的正规官僚机构的活动,另一类是由各地缙绅之家进行领导和施加影响的非正规的网状系统的活动。”“地方长官是中央政府任命的该地唯一代表。这种表面地位造成的结果,就是地方长官只有在与当地士绅头面人物的密切合作下,才能做他的工作。”——摘编自张研、牛贯杰《清史十五讲》材料二在清末至北洋政府时期的地方治理中,形成了几种具有公共权力性质的组织机构,他们的首领人员恰恰就是各地的士绅。如县议(事)会、参事会、城镇乡议(事)会、董事会、乡董(佐);各县的教育、警务、实业和财务等四类局、所,县、区、乡保卫团等地方保卫机构;教育、警务、自治等各种形式的区乡行政机构;各地乡村长副、正佐等村治组织;农会、商会、教育会等社会自治团体等。……此时的士绅已非传统社会中的威望型人士,而是更多依赖于占有公共组织和权力机构的权绅。特别是他们在主持基层社会的公共事务时,已经不是源于他们曾经所具有的无形的社会声望,而是“大多已具有成文的法律依据”。——摘编自杨东《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与参与主体的近代嬗变》(1)根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基层治理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末至北洋政府时期基层治理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一、选择题1.北宋太宗年间准奏大臣上言:“田之未垦者,募民垦之,岁登所取,其数如民间主客之例。”这说明北宋()A.封建土地私有制得到了发展B.通过土地国有抑制土地兼并C.政府通过垦田解决财政危机D.农业领域雇佣关系已经产生解析:材料中“田之未垦者,募民垦之”反映了政府鼓励垦荒的政策,材料中“其数如民间主客之例”反映了垦田数量较多,主户与客户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说明北宋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北宋不抑制土地兼并,排除B项;材料只介绍北宋政府的垦田政策,但没有涉及此举的目的,排除C项;主户与客户间是租佃关系,而非雇佣关系,排除D项。答案:A2.(2023·广东梅州)洪武初年,在玄武湖湖心旧洲岛上修建了9间库房,安放30个档案架,用来存放户籍册“黄册”。到明朝后期,库房已达到667间,收贮黄册153万多本。收贮黄册的玄武湖成为明朝的禁地,由户部派官员专门管理,一般人不得轻易进入。明王朝非常重视户籍的编制和管理的主要原因是 ()A.“大索貌阅”后严防户籍不实B.明朝继承元朝以职业定户籍C.户籍用于政府登记人口数量D.户籍是封建国家征发赋役的依据解析:明朝的这种用来存放户籍册的“黄册”就是用来征收赋税的依据,关系到国家的财政收入,所以政府特别重视,故选D项;“大索貌阅”是隋朝对户籍制度的一种严格措施,明朝已不存在,排除A项;元朝的户籍管理称为“诸色户计”,用来区分不同的种族和身份,明朝的“黄册”详细说明人口和资产,用来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两者并不相同,排除B项;“黄册”是明朝的户籍,详列各户人口、土地、房屋,而不仅仅是人口的数量,排除C项。答案:D3.(2023·广东惠州)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用乡亭什伍保甲作为纵向管理,用宗族组织、村落组织的自治自管作为横向管理,兵籍制度以及与其匹配的服役、治安、教化等是纵横管理的交叉点,从而真正构成了控制基层乡里社会的管理网络。这段材料意在说明中国古代 ()A.基层管理系统的独立性B.亲民睦邻色彩的自治性C.宗族组织溶于乡党里闾D.基层管理组织的严密性解析:根据材料“用乡亭什伍保甲作为纵向管理,用宗族组织、村落组织的自治自管作为横向管理……从而真正构成了控制基层乡里社会的管理网络”,说明中国古代在基层进行了严密的管理,D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基层管理组织的严密性,不能反映基层管理系统的独立性,排除A项;B项不能完全概括材料意思,只强调了材料其中的一个方面,排除B项;C项也不能完全概括材料意思,只强调了材料其中的一个方面,排除C项。答案:D4.明正德十三年,王阳明领兵进入广东龙川,剿灭山中之贼后,告谕百姓:嫁娶之家,丰俭称赀,不得计论聘财妆奁,不得大会宾客,酒食连朝……街市村坊,不得迎神赛会,百千成群。凡此皆靡费无益。有不率教者,十家牌邻互相纠察;容隐不举正者,十家均罪。此举根本目的是()A.严禁聚会,避免盗贼再起B.提倡节俭,形成淳朴民风C.推行连坐,维护社会稳定D.教化百姓,挽救封建危机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阳明是明代儒学大师,心学的集大成者,材料中的举措反映了王阳明教化百姓,挽救封建危机的目的,故D项正确。严禁聚会,避免盗贼再起,不是根本目的,故排除A项;提倡节俭,形成淳朴民风,也不属于根本目的,故排除B项;推行连坐,维护社会稳定,也是为了挽救封建危机,故排除C项。答案:D5.康熙二十年二月,山西遇灾,巡抚穆尔赛奏请皇帝开本地常平仓储,发帑银二十万赈济饥民,康熙帝回复“亟宜赈济,稗各得所”,遂开仓赈灾。数年后山东遇灾,巡抚王国昌等人因未上奏、“擅动常平仓米谷赈济”,被降职一级,并要求赔补所动米粮。清初巡抚的赈灾举措表明()A.官员命运由君臣亲疏关系决定B.地方官有执行权而无决策权C.区域位置决定了巡抚职权不同D.君主决策的随意性逐渐增强解析:同为巡抚,在赈灾活动中,穆尔赛先奏请皇帝,得到回复后顺利开仓赈灾,王国昌等未上奏皇帝,擅自开仓赈灾被降职、处罚,区别产生的关键在于赈灾举措是否经过皇帝同意,可见中央集权体制下,地方官有执行权而无决策权,B项正确。两位巡抚在赈灾程序上的不同行为导致不同结果,与两人和皇帝的亲疏无关,排除A项;两人不同结局与区域位置、职权差异无关,C项错误;王国昌等人因未上奏擅自作主而受罚,不能说明君主决策具有随意性,D项错误。答案:B6.明初推行里甲制,并在乡里组织中设老人制度与里甲制并轨,以便强化对基层政权的管理。清代地丁制度推行后,雍正帝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十家牌法和保甲制,“十户为牌,十牌为甲,十甲为保”。上述现象表明()A.农村地区宗法观念根深蒂固B.地方社会阶层变动引发社会变革C.地方基层管理的变革与困局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日益固化解析:“以便强化对基层政权的管理”等信息意在强调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即表明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日益固化,D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宗法观念的问题,也未涉及社会变革,所以A、B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只是体现了地方基层管理组织形式的变革,并未体现困局,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答案:D7.开皇五年,文帝采纳长孙平建议,劝募当社成员捐助谷物,设置义仓,由当社为首的人负责管理。开皇十五年和十六年,文帝命令西北诸州的义仓改为州或县管理,劝募的形式也改为按户等定额纳税。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 ()A.义仓从根本上解决了饥民问题B.义仓客观上加重了农民负担C.中央对地方管理的不断加强D.隋朝农业发展,农民富足解析:题干反映的是义仓的劝募形式由“当社成员捐助谷物”到“改为按户等定额纳税”的变化,由“捐”到“纳”实际上等于由自愿变成了义务,所以客观上加重了农民负担,故选B项。答案:B8.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中记载:“(宋代)救荒之法不一,而大致有五:常平以赈粜(卖出);义仓以赈济;不足则劝分于有力之家;又遏籴(买入)有禁,抑价有禁。”这表明()A.赈济的对象没有选择性 B.否定利用市场调节手段C.赈灾救助措施的多样性 D.富民没有参与灾荒赈济解析:宋代救荒之法大致有五种,这充分体现了宋代赈灾救助措施的多样性,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出赈济的对象是有选择性的,主要针对灾荒人群,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遏籴(买入)有禁,抑价有禁”说明利用了市场调节手段,故B项错误;“不足则劝分于有力之家”说明富民参与灾荒赈济,故D项错误。答案:C9.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下令在全国普查户口,编成户口黄册,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各户的乡贯、姓名、年龄、丁口、田宅、资产,并按照人们的职业分为军、民、匠三大类。这一措施便于()A.抑制土地兼并 B.发展资本主义C.调和阶级矛盾 D.强化社会控制解析:普查户口,编成户口黄册,加强户籍的管理,是强化社会控制的手段,故D项正确。材料只强调户籍管理,并没有涉及土地制度问题,故A项错误;明朝初期没有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排除B项;普查户口,编成户口黄册只是进行户籍管理的一种手段,并不能有效地调和阶级矛盾,C项错误。答案:D10.下图为秦汉郡县乡里组织图。据图可知,秦汉时期 ()A.官僚政治的发展走向完善B.地方行政机构分权明显C.制度变革消除了割据隐患D.地方治理体系基本形成解析:材料体现的是秦汉时期在地方主要推行郡县制,形成地方基层治理体系,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D项正确。秦汉时期是官僚政治发展时期,并未走向完善,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地方分权,B项错误;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答案:D11.宋代张载提出:“宗法若立,则人人各知来处,朝廷大有所益。”欧阳修、苏洵等众多学者提倡敬宗收族、义恤乡里以及设立“义仓”“义学”“义冢”等。这一风气逐步盛行是由于()A.重建宗法制度需要 B.社会矛盾日趋激化C.强化对户籍的管控 D.儒学深入社会生活解析:材料“宗法若立,则人人各知来处”“提倡敬宗收族、义恤乡里”“义仓”“义学”“义冢”等体现了儒家思想的观念,由此可知儒学已深入社会生活,故D项正确。B、C两项材料没有涉及;张载、欧阳修等众多学者倡导“宗法”“敬宗收族”是为了规范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和谐,并不是要重建宗法制度,故A项错误。答案:D12.明朝统治所及的范围内,包括部分少数民族地区,都编造了黄册,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载姓名、年龄、田宅、资产,并按从事职业划定户籍。明政府编造黄册的直接目的是()A.加强中央集权 B.便于征收赋税C.抑制土地兼并 D.缓和社会矛盾解析:黄册是明政府为核实户口、征调赋役而制成的户口版籍,所以明政府编造黄册的直接目的是便于征收赋税,故B项正确。编造黄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不属于直接目的,排除A项;明政府编造黄册对抑制土地兼并有一定作用,但不是直接目的,排除C项;明政府编造黄册与缓和社会矛盾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答案:B二、综合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地方官就要对所掌户籍和赋税造册“上计”中央,以查考其政绩。秦朝对人口的管理和控制进行了改革。不仅按不同情况区分了各种不同的户籍,还确定了户口的什伍编制方式,规定了生著死削的统一办法,制定了户主申报和典老(基层管理人员)审查核实的登记户口的程序。登记的内容有户主及成员的详细信息、祖宗三代出身情况及家内人员与财产类别等项内容……唐朝还通过加强立法,把户籍事务列入法治范围,从而加大了这一制度的控制力度。宋代户籍分主户和客户,主户有土地要交地税,客户为无地佃农要交丁口税。地籍与户籍开始分离。地籍单独出现,而且与户籍并举,地位同等。明代户籍黄册与鱼鳞册交相使用。明代中期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更重视地税,使户籍制度与赋役制度基本脱离,黄册制度陷于瓦解。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摘编自张琳《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及其政治逻辑分析》材料二在20世纪之前只有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现代意义的户口和人口信息登记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绝大多数西方国家都建立健全了这一制度。以美国为例,最能证明个人身份的资信材料为社会保障号码。人们可以凭借社会保障号码证明自己的身份,或者办理银行卡、信用卡、医疗卡、驾驶证等,或者依法申请失业救济。……美国国会利用人口普查得来的人口总数决定各州在美国众议院中的席位。此外,各州还根据这些数字来分配其立法机构中的席位。……企业则利用这些数字来降低金融风险、定位潜在市场。(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过程,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中国古代以社会控制为主的户籍管理制度相比,现代西方户籍管理制度呈现出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作用。答案:(1)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秦朝建立起户籍、土地、赋税三位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汉至唐不断强化(或至唐朝,把户籍事务列入法治范围);宋朝开始,土地、赋税与户籍开始分离(或地籍与户籍开始分离);明清时期赋役与户籍进一步分离,传统的户籍制度退出历史舞台。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人身依附关系的不断松弛;政府的不断改革(或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的变化,如唐“两税法”、宋“田制不立”、明“一条鞭法”、清“摊丁入亩”等)。(2)特点:以社会保障和服务为主。作用:为民主政治的完善提供信息服务;为政府制定福利政策提供依据;推动经济决策的科学化;为社会管理提供服务。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古代中国,县以下基层社会,由具有强烈自治色彩的家族、宗族、乡族等组织系列组成(里社保甲与行会等亦均以家族、宗族等实体组成),在行政司法、经济活动、精神生活等方面,成为国家末端政权的补充,起到所谓“结构——功能替代物”的作用。费正清曾说:“政府统治的活动可以区别为两类,一类是往下只到地方县一级的正规官僚机构的活动,另一类是由各地缙绅之家进行领导和施加影响的非正规的网状系统的活动。”“地方长官是中央政府任命的该地唯一代表。这种表面地位造成的结果,就是地方长官只有在与当地士绅头面人物的密切合作下,才能做他的工作。”——摘编自张研、牛贯杰《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