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单元卷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1页
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单元卷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2页
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单元卷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3页
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单元卷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4页
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单元卷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表是学者统计的17—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的部分亚洲货物价值占比。据表可知,该时期()进口货物占总货物的价值比/%1664—1670年1731—1740年胡椒20.14.3茶叶0.029.26咖啡0.635.35棉纺织品62.5965.35A.生产方式决定进口货物价值占比 B.英国确立海上贸易的霸主地位C.殖民扩张推动了消费结构的变化 D.工业革命促进东西方贸易增长2.16世纪,“中国的茶叶出现在欧洲市场上”,“为了控制国内外贸易,英、法、荷等国建立了一批特权贸易公司”。上述现象反映了()奴隶贸易的进行 B.工业革命的开展 C.世界市场开始出现 D.价格革命的发生3.张骞通西域使天山南北地区在历史上第一次与中原连为一体,中原与西域乃至更西地区的交通线路逐步开辟,形成了饮誉中外的“丝绸之路”。它的开通()A.消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 B.延缓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C.造成了西域地区的落后 D.促进了东西文化交流4.由于从丝绸之路输入的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古罗马人便将成本较低的素织物拆开,取其丝线与当地的亚麻纱线交织,或以丝为原料重新纺制成纱线,织成适合市场需求的轻薄且半透明的纺织品。对上述现象解释合理的是()A.中国丝织品畅销世界各地 B.丝绸之路连接东西经济文化圈C.罗马的丝织技术超过中国 D.传统西方文化崇尚廉俭5.历史上,“丝绸之路”既是商贸之路,更是文化之路,它交换的是商品,交流的却是文化。这说明()A.商品交换就是文化交流和传播 B.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C.文化交流总是在商品交换中实现 D.通过丝绸之路中华文化才得以传播6.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该史料反映了宋代()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 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 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7.“丝路花雨,铃声悠扬”是后人对古代东西方陆上贸易通道的描述,在该通道上流通的主要商品是()A.玉米 B.丝织品 C.马铃薯 D.烟草8.丝绸之路在长期发展中出现一些分支,其南线是沿昆仑山北麓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西越帕米尔高原,经由阿富汗,向西通往地中海东岸,向南通达的目的地是()A.阿富汗 B.印度 C.波斯 D.大食9.著名的“大使厅”壁画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城,它创作于7世纪,描绘了大唐、波斯、白匈奴、印度、高丽等使臣与粟特贵族济济一堂的景象,并且出现了武则天划龙舟和唐高宗狩猎的画面。据此可知()A.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利于国际交流 B.古代中国政府重视海外贸易发展C.唐朝君主积极开拓海陆丝绸之路 D.艺术创作受宗教政治因素的影响10.福特汽车的零部件来自世界各地,在这些优势资源的国家或地区设立常设机构,然后进行组装和生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对生产地的资源达到了有效的利用,提高了利用水平和就业率。材料表明()A.国际经济秩序的不合理 B.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C.生产的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 D.发达国家主导了国际贸易11.《旧唐书·乐志》称:“大抵散乐杂戏多幻术,幻术皆出西域,天竺尤甚。”据此可知,唐朝时()A.流行西方古典主义音乐 B.丝绸之路促进文化交流C.强化对新疆地区的管理 D.中印文化交流空前繁荣12.古代贯通中外的一条交通要道是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这条线路被称为()A.草原丝绸之路 B.西南丝绸之路C.海上丝绸之路 D.汉志商路13.19世纪欧洲的丝织技术已是世界一流,其生产的丝绸仍然大量采用龙凤、花鸟等图案,并注明“中国制造”。对此现象解读合理的是 ()A.中国传统技术领先当时欧洲 B.中国丝绸产品畅销欧洲C.中国制造垄断当时国际市场 D.欧洲文化深受中国影响14.西汉时期开始有专门的茶具,唐朝以后,茶具慢慢进入市场,到宋朝,由于饮茶之风盛行,所以兴起了“斗茶”。“斗茶”的茶具非常讲究,茶具不仅品种多样,用途也分得仔细。据此可知,宋朝饮茶之风()A.促进了陆上丝绸之路的繁盛 B.有利于宋朝瓷器业的发展C.是当时市民文化的独特反映 D.推动了政治的民主化趋向15.民国时期,孙中山融合中西文化,亲自设计了有着深刻思想政治含义的中山装,如衣领为翻领封闭式,表示严谨的治国理念,衣袋上笔架型袋盖代表重视知识分子。中山装的设计风格反映了()A.近代民主思潮的不断发展 B.国人的审美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C.辛亥革命加快了中西融合 D.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16.《红楼梦》描写刘姥姥见到某种新式器械的文字:“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一物,却不住地乱晃。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这反映了()A.自鸣钟等商品开始传入中国 B.官宦人家使用钟表的情况C.中外物质文化交流空前兴盛 D.外国商品普遍进入市民家庭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17题14分,18题14分,19题12分,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材料一自唐代中叶以后,海上丝路取代陆上丝路而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唐代海上丝路的繁荣与广州的极盛,是与中国安定团结的统一局面的出现,经济的发展,东西方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的……隋代开辟的沟通南北的大运河成为唐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唐代又不断完善驿道设施,广州与长安相距数千里,快马3日可达,尤其是开元四年凿辟大庾岭道,把控粤赣咽喉的险峻山路,整治成荡荡坦途,使运河的南北大通道经赣江、北江而南伸至广州,大大缩短了丝绸之路的启发港广州与内地联系的路程。——叶显恩《海上丝绸之路与广州》材料二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材料三古代的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而今天的丝绸之路则把经贸合作放在重要位置。……2013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额超过1万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四分之一。……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10万亿美元的商品,对外投资将超过5000亿美元,增加游客数量约5亿人次,使周边国家以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率先受益。——摘编自杨洁篪在博鳌亚洲论坛2014年年会分论坛上的演讲(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中叶以后中国对外贸易路线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4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6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当前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与唐代丝绸之路相比有何不同。(4分)1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材料一1600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认可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法人地位,正式授予其皇家特许状。这一时期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处于单次航海时代,即在每次出发前征集资金,当船只从亚洲载满货物返航后,再将其进口货物或进口货物的销售额,按照投资比例回馈给各个股东。然而,不管收益如何,每航海一次就清算一次的体制,终归难以同已经具备持久稳定组织的荷兰东印度公司相抗衡。于是,相对持久稳定的合资企业,包括多次航海的形式便被组织了起来。17世纪中期,它确立有限责任制,开始步入快速发展时期。但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东印度公司的发展日益困难。1813年,英国议会通过特许状法案,终止其对印度贸易垄断权。1833年,英国议会通过特许状法案,终止其对中国贸易垄断权。——摘编自浅田实《东印度公司:巨额商业资本之兴衰》材料二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资本家和统治者通过殖民扩张,逐步支配全球范围内的棉花贸易。18世纪初期起,伴随着葡、荷、英等西方殖民者从海路纷至沓来,中国的棉花经济体系,已不单纯是一个局限于中国境内的国内经济体系,而开始受到远离国境的异域影响。输华的棉花和由华输出的棉布成为大宗贸易货物。“南京布”在欧洲成为时髦人的衣料,18世纪英国绅士的流行时装中就有使用中国紫花布裁制的裤子。19世纪20年代后,中国土布出口逐步下落。19世纪中期,英国工厂在全球寻找新的原棉进口供应地,加快了棉花的全球化历程,也进一步巩固了英国在全球棉花贸易体系中的中心地位。——摘编自郭卫东《丝绸、茶叶、棉花:中国外贸商品的历史性易代——兼论丝绸之路衰落与变迁的内在原因》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东印度公司兴起的背景和经营方式的变化。(7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8—19世纪初期中国棉纺织业对西方商业贸易的影响。(7分)19.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目。材料学者仲伟民在《茶叶与鸦片:十九世纪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一书中论述世界贸易发展的状况时,用到了以下一些词汇:丝绸、瓷器、茶叶、服饰、钟表、呢绒、鸦片。请从以上词汇中选择3个,并参考课本第51页的“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确定一个观点或者视角,对19世纪及以前的世界物质文化交流情况进行论证。(12分)20.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材料一宋朝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中国前所未有的经济生产率。海港而不是古老的陆路,首次成为中国同外界联系的主要媒介。中国的出口品大多是制成品,如丝绸、瓷器、书画等;而进口品多半是原材料,如香料、矿石和马匹等。因而,宋朝时的中国正朝着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不过,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这一潜在的可能从未实现。——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1500—1800年,欧洲人利用他们与非洲和美洲越来越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尤其是“三角贸易”,不断扩大对亚洲经济的全面参与。美洲的糖和大西洋的鱼为欧洲人提供了卡路里和蛋白质,亚洲的棉纺织品为欧洲人提供了衣服从而使欧洲节省出大片牧场,美洲货币的大量供给使欧洲能够追求微观和宏观的经济优势,促进了欧洲的资本积累。经过三个世纪的努力,欧洲在全球最早开始了工业革命,并用进口替代和工业品出口拉动战略,最终抵达了世界经济中心的位置。——摘编自弗兰克《白银资本》(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朝对外贸易发展的原因,简要评价“古代中国成为海上强国的潜在可能从未实现”的观点。(6分)(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宋朝对外贸易架构的市场相比,1500—1800年的世界市场有哪些发展变化。(6分)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表是学者统计的17—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的部分亚洲货物价值占比。据表可知,该时期()进口货物占总货物的价值比/%1664—1670年1731—1740年胡椒20.14.3茶叶0.029.26咖啡0.635.35棉纺织品62.5965.35A.生产方式决定进口货物价值占比 B.英国确立海上贸易的霸主地位C.殖民扩张推动了消费结构的变化 D.工业革命促进东西方贸易增长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17—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的胡椒明显减少,而茶叶、咖啡等的数量在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使得世界开始形成一个整体,西欧国家走上了对外殖民扩张,茶叶、咖啡的增多,说明民众的消费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仍属于工场手工业时代,生产方式未发生变化,故A项错误;18世纪中后期,英国确立殖民霸主地位,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此时工业革命还没有发生,故D项错误。答案:C2.16世纪,“中国的茶叶出现在欧洲市场上”,“为了控制国内外贸易,英、法、荷等国建立了一批特权贸易公司”。上述现象反映了()奴隶贸易的进行 B.工业革命的开展 C.世界市场开始出现 D.价格革命的发生解析:根据“中国的茶叶出现在欧洲市场上”“特权贸易公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了世界市场开始出现,故C项正确。答案:C3.张骞通西域使天山南北地区在历史上第一次与中原连为一体,中原与西域乃至更西地区的交通线路逐步开辟,形成了饮誉中外的“丝绸之路”。它的开通()A.消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 B.延缓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C.造成了西域地区的落后 D.促进了东西文化交流解析:根据材料“中原与西域乃至更西地区的交通线路逐步开辟”可知,丝绸之路的开通有利于东西文化的交流,故D项正确。答案:D4.由于从丝绸之路输入的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古罗马人便将成本较低的素织物拆开,取其丝线与当地的亚麻纱线交织,或以丝为原料重新纺制成纱线,织成适合市场需求的轻薄且半透明的纺织品。对上述现象解释合理的是()A.中国丝织品畅销世界各地 B.丝绸之路连接东西经济文化圈C.罗马的丝织技术超过中国 D.传统西方文化崇尚廉俭解析:根据材料“从丝绸之路输入的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古罗马人便……织成适合市场需求的轻薄且半透明的纺织品”,可知丝绸之路通过向西方输出丝织品连接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故选B项;材料仅涉及中国与古罗马间的经贸文化联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古罗马人因地制宜改造纺织品,不涉及两地纺织技术的高低,排除C项;材料“中国提花丝织品比较昂贵……织成适合市场需求的轻薄且半透明的纺织品”,与崇尚廉俭无关,排除D项。答案:B5.历史上,“丝绸之路”既是商贸之路,更是文化之路,它交换的是商品,交流的却是文化。这说明()A.商品交换就是文化交流和传播 B.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C.文化交流总是在商品交换中实现 D.通过丝绸之路中华文化才得以传播解析:“丝绸之路”交换的是商品,交流的却是文化,说明在商业贸易中进行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B项符合题意;商品交换就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观点是错误的,A项错误;文化交流有很多途径,并不是只有商业贸易这一种,C项错误;D项说法明显错误。本题答案选B项。答案:B6.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该史料反映了宋代()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 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 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李充是在官方“公凭”许可下去的日本,“公凭”是市舶司发给经营海外贸易商人的凭证,说明当时商贸活动受到官府的监管,A项错误;材料中的描述仅是中国商人与日本贸易,无法体现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朝贡”贸易方面,C项与材料无关;从李充的随船货物可以了解到“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故D项正确。答案:D7.“丝路花雨,铃声悠扬”是后人对古代东西方陆上贸易通道的描述,在该通道上流通的主要商品是()A.玉米 B.丝织品 C.马铃薯 D.烟草解析:由材料“丝路花雨”可知该贸易通道为丝绸之路,流通的主要商品是丝织品,故B项正确。答案:B8.丝绸之路在长期发展中出现一些分支,其南线是沿昆仑山北麓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西越帕米尔高原,经由阿富汗,向西通往地中海东岸,向南通达的目的地是()A.阿富汗 B.印度 C.波斯 D.大食解析:丝绸之路南线经昆仑山北麓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西越帕米尔高原,过阿富汗,南下目的地是印度,因此答案为B项。答案:B9.著名的“大使厅”壁画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城,它创作于7世纪,描绘了大唐、波斯、白匈奴、印度、高丽等使臣与粟特贵族济济一堂的景象,并且出现了武则天划龙舟和唐高宗狩猎的画面。据此可知()A.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利于国际交流 B.古代中国政府重视海外贸易发展C.唐朝君主积极开拓海陆丝绸之路 D.艺术创作受宗教政治因素的影响解析: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城位于丝绸之路上,据材料“描绘了大唐、波斯、白匈奴、印度、高丽等使臣与粟特贵族济济一堂的景象”可以得出体现了当时国家间的交流,故A项正确;丝绸之路是陆上贸易通道,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是国家间的交流,而不是唐朝君主积极开拓海陆丝绸之路,故C项错误;“大使厅”壁画中没有关于宗教因素的信息,故D项错误。答案:A10.福特汽车的零部件来自世界各地,在这些优势资源的国家或地区设立常设机构,然后进行组装和生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对生产地的资源达到了有效的利用,提高了利用水平和就业率。材料表明()A.国际经济秩序的不合理 B.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C.生产的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 D.发达国家主导了国际贸易解析:题干主要论述福特汽车的零部件来自世界各地,没有体现国际经济秩序问题,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故B、D两项错误;题干表明福特汽车的零部件来自世界各地,然后利用当地的资源进行组装和生产,这反映了生产的国际分工进一步发展,故C项正确。答案:C11.《旧唐书·乐志》称:“大抵散乐杂戏多幻术,幻术皆出西域,天竺尤甚。”据此可知,唐朝时()A.流行西方古典主义音乐 B.丝绸之路促进文化交流C.强化对新疆地区的管理 D.中印文化交流空前繁荣解析:根据材料“幻术皆出西域,天竺尤甚”可知,唐朝时,伴随着丝绸之路的兴盛,中外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故选B项;幻术不属于西方古典主义音乐范畴,排除A项;材料中未体现对新疆地区的管理,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中国与中亚、印度的文化交流,排除D项。答案:B12.古代贯通中外的一条交通要道是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这条线路被称为()A.草原丝绸之路 B.西南丝绸之路C.海上丝绸之路 D.汉志商路解析:通过题干信息可知,题干描述的商路是西南丝绸之路,因此答案为B项。答案:B13.19世纪欧洲的丝织技术已是世界一流,其生产的丝绸仍然大量采用龙凤、花鸟等图案,并注明“中国制造”。对此现象解读合理的是 ()A.中国传统技术领先当时欧洲 B.中国丝绸产品畅销欧洲C.中国制造垄断当时国际市场 D.欧洲文化深受中国影响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19世纪欧洲生产的丝绸,“大量采用龙凤、花鸟等图案,并注明‘中国制造’”,这种“赝品”从侧面反映了中国丝绸产品畅销欧洲,故选B项。根据“19世纪欧洲的丝织技术已是世界一流”可知A项错误;C项与史实及材料信息均不符,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欧洲文化深受中国影响,故D项错误。答案:B14.西汉时期开始有专门的茶具,唐朝以后,茶具慢慢进入市场,到宋朝,由于饮茶之风盛行,所以兴起了“斗茶”。“斗茶”的茶具非常讲究,茶具不仅品种多样,用途也分得仔细。据此可知,宋朝饮茶之风()A.促进了陆上丝绸之路的繁盛 B.有利于宋朝瓷器业的发展C.是当时市民文化的独特反映 D.推动了政治的民主化趋向解析:“斗茶”的茶具非常讲究,而茶具多为瓷器,因此宋朝饮茶之风有利于瓷器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饮茶之风是针对宋朝国内而言的,没有涉及陆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故排除A项;饮茶之风并非只限于市民阶层,C项错在“独特反映”,排除;政治的民主化倾向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答案:B15.民国时期,孙中山融合中西文化,亲自设计了有着深刻思想政治含义的中山装,如衣领为翻领封闭式,表示严谨的治国理念,衣袋上笔架型袋盖代表重视知识分子。中山装的设计风格反映了()A.近代民主思潮的不断发展 B.国人的审美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C.辛亥革命加快了中西融合 D.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解析:根据材料“衣领为翻领封闭式,表示严谨的治国理念”“衣袋上笔架型袋盖代表重视知识分子”可得出中山装的设计风格反映了国人的审美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故B项正确。答案:B16.《红楼梦》描写刘姥姥见到某种新式器械的文字:“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一物,却不住地乱晃。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接着又是一连八九下。”这反映了()A.自鸣钟等商品开始传入中国 B.官宦人家使用钟表的情况C.中外物质文化交流空前兴盛 D.外国商品普遍进入市民家庭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一物,却不住地乱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写的是钟表,反映了官宦人家使用钟表的情况,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无法体现自鸣钟等商品开始传入中国,故A项错误;由题干材料无法得出中外物质文化交流空前兴盛的结论,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体现不出外国商品普遍进入市民家庭,故D项错误。答案: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17题14分,18题14分,19题12分,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材料一自唐代中叶以后,海上丝路取代陆上丝路而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唐代海上丝路的繁荣与广州的极盛,是与中国安定团结的统一局面的出现,经济的发展,东西方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的……隋代开辟的沟通南北的大运河成为唐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唐代又不断完善驿道设施,广州与长安相距数千里,快马3日可达,尤其是开元四年凿辟大庾岭道,把控粤赣咽喉的险峻山路,整治成荡荡坦途,使运河的南北大通道经赣江、北江而南伸至广州,大大缩短了丝绸之路的启发港广州与内地联系的路程。——叶显恩《海上丝绸之路与广州》材料二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材料三古代的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而今天的丝绸之路则把经贸合作放在重要位置。……2013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额超过1万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四分之一。……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10万亿美元的商品,对外投资将超过5000亿美元,增加游客数量约5亿人次,使周边国家以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率先受益。——摘编自杨洁篪在博鳌亚洲论坛2014年年会分论坛上的演讲(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中叶以后中国对外贸易路线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4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6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当前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与唐代丝绸之路相比有何不同。(4分)解析:第(1)题“变化”,根据材料一可知唐中叶以后,海上丝路取代陆上丝路而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原因”根据材料“唐代海上丝路的繁荣与广州的极盛,是与中国安定团结的统一局面的出现,经济的发展,东西方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的……隋代开辟的沟通南北的大运河成为唐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可以归纳出答案。第(2)题,根据材料二“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可以得出明清的对外贸易主要是朝贡贸易,厚往薄来,倍偿其价。影响从政治、经济的角度去考虑。政治上宣扬国威;经济上给国家造成沉重负担,不利于经济发展,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第(3)题,回答此问一定要了解当前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再结合唐代的丝绸之路进行比较,分析其不同点。过去主要是商品贸易往来,现在包括贸易、投资、旅游等多方面的合作;过去主要是一种贸易通道,现在走向更广泛的联系。答案:(1)变化: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原因:政治上的统一;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完善的交通系统;广州港在对外贸易中发挥重要作用。(任意三点即可)(2)特点:不计经济利益的朝贡贸易。影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服务于政治动机的对外贸易,违背经济发展规律,不利于经济发展;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任意两点即可)(3)不同:过去主要是商品贸易往来,现在包括贸易、投资、旅游等多方面的合作;过去主要是一种贸易通道,现在走向更广泛的联系。1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材料一1600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认可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法人地位,正式授予其皇家特许状。这一时期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处于单次航海时代,即在每次出发前征集资金,当船只从亚洲载满货物返航后,再将其进口货物或进口货物的销售额,按照投资比例回馈给各个股东。然而,不管收益如何,每航海一次就清算一次的体制,终归难以同已经具备持久稳定组织的荷兰东印度公司相抗衡。于是,相对持久稳定的合资企业,包括多次航海的形式便被组织了起来。17世纪中期,它确立有限责任制,开始步入快速发展时期。但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东印度公司的发展日益困难。1813年,英国议会通过特许状法案,终止其对印度贸易垄断权。1833年,英国议会通过特许状法案,终止其对中国贸易垄断权。——摘编自浅田实《东印度公司:巨额商业资本之兴衰》材料二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资本家和统治者通过殖民扩张,逐步支配全球范围内的棉花贸易。18世纪初期起,伴随着葡、荷、英等西方殖民者从海路纷至沓来,中国的棉花经济体系,已不单纯是一个局限于中国境内的国内经济体系,而开始受到远离国境的异域影响。输华的棉花和由华输出的棉布成为大宗贸易货物。“南京布”在欧洲成为时髦人的衣料,18世纪英国绅士的流行时装中就有使用中国紫花布裁制的裤子。19世纪20年代后,中国土布出口逐步下落。19世纪中期,英国工厂在全球寻找新的原棉进口供应地,加快了棉花的全球化历程,也进一步巩固了英国在全球棉花贸易体系中的中心地位。——摘编自郭卫东《丝绸、茶叶、棉花:中国外贸商品的历史性易代——兼论丝绸之路衰落与变迁的内在原因》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东印度公司兴起的背景和经营方式的变化。(7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8—19世纪初期中国棉纺织业对西方商业贸易的影响。(7分)答案:(1)背景:①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对外进行殖民扩张;②英国与荷兰、法国的海上竞争;③英国政府大力支持海外贸易(英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或推行重商主义政策);④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变化:①由特许垄断经营到被终止;②由“单次航海”到“多次航海”制;③由临时合资到建立稳定的有限责任制。(2)影响:①棉花、棉布成为东西方贸易的大宗货物;②影响了西方人的日常生活和审美观念;③推动东西方海上贸易发展;④有利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19.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目。材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