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120井单井评价报告_第1页
永120井单井评价报告_第2页
永120井单井评价报告_第3页
永120井单井评价报告_第4页
永120井单井评价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坨胜永断裂带东端永120井单井评价报告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胜利石油管理局地质录井公司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坨胜永断裂带东端永120井单井评价报告编写人:参加人:审核人: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胜利石油管理局地质录井公司永120井单井评价评审意见书永120井位于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坨胜永断裂带东端永120砂体,本井为一口评价井,钻探目的是了解永120井区第三系含油气情况。该井的单井评价工作由胜利地质录井公司研究解释中心周丽丽等同志承担。2009年11一、报告丰富,重点突出,论述条理清楚,结论合理。二、详细分析评价了永120井所钻遇的地层,并与邻井地层进行了岩电特征以及地震反射特征的对比,重点分析了沙四段、孔店组、中生界界面的划分。三、分析统计本井沙四段储层为低孔低渗—中孔中渗储层;孔店组为低孔低渗—中孔中渗储集层;中生界为中孔低渗储集层。本井目的储层具备对油气储集的能力。四、对井区附近有油气显示的井分析其成藏条件,认为本井落空的主要原因是油源通道不畅。报告文字简练,图幅齐全,分析合理,论述清晰,经答辩评审,被评为优秀报告。胜利油田分公司单井评价评审组二○○九年十一月十九日目录一、前言二、地层特征三、构造概况四、储层评价五、油气层综合评价六、未成藏原因分析七、结论附图图1永120井井位图图2永120井东西向地震剖面图图3永120井南北向地震剖面图图4过青6、永120、青4井近南北向连井剖面图图5过青6、永120、青4井近南北向地震剖面图图6过永17、永63、永211、永16、永120井近东西向连井剖面图图7过永17、永63、永211、永16、永120井近东西向地震剖面图图8永120井区沙四段综合图图9过永120、青4、永79井近南北向沙四段储层对比图图10过永63、永211、永16、永120井近东西向沙四段储层对比图图11永120井孔店组综合图图12过青6、永120、青4井近南北向孔店组储层对比图图13过永211、永120井近东西向孔店组储层对比图图14永120井中生界综合图图15过青6、永120井近南北向中生界储层对比图图16过青6、永120井近南北向油藏剖面示意图图17过永211、永120井近东西向油藏剖面示意图图18过永20-1、永56、永53、永63井地震剖面图图19永120井东南—西北向地震剖面图一、前言1.1钻探位置永120井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永安乡刘家屋子村东约2500m,永16井井口方位74°距离1542m(图1)。构造位置为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坨胜永断裂带东端永120砂体。测线位置为永79三维南北向361测线与东西向783测线交点。1.2布井依据永120井位于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坨胜永断裂带东端青坨子凸起西翼,碎屑物质来源丰富,孔店组至沙四段沉积早期,发育了各种类型的砂砾岩扇体,其上为厚层泥岩所覆盖,圈闭条件有利。从永79三维南北361/东西783地震剖面图上看(图2、3),由于构造活动的影响,在沙三晚期开始,本井所在的永北地区出现整体抬升、隆起,一系列东西向延伸、北倾的断层又将地层切割,遭受风化剥蚀后,该区缺失沙三段、沙二段、沙一段、东营组地层。近几年对该区沙四及孔店的勘探力度较浅,因此部署了永120井,预计永120井在井深1780m、1880m钻遇沙四段-孔店组砂砾岩目的层,该砂砾岩体发育于凸起的缓坡处,切面上呈背斜形态,设计井位于砂砾岩高部位,期望取得良好勘探成果。本井为一口评价井,设计井深2015.00m,目的层孔店组。钻探目的是了解永120井区第三系含油气情况。完钻井深:2073.00m,完钻层位:前震旦系。1.3施工概况本井由黄河钻井五分公司32498队负责工程施工,于2009年6月11日一开钻进,用直径346mm三牙轮钻头钻至井深216.00m,下入宝钢产外径273.1mm表层套管19根,下深214.10m。固井注入胜潍G级水泥45t,水泥返至地面。2009年6月13日第二次开钻,用直径216mmPDC钻头钻至井深1410.00m,换用直径216mm三牙轮钻头钻至井深2073.00m接上级通知完钻。完钻时间:2009年6月26日11时。完钻测井和井壁取心后,2009年6月29日15时接勘探项目管理部通知:本井不下油层套管,打水泥塞,焊好井口完井。下入127.0mm光钻杆至井深350.00m,注入胜潍G级水泥15.0t,水泥封固井段200.00~350.00m,焊井口完井,完井时间本井在钻进过程中于井段2001.28~2004.00m钻井取心1次,进尺2.72m,心长2.72m,收获率100.0%。全井最大井斜7.26°,方位角4.892°,所在井深1670.20m。本井从开钻到完井历时19天,施工顺利,未发生工程事故,施工中录井队严格执行设计要求及甲方指令,圆满完成了设计任务。本井由地质录井公司二分公司SL205录井队承担录井任务,在施工过程中,按照地质设计要求自井深216.00m至井底进行了综合录井工作,自井深800.00m至井底进行了岩屑、岩心、荧光、钻井液、氯离子含量测定、岩石热解地化、二维定量荧光、井壁取心、罐顶气轻烃气相色谱分析、岩矿分析、古生物分析等各项录井工作。并在井段800.00~2073.00m进行了迟到时间、泥(页)岩密度测定。在钻井过程中及时完成了岩样汇集工作。录井过程中,SL-ALS-2型综合录井仪工作正常,充分发挥了综合录井仪各项采集功能,齐全准确地收集了各项地质资料、气测资料及工程参数,现场录井未发生质量问题。表1永120井工作量统计表项目井段,m总量项目井段,m总量钻时录井216.00~2073.001860点核磁共振2001.60~2003.807点综合录井216.00~2073.00连续测量罐顶气分析810.00~2070.00162点岩屑录井800.00~2073.00637包孢粉分析1210.00~2070.0087包钻井液录井800.00~2073.0027点微体化石分析1200.00~2070.00215荧光录井800.00~2073.00637点岩矿分析1900.00~2003.530包二维定量荧光800.00~2073.00107点岩石薄片2056.00~2058.002包岩石热解地化800.00~2073.00162点1.4异常预报情况本井自井深216.00m开始进行气测、H2S、钻井液、工程参数异常的全程监控工作,未见异常。本井利用dc指数法、Sigma指数法、泥(页)岩密度法进行了随钻地层压力检测,取得了地层压力梯度、破裂压力梯度、地层孔隙度等资料,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和本井综合录井资料分析,井段216.00~2073.00m,层位:平原组~前震旦系,dc指数在0.30~2.75之间,地层压力梯度为1.03MPa/100m,破裂压力梯度为1.32MPa/100m~1.84MPa/100m,为正常压实地层。1.5钻探成果本井设计的两套目的储层是落实的,但未见油气显示;实钻的沙四段与孔店组底界与厚度与设计不符,并且见到了中生界地层。1.6评价任务评价沙四段、孔店组钻遇地层、储层发育特征,分析成藏条件。二、地层特征依据实钻资料、地球物理测井资料、地震资料,结合邻井永211、青4和青6井及区域地质资料综合对比分析,本井未钻遇断层,自上而下划分为新生界第四系平原组;新近系明化镇组和馆陶组;古近系的沙河街组沙四段和孔店组;中生界;前震旦系;平原组、馆陶组地层厚度及底界与设计基本相符,其中明化镇组地层底界比设计提前108m,地层厚度减少108m。沙河街组沙四段和孔店组、中生界底界深度、地层厚度与设计不符,沙四段底界提前363m、孔店组底界提前285m,并通过孢粉分析发现了中生界地层。表2永120井地层分层数据表地层地层分层界系组段底深(m)厚度(m)新生界第四系平原组320.00320.00新近系明化镇组842.00522.00馆陶组1252.00410.00古近系沙河街组沙四段1354.00102.00孔店组1710.00356.00中生界2055.00345.00太古界前震旦系2073.00(未穿)18.00本井自井深800.00m开始岩屑录井,故仅对岩屑录井井段地层的岩性组合、电明化镇组:井段320.00~842.00m,钻遇地层厚度522.00m,岩屑录井厚度42.00m。(1)岩性组合:井段800.00~842.00m岩性以棕黄色砂质泥岩、泥岩为主夹灰白色粉砂岩、泥质粉砂岩。(2)分层依据:录井井段岩性以棕黄色泥质岩为主夹灰白色砂岩。电性上,自然电位曲线较平直,局部负异常;2.5米底部梯度视电阻率曲线呈低阻,局部“尖刀”状中阻。根据岩、电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及邻井永211、青6和青4井对比分析,将本井明化镇组底界划在“弓形电阻”底界井深842.00m,与下伏馆陶组地层呈整合接触。馆陶组:井段842.00~1252.00m,钻遇地层厚度410.00m。(1)岩性组合:井段842.00~1069.00m岩性为灰白色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细砂岩、泥质粉砂岩与棕红色、棕黄色泥岩、砂质泥岩呈不等厚互层。井段1069.00~1252.00m岩性以灰色、灰白色含砾细砂岩、灰色泥质细砂岩为主,夹棕红色、棕色泥岩,棕红色砂质泥岩。(2)分层依据:本段岩性上部为灰白色砂岩与棕黄色、棕红色泥质岩呈不等厚互层,下部以灰色、灰白色含砾细砂岩为主,夹棕红色、棕色泥岩,棕红色砂质泥岩。电性上,自然电位曲线呈“箱”状、“钟”状负异常;2.5米底部梯度视电阻率曲线呈低阻。从南北及东西向地震剖面上可以看出(图2、3),T1轴连续清晰。根据岩、电特征,结合区域资料及邻井资料对比分析,将本井馆陶组底界划分在“底砾岩”的底界井深1252.00m处,与下伏沙四段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沙四段:井段1252.00~1354.00m,钻遇地层厚度102.00m。(1)岩性组合:岩性以棕红色、紫红色、灰绿色泥岩、砂质泥岩为主夹灰色灰质细砂岩。(2)分层依据:本段岩性为紫红色、棕红色、灰绿色泥质岩为主夹灰灰质细砂岩。电性上,自然电位曲线较平直,局部呈小幅度负异常;2.5米底部梯度视电阻率曲线呈梳状中阻,较孔店组地层电阻高一个台阶。孢分分析:井段1290~1890m,组合特征为:裸子植物花粉略占优势,被子植物花粉和蕨类孢子少;裸子植物花粉以杉科和麻黄粉属为主,其它还见有无口器粉属和双气囊类花粉;被子植物花粉中榆粉属高于栎粉属,较多出现网面三沟及网面三孔沟类花粉,如漆树粉属、细网椴粉、大戟粉属、网纹大戟粉、楝粉属、芸香粉属、忍冬粉属等;蕨类孢子见有希指蕨孢属、凤尾蕨孢属、棘刺孢属、规则三角孢、拟桫椤孢属等。藻类化石稀少,仅见到少量德弗兰藻属、粒面球藻属、光面球藻属、卵形藻属等,鉴定该井段层位为沙四段—孔店组地层。本井北部青4井孢粉分析:井段1700~2128m分析岩屑5包,裸子类占优势为56~82%,主要是麻黄属含量高,为52~72%;被子类含量低,为14~44%,层位属沙四段,青4井2100m左右电性及地震特征都有一个明显的界线(图4、5),因此将青4井沙四与孔店的界线划为2091m。本井南部的青6井(图4),孢粉分析:自井深1348~1402m见中国华北介,惠东华北介等化石为沙三段。1406~1610m未见化石,1519~1591m为页岩集中段,沙三底界为1619m,从本井与青6井的近南北向地震剖面图上看(图5),T6轴自南向北延伸到本井区与T1交汇,本井区T6到T1之间地层都被剥蚀掉了,实钻证实本井1252~1354m岩性未见到暗色泥质岩类。从构造分析,由于构造活动的影响,在沙三晚期开始,本井所在的永北地区出现根据岩、电特征,结合区域资料、孢粉分析及邻井资料对比分析,将本井沙四段底界划分在电阻抬升处1354.00m,与下伏孔店组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孔店组:井段1354.00~1710.00m,钻遇地层厚度356.00m(1)岩性组合:岩性以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为主夹灰色灰质细砂岩、细砂岩、粉砂岩。(2)分层依据:本段岩性为紫红色泥质岩为主夹灰色砂岩。电性上,自然电位曲线较平直,局部呈小幅度负异常;2.5米底部梯度视电阻率曲线上部呈梳状低阻,下部呈“锯齿”状低阻,较中生界地层电阻低一个台阶,井段1290~1890m的孢粉分析说明存在孔店组地层。根据岩、电特征,结合区域资料及邻井资料对比分析,将本井孔店组底界划分在电阻抬升处1710.00m中生界:井段1710.00~2055.00m,钻遇地层厚度345(1)岩性组合:井段1710.00~1892.50m岩性以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为主夹紫红色泥质粉砂岩、粉砂岩。井段1892.50~2055.00m岩性以棕红色砾岩、杂色泥质砾岩为主夹紫红色、灰绿色泥岩。(2)分层依据:本段岩性上部以紫红色泥质岩为主夹紫红色砂岩,下部以棕红色、杂色砾岩为主夹紫红色、灰绿色泥岩。电性上,自然电位曲线较平直;2.5米底部梯度视电阻率曲线上部呈“锯齿”状中、低阻,下部呈“山峰”状高阻。孢分分析:1900m~2070m见少量中古生代常见化石和下第三系化石。它们是:麻黄粉属、破隙杉粉、忍冬粉属、细网椴粉、圆形光面孢属、圆形粒面孢属、圆形块瘤孢属、瓦尔茨孢属、环圈孢属、伯莱梯孢属、三角锥刺孢属、四字粉属、克拉梭粉属等。同时见到下第三系和中古生界化石,分析认为层位为中古生界,下第三系化石为掉快。根据岩、电、地震特征,结合区域资料及邻井资料对比分析,将本井中生界底界划分在井深205前震旦系:井段2055.00~2073.00m,钻遇地层厚度18.00m。(1)岩性特征:岩性为浅灰色片麻岩,浅灰色,矿物成分主要为斜长石及石英,钾长石次之,片麻状构造,致密,加HCl ̄。荧光试验无显示。滴水散开。岩矿鉴定:井深2056m和2062m,岩性:片麻岩,岩石主要具细-中粒变晶结构,个别颗粒为粗粒变晶。片麻状构造,矿物成分为石英、斜长石、黑云母、少量钾长石。(2)分层依据:本段岩性为片麻岩。电性上,自然伽马呈高值;2.5m底部梯度视电阻率曲线呈明显高阻。根据岩、电特征,结合区域资料及邻井资料对比分析,认为本段地层为太古界前震旦系。从过永120井近南北、近东西向地层对比图及地震剖面图上可看出(图4、5、6、7),本区沙四段及孔店组地层岩性组合、厚度、电性特征变化差异比较大,永120位于青坨子凸起西部的高部位,沙三晚期经历了抬升、隆起、剥蚀后,东营组-沙三段地层全部缺失,沙四段地层也仅残留了102m,前震旦系上部最厚处残存了300多m的中生界地层,分布范围很小,根据地震反射特征分析,南部的青6井前震旦系上部钻遇的大约70多m的砾岩有可能也是中生界地层,其他井均未见相应的地震反射特征,也无分析化验资料证实。青6井沙三段底至前震旦系顶厚度最薄,缺失沙四地层,孔店组地层与永120井孔店组厚度相当,北部青4井沙四段沉积厚度最大,说明本区在沉积孔店组地层后,青6井区沙四时期地层受到抬升、剥蚀,缺失了沙四地层,到了沙三晚期,永120—青4井区地层发生一系列的抬升、剥蚀、断裂,缺失了沙四以上地层,青4井区位置较低,沙四段地层剥蚀较轻,因此厚度最大。西部的永211井发育了沙四段及孔店组地层,但是厚度均减薄,根据地震反射特征及永17井的孢粉分析认为,孔店组地层自东向西只发育到永120井西部的永211井区,永63及永17井T6与Tg之间只发育了沙四段地层。三、构造概况3.1区域构造特征坨胜永断裂构造带位于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北部,北为陈家庄凸起,西南接民丰洼陷,东与青坨子凸起相连,西与滨南断裂构造带相望,呈长条状沿东西向展布,发育了近东西走向的胜北盆倾断层。始新世以前,本区连同陈家庄地区一直处于风化剥蚀阶段,受喜马拉雅运动济阳幕晚期构造运动的作用,形成了一系列近东西走向的南掉张性盆倾断层,形成了盆地雏形,至始新世早期断裂活动剧烈,受其影响沿基岩斜坡沉积了大套近岸水下冲积扇体,物源主要来自北部的陈家庄凸起和东部的青坨子凸起。由于区内近物源,古地形起伏较大,古构造活动强烈,并且该区与民丰洼陷相邻,是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区,因此油源条件十分优越,区内发现了多个岩性油气藏和构造油气藏。3.2局部构造本井位于坨胜永断裂构造带东端,处于东营凹陷东部边缘地带,东为青坨子凸起,北为陈家庄凸起,碎屑物质来源丰富,成藏条件有利。从永79三维南北361/东西783地震剖面图上看(图2、3),由于构造活动的影响,在沙三晚期开始,本井所在的永北地区出现整体抬升、隆起,一系列东西向延伸、北倾的断层又将地层切割,遭受风化剥蚀后,该区缺失沙三段、沙二段、沙一段、东营组地层。本井砂砾岩目的层发育于凸起的缓坡处,切面上呈背斜形态;本井位于砂砾岩高部位,具备良好的聚油背景,易于形成有利的构造—岩性油气藏。3.3实钻落实从实钻情况来看,本井在井段1776.00m~1826.40m钻遇第一套目的层砂体,砂岩泥质含量高,单层厚度小,储集能力一般,上部盖层条件好,圈闭条件有利,但未见油气显示,未形成油气藏;在井段1892.50m~2055.00m钻遇第二套目的层砾岩储集层,上部盖层条件好,圈闭条件有利,储集层岩性较致密,物性四、储层评价4.1沙四段储层评价本井沙四段钻遇地层厚度102.00m,储集层厚度16.0m,占钻遇地层厚度的15.7%,单层厚度0.50~1.50m,一般为1m,岩性主要为灰质细砂岩,较致密。测井孔隙度1~18%,一般为10%,渗透率0.1~20×10-3µm2,一般为13×10-3µm2,综合评价为低孔低渗—中孔中渗储集层从过永120、青4、永79井近南北向连井剖面图上看(图9),永120井沙四段沉积厚度最薄,主要以灰质细砂岩为主;北邻的青4井沙四上发育了大套红色泥岩,下部储层发育,储层岩性主要以砾岩为主,与泥岩呈不等厚互层,储层厚度221.5m,占钻遇地层厚度的27.3%;位于古冲沟内的永79井,沙四上地层是砂泥互层,储层主要以含砾砂岩、细砂岩为主,下部发育大套综红色砾岩,储层厚度227.3m,占钻遇地层厚度的34.7%。三口井沙四段均无油气显示。从过永63、永211、永16、永120井近东西向连井剖面图上看(图10),永16井钻遇的沙四地层只有10m多红色泥岩;永211井沙四段储层厚度58m,占钻遇地层厚度的43%,主要为灰色含砾砂岩;永63井位于永79古冲沟内,沙四段储层发育了大套的灰色及杂色砾岩,厚度达到437.5m,并见到了良好油气显示,于2361.2~2408.4m试油,压裂后日产油28.6t,水4.2孔店组储层评价本井孔店组钻遇地层厚度356.00m,储集层厚度36.8m,占岩屑录井厚度的10.34%。单层厚度0.50~1.50m,一般为1m,岩性主要为灰质细砂岩,较致密。测井孔隙度0.994~22.473%,一般为11%,渗透率0.966~133.854×10-3µm2,一般为20×10-3µm2,综合评价为低孔低渗—中孔中渗储集层(图11)从过青6、永120、青4井近南北向连井剖面图上看(图12),青6井孔店组发育了大套的红色泥岩,储层厚度仅有19.5m,占钻遇地层厚度的5.6%,主要以细砂岩为主;青4井孔店组发育大套灰色、棕黄色、棕红色砾岩,厚度为260m,占钻遇地层厚度的84.1%。三口井孔店组均无油气显示。从过永211、永120井近东西向连井剖面图上看(图13),永211井孔店组储层以杂色砾岩为主,储层厚139.5m,占钻遇地层厚度的83.7%。4.3中生界储层评价钻遇地层厚度345.00m,储集层厚度197.60m,占岩屑录井厚度的57.3%。设计认为的两套孔店组目的层经过实钻证实为中生界储层。砂岩储集层厚度38.90m,单层厚度最大9.50m,一般2.00~5.50m,储集层岩性主要为泥质粉砂岩、粉砂岩,泥质胶结,较疏松,测井孔隙度2~20%,一般为16%,渗透率1~80×10-3µm2,一般为40%,综合评价为中孔中渗储集层,其中井段1776.00m~1826.40m为第一套目的层砂体,砂岩总厚度为24.40m。砾岩储集层厚度158.70m,集中于井段1892.50~2055.00m为第二套目的层储层,单层厚度24.00~49.20m,泥质胶结,致密,测井孔隙度8.357~11.402%,一般为10%,渗透率1.850~7.100×10-3µm2,一般为5×10-3µm2,虽然厚度大但物性差,综合评价为中孔低渗储集层(图14)。从过青6、永120井南北向连井剖面图上看(图15),青6井中生界储层以杂色砾岩为主,储层厚39m,占钻遇地层厚度的51.3%。五、油气层综合评价本井通过岩屑、井壁取心、荧光录井、地化录井、定量荧光、罐顶气录井,未见油气显示,无解释层(表3、4)。表3永120井地化、定量荧光数据表表4永120井罐顶气数据表六、未成藏原因分析6.1油源条件实钻证实,本井在沙四段和孔店组泥质岩类均以紫红色、棕红色为主,且埋深均小于本井区生油门限2200m,不具备生油条件,罐顶气评价均为非生油气岩,烃源岩地化评价为非烃源岩。但本井西南部的民丰洼陷生油条件良好,为本井区主要油源。6.2储盖组合本井设计的两套目的层均为中生界储层,上部发育了薄层砂岩储层,下部发育厚层砾岩储层,沙四段及孔店组主要发育了薄层的灰质细砂岩及粉砂岩。根据实钻资料结合邻井及区域地质资料综合分析,本井沙四段-中生界自上而下共钻遇两套储、盖组合。(1)孔店组下部~中生界上部1776.00m以上的泥岩作为中生界第一套目的层(井段1776.00m~(2)中生界中部(井段1826.40~1892.50m6.3目的层储层圈闭类型永120井位于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坨胜永断裂带东端永120砂体较高部位,主要目的层是孔店组,通过实钻及各项资料分析证实,设计认为的两套目的层属于中生界地层。从过本井东西及南北向地震剖面图上可看出(图2、3),本井未钻遇断层,两套目的层具有明显的背斜形态,形成了构造—岩性圈闭(图16、17)。6.4主要目的层钻探落空原因从生储盖组合特征来看,目的层1岩性以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与泥岩互层为主,储层综合评价为中孔中渗储集层,物性中等;目的层2储层综合评价为中孔低渗储集层,物性中等,较第一套略差,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