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近期名校模拟试题汇编文言文(论说类文本)阅读+答案_第1页
2024届近期名校模拟试题汇编文言文(论说类文本)阅读+答案_第2页
2024届近期名校模拟试题汇编文言文(论说类文本)阅读+答案_第3页
2024届近期名校模拟试题汇编文言文(论说类文本)阅读+答案_第4页
2024届近期名校模拟试题汇编文言文(论说类文本)阅读+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近期名校模拟试题汇编文言文(论说类文本)阅读+答案01一(安徽部分学校联考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季桓子以粟千钟饩夫子,夫子受之而不辞,既而以颁门人之无者。子贡进曰:“季孙以夫子贫故致粟夫子受之而以施人无乃非季孙之意乎?”子曰:“何?”对曰:“季孙以为惠也。”子曰:“然,吾得千钟,所以受而不辞者,为季孙之惠,且以为宠也。夫受人财不以成富,与季孙之惠于一人,岂若惠数百人哉!”秦庄子死,孟武伯问于孔子曰:“古者同寮有服乎?”答曰:“然,同寮有相友之义,贵贱殊等,不为同官。闻诸老聃,昔者虢叔、闳天、太颠、散宜生、南宫括五臣同寮,比德以赞文武。及虢叔死,四人者为之服。朋友之服,古之达礼者行之也。”孔子适齐,齐景公让登,夫子降一等,景公三辞然后登。既坐,曰:“夫子降德辱临寡人,寡人以为荣也。而降阶以远,自绝于寡人,寡人未知所以为罪。”孔子答曰:“君惠顾外臣,君之赐也。然以匹夫敌国君,非所敢行也。虽君私之,其若义何?”颜雠善事亲,子路义之。后雠以非罪执于卫,将死。子路请以金赎焉,卫人将许之。既而二三子纳金于子路以入卫。或谓孔子曰:“受人之金以赎其私昵,义乎?”子曰:“义而赎之,贫取于友,非义而何?爱金而令不辜陷辟,凡人且犹不忍,况二三子于由之所亲乎?《诗》云:‘如可赎兮,人百其身。’苟出金可以生人,虽百倍古人,不以为多。故二三子行其欲,由也成其义,非汝之所知也。”(节选自《孔丛子·记义》)材料二:景公问晏子曰:“国如何则可谓安矣?”晏子对曰:“上有礼于士,下有恩于民;地博不兼小,兵强不劫弱;百姓内安其政,外归其义:可谓安矣。”(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季孙以夫子贫A故B致粟C夫子D受之E而以F施人G无乃H非季孙之意乎?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贵贱,指地位的尊卑,与《孔雀东南飞》中“贵贱情何薄”的“贵贱”意思相同。B.达,文中指通晓、通达,与《出师表》中“不求闻达于诸侯”的“达”意思不同。C.爱,即吝惜、舍不得,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吾何爱一牛”的“爱”意思相同。D.劫,文中意为胁迫,与《六国论》中“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的“劫”意思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将季桓子所赠的粮食转送他人,子贡对其行为产生疑惑,孔子解释说,接受别人财物不会变得富有,与其惠及一人不如惠及更多人。B.孟武伯向孔子提出同僚之间是否可以相互服孝的问题,孔子援引老聃所言的虢叔过世之事为他答疑解惑,并强调这其实符合古代的礼仪。C.子路将筹措来的财物用以赎回无罪被捕的颜雠,有人质疑子路拿别人钱财去救赎自己私交好友的正义性,而孔子却高度赞赏子路的做法。D.当晏子面对齐景公询问怎样才能让国家长治久安时,他从厚待士人百姓,不要发动军事战争、柔服各国诸侯等内政外交提出自己的见解。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而降阶以远,自绝于寡人,寡人未知所以为罪。(2)苟出金可以生人,虽百倍古人,不以为多。5.针对齐景公“有礼于士”的行为,孔子拒绝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答案】1.ACG句意:季孙氏因为您贫穷,所以送给您粮食。您接受了却把它施舍给别人,这恐怕不符合季孙氏的本意吧?“季孙”作主语,“以夫子贫”是谓语部分,前后表意完整,且“以”是因为的意思,“故”是所以的意思,“故”常用在句子开头,前句是因,后句是果,故A处应断开。“故”用在句子开头,领起“致粟”的内容,“夫子”是后面“受之而以施人”的主语,“无乃……乎”是固定句式,其前应停顿,故CG处应断开。2.DA.“贵贱”,均指地位的尊卑。句意:如果有高低贵贱的分别。/一贵一贱哪里就算薄情呢?B.“达”,通晓、通达/显达句意:古代通晓礼仪的人是这样做的。/并不企图在诸侯中显身扬名。C.“爱”,均指吝惜、舍不得。句意:吝惜金钱而让无事的人陷于刑罚。/我怎么吝惜一头牛呢?D.“劫”都有胁迫之意。句意:军队强大不胁迫弱国。/却被秦人积累的威势胁迫。3.DD.“不要发动军事战争”错误,由“地博不兼小,兵强不劫弱”可知,晏子说的是地域广博不兼并小国,军队强大不胁迫弱国,意在强调不以大欺小、不以强凌弱,选项曲解文意。4.(1)但您退下一级台阶来远离我,有意和我疏远,我不知自己做错的原因。(得分点)“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自绝于寡人”,状语后置,自于寡人绝;“绝”,疏远、断绝关系;“所以”,表原因,……的原因。(2)假如出钱就能使人活命,即使拿出的钱是古人的百倍,也不算多。(得分点)“苟”,假如;“金”,钱;“生人”,使人活命;“虽”,即使;“百倍古人”,指“拿出的钱是古人的百倍”。5.①孔子认为齐景公接见自己已是恩赐。②自己作为普通人不能在君王面前先行。③不能因为君王偏爱就破坏礼义。参考译文:材料一:季桓子把一千钟粮食赠送给孔子,孔子毫不推辞就欣然接受了。不久,孔子就把这千钟粮食分给弟子中贫穷而没有粮食吃的人。子贡进言说:“季孙氏因为您贫穷,所以送给您粮食。您接受了却把它施舍给别人,这恐怕不符合季孙氏的本意吧?”孔子说:“为什么这么说呢?”子贡回答说:“季孙氏是把它做为一种恩惠啊。”孔子说:“是啊,但是我得到这一千钟的粮食,之所以接受而不推辞,就是因为它不仅是季孙氏对我的恩惠,更是我的一种恩宠和荣耀。接受别人的财物不能够使人变得富有,与其让季孙氏的恩惠施与一个人,怎么比得上让它惠及数百人啊!”秦庄子死,盂武伯向孔子问道:“古代有为同僚服孝的吗?”孔子回答说:“有啊,同僚有彼此友好的情谊,如果有高低贵贱的分别,就不能称为同僚了。我曾听老聃说过,过去虢叔、闳天、太颠、散宜生、南宫括等五个人同朝为官,同心同德一起辅佐周文王和周武王。当虢叔去世的时候,其他四个人都为他服丧。作为同僚为朋友服孝,古代通晓礼仪的人是这样做的。”孔子到齐国去,齐景公请孔子先上一级台阶,孔子却退下一级台阶(请景公先行),景公再三推辞这之后登上台阶。落座后,齐景公说:“夫子您降施恩德到我这里来,我因此为荣。但您退下一级台阶来远离我,有意和我疏远,我不知自己做错的原因。”孔子回答说:“国君惠顾我,是您对我的恩赐。但是让一个平民百姓与君主相等,这不是我敢做的。虽然您偏爱我,(我如果那样做的话)把道义置于何处呢?”颜讎很好地侍奉父母,子路很钦佩他。后来颜雠因为没有犯罪却被拘捕在卫国,将要被处死。子路请求用赎金来换回他,卫国人同意。不久,孔子的一些弟子把赎金交给子路以便去卫国赎回颜雠。有人对孔子说:“接受别人的金钱,去救赎自己偏爱亲近的人,这是义吗?”孔子说:“就是出于义才去赎他,因为贫穷才从朋友那里拿钱,不是义是什么呢?爱惜金钱而让无事的人陷于刑罚,就是一般的人都不能忍受,何况这些学生对于子路所亲近的人呢?《诗经》说:‘如果准我们赎他的命,拿我们一百换他一个。’假如出钱就能使人活命,即使拿出的钱是古人的百倍,也不算多。所以我的这些学生做了他们想做的事情,子路也成就了他的义举,这些道理不是你所能知道的。”(节选自《孔丛子·记义》)材料二:景公问晏子说:“国家怎么样就可以叫做安定了?”晏子回答说:“君主对士人有礼节,对下面的百姓有恩惠;地域广博不兼并小国,军队强大不胁迫弱国;国内的百姓对君主的政治感到安心,国外的诸侯由于他的道义而归服:这样,国家就可以叫做安定了。”(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02二、(海南海口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凡战,若敌众我寡,敌强我弱,兵势不利;彼或远来,粮饷不绝,皆不可与战,宜坚壁持久以敝之,则敌可破。法曰:“不战在我。”唐武德中,太宗帅兵渡河东讨刘武周。江夏王李道宗时年十七,从军,与太宗登栢壁城观贼阵,顾谓道宗曰:“贼恃其众,来邀我战,汝谓如何?”对曰:“群贼锋不可当,易以计屈,难以力争。今深沟高垒,以挫其锋,乌合之徒,莫能持久,粮运将竭,当自离散,可不战而擒也。”太宗曰:“汝见识与我相合。”后果食尽夜遁,追入介州,一战败之。(节选自《百战奇略》)材料二:太宗曰:“两陈相临,欲言不战,安可得乎?”李靖曰:“昔晋师伐秦,交绥而退。《司马法》曰:“逐奔不远,纵绥不及。”臣谓绥者,御辔之索也。我兵既有节制,彼敌亦正行伍,岂敢轻战哉?故有出而交绥,退而不逐,各防其失败者也。孙武云:‘勿击堂堂之陈,无邀正正之旗。’若两陈体均势等,苟一轻肆,为其所乘,则或大败,理使然也。是故,兵有不战、有必战。夫不战者在我,必战者在敌。”太宗曰:“不战在我,何谓也?”靖曰:“孙武云:‘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敌有人焉,则交绥之间,未可图也。故曰不战在我。夫必战在敌者,孙武云:‘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本侍之。’敌无人焉,则必来战,吾得以乘而破之。故曰必战者在敌。”太宗曰:“深乎!节制之兵。得其法则昌,失其法则亡。卿为纂述历代善于节制者具图来上朕当择其精微垂于后世。”(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5.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卿为纂述A历代B善于节制者C具图D来上E朕F当择G其精微H垂于后世。6.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壁,文中指营垒,与蒲松龄小说《促织》中“见虫伏壁上”的“壁”意思不同。B.敝,文中指损害,与《烛之武退秦师》“因人之力而敝之”的“敝”意思不同。C.御,文中指驾驭、控制,与郦道元《三峡》“虽乘奔御风”的“御”意思相同。D.图,文中指谋取,与柳永词《望海潮》中“异日图将好景”的“图”意思不同。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道宗虽然年轻,但深谙为臣之道,面对唐太宗的询问,他巧言迎合,分析形势,提出“不战而擒”的主张,契合唐太宗想法。B.材料一提出了两种“不可与战”的情况,唐太宗征讨刘武周的战斗就符合第一种情况,于是他们先不与其战,到最后一战败之。C.唐太宗问李靖,两军相遇,如果想不战,怎么才能够做到。李靖引经据典,并根据自己的理解为太宗答疑解惑,太宗深表信服。D.李靖向唐太宗解释什么是“必战者在敌”思想,就是要善于诱敌,敌人如果没有人识破,就必然来战,此时可以乘机打败他们。8.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群贼锋不可当,易以计屈,难以力争。(2)我兵既有节制,彼敌亦正行伍,岂敢轻战哉?9.两则材料对“不战在我”理解有何异同?【答案】5.CEH你为我编辑整理历代善于节制的例子,写详细送上来,我要选择其中精髓的,流传后世。“纂述”的宾语是“历代善于节制者”,后面C处断开;“具图”然后再“上”,意思联系紧密,E处断开;“朕”是主语,“择”是谓语,“其精微”是宾语,H处断开。6.BA.正确。营垒;墙壁。句意:我军应该长期固守营地。/看见一只小虫伏在墙壁上。B.错误。都是损害。句意:我军应该长期固守营地来等敌军被拖垮之后,再一举歼灭他们。/依靠别人的力量却反过来损害他。C.正确。句意:我认为所谓‘绥’,就是驾马的绳索。/即使骑乘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快。D.正确。谋取;画。句意:如果敌人有人能够理解这一点,那么在战马相交的时候,就不能图谋他们。/他日把这美好的景致画出来。7.AA.“巧言迎合”错,原文“对曰:‘群贼锋不可当,易以计屈,难以力争。今深沟高垒,以挫其锋,乌合之徒,莫能持久,粮运将竭,当自离散,可不战而擒也。’太宗曰:‘汝见识与我相合。’”,看不出是“巧言迎合”。8.(1)(刘武周)的军队锋芒锐不可当,(我们)用计谋来使他们屈服比较容易,用实力与他们相争比较困难。(1)“易”,容易;“屈”,使……屈服;“难”,困难(2)我方的军队严整,对方的敌军也列队整齐,(双方)怎么敢轻易交战呢?(2)“节制”,军队严整;“正行伍”,列队整齐;“岂”,怎么。9.①都表达了不战的主动权在自己一方的思想。②对于不战的原因,材料一强调敌强我弱或者敌人粮饷不绝时不能战。③材料二强调敌我势均力敌,无机可乘时不能轻易开战。参考译文:材料一:凡是作战,如果敌众我寡,敌强我弱,作战形势对我们非命不利;或是敌军远道而未,可是粮草却供应不绝,在这些情况下我军都不应同敌交战,我军应该长期固守营地来等敌军被拖垮之后,再一举歼灭他们。兵法说:“不同敌军作战的主动权拿握在我军手中。”唐朝,武德年间,李世民率兵渡过黄河,向东进攻刘武周。当时江夏王李道宗年龄只有十七岁,也随军东征,同李世民一起登上栢壁城观察敌情。李世民回过头来对李道宗说:“刘武周依仗实力强大,想同我们交战。你看怎么办呢?”李道宗回答:“刘武周的军队锋芒锐不可当,我们用计谋来使他们屈服比较容易,用实力与他们相争比较困难。目前只有挖深沟筑高垒挫杀他们的锋芒。况且这群敌匪也不过是乌合之众,纪律涣散,不可能持久作战。等到粮草短缺,他们就会自行瓦解,那时不经战斗,就可擒敌了。”李世民说:“你的看法和我完全一致!”后来敌军果然粮草耗尽,夜里仓皇而逃。李世民带兵追至介州,只用一次战斗,就把敌人彻底打败。材料二:(唐)太宗说:“两军相对,想要不战,怎么可以做到?”李靖说:“过去晋军攻打秦国时,双方战马相交后就退兵了。《司马法》中说:“‘追击溃逃的敌人不过远,追踪主动退却的敌人不能迫近。我认为所谓‘绥’,就是驾马的绳索。我方的军队严整,对方的敌军也列队整齐,双方怎么敢轻易交战呢?所以有出击时,战马相交而退,敌人撤退时不追赶的情况。大家都是为了避免失败。孙武说:“不要去攻击实力雄厚、阵容整齐的军队,不要去拦截旗帜整齐、部署周密的军队。”如果两军势均力敌,若一方轻举妄动,被对方钻了空子,就会大败,战争的道理就是这样。所以领兵打仗,有时不战,有时一定要战;不战的原因在我方,必战的原因在敌方。”太宗问:“不战在于我方,是什么意思?”李靖说:“孙武说:‘我军不想与敌军交战,虽然只是在地上画出界限权作防守,敌人也无法与我军交战,是因为我已设法改变了敌军进攻的方向。’如果敌人有人能够理解这一点,那么在战马相交的时候,就不能图谋他们。所以说不战在于我方。至于说必战在于敌方。孙武说:‘善于调动敌人的人,就故意给对方以假象,敌人就会根据这个假象作出和应的举动;给予敌人一点利益,敌人必然未取。以小利诱动敌人,以严整的伏兵等待敌人进入围套。’如果敌人没有人能够理解这一点,他们就一定会来战斗,我们就有机会乘机击败他们。所以说必战在于敌人。”太宗说:“按规章制度来控制军队,其中的道理很深啊!掌握了要领就能长胜而昌盛,不得要领就会灭亡。你为我编辑整理历代善于节制的例子,写详细送上来,我要选择其中精髓的,流传后世。”03三(黑龙江大庆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至道无言,非立言无以明其理;大象无形,非立形无以测其奥。道象之妙,非言不传;传言之妙,非学不精。未有不因学而鉴道,不假学以光身者也。夫茧缲以为丝,织为缣纨,绩以黼黻,则王侯服之。人学为礼仪,雕以文藻,而世人荣之。茧之不缫,则素丝蠹于筐笼;人之不学,则才智腐于心胸。海蚌未剖,则明珠不显;昆竹未断,则凤音不彰;情性未炼,则神明不发。譬诸金木,金性包水,木性藏火。故炼金则水出,钻木而火生。人能务学,钻炼其性,则才慧发矣。青出于蓝而青于蓝,染使然也;冰生于水而冷于水,寒使然也:镜出于金而明于金,莹使然也;戎夷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语,教使然也。远而光华者,饰也:近而愈明者,学也。故吴竿质劲,非筈①羽而不美;越剑性利,非淬砺而不铦:人性怀慧,非积学而不成。(节选自北齐·刘昼《刘子》,有删节)文本二:发虑宪,求善良,是以謏闻②,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节选自《礼记·学记》,有删节)【注】①筈:箭尾。②謏闻:小的声名。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夫然A故安B其学而亲C其师D乐其友E而信其道F是以G虽离师H辅而不反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雕以文藻”,用文采来装饰自己,与《石钟山记》中“余是以记之”句式结构不同B.彰,指清楚、明显,与《劝学》“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中的“彰”意思相同。C.铦,指锋利,与《过秦论》“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中的“铦”意思不同。D.北面,面向北,指臣服于人。古时面向北方朝见天子,以“北面”代替臣子的地位。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蚕茧不拿来抽丝,素丝就会在筐笼里被蛀蚀;人如果不学习,才智就将朽烂于心中。B.“戎夷之子”虽然出生时声音相同,但长大后语言不同,是教育使他们变成这样的。C.古代学校施行每年一次的成绩考核制度,不同学习年限的人考察的内容也有所不同。D.在求学的道理中,尊敬老师是最难做到的。尊师才能重道,重道才能使人敬重学业。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未有不因学而鉴道,不假学以光身者也。(2)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14.两篇文章都谈及了学习的问题,请比较二者内容方面的异同。【答案】10.ADF唯其这样,才能安心学习,亲近师长,乐于与群众交朋友,并深信所学之道,因此尽管离开师长辅导,也不会违背所学的道理。“夫然”与“故”为因果关系,故应在A处断开;“安其学而亲其师”和“乐其友而信其道”是并列对举关系,结构相同,故应在D处断开;“是以”是表结果的连词,前面应断开,故应在F处断开。11、CA.正确。“雕以文藻”,状语后置句,常规语序“以文藻雕”,句意:用文采来充实自己。/“余是以记之”,宾语前置句,常规语序“余以是记之”,句意: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B.正确。两个“彰”都是“清楚、明显”;句意:昆仑山的竹子不被砍断,那么像凤凰鸣叫的声音也就发不清楚。/声音没有更加劲疾,但听的人却很清楚。C.错误。两个“铦”都是“锋利”;句意:越地铸的剑虽然锋利,但不经过淬火磨砺也不会锋利。/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D.正确。古时臣子面向北方朝见天子,以“北面”代替臣子的地位。12、CC.“古代学校施行每年一次的成绩考核制度”错,根据原文“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可知成绩考核要每隔一年进行一次。也可依据“中年”(意为隔年)来判定。13.(1)没有不通过学习而能明察大道,不借助治学而能使自身得到荣光的人。(1)“因”,通过、经由;“假”,借助;“者”,……的人。(2)这样之后,才能足够教化民众,改变风俗;周围的人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依附归顺。(2)“易”,改变;“说服”,心悦诚服;“怀”,依附归顺。14.相同点:都谈及了学习的重要性。不同点:①立足点不同:文本一立足于求学者,文本二立足于执政者。②侧重点不同:文本一强调学习要累(坚持);文本二强调学习者既要兼顾正式作业和课外作业,又要有尊师重教的态度。参考译文:文本一:最终极的道是无以言说的,但不用言语来描述解释就没有办法说明仓的义理;最大的象是没有形状的,但不确立形象就没有办法看清它的奥秘。道和象的玄妙,不凭借言辞就不能传播;而传播言辞的精妙,不学习就不能精通。没有不通过学习而能明察大道、不借助治学而能使自身得到荣光的人。剥茧抽丝,织成细绢,绘以花纹,那么王侯就穿上它。人通过学习而掌握礼仪,用文采来充实自己,世人就会赞誉他。蚕茧不拿来抽丝,那么素丝就会在筐笼里被蛀蚀,人不学习,那么才智就将朽烂于心中。就像海里的蚌不被剖开,体内的珍殊就不会显露;昆仑山的竹子不被砍断,那么像凤凰鸣叫的声音也就发不清楚;人的性情不经过磨炼,聪明智慧就不会开启。就比如是金属和木头,金属的性质包含着水,木头的性质蕴藏着火。因此熔炼金属的时候水就出来了,钻木的时候火就生了。人若能从事学习,像钻木炼金一样磨砺他的性情、那么才能和智慧就发生了。青出于蓝而青于蓝,是染色使得它这样的;冰生于水而冷于水,是寒冷使得它这样的;镜子出于铜而明亮过于铜,是磨冶使它这样的;戎夷的后代,出生时声音相同,长大后语言却不同,是后天的教育使他们如此。远看有光彩的,是修饰的结果;近看更加明亮的,是学习的功效。因此吴地产的箭虽然强劲,但没有箭末的羽毛则不美观;越地铸的剑虽然锋利,但不经过淬火磨砺就不会锋利;人虽然本性聪慧,但不积累学问则不会有所成就。文本二:执政者发布深思熟虑的法令,选举贤能的人来辅佐自己,这样可以得到赞誉,但不能够打动众人。接近贤能的人,亲近和自己疏远的人,可以打动众人,但起不到教化百姓的作用。想要教化百姓形成好的风俗,那就一定要通过学习!古代进行教育的场所,家庭里有私塾,党里有称为庠的学校,术里有称为序的学校,国家有太学。新生每年都可入学,隔年考试一次。第一年考查学生分析课文的能力和志趣,第三年考查学生的专业思想是不是巩固,同学之间能不能相亲相助,第五年考查学生的知识是否广博,学生对于教师是否敬爱,第七年考查学生研讨学问的本领与识别朋友的能力,合格的就叫作“小成”;到第九年,学生对于学业已能触类旁通,他们的见解行动已能坚定不移,这就叫作“大成”。这样之后,才能足够教化民众,改变风俗,周围的人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依附归顺。这就是大学教育的纲要。大学的教育活动,按时令进行,各有正式课业;休息的时候,也有课外作业。课外不学杂乐,课内就不可能把琴弹好;课外不广泛运用比喻,课内就不能写好诗句;课外不学好如何处理好家室,课内就学不好礼仪。不喜欢那些才艺学问,就不可能乐于对待所学的正课。所以,君子对待学习,课内受业,要学好正课;在家休息,要学好各种杂艺。唯其这样,才能安心学习,亲近师长,乐于与群众交朋友,并深信所学之道,因此尽管离开师长辅导,也不会违背所学的道理。大凡求学的道理之中,尊敬老师是最难做到的。尊师才能重道,重道才能使人敬重学业。所以君王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臣子有两种情况:当他在祭祀中作为祭尸时,则不以臣子相待;当他作为君主老师时,则不以臣子相待。根据大学礼制,给天子授课,授课的臣下无需北面而居臣位,这就是为了表示尊师重道的缘故。04四(河南濮阳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佔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贾谊《论积贮疏》)材料二: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农非徒为地利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后稷曰:“所以务耕织者,以为本教也。”是故天子亲率诸侯耕帝籍田,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可以益,不可以损。故当时之务,不兴土功,不作师徒,不酒醴聚众,为害于时也。苟非同姓,农不出御,女不外嫁,以安农也。(节选自《吕氏春秋·上农》,有删改)15.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古先圣王之所A以导B其民者C先D务于农E民F农非徒G为地利H贵其志也。16.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根本,与《孔雀东南飞》中“本自无教训”的“本”意思相同。B.被,遭受,与《促织》中“闻妻言,如被冰雪”的“被”意思不同。C.远,远方的人,与《过秦论》中“深谋远虑”的“远”用法不同。D.于,对于,与《师说》中“于其身也”的“于”意思和用法都相同。1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贾谊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证,条理清楚,有极强的逻辑力量;他直抒政见,切中时弊,指陈利害,激切锋利,对汉朝统治者提出了好建议。B.贾谊以有勇力者、罢夫羸老、远方之能疑者的表现,指出了天下财力困乏的严重危害,提醒统治者要做好准备工作以应对这些可能出现的情况。C.材料二认为百姓舍弃农业从事工商家产就简单,家产简单就会随意迁徙,那么当国家有了灾难的时候,百姓会想远走高飞,迁徙避难,没有安居之心。D.对于统治者来说,国家想要长治久安,需要采取一系列具体得当的措施,如避免大搞建筑,拒绝动员征兵,禁止聚众纵酒,禁绝男女对外婚嫁。18.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2)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19.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述内容方面有什么异同?请简要概括。【答案】15.CEH句意:上古圣王教导百姓的方略,首先是致力于农业。使百姓从事农业不仅仅是为了得到土地的利益,还是为了陶冶他们的心志。“所以”是固定词语,表手段,中间不能停顿,“导其民”是动宾结构,中间不能停顿,“者”是停顿的标志,所以第一处应断在C处;“务于农”的意思是致力于农业生产,是状语后置句,其后不能跟“民”字,所以第二处应断在E处;“为地利”和“贵其志”都是动宾结构,二者断开,所以第三处应断在H处。16、AA.错误。根本,指农业;本来。句意:现在(很多人)放弃根本(农业)而去从事商业和手工业。/本来就没有受过好的教育。B.正确。遭受;覆盖。句意:夏禹和商汤都曾遭受过水灾或早灾。/听了妻子的话全身好象盖上冰雪一样。C.正确。形容词作名词,远方的人;形容词,深远的。句意:使敌对的人降顺,使ji的人归附。/深远的谋略。D.正确。都是介词,对于。句意:因为这样会妨害农时。/对他自身。17、D“禁绝男女对外婚嫁”表述不准确,原文说“农不出御,女不外嫁”有一个前提“苟非同姓”,可见,为了避免同姓婚嫁,是可以从外地娶妻或者远嫁外乡的。18.(1)如果不幸而发生纵横各(方圆)二三千里的大旱,国家拿什么来救济百姓呢?(得分点)“即”,如果,假如;“方”,方圆;“胡”,什么;“恤”,救济,周济。(2)因此人们重视时令、珍惜光阴,不到年老不肯停止,不遇疾病不肯休息,不到死不肯放弃农事。(得分点)“敬”,重视,爱惜;“疾”,患病;“舍”,放弃。19.①相同点:两则材料都写出了农业生产对于维护国家稳定的重要性。②不同点:材料一侧重劝谏君主重视积贮,以维护国家稳定,提高抗风险灾祸的能力;材料二则侧重阐述应把百姓约束在土地上,以便于君主的管理。参考译文:材料一:管子说:“粮仓充实了,人民才会了解和遵守各种社会礼仪和规范。”百姓缺衣少食而能治理的事,从古到今,还不曾听说过。古人说:“一个男子不耕作,就要有人挨饿;一个妇女不织布,就要有人受冻。”生产东西有时节的限制,可是使用它没有限度,那么社会上的财富一定会缺乏。古人治理天下,特别细致周到,所以国家的积蓄足以作为治国的依靠,现在(很多人)放弃根本(农业)而去从事商业和手工业,白吃饭的人很多,这是国家的大害;奢侈浪费的风气一天天增长,这是国家的大祸。这两种祸害公然盛行,没有人制止它们;国家将要覆灭,没有谁挽救它。生产粮食的人太少而浪费粮食的人很多,天下的财产怎么会不枯竭呢!汉朝自从建立政权以来到现在将近四十年了,国家和个人的积累还少得令人痛心。错过了天时,没有下雨,老百姓就有后顾之忧;年景不好没有收入,朝廷就卖官鬻爵,百姓就卖儿鬻女,这样的情况已经传到皇上您的耳朵里了,哪里有治理国家(已经)危险到这种地步而皇上却不惊惧的呢?世上有荒年有丰年,这是大自然的规律,夏禹和商汤都曾遭受过水灾或早灾。如果不幸而发生纵横各(方圆)二三千里的大旱,国家拿什么来救济百姓呢?如果边境突然发生紧急情况,成千上万的士卒,国家用什么去供给他们呢?兵灾、旱灾交互侵袭,社会上财富必然非常缺乏,胆大力壮的人就会横行劫掠攻击,疲惫瘦弱的人就会易子而食。政治没有完全走上轨道,边远地方对朝廷怀有二心的人,就会一齐发难争夺天下,到那时皇上才惊慌起来,图谋对付他们,难道还来得及吗?积蓄粮食,是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如果粮食多而财物有余,干什么不能成功呢?凭着它进攻就能夺取,凭着它防守就能固守,凭着它作战就能胜利。使敌对的人降顺,使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能不到来呢!如果驱使百姓使之回到农业上来,都依附到农业生产这个根本上,让天下的人都自食其力,让那些从事商业、手工业以及游手好闲、不劳而食的人,都改变过来走向田间(从事农业),那么积贮就会充足,人民也就安居乐业了。本来可以依靠积贮使天下富足安定,却造成这种令人害怕的局面,我私下里为您感到痛惜。材料二:上古圣王教导百姓的方略,首先是致力于农业。使百姓从事农业不仅仅是为了得到土地的利益,还是为了陶冶他们的心志。百姓务农思想就会纯朴,纯朴就容易役使,容易役使则边境安宁,君主的地位也就尊贵。百姓舍弃农业这个根本而致力于工商业等末节,他们的家产就简单,百姓的家产简单,就会轻易迁徙,轻易迁徙,那么国家有了灾难,他们就会存心避而远之,没有安居之心。百姓舍弃农业这个根本而致力于工商业等末节,就喜好耍弄智谋,喜好耍弄智谋行为就诡诈多端,行为诡诈多端就会钻法令的空子,把对的说成错的,把错的说成对的。后稷说:“之所以从事耕织,就是要以此作为根本的教化。”所以天子亲自率领诸侯耕种祭祀用田,后妃率领后宫九嫔到郊外养蚕。所以男子不从事纺织却有衣穿,女子不从事耕作却有饭吃。所以要慎守农时、珍惜光阴,不到年老不肯停止,不遇疾病不肯休息,不到死不肯放弃农事。上等田,一人耕作能养活九人。下等田,一人耕作可养活五人。供养的人数可以增加,不可减少。所以农忙之时,不得兴土木,不得动员征兵,不得聚众请酒,因为这样会妨害农时。如果不是因为避免同姓婚嫁,男子不得从外地娶妻,女子不得远嫁外乡,以此稳定务农的人。05五(广东惠州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士之可贵者,在气节不在才智。天下未尝无材智之士,而世之乱也,恒以用才骋智者驰骛太过,钓奇窃名以悦其君,卒致无穷之祸,而气节之士不与焉。气节者偃蹇可畏,而才智者聪慧可喜。可喜者,易以成功,亦易以致乱;欲制祸乱于未萌之先,非得可畏者而任之,不可也。汉汲长孺、吴张子布辈,皆负气自高,昌言倨色,不少屈抑以取合当世,视人君之尊不为之动,遇事辄面争其短,无所忌。此皆流俗所谓戆人也,而朝廷恒倚之以为重,狐鼠之盗瞷其进退以为恭肆,彼岂用区区之才智以服人哉!人望而惮之,以其节之足尚也。国家可使数十年无材智之士,而不可一日无气节之臣。譬彼甘脆之味,虽累时月不食,未足为病;而姜桂之和,不可斯须无之。人君无可畏者在其侧,欲无危败难矣。余少慕古之戆者,欲起长孺、子布与之交而不可得,则思博交海内之士以观其所存。谓余为戆者有矣而慕乎戆者未始或见岂节义之士独少于今之时乎抑遇合之术固有不同也。今也天子惩近代之弊,立谏诤,风厉在位,俾得言事,诚得戆者出以应其求,则治道可冀矣。同邑潘君伯理甫,年七十余,而以戆名其窝,岂慕长孺辈者乎?于其名可从而知其志,惜其老而不获见于用也。然有志者不累乎用舍,居乎家、行乎乡,与用邦国奚异焉?使长孺、子布为布衣,亦将闻于时、传于后,其肯泯然与庸众人等乎!君居其名、师其道,言论事为必有卓乎越于世者,是亦余之所慕者也,愿造君之窝而相与论之。(方孝孺《戆窝记》)2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谓余为戆者A有矣B而慕乎戆者C未始D或见E岂节义之士F独少于今之时乎G抑遇合之术H固有不同也。2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意为亲附,与“与赢而不助五国”的“与”意思相同。B.“负”,意为依仗,与“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的“负”意思不同。C.“区区”,意为小、少,与“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的“区区”意思不同。D.“见”,表示第一人称“我”,与“信而见疑”的“见”用法不同。2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社会秩序混乱的时候,有一些人会运用才智讨好君王,最终招致无穷的祸患。B.汲长孺和张子布都是很有气节的人,不为君王的权势所动,有时遇事当面争论。C.作者很仰慕“戆”人,很希望有这样的人出来响应天子的请求,实现国家的大治。D.作者认为潘理甫谈论事情有超越一般人的地方,所以希望能够去拜访他与他交谈。2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昌言倨色,不少屈抑以取合当世。(2)然有志者不累乎用舍,居乎家、行乎乡,与用邦国奚异焉?24.方孝孺认为“士之可贵者,在气节不在才智”的理由有哪些?【答案】20.BEG说我“戆”的人有不少,但是我所仰慕的“戆”人却还未曾谋面,难道有节义之士只有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