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案(11篇)_第1页
初中数学教案(11篇)_第2页
初中数学教案(11篇)_第3页
初中数学教案(11篇)_第4页
初中数学教案(11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数学教案(11篇)初中数学优秀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三学制)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多边形内角和。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多边形内角和公式。2、数学思考:通过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体会转化思想在几何中的运用,同时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的方法。3、解决问题:通过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4、情感态度目标:通过猜想、推理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索多边形内角和。难点:探索多边形内角和时,如何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四、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五、教具、学具教具:多媒体课件学具:三角板、量角器六、教学媒体:大屏幕、实物投影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师:大家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那么四边形的内角和,你知道吗?活动一:探究四边形内角和。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学生分组交流与研讨,并汇总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法一:用量角器量出四个角的度数,然后把四个角加起来,发现内角和是360。方法二:把两个三角形纸板拼在一起构成四边形,发现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相加是360。接下来,教师在方法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作辅助线的方法,连结四边形的对角线,把一个四边形转化成两个三角形。师:你知道五边形的内角和吗?六边形呢?十边形呢?你是怎样得到的?活动二:探究五边形、六边形、十边形的内角和。学生先独立思考每个问题再分组讨论。关注:(1)学生能否类比四边形的方式解决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2)学生能否采用不同的方法。学生分组讨论后进行交流(五边形的内角和)方法1:把五边形分成三个三角形,3个180的和是540。方法2:从五边形内部一点出发,把五边形分成五个三角形,然后用5个180的和减去一个周角360。结果得540。方法3:从五边形一边上任意一点出发把五边形分成四个三角形,然后用4个180的和减去一个平角180,结果得540。方法4:把五边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然后用180加上360,结果得540。师:你真聪明!做到了学以致用。交流后,学生运用几何画板演示并验证得到的方法。得到五边形的内角和之后,同学们又认真地讨论起六边形、十边形的内角和。类比四边形、五边形的讨论方法最终得出,六边形内角和是720,十边形内角和是1440。(二)引申思考,培养创新师:通过前面的讨论,你能知道多边形内角和吗?活动三:探究任意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思考:(1)多边形内角和与三角形内角和的关系?(2)多边形的边数与内角和的关系?(3)从多边形一个顶点引的对角线分三角形的个数与多边形边数的关系?学生结合思考题进行讨论,并把讨论后的结果进行交流。发现1:四边形内角和是2个180的和,五边形内角和是3个180的和,六边形内角和是4个180的和,十边形内角和是8个180的和。发现2:多边形的边数增加1,内角和增加180。发现3:一个n边形从一个顶点引出的对角线分三角形的个数与边数n存在(n-2)的关系。得出结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2)·180。(三)实际应用,优势互补1、口答:(1)七边形内角和()(2)九边形内角和()(3)十边形内角和()2、抢答:(1)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260,它是几边形?(2)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1440,且每个内角都相等,则每个内角的度数是()。3、讨论回答: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比四边形的内角和多540,并且这个多边形的各个内角都相等,这个多边形每个内角等于多少度?(四)概括存储学生自己归纳总结:1、多边形内角和公式2、运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3、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五)作业:练习册第93页1、2、3初中数学优秀教案篇二学习目标: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2、会计算加权平均数,理解“权”的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3、会计算极差和方差,理解它们的统计意义,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波动情况。4、会用样本平均数、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方差,进一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一、知识点回顾1、数学期末总评成绩由作业分数,课堂参与分数,期考分数三部分组成,并按3:3:4的比例确定。已知小明的期考80分,作业90分,课堂参与85分,则他的总评成绩为________。2、样本1、2、3、0、1的平均数与中位数之和等于___.3、一组数据5,-2,3,x,3,-2,若每个数据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4、数据1,6,3,9,8的极差是5、已知一个样本:1,3,5,x,2,它的平均数为3,则这个样本的方差是。二、专题练习1、方程思想:例:某次考试A、B、C、D、E这5名学生的平均分为62分,若学生A除外,其余学生的平均得分为60分,那么学生A的得分是_____________.点拨:本题可以用统计学知识和方程组相结合来解决。同类题连接:一班级组织一批学生去春游,预计共需费用120元,后来又有2人参加进来,总费用不变,于是每人可以少分摊3元,设原来参加春游的学生x人。可列方程:2、分类讨论法:例:汶川大地震牵动每个人的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5位衢州籍在外打工人员也捐款献爱心。已知5人平均捐款560元(每人捐款数额均为百元的整数倍),捐款数额最少的也捐了200元,最多的(只有1人)捐了800元,其中一人捐600元,600元恰好是5人捐款数额的中位数,那么其余两人的捐款数额分别是___________;点拨:做题过程中要注意满足的条件。同类题连接:数据-1,3,0,x的极差是5,则x=_____.3、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例:某班50人右眼视力检查结果如下表所示:视力0.10.20.30.40.50.60.70.81.01.21.5人数222334567115求该班学生右眼视力的平均数、众数与中位数。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4、方差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例:甲、乙两名射击运动员在相同条件下各射靶5次,各次命中的环数如下:甲:588910乙:9610510(1)分别计算每人的平均成绩;(2)求出每组数据的方差;(3)谁的射击成绩比较稳定?三、知识点回顾1、平均数:练习:在一次英语口试中,已知50分1人、60分2人、70分5人、90分5人、100分1人,其余为84分。已知该班平均成绩为80分,问该班有多少人?2、中位数和众数练习:1.一组数据23、27、20、18、X、12,它的中位数是21,则X的值是。2.如果在一组数据中,23、25、28、22出现的次数依次为2、5、3、4次,并且没有其他的数据,则这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A.24、25B.23、24C.25、25D.23、253.在一次环保知识竞赛中,某班50名学生成绩如下表所示:得分5060708090100110120人数2361415541分别求出这些学生成绩的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3.极差和方差练习:1.一组数据X、X…X的极差是8,则另一组数据2X+1、2X+1…,2X+1的极差是()A.8B.16C.9D.172.如果样本方差,那么这个样本的平均数为。样本容量为。四、自主探究1、已知:1、2、3、4、5、这五个数的平均数是3,方差是2.则:101、102、103、104、105、的平均数是,方差是。2、4、6、8、10、的平均数是,方差是。你会发现什么规律?2、应用上面的规律填空:若n个数据x1x2……xn的平均数为m,方差为w。(1)n个新数据x1+100,x2+100,……xn+100的平均数是,方差为。(2)n个新数据5x1,5x2,……5xn的平均数,方差为。五、学后反思:xxx初中数学优秀教案篇三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6页,整式的加减单元复习。教学目的和要求:1.使学生对本章内容的认识更全面、更系统化。2.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本章基础知识的理解以及基本技能(主要是计算)的掌握。3.通过复习,培养学生主动分析问题的习惯。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本章基础知识的归纳、总结;基础知识的运用;整式的加减运算。难点:本章基础知识的归纳、总结;基础知识的运用;整式的加减运算。教学方法:分层次教学,讲授、练习相结合。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主要概念:(1)关于单项式,你都知道什么?(2)关于多项式,你又知道什么?引导学生积极回答所提问题,通过几名同学的回答,复习单项式的定义、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的定义,多项式的定义以及多项式的项、同类项、次数、升降幂排列等定义。(3)什么叫整式?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用投影演示:整式2.主要法则:①提问:在本章中,我们学习了哪几个重要的法则?分别如何叙述?②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整式的加减二、讲授新课:1.例题:例1:找出下列代数式中的单项式、多项式和整式。,4xy,,,x2+x+,0,,m,―2.01×105解:单项式有4xy,,0,m,―2.01×105;多项式有;整式有4xy,,0,m,-2.01×105,。此题由学生口答,并说明理由。通过此题,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的定义的理解。例2:指出下列单项式的系数、次数:ab,―x2,xy5,。解:ab:系数是1,次数是2;―x2:系数是―1,次数是2;xy5:系数是,次数是6;:系数是―,次数是9。此题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及时强调“系数”及“次数”定义中应注意的问题:系数应包括前面的“+”号或“―”号,次数是“指数之和”。例3:指出多项式a3―a2b―ab2+b3―1是几次几项式,最高次项、常数项各是什么?解:是三次五项式,最高次项有:a3、―a2b、―ab2、b3,常数项是―1。例4:化简,并将结果按x的降幂排列:(1)(2x4―5x2―4x+1)―(3x3―5x2―3x);(2)―[―(―x+)]―(x―1);(3)―3(x2―2xy+y2)+(2x2―xy―2y2)。解:(1)原式=2x4―3x2―x+1;(2)原式=―2x+;(3)原式=―x2+xy―4y2。通过此题强调:(1)去括号(包括去多重括号)的问题;(2)数字与多项式相乘时分配律的使用问题。例5:化简、求值:5ab―2[3ab―(4ab2+ab)]―5ab2,其中a=,b=―。解:化简的结果是:3ab2,求值的结果是。例6:一个多项式加上―2x3+4x2y+5y3后,得x3―x2y+3y3,求这个多项式,并求当x=―,y=时,这个多项式的值。解:此多项式为3x3―5x2y―2y3;值为―。3.课堂练习:课本p76―77:1,2,3⑴⑶⑸,4⑴⑶⑸⑺,5,7四、课堂作业:课本76―77:3⑵⑷⑹,4⑵⑷⑹⑻,6,8,9板书设计:教学后记:①本节是全章的复习课。首先是复习本章的主要概念和法则。在上节课所留复习作业的基础上,一上课,就进行课堂提问,“关于单项式,你都知道什么”,“关于多项式,你又知道什么”。通过学生的回答,既可检查学生作业完成的情况,又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而且这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可使学生的思维发散,把他们所知道的有关内容都说出来。通过对一个问题的多个侧面地回答,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重视,又可培养他们主动分析问题的习惯。②对于应该强调的问题,如果只是泛泛而谈,效果不大。因此,在复习了本章的主要知识后,出了一组练习,通过具体的题目,强调有关的问题,将给学生留下更深的印象,学习效果会更好。初中数学试卷讲评优秀教案篇四一、《相交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教学要求了解对顶角与邻补角的概念,能从图中辨认对顶角与邻补角;知道“对顶角相等”;了解“对顶角相等”的说理过程。重点是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相等”的性质,难点是“对顶角相等”的探究过程。为完成教学任务,不遗漏一个知识细节,我按课程标准要求,挖掘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力求完美解决每个问题。在第一个教学办上这节课,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点点击破每个知识点,在下课铃声响起时,正好完成本节课教学任务。到了第二个教学班授同一节内容时,由于在第一个教学班教师从上课给学生一个一个知识点的引导讲解,不停地提问、解答,感觉很累,便换一种方式,让学生先自学本节内容,然后教师让学生谈自学的收获,同学们互相补充、交流探讨,教师只是强调了重点、点拨难点,在下课也顺利完成了本节课的任务,学生学习的效果很好,只是教师讲的少、轻松多了。课后反思:同一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带来的是不同的情感体验。第一节课我为追求完美的教学效果,以教师引导讲解为主,学生跟着教师解决一个问题,紧接着又一个新问题的提出,一堂课下来,教师从头说到尾,学生接受命令式的跟着听到尾,虽然也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教师感觉很累,学生也有点被迫无奈。第二节课,因教师累想休息而换一种方式,让学生自学、谈收获、体会,教师只点拨难点,同样完成教学任务,不同的学生还讲出了不同的收获,更重要的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了获取知识的过程。对比这两节课,才发现自主学习不是教师引导学生圈套式的学,而是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设计并通过不断反思和修正来发现,而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是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培养科学探究的方法、态度和习惯等等。二、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本节课,我的教学设想基本转化成课堂教学行为。1、在提出问题的时候,学生的思考时间较少,只有程度较好的学生思考出来,大部分学生都还在思考中。2、欠缺对“学困生”的关注,我也没能用更好的语言激发他们。3、没能让每位学生都有足够的时间发表自己的观点。4、没能进行很好的知识延伸和拓展。5、合作探究的题目有一定的难度,大多数学生还是没能研究出结果。我想:在以后实际工作中,要时刻牢记这句话,多学习别人的长处,克服不足之处,使自己的水平再迈上一个台阶。初中数学优秀教案篇五教材分析: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知识内容主要是以前一单元中的求根公式为基础的。教材通过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x1、x2得出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以及以数x1、x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方程模型。然后通过4个例题介绍了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简化一些计算的知识。学情分析:1、学生已学习用求根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2、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多是直观、形象的,他们所注意的多是事物外部的、直接的、具体形象的特征。3、在教学初始,出示一些学生所熟悉和感兴趣的东西,结合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使他们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的基础上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式,能运用根与系数的关系由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求出另一个根与未知数,会求一元二次方程两个根的倒数和与平方数,两根之差。2、能力目标:通过韦达定理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3、情感目标:通过情境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的态度。体验数学活动中充满着探索与创造,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成功感,建立自信心。教学重难点:1、重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2、难点:让学生从具体方程的根发现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并用语言表述,以及由一个已知方程求作新方程,使新方程的根与已知的方程的根有某种关系,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掌握有一定的难度,是教学的难点。板书设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如果ax+bx+c=0(a≠0)的两根是x1,x2,那么x1+x2=,x1x2=。问题6.在方程ax+bx+c=0(a≠0)中,a、b、c的作用吗?①二次项系数a是否为零,决定着方程是否为二次方程;②当a≠0时,b=0,a、c异号,方程两根互为相反数;③当a≠0时,△=b-4ac可判定根的情况;④当a≠0,b-4ac≥0时,x1+x2=,x1x2=。⑤当a≠0,c=0时,方程必有一根为0。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本节课充分让学生分析、观察、提高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及推理论证的能力。教学反思:1、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推导是在求根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它深化了两根的和与积同系数之间的关系,是我们今后继续研究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的主要工具,必须熟记,为进一步使用打下基础。2、以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探索与推导,向学生展示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提倡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精神,借此锻炼学生分析、观察、归纳的能力及推理论证的能力。3、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在中考中多以填空,选择,解答题的形式出现,考查的频率较高,也常与几何、二次函数等问题结合考查,是考试的热点,它是方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4、使学生体会解题方法的多样性,开阔解题思路,优化解题方法,增强择优能力。力求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行学习,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应注意引导。初中数学优秀教案篇六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2、在“演示操作验证解释应用”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猜想、与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重点、难点: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教学过程:一、平面内两直线位置关系1、操作:请每位同学在一张纸上画两条直线,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会出现哪些情况?2、分类:根据学生想象,出示下图(网格):师:老师课前也绘制了这样6幅图,想一想,按两条直线的不同位置关系,你可以分成哪几类?说说你的分类依据。3、讨论交流,揭示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小结:两条直线,除了“相交”和“不相交”,还可能存在其他的位置关系吗?板书:相交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不相交二、探究一:垂直1、平面内两直线相交构成的4个角的特点。师:首先来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这一情况。师:平面内直线a和直线b相交与点O,已知1=60,谁能马上求出2、3、4的度数?你是怎么想的?2、平面内两直线相交的特殊情况。提问:这4个角的度数有什么特点?固定点O,旋转后,情况还是一样吗?(旋转至垂直)师:现在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了。继续旋转呢?除了相交成直角以外,其余的情况,都是任意相交的。板书:任意相交相交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成直角不相交3、练习:下列图形中哪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1○2○34、揭示概念。(媒体出示)板书:任意相交相交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成直角垂直不相交5、平面图形中的垂直现象。下面图形中哪些角是直角?在图上用直角记号标出。哪些线段互相垂直?用垂直符号表示。○1○2○3记作:记作:记作:6、动手操作。三、探究二:平行1、提问:长方形中,如果把相对的两条边无限延长,是否会在某一点相交?2、揭示概念板书:任意相交相交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成直角垂直不相交平行3、平面图中的平行现象4、练习(1)说说下列哪些直线互相垂直?哪些互相平行?将图2改为:提问:e和f还平行吗?将图2改为:当角1等于角2时,e和f还平行吗?(2)渗透“同一”平面观念长方体中,这两条棱相交吗?那么他们平行吗?板书:任意相交相交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成直角垂直不相交平行四、生活中的平行与垂直1、举例: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垂直与平行”的现象?2、提问:为什么这些地方要设计成“垂直”或者“平行”?五、课堂总结初中数学试卷讲评优秀教案篇七新课程改革已经伴随我们师生一段时间了,课改后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怎样满足学生的需要,是摆在所有数学老师面前的一个难题,记得我们小学毕业时,必须通过考试择优后,才能进入中学。而今天改变了很多,小学毕业不论成绩的高低可以直接升入中学,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之间成绩的差异,由于起点不同,这给中学老师到来很大的问题。如何开展数学教学?值得我们思考。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努力探求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课程改革下的学生。一、一切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初中学生性格特点鲜明,说他们成熟,有些时候不成熟;说他们不成熟,有些时候成熟。他们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他们思维能力高速发展,对待问题时总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但想法又不一定成熟;原因是因为缺乏处理问题的经验,基础知识掌握得还不够扎实。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不要一味地追求知识的传授与灌输,不要只注重于学生学习的结果,而应该是注重学生得学习过程,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创造适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学习环境,要让学生通过自愿交流、主动合作、自主探究来发现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使他们的思维得到迅速发展,经验得到积累。二、培养并发展学生的能力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数学教学中不能单纯地强化学生记忆数学知识,而应注重培养的能力。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控制者、主宰者,是学生创新的终结者,把学生当成了学习的机器,课堂上以讲授知识为主,很少让学生发言,练习和测试时只看重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如何,根本不会考虑到学生能力的发展。学生对学到的知识也只是依样画葫芦,不求甚解,只要能会做题即可,很少能弄明白原因,更别说灵活地运用知识。这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真正地掌握知识,没有把知识变成自己的,也就达不到学习的目的,没有形成一定的能力。所以,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培养了很多高分低能的人。“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要比得到答案更重要。”爱因斯坦的话再次说明,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认识到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并以真诚的态度做以解答,在质疑讨论解答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展与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新的课改理念下,教师必需更新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人,让他们成为课堂上的思想者,知识的构建者和收获者。通过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能力。三、要明确数学的教学目的数学对我国现代化起到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学生只有意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之中,将数学知识以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才能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新的数学教学理念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更新教学理念,运用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进行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当面对基础差距较大,参差不齐的学生时,怎样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教学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那种一刀切式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是不符合现代教育需求的,而教学中采取注入式教学和“题海”式战术,更是不符合学生思维发展实际的强迫教学,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只有明确数学教育不可能也不需要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数学家,只要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习习惯,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从而能够积极主动探寻数学知识,最终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数学教学不再是教师的个人舞台,而是师生双边实现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舞台。在数学的课堂上,我会将学生按照他们的学习基础、性格、表现能力、社交能力、思维能力等综合考虑,分成小组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交流、合作、探究来获取数学知识,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见解,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在数学课堂上教师教学观念的升华,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发展,作为数学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在更新中求发展,在更新中提高教学质量。初中数学优秀教案篇八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2.训练用配方法解题的技能。(二)能力训练要求1.经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一元二次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2.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的合理性。3.进一步训练利用配方法解题的技能。通过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方案,来培养其数学的应用意识和能力,进而拓宽他们的思维空间,来激发其学习的主动积极性。教学重点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对于开放性问题的解决,即如何设计方案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法教具准备投影片二张第一张:练习(记作投影片2.2.3A)第二张:实际问题(记作投影片2.2.3B)教学过程Ⅰ.巧设情景问题,引入新课[师]通过上两节课的研究,我们会用配方法来解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复习巩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出示投影片2.2.3A)用配方法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1)x2+6x+8=0;(2)x2-8x+15=0;(3)x2-3x-7=0;(4)3x2-8x+4=0;(5)6x2-11x-10=0;(6)2x2+21x-11=0.[师]我们分组来做,第一、三、五组的同学做方程(1)、(3)、(5),第二、四、六组的同学做方程(2)、(4)、(6).[师]各组做完了没有?[生齐声]做完了。[师]好,我们来交叉改一下,看看哪位同学批改得仔细,哪位同学的方程解得全对。[生甲]我改的是××同学的,他做的是方程(1)、(3)、(5),方程(1)解对了,答案是x1=-2,x2=-4.解方程(3)时,在配方的时候,他配错了,即x-3x=7,x2-3x+32=7+32应为(-232)2.[师]很好,这里一次项-3x的系数-3是奇数,所以应在方程两边各加上(-3)的一半的平方,那方程(3)的正确答案是多少呢?[生乙]方程(3)的解为x1=[师]好,继续。3?237,x2?3?237.[生丙]方程(5)的二次项系数不为1,所以首先应把方程化为二次项系数是1的形式,然后再应用配方进行求解。××同学解的对,其解为x1=52,x2=-32.[生丁]××同学做的是方程(2)、(4)、(6).他解的完全正确,即方程(2)的解:x1=5,x2=3,方程(4)的解:x1=2,x2=方程(6)的解:xl=32,12,x2=-11.[师]利用配方法求解方程时,一定要注意:①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不为1时,首先应把它化为二次项系数是1的形式,这是利用配方法求解方程的前提。②配方法中方程的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的前提是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为1.另外,大家在利用配方法求解方程时,要有一定的技能。这就需要大家不仅要多练,而且还要动脑。尤其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Ⅱ.讲授新课[师]看大屏幕。(出示投影片2.2.3B)在一块长16m,宽12m的矩形荒地上,要建造一个花园,并使花园所占面积为荒地面积的一半,你能给出设计方案吗?[师]大家仔细看题,弄清题意后,分组进行讨论,设计具体方案,并说说你的想法。[生甲]我们组的设计方案如右图所示,其中花园四周是小路,它们的宽度都相等。这样设计既美观又大方,通过列方程、解方程,可以得到小路的宽度为2m或12m.[师]噢,同学们来想一想,甲组的设计符合要求吗?如果符合,请说明是如何列方程,又如何求解方程的;如果不符合,请说明理由。[生乙]甲组的设计符合要求。我们可以假设小路的宽度为xm,则根据题意,可得方程(16-2x)(12-2x)=12×16×12,也就是x2-14x-24=0.然后利用配方法来求解这个方程,即x-14x=-24,x2-14x+72=-24+72,(x-7)=25,x-7=±5,即x-7=5,x-7=-5.∴x1=12.x2=2.因此,小路的宽度为2m或12m.由以上所述知:甲组的设计方案符合要求。[生丙]不对,因为荒地的宽度是12m,所以小路的宽度绝对不能为12m.因此甲组设计的方案不太准确,应更正为:花园四周的小路的宽度只能是2m.[师]大家来作判断,谁说的合乎实际?[生齐声]丙同学说得有理。[师]好,一般地来说:在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只要题目、方程及解法正确,那么得出的根便是所列方程的根,一般也就是所解应用题的解,而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根,这些根虽然满足所列的一元二次方程,但未必符合实际问题。因此,解完一元二次方程之后,不要急于下结论,而要按题意来检验这些根是不是实际问题的解。这一点,丙同学做得很好,大家要学习他从多方面考虑问题。接下来,我们来看其他组设计的方案。[生丁]我们组的设计方案如右图。我们是以矩形的四个顶点为圆心,以约5.5m长为半径画了四个相同的扇形,则矩形除四个相同的扇形以外的地方就可作为花园的场地。因为四个相同的扇形拼凑在一起正好是一个圆,即四个相同扇形的面积之和恰为一个圆的面积,假设其半径为xm,根据题意,可得πx2=2212×12×16.解得x=±96?≈±5.5.因为半径为正数,所以x=-5.5应舍去。因此,由以上所述可知,我们组设计的方案符合要求。[生戊]由丁同学组的启发,我又设计了一个方案,如右图。以矩形的对角线的交点为圆心,以5.5m长为半径在矩形中间画一个圆,这个圆也可作为花园的场地。[生己]老师,我也设计了一个方案,图形与戊同学的一样,他是把圆作为花园的场地,而我是把圆以外的荒地作为花园的场地,圆内以备盖房子。[师]同学们设计的方案都很好,并能触类旁通,真棒。其他组怎么样?[生庚]我们组设计的方案如右图。顺次连结矩形各边的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即是作为花园的场地。因为矩形的四个顶点处的直角三角形都全等,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24m2(即12×6×8),所以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之和为96m2,则剩下的面积也正好是96m2,即等于矩形面积的一半。因此这个设计方案也符合要求。[生辛]我们组设计的方案如下图。图中的阴影部分可作为建花园的场所。因为阴影部分的面积为96m,正好是矩形面积的一半,所以这个设计也符合要求。[生丑]我们组设计的方案如右图。图中的阴影部分可作为建花园的场地。经计算,它符合要求。[生癸]我们组的设计方案如下图。2图中的阴影部分是作为建花园的场地。[师]噢,同学们能帮癸组求出图中的x吗?[生]能,根据题意,可得方程2×12(16-x)(12-x)=122×16×12,即x-28x+96=0,x2-28x=-96,x2-28x+142=-96+142,(x-14)2=100,x-14=±10.∴x1=24,x2=4.因为矩形的长为16m,所以x1=24不符合题意。因此图中的x只能为4m.[师]同学们真棒,通过大家的努力,设计了这么多在矩形荒地上建花园的方案。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个设计方案。Ⅲ.课堂练习(一)课本P55随堂练习11.小颖的设计方案如图所示,你能帮助她求出图中的x吗?解:根据题意,得(16-x)(12-x)=212×16×12,即x-28x+96=0.解这个方程,得x1=4,x2=24(舍去).所以x=4.(二)看课本P53~P54,然后小结。Ⅳ.课时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了解了一元二次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并且知道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的合理性。另外,还应注意用配方法解题的技能。Ⅴ.课后作业(一)课本P55习题2.51、2(二)1.预习内容:P56~P572.预习提纲如何推导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初中数学优秀教案篇九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这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材北师大版七年级第二章第一节《探索勾股定理》第一课时,勾股定理是几何中几个重要定理之一,它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中三边的数量关系。它在数学的发展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在现时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作用。学生通过对勾股定理的学习,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勾股定理,并能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感受数形结合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爱国热情,让学生体验自己努力得到结论的成就感,体验数学充满探索和创造,体验数学的美感,从而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三)教学重点: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并能用它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用面积法(拼图法)发现勾股定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办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索、在探索中领悟、在领悟中理解。二、教法与学法分析: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归纳、猜想和推理的能力。他们在小学已学习了一些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包括割补、拼接),但运用面积法和割补思想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另外,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较高,课堂活动参与较主动,但合作交流的能力还有待加强。教法分析:结合七年级学生和本节教材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巩固”的模式,选择引导探索法。把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亲身观察,大胆猜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过程。学法分析: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三、教学过程设计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2、实验操作,模型构建3、回归生活,应用新知4、知识拓展,巩固深化5。感悟收获,布置作业(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图片欣赏勾股定理数形图1955年希腊发行美丽的勾股树20xx年国际数学的一枚纪念邮票大会会标设计意图:通过图形欣赏,感受数学美,感受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2)某楼房三楼失火,消防队员赶来救火,了解到每层楼高3米,消防队员取来6。5米长的云梯,如果梯子的底部离墙基的距离是2、5米,请问消防队员能否进入三楼灭火?设计意图:以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引入新课,反映了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产生于人的需要,也体现了知识的发生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从而引出下面的环节。(二)实验操作模型构建1、等腰直角三角形(数格子)2、一般直角三角形(割补)问题一:对于等腰直角三角形,正方形Ⅰ、Ⅱ、Ⅲ的面积有何关系?设计意图:这样做利于学生参与探索,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问题二:对于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正方形Ⅰ、Ⅱ、Ⅲ的面积也有这个关系吗?(割补法是本节的难点,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设计意图:不仅有利于突破难点,而且为归纳结论打下基础,让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提高。通过以上实验归纳总结勾股定理。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归纳出勾股定理的雏形,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同时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验了从特殊——一般的认知规律。(三)回归生活应用新知让学生解决开头情景中的问题,前呼后应,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增加学以致用的乐趣和信心。四、知识拓展巩固深化基础题,情境题,探索题。设计意图:给出一组题目,分三个梯度,由浅入深层层练习,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知识的运用得到升华。基础题:直角三角形的一直角边长为3,斜边为5,另一直角边长为X,你可以根据条件提出多少个数学问题?你能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吗?设计意图:这道题立足于双基。通过学生自己创设情境,锻炼了发散思维。情境题:小明妈妈买了一部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小明量了电视机的屏幕后,发现屏幕只有58厘米长和46厘米宽,他觉得一定是售货员搞错了。你同意他的想法吗?设计意图:增加学生的生活常识,也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探索题:做一个长,宽,高分别为50厘米,40厘米,30厘米的木箱,一根长为70厘米的木棒能否放入,为什么?试用今天学过的知识说明。设计意图:探索题的难度相对大了些,但教师利用教学模型和学生合作交流的方式,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空间想象能力。五、感悟收获布置作业: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作业:1、课本习题2、搜集有关勾股定理证明的资料。初中数学优秀教案篇十教学目的1.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2.使学生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