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重建城镇的文化复兴道路探讨分析研究-以绵竹孝德镇为例 城市管理专业_第1页
灾后重建城镇的文化复兴道路探讨分析研究-以绵竹孝德镇为例 城市管理专业_第2页
灾后重建城镇的文化复兴道路探讨分析研究-以绵竹孝德镇为例 城市管理专业_第3页
灾后重建城镇的文化复兴道路探讨分析研究-以绵竹孝德镇为例 城市管理专业_第4页
灾后重建城镇的文化复兴道路探讨分析研究-以绵竹孝德镇为例 城市管理专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日新月异的今天,科学发展的社会不仅应当拥有繁荣的经济,而且应当拥有繁荣的文化。审视文化的力量,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需要不断推进文化建设。本文首先对城镇文化建设的相关概念理论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提出绵竹市孝德镇城镇文化建设中文化打造的现状及问题,最后在借鉴国外城镇文化打造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孝德镇文化打造的对策及城镇文化成长之路的思考。关键词:城镇规划;文化打造;城镇文化AbstractCultureisthesoulofanation,istheimportantpartofnationaldevelopment.Ineconomicglobalizationandintellectualeconomychangerapidlytoday,thescientificdevelopmentofthesocietyshouldnotonlywitheconomicprosperity,butalsoshouldhavetheprosperityoftheculture.Viewofculturalstrength,adheretothescientificoutlookondevelopmentastheguidance,needtoconstantlypushforwardculturalconstruction.Inthispaper,theconceptofurbancultureconstructiontheories,putforwardonthisfoundationMianzhuSiaodetowncultureconstructionculturetobuildthecurrentsituationandproblems,finallylearnfromforeignadvancedexperienceofurbancultureisputforwardonthebasisoffilialpietycultureofthetowntobuildcountermeasureandurbanculturaldevelopmentthereflectionoftheway.Keywords:Townplanning,Culturetoforge,Townculture

目录TOC\o"1-3"\h\u摘要 II关键词 IIAbstract IIIKeywords III1前言 11.1研究的动机与目标 11.1.1研究动机 11.1.2研究目标 11.2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1.2.1研究内容 11.2.2研究方法 12文化建设概述 22.1文化建设 22.2城镇文化的成长道路探究 43孝德镇灾后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53.1孝德镇历史文化资源简析 53.1.1孝德镇历史概况 53.1.2孝德文化概况 63.2孝德镇灾后新城镇文化建设现状 63.2.1对当地特色文化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63.2.2对新城镇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还有待提高 73.2.3当地文化队伍薄弱,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83.2.4缺乏刚性机制将新城镇文化建设纳入灾后重建考核范围 84孝德镇灾后新城镇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94.1国外城市文化建设的经验 94.1.1重视城市文化设施的建设 94.1.2建设具有独特风格的城市形象文化 94.1.3建设全方位的信息和城市识别系统 104.1.4群众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114.1.5美国新奥尔良市灾后重建 114.2孝德镇灾后新城镇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124.2.1进一步挖掘和弘扬当地的特色文化 124.2.2着重体现城镇文化品味 134.2.3加大对城镇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 164.2.4加强当地文化队伍建设 174.2.5文化设施立法,建立规范的文化管理体制 184.3对城镇文化的成长之路的思考 185结束语 19参考文献 20致谢 211前言1.1研究的动机与目标1.1.1研究动机在我国,各个城镇都在借着经济迅猛发展的势头,利用自身特有的底蕴或是重新寻找相关资源进行新一轮的城镇打造。以此来为自身提供更好的发展机遇,但是,这其中却忽略了重要的一点,并不是每个地区每个城镇都可以通过文化打造带来好处的。本文希望通过梳理城镇文化的基本理论,同时将代表性城镇规划文化打造的典型加以研究,探讨如何打造真正的城镇文化。1.1.2研究目标1)探寻城镇文化的形成原因和意义;2)以绵竹市孝德镇为例,分析打造城镇文化中存在的不足,从而提出打造城镇文化的思路和方法。1.2研究的内容与方法1.2.1研究内容论文的侧重点在于城镇文化的形成和延续,在此基础上针对绵竹市孝德镇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索。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对中国典型城镇文化打造进行研究分析,概括城镇文化的主要特点;2)概括、总结城镇文化含义,城镇与文化之间存在的联系,总结不同的城镇文化形成的内在原因、作用意义及影响等;3)结合绵竹市孝德镇文化建设的实例,对绵竹市孝德镇文化打造现状进行评价,同时提出如何打造真正的城镇文化。1.2.2研究方法论文采用“文献研究——实例研究——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的方法体系:文献研究:根据论文所述的研究目标,通过调查相关文献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内容。实例研究:研究分析典型城镇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并对其进行分析,整体掌握城镇文化发展的脉络。理论研究:以之前的城镇文化实例研究为依据,总结城镇文化形成的原因及特点。应用研究:以绵竹市孝德镇为例,提出打造真正的城镇文化的建议。2文化建设概述2.1文化建设关于“文化”一词的界定,从字源意义上讲,文,本意是文错、文饰、文理。文或纹,是一种自然美,无论是水纹、木纹还是云纹、蛇纹,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庄子.逍遥游》记载越人“断发纹身”,《水浒传》描写梁山好汉史进为九纹龙,都有美化的意思。化,是古代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古人训、为万事万物都是有生克制化,化是一种规律。化,甲骨文像两个人一正一反,表示事物的两个方面,引申为教化、风化、感化,《说文》说:“化,教行也”,从表面词义看,就是政治与教化。“文”与“化”一词的使用搭配,最早见于《周易.责卦》中的《象传》:“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将“文”与“化”合并使用,则始见于西汉末年刘向所著的《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古人的“文化”一词具有“以文教化”的思想。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一词,在中西方文献中多有记载,不同的学者对此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与界定,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A.L.Krueger)和克莱德,克拉克洪(ClydeKluckhohn)在《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统计了1571—1951年S0年期间,各国学者为文化下的定义共有160多种3。迄今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关于“文化”一词的定义,已不下200种。梁漱溟在他的《中国文化要义》中指出:“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它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黄文山在他的《文化学体系》中谈到:“文化是人类为满足生活的需要,凭借语言系统、技术发明、社会组织与习惯,累世承袭创建出来的有价值的工具实在”。贺麟在《文化与人生》中强调:“文化是名词,也是动词,文要化,要影响其他的一种东西,要感化或支配别的一种东西,譬如教育、譬如诗歌,可使人的精神活动受到影响和支配”。虽然对文化内涵的理解众说纷纭,迄今没有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笔者认为有必要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对此进行分析。从广义的角度出发,文化主要包括人类发展积累起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涵盖除自然生成物以外的一切社会事物;从狭义的角度思考,文化是指语言、科学知识、文学艺术及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一般认为,狭义的文化主要是由符号、语言、价值观、文化产品以及规范等因素构成,一定的价值观及具体化规范是任何文化的核心。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原则出发,我们应该肯定“狭义的文化”的第二性特征,正如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应,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本文中所论述的文化,主要是指的是狭义层面的文化,主要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和制度文化,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五大方面:一是文化产品,如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二是文化基础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等;三是文化活动,如知识竞赛、文艺表演等;四是文化制度和规范;五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图2-1故宫博物院图2-2金庸图书馆图2-3世博中国馆图2-4鄂尔多斯图书馆和博物馆图2-1故宫博物院图2-2金庸图书馆图2-3世博中国馆图2-4鄂尔多斯图书馆和博物馆图片来源:与文化五种类型相对应而言,文化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第一,生产文化产品。文化产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文学评论、戏剧、音乐、歌曲、舞蹈、绘画、雕塑等形式。第二,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指文化活动的阵地建设,即支撑文化活动的硬件建设,主要包括健身房、体育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方面的内容。第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包括科技竞赛、文艺汇演、体育竞赛、技能培训等方面。第四,推进文化体制和机制的完善,为文化建设提供制度支持和保障。第五,加强文化队伍的建设。由于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人,所以在推进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注意加强文化队伍的建设,提升文化队伍专业水平和组织能力。第六,推进广大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广大群众的整体素质和幸福感,促进广大人民群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推进文化建设中,需要着重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具体包括:第一,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关系。人类的社会生产分为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两大部类。虽然社会在不断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精细,但物质与精神生产这两大部类依然没有改变。一方面,物质生产的成果在于满足人类的物质需要,这种消费是一次性的,而文化产品的生产成果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这种精神需求是可以重复进行的,其价值是永恒的;另一方面,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第二,商品属性与审美属性之间的关系。精神产品既有商品属性也有审美属性,它的审美属性主要体现于精神劳动的独创性、审美价值的长久性、精神生产的阶段性以及价值与价格的不统一性。第三,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精神产品的“双重属性”带来了精神产品生产的双重效应,精神产品的商品属性决定了精神生产者注重其经济效益,同时,精神产品的审美属性决定了精神产品生产者必须注重其社会效益。第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文化事业是公共建设,主要包括公共文化建设和公共艺术创新两个方面,是国家综合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必须依赖政府的力量,主要属于政府行为。文化产业是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出现的一种“文化工业”和“朝阳产业”,将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是一种经济活动,属于市场行为,能一定程度上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保障国家的文化安全。基于这样文化的概念,可以看出,文化断然不可以在短期内被打造出来,规划管理部门对于文化,所做的只能是探究、尊重和养护。以下以四川绵竹孝徳镇为例,探讨规划与文化的关系。2.2城镇文化的成长道路探究吴国玺、李青雨在《特色文化小城镇建设的现状与发展对策——以河南省禹州市神厘镇为例》一文中指出了特色文化城镇建设的一般原则:保护与规划相结合:整体保护;保护和发展相结合。张常新、罗雅丽在《刍议加强城镇文化建设的途径》一文中认为,文化既是城镇文明的组成部分,也是一座城镇的象征,它承担着城镇历史与今天的荣誉,还引领着城镇向一个更高的层面攀登。城镇文化是一座城镇品位的集中体现。文化是城镇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纽带,失去了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的城镇,就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就失去了城镇自己的特色,也就谈不上城镇的现代化。城镇规划和建设较其它领域更加依赖于文化。城镇文化建设是增强城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城镇是否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准。城市发展的重心是文化,文化是城市功能的最高价值,文化也是城市发展的最终价值。在新一轮县城为中心的城镇建设中,必须重视文化建设,提高文化品位,以文化品味来塑造城市形象,展示城市品牌,以文化氛围来凝聚人心,推动城市发展。有人曾这样比喻:城市是一张弓,城市文化是这张弓上的弦。衡量一张弓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弦的质量。总之,在以县城为中心的城镇建设中,必须突出文化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广泛渗透和巨大引领作用,在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时加强城镇文化资源配置转化功能的建设,为城镇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预留相对广阔的空间。毫无疑问,城镇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城镇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文化条件,简而言之,必须体现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创造出一种具有凝聚力和感染力的人文环境。任何一座城市,都是在一定背景下应运生长发展的,它有着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与此相伴的留传青史的一批名人、典故、景观、文物等等[1]。城市文化建设必须依据自身的文化积淀去最大限度地彰显个性、展示特色。3孝德镇灾后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图3-4孝德镇图3-3绵竹市图3-2德阳市图3-1四川省孝德镇作为绵竹市的南大门,在2008年汉川地震中,受灾严重。全镇经济损失近15.24亿元,同时,死亡98人,失踪16人,受伤201人,2.3万户,6.2万余人无家可归,全镇的文化基础设施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摧毁。孝德镇灾后新城镇文化建设面临着四川其他地震灾区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同四川其他地震灾区一样,得到了来自国家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与援助,同时,孝德镇灾后新城镇文化建设还拥有着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为当地灾后新城镇文化建设的运行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支撑与保障[2]。图3-4孝德镇图3-3绵竹市图3-2德阳市图3-1四川省3.1孝德镇历史文化资源简析3.1.1孝德镇历史概况孝德镇作为绵竹市的南大门,门上贴着这样一幅对联:“忠臣孝子纲常地,大将真儒父母邦”,这副对联全面概括出了当地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特色。据《绵竹县志》记载,孝德古名忠孝场,在三国(蜀汉后主时期)曾在此建阳泉县城。这里有流淌于泰园内的自然清泉——“忠孝泉”,以及广传于民间的《太白赠鞭》、《射箭台》、《戏言失江山》、《茶店子》、《螺打泉》、《冒木井》等民间故事,将中华传统美德“忠、孝、仁、德”每时每刻都在熏陶和启迪着过往的人们。“百行德为首万事孝为先”,孝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弘扬德、孝文化对于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起着积极推动作用。孝德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厚重的千年古镇,我们可以从孝德镇名称的由来中发现当地所拥有的德、孝文化传统。孝德镇历史上曾三次置县,第一次建县:根据《绵竹县志》记载,蜀汉后主时期(公元233年—263年),分绵竹县地置阳泉县。第二次建县:汉末阳泉亭侯刘豹,青衣侯向举的封地,建晋熙县。北周静帝二年(公元580年),废晋熙县入阳泉县。第三次建县:隋文帝开皇18年(公元598年),因境内有东汉孝子姜诗的典故,将阳泉县更名为孝水县。这三次建县,县城治所都在今孝德镇。现今在忠孝街的普济寺一带,可见到古代城墙遗址。隋场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改孝水县为绵竹县,县城治所迁至今绵竹市剑南镇。据北宋《元丰九域志》记载,当时绵竹辖五镇十三乡,五镇是:石碑、新巴、孝泉(今德阳市族阳区孝泉镇及绵竹县孝德镇)。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孝泉镇”分为两个乡:孝泉乡和忠孝乡(孝泉乡归德阳县,忠孝乡归绵竹县管辖)。孝德、孝泉为东汉“一门三孝”姜诗、庞氏、安安故里。人们为纪念孝的德行,在安安读书的地方建“孝德观”,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乡公所设在《孝德观》内,改名孝德乡,1994年撤乡建镇,改名孝德镇。3.1.2孝德文化概况孝德镇,名副其实就具有孝德文化,当代孝德文化具备了广泛的综合意义,它不仅成为一种亲子间的伦理价值观念和范畴,而且包含着宗教的、哲学的、法律的、教育的、民俗的、艺术的等诸多文化意蕴,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观念和首要精神。孝德镇的历史文化中不仅有“德、孝”文化,还有三国文化和绵竹年画等方面的文化。《三国演义》、《三国志》中均提及绵竹关之战,诸葛瞻父子魂壮绵竹关,留下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至今,在绵竹市仍有清代建筑诸葛双忠祠和诸葛瞻、诸葛尚衣冠冢。而且四川在宋代就成为中国四大印刷中心之一,《蜀版》遍及南北,发达的木板印刷工艺成为绵竹年画生产的基础。孝德镇作为绵竹年画南派产生地,91岁高龄的老艺人陈兴才就是绵竹年画南派掌门。村子里流传着这样一个民谣:“这个村名射箭台,驻个老汉陈兴才,伏羲南门他掌门,年画绝技传下来”[3]。陈兴才老艺人以其精湛的年画绘制技巧被绵竹市政府评为“年画艺术大师”,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兴才老艺人及其传承人陈刚带动了当地不少村民绘制年画,他们有的以家庭为单位,组建家庭年画作坊,有的以企业为单位,发展年画产业。如今孝德镇的年画村真可谓是老少艺人同挥毫,传承年画共奋进。年画文化成为了孝德镇的重要文化之一。3.2孝德镇灾后新城镇文化建设现状3.2.1对当地特色文化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合理利用乡村文化并发挥其良性功能是新城镇建设有机组成部分,甚至是新城镇建设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但孝德镇对当地特色文化资源重要性的认识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对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重视程度不够。一是对当地德、孝文化的宣传力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孝德镇是我国历史上二十四孝“姜诗孝亲、涌泉跃鲤”、“安安送米”典故的故里,德、孝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德”与“孝”,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源于对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的继承。在当地广为流传的“一门三孝”故事,对当地的德育教育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弘扬“百行德为首万事孝为先”的典故,也有利于“德”与“孝”思想潜移默化到当地居民的心中,形成一种坚定的理念,指导外在行为,使“德”、“孝”文化得以在实践中弘扬。但当地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弘扬和打造这一文化资源的力度还不够。二是对当地三国文化打造力度不够。作为当地传统文化之一的“三国文化”,包含了对诸葛亮三代忠臣事迹的歌颂,它的灵魂在于“忠”,“忠”有助于熏陶和启迪过往的人们忠于祖国,忠于社会,忠于家庭。相对于德、孝文化资源而言,这一历史文化资源在当地灾后重建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走访过程中,不少村民表示,自己并不知道当地拥有三国文化这一历史文化资源。另一方面,对感恩文化的宣传力度还有待提高。“感恩文化”作为当地特色文化之一,也是四川地震灾区新城镇文化建设需要弘扬的一种文化。感恩文化是一种以感恩为思想内涵,以自觉回报社会为动机的特殊文化,能够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对灾后重建的孝德镇乃至四川其他地震灾区具有特殊的意义。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到,当地在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举办过感恩社会,感恩江苏、唱红歌等感恩活动,但这些活动没有成为常态,没有上升到感恩文化的高度加以弘扬。总的看来,当地古有孝子姜诗;有解员李藩追封孝廉,御赐桅杆;有翰林院编修李德阳,清代名流,声振巴蜀;有曹(京官)经源,铁骨风范,不染污泥:有忠臣诸葛瞻父子战死绵竹关;有抗金名将张浚等故事。现有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的大爱无疆,无私奉献的民族大爱精神。这些事迹所渗透出的文化与精神,值得当地政府加以重视和弘扬,这些特色文化,是当地新城镇文化建设的有利条件,有助于改善村民的精神风貌,推动乡风文明建设的进程[4]。3.2.2对新城镇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还有待提高目前城乡二元结构仍然存在,城乡之间还保持着一定距离,尤其是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其原因主要表现在:第一,政府对当地文化事业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一方面,在灾后重建恢复期,经济恢复建设摆在了政府工作的首要位置,而对于城镇文化建设却是脚痛治脚,手痛治手,缺乏有效的工作模式,另一方面,资金投入力度不够,这是制约当地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上级财政对城镇城镇文化资金投入少,城镇文化建设的经济投入缺乏有效地政策保证;二是基层政府用于文化建设方面的经费紧张,经费长期得不到保证。第二,政策投入力度不够,存在城乡文化交流反差。在调查中,乡镇文艺骨干一致认为,现在发展教育有国家大法保障,科普宣传也有具体规定,只有文化工作没有明确的政策指导,全靠领导“一支笔”,缺乏对当地城镇文化事业发展整体规划[5]。对于“送文化”下乡这一举措也没有较为明确的规定,相比之下,城镇文化生活仍比较缺乏。3.2.3当地文化队伍薄弱,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分析当地目前文艺队伍存在的现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乡镇专干不专,挪作它用。一方面,乡镇领导不太重视文化专干的发展,把文化专干等同行政干部使用,没有明确文化专干的分工与职能,同时,当地政府也缺乏对文化专干进行专业培训的机制;另一方面,表现在文艺专干自身不“专”,缺乏专业资质,很难胜任基层文化活动的组织、培训和辅导工作。二是由于文化编制数过少,缺乏对文化专业人才的吸引力,加之基层文化干部的待遇低,奖金得不到切实保障,影响文化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和队伍的稳定[7]。三是城镇一些文化单位的用人机制不完善,没有制定统一的文化专干的资格标准和竞争机制,通过各种关系进入文化机构的现象还存在,往往造成“在编不在岗”或“在岗不在编”,不能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3.2.4缺乏刚性机制将新城镇文化建设纳入灾后重建考核范围由于缺乏刚性机制的规定和制约,部分领导干部缺乏对城镇文化建设的认识和重视,同时,又缺乏具有连续性的有力措施,在城镇文化建设方面,当地还存在短期行为的倾向。一方面,当地还有领导干部固守老“理”,对城镇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缺乏全面认识,认为经济建设是灾后重建中的重中之重,文化建设次要的观念,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出现“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同时,也会出现重文化产业,轻公益性文化事业,重大型文艺艺术活动,轻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等现象,制约着当地新城镇文化建设事业的有效开展。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刚性机制的指引和规范,部分领导在新城镇文化灾后重建过程中,打不开思路,迈不开步子,导致当地文化公共基础设施形同虚设,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由于缺乏刚性机制,在进行城镇文化建设过程中仍存在形式主义的倾向,为应付上级检查而组织相应的文化活动,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4孝德镇灾后新城镇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4.1国外城市文化建设的经验4.1.1重视城市文化设施的建设市民是城市的主体,是城市社会文明的创造者和体现者,也是城市文化的载体。一个城市市民的素质,间接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形象。要培育高素质的市民,城市需要具有完善的城市文化“硬件”设备,例如:图书馆、美术馆、体育馆、展览馆、俱乐部、少年宫、学校及公共娱乐设施等。这些“硬件”关系到市民的文化需求和文化素质的提高。纽约就非常注重城市文化的“硬件”建设和利用。文明遐迩的林肯艺术演出中心,经常有纽约交响乐团、大都会歌剧团、芭蕾舞团以及各种戏剧和音乐团体来此演出。卡内基演出厅、中央公园的迪拉科特露天剧场也是活动频繁。纽约的博物馆种类繁多,共有2000多所,既有综合性的博物馆,也有艺术、历史、自然科学等专业博物馆,其中最为著名的当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它建于1870年,分埃及艺术、希腊罗马艺术、东方艺术、西欧艺术、美国艺术门类等,收藏有世界各国艺术珍品365000多件,包括服饰、陶器、金属制品、盔甲、木乃伊、油画等等,反映的历史长达5000年[8]。该馆的一部分是修道院,陈列着中世纪的艺术品。院子回廊的装饰古色古香,别出心裁,流溢出浓浓的欧洲寺庙色彩。夏季的礼拜天傍晚,人们坐在花园里,一边沐浴着夕阳的余辉,一边欣赏着中世纪的音乐,别有一番情趣。文化的魅力是永恒的。纽约城市文化设施为营造城市文化氛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市民受到现代文明的熏陶,提高了市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增强了纽约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图4-1卡内基演出厅图4-2林肯艺术演出中心图4-3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图片来源:图4-1卡内基演出厅图4-2林肯艺术演出中心图4-3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图片来源:4.1.2建设具有独特风格的城市形象文化城市的形象文化主要指城市的外观形象,它包括城市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时尚的外观形象。例如:城市的空间布局、建筑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道路、广场、公园、雕塑、路灯、栏杆、甚至路牌、广告等等,都不能凌乱无章、残缺不全、千人一面,要讲究城市的整体和谐和审美情趣,要有文化个性和艺术感。形象文化就像一个人的脸,是城市文化的物质载体。巴黎、伦敦、莫斯科、法兰克福、威尼斯等一些文化名城,都具有独特的城市形象文化。莫斯科城市建筑受意大利建筑、西方建筑思潮、古典主义建筑的影响。虽然各种建筑流派都在莫斯科留下了自己的痕迹,但没有一个建筑流派成为莫斯科的主流建筑。莫斯科的建筑就是莫斯科的风格,是各种建筑风格的荟萃。它综合了许多建筑的优点,接受了历代建筑思想和流派的熏陶,结合了本国建筑特色,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莫斯科的城市雕塑五花八门,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大多数雕塑都以历史为题材,是国家历史的真实描绘和反映。图4-4莫斯科城市雕塑图片来源:图4-4莫斯科城市雕塑图片来源:4.1.3建设全方位的信息和城市识别系统国际性大都市都有符合国际标准又有自己风格的信息和识别系统,如市内的道路、桥梁、公园、街区、路标、路灯、门牌、垃圾箱、邮箱以及各级政府、公园、商店、广场、医院等公共设施名称、标志、符号等均有特殊样式的要求,这些可作为城市整体规划中城市景观形象的一部分来设计。纽约城市从中心区到曼哈顿到近郊四区,信息识别系统可谓全方位的。曼哈顿的主要街道呈十字行,南北为道、东西为街。它像一个巨型坐标系,人们不管在何处,都会在坐标上迅速找到自己的所在,曼哈顿主要街道都标上阿拉伯数字为序号,如第42街、第6大道。公共建筑以伟人的名字命名,如林肯艺术中心、肯尼迪国际机场、乔治.华盛顿大桥等等。数字符号便于人们识记,伟人的姓名又使人终生难忘。有些公共建设设施除了名称以外,还附有表明自身特征的图案,如医院、电话亭、厕所等,这些识别系统五花八门,既有识别功能又有艺术美感,和城市整体风格和谐一体。使城市具有可感的外在形象和内涵特质的抽象概念有机地融为一体,引起人们产生注意、兴趣、记忆、认同等一系列反应,达到塑造城市形象,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促进城市全面发展的目的。4.1.4群众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所谓群众文化,既指城市市民之间自娱自乐的文化形式,比如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等,也指一些节庆文化活动。群众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养成群众的文化意识,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巴黎市民的文化活动多种多样,人们将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看作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巴黎的各个社区,到处可以看到中小学生在小公园里踢足球、打篮球、练习乐器,在河边湖边植物园中画画。巴黎市的成人也热衷于艺术实践,很多人会一种以上的乐器,常与朋友们在一起演奏。有的人则酷爱写诗、绘画、雕刻、雕塑、制作手工艺品、也有的人积极参加舞台表演。4.1.5美国新奥尔良市灾后重建图4-5新奥尔良市灾后面貌图片来源:2005年夏,“卡特里娜”图4-5新奥尔良市灾后面貌图片来源:责制定灾后重建规划,提供技术方案。一开始,重建办公室的主要工作是重塑居民的信心。他们组织了多次居民讨论会,听取居民的意见,同时也向当地居民传达想法和计划。在技术层面上,进行了严格的环境检测,防止灾害过程中产生卫生和环境问题。迅速稳定的恢复基本生活设施,包括饮用水供给、雨、污水处理、交通和电力供应等,以及恢复学校、医院、治安和政府职能。在制定新奥尔良重建战略规划中,确定了如下原则:第一,建设具有21世纪甚至22世纪标准的基础设施。无论是物质性的还是社会性的基础设施,其设计和建设都必须是领先的。只有这样,才能抵御下一次灾害,同时保证新奥尔良的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第二,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居住模式。无论是居住还是商用开发都应该做到土地使用功能合理,并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同时保证环境公平,保证社区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第三,发展多样化并充满活力的经济。根据新奥尔良市原有的经济基础和未来发展潜力,重点发展国际贸易、数字媒体、卫生系统、高级商业服务和绿色技术等领域。新奥尔良是个港口城市,黑人和有色人种占多数。因此有望使新奥尔良成为美国与南美、亚撒哈拉非洲和加勒比地区国际贸易的门户。第四,提高社区的设施安全和社会治安。努力降低建筑和环境对人身安全的威胁隐患,提高居民的精神和社会生活质量,恢复基本的卫生和教育设施。第五,继续实施针对居民的心理治疗和社区咨询。向所有新奥尔良人传达政府的想法:无论他们留在新奥尔良还是暂住在其他地方,他们都没有被遗忘,市政府关心他们,希望他们重返家园,而且重建工作正在进行中。并且邀请居民参与到重建过程中来,社区参与始终是确定新奥尔良未来发展方向的一个重要部分。总体说来,这五项原则构成了新奥尔良重建规划的框架。针对这五项原则,重建办公室发展了新奥尔良重建的三个远景,这些远景为新奥尔良的城市重建展现了三个清晰而潜在的未来。新奥尔良恢复重建的最终远景市将这三个远景结合和整合,它把地区与城市规划小组的专业判断和地区与城市居民的反馈进行综合[11]。这三个远景分别是:一、修补(Re-pair)。在这个远景中,以2010年的区域防洪堤、抽水和沟渠条件来看,城市在洪水防护方面将没有任何实质性进展。城市对于应对未来洪水将变得更加安全。公共服务和设施,包括公共事业设施、学校和健康设施等将得到修复,但是并未得到充分发展,甚至在飓风灾害的十几年之后都难以达到飓风之前的标准。二、康复(Re-habilitate)。它建立在修补之上,是用来改善一些系统的技术设施,例如公共设施、街道和服务设施,并为其他投资和工程建设提供经济激励。在这一远景之下将构建起第二道洪水防线,城市人口也将接近飓风前水平。三、远景重建(Re-vision)。在这个远景中,多方面的生活质量将得到提升,包括国家艺术学校和健康设施,新奥尔良将通过基金和提升高程或者重置众多的房屋结构和社区资产以免受灾害,而不是仅仅依靠表面上的洪水防护。未来的新奥尔良,正如过去一样,将因它的建筑,它亲切宜人的公共空间和它无处不在的青葱树木而著名;将因它的整洁和它的步行街而著名。新奥尔良将努力推动经济形式的多样化,并未所有居民提供艺术、卫生服务、教育和其它公共服务。这个城市将尊重它的历史并立刻成为美国城市中最具欧洲风格的城市——一个伟大的加勒比海城市。由以上介绍我们得知,城镇文化建设的各种先进经验,绵竹孝德镇可以借鉴这些国外的城镇文化建设经验,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探索一条属于孝德镇的城镇文化建设之路。4.2孝德镇灾后新城镇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4.2.1进一步挖掘和弘扬当地的特色文化在调研的过程中了解到,孝德镇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主要包括年画文化、德孝文化、三国文化。目前,由于政府和援建单位的推动,当地年画文化作为一种产业发展模式已取得一定成绩,但德孝文化和三国文化的影响力却还不够,一方面由于当地政府对此的重视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是因为政府对当地文化的定位还不太清晰,要发展城镇文化事业,首先应找准当地文化的定位,进一步挖掘和弘扬当地的特色文化资源:第一,孝德历史上曾三次置县,忠孝文化特色显著,被世人称为“忠臣孝子之乡”,应大力弘扬忠孝文化,并把忠孝文化作为本镇文化之魂。一是由于“忠、孝”作为三国蜀汉文化的精髓,只有蜀汉可以称忠孝之邦,而蜀汉政权的建立与土崩,绵竹是重要见证地,理所应当保留并把三国文化的精髓“忠”文化发扬光大;二是由于当地广为流传“安安送米”“太白赠鞭”等民间故事,虽然用于宣传孝文化的孝德镇目前己不复存在,但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孝文化却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弘扬;三是将中华传统美德“忠、孝、仁、德”每时每刻都在熏陶和启迪着过往的人们,是当地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图4-6孝德镇年画文化图片来源:图4-6孝德镇年画文化图片来源:第二,弘扬感恩文化,传承大爱无疆的民族精神。5.12地震的重灾区之一,孝德镇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支援,从党中央国务院到江苏援建单位,从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到大学生志愿者,从物质资金的支援到人力支援。孝德镇积聚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关爱,大爱无疆的民族精神在当地得到了充分体现,弘扬感恩文化,让当地村民心存感激,永远牢记祖国和社会各界这份鱼水深情,并把这份感动转化为行动,激发当地群众团结一致共同建设美好家园,并且激发当地群众根据自己的方式弘扬这一中华民族伟大精神。4.2.2着重体现城镇文化品味(一)在规划设计中体现城镇文化品位第一点,要注重并体现出当地的民俗风情。每一个城镇都有其相对独立的文化特色,在小的方面可体现在衣食住行上,日积月累,便和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习俗息息相关,构成特定的民俗风情。因此在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之中,必须考虑到若想体现民俗风情的特色,首先应当先将城镇性质定位准确,将城镇建设项目都作一个合理科学的安排。第二点,要重视对城镇历史文化遗产和历史文脉的保护和延续。历史文化遗存,是体现和构成城镇特色的依托所在,在规划过程中,有效处理好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发展城镇文化的关系,必要的时候,城镇建设要无条件的避让遗产。要想保护好历史文化城镇的特色,不仅仅可以归结为保护好几处古迹文物、几幢历史建筑、一段遗留城墙,更重要的一点是先研究好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建筑遗存的存在现状,结合保护的进行发掘,并对损害的历史文化遗存进行抢救和修复,通过严谨的工作分析,划定出若干个限定保护的区域,将历史特色的现状格局好好的延续保护下来,维持一个有历史风情的城镇整体风貌。第三点,避免城镇的千城一面,要结合地域特色,展现出独特的,比较独立的地域文化特色。文化来源于物质基础,一方水土能孕育出一方与众不同的文化特色。纵观我国城镇发展现状,各个城镇都具备比较独立的,属于城镇自己的地域文化特色。如集江南园林之大成的名城杭州,其特点在于突出自然风貌,与之结合修筑宏大的山水园林;而偏重于人工造园的苏州则叠石曲水,以精巧的私人园林取胜;相同的,以私宅民居为主的古城中,丽江古城居住着少数民族纳西族,其文化建设的特色处处体现着少数民族独特的民族风情;而地理位置上不同的平遥古城,则由于它的地域位置,而处处透出我国北方汉民族文化的气息,显得古朴厚重。由此可见,我们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应当结合地域的特色,考虑到其相对独立的发展历程,将规划做的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特色。(二)建筑设计上体现城镇文化品位建筑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建筑设计则是对历史文化传统的一个有效延续,同时是对现实中人们生活需求的反映,也是对未来时代建筑的发展目标初步探求。如此重要的建筑设计,要求我们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更加注重把握建筑历史文脉。把握建筑历史文脉,要求充分体现建筑单体蕴含的文化历史性和其特色性。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广阔的地域,数十个民族,这决定了我国同时拥有着丰富多彩,各自体现着地域特色的建筑类型,地方风格不同,既有玲珑剔透的苏式园林,也有端庄典雅的皇家园林,既有尺度宜人的居民小宅,也有气宇轩昂的宫殿楼阁。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是我们今天进行城镇建筑艺术创作的重要的灵感来源所在,同时也是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所依托的文化底蕴。借鉴国外相对比较先进前卫的设计思想,是我们所提倡的,但是所谓借鉴的含义,不是指简单的照搬照抄,原样设计,而是应该在借鉴的过程中,将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结合和根植其中,正视由于自然环境不同可能带来的文化背景的差异对我们的设计所造成的影响。欧陆式建筑作为多元化共存中的一员可以有其一席之地,但它毕竟不能够代表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方向。(三)在城镇形象设计中充分体现城镇文化特色所谓形象设计,是指一个城镇所能给予人们的一种综合的印象。即城镇这一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通过城镇形象设计,有利于塑造城镇有个性的特色文化内涵,对内形成凝聚力,对外有利于促进城镇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提高城镇知名度,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一,注重墙体艺术的文化内涵。孝德镇年画村的墙体年画体现出地方特有的历史文化、风俗风情。目前,各个城镇均热衷于搞艺术,甚至有的城镇在搞艺术上,不惜花费重金,但是在巨大的投入之下,所能称之为精品的设计成果,却寥寥无几,要么是过于粗制滥造,保证不了质量,要么是为艺术而艺术,没有结合地域特色的艺术主题,更不要遑论体现地方特色。第二,建筑小品也要有文化内涵。建筑小品的特色是造型新颖,体量小巧,有所立意,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具有能够活跃空间氛围,点亮设计主题,提高居民日常审美情趣,融入文化生活的优点。建筑小品设计不需要过分拘泥于本身的设计主题,而可以更加体现时代要求。但还是最好能够融入地域民族的特色要求。在设计成果中,设计小品类型上既要有单纯服务于观赏作用的,也要有集观赏和实用于一体的亭、架、廊、榭等。第三,注重城镇广场设计也要有文化内涵。广场是城镇居民进行社会活动和集散的中心所在,就很多城镇而言,广场文化已然成为了解城镇文明的一个先驱窗口。人们在广场中的活动不仅能用散散步,锻锻炼这些小的方面来概括,更重要的,处于这样一种开放的空间里,还可以组织一些更有意义的活动,开阔眼界,陶冶情操。广场实质上成为城镇文化的中心之一。广场的设计工作是充分体现规划者价值观的工作,在设计过程中,创造人性化的,亲民的文化活动空间,是一个需要首先考量的问题。为了利于形成更完善的文化氛围,创造良好的公共空间,可以配置一些有设计感的雕塑小品,布置自由的流水岸线,充分考虑绿化。第四,注重城镇广告宣传方式的文化内涵。现在广告界的浮夸和浮躁风十分严重,城镇广告整体处在一种无序与失控状态,使得其成为城镇环境质量恶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各种无序的广告宣传肆虐,充斥了城镇大街小巷的每个角落。很显然的,广告已经超越了其原本应有的功能,成为了对城镇文化形象的一个重要的破坏性因素。必须加以整治,以完成对城镇形象的重塑。一些作为城市公共设施的展览馆、博物馆也逃脱不了被商业广告侵蚀的命运,这是对公众利益的侵犯和不尊重。相比之下,国外对于这方面的政策完善的多,塑造出的良好公众环境中很少有广告出现,历史文化性建筑和风景旅游区尤甚,得到了妥善的保护。我们应当借鉴国外的做法,有效提升城镇广告的文化品位。注重与周围空间环境的协调统一,加强广告的规划与控制,使广告融入文化,而不是生硬的对文化环境造成破坏。(四)在社区建设过程中体现城镇文化的品位广义上的社区文化概念,包括家庭文化,街道文化、商业文化等内容。城市是人的城市,一个城市有很多社区组团构成,一个良好的社区文化除了服务于社区的居民,构成社区居民生活的重要部分,无疑也是形成城镇整体和谐文化氛围的基础。社会文化的特征是其具有广泛的共生性,知识性,参与性和娱乐性。考虑到社区文化所具有的这个特点,其在提升社区居民整体文化素质,转变社会大环境的风气、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社区居民的社区荣誉感和归属感,塑造和谐的社区人文氛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在城镇整体范围内响应党的号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应该先做好建设社区文明这个基层工作。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孝德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恢复重建取得明显成效,但文化基础设施的利用程度却不高。满足群众村民文化需求,首先需要切实用好这些文化基础设施,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一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广场文化活动。当地政府应重视农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充分利用广场文化活动开放性、参与性、广泛性等特点,开展广场文化活动。该镇可以利用元旦、春节等大型的节日,经常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广场节庆文化活动和各类文化赛事活动,根据不同的时期采用不同的主题,如“孝德镇春季运动会”、“年画村之夏”、“金秋的年画村”、“到年画村过中国年”、“感恩社会”等主题。可以由企业搭台,文化唱戏,也可以请专业团体前来演出。相信长期举办这样的活动,有助于广场文化活动常态化发展,其所具有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渗透力将极大地影响当地居民,改善当地居民的精神面貌和行为作风,同时也能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孝德镇参观,带动当地旅游业和年画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农家书屋和信息、共享室,对当地群众进行开放,并定期开展对农民群众尤其是中青年城镇群众的技能培训活动,包括远程教学、农业科技学习、文化知识竞赛等方面的内容,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与技能,培育新城镇文化建设下的新型农民,促进人民群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图4-2孝德镇新城图片来源:图4-2孝德镇新城图片来源:4.2.3加大对城镇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关于如何加强当地新城镇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当地政府应该充分认识新城镇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所在,注意做好当地经济恢复建设和文化事业恢复建设两方面的工作,真正做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切实做好弘扬当地传统文化资源的工作,这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需要吸收和发展。第二,做好弘扬感恩文化的工作。作为在四川地震灾区的重灾区之一,弘扬感恩文化是当地全面推进文化创新的关键环节所在。因为这一地区凝聚了民族大爱的精神,凝聚了自强不息,众志成城的四川精神,弘扬民族大爱精神,需要推进感恩文化的宣传,推进文化创新,也需要推进感恩文化的宣传,提升地震灾区村民的素质,推动地震灾区快速崛起,同样需要推进感恩文化的弘扬。第三,应该建章立规,依法行政,保障公共财政对文化的投入。明确当地的图书馆、健身房、信启、共享室等属于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其建设费用、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专项经费应由政府主导,公共财政给予保障。第四,建立城镇文化发展专项基金。从加大城镇文化扶持力度出发,需要设立此项基金。基金扶持城镇文化事业的开展,用于奖励评选城镇先进、推进城镇重点项目、扶持城镇文艺创作、开展城镇文艺表演、培育城镇文化骨干等方面,以促进当地城镇文化事业的繁荣。4.2.4加强当地文化队伍建设作为专业文化队伍,一方面要能对各类群众文化活动提供导向把握和业务指导,另一方面要能因地制宜,根据该镇的文化特色,发掘、创作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群众喜爱的优秀文艺作品。同时,文艺专业工作者还担负着保护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的义务,如:怎样择取该镇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意象,全方位地展现孝德镇独特的“忠孝”文化和年画文化,怎样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民俗文化等,这些工作的完成和目标的实现都需要一批专业的文化工作者去潜心研究和创作。对于如何打造专业文化队伍,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改革人事制度。乡镇文化站是公共文化事业机构的组成部分,应当拥有业务精的专职文化干部,定额、定编、定资质,作为国家事业编制人员:建立准入制度、竞争上岗制度、优胜劣汰考核,把工资、奖金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第二,建立文艺专业干部下城镇担任文化指导员的工作机制,开展文化辅导工作。对于专业人员下城镇,人员工资由原单位支付,市里给文化指导员提供一部分奖金补贴,镇和村支付一定的车旅费用,从而加强基层文化工作和群众性文艺团队的指导力量。第三,拓宽培训渠道,让城镇文化干部有进修学习的机会。举办文化活动培训班,培养高质量的管理人才,文化人才培养中心负责上岗资格培训,帮助掌握上岗的知识。第四,倾力打造各类艺术群体和一批高素质文艺人才。在“引进来,走出去”方针的指引下,倾力打造当地主要的三类艺术群体,包括村组(社区)特色的文艺队伍、校园文艺团体和企业文化团队,这不仅有利于丰富各类群体文化活动,也能为该镇大型文艺活动的举办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有助于丰富当地精神文化生活,改善当地居民的精神面貌。第五,鼓励优秀人才到城镇、下基层做文化工作。可以参照教育系统的办法,建立一些用人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大学毕业生、外地的专业人员到当地做文化工作,同时应继续保持与高校的联系,利用“挂职锻炼平台”吸收一批有文艺特长的大学生前来服务,通过“选拔一批、培养一批、引进一批”的方式促进城镇文化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4.2.5文化设施立法,建立规范的文化管理体制从目前的政治环境和历史经验来看,倡导新城镇文化建设首先是一个政府行为,需要政府在政策、法律、法规等各个方面为新城镇文化的发展提供支持,政府应起到一个牵引力的作用。与全国大多数地区一样,四川地震灾区孝德镇灾后新城镇文化建设也需要政府牵引力来实现,即主要通过推动当地文化体制改革来进行。针对孝德镇当地部分政府领导对新城镇文化建设认识不足和当地新城镇文化建设缺乏制度保障等问题,建议当地政府制定相关的《文化设施保护法》以及《文化企业投资法》等规章制度,并在《艺术馆、文化馆、文化站管理办法》和国务院颁布的《文化事业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制定适合当地文化事业管理的相应办法,把文化设施的建设与保护、文化投资及鼓励措施、社会捐资捐赠、文化事业单位的目标、任务、机构性质、编制、经费保障及考核、奖惩等纳入规范化的轨道。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办事。特别是将文化事业发展的良萎与政府及其主要领导的政绩相联系,做到“四个纳入”,即将“文化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重要议事议程、纳入乡级财政预算、纳入当地政府领导的目标考核体系,如晋升考核、政绩考核、精神文明考核、文明评比等方面。为当地新城镇文化建设和管理提供刚性机制和制度保障。4.3对城镇文化的成长之路的思考在城镇规划中,常会遇到历史文化保护与现代建设发生矛盾的事。其中有直接冲突,也有些则涉及认识分歧,如新建建筑的形式等。于是当前所谓的保护历史文化遗迹成为仿造复古,在文化延续的旗号下,大行其道。仿古之风容易流行,正在仿古的浅表易行。城镇文化的培育,不是沿袭旧制——复古。城镇文化的发展要立足于创新,发展既然是继往开来,那就应着眼于开拓,向前看,未来才是目的地。城镇是活生生的有机体,不注入新的血液维持其生命力,传统文化也只能趋于萎缩乃至消亡。只有创新,才能使传统文化不断接受新的滋养,才能使城镇文化继续发展下去。在城镇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从基层文化建设做起,以提高最基层人民的文化生活的品质为目的,根据上级政策落实文化建设,通过基层的建设带动改革的发展和完善,从小做起,带动整个社会的文化风气的整体进步,以达到自下而上的目的。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着手:第一,要充分利用城镇现有资源,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提高文化活动的群众参与度,活跃和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培植和强化文化特有的凝聚力和亲和力,以文化氛围凝聚人心,提升群众文化品质。第二,要实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进一步办好城镇文体中心,鼓励各种形式的群众自办文化,支持开展各类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大力丰富城镇文化生活。积极探索适合基层特点、符合群众要求的文化服务方式,充分发挥乡村文艺骨干作用,大力发展具有民族、民俗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