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以小见大_第1页
202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以小见大_第2页
202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以小见大_第3页
202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以小见大_第4页
202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以小见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以小见大小说专题训练----以小见大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金字

赵树理

在乡村集镇教小学,教学以外的杂事很多:写神庙对联,村里人有了红白大事写请柬和灵牌,年关之前替穷人写卖契,替一般住户写春联……我在王店镇教小学,杂事比一般村镇更多,因为镇公所的书记每天只顾给镇长到遥远的山庄上催租逼债,镇长便经常拉我的差。在这种年头,为了不丢掉饭碗,不能得罪镇长,因此,我便得多吃一点苦。

一天,镇长交给我一卷缎子和一包泥金,要我替他写字,说区长被调升,镇上有个欢送的表示。按地方的习惯,每逢被提升的县、区长离任的时候,地方士绅便向老百姓收一笔钱,请他吃顿饭,送些礼物。礼物是绸缎之类,写上几个恭维性质的金字,名叫“帐子"。“帐”字可能是“幛"字叫错了音,不过可以不必管它。

王店镇的学校设在一座汤帝庙里,冬天在厢房里上课,夏天常把课堂搬在正殿对面三丈见方的戏台上。这座戏台,每年只在秋收后唱一次戏,除此之外,冬天有些大户借它存干草,到夏天一方面作课堂用,另一方面有些住家离庙近的农民在后台和角落上铺着席子,午饭和晚饭后到上边乘凉休息,好在和上课时间不冲突,倒也能各尽其用。这天午上,我拿着镇长交给我的缎卷子、泥金包、白芨、粗瓷碗和两枝笔到台上去,一个青年爬起来问我:“先生,写帐子吗?我来帮你!”他这么一说,另外有几个人听了也起来看热闹。写“帐子"在这地方不算稀奇,大户人家做红白大事也有送“帐子”的。这位热心帮忙的青年有经验,并没有问我怎样做,就把泥金放在碗底,倒了一点水,用白芨研起来。

青年把金研好,我把缎卷子展开一抖,台上闪起一道红光,引得大家吃了一惊,凡是躺着还没有闭上眼睛的人,都爬起来看。

“这是什么缎?"几个人一齐问。

“呀!跟闪电一样!”有一个人吃惊地夸赞。

我也不知道叫什么缎。既然有人提到闪电,我便顺口说:“就叫它闪电缎吧!"

“给谁送?”有人问。

“给区长!"我说。

“为什么?”

“区长要走了!"

“早就该走!”“就不该来!"去了是福!”……大家七嘴八舌议论起来。

我提起大笔在金里蘸着,就有人把缎子铺在桌面上,问我说:“先生,给他写几个什么字?"

这一问可把我问住了。原来这位区长才来了三个月,因为办了一宗县里认为“很漂亮”的事,县里报了省府,省府就把他提升了。他办了什么“漂亮事"呢?去年春天,省府连派了三次粮秣款,因为地方太穷苦,前任区长收不起款来被撤了职,而这位新区长一来,马上就想出了办法,办法全在于和王店镇镇长配合得紧密。这位镇长是全区的首户,全区大小村庄都有他放的债,都有押给他的地。新区长来了请他帮忙,他便出了主意,要区长把全区欠款户挨次传来,有钱的交钱,没钱的押地,他替欠户还款。区长听了他的话,用油印印了些押地字据,把欠户一一传来,有钱的交钱,没钱的不填字据不放走,果然从四月份上任,不到五月底就把欠款全部追清。这位区长就是因为办了这样一宗“漂亮的事”才被提升了的。对这样一位“漂亮区长”,该恭维他几个什么大字呢?我一时想不出主意来,便反问大家说:“你们说写什么好?”

那位研金的青年说:“写‘真会要钱’吧。"

“不好!不如写‘真会逼命’!”又一个人说。

“逼谁的命?不如写成‘逼死祖爷’更明白些。"又一个人说。

我笑了笑说:“你们都说得对,可是照谁说的写上去也保准出事!”说得大家都笑起来。

有人说:“还是由你写吧!"

由我又有什么好写的呢?还不得昧着良心说话吗?我憋了一阵,憋出个模棱两可的成语来,写了“有口皆碑”四个大字。

“先生!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

“就是说区长的好处大家常常念道着哩。”

“对!哪个人,哪一天还不骂他几遍王八蛋。"

我换了小笔去写上下款。这上下款都是镇长拟好了写在纸条子上的,我把纸条铺好正要写,那位研金的青年指着纸条上写的下款中的“全体镇民”几个字说:“怎么还要叫我们给他送帐子?"他这么一说,大家都瞪了眼,识字的念给不识的听,不识字的也火了!

“我们不捧他这催命鬼!”又一个人说。

“可是镇长要我这样写,我替人写个字,怎么好改呢?"我既然抗不过镇长,也只好当众说明不是我的意思。

还是那个青年说:“写了也不算!我不出钱!”他又向大家说:“谁也不要给他出钱!区长给镇长放了押地债,让镇长一家给他送帐子吧!"

“连名字也不愿挂,谁还给他拿钱?”

“谁拿钱谁是龟孙子!"

“可惜是你们已经拿过了。”我说。

“谁拿过了?"每个人都看着别人的脸色互相追究。

我问:“镇公所前天不是收过一次钱吗?”

“那天收的是‘公事钱’。"有人回答。

我向他们解释说:“那一笔‘公事钱’,除了给区长摆了一顿筵席之外,剩下的只买了这么一块缎,花完了没有我可不知道。”

“真是的!又叫人家把咱们装鼓里头了!"

“质问镇长去!”

“质问王八蛋去!"

大家说着都跳下台,冲出庙门。

过了一阵,街上的人声就“哇啦哇啦”越吼越大了。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经常被镇长拉差,去协助镇公所的书记到遥远的山庄上催租逼债,吃了很多的苦,这使“我”对其丑恶行径十分不满。

B.从一个青年主动帮“我"写帐子,以及“我”与众乡民的谈话,可以看出“我"与他们之间有着相当和谐的人际关系。

C.开始时,村民对镇长的盘剥麻木不仁,但在“我”暗中挑动其愤怒后,他们终于清醒过来,并变得群情激愤,准备进行抗争。

D.“我"写帐子时,本想写“真会要钱”之类,但恐惹出事端;而写恭维的话又实在不肯,所以写了模棱两可的“有口皆碑"。

2.本文的一个重要写作特点是以小见大,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三走严庄(节选)

茹志娟

去年,正是高粱红的时候,我和军区民运部的老马同志第一次来到了严庄。严庄这地区地方武装力量不够强,还残留了一部分政治土匪,他们勾结地主,经常有活动。因此这地区的土改工作就有些特殊,农民一方面迫切地要求土地,另一方面又有顾虑,不敢要土地。我和老马去严庄的任务,就是发动群众进行土改。

严庄是个好地方,庄前庄后一抹平地,只在地平线上,淡淡地勾出一些高山的轮廓。我们由区队员带领进庄的时候,虽然是大白天,但是庄里肃静无声,静得叫人不安。我们首先来到农会长严来全的家里。

窗前的炕头上,端端正正坐着一个妇女,有二十多岁,这大概是来全嫂了。她低眉垂眼地在做针线,好像根本没看见她家来了两个陌生的客人。我当时想,这个来全嫂恐怕属于那种不问外事,安分淑静的妇道人家。

老马和来全谈着如何串联群众,培养积极分子,怎么开齐心会搞土改。不知什么时候,那位宁静的妇女已悄悄地下了炕,靠在房门框上听我们谈话。我一回头看她,她还大大方方地朝我笑了笑。

当晚我就睡在来全家,和来全嫂睡通铺。“女同志,你没睡着吧!”来全嫂轻轻地说话了,并且还朝我身边挨了挨,“你说,我们分地主的地,那红契呢?"

这可能是她考虑了好久的一个问题,我连忙跟她说:“原来的地契是反动政府搞的,都不能算数,拿来一把火烧掉,人民政府重新另发土地证。”

“对!"她似乎解决了一个重大的疑难,缓缓地吐了一口气不响了。看得出来,这个妇人绝不是一个榆木脑袋,我对她产生了兴趣,于是我问:“大嫂子,你叫什么名字?”

“咱没念过书,没名字。"小名呢?”

“小名难听死了。我在家顶小,我娘就叫我收黎子。"

收黎子,收黎子,这天晚上,我怀着这极动听的名字睡着了。转天晚上,她拉住我膀子又问了:

“昨黑,你说把地主的红契都拿来烧了,要是地主把它藏了呢?”

又是一个意外的问题,我只得说:“藏了?那还能找不到?"

我忽然觉得,这位淑静而又有点封建的收黎子是多么关心土改,她关心红契,更可贵的是,她在言语之间,对反动势力没有丝毫的畏怯。这才是土改中真正的骨干分子。我兴奋起来,一把抓着她的胳膊说:

“收黎子,你敢不敢分地主的地?”她却仍是那样安静,笑了笑说:“这……我不当家。"

我对这位端坐炕上的收黎子不禁又气又爱。只得说:“嫂子,现在男的女的都一样了。”我把灯吹熄,躺下不响。一会儿,她倒又在我耳边轻轻地说话了:“我说,地主把地契藏起来也不要紧,要是咱的政府占住这里,他拿着也是白拿;要是反动派过来了,反正没咱的日子过,他有没有地契总是个财主,你说是不是?"

“是,你说得很是。”我十分赞同她。的确,她想得非常透彻,可她就是把这些道理收在肚里,不敢开口,不敢往外拿。唉!收黎子,收黎子……

贫雇农齐心大会第二天就在来全家的堂屋里召开了,二十多个给地主、反动派压榨得黄了脸、弯了腰的穷爷们,从天傍黑起,就一个一个地溜进来全家里。收黎子出来给灯里添了油,加了两根灯草,就走进里屋,一直没露脸。

会议一开始,来全说了几句团结起来斗争地主的话。大家都没开口。他等了一会,看看大家只是抽烟咳嗽,不知怎么就来了火,红了脖子,猛地一拍桌子,粗了喉咙喊道:“要地的留下,豁出来干;不要地的出去!"他这一拍桌子一喊,把来开会的人都吓得怔住了。老马连忙站起来,但还没开口,我身边的房门帘子一动,收黎子垂着眼皮,站在房门里,怯怯地说道:“老少爷们,我说,咱们还是要地。”

她轻声细语的一句话,那些站起的,要走的,都一齐停了下来。虽然收黎子的嘴唇微微有点哆嗦,但是话却说得很稳很清楚。

“咱们祖祖辈辈从没说要分地主的地,结果也没个好日子。像我娘,本庄的爷们都知道的,她给地主害死了,还给地主的狗拖。我说,倒不如分,闯个活路。"

收黎子说完了,才抬起眼,迅速地向大伙扫了一眼,就立即隐到房里去了。屋子里肃静无声,也没任何的动作。来全张开嘴巴,似乎也给自己媳妇的这番话镇住了。小屋里给她这几句热血沸腾的话一喊,气氛立刻激烈起来,当即有两个青年热气腾腾地站起来说话。一个花白胡子的老人,忽然从人丛中走过来,一手拿着一只咯咯叫的雄鸡,一手拿着一把刀,准备给大众滴血起誓。

会一散,我们就连夜组织了看家队,并立刻派出岗哨,监视恶霸地主独眼狼。严庄苏醒了,严庄的人民,再也不贴着墙根走路,而且有了笑语,有了歌声,他们双手举起压了他们几千年的大山,把它摔得粉碎。

(有删改)

《三走严庄》以淮海战役为背景,写“我”三次到严庄的见闻。选文讲述的是第一次到严庄的事,是“我"在淮海前线的回忆。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介绍严庄的基本情况,表现当地反动势力猖獗,突出了土改工作的艰难,为后文故事的开展提供了社会背景。

B.当我们进庄时,虽是大白天,庄里却肃静无声,这样写是为了突出严庄地理位置的偏僻以及此地封闭保守的环境特点。

C.文章描写“我”初见收黎子端坐炕头情景时,用了“大概"好像”恐怕"等表揣度的词语,这是以“我”的视角交代人物。

D.“我"在交谈中对收黎子的称呼有变化,称她“嫂子”是觉得她是一般百姓,称她“收黎子"是把她当作亲密的同志。

2.茹志娟的小说在题材处理上善于以小见大,请以本文为例谈谈你的理解。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归来

莫泊桑

浪涛拍打着海岸,蓝天一望无际,疾风劲吹,朵朵白云像鸟儿似的飞快地从天空掠过。坐落在山口海边的小村沐浴在阳光里,暖洋洋一片。

马丁·莱韦克家正好坐落在村口。这是一幢渔家小屋,墙是黏土的,屋顶铺了一层茅草,上面长了一簇簇蓝蝴蝶花儿。

男人出海了,女人在屋前补渔网。园地口上一个14岁姑娘在缝补一件补了又补、缝了又缝的破衣服。还有一个女孩,抱着一个小男孩哄着。两个两三岁的男孩面对面坐在泥地上玩耍。

补衣服的姑娘突然喊了一声:“妈!”

“什么事"

“他又来了。”

母女俩从早晨开始就心神不安,有个男人总在屋子边上转来转去。母亲总觉着他的眼神怪里怪气。

母亲叫马丁,丈夫叫莱韦克,人家管他们一家叫马丁·莱韦克。她原先的丈夫水手马丁所在的那条船“姊妹"号出海时失踪了。船上的水手也一直音信全无,大家都认为这船连人带货都沉没了。

女马丁带着两个女儿含辛茹苦等了她男人10年。当地一个叫莱韦克的渔民是个鳏夫,带着个男孩,向她求婚,女马丁于是改嫁给他,三年中间又生了两个男孩。家里几乎没有见过肉,面包很贵,冬天刮大风的那几个月他们有时候只得赊账买面包吃。几个小家伙倒长得很结实。

第二天天亮的时候刮起了大风,她男人莱韦克本想出海,看到风大走不成,于是帮妻子一起补渔网。

9点钟,大女儿买面包跑着回来,神色慌张:“妈,他又来了。”

母亲的脸刷地变白,对她男人说:“莱韦克,叫他别这么偷看我们,我心里直发慌。"

莱韦克是个身材高大的水手,他神色从容,朝那游荡的人走去。

莱韦克带着陌生人一起朝屋子走来。女马丁一下慌了神,直往后退。

她男人对她说:“给他拿点面包,倒杯苹果酒,他打前天就没有吃东西了。”

他们都进了屋。游荡的人坐下,在一双双眼睛的注视下低头吃起东西来。

母亲站在一旁盯着那人看,两个叫小马丁的姑娘背靠着门,其中一个抱着最小的男孩,都馋得目不转睛地看着那人。

菜韦克拉一把椅子坐下,问陌生人:“您是从很远的地方赶来的"

“我从塞特过来。”

“就这么走来的"

“没错,走着来的,身上没有钱,只能用脚走。”

“您去哪儿"

“我就来这儿。”

“您在这儿有认识的人吗"

“也许吧。”他脸色憔悴,布满皱纹,整个脸都是瘦骨嶙峋。

莱韦克突然问他:“您叫什么名字"

他没有抬头,只是回答说:“我叫马丁。”

母亲莫名其妙地颤抖。她像是要走近些好好看看这流浪汉。来到他面前,她双臂垂下,张大着嘴,不禁呆住了。

莱韦克最后又问了一句:“您是这儿人"

“我是这儿人。”

这时他终于抬起头,女人的目光和他的目光相遇,顷刻两人的目光仿佛交织到一块儿凝住不动了。

她声音发抖:“是你,当家的"

“没错,是我。”

原来,马丁他们的船在非洲海岸触礁了。除了马丁,其他人都不幸遇难。而马丁又被野人部落扣了12年,直到最近才有机会回来。

女马丁拿围裙捂着脸哭了起来。

莱韦克说道:“现在怎么办"

马丁问:“她男人是你”

莱韦克回答说:“对,是我。"

他们相对看了看,谁也没有说话。

这时马丁看了一眼在他身旁围了一圈的孩子,朝两个女孩点头示意说:“她们俩是我的吧”

莱韦克说:“她们俩是你的。"

他说:“上帝呀,她们都长那么大了!”

莱韦克又说了一句:“现在怎么办"

马丁心乱如麻,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最后下了狠心说:“我嘛,照你的意思办吧。我不想为难你,各人的孩子归各人。孩子妈归你,还是归我你怎么定我都答应。不过这房子该归我,这是我父亲留下的,而且我就是在这房子里出生的。”

女马丁用围裙捂着嘴发出一阵阵抽噎。

两个女孩忐忑不安地望着她们的父亲。

马丁站起身朝他妻子走去,她一头扑到他怀里呜咽了起来:“我的男人呀,你终于回来了!"

几个男孩子看到母亲哭也哭了起来。莱韦克站在一旁等着。

他们决定找神甫裁决,两个男人一起走了出去。走过咖啡馆门前,他们决定一起喝一杯。

“呃,希科,来两杯费尔酒,要好的。马丁回来了,我妻子原先的男人,你是知道的,那条失踪了的‘姊妹号’上的马丁。”

老板一手拿着三只玻璃杯子,一手拿着长颈大肚玻璃酒瓶走过来,神色从容地问:“噢!你回来了,马丁"马丁回答说:“我回来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开头三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宁静的自然风光、祥和的人文环境反衬了人物命运的悲苦,暗示了事故的发生。

B.“母亲总觉着他的眼神怪里怪气"埋下伏笔,“她”原先的丈夫出海时失踪的插叙,都使后文情节发展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C.作者很少直接表露感情,他总是把它们凝结在简单的动作和简洁的对话中,由读者自己去体会。体现了海明威的“冰山理论"。

D.小说在两位丈夫去找神甫解决问题的路上到咖啡馆喝一杯中戛然收束,这样的结尾留白韵味悠长,人物命运到底如何引人深思。

2.以小见大法,即作品中通过小题材、小事件和细节来揭示重大主题、反映深广内容的写作方法。请结合本文和学过的课文《促织》《百合花》赏析这一手法。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两个朋友

莫泊桑

巴黎陷入重围,屋顶上的麻雀明显稀少了,连阴沟里的老鼠也数量骤减。人们什么都吃。

一月里的一个早晨,肚内空空的钟表修理师莫里索先生在林荫大道上闲逛,遇到了针线杂货店老板索瓦热先生。他们因为钓鱼而相熟。

战前,每逢星期日,两人时常肩并肩一起坐着,手握钓竿。春天,回暖的阳光在静静的河面上蒸起一层薄雾,也在两个痴迷的垂钓者的背上洒下新季节的一股甜美的暖意。秋天,在夕阳照射下天空如血,整个河流变成了紫红色,两个朋友笼罩在火一样的红光里。有时,他们一句话都不说。有时,他们也聊聊天。不过即使一言不发,他们也能彼此心领神会。

此刻,当他们彼此认出来以后,就用力地握手。在这样迥然不同的情况下不期而遇,他们都十分激动。索瓦热先生叹了口气,咕哝着说:“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哟!”本来脸色阴郁的莫里索也感慨地说:“多好的天气呀!今天,还是今年第一个好天气。"

天空的确是一片蔚蓝,充满阳光。

他们心事重重、闷闷不乐地并肩走着。莫里索接着说:“还记得钓鱼吗?回想起来多么有趣呀!”

索瓦热停下来,说:“咱们现在就去钓鱼?"

莫里索问:“去哪儿钓?”

“当然是去我们那个岛上了。法国军队的前哨就在科隆布附近。我认识迪穆兰上校,他会告诉我们口令,放我们过去的。"

莫里索兴奋不已:“就这么说定了,我同意。”

一小时以后,他们来到上校的别墅。随后,他们就带着通行证越过前哨阵地,来到塞纳河畔。河对面,阿尔让特伊村一片死寂。

索瓦热先生指着那些山岗,低声说:“普鲁士人就在那上头。"面对荒无人烟的原野,一阵莫名的恐惧令他们毛骨悚然。

莫里索结结巴巴地说:“喂!万一碰上他们呢?”

尽管情况险恶,索瓦热先生依然以巴黎人特有的幽默口吻回答:

“咱们就请他们吃一顿生煎鱼。"

他们弯着腰,利用葡萄藤作掩护,睁大眼晴,竖直耳朵,爬到塞纳河畔。

荒凉的玛朗特岛挡在他们面前,也为他们挡住了河对岸的视线。岛上那家饭馆的小屋门窗紧闭,就好像已经被人遗弃多年了似的。

索瓦热先生首先钓到一条鱼。莫里索接着也钓到一条。他们隔不多时就抬起渔竿,每一次钓线上都挂着一个银光闪闪、活蹦乱跳的小东西。这次钓鱼的成绩简直神了。

他们内心喜滋滋的。这种喜悦,是一个人被剥夺了某种心爱的乐趣,时隔很久又失而复得的时候,才能感受到的。

和煦的阳光在他们肩头洒下一股暖流。他们什么也不听,他们什么也不想,仿佛世界的一切都不存在。他们只知道钓鱼。

但是,他们突然吓得打了个寒战,因为他们真切地感觉到有人在他们身后走动。他们回过头去一看,只见四个人,四个全副武装的彪形大汉,全都蓄着胡子,衣着像是身穿号衣的家丁,戴着平顶军帽,正紧挨他们的肩膀站着,手中端的枪指着他们的面颊。

两根钓鱼竿从他们手中滑落,掉进河里。

几秒钟的工夫,他们就被抓起来,绑起来,带走,然后扔进一只小船,划到对面的岛上。在那座他们原以为没有人住的房子后面,他们看到二十来个德国兵。

一个满脸胡须的巨人似的家伙,倒骑着一把椅子,用一口纯正的法语问他们:“喂,先生们,钓鱼的成绩挺好吧?”

这时候,一名士兵把满满一网兜鱼放到军官的脚边,他倒没忘了把这鱼兜儿也带来。那普鲁士军官笑着说:“嘿!嘿!我看成绩不错嘛。不过我们现在要谈的是另一回事。我认为,你们两个是间谍,是派来侦察我的。你们假装钓鱼,是为了更好地掩盖你们的企图。我捉住你们,就该枪毙你们。不过,你们是从前哨阵地过来的,肯定知道回去用的口令。把口令告诉我,我就饶了你们。"

两个朋友脸色煞白,并排站在那里,紧张得两手微微颤抖,但他们一句话也没说。

那军官接着说:“说出来,你们就可以平平安安回去了。可是如果你们拒绝交出来,那就是死,而且马上就死。由你们选吧。”

他们一动不动,一声不吭。

普鲁士军官伸手向河那边指了指,说.“你们想想看,再过五分钟你们就要淹死在这条河里了。再过五分钟!你们想必都有亲人吧?"

对面的瓦雷利安山炮声隆隆。

两个钓鱼人始终站在那里,沉默不语。

那军官开始发令。士兵们举起武器。这时,莫里索的目光偶然落在几步以外草丛里的装满鱼的网兜上。在一缕阳光的照射下,那堆还在挣扎的鱼闪着银光。他几乎要昏过去,尽管他强忍住,还是热泪盈眶。

他结结巴巴地说:“再见了,索瓦热先生。”

索瓦热先生回答:“再见了,莫里索先生。"

他们握了握手,浑身不由自主地哆嗦着。

那军官喊了声:“开枪!”

十二支枪同时响起。

索瓦热先生脸朝下,一头栽倒。比较高大的莫里索晃了几晃,身子打了个半旋,仰面倒在他伙伴的身上;从被打穿的制服的前胸涌出一股股鲜血。

士兵们把两具尸体扔入河中。河水溅了起来,翻滚了几下,颤动了片刻,又逐渐恢复了平静,微微的涟漪一直扩展到两岸。

然后德国军官向那小屋走去。他突然看到草丛里的那兜鱼。他捡起鱼兜,欣赏了一会儿,微笑了一下,吩咐道:“趁这些小东西还活着,赶快去给我煎一煎。味道一定很美。"

(张英伦译,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解决饥饿问题,莫里索和索瓦热兴致勃勃地准备去老地方钓鱼,又害怕那里是封锁区,充满危险。

B.小说插叙两人在战争发生前的惬意轻松的垂钓生活,与当下凋敝紧张的战争环境形成巨大的反差。

C.文中写岛上的饭馆门窗紧闭,好像被人遗弃多年,让两人放松警惕,为德国军官的出现做铺垫。

D.本文通过写两个法国平民相约钓鱼却无端被杀的故事,揭露战争给普通百姓带来的灾难和伤害。

2.莫泊桑小说善于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来表现主旨,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答案】

1.B

A.“协助镇公所的书记到遥远的山庄上催租逼债,吃了很多的苦,这使‘我’对其丑恶行径十分不满”错。“我"经常被镇长拉差,不一定是“协助书记催租逼债”;另外,前后因果关系也不恰当。

C.“麻木不仁"错。他们只是一开始不知道真相,并非麻木不仁。

D.“本想写‘真会要钱’之类”,于文无据,写“真会要钱”,是那位研金的青年说的,而“我一时想不出主意来”。

2.①作品只是写了王店镇小学教师“我"替镇长写帐子这样一件事,此为事件“小”;文中的人物大都是身边的普通百姓,甚至没有名字,他们可以说是生活中的“小人物"。

②但它从一个侧面揭露了当时中国农村地方官吏横行乡里、鱼肉人民的罪行,真实地展现了农民的不满情绪和反抗精神,此为“大”。

③作品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事件平凡,人物亲切,读来就好像事件就发生在身边,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二、1.B“这样写是为了突出严庄地理位置的偏僻以及此地封闭保守的环境特点"错误,从“严庄是个好地方,庄前庄后一抹平地,只在地平线上,淡淡地勾出一些高山的轮廓”和“二十多个给地主、反动派压榨得黄了脸、弯了腰的穷爷们,从天傍黑起,就一个一个地溜进来全家里"等可见,此地并不偏僻,封闭保守也于文无据。这么写是为了烘托出在反动派统治下村庄氛围的紧张,也烘托出群众“迫切地要求土地,另一方面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