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2_第1页
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2_第2页
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2_第3页
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2_第4页
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考试用时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科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橡皮擦干净后,涂上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下册、选择性必修上册。。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陶器纹饰的演化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困难的科学问题,尚需深入探索。但是,由写实的、生动的、多样化的动物形象演化而成抽象的、符号的、规范化的几何纹饰这一总的趋向和规律,作为科学假说,有成立的足够根据。同时,这些从动物形象到几何图案的陶器纹饰并不是纯形式的“装饰”“审美”,而具有氏族图腾的神圣含义,也可成立。人的审美感受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性的感官愉快,正在于其中包含有观念、想象的成份在内。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有意味的形式”,正在于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所以,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离开形式(自然形体)固然没有美,而只有形式(自然形体)也不成其为美。克乃夫·贝尔提出“美”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著名观点,强调纯形式(如线条)的审美性质,给后期印象派绘画提供了理论基础。但他这个理论由于陷在循环论证中而不能自拔:即认为“有意味的形式”决定于能否引起不同于一般感受的“审美感情”,而“审美感情”又来源于“有意味的形式”。我以为,这一不失为有卓见的形式理论如果加以上述审美积淀论的界说和解释,就可脱出这个论证的恶性循环。正因为似乎是纯形式的几何线条,实际是从写实的形象演化而来,其内容(意义)已积淀(溶化)在其中,于是,才不同于一般的形式、线条,而成为“有意味的形式”。也正由于对它的感受有特定的观念、想象的积淀(溶化),才不同于一般的感情、感性、感受,而成为特定的“审美感情”。原始巫术礼仪中的社会情感是强烈炽热而含混多义的,它包含有大量的观念、想象,却又不是用理智、逻辑、概念所能诠释清楚,当它演化和积淀为感官感受中时,便自然变成了一种不可用概念言说和穷尽表达的深层情绪反应。某些心理分析学家企图用人类集体的下意识“原型”来神秘地解说它。实际上,它并不神秘,它正是这种积淀、溶化在形式,感受中的特定的社会内容和社会感情。但要注意的是,随着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这种原来是“有意味的形式”却因其重复的仿制而日益沦为失去这种意味的形式,变成规范化的一般形式美。从而这种特定的审美感情也逐渐变而为一般的形式感。于是,这些几何纹饰又确乎成了各种装饰美、形式美的最早的样板和标本了。陶器几何纹饰是以线条的构成、流转为主要旋律。线条和色彩是造型艺术中两大因素。比起来,色彩是更原始的审美形式,这是由于对色彩的感受有动物性的自然反应作为直接基础。线条则不然,对它的感受、领会、掌握要间接和困难得多,它需要更多的观念、想象和理解的成份和能力。如果说,对色的审美感受在旧石器的山顶洞人便已开始,那么,对线的审美感受则要到新石器制陶时期中。这是与日益发展、种类众多的陶器实体的造型的熟练把握和精心制造分不开的,只有在这个物质生产的基础之上,它们才日益成为这一时期审美艺术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向形式的积淀,又仍然是通过在生产劳动和生活活动中所掌握和熟练了的合规律性的自然法则本身而实现的。物态化生产的外部形式或外部造型,也仍然与物化生产的形式和规律相关,只是它比物化生产更为自由和更为集中,合规律性的自然形式在这里呈现得更为突出和纯粹。总之,在这个从再现到表现,从写实到象征,从形到线的历史过程中,人们不自觉地创造了和培育了比较纯粹(线比色要纯粹)的美的形式和审美的形式感。劳动、生活和自然对象和广大世界中的节奏、韵律、对称、均衡、连续、间隔、重叠、单独、粗细、疏密、反复、交叉、错综、一致、变化、统一等种种形式规律,逐渐被自觉掌握和集中表现在这里。在新石器时代的农耕社会,劳动、生活和有关的自然对象(农作物)这种种合规律性的形式比旧石器时代的狩猎社会呈现得要远为突出、确定和清晰,它们通过巫术礼仪,终于凝冻在、积淀在、浓缩在这似乎僵化了的陶器抽象纹饰符号上了,使这种线的形式中充满了大量的社会历史的原始内容和丰富含义。同时,线条不只是诉诸感觉,不只是对比较固定的客观事物的直观再现,而且常常可以象征着代表着主观情感的运动形式。正如音乐的旋律一样,对线的感受不只是一串空间对象,而且更是一个时间过程。那么,是否又可以说,原始巫术礼仪中的炽烈情感,已经以独特形态凝冻在积淀在这些今天看来如此平常的线的纹饰上呢?那些波浪起伏、反复周旋的韵律、形式,岂不正是原始歌舞升华了的抽象代表吗?(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材料二:陶器上的图像反映的是现实,并且具有非常深的寓意。因为没有文字,纹饰的出现更像是作为符号和标记,并不是像我们今天表面看来的那么的随意自在。原始陶器纹样中有较多动物形象及动物纹样,以鱼纹为普遍。鱼,在古代具有生殖繁盛的祝福的意义。而在原始社会的生产活动中,人类自身的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是决定一个部落乃至一个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可以猜测这些鱼纹体现出的是原始社会时期希望子孙繁衍,具有较为强烈的现实需要。社会在发展,陶器的纹样也在继续的变化。继动物纹之后,出现了抽象的几何纹,有各式各样的曲线、直线、三角形等。当然,有人认为这是原始人民审美性出现提高的一面,也有人认为几何装饰成为主要的潮流,各位学者对纹饰的演变有不同的意见和争论。李泽厚先生《美的历程》一书中有一种看法特别的深刻和正确:更多的几何图案是同古越族蛇图腾的崇拜有关,比如说漩涡纹似蛇的盘曲,水波纹似蛇的爬行等。更确切地说,几何纹是由动物纹演变而来的,如鸟纹的演变,它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而逐渐变得抽象化、符号化,当然,纹饰并没有抛弃其原有的原始无数礼仪的图腾含义,只是用更简洁但不失威严的方式去呈现。在分析原始陶器纹饰时,我们不能脱离其实用性而单独把审美作为主要的内容进行阐述。但是随着物质生活逐渐丰富,原始人们也有了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作为生产劳动过程中合乎规律性的存在,人们自觉培育出了美的形式感。在新石器时代后期,陶器在线的装饰上运用的更加纯熟和自然,变化也更加的丰富多彩。如对称、连续、交叉、疏密等。这种规律性的形式比之前更为清晰。因此在彩陶产生之后,陶器已逐渐从一个实用性的生活物品转化为具有审美性的工艺品,而纹饰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下一个时代纹饰的基础。(节选自成文静《浅析原始社会陶器纹样的特性》,《锦绣》2021年第5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由写实的、生动的、多样化的动物形象演化而成抽象的、符号的、规范化的几何纹饰这一关于陶器演化趋向和规律的假说是否成立目前尚无定论。B.克乃夫·贝尔关于“美是有意味的形式”这一著名观点,虽不失为有卓见的形式理论,但是因为其因果互证的恶性循环而被认为是一种错误理论。C.早期几何纹饰因其在漫长的岁月中被重复仿制而成为各种装饰美、形式美的最早的样板和标本,但是却逐渐失去了其中包含的特定的审美感情。D.陶器纹饰的演化,具有从再现到表现,从写实到象征,从形到线等种种特征。而在制作的过程中,美的形式和审美的形式感被人们主动地创造出来。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量且种类众多的物质生产,是实现由旧石器时代对色彩的审美感受向新石器时代对线条的审美感受的提升的必由之路。B.既然线条常常可以象征着代表着主观情感的运动形式,那么对陶器上的纹饰中包含的审美情感的认知需要一个时间过程。C.陶器纹饰由动物纹样发展为几何纹样,这是一个抽象化、符号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是以物质生活不断丰富为前提的。D.陶器纹样运用更加纯熟自然、变化更加丰富多彩直至彩陶的出现,暗示着陶器的实用性有所减弱,而其审美性却愈加清晰。3.下列各项中,与材料一中“有意味的形式”这一概念不相符的一项是()A.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出土的彩陶,造型优美,纹样丰富,其中人面形纹、鱼纹、鹿纹、蛙纹与鸟纹等形象逼真生动。B.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岩画——将军崖岩画,刻有人面、兽面和禾苗图案等,粗率劲直,作风原始,考古价值极高。C.甘肃敦煌壁画描绘了神的形象、神的活动、神与神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其中飞天的形象尤为精美,深入人心。D.内蒙古的阴山岩画题材极为丰富,包括有动物、人物、飞禽图案及人类的狩猎、乘骑、放牧、舞蹈、征战等内容。4.两则材料中对于陶器纹饰(纹样)的论说有何异同?5.在对原始社会陶器制作实用性和艺术性二者优先地位的讨论中,你持何种观点?为什么?请结合材料说明。(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暮鼓铁凝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落之后,天黑以前,是黄昏。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老者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她心说。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他的抽烟。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借着路灯和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地看见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的工人正朝她和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他喊着“妈”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或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了一声“妈”,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低声嘟装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并不是个,而是个老太太,是——妈。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马子”,车上有一笸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子。路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个小一点的。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美优墅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地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鸣锣。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对这近切的鼓声充耳不闻。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的“她”是一位城市的暮年女性,“她”形象上与在建筑工地打工的老年女农民工形成对比,又因观察打工母子而得到了心灵的启示。B.小说中不惜繁笔描写母子二人吃晚饭的场景,“菜汤”“馒头”“汤盆放在地上”,吃食如此简陋,是为了凸显对他们的凄凉境遇的怜悯之心。C.小说中有多处对老者称呼“妈”加了引号,作者想借此表明人物形象巨大的反差以及由此给“她”带来的强烈的心灵震撼。D.小说描写细腻传神,“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表现了母亲爽朗的性格和舐犊情深。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环境描写关联全篇,十分生动。如开头“日落之后,天黑以前”的描写,渲染了城市的“黄昏”氛围,烘托人物的暮年心理。B.本文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平凡的人物形象可感,琐碎的日常生活变得丰富,枯燥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有意味。C.小说运用误会法,在情节上有意识地设置误会,把读者的思维引向相反的方向,使读者心理前后产生巨大反差,引发思考。D.小说寓曲折离奇的情节于朴素平实、简约凝练的文字中,字里行间散发着生活的味道,传递出宝贵的精神,富有艺术魅力。8.文中年轻人喊“妈”的情节布局巧妙,这样写对情节、人物有何作用?简要说明。9.最后三段呼应标题,着意写“鼓声”。结合全篇,从不同层面探究“暮鼓”的意蕴。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春,霍光病笃。车驾自临问,上为之涕泣。光上书谢恩,愿分三千户以封兄孙奉车都尉山为列侯,奉兄去病祀。即日,拜光子禹为右将军。三月,庚午,光薨。御史大夫魏相上封事曰:“国家新失大将军,宜显明功臣以填藩国,毋空大位,以塞争权。宜以车骑将军安世为大将军,毋令领光禄勋事;以其子延寿为光禄勋。”上亦欲用之。夏,四月,戊申,以安世为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上思报大将军德,乃封光兄孙山为乐平侯,使以奉车都尉领尚书事。魏相因昌成君许广汉奏封事,言:“《春秋》讥世卿,恶宋三世为大夫及鲁季孙之专权,皆危乱国家。自后元以来,禄去王室,政由冢宰。今光死,子复为右将军,兄子秉枢机,昆弟、诸婿据权势,在兵官,光夫人显及诸女皆通籍长信宫或夜诏门出入骄奢放纵恐寝不制宜有以损夺其权破散阴谋以固万世之基,全功臣之世。”又故事:诸上书者皆为二封,署其一曰“副”。领尚书者先发副封,所言不善,屏去不奏。相复因许伯白去副封以防壅蔽。帝善之,诏相给事中,皆从其议。帝兴于闾阎,知民事之艰难。霍光既薨,始亲政事,厉精为治,五日一听事。自丞相以下各奉职奏事,敷奏其言,考试功能。侍中、尚书功劳当迁及有异善,厚加赏赐,至于子孙,终不改易。枢机周密,品式备备,上下相安,莫有苟且之意。及拜刺史、守、相,辄亲见问,观其所由,退而考察所行以质其言,有名实不相应,必知其所必然。常称曰:“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与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乎!”以为太守,吏民之本,数变易则下不安;民知其将久,不可欺罔,乃服从其教化。故二千石有治理效,辄以玺书勉厉,增秩,赐金,或爵至关内侯;公卿缺,则选诸所表,以次用之。是以汉世良吏,于是为盛,称中兴焉。(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十六》)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光夫人显及诸女皆通籍长信宫/或夜诏门出/入骄奢放纵/恐寝不制/宜有以损夺/其权破散阴谋/B.光夫人显及诸女皆通籍长信宫/或夜诏门出入/骄奢放纵/恐寝不制/宜有以损夺其权/破散阴谋/C.光夫人显及诸女皆通籍/长信宫或夜诏门出/入骄奢放纵/恐寝不制/宜有以损夺其权/破散阴谋/D.光夫人显及诸女皆通籍/长信宫或夜诏门出入/骄奢放纵/恐寝不制/宜有以损夺/其权破散阴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车驾,原指马驾的车,后来多指天子出巡时乘坐的马车,也作天子的代称。B.“因昌成君”与“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两处“因”字含义不同。C.闾阎,古代原指里巷内外的门或里巷,后来泛指民间或平民,文中指民间。D.玺书,原指用泥封加印的文书,至秦以后,专指平行官署之间来往的文书。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霍光病情危重时,汉宣帝亲自前往探望,伤心不已;后来霍光给汉宣帝上书谢恩时,奏请皇上给他兄长的孙子加封三千户的赏赐,以祀奉霍去病。B.霍光死后,魏相上奏,提出为了避免朝臣争权夺利,应尽快选派一位有功劳的大臣填补大将军一职的空缺,他推荐的人选和皇帝的想法一致。C.魏相认为霍家一门身居要职,既不利于保全功臣的家世,也不利于巩固皇室的基业,提出应想办法削弱霍家权势的建议,得到了汉宣帝的采纳。D.汉宣帝的经历让他更了解民生疾苦,他励精图治,勤于政事,尤其看重官员言行一致的品质,希望能和优秀的官员共同努力,让百姓安居故里。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领尚书者先发副封,所言不善,屏去不奏。(2)是以汉世良吏,于是为盛,称中兴焉。14.汉宣帝亲政后,对官员的任用和提拔采用了哪些策略?请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咏怀古迹(其四)杜甫蜀主征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①。翠华②想象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③走村翁。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注】①蜀汉皇帝刘备托孤的故址,在今重庆奉节城内。杜甫晚年寓居夔州(今奉节)时曾到此一带游览。②天子仪仗中以翠羽为饰的旗帜或车盖。③古代两种祭祀的名称,“伏”在夏季伏日,“腊”在农历十二月。15.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诗人回顾历史,叙述刘备当年出征攻打东吴时曾到达三峡,进袭东吴失败,最终卒于永安宫。B.第三、四句写当年的翠旗行帐只能在想象中再现,祠宇一片荒凉,暗示刘备复汉大业一蹶不振。C.颈联中的“走”字,写出了村翁跑来跑去繁忙地祭祀,赞叹刘备、诸葛亮君臣一体,千百年来受人祭祀。D.全诗沉郁哀伤,写景状物雄浑壮阔,以咏古迹为主而隐含咏怀,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16.结合全诗,分析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蜀相》中诗人将对诸葛亮的敬仰、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2)《将进酒》中作者以乐观的口吻,肯定人生自我,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3)李煜《虞美人》中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写“愁”的多和绵绵不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注意力是个体的一种心智能力,被认为是“一种无形的、有限的、最基本的心理资源”。①____________,成为数字时代每个人的必修课。用好注意力,首先②____________。不是所有信息都是有益的,也不是所有信息都是主体的“刚需”。要善于做好信息选择的“加减法”,在有效有益信息上分配注意力。尤其当面对无数网络超链接时,要善于分辨哪些信息是可以嵌入个体认知的“硬通货”,哪些是拓展视野的“辅助键”,又有哪些是纯粹消耗精神的“无用功”。最有效的注意力管理方式是建立个体信息需求的层级序列,打造个体注意力分配的“知识图谱”,提高信息利用效率,让有限注意力得到保护,形成良好的注意力使用习惯。用好注意力,还要提升注意力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注意力要“好钢用在刀刃上”,同时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注意时间越长,③__________,越有利于个体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学习。可以说,注意力的稳定性是深度学习和创造力的标识。深度学习和创造,离不开对认识对象进行系统、深刻和完整的反映。只有不断修炼慎思明辨的理性和澄澈清远的心境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的目标管理,才能精神专注高效,才能排除干扰信息,用心做好一件事。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19.请分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说理上的特点。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商品标签,通常用于介绍商品功能、用途、风格等属性,初衷是为了帮助消费者通过搜索关键词精准匹配到所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