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学教案_第1页
幼儿心理学教案_第2页
幼儿心理学教案_第3页
幼儿心理学教案_第4页
幼儿心理学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幼儿心理学教案第一讲绪论教学目标:1、领会心理现象及心理学概念2、掌握脑、心理和客观现实的关系3、了解心理学发展现状及趋势重点:心理过程的涵义难点:心理实质教学步骤:导入:我们要探究心理学之前,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心理。新授:什么是心理?心理现象,简称心理。人的心理现象有哪些?(谈话法、讲授法)我们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有心理现象。我们处于清醒状态时,会体验到自己的感受;能认识和辨别许多事物;在与别人交往中,有的人大方热情,有的人胆小拘谨;在工作学习中,有的人一丝不苟、聚精会神,有的人表现为心神不定,马马虎虎这些都是人的心理现象。1、人辨别物体的颜色形状,分辨声音、气味、空间远近、时间长短等,称之为感知觉。人可以记住和回忆经验过的事物,称之为记忆。在艺术活动中可以创造出新的形象,这和想象的作用有关。人能够思索问题、解决问题,这是思维在起作用。心理学把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称为认知过程。(归纳)2、人在认识周围世界时,总会发生喜爱、憎恨、冷漠等不同的态度和体验,心理学称之为情绪和情感过程。3、人常常为了改善自己、变革现实而自觉地树立某种目标、并努力克服困难去达到预定的目标。心理学称为意志过程。4、其它,如人需要、兴趣、信念、志向、世界观以及能力、气质、性格和不同程度的行动积极性,心理学称之为个性积极性、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5、人的一切活动,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的,都是在某种内部动力的推动下进行的。这种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就是人的活动动机。动机的基础是人的内在需要。归纳:心理现象心理现象心理过程个性动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积极性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二、心理实质是什么?(讲授法)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或者概括地说,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1、心理是脑的机能说明: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大脑受损,人的心理活动就会受到影响,甚至引起精神变态。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说明: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客观现实,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是人的心理的源泉,脱离客观现实,不可能有人的心理产生。存在决定人的意识,脱离正常的社会环境,人的身心都受到伤害。“狼孩”、“感觉剥夺”、“社交剥夺”变成痴呆儿,大学生身心受到摧残,科学家变得不适应社会。3、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一种反应: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受个人的态度和经验的影响的,所以任何的反映都带上了个人主体的特点(比如:艺术作品的欣赏,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体会和感悟);人的心理能够支配和调解人的行为。三、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讲授法)心理学(psychology)一词,最早是由希腊语中的psykhe(灵魂)和logos(学问)两个词构成的,意思是“灵魂”(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是第一本心理学著作),人的精神或心理活动。人类很早就试图对它作出解释和说明,这些解释和说明形成了最初的心理学思想。以后,古希腊哲学家对人的灵魂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以为灵魂是寄居在人的身体之中的一种实体,它支配着人的行为,并有自己的活动规律。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入和科学的发展,人们自然不满意“灵魂说”关于心理现象的解释,而力求对心理现象的本质作出科学的说明。19世纪以后,由于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发展,许多学者开始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使人类对心理现象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台阶。由于世界各国心理学家的共同努力,人们在对心理现象的研究方面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提出了许多理论,使心理学的研究脱离了主观思辩的方式,而逐渐成为一门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学科。今天,心理学的许多理论,不仅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地进行生活、工作和学习,且成为教育人、培养人、管理人、使用人以及进行人才选择的科学依据。因此,心理学是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总之,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它的发展,既离不开现代生理学和生物学,也离不开辨证唯物主义哲学和其它社会科学,因比,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边缘学科。四、当代心理学发展的现状与趋势(讲授法)心理学有一个长久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是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人们对自身心理问题的探索很早就开始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包含了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孔子:温故而知新、因材施教……孟子:心之官则思;《三字经》:人之处,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西方哲学也同样有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但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独立出来,只有一百余年的历史。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undt)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的实验室。是心理学诞生的标志。科学心理学,父亲是哲学,母亲是生理学。 在中国,心理学是“舶来品”“进口货”先学习美国,建国后学习苏联,停了二十年。1978年恢复,近三十年来发展非常的迅速。世界心理学发展的趋势:人类的研究是由远及近的,越来越关注人类自身了。宇宙→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心理1、世界心理学的研究队伍蓬勃发展,研究成果极为丰富。心理学会组织: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1889年成立)—>中国心理学会(1921年成立)省心理学会(1961年)。2、心理学已成为一个分支庞大,领域宽广的学科体系。3、心理学的派系之争开始平息,学派之间兼收并蓄,与心理学相邻的学科进一步交叉渗透,研究手段日益现代化。4、心理学的应用日益广泛。作业布置:简述心理实质。第二讲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方法教学目标:1、掌握幼儿心理学的定义。2、掌握幼儿心理学研究的任务。3、初步了解研究幼儿心理的基本方法。重点:幼儿心理学研究的任务。难点:研究幼儿心理学的具体方法。教学步骤: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应该对心理现象及心理学概念有了理解,下面我们来谈谈什么是幼儿心理学。幼儿心理学概念,即幼儿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图示讲授法)定义:幼儿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1-6、7岁)儿童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划分学前期学前期(广义)婴儿期(0-1岁)(乳儿期)先学前期(1-3岁)(幼儿早期)学前期(3-6岁)(幼儿期)新生儿期(0-1月)婴儿早期(1-6月)婴儿晚期(6-12月)幼儿初期(3-4岁)幼儿中期(4-5岁)幼儿晚期(5-6、7岁)学龄期学龄期(6、7-18岁)学龄初期(6、7-11、12岁)学龄中期(11、12-14、15岁)学龄晚期(14、15-17、18岁)(儿童心理学中的“儿童”是广义的,其年龄阶段一般是指0-18岁)二、幼儿心理学的任务(举例讲授法)(一)揭示幼儿阶段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包括各种心理现象发生的时间、出现的顺序和发展的趋势以及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各种心理活动所出现的变化和各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比如:幼儿的反抗期在什么阶段,有什么特征;幼儿的想像、注意、思维等特征等等。(二)揭示幼儿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说明是什么因素在影响幼儿心理的变化,这些因素又如何制约心理的发生和发展。A、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作用的学说1、第一时期---“是谁起决定作用”(1)遗传决定论:遗传决定论的鼻祖是优生学的创始人英国的高尔顿。他从大量的名人传记和家谱考察中得出名人家族中出名人的比率大大地超过了一般人,从而认为这就是能力受遗传决定的证据。(2)环境决定论: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是环境决定论的主要代表。华生在他的著作《行为主义》中有一段著名的论点可以说明他极端的环境决定论思想:“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并在我自己的特殊天地里培养他们成长,我保证他们中任何一个都能训练成我所选择的任何一类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或巨商,甚至乞丐和小偷,无论他们的天资、爱好、脾气以及他祖先的才能、职业和种族。”2、第二时期—“各起多少作用”(二因素论)(1)斯腾的“会合论”:两种因素同为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成分,虽然其所占比重可因事而异。(2)格赛尔的“成熟论”:虽然本质上也是一种遗传决定论,但他并不否认发展需要环境的促进。双生子爬梯实验(双生子T和C在不同年龄开始学习爬楼梯。T从出生后第48周起接受爬梯训练,每日练习10分钟,连续6周;C则从出生后第53周开始,仅训练2周就赶上了T的水平,说明了生理成熟对学习技能的前提作用的有力例证)3、第三个时期---“如何起作用”(相互作用论)基本思想:遗传对心理发展作用的大小依赖于环境的变化,可环境作用的发挥,也受到遗传限度的制约。注意到两种因素的相互依存关系,同时注意到两个因素的相互转化和渗透的关系。即:幼儿心理发展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1、遗传和成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就是父母通过细胞核里的染色体把自己的生物特征传递给下一代。通过遗传传递的生物特征有许多,这里说的主要是指机体的构造、形态(如个子、容貌等)、感官及神经系统的特点等生理特征,其中对幼儿心理发展具有最重要意义的是脑的结构和机能的特征。这些遗传的生物特征就是通常所说的遗传素质。遗传素质在后天是不断地生长、发展的。成熟就是遗传素质在后天条件下不断地发育、生长、显现的过程。幼儿的生理成熟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一般来说,成熟的顺序是从头到脚,从中轴到边缘。从身体结构的发育来看,头部发育最早,其次是躯干,然后是上肢,再后是下肢;再以动作机能的发展为例,先是会抬头,然后会翻身,再会坐、会爬,最后才会走。幼儿生理成熟的速度也有一定的规律,在出生的头几年,年龄越小,生长的速度越快。因此,小孩子常常一年不见面,简直大变样。妈妈也会年年发现孩子的毛衣小了,裤子不够长了,原因就在这里。事实和实验都表明,遗传和成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良好的遗传素质和正常的生理成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优越基础,而遗传素质的缺陷,生理成熟的异常,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重大障碍。没有先天遗传和生理成熟作为基础,幼儿心理是不可能产生和发展的。例如,生来失明的孩子,不能产生视觉;先天耳聋的孩子,难以产生听觉;无脑畸形儿生来不具有正常脑髓,因而不能产生思维,最多也只有一些饥饿、疼痛等很低级的感觉。而那些小钢琴家、小唱歌家、小画家以及小速算家,之所以在早期就表现出突出的特殊才能,则与他们具有该方面的较优越的素质条件有关,比如手指长而灵活,声带音质纯净、节奏感强而且准确等。幼儿生理成熟对其心理发展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一岁左右的乳婴儿,神经系统发育还很不完善,抑制机能较差,兴奋和抑制过程不平衡,因而儿童对外界事物的反映是很肤浅的,而且容易激动,注意力不能集中,感知不够仔细,情绪的变化起伏很大。到五、六岁,幼儿大脑皮质的抑制机能日益发展,兴奋和抑制过程逐渐趋于平衡,皮质对皮

下的控制、调节作用也逐渐加强,这就使得幼儿有可能逐渐减少冲动性行为,对外界事物的反映更加集中、精确,从而调节自身行为、情绪的能力及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都日益发展起来。脑量:390(出生)——990(一岁)——1000(三岁)-----1300(7岁)接近成人。可见,遗传和成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必不可少的物质前提,我们不能轻视它们的作用。对于从事幼儿

教育工作的人来说,更需考虑遗传、成熟,特别是神经系统、大脑的生理发展对于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以便更好地利用这些规律来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和发展。2、环境和教育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由上可知,遗传和成熟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确实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必须明确,遗传和生理成熟毕竟仅仅是幼儿

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只提供幼儿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对于一般的正常儿童来说,心理能否发展,向什

么方向发展,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如何,不是由遗传和成熟决定,而是由环境和教育决定,其中教育更起着主导作用。我们知道,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显然,只有产生心理的物质前提,而没有客观现实的影响,是不能形成人的心理的。这可以由各种动物哺养大的人类婴儿,例如:狼孩:印度狼孩卡玛拉在出生后不久被狼叼去,在狼的环境中生活了七、八年。被发现时,她只能用

四肢行走,昼伏夜动,吃东西不用手拿,而是把食物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虽然她已经七、八岁,但智力只相当于六个月乳儿的水平。她对人不发生兴趣,没有感情,不让人们给她洗澡。人们花了很大的力气也不能使她很快适应人类的生活;训练两年后,卡玛拉才会直立;六年后才会艰难地行走,但快跑时仍需四肢并用。卡玛拉于十六、七岁时死去,这时她也还不能讲话,智力只及三四岁的孩子,并常有许多狼的习性的表现。再如:中国猪孩:中国辽宁朱显风,8岁,智商只有39。不会分辨性别、颜色、大小,没有数概念。经检查不存在遗传和代谢疾病。纯属后天的特殊环境造成的心理问题。儿童如果脱离了正常的社会生活环境,对其正常心理的形成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和不可弥补的损失。环境和教育不仅影响人的心理的形成,而且也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方向、速度、水平等。研究表明,一般地讲,人们的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差不多的。正常儿童出生时,都具有人所共有的、基本共同的解剖生理特征,然而,现实生活中却没有心理发展水平和表现完全一样的儿童,每个孩子智力、兴趣、爱好、性格等都千差万别。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的不在于遗传,而在于环境和教育。例如:有关双生子的研究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我们知道,同卵双生子的遗传素质是基本相同的,而异卵双生子的遗传素质则不太相同。如果将同卵双生子放在不同的环境下抚养,接受不同的教育,而将异卵双生子放在相同的环境下抚养,接受相同的教育,其结果是:异卵双生子在心理,包括智力、性格等方面的相似性都大于同卵双生子。显然,心理是遗传和成熟与环境和教育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和成熟为幼儿心理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环境和教育决定了幼儿心理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例如,某单位曾对幼儿数概念发展的水平作过一次调查。结果说明,受过幼儿教育和未受过幼儿教育的儿童在计数

、数序和运算能力的发展水平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未受过教育的六岁半儿童,较同龄受过幼儿教育的儿童,在数概

念的发展上要晚两年。这些差异形成的原因,主要就在于教育。美国著名女作家、女教育家海伦·凯勒自幼又聋,又哑

,又盲,可就是由于受到了良好的专门教育,使她可以通过触觉、嗅觉来认识世界。最后,不仅她的心理的各方面得到了正常、健康的发展,而且在许多其它方面超过了常人,还

写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文章和著作,闻名于全世界。总之,幼儿心理的发展,遗传、成熟、环境、教育缺一

不可。但是,对于正常儿童来说,环境和教育更重要,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特别是教育,更起着主导的作用。三、幼儿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简单讲解)(一)客观性原则---必须考虑到幼儿生活的客观条件;强调要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二)发展性原则----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研究幼儿心理,不仅要注意已形成的心理特点,更要注意那些刚刚萌芽的新特点及其发展趋势。(三)教育性原则----研究过程本身就是教育过程。四、幼儿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讲授法)(一)观察法(是研究幼儿最基本的方法):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幼儿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其言语、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的方法。早期的幼儿心理研究大都利用观察法,因为幼儿的心理活动有突出的外显性,通过观察其外部行为,就可以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同时,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观察对象处于正常的生活条件下,其心理活动及表现都比较自然,研究者可以比较真实地获得幼儿心理活动的资料。设问:运用观察法研究幼儿心理时应注意的事项?教师解释:(二)试验法:是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幼儿的活动条件,以引起其心理活动的有规律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三)测验法:是根据一定的测验项目和量表,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方法。幼儿心理测验一般采用个别测验,逐个进行,不宜用团体测验。(四)调查法:是通过家长、教师或其他熟悉被查幼儿的人,以了解幼儿心理的方法。(五)谈话法和作品分析法:谈话法是通过和幼儿交谈,以研究他们的各种心理活动的方法。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幼儿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幼儿的心理。但对幼儿作品的分析最好是结合观察和试验进行。课堂练习:单项选择题1、儿童心理学中的“儿童”是广义的,其年龄阶段一般是指()A、0-3岁B、3-6岁C、6-12岁D、0-18岁2、根据我国现时通行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3-4岁儿童属于()A、先前学期B、幼儿中期C、幼儿初期D、幼儿晚期3、人的心理现象划分没有包括()A、注意B、动机C、心理过程D、个性4、心理是人脑对()A、客观现实像镜子一样的反映B、客观现实被动的反映C、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D、客观现实原原本本的反映5、()是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A、观察法B、实验法C、自然实验法D、调查访问法6、研究者通过学前儿童的家长、教师或其他熟悉儿童生活的成人去了解儿童的心理表现。这种方法称为()A、作品分析法B、调查访问法C、测验法D、谈话法7、通过分析儿童的手工、绘画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这种研究方法称为()A、教育实验法B、观察法C、作品分析法D、调查访问法第三讲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一)教学目标:1、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趋势。2、掌握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内涵及其相关基本概念的内涵。重点: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趋势;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内涵及其相关基本概念的内涵。难点: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内涵教学步骤: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基本明确了幼儿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及其研究方法,下面我们学习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新授:一、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特点(举例讲授法)(一)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趋势: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被动到主动、从零乱到成体系。(对各趋势举例说明)(二)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1、发展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幼儿心理时刻都在发生量的变化,随着量变的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就发生“质变”,这些质变的显著差异,使幼儿心理发展呈现出“阶段性”。2、发展具有不平衡性:(1)不同阶段发展的不平衡:儿童年龄越小,发展的速度就越快(2)不同方面的发展不均衡:比如,感知觉在出生后发展迅速,其能力很快就达到比较发达的水平,而思维的发生则要经过相当长的孕育过程。(3)不同幼儿心理发展的不均衡。二、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举例讲授法、案例分析法)(一)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1、定义: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幼儿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特征。(举例说明)2、幼儿心理年龄特征(1)稳定性:根源于本质末变的制约因素:儿童脑的发育是稳定顺序和阶段的,神经联系的建立是有次序的;人类知识经验的掌握是有一定顺序的,儿童也必须遵循;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要经过一个大致相同的不断量变到质变的过程。(2)可变性: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和教育条件的不断变化构成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比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20世纪70年代儿童的智龄比60年代普遍提高了6个月,而当代儿童在心理上较30年前的儿童早熟2年。(3)稳定性与可变性的辩证统一。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它们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二)有关幼儿心理发展阶段的几个概念1、转折期与危机期:在幼儿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时间内急剧变化的情况,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儿童在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往往容易产生强烈的情绪表现,也可能出现儿童和成人关系的突然恶化。3岁儿童常常表现出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常常对成人的任何指令都说“不”“偏不”,以示反对。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常常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因此,也有人把转折期称为危机期。案例解析:在一个炎热的夏天,张某工作很忙,特地给3岁儿子买了一件玩具让他自己玩。张某忙完家务,给孩子准备洗澡水,叫儿子洗澡。连喊几遍,孩子说:“爸爸,我不洗澡,我没空。”爸爸给他讲道理,他却说:“不,我偏不。”张某生气了,一把抢过玩具,强行把孩子按入浴池。可是,趁张某拿浴皂的时候,孩子跑走了。张某气不过,抓住孩子狠揍了两个屁股,接着强行给他洗澡。孩子大哭大闹……分析以上案例,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这个案例说明了这个孩子什么年龄特点?这个阶段的心理特征是什么?这位“爸爸”的做法对吗?这种做法对孩子心理发展有何影响?教师作解析:2、关键期:是指儿童在某个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但过了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就难以弥补。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主要表现在语言发展和感知觉方面。资料表现,幼儿期是人学习口语的关键期,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就难以学会人类的语言。3、敏感期或最佳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间。其与关键期不同在于,错过了敏感期或最佳期,不是不可以学习或形成某种知识或能力,只是比起敏感期或最佳期来说,较为困难,发展比较慢。整体来说,幼儿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或最佳期。4、最近发展区:指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儿童心理发展潜能的主要标志。最近发展区是儿童心理发展每一时刻都存在的,同时,又是每一时刻都在发生变化的,最近发展区因人而异。比如:教育学上称“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这就是说最近发展区。课堂练习:1、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A、个别心理特征B、所有的心理特征C、典型的心理特征D、笼统的心理特征2、3岁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这时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一种现象。A、最近发展期B、敏感期C、转折期D、关键期3、儿童学简单的口语,2-4岁是()A、危机期B、最佳期C、最近发展期D、转折期4、最近发展区存在于儿童心理发展的()A、任何时候B、关键期C、最佳期D、敏感期5、一般来说,新生儿属于()A、婴儿期B、先学前期C、学前期D、幼儿早期6、有个孩子听到妈妈说:“你是好孩子”。他说:“不,我是坏孩子”这说明这个孩子处于()A、关键期B、敏感期C、最佳期D、转折期7、教育学上称“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这是说()A、最佳期和敏感期B、转折期和危机期C、关键期D、最近发展区8、幼儿容易出现对成人反抗行为的时期是()A、心理发展的敏感期B、心理发展的转折期C、心理发展的稳定期D、心理发展的关键期11、生活在当前信息社会时代的儿童,与生活在过去科技发展水平低下社会的儿童,在心理特点方面会有所差异,这说明,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具有()A、稳定性B、可变性C、阶段性D、顺序性第四讲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二)教学目标:1、掌握幼儿期各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2、理解教育必须通过幼儿心理发展的内因才能起作用,领会根据幼儿心理特征来进行教育工作。重点:幼儿期各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难点:教育必须通过幼儿心理发展的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学步骤:导入:这节课进一步探讨幼儿期各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的主要特征。一、学龄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图示法、举例讲授法)(一)婴儿期的年龄特征(0-1岁):这一年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又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1、新生儿的原始动作反应(本能动作—无条件反射)(1)吸吮反射:奶头、手指或其他物体碰到了新生儿的脸,并未直接碰到他的嘴唇,新生儿也会立即把头转向物体,张嘴作吃奶的动作,这种反射使新生儿能够找到食物。(2)眨眼反射:物体或气流刺激眼毛、眼皮或眼角时,新生儿会做出眨眼动作。这是一种防御性的本能,可以保护自己的眼睛。(3)怀抱反射:当新生儿被抱起时,他会本能地紧紧靠贴成人。(4)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物体触及掌心,新生儿立即把它紧紧握住。(5)巴宾斯基反射:物体轻轻地触及新生儿的脚掌时,他本能地竖起大脚趾,伸开小趾,5个脚趾形成扇形。(6)迈步反射(行走反射):大人扶着新生儿的两腋,把他的脚放在桌面、地板或其他平面上,他会作出迈步的动作,好像两腿协调地交替走路。(7)游泳反射:让婴儿俯伏在小床上,托住他的肚子,他会抬头,伸腿,做出游泳的姿势。如果让婴儿俯伏在水里,他会本能地抬起头,同时做出协调的游泳动作。(8)巴布金反射:如果新生儿的一只手或双手的手掌被压住,他会转头张嘴。当手掌上的压力减去时,他会打呵欠。2、儿童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1)从整体动作到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2)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首尾规律)(3)从中央部分的动作到边缘部分的动作(远近规律)(4)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大小规律):从粗大动作到精细动作,粗大动作包括抬头、翻身、坐、爬、走、跑、踢、走,精细动作如吃、穿、画画、剪纸、翻书、穿珠子等。(5)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无有规律):(二)先学前期的年龄特征(1-3岁):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1)语言的形成。(2)思维的萌芽。(3)自我意识的萌芽:能知道“我”和他人的区别。(举例说明)(三)幼儿期的年龄特征(3-6岁)幼儿的活动,除了日常生活活动外,主要有游戏、学习和劳动三种基本形式。其中主要活动是游戏。幼儿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1、幼儿初期的心理特点(3-4岁):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爱模仿;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举例说明)2、幼儿中期的心理特点(4-5岁):爱玩、会玩,活泼好动;思维具体形象;开始接受任务(能够接受严肃的任务,在实验室进行的一些比较单调的任务,都只能从4岁开始,4-5岁幼儿有意注意、有意记忆、有意想象等过程都比3岁幼儿有较大发展,自我控制发展迅速);开始自己组织游戏。(举例说明)3、幼儿晚期的心理特点(5-6岁):好学、好问;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个性初具雏形;开始掌握认知方法(5-6岁幼儿出现了有意地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心理活动的方法,在认知活动方面,无论是观察、注意、记忆过程,或是思维和想象过程都有了方法。)(举例说明)三、教育必须通过幼儿心理发展的内因才能起作用(举例、讲授法)上一讲中我们谈到环境和教育对幼儿心

理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但并不是认同把环境、教育的作用机械化、

绝对化。对于幼儿心理发展来说,环境和教育毕竟只是外部

条件、外部原因,要使其对幼儿心理发展起到作用,还必须

通过幼儿心理发展的内部原因。在这方面,我们是有许多经验和教训的。有的老师注意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

从幼儿的具体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教育,结果教育教学效果很好,幼儿心理也得到健康、迅速的发展;而有的老师虽然主观愿望良好,但是不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认为只要老师多教点,教难点,幼儿心理发展的水平就能比别人高些,其结果是事倍功半,反而影响了幼儿心理的正常发展。那么,什么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内部原因呢?

一般认为,幼儿心理发展的内部原因包括这样两个方面:

一是新的需要。需要是指人在一定社会和教育的要求下,所产生的追求和倾向于一定事物的心理反映。它的表现形式,

有愿望、兴趣、好奇心、动机、目的、信念等许多,是人从事任何一种活动的动力。当客观的要求被儿童所理解和接受,

而成为他们主观的需要时,就会激发、推动幼儿去从事某种

活动。例如,老师要求小朋友好好学画,争取“六一”节参

加画展。当这一要求变成幼儿自身内在的需要时,他们上美术课就更专心、更认真了。二是幼儿原有的心理水平或状态,

包括幼儿在反映活动中形成的认识水平、心理特征、年龄特征等等。比如,思维方面,婴儿思维带有很大的直觉行动性,

幼儿思维带有突出的具体形象性;言语方面,二、三岁的幼

儿只会使用一些基本的简单句和个别复合句,五六岁幼儿会

使用各种类型的复合句。这两者相互作用就构成了幼儿心理

发展的内部矛盾。在这一内部矛盾中,需要是代表着新的、

比较活跃的一面,原有的心理水平或状态是代表着旧的、比

较稳定的一面。需要总是在一定的心理水平或状态的基础上

产生,而一定的心理水平或状态的形成,也依存于幼儿是否

有相应的需要。二、三岁的儿童只有最初步的口语发展水平,

他就只能产生进一步用口头言语进行交往的需要,而没有掌握书面言语的需要;幼儿有了进一步用口语进行交往的需要时,又会促使他去仔细地倾听和模仿成人的说话,从而他的

口语交往水平便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可见,幼儿心理发展内部矛盾中新的一面(新的需要)总是不断地和旧的一面(已有的心理水平或状态)既统一又对立,统一对立的结果是新

的需要不断地否定着已有的心理水平或状态,从而幼儿心理

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得到发展。

幼儿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内因与根据。

教育必须通过这个内因,通过新的需要和已有心理水平、状态之间的矛盾运动,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因此,作为教

师,就应当深入了解幼儿,提出一定的、适当的要求,并使

之为幼儿所接受,变成幼儿的新需要,以便引起幼儿心理的

内部矛盾运动,促进幼儿心理日益向更高的水平发展。四、教育要求要符合幼儿心理特点(举例、讲授法)幼儿的新需要是在一定的教育要求下产生的。但是,并非所有的教育要求都能为幼儿所接受,变成幼儿主观的需要,

引起幼儿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运动。教育所提出的要求能否

被幼儿所理解和接受并转化成为幼儿的新需要,有个必要的

条件,这就是教育要求是否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如果符合,

就会为幼儿所理解、接受,变成为幼儿的新需要,形成幼儿

心理发展内部矛盾的新的一面;如果不符合,情况就会相反。这就是教育与幼儿心理发展的辨证关系,一方面幼儿心理发

展离不开教育的要求、指导,另一方面,教育要求又必须适

合幼儿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这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一)教育要求高低难易合适,需要幼儿作出一定的努力所能达到,而不是过高过难。比如,要求小班幼儿静坐半小时听老师朗读诗歌,或学习数的组合分解,这一要求就过

高了;而要求大班幼儿学习画苹果、太阳,或复述故事《拔

萝卜》、《小兔乖乖》,这一要求就太低了。这两种情况对

幼儿都不合适,都不利于幼儿产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二)教育要求要具体、明确。有时要求虽高低难易合

适,但提得很笼统、抽象,这也不利于幼儿把教育要求变为

内在的需要。比如,要求学前幼儿上课坐好,如果只简单化

地说:“坐好”,是毫无作用的,教师必须将“坐好”的具

体标准和要求交待清楚:“把手放腿上,两脚并齐,身子不

能趴着,眼睛看老师。”把教育要求具体、明确化,才能促

使幼儿积极地按照这些要求去调节、控制自己的言语和行动。课堂练习:1、心理学家盖塞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说明()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A、遗传素质B、生理成熟C、家庭环境D、社会环境2、当物体触及掌心,新生儿立即把它紧紧握住。这种现象称为()A、心跳反射B、达尔文反射C、巴布金反射D、击剑反射3、如果新生儿一只手或双手的手掌被压住,他会转头张嘴;当手掌上的压力减去时,他会打呵欠。这是()A、巴宾斯基反射B、游泳反射C、莫罗反射D、巴布金反射4、婴儿看见物体时,先是移动肩肘,用整只手臂去接触物体,然后才会用腕和手指去接触并抓取物体。这是儿童动作发展中的()所致。A、远近规律B、大小规律C、首尾规律D、从整体到局部的规律5、孩子能知道“我”和他人的区别是()。A、产生自我意识的表现B、辩别能力发展的表现C、思维真正产生的表现D、智力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标志6、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是()A、婴儿期B、先学前期C、学前期D、学龄期7、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是()A、新生儿期B、婴儿早期C、婴儿晚期D、先学前期8、下列属于4-5岁幼儿特征的是()A、爱模仿B、个性初具雏形C、情绪作用大D、开始接受任务9、4-5岁期间,儿童的()A、自我体验发展迅速B、自我控制发展迅速C、对自我的多方面评价发展迅速D、对内心品质的评价发展迅速。10、下列属于5-6岁幼儿特征的是()A、认识依靠行动B、开始掌握认知方法C、开始接受任务D、最初步生活自理11、()幼儿的个性初具雏形A、5-6岁B、4-5岁C、3-4岁D、2-3岁12、幼儿期的主要活动是()A、学习B、游戏C、劳动D、音乐13、幼儿心理年龄特征之所以是可变的,主要原因是幼儿心理年龄特征的发展()A、受社会和教育条件所制约B、受遗传素质影响C、受内因所制约D、受智力发展影响小结: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这两讲中,主要介绍了幼儿心理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并阐述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内涵,及其与其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转折期、危机期、敏感期、关键期、最近发展区等。分析了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阐明了幼儿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同时让同学们领会教育必须通过幼儿心理发展的内因才能起作用,树立要根据幼儿心理特点来进行教育工作的观念。作业布置:4-5岁幼儿心理特征是什么?第五讲幼儿的感知觉发展(一)教学目标:掌握感觉和知觉的概念,领会幼儿感知觉的发展状况,并初步掌握在幼儿教育实践中运用感知觉规律。重点:幼儿感知觉发展状况难点:在幼儿教育实践中运用感知觉规律教学步骤:导入:幼儿是世界的新客,周围许多事物对他来说,都是陌生的、新鲜的,都有待于去认识;而幼儿认识每个新事物,都不能象成人那样,看一下书或听别人介绍一下,就可以对事物有个初步的认识。幼儿需要用各种感官去接触事物,对它们进行直接的感知才能认知。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幼儿的感知觉发展情况。新授: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定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映。比如:通过眼睛看到颜色,这是视觉;通过耳朵听到声音,这是

听觉。而把物体的各个属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

这就是知觉。我们看到了猴子的动作、皮毛颜色,又听到了猴子的叫声,在头脑中就形成了对猴子的总的形象,这就产生了对猴子的知觉。幼儿时期的感觉主要有视觉、

听觉、触觉、痛觉,知觉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和时间知觉等。一、发展幼儿智力要从培养感知能力开始(举例讲授法)

幼儿感觉和知觉是幼儿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门户。比如:苹果、葡萄、核桃的不同,幼儿是在对它们亲眼看一看,亲手摸一摸,亲口尝一尝中认识

的。孩子们把木块和铁钉放到水里,看到木块总是浮在水面,

而铁钉总是沉到水底,久而久之,逐渐就懂得了物体沉浮和

物体重量的关系。孩子们在夏天多次看见天空出现了乌云,

感觉到很闷热,随之闪电霹雳,又听到雷声轰隆,继之大雨瓢泼而下,这一情况反复多次,他们就知道了雨前的一般征

兆。感知不仅是幼儿认识的第一步,同时还是幼儿其它较复

杂的、高级心理过程发展的基础。如果没有感知为记忆、想象、思维等提供感性材料,幼儿就不可能产生、发展他们的记忆、想象和思维等。举例来说,幼儿只有看见过各种

各样的苹果、桔子、梨、桃及西瓜等,才可能在脑子中留有

它们的形象,产生“红红脸盘象苹果”之类的想象,也才可

能有“水果”这个概念的掌握和“这是苹果”,“西瓜是绿颜色的”,“桔子是一种水果”等判断。因此,要发展幼儿的记忆、想象和思维,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首先要发展他

们的感知能力,从发展感知入手促进幼儿整个智力水平的发展。幼儿感觉能力的发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视觉的发展视觉敏度的发展视觉敏度: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处于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视力。我国现有研究指出:1-2岁的幼儿视力为0.5-0.6;3岁幼儿的视力可以达到1.0;4-5岁后,视力趋于稳定。我们要注意到幼儿期儿童视觉敏度发展的特点,来为他们创造合适的学习条件。在制作教具和图片时对于年龄小的幼儿,文字图片画的要大些。桌椅要考虑到孩子的身高,教室的采光要充足,儿童离黑板和屏幕之间的距离要合适。弱视的成人在许多工种方面受到限制,而幼儿的弱视是可以治疗的。因此对幼儿弱视应尽早发现和治疗,治疗弱视的最佳期是3-5岁,12-13岁以后弱视已经巩固,难以治疗。案例分析:最近,空前的恐惧击碎了小李夫妇俩对孩子的甜蜜梦幻。孩子已将近3岁了,自从5个月时左眼眶碰伤被包扎后,就发现孩子表现不正常,但并没有引起夫妇俩太多注意,可最近,孩子的行为使他们一下子感到事态的严重:他的左眼视力非常差,总是把一个物体看成两个物体,并在拿东西时,触摸目标特别困难,甚至不能判断自身位置……夫妇俩深感事态严重,询问街坊邻居,都说不出所以然,于是……请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小孩可能患了什么眼疾?(2)导致小孩疾病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一般来说,这种病产生还有哪些原因?(3)如何矫治,最佳年龄是什么?教师解析:(1)小孩可能患的眼疾是弱视。(2)婴幼儿期遮盖眼睛,致使外界刺激不能到达眼内和大脑,导致视觉发育停顿而引起;先天遗传,高度近视、近视、散光或两眼曲光度不等,斜视。(3)最佳期在3-5岁。将健康的一只眼遮盖住,强迫弱视眼注视物体(除正常活动外,让孩子多做一些如描绘图案、剪纸等精巧细致的活动,以促进弱视视力提高),如健康眼有下降情况,可将该眼的遮盖物拿开24-48小时,即会恢复。2、颜色视觉的发展:颜色视觉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也称辩色力。3岁幼儿能认清基本颜色,但不能很好地区别各种颜色的色调,如蓝和天蓝,红和粉红等。4岁开始,儿童区别各种色调细微差异的能力才逐渐发展起来,并开始认识一些混合色。影响婴幼儿视力的因素:受遗传和环境影响。色盲可分为全色盲、全色弱、红绿色盲和红绿色弱4种。人形红绿灯人形的辨认-一一个中学生的创新发明”。幼儿辨认色彩发生错误,可能由于辨认颜色的能力没有很好的发展。也可能由于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仔细的区分辨别等原因。幼儿对某些颜色不能辨认或不善于辨认,主要是因为生活中接触机会少,成人也没有做有意识的指导。听觉的发展1、听觉感受性:听觉的绝对感受性—指分辩最小声音的能力;差别感受性—指分辩不同声音最小差别的能力。(举例:“暗算”中的阿炳)2、言语听觉:幼儿中期可以辩别语音的微小差别,幼儿晚期几乎可以毫无困难地辩明本民族语言包含的各种语音。3、保护婴幼儿听力应注意两个方面:(1)减少噪声,保护儿童的听觉。人最理想的声强环境是15-35分贝,60分贝以上的噪音,就会使人产生不舒服的感觉,长期在80分贝的强烈噪音持续刺激下,人的内耳听觉器官会发生病变,产生噪声性耳聋。(2)及时发现孩子听力方面的问题,给予适当的安排,以免影响儿童语言的发展。应该特别注意那些所谓的“半聋”或“半听见”的孩子。(三)触觉的发展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新生儿和1岁前的儿童,口腔是主要的触觉器官,之后,手成为幼儿主要的触觉器官。眼手协调动作的出现,亦即视觉和手的触觉协调活动的出现,是生后半年婴儿认知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手的真正触觉探索的开始,大约出现在生后5个月左右。眼手(视触)协调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够抓住东西。(四)痛觉的发展儿童的痛觉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的,表现在痛觉感受性越来越高。新生儿的痛觉感受性是很低的。国外有人做过对新生儿的痛觉测查,他们用针去刺孩子最富有感受性的区域----鼻、上唇和手,结果表明,未足月的新生儿,对极强的刺激都没有不愉快的表现,即可能是不感到痛。成人对孩子的痛情绪可以起暗示作用。消极情绪暗示会使孩子感到疼痛更加强烈。幼儿知觉的发展(讲授法)形状知觉:幼儿对不同几何图形辨别的难度有所不同,由易到难的顺序是:圆形—正方形—半圆形---长方形---三角形—八边形—五边形—梯形—菱形。大小知觉:指对物体大小的感知能力。2岁半到3岁是孩子判别平面图形大小能力急剧发展的阶段。4-5岁的幼儿在判别积木大小时,要用手去摸积木的边缘,或把积木叠在一起去比较,而6-7岁的幼儿,已经可以单凭视觉判别出积木大小。(三)深度知觉:婴幼儿经验随着经验的丰富而逐步发展。“视崖”试验。(四)方位知觉:是对物体所处方向的知觉1、空间定位能力的发生:孩子出生后就有听觉定位能力,但正常婴儿主要依靠视觉定位。2、空间关系的掌握:主要表现在对上下、前后、左右方位的辩别。2-3岁的幼儿能辩别上下,4岁幼儿开始能辩别前后,5岁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辩别左右,7岁后才能以他人为中心辩别左右,以及两个物体之间的左右方位。幼儿5岁时,方位知觉有跃进的倾向。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早于对方位词掌握。当幼儿还不能很好地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和方位词的时候,幼儿园老师往往把左右方位词与实物结合起来。(五)时间知觉:反映出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7-8岁可能是时间知觉迅速发展的时期。幼儿主要以人体内部的生理状态来反应时间-----生物钟。幼儿初期已有早晨、下午、晚上的概念,但会错用今天、明天、昨天。幼儿中期有今天、明天、昨天的概念,但会错用前天、后天。幼儿晚期能分清以上概念,知道星期几和四季。但对更短和更远的概念分不清。时间知觉在教育的过程中发展,有规律的幼儿园生活能帮助儿童建立时间观念。通过图片和故事能帮助儿童掌握时间概念。比如:四季:自然界的变化,穿衣的变化(六)观察力: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举例讲授法、案例分析法)适应现象:感觉是由于分析器工作的结果而产生的感受性,会因刺激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例如:我们进入幼儿园活动室,有时会闻到一股空气污浊的气味,而在活动室内的老师和幼儿毫不察觉,外来人在室内待了一段时间后,也不觉得了。对比现象: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作感觉的对比。例如:灰色的图形,放在白色的背景上,就显得比较暗一些,而放在黑色的背景上就显得亮一些。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感觉器官在同一时间内不能同样清楚地感知所接触的事物,有些刺激物会成为知觉的对象,而另一些刺激物,人们对它们的知觉较为模糊,好像是衬托在知觉对象的后面似的,成为知觉的背景。教师的板书、挂图和实验演示,应当突出重点,教学指示棒与直观教具的颜色不要接近。这是利用了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差别的规律。案例解析:在一次语言活动中,某教师给幼儿讲“小猫钓鱼”的故事。为了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教师利用活动玩具“猫”和“鱼”作为教具。她一边绘声绘色地讲解故事的情节,一边演示活动的教具,同时伴随相关的轻音乐。假如你旁听了这节课,请用感知觉规律理论对这次活动进行分析、评价。教师解析:幼儿期,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幼儿是借助于颜色、形状、声音和动作来认识世界的。利用感知规律组织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容易被幼儿知觉为对象。根据这个规律,教师应当尽量多地利用活动模仿、活动玩具、幻灯、录像等,使幼儿获得清晰的知觉。另外,根据感知觉规律理论。刺激物本身的结构常常是分出对象的重要条件;在听觉上,刺激物各部分在时间上组合,即“时距”的接近也是我们分出知觉对象的重要条件。所以正如本案例中教师所做的那样,教师讲课的声调抑扬顿挫、语言绘声绘色。如果教师的讲课平铺直叙,很少变化,毫无停顿之处,幼儿听起来就不容易抓住重要。再者,根据感觉的对比规律,微弱的声音可以提高视觉感受性,所以,这位教师在讲课的同时,伴以相关轻音乐的做法是适当的,这可使幼儿看得更清楚。最后,这位教师实际上做到了言语和直观材料的结合。根据感知觉规律理论,词的作用可以使幼儿视觉的效果大大提高,从而使幼儿更好地理解学习材料。作业布置:现代儿童心理学证明,儿童早在()已经具备人类基本的感觉和知觉。A、新生儿期B、婴儿晚期C、幼儿初期D、先学前期2、()是指精确地辨别细致物体或具有一定距离的物体的能力,也就是发觉一定对象在体积和形状上最小差异的能力。A、视觉敏度B、颜色视觉C、精细视觉D、以上说法都不对。3、治疗弱视的最佳期是()A、1-2岁B、3-5岁C、12-13岁D、5-7岁4、()开始区别各种色调的细微差别,并开始认识一些混合色。A、3岁儿童B、6岁儿童C、5岁儿童D、4岁儿童5、视触协调出现的主要标志是()A、不断地把成人放在他手中的物体扔到地上B、能伸手抓到东西C、看到喜欢的东西时会手舞足蹈D、一抓到东西就不放,且将它塞到嘴里6、下列几何图形对幼儿来说最易辩别的是()A、正方形B、三角形C、梯形D、圆形7、正常婴儿就要依靠何种感觉定位()A、视觉B、听觉C、触觉D、运动觉8、幼儿(),方位知觉有跃进的倾向。A、3岁时B、6岁时C、4岁时D、5岁时9、教师往往对小班幼儿说“站到靠墙的一边”,而不是说“站到右边”,是因为()A、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落后于方位词的理解B、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还未达到“恒常”水平C、幼儿的方位辩别能力比较弱D、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早于方位词的掌握。10、反映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是()A、方位知觉B、大小知觉C、时间知觉D、距离知觉11、“破涕为笑”的现象说明幼儿情绪、意志受()影响。A、表象B、记忆C、知觉D、注意13、幼儿期对颜色的辨别往往和掌握颜色的()结合起来。A、名称B、明度C、色调D、饱和度14、幼儿的听觉偏好趋向是()A、就人声和物声而言,新生儿趋向物声B、就母亲声音和陌生人声音而言,新生儿趋向新鲜的陌生人声音C、就声音音调来讲,新生儿趋向低音调D、新生儿爱听柔和的声音15、关于幼儿触觉的表述,下列选项中()是正确的。A、口腔触觉作为探索手段,可以认识物体B、口腔触觉作为探索手段晚于手的触觉C、眼口协调动作的出现,是触觉发展的里程碑D、能够知觉到手的位置,主要是视觉16、幼儿对不同几何图形辩别的难度是由难到易是()。A、半圆形—圆形—三角形—正方形B、正方形—长方形—八边形—五边形C、五边形—八边形—三角形—正方形D、圆形—半圆形—正方形—三角形17、在空间知觉中,对物体属性的知觉不包括()A、方位知觉B、形状知觉C、距离知觉D、颜色知觉18、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A、感觉和知觉B、感觉和记忆C、知觉和记忆D、记忆和想象19、直观行动思维所用的工具主要是()A、感知和表象B、表象和动作C、表象和概念D、感知和动作20、下列哪种现象能表明新生儿的视听协调()A、有些婴儿听到音乐会露出笑容B、听到巨大的声响,婴儿会瞪大眼睛C、婴儿听到母亲叫“宝宝”,就会去找妈妈D、婴儿看到大人逗他说话,会一跳一跳表现同快乐的样子。21、正常婴儿主要依靠何种感觉定位()A、视觉B、听觉C、触觉D、运动觉22、“视觉悬崖”可以测查婴儿的()A、距离知觉B、方位知觉C、大小知觉D、形状知觉第六讲幼儿的感知觉发展(二)教学目标:1、掌握幼儿观察的特点。2、领会培养幼儿全面、精确的观察的方法。3、领会培养幼儿观察的概括性的方法。重点:幼儿观察的特点。难点:培养幼儿全面、精确观察的方法,培养幼儿观察的概括性的方法。教学步骤:导入:上节课简单地介绍了幼儿的观察力,下面我们详细谈谈幼儿观察力的特点及培养方法。新授:定义: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一、幼儿观察的特点(举例讲授法)三岁以前儿童的知觉主要是无意的,没有目的的,因此谈不上什么观察。进入幼儿期后,孩子的观察力开始发展,

在正确的教育下,逐渐由缺乏目的性转变为相对独立的、有目的、有组织的过程,形成初步的有目的、有方向、自觉的

观察能力。但就整个发展来说,幼儿观察力的发展还是不够

的,他们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精确性、概括性、组织性

等都还不强。下面,具体谈谈幼儿观察的特点:(一)观察的目的性。学前初期幼儿常常不能进行自觉的、有意识的观察。他们的观察或事先无目的,或易在观察中忘记了目的,很容易受外界刺激和个人情绪、兴趣的影响。比如:有这样一张图片,画面上有几个小朋友在玩,其中一

个小朋友的衣服扣扣错了,鞋也掉了一只。请幼儿从画上把

这个小朋友找出来。小班幼儿常常不能完成任务,他们会被

画上那些好玩的玩具所吸引,而完全忘记观察的目的。中、大班,幼儿的观察目的性有较大提高,在我们的观察实验中,有78%的中班孩子和93%的大班孩子可以完成观察任务。(二)观察的精确性。学前初期儿童的观察也往往不够仔细、认真,常常是粗枝大叶、笼统、片面。他们能看见颜色鲜艳、位置突出、新鲜、有变化的物体,看不见虽然能代

表事物实质但却不显眼、不突出、比较细致的部分,有时甚至发生错误。比如:小班幼儿把柿子当成西红柿,分不清蜜蜂和

苍蝇、绵羊和山羊的事常有发生。通过教育,中班孩子能逐

渐比较精确地观察事物,能发现众多小朋友中哪个唱错歌了;

动物园里一共有几只猴子,几只熊猫,几只松鼠,就是躲在

树上、藏在山后的小动物,也能找出来。(三)观察的持续性。学前儿童,特别小班孩子的观察

常常不能持久,很容易转移注意的方向和对象,到中班,特别是大班,幼儿的观察时间才能逐渐增加。有个实验表明:三、四岁幼儿对图片的平均持续观察的时间只有六分八秒,五岁的儿童增加到七分六秒,六岁达十二分三秒。可见,学

前儿童观察的持续时间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提高的,特

别是六岁儿童,观察的持续时间有明显的增加,进步较大。(四)观察的概括性。学前初期儿童观察时,常常不能

把事物的各个方面联系起来考察,因而也不能发现各事物或事物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比如:当你给幼儿看两盘萝卜头,其中一盘泡在水里,萝卜头长出了小绿叶;一盘无水,萝卜头萎缩了。小班幼儿通常看不出萝卜头生长与水分之间的关系。如果再给幼儿看两幅图画,其中一幅画着小孩玩球,另一幅画着球把玻璃打碎了,小班孩子也往往说不出这两幅图画间的因果关系。中班幼儿观察的概括性稍有提高,但也只

有部分儿童能作出比较令人满意的回答,到大班,才有多数

儿童能作出正确回答。(五)观察的组织性。学前儿童在观察中,常常不能按

照一定的顺序,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地、有组织、有条理地进行观察,而时常是一会儿看东,

一会儿看西,杂乱无章;甚至还不会有条有理地区别两个物体或图片的异同,不会将两个物体或两张图片中的相应部分逐一进行比较。在这方面,中、大班的幼儿较小班幼儿有较

大的进步,但即使是到了大班,也仍然不是多数的孩子都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观察事物。二、怎样使幼儿观察全面、精确(举例讲授法)观察是幼儿认识的源泉,幼儿通过对外界事物的直接观

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但是由于学前儿童观察能力不强,

观察不能认真、细致,结果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笼统的、粗略的,对事物的印象也只能是表面、片面、孤立零碎、星星

点点的。因此,在培养、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时,幼儿观察

的全面性、精确性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那么,怎样发展幼儿观察的全面性、精确性呢?下面提供几点方法:(一)给幼儿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和任务。比如,在幼儿观察桃树之前,就先向幼儿说明:“今天我们观察桃树,要仔细看看桃树的树干是什么样子,什么颜色的;它从哪儿

开始分杈,树杈多不多;桃花是什么颜色,它有几个花瓣。”等等,使幼儿对观察桃树的任务,要求有一个比较具体、清楚的理解。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请两组幼儿观察两张初看完全相同的图片,对其中一组幼儿在观察前讲明这两张画有

五处不同,而对另一组幼儿只笼统地要求他们找出图片的不同处,而不告诉共有几处不同。结果前组儿童平均找出4.5个不同,后组儿童只找出3.7个不同。由此看出,观察目的、任务的明确程度,是会直接影响到观察的效果。目的、任务

越明确,效果越好。(二)给幼儿以具体的观察指导。在幼儿观察时,教师可以用语言(比如谈话、提问等)提醒孩子在观察事物时,应该做到注意力集中、认真,不光要看得见那些色彩鲜艳,位置明显,有强烈刺激性的部分,也要注意那些色彩不太鲜艳,位置较偏,面积较小,不太明显的部分;不仅要看到局部,而且要看得到整体;特别要注意那些细小、不突出但却

反映事物实质、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教给幼儿观察的方法,是指导的重要内容。老师应具体指导幼儿如何有顺序、有条理地进行观察,如何有先有后,有主有次地进行观察。同时,还要使中、大班幼儿懂得观察的方法、顺序。根据观察对象及任务、要求的不同,指导的方法应有所变化。可以采用的方法有主次程序法(即先中心后四周)、方位程序法(即由上而下、由左而右、由近及远、由远而近、自头而尾等等)、分析综合法(即先整体后局部,再整体,或先局部,后整体

再局部)等等,使幼儿的观察方法逐渐服从于观察的目的、任务,直接为取得较全面、精确的观察效果服务。(三)尽可能使幼儿眼、耳、鼻、口、舌、手等感官都

参与认识活动。比如,认识黄瓜和西红柿时,可以不仅让幼儿用眼睛看,还可以让他们用手摸、用嘴尝;教幼儿认识菊花、水仙花时,不仅可以让幼儿看看、摸摸、还可以让幼儿闻闻,这样可使得幼儿对黄瓜、西红柿、菊花、水仙花,从形状、颜色、气味等各个方面都有个比较完整、精确的认识。三、怎样培养幼儿观察的概括性(举例、讲授法)我们知道,幼儿观察的概括性较差,他们常常是孤立地而不是联系地对事物进行观察,因而发现不了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抓不住事物的主要情节,也概括不出事物的主要特征。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幼儿观察的概括性呢?首先,要引导幼儿多观察自然。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它是如此的纷繁复杂、千姿百态,既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知识,也有助于促进幼儿观察概括能力的发展。比如:春天,老师可以带孩子们观察小草怎样变绿,小花怎样开花,到冬天可以带孩子再看看它们又怎样凋谢、枯黄,然后启发幼儿想一想小草、小花的生长与季节气候间有什么关系。夏天,在下雨之前,可带幼儿去观察地上蚂蚁怎样忙碌搬家,下雨后再带幼儿去看天上出现的美丽的彩虹,使幼儿懂得下雨与蚂蚁搬家、彩虹出现间的联系。小朋友都是十分喜欢看星星的,但是也都是很少注意星空的变化的。其实,晚上的星星变幻无穷,四季的星空也不一样,老师可以围绕满天星斗,向孩子们讲解有关星星变化内在的奥秘。其它象日出日落,月缺月圆,云霜雨雷以及四季的更替变化等自然现象,都是用来培养训练幼儿观察的概括性的极好材料。其次,要引导幼儿多动手实验。比如,把两盆花分别放

往向阳和背阴的地方,将两颗蒜分别放在有水和无水的盘子

里,然后带幼儿观察它们生长变化的过程及其异同,使幼儿具体、实际地了解植物生长与阳光、水份之间的关系,这无

疑比单纯用语言讲解,效果要好得多。类似这样的实验很多,比如:把树叶、铁片放在水里看它们的沉浮;做架风车看空气怎

样使它转动;用水冻冰花了解气温和水、冰之间的相互关系;

养几条小蝌蚪,观察它们怎样长腿、脱尾,最后变成小青蛙。诸如此类的实验都是可以指导幼儿动手做一做的。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幼儿观察的兴趣,更主要的是能够帮助幼儿发现事

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幼儿概括事物主要特征的能力不断地得到锻炼和提高。再次,要具体教给幼儿理解、概括观察对象及其相互关

系的方法与步骤。比如:在组织观察图片《你先玩吧》时,应该教幼儿首先要看清图片上都有谁和谁,然后引导幼儿进一步观察并思考:图片上有几个皮球?小男孩正拿着皮球做什么?

他为什么要把他的皮球递给小女孩等等,以便帮助幼儿去理

解概括出小男孩与小女孩之间的相互关系。又如,在观察《谁又替我把雪扫》这张图片时,可以指导幼儿先观察画上有一位老爷爷和一群小朋友,老爷爷手里拿着一把笤帚,他正推开房门,四个小朋友躲在门背后,手里也拿着笤帚;然后观察老爷爷家门前小路上的积雪已经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在

此基础上,再引导幼儿进一步思考:“老爷爷家门前的雪是谁扫的?”“这四个小朋友为什么要躲在门背后?”“他们手里为什么也拿着笤帚?”“扫雪和他们有没有关系?”等

问题,使幼儿逐步概括出老爷爷——小朋友——扫雪之间的

内在联系,概括出图画的主要内容。总之,教幼儿掌握理解和概括观察对象及其相互关系的方法和步骤是非常重要的。作业讲评:上节课布置的作业讲解。小结:这两讲向同学们介绍了幼儿视觉、听觉、触觉、痛觉的发展,幼儿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时间知觉的发展,还重点讲解了幼儿观察力的特点及其培养方法,希望同学们能将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育中灵活运用。作业布置:简述幼儿观察力的特点。第七讲幼儿注意的发展(一)教学目标:1、掌握注意的概念,理解培养幼儿注意力的重要性2、领会幼儿注意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了解影响幼儿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发展的因素。掌握防止幼儿注意分散的方法。重点:防止幼儿注意分散的方法。难点:幼儿注意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影响幼儿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发展的因素。教学步骤:导入:同学们每天都经过公路上的交通灯,谁能告诉我交通灯红、黄、绿的排列顺序?(讨论)其实,除了红黄绿的排列之外,还存在另一种可能:一个灯可以亮三种颜色。这涉及心理学的概念——注意。新授:定义: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所谓“指向”,是说心理活动在每一瞬间内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事物。所谓“集中”,是指被指向的事物在人脑中能得到最清晰、最完全的反映。当幼儿专心听故事,看木偶戏,看小人书时,对故事、木偶戏、小

人书的内容感知得非常清楚,而对周围人们的说话、活动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这就是注意的表现。一、培养幼儿注意力的重要性(举例、讲授法)注意是人们都熟悉的心理现象。

注意和人们的认识过程是紧密相连的,它总是与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密切伴随,而不是孤立地单独存在。当人们注意的时候,他总是在注意观察什么、注意倾听什么、

注意记忆什么、或者注意想象、思考什么。可以说,注意是人们心理活动的积极状态,脱离各种认识过程的单纯的注意是不存在的,脱离注意的各种认识过程也是无意义的。从各种名人传记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凡是有成就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学习和工作时注意力高度集中。比如,居里夫人,从小读书非常专心,就是别的孩子跟她开玩

笑,故意发出各种使人不堪忍受的声音,也丝毫不能把她的

心思从书本上引开。我国的数学家陈景润,一边走路,一边

思考,是那样全神贯注、聚精会神,连自己撞在树上了,还问是谁撞了他。这样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幼儿的注意力在其心理的发展中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试想,如果幼儿在游戏、作业、活动中,他要感知事物,回

忆往事,思考问题,而注意力却不能指向、集中在所要感知、

回忆、思考的对象上,他肯定就什么也看不到,什么也回忆

不起来,什么问题也得不到解决。许多观察和实验都表明,

幼儿智力的发展与他们的注意力的水平有很大的关系。注意

集中、稳定的孩子,智力发展较好;而注意不集中,不稳定

的孩子,则智力发展较差。同时,幼儿注意力的发展不仅影响幼儿智力的发展,而且也影响幼儿对新知识的接受效果。二、幼儿注意的发生、发展(讲授法)(一)注意的发生1、原始的注意行为(定向性注意):新生儿有一种无条件反射,大的声音会使他暂停吸吮及手脚的动作,明亮的物体会引起视线的片刻停留,这种无条件定向反射可以说是最原始的初级的注意,即定向性注意,其主要是外界事物的特点引起的。2、选择性注意:所谓选择性注意是指幼儿偏向于对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多,而在同样情况下对另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少的现象。3、有意注意萌芽(二)幼儿注意的发展1、幼儿无意注意的发展: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它既无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无意注意是被动的,是对环境变化的应答性反应,在整个幼儿期,无意注意都占优势地位。设问: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有什么?答:两类:刺激物的物理特性---刺激物本身的新异性、强度等;人本身的状态---人自身的兴趣、需要、经验等。2、有意注意的发展: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的,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它服从于一定的活动任务,并受人的意识的自觉调节和支配,幼儿期,儿童的有意注意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幼儿有意注意的特点:(1)幼儿的有意注意受大脑发育水平的局限。额叶是有意注意的控制中枢所在,其要到幼儿7岁的时候才达到成熟水平,因此,幼儿有意注意尚处于初步形成时期。一般而言,小班幼儿的有意注意只能保持3-5分钟中班幼儿在正确教育下,能保持10分钟,大班幼儿能保持15分钟左右。(2)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外界环境,特别是成人的要求下发展的。(3)幼儿逐渐学习一些注意的方法。(4)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一定的活动中实现的。3、注意的品质:注意具有广度、稳定性、转移性和分配性四种基本品质。(1)注意的广度:是指人在比较短的时间片段中所能清楚地知觉到的事物的数量,一目十行、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指的都是注意的广度。(2)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集中于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中所能持续的时间、注意的稳定性是幼儿游戏、学习等活动获得良好效果的基本保证。(3)注意的转移:是指自觉地调动注意,使之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对象上,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依赖于前后活动的性质、关系以及人们对它们的态度。设问:注意的转移与分心相同吗?答:不同:转移是主动的,是主体根据任务需要,自觉地将注意指向新的对象或新的活动;分心是被动的,是受到无关刺激的干扰而使注意离开活动任务。(4)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集中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活动上,注意分配的基本条件,就是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至少有一种非常熟练,甚至达到自动化的程度。三、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和防止(讲授法、案例分析法)(一)引起幼儿分心的主要原因:1、无关刺激的干扰。周围环境中那些新鲜、好玩的事物或强烈、多变化的东西,都特别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街市上的霓虹灯,寂静院中的锣鼓声,色

彩鲜艳的新图片,能动会响的电动玩具等,这些都很容易吸

引幼儿的注意,使幼儿注意转移。2、与幼儿的生理成熟水平有关,容易疲劳。实验表明,大脑皮质是注意的主要的生理机制,注意的强度、稳定性与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机能直接相联,而幼儿大脑皮质正在发育之中,大脑皮质的两种机能,特别是抑制机能还没充分发展,

兴奋机能与抑制机能不平衡,容易产生兴奋而且难以抑制,

不能长时间保持一个特定的优势兴奋中心。因此,这就在生

理上影响了幼儿注意的稳定性,使幼儿在周围出现新异刺激时,很容易受干扰而分心。3、与幼儿的兴趣、需要有关。幼非常喜欢听故事,

做游戏,游戏、故事是他们特别喜爱的和需要的活动内容。

因此,在上课、作业时,如果附近有这些刺激的干扰,特别容易引起幼儿注意的分散。(二)防止幼儿注意分散:1、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2、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组织教育活动;3、灵活地交互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案例分析:某幼儿园大班在室内组织语言教育活动,正当大家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故事时,外面出来一群别班的孩子在玩耍,喧闹的声音马上把孩子们的注意吸引了过去,大家开始相互交谈,老师大声提醒保持安静,也没有吸引孩子们的注意,这时老师突然停了说话,孩子们安静了下来,继续听老师讲故事。试分析这次活动中幼儿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教师解析:从幼儿注意发展的规律来论述。3岁前儿童的注意基本上属于无意注意。幼儿的注意主要还是无意注意,而且已经相当成熟,许多事物都能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成人对幼儿注意的组织常是通过言语指示来实现的,通过言语指示,可以提醒幼儿必须完成的动作、应注意的情况。老师突然停止说话,孩子们安静下来,继续听老师讲故事,这是老师通过言语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来控制幼儿的注意活动。(三)幼儿的”多动”现象与注意:幼儿注意的稳定性比较差,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多动”,注意力不集中,但如果选择了恰当的活动方式,幼儿是能够以他自己的兴趣集中注意很好地进行活动的,而且活动中幼儿的注意也相对稳定,”多动”与”多动症”是不同的概念,多动即爱动,是幼儿的一个特点,”多动症”则又称为”轻微脑功能失调”,是幼儿的一种行为问题,研究表明,多动症既有病理上的原因,又有心理上的原因,因此,教师对幼儿的多动现象不要轻易下结论,更不能随意称做多动症。第八讲幼儿注意的发展(二)教学目标:1、学会根据幼儿注意的特点来组织教学与活动2、学会幼儿有意注意的培养方法重点:根据幼儿注意的特点来组织教学与活动,幼儿有意注意培养方法。难点:幼儿有意注意的培养教学步骤:导入:在与幼儿的接触中,我们常可看到这样的情形:

上课开始了,小朋友们聚精会神地听着老师朗诵散文,

忽然,跑进一只小猫,小朋友的注意力立即转到小猫身上,

眼睛都随着小猫转;

老师带小朋友在院子里观察桃树,突然邻近树上传来小鸟的叫声,幼儿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寻找小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