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_第1页
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_第2页
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_第3页
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_第4页
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技术规范

李云巧2017年4月25日中医在儿童预防保健方面

的优势中医的”治未病“思想贯穿于中医儿科的始终。《黄帝内经》中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上工治未病"顺应天时,提倡根据四时节气的变化调节自身阴阳,使之平衡。辨清体质,再食疗,更健康。自然疗法,伤害小,更安全。概述

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主要是针对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和主要健康问题,通过对家长开展中医饮食起居指导、传授中医穴位按揉方法,改善儿童身体状况,促进儿童生长发育。服务对象服务对象:辖区内0——36个月儿童服务内容在儿童6、12、18、24、30、36个月龄时向家长进行儿童中医药健康指导。(一)提供儿童中医饮食、起居活动指导(二)在儿童6、12、18、24、30、36个月龄时传授给家长按摩穴位的方法。服务流程服务流程及说明1.预约儿童监护人;2.儿童中医饮食起居指导;3.传授中医穴位按揉方法;4.记录并纳入健康档案;预约儿童家长

在儿童6月龄、12月龄、18月龄、24月龄、30月龄、36月龄时,结合儿童健康体检和预防接种的时间,预约儿童家长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接受儿童中医药健康指导。儿童中医饮食起居指导

根据不同月龄儿童的特点,向家长提供儿童中医饮食调养、起居活动指导。传授中医穴位按揉方法

在儿童6、12月龄时,向家长传授摩腹和捏脊的方法;在18、24月龄时,向家长传授按揉迎香、足三里穴的方法;在30、36月龄时,向家长传授按揉四神聪穴的方法。儿童中医保健方法和技术

小儿的生理特点

1、生机蓬勃,发育迅速2、脏腑娇嫩,形气未冲小儿的病理特点

1、发病容易,传变迅速2、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生活保健

小儿体质由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决定,与生活环境、季节气候、食物、药物、锻炼等因素有关,其中饮食营养是最重要的因素。一、饮食调养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幼儿的喂养应着眼于保护脾胃。(一)养成良好的哺乳习惯,尽量延长夜间喂奶的间隔时间。(二)养成良好饮食习惯,避免偏食,节制零食,按时进食,提倡“三分饥”,防止乳食无度。(三)食物宜细、软、烂、碎,而且应品种多样。(四)严格控制冷饮,寒凉食物要适度。二、起居调摄(一)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逐步养成夜间睡眠、白天活动的作息习惯。(二)养成良好的小便习惯,适时把尿;培养每日定时大便的习惯。(三)衣着要宽松,不可紧束而妨碍气血流通,影响骨骼生长发育。(四)春季注意保暖,正确理解“春捂”;夏季纳凉要适度,避免直吹电风扇,空调温度不宜过低;秋季应避免保暖过度,提倡“三分寒”;正确理解“秋冻”;冬季室内不宜过度密闭保暖,应适当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正确理解“春捂”与“秋冻”

民间谚语“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春天气候刚转暖时不要急于脱掉棉衣,防止倒春寒。秋天也不要刚见冷就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适当的凉爽刺激,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正确理解”饥与寒“明代医书《万密斋》:“要使小儿安,需得三分饥和寒”。元代著名的儿科医家曾世荣告诫世人“殊不知忍一分饥,胜服调脾之剂;耐一分寒,不须发表之功”。“饥与寒”是相对而言,既不能吃得过饱,也不能太饿。(五)经常到户外活动,多见风日,增强体质。三、推拿及方法摩腹捏脊按揉足三里按揉迎香穴按揉四神聪补脾经补肺经清肝经补肾经清补大肠揉板门推揉肺俞摩腹(一)位置:腹部。(二)操作:操作者用手掌掌面或示指、中指、环指的指面附着于小儿腹部,以腕关节连同前臂反复做环形有规律的移动,每次1~3分钟。(三)功效:具有改善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的作用。(四)应用:摩腹治疗小儿食滞胃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厌食;感冒后胸闷咳喘,痰鸣气急等效果较好。常与捏脊、按揉足三里合用.捏脊(一)位置:背脊正中,督脉两侧的大椎至尾骨末端处。(二)操作:操作者用双手的中指、环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空拳状,示指半屈,拇指伸直并对准示指的前半段。施术从长强穴开始,操作用双手示指与拇指合作,在示指向前轻推患儿皮肤的基础上与拇指一起将长强穴的皮肤捏拿起来,然后沿督脉两侧,自下而上,左右两手交替合作,按照推、捏、捻、放、提的前后顺序,自长强穴向前捏拿至脊背上端的大椎穴捏一遍。如此循环,根据病情及体质可捏拿4~6遍。从第2遍开始的任何一遍中,操作者可根据不同脏腑出现的症状,采用“重提”的手法,有针对性的刺激背部的脏腑俞穴,以便加强疗效。在第5遍捏拿儿童脊背时,在儿童督脉两旁的脏腑俞穴处,用双手的拇指与示指合作分别将脏腑俞穴的皮肤,用较重的力量在捏拿的基础上,提拉一下。捏拿第6遍结束后,用双手拇指指腹在儿童腰部的肾俞穴处,在原处揉动的动作中,用拇指适当地向下施以一定的压力,揉按结合。(手法一定要先轻后重)(三)功效:具有消食积、健脾胃、通经络的作用。(四)应用:脊柱穴属督脉,督脉贯脊属脑络肾,督率阳气,统摄真元。用捏脊法自下而上能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具有强身健体之功能,常做之能增强儿童的体质和适应能力,是儿童常用保健手法之一。捏脊疗法不仅常用于感冒、咳嗽、腹泻、厌食等病症,还可应用于成人失眠、肠胃病等病症。本法操作时亦旁及足太阳膀胱经。临床操作时可根据不同病情,重提或按揉相应的背部腧穴,以加强疗效。按揉足三里

(一)位置: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三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二)操作:操作者用拇指端按揉,每次1~3分钟。(三)功效:具有健脾益胃、强壮体质的作用。

、(四)应用:本穴属足阳明胃经,能健脾和胃,调中理气,导滞通络。多用于消化系统疾病,具有强身健体之功能,常与摩腹、捏脊合用,是少儿推拿常用的保健手法。按揉迎香穴(一)位置: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二)操作:双手拇指分别按于同侧下颌部,中指分别按于同侧迎香穴,其余三指则手心方向卷曲,然后使中指在迎香穴处做顺时针方向按揉,每次1~3分钟。(三)功效:具有宣通鼻窍的作用。(四)应用:本穴属手阳明大肠经,能宣通鼻窍,导滞通络。多用于鼻病如鼻塞、流涕等病症,具有强身健体之功能。按揉四神聪穴(一)位置:在头顶部,百会前后左右各旁开1寸处,共4穴。(二)操作:用手指逐一按揉,先按左右神聪穴,再按前后神聪穴,每次1~3分钟。(三)功效:具有醒神益智的作用。(四)应用:醒神开窍,健脑益智。注意事项1、根据需要准备滑石粉、爽身粉或冬青膏。2、操作者应双手保持清洁,指甲修剪圆润,防止操作时划伤小儿皮肤。3、天气寒冷时,要保持双手温暖,可搓热后再操作,以免凉手刺激小儿,造成紧张,影响推拿。4、手法应柔和,争取小儿配合。5、局部皮肤破损、骨折者不宜按揉。取穴比量方法同身寸,针灸取穴比量法。是指以患者本人体表的某些部位折定分寸,作为量取穴位的长度单位同身寸横指同身寸:是让患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四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指横量作为3寸,食指与中指并拢为1.5寸。拇指同身寸:是以患者拇指指关节的宽度作为一寸,主要适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同身寸图中左侧为拇指同身寸1寸,右侧为4指同身寸3寸。这两个是最常用标志补脾经(一)位置:拇指桡侧缘。(二)操作:操作者以一手握住小儿之手,同时以拇、食二指捏小儿拇指使之微屈,再以另一手拇指自小儿拇指尖推向指根,每次1~3分钟。(三)功效:具有健脾、补气血的作用。(四)应用:补脾经能健脾、补气血,儿童体质“脾常不足”,补脾经可健脾和胃,调补气血,增强或改善儿童体质。常用于脾胃虚弱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补肺经(一)位置:无名指掌面。(二)操作:操作者以一手握住小儿之手,另一手拇指自小儿无名指指尖推向指根,每次1~3分钟。(三)功效:具有补益肺气的功效。(四)应用:补肺经可补肺益气,增强肺的生理功能,宣通卫气,使皮肤发挥抵御外邪的屏障作用,防御外邪入侵,增强儿童体质。常用于肺气虚弱、咳喘、虚汗、畏寒等肺经虚寒症。清肝经(一)位置:食指掌面。(二)操作:操作者以一手握住小儿之手,另一手拇指自小儿食指指根推向指尖,每次1~3分钟。(三)功效:具有平肝泻火,熄风镇惊,解郁除烦的作用。(四)应用:清肝经能平肝泻火,熄风镇惊,解郁除烦,疏通儿童经络气血。常用于烦躁不安、五心烦热等症。肝经宜清不宜补,若肝虚应补时则需补后加清或以补肾经代之,称之滋肾养肝法。补肾经(一)位置:小指掌面。(二)操作:操作者以一手握住小儿之手,另一手拇指由小指指尖推向指根。每次1~3分钟。(三)功效:具有补肾益脑,温养下元的作用。(四)应用: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主骨生髓,髓上充于脑。肾精的充盈与脑力的发育关系密切,补肾经可补肾益脑,温养下元。常用于先天不足,久病体虚,肾虚久泻、虚汗等病症。清补大肠(一)位置: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二)操作:操作者一手托小儿之手,另一手拇指自小儿食指桡侧缘指尖至虎口来回推动,每次1~3分钟。(三)功效:具有疏调大肠气机的作用。(四)应用:清补大肠具有疏调大肠气机的作用。补大肠能涩肠固脱,温中止泻,用于虚寒腹泻等病证。清大肠能清利肠道,除湿热,导积滞,多用于湿热泻,食积滞留肠道等病证。揉板门(一)位置:手掌大鱼际最高点。(二)操作:操作者用中指端揉,每次1~3分钟。(三)功效:具有健脾和胃,消食化滞,运达上下之气的作用。(四)应用:揉板门能健脾和胃,消食化滞,运达上下之气,常用于乳食停积,厌食,食欲不振,腹泻等病症。板门推向横纹能止泻,横纹推向板门能止呕吐。推揉肺俞(一)位置:第三胸椎下旁开一寸五分。(二)操作:操作者先以两拇指端揉,称揉肺俞,然后再以两拇指分别自肩胛骨内缘自上向下推动,称分推肺俞,每次1~3分钟。(三)功效:具有调肺气,补虚损,止咳嗽的作用。(四)应用:推揉肺俞能调肺气,补虚损,止咳嗽,多用于呼吸系统疾病。如久咳不愈,按揉肺俞时可加沾少许盐粉,提高疗效。通常寒喘、风寒咳嗽用揉法或擦法,热喘和热咳嗽用分推法。注意事项(一)根据需要准备滑石粉、爽身粉或冬青膏等介质。(二)操作者应双手保持清洁,指甲修剪圆润,防止操作时划伤小儿皮肤。(三)天气寒冷时,要保持双手温暖,可搓热后再操作,以免凉手刺激小儿,造成紧张,影响推拿。(四)手法应柔和,争取小儿配合。(五)局部皮肤破损、骨折不宜按揉。儿童常见病证的推拿调理

易感冒概述

易感冒是指儿童体质虚弱,卫表不固,易患感冒的一种亚健康状态。常常每月感冒一次或一年感冒8次以上,儿童多有自汗,或动则汗出,或体力明显缺乏,稍有活动后就感觉疲劳不适,或伴有胃口欠佳,大便偏稀。治法培补元气,益气健脾,固表和卫。处方

补脾经1~3分钟补肺经1~3分钟补肾经1~3分钟

揉板门1~3分钟按揉足三里2分钟

摩腹3~5分钟捏脊4~6遍咳嗽概述

咳嗽是由外感或内伤等原因影响肺失宣肃的功能,而导致肺气上逆的一种病症。它是肺脏疾病主要症状之一,多种疾病如感冒、肺炎等都可引起。本文述及的仅指以咳嗽为主症的急、慢性支气管炎和上呼吸道感染而言,咳嗽为其主要症状,多继发于感冒之后,常因气候变化而发作。治法健脾益肺,宽胸理气,化痰止咳。处方

按揉迎香1~3分钟补肺经1~3分钟

清肝经1~3分钟补脾经1~3分钟

揉板门1~3分钟按揉足三里2分钟

捏脊4~6遍推揉肺俞1~3分钟腹泻概述

腹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主要症状的一种常见病。本病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夏秋季为多。如治疗不及时,迁延日久可影响儿童生长发育。重症患儿还可以引起脱水、酸中毒等一系列严重症状,甚至危及生命,故临诊时须注意。

治法健脾化湿,涩肠止泻。处方补脾经1~3分钟清肝经1~3分钟清补大肠1~3分钟

揉板门1~3分钟按揉足三里2分钟

摩腹3~5分钟捏脊4~6遍

厌食概述

厌食指儿童较长时期不思进食,摄食减少的一种脾胃病证。本病古代的记载较少,有关厌食的论述,散见于与脾胃功能及脾胃病相关的文献之中。目前,本病在儿童人群中发病率较高,尤其在城市儿童中多见,好发年龄为1~6岁的儿童。推拿调理的厌食是指以厌恶摄食为主要表现的病证,若是其他外感、内伤疾病中出现食欲不振或厌食症状,则不属于本病。治法调和脾胃,开胃增食。

处方

补脾经1~3分钟揉板门1~3分钟

清补大肠1~3分钟摩腹3~5分钟

捏脊4~6遍按揉足三里2分钟

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记录表月龄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30个月36个月随访日期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1.中医饮食调养指导2.中医起居调摄指导3.传授摩腹、捏脊方法4.其它:_______1.中医饮食调养指导2.中医起居调摄指导3.传授摩腹、捏脊方法4.其它:______1.中医饮食调养指导2.中医起居调摄指导3.传授按揉迎香穴、足三里穴方法4.其它:______1.中医饮食调养指导2.中医起居调摄指导3.传授按揉迎香穴、足三里穴方法4.其它:_____1.中医饮食调养指导2.中医起居调摄指导3.传授按揉四神聪穴方法4.其它:_____1.中医饮食调养指导2.中医起居调摄指导3.传授按揉四神聪穴方法4.其它:_____下次随访日期随访医生签名填表说明:请在所提供的服务对应的选项上划“√”,可多选,其它服务请注明。

举例:

儿童张旭阳,男,出生日期:2015年4月8日。该儿童在6个月、1岁和1.5岁时到某中心体检,医务人员给予中医药健康指导,记录如下:(见下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