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结构优化探究12000字(论文)】_第1页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结构优化探究12000字(论文)】_第2页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结构优化探究12000字(论文)】_第3页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结构优化探究12000字(论文)】_第4页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结构优化探究12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结构优化研究摘要: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新时代,以往的城市发展模式面临越来越复杂的挑战,加快城市群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城市群能通过要素的聚合以超越单个城市的规模效应,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强化城际经济联系以实现城市群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城市群发展关键课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我国城市群建设的先行者,对缩小我国东西部经济的差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稳定经济的增长有重要意义。本文考察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范围,然后利用统计数据以及历史数据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现状、产业发展的历程、现状、优势产业现状和产业集聚状况进行了分析,认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比如庞大的经济实力、雄厚的产业基础和较高的城市化水平等。但也存在着城市层次和规模不合理、中等城市数量少、发展水平低、次级城市发展落后、专业化缺乏等问题,并指出在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针对以往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一方面,探索和设想产业协调发展和合理布局的途径;另一方面,指出了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协调发展的保障措施与建议。关键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结构;产业协调发展目录TOC\o"1-2"\h\u26696摘要: I24101一、导论 122191(一)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6163(二)相关文献研究综述及其评价 265(三)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之处 311351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发展现状 47426(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总体概况 424472(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53459(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的机遇及阻碍 718538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96320(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双核产业空间结构不合理 930749(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行业结构不合理 912169(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1129915(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产业政策协调性不足 1223573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 1421258(一)完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层级结构与功能分工,形成优势互补 1412720(二)整合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优势共有行业,促进共有行业的发展 1411997(三)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支撑城市群经济空间发展 15229(四)增强区域产业合作意识,促进经济圈的整体向好发展 1512115(五)优化区内产业布局,促进资源自由流动 1529418五、结语 1717964七、参考文献 18一、导论(一)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研究的目的(1)弥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中心塌陷”问题截止到2019年为止,成都地区的GDP一直呈上升趋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成都地区的GDP为17012.65亿元人民币,重庆为23605.77亿元人民币,成渝双纽带作用依然强劲。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受到客观地理因素以及交通的影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间区域发展较缓慢,成都与重庆之间的9个市县人均GDP仅为成都或重庆主城区的四分之一左右;长久以来,成都与重庆两地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呈“双核形结构”——两头粗、中间细。与成都、重庆两头增长极相比,中间地区的经济指标差距较大。(2)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尽早形成新格局当前我国正着力于建设“一江一河三群(区)”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布局,即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五大国家战略。但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块状城市群经济,它们都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作为一种轴向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涉及我国广大的西部地区,却缺乏一个相对完整的具有强大腹地支撑的集群经济区域单元。中国在建设沿海经济带时,应充分考虑西部地区的积极支撑作用。(3)增强成渝地区在新时代下的经济抗压能力因为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影响影响经济的内循环,2020年第一季度重庆、四川、成都经济的增速分别下降6.5%、3.0%和3.0%,但受影响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下降6.8%),展示出较强的承压潜力与经济韧性。新时代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提出了新要求,不仅要看经济的单方面增速,还要看经济的发展质量,经得住经济下行的考验。2.研究的意义 (1)有助于改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哑铃式”经济结构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优化有助于改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双核型”经济结构,推动优化朝着相对均衡化发展。本课题将通过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状及历史数据、问题等的分析,运用定量及以定性等方法,探索出优化圈内产业结构的对策,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均衡发展。(2)有利于推动西部大开发的发展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优化有助于推动西部大开发的发展,在西部大发展的战略版图上,成渝地区充当着轴心的作用,是东西部经济交流的重要中转站。对于我国西部地区建成一个相对完整、具有强大腹地支撑的团状经济区域单元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3)有助于增强在新冠疫情冲击下的经济下行抵御力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优化有助于增强在新冠疫情冲击下的经济下行抵御力,由稳经济为主到稳经济与稳民生并重。本课题通过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优化了解,提出相应的优化政策。(二)相关文献研究综述及其评价1.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Lucas[1](1988)认为,伴随城市数量与规模的扩大,城市经济的集聚效应初步发挥效果,这可以推动生产效率的提升,减少交易成本,进而加快经济增长。Davis[2]和Henderson(2003)指出,当某一个经济的主导产业从农业转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时候,为了得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企业会往城市聚集,推动城市化的发展。根据Hermelin[3](2007)的研究,城市地区是第三产业活动分布和发展的重要地区;反之,第三产业部门的增加和发展对城市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Kolko[4](2010)指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可以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协调发展,从而带来集聚效应,促进产业结构升级。2.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王磊[5](2001)指出成熟的城市结构体系是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来源,用地的不同布局,其产业结构的调整也随之呈现不同的特征;朱玉明[6](2001)指出,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提供动力;李铁立与李诚固[7](2003)从产业间转移和要素空间转移的角度阐述了产业结构演进促进城市化发展的实现路径;张魁伟[8](2004)、武春友[9](2010)等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和城市化的演变伴随着产业结构的演变,在城市化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产业结构演变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样,城市作为产业发展载体,通过要素的供给、市场需求对产业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李丽萍、郭宝华[10](2006)指出,产业集聚所产生的乘数效应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欧阳峣与生延超[11](2006)认为,城市化对产业结构演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投资导向、投资形成和产业结构整合来实现;涂人猛[12](2007)认为产业聚集是经济增长和都市圈结构优化的有效途径;倪鹏飞[13](2013)认为城镇化发展要走“产城互动”的新型城镇化路线,在保持和增加第二产业优势的基础上,主要发展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曹帅[14](2017)认为,产业结构的发展通过要素转移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的发展又通过经济利益的积累支撑了产业结构的变化。3.评价不同的学者根据不同的分析角度,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建议。他们都是在考虑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提出建议的,都有一定的合理因素。虽然学者们的研究结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但不同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有助于我们拓展分析方法,从多角度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但是,以上研究多关注在产业结构与城市结构的互动关系上面,宏观上概述了二者的关系,关于产业结构整体演进与城市化之间协调性的研究很少。城市群的产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不是单个城市指数的加权平均值。这是因为城市间的产业关联性和城市体系的存在使得城市群具有整体性的特征,不能应用于单一的城市描述指标。纵观国内众多文献,虽然合理但是不够系统,比较零散,因此本文将综和这些文献资料,吸取其合理成分并结合实际情况,从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对策等方面展开研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具体的建议,不断完善课题研究内容。这也是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三)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之处1.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了以下三种分析方法:文献检索法:本文将通过现状和趋势,并结合大量文献资料,根据实际情况,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关于产业结构演进、城市化及其二者关系的文献,以全面把握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辅以借鉴其他文章中的合理因素,运用实证分析,总结出的对策,为本文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比较分析法:本文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结构优化的思考,其中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结构现状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都需要运用大量的比较分析法才能得出相应的观点。通过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数据等对比分析,得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结构现状,发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调查研究法:文章将在经济理论指导下,通过运用观察、图表等科学方法,搜集等相关资料,对现阶段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结构的现状出定量分析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2创新之处从相关的研究文献查阅可知,本文具有以下创新之处:(1)本文研究的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结构的优化,其次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刻认识到了发展受阻的原因,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了阐述,这是本文的亮点之一。(2)其次,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立足于研究国内其他经济圈,分析了经验,在结合前提下,借鉴了这些经济圈的可行之处,从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相关理论知识等方面给出了积极的建议,希望能进一步发展。3.不足之处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是整篇文章的措辞不够严谨,收集的数据资料不全面,对数据的分析不够深入。希望通过以后的学习能提升自己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更好地解决现存的问题。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发展现状(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总体概况2020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2020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研究、谋划、部署的重大战略,这是四川、重庆改革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重大历史机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处长江上游,是中国西部的核心区。在西部地区的12个省市与国家的3个重点经济开发区中,是唯一有能力突破省市界限、在更大区域内分配资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覆盖重庆和四川省部分地区。重庆市包括主城区9个区,万州、涪陵、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双桥、万盛、綦江、潼南、铜梁、大足、荣昌、璧山、梁平、丰都、垫江、忠县、开县、云阳、石柱等31个区县;四川省包括成都、德阳、,绵阳、眉山、资阳、遂宁、乐山、雅安、自贡、泸州有内江、南充、宜宾、达州、广安共15个城市,面积20.6万平方公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战略确定为“一轴两带双核三区”,如图1所示,包括一轴为成渝发展主轴;两带为成德绵乐城市带与沿江城市带;双核为成都与重庆;三区为川南城镇密集区、南遂广城镇密集区、达万城镇密集区。目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经济已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全国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包括食品饮料、医药、机械、电子、化工、冶金等。其中,汽车、摩托车、设备制造、酒类、生盐、彩电、化肥、天然气等工业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但作为一个大的经济圈来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产业结构仍然有着不小的挑战,经济圈内各地区的产业分工协调尚未充分,产业重合度较高,一些城市之间的竞合关系仍然激烈。图1:成渝区域格局示意图图片来源:《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产业结构分析从2007-2019年成渝经济圈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的变化来看(表1和表2),成渝经济圈第二产业比重仍然比较高,第三产业发展比较缓慢,总体趋势比较好,但与全国产业结构水平相比,成渝经济圈总体产业优化仍有一定差距。只有在成都和重庆的产业结构得到了很好的调整。经过多年调整布局,第二产业比重大幅下降,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到合理状态。其中,成都市第三产业比重始终高于全国水平,第三产业比重由2007年的47.68%上升至2018年的54.12%,高于全国水平,第二产业比重由2007年的45.25%下降到2018年的42.47%;重庆市产业结构变化体现出较好的优化,第二产业比重从2007年的45.9%上升到2011年的峰值55.37%,之后从2011年到2018年逐渐开始下降,体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特征,而第三产业比重则表现相反的变化特征,由2007年的42.4%下降到2011年的36.2%,到2018年逐渐上升到52.33%,接近全国第三产业比重水平。就表格的时间范围看,第二产业比重超过第三产业的城市就只有成都与重庆,其它地区的产业结构还是以第二产业为主,少部分地区第三产业比重有着减少的趋向,这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资源禀赋与和产业发展导向相关。作为长江上游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先行者,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两地产业结构优势明显。表1:2007-2018年成渝城市群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单位:%)时间全国成都重庆德阳绵阳南充宜宾自贡达州资阳泸州内江眉山遂宁乐山雅安广安2007年46.945.345.954.944.839.952.347.639.143.444.549.249.342.455.647.738.82008年47.046.647.755.244.642.655.250.940.746.048.653.751.546.158.750.240.52009年46.044.552.856.445.845.855.854.045.350.451.656.950.947.757.252.044.42010年46.544.755.057.848.848.559.657.350.053.056.560.854.951.459.555.148.32011年46.545.955.460.051.950.961.958.852.655.059.762.556.451.361.857.251.42012年45.446.352.460.252.551.762.359.853.355.760.662.457.252.662.158.752.22013年44.245.950.660.151.451.860.759.853.155.660.061.857.155.261.657.552.42014年43.144.845.859.751.050.559.559.352.456.060.361.556.655.559.757.152.52015年40.843.745.056.350.548.958.358.148.755.359.659.956.156.259.055.951.72016年39.643.044.254.047.946.154.956.341.654.256.157.252.552.654.153.151.62017年40.543.957.547.251.349.532.643.647.243.651.532.643.643.643.632.643.62018年38.942.540.948.440.341.149.746.535.747.652.143.344.146.344.746.946.0数据来源:《2008-2019年四川省统计年鉴》、《2008-2019年重庆市统计年鉴》、《2008-2019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表2:2007-2018年成渝城市群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单位:%)时间全国成都重庆德阳绵阳南充宜宾自贡达州资阳泸州内江眉山遂宁乐山雅安广安2007年42.947.742.426.233.730.127.434.128.827.033.029.326.228.126.130.535.72008年42.946.541.026.234.129.025.532.228.725.730.626.324.926.324.728.234.72009年44.449.637.926.535.129.027.131.228.625.431.325.528.227.928.129.333.12010年44.250.236.425.633.927.125.029.726.224.028.322.926.326.527.127.531.32011年44.349.436.224.431.425.823.128.524.422.925.721.325.325.425.726.529.62012年45.549.539.424.731.325.423.127.824.822.425.520.925.325.326.026.229.22013年46.950.241.526.032.225.824.628.325.522.926.421.726.126.826.927.429.72014年48.351.646.827.233.427.926.229.427.123.827.122.827.627.329.228.530.62015年50.852.847.730.834.229.027.530.729.824.928.024.228.428.430.129.732.02016年52.453.448.133.536.832.431.132.737.029.328.927.132.332.235.032.632.62017年51.654.632.441.639.842.652.142.041.642.042.352.142.042.042.052.142.02018年56.554.152.340.646.639.938.142.845.036.836.741.241.040.245.039.840.1数据来源:《2008-2019年四川省统计年鉴》、《2008-2019年重庆市统计年鉴》、《2008-2019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的机遇及阻碍巴蜀文化是以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区为中心的一个具有相似风俗习惯的地区文化,其腹地与成渝经济圈相似。成都和重庆作为成渝经济圈的核心,分为蜀文化中心和巴文化中心。巴文化与蜀文化有同样的历史文化背景。这两种文化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构成了巴蜀地区几千年发展的精神支柱。成渝一直是地区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的联系从来没有间断过。他们建立了多个对外交流渠道,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使巴蜀文化兼容并包、兼容并蓄。成都和重庆有着相同的历史文化积淀,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成都和重庆有着相同的经济腹地。虽然从地理上看,重庆和成都的影响区域基本不重叠,边界却相对稳定。成都的传统辐射区域包括川西、川北和西藏。重庆的传统辐射区域包括宜宾、内江等川南地区和大川、广元、南充、广安等川东北地区。而成都是四川的省会城市与全川经济的核心,对整个四川省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和川内各市的交流与合作也十分活跃。重庆早已直辖,虽然行政区划划清了界限,但经济影响不会。行政区划的变化并不能改变成渝经济互动辐射的区域经济格局。重庆发展要以经济腹地来支撑。而离重庆最近、最方便、最熟悉的市场是四川市场,可以供给丰富的原材料、产品和劳动力资源。据分析,成都的机动车保有量超百万辆,居全国第二,私家车保有量居全国第三,中低档车在成都的销量相当大,符合重庆对汽车摩托车支柱产业的定位。重庆火锅在成都很受欢迎。成都的水果、蔬菜、禽蛋不断被送到重庆市场。成渝两地客商往来频繁,说明成都和重庆有着共同市场。重庆发展依托四川腹地。四川经济的发展也要重庆经济的辐射。

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双核产业空间结构不合理成渝空间结构为典型的双核空间结构,是西南地区的两个主要经济增长极。从空间上看,成都与重庆地理上都在四川盆地,空间间隔不超过400公里,它们由铁路和高速公路相连,相互毗邻。两市历史上一直是四川的政治、经济、文化与金融中心。这两个城市在发展规模、城市建设、城市功能等方面都远超四川其他城市。在重庆直辖之前,只有成都和重庆是四川的超级城市,城市层级规模的不完备导致四川省经济发展在空间上呈现出双核型分布。但是成渝双核的实力相当,与其他城市的差距持续拉开。成都和重庆的规模比其他城市大得多,过度发展使得人口和经济活动在大城市过度聚积,对周围城市存在虹吸效应,阻碍了核心城市的辐射能力,成渝之间存在断层,加剧了区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成都和重庆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核心城市,综合实力相差不大,但属于两个不同的行政区域,协调合作机制仍有待完善。事实上,核心城市建设各自的高端发展平台,竞争大于合作,产业分工与合作缺乏,城市经济之间没有密切的联系。可以看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次级城市发展不完善,规模小、实力弱,城市发展缓慢,人口和经济集聚能力弱,与核心城市差距比较明显。既不能很好地实现核心城市的功能共享,又对周围城镇辐射能力不够。(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行业结构不合理表3以及表4分别反映了四川省2010年以及2018年的行业前十的变化,对比两个年份数据,可以明显的看出在名额上的变化:2010年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到2018年时已经跌出前十;在名次的变化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仍然是行业第一,但是余下的名次变化较大,以通用设备制造业为代表的重工业名次有所下滑,而以电子设备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为首的高新技术代表以及轻工业代表名次明显上升。这说明随着中国产业转移的发展,以高新技术为首的电子信息产业得到了足够的重要与发展。同时,川内对于本土特色饮料制造业也得到了着重发展。表5以及表6分别反映了重庆市2010年以及2018年的行业前十的变化,对比两个年份数据,可以看出:2010年的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跌出前十,取而代之的是2018年的汽车制造业,说明前十名额变化不大。但是名次的变化却较大,重庆的电子设备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实现了重大发展,重庆对于汽车、摩托车支柱产业的定位得到了效果。但是,如果从纵向来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产业重合度很高,2018年的行业前十有8个重合,行业的同质化较高,加之成渝地区相互毗邻,在同一个市场有着高重合度的行业,这对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行业长远发展有着不利的导向。表3:2010年四川省行业前十行业资产总计(亿元)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4120.4通用设备制造业1791.7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646.0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1521.0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504.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313.7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1210.7饮料制造业1110.8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043.4专用设备制造业861.7数据来源:《2011年四川省统计年鉴》表4:2018年四川省行业前十行业资产总计(亿元)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8690.7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3345.1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2951.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446.0汽车制造业2318.4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2300.8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2152.3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1693.7通用设备制造业1560.5医药制造业1422.3数据来源:《2011年四川省统计年鉴》表5:2010年重庆市行业前十行业资产总计(亿元)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903.8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534.5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502.8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482.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459.4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451.3通用设备制造业439.7有色金属治炼及压延加工业399.1农副食品加工业351.6煤炭开采和洗选业322.8数据来源:《2011年重庆市统计年鉴》表6:2018年重庆市行业前十行业资产总计(亿元)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4621.6汽车制造业3740.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282.3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949.1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941.5农副食品加工业835.2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830.0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779.7通用设备制造业769.3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672.5数据来源:《2019年重庆市统计年鉴》(三)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交通枢纽建设的落后使得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要素流动成本方面要高于东南沿海地区。在公路交通方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高速公路网络尚待完善。城市之间少有可供选择的路线,并且有许多弯路。设计速度低,交通联系时间与经济成本高。如德阳至遂宁、泸州至永川等多条高速需绕行,有着最短行进线路并且有着优势地理位置的是省道和县道,但却未升级为高速公路。在铁路方面,因为诸多原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铁路规划开始较晚,总体建设相对落后,部分城市尚未与铁路接轨,城市之间的高铁建设滞后,部分西部地区、部分区域性中心城市甚至没有高速铁路,城市之间没有快速便捷的交通通道,此外,有高铁连接的城市的交通频率和列车速度远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很多城市没有纳入两小时的通勤半径,现有规划很难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愿景。因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城际交通还不完善,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一小时交通圈的建设还没有真正形成,城际交通衔接不畅大大加重了了交通负担,提高了经济成本,阻碍了要素与资源的跨区域流动,不利于城市间的协调与合作,不仅仅限制了城市间的经济交流,也限制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双城经济圈的产业经济发展(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产业政策协调性不足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中,各地方政府都是作为理性人的角色,为了利润最大化以及增加财政收入,常没有对自己的发展实力和发展特点有着理智的认识。只要有足够的利益,就竞相引进同一产业,这样就会造成产业的过度集聚和同质化,对区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许多地方政府的产业发展方向很是相像,不科学地寻求大而全的产业发展方向,导致资源无序剧烈竞争,项目和投资过度竞争,造成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的现象,造成了很多的资源浪费和经济亏损。为了维护本地区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保卫本区域的利益,地方政府会通过不正当的行政办法干预市场,设置许多不必要的阻碍,阻挡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这极大地约束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最后不利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地方保护主义可以在短时间内保护地方产业的发展,但会使本地经济与区外经济隔离开来。这种人为设置障碍所获得的竞争优势,将使本土企业处于非竞争性的发展环境中。这样一来,就会导致企业失去发展活力、缺乏市场竞争力,最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会受到阻碍。由地方保护主义造成的市场分割和地区封锁,将对地方产业经济的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由于各地区的资源储备为既定的,由地方保护主义追求的发展方式,在资源消耗殆尽时便会失去外商投资和发展的机会,最后受损的还是当地人们,约束了当地产业经济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的整体发展。对于成渝之间的竞合关系,可以利用博弈论加以说明。假设参与人成渝双方都是理性人,会做出最利于自己的经济决策。双方都合作的记为(2,2);一方合作,一方不合作的记为(-1,2);双方都不合作的记为(0,0)。双方的博弈矩阵结果如表3所示,那么它有两个博弈结果,即(成都不合作,重庆不合作)与(成都合作,重庆合作),此结果为纳什均衡。但是,考虑到对方都有违约的倾向,在有违约的风险下,成渝双方不会选择都合作,而是都不合作,这样就形成了囚徒困境。 表3;成渝双方博弈分析重庆合作不合作成都合作(2,2)(-1,2)不合作(2,-1)(0,0)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一)完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层级结构与功能分工,形成优势互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城市大小层级顺序不合理,大中城市的数量小,核心城市与小城市联系薄弱,非常影响劳动分工和产业合作。除重庆与成都人口多、经济规模大外,其他城市规模较小,城镇数量较大,核心-边缘特性非常典型,欠缺能起到承接的过渡带。要尽快优化城镇体系,科学判断各级城市的数量和规模,引导层次序列完备、比例适当的等级体系,充分发挥成渝的“双引擎”作用,促进各级城市协作有序发展。重点发展特大城市与大城市,例如重庆万州、涪陵与成都周边德阳、绵阳等,减少两个成渝双核的功能负担;加快发展中小城市,逐渐填充开始形成的城市群框架,加强城市群的辐射直径;优化小城镇的功能,加强其与城乡的链接作用。在功能分工方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空间结构是双核型空间结构,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有巨大的优势,但是若核心城市之间的关系不能得到妥善处理,将不利于区内经济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两个核心城市实力雄厚,双方都有自己独立的发展思想,整合的倾向十分弱。早在重庆直辖之前,两市的纠纷已持续很久。然而,一个城市终归薄弱,很难解决资源、资金、基础设施等问题。要想达到“双赢”的结果,必须要合理的分工与合作,双方相互学习、融合发展。这样不只对双方城市有益,而且对促进整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也极为有利。在处理好核心城市之间关系的条件下,要放大中等城市依托优势产业的专业化功能,充分发挥其综合功能;在产业统一规划的前提下,改变小城市产业结构趋同的现象,倡导发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达到优势互补。整合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优势共有行业,促进共有行业的发展成渝双城经济圈的行业同质化严重,作为行业主体的企业应该发挥带头作用,尤其是具有实力的大企业对行业的上下游链条有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因此,应该注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共有优势产业的整合发展,将区内共有优势的行业整合集群,充分发挥其规模效应。以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例,作为成都地区的支柱行业,重庆也有形成电子器件生产装配的条件,这样就可以上下游整合发展。在具体的操作上,应该通过跨区域的收购、兼并等,形成跨区域的大企业品牌。成都的电子巨头对重庆的相关企业进行控股与收购,进行资金输入,实现跨区域的联动发展,对上下游企业发挥强大的拉动作用(三)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支撑城市群经济空间发展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交通基础设施步伐,遵循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构造原则。一是要优化高速路网建设,加速人口与要素集聚。高速公路扩能增速,促进普通国省道升级,提升城际主干道与城市路网的连结效率,降低城际交通时间,增强核心城市经济对次级城市的辐射能力。要加快城际高铁与轨道交通建设,打造全覆盖1小时的交通圈。铁路可以大大减少城际联系时间,减小城际联系成本,促进与各城市交通可达性,打造成都与重庆主城、成都与周边城市、重庆主城与周边城市一小时交通圈。强化交通枢纽建设。要整合城市群的资源要素,必得建设高等级的综合交通枢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枢纽仍不及长三角与珠三角的交通系统。要依靠核心城市和地区中心城市建设综合交通系统,把成渝交通建设成为国家一流的综合交通枢纽,在双城经济圈内的各个区域发展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四)增强区域产业合作意识,促进经济圈的整体向好发展建立健全政府行政协调体系。改变各政府协同不到位的问题。一方面,各地要共同建立健全城市协调与发展的沟通制度,共同编制跨城市与跨行政区域的重大专项规划,结合各市实际制定差异化发展政策,共同研究制定产业发展、招商引资等政策。另一方面,设立城市间沟通与合作的绿色渠道,推动信息共享,在政策拟订、实施和监督过程中形成跨城市协调与配合。建立统一的市场标准,改善混乱的市场环境,凸显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推动要素自由流动。必须建立有序的市场秩序,要推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遵循公开与透明的市场规则;建立统一的网络信息服务平台,促进一体化资本市场建设。研究城市协作的利益平衡体制,解决无效建设,混乱竞争,发展低下等问题,实现互助共赢。尊重微观市场主体的抉择,建立健全企业跨区域迁移的利益平衡机制(五)优化区内产业布局,促进资源自由流动因为一个地区的城市在资源禀赋和地理位置上的相似性,易造成分工不清和恶劣竞争的现象。又因为一个地域的城市之间间隔很近,经济转换的潜力巨大。因此,应对各区域内的产业布局进行优化调整。城市要依照比较优势来选择核心产业。在同行业中有优势的,应当建立行业上下游与相关产业的分工协作关系,达成城市间的错位发展。区域中心城市是带动中小城市发展的主体。根据各自比较优势,以特色产业为中心配套协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