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同步教学设计)_第1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同步教学设计)_第2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同步教学设计)_第3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同步教学设计)_第4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同步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同步教学设计) 课题第七章第1节力1课时授课教师XXX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通过事例和体验,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能正确读写力的符号和单位。

2.认识力的两种作用效果。在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时,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示意图来表示力,体验用模型法表示抽象的力。4.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示意图的画法。难点: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力是相互的。教学方法本节课教师要通过列举、设疑、提问学生熟悉的典型事例,通过分析比较,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者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教学准备弹簧、鸡蛋、磁体、小车、铁块、小钢珠、气球、通草球、书包、橡皮泥、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视频导入:播放拔河比赛、火箭升空、磁体吸引铁钉等的视频。提出问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如同学甲推同学乙一下,就有了推力;鸡肉的张力;同学们上课集中精力等。我们物理学中的力是什么呢?二、讲授新课知识点一力问题过渡:看了视频,我们知道了很多关于力的实例,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用到力的地方,请同学们用身边的器材演示一些力的现象。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演示一些力的现象:手托课本、手拉弹簧、用落下的书砸气球等。学生实验: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学生手拉弹簧拉力器,如图所示。(1)小组内体验力的现象,并思考力是什么?(2)小组代表展示并结合实例总结力的概念。教师总结:以上现象的共同点:物体──作用──物体。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推、拉、挤、压、举、吸引、排斥等都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在物理学中,力用符号F表示,它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思考:手拍桌面时,手给桌面一个力,对这个力而言,哪个是施力物体?哪个是受力物体?手托一本物理课本与托两本物理课本,哪个力大?要知道具体数值是否需要一个标准?从而引入力的符号和单位。学生体验:托起两个鸡蛋的力大约是1N。知识点二力的作用效果情境设置:(1)用力捏橡皮泥;(2)用力拉和压弹簧。归纳总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问题过渡:力还可以产生其他的作用效果吗?分组实验: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指导学生按照课本P3演示进行分组实验,观察小钢珠在桌面上的运动情况。注意观察没有磁铁和有磁铁的作用下,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有没有改变。提出问题:在力的作用力,小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归纳总结: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被认为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该实验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知识点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问题过渡:我们已经知道了力的作用效果,那么你知道有哪些因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呢?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将物理课本放在课桌上,使用大小相同、方向相同的力,分别推课本的三个不同的位置,观察效果。找一名学生按课本P4图7.1-3进行实验:分别在A、B、C处用力开门,感受开门的难易程度是否相同。并说明原因。归纳总结:引导学生从生活中举例,推箱子、用扳手、剪指刀等说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问题过渡:一个力有三个要素,所以提到一个力,不仅要关心它的大小,还要关心它的方向和作用点,能否用一个图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类比用光线表示光束的方法,它是用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那么,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就可以表示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教师总结: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就可以表示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这个图就叫力的示意图。其中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若在同一个图中有几个力,力越大,线段应越长。知识点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活动:请同学们观察或进行下列实验,通过观察或实验你们对力的作用有什么新的认识?活动1:用一个气球去压另一个相同的气球,观察到两个气球都变扁了。(施力的气球在施力时也变扁了,说明它同样受到另一个气球的作用力)活动2:两个带相同电荷的通草球靠近时相互排斥。(一个通草球排开另一个通草球时,自己也被排斥了,说明两个通草球同时受到了对方力的作用)活动3:伸出手去,让一个同学打你的手,你感到疼吗?打你的同学也感到疼吗?(打的同学感到疼,说明他的手也被打了)活动4:向上拎书包,你对书包用力了,你是否感觉到了书包也在拉你?(拎书包手同时受到书包向下的拉力)活动5:课文P5图7.1-5变形,把磁铁放在小车上,用铁块靠近。(磁铁吸引铁钉的同时,铁定也吸引磁铁)归纳总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作用力。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三、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梳理本节知识要点。四、板书设计第1节力一、力1.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符号:F。3.单位:牛(N)。二、力的作用效果1.改变物体的形状。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1.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2.力的示意图:箭头表示力的方向;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教学设计反思1.这节课根据本节实际设置了四个新授知识点。需要对重要的新授知识点做到及时检测,既巩固知识,又反馈信息,便于调整教学思路,从而使教学具有时效性和节奏感。2.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由浅入深,结构紧凑。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设疑、观察、推理、总结,启发学生的思维,把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3.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转换法、模型法、控制变量法等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课题第七章第2节弹力1课时授课教师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通过生活经验和实验,了解弹性和塑性的不同。2.通过实验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弹力。3.通过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4.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重点:让学生经历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过程,并掌握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正确方法。难点:用微小形变的显示来说明压力、支持力属于弹力。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以事例和实验为主,结合学生经验,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来使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通过一系列的实例分析、观察和实验,使学生认识弹性与塑性、弹性形变和弹力。教学时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说明物体在发生弹性形变时要产生弹力。对于弹簧测力计的学习,重点在于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教学中不能采取“灌输”的方式,而是让学生边探索思考边尝试应用,让学生领会间接测量原理。教学准备弹簧、细竹棒、气球、弹力球、橡皮泥、弹簧测力计、钩码、钢尺、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视频导入:撑竿跳高、跳板跳水等体育比赛场景。提出问题:撑竿跳高、跳板跳水比赛中运动员怎样才能取得好成绩?蹦极中的选手为什么下落到最低点后又会上升呢?二、讲授新课知识点一弹力学生活动:活动1:用手压弹簧。活动2:用力弯曲细竹棒。活动3:用手挤压吹起来的气球。活动4:同时在同一高度释放弹力球和橡皮泥小球。活动要求:用手对弹簧、细竹棒、气球、弹力球、橡皮泥小球施加力的作用,观察物体有什么变化?体会一下手有什么感觉?外形极其相似的弹力球和橡皮泥小球形状的改变有何不同?现象分析:(1)用力压弹簧,弹簧压缩,撤去压力,弹簧恢复原状。(2)用力弯曲细竹棒,撤去力后细竹棒恢复原状。(3)用手挤压吹起来的气球,气球被压扁,撤去力后气球恢复原状。(4)弹力球变形后可以恢复原状,橡皮泥小球变形后不能恢复原状。归纳总结:(1)弹性:物体在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弹性。(2)塑性:物体在受力时发生了形变,外力消失后不能自动地恢复到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做塑性。(3)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4)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互相接触、物体发生弹性形变。(5)弹性限度:物体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不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学生实验:实验1:将直尺一端固定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面,用手压弯(直尺几次弯曲的程度不一样),手的感觉如何?实验2:用手指按压桌面,手指发生形变,对桌面有一个力的作用(即压力),同时,桌面对手也有力的作用(即支持力)。这时同学们能否看到桌面发生形变呢?是不是这个时候桌面没有发生形变呢?归纳总结:(1)直尺形变后对手有力的作用,这个力就是弹力。形变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2)微小形变:由于形变量太小,所以肉眼不容易直接观察出来。知识点二弹簧测力计演示实验:将弹簧的上端按在黑板上,在下端逐渐挂钩码,并在黑板上分别标出弹簧下端对应位置。用大小不同的力拉弹簧,观察弹簧伸长的长短。实验现象:拉力越大,弹簧伸长得越长。归纳总结:(1)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大。(2)利用物体形变的大小可以测定力的大小,根据这个原理做成的测力计叫弹簧测力计。多媒体展示: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归纳总结:(1)弹簧测力计的构造:由刻度盘、弹簧、指针、挂钩、吊环构成。(2)单位:单位标识在弹簧测力计刻度盘的上方是N。(3)量程:弹簧测力计刻度盘上的最大刻度。(4)最小刻度:0到lN之间有5个小格,每一小格代表0.2N。分组实验: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1)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看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上,否则要调零。(2)用手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使指针指到1N、3N、5N,观察弹簧测力计长度的变化,感受1N、3N、5N的力。归纳总结: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1)观察量程和分度值,便于读数。(2)观察指针是否指在零点,否则要调零。(3)轻轻来回拉动挂钩几次,防止弹簧卡壳。(4)测力时,要使弹簧的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5)测量时,所测的力不要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以免损坏测力计。(6)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板面垂直。三、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梳理本节知识要点。四、板书设计第2节弹力一、弹力1.弹性2.塑性3.弹力产生的条件:(1)物体相互接触;(2)物体发生弹性形变。4.生活中的弹力:推力、拉力、压力、支持力等。二、弹簧测力计1.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大。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教学设计反思弹簧测力计制作原理、测量力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探究影响弹力大小的因素,得出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可以通过学生阅读说明书、观察构造、练习使用、交流总结等多种方式逐步获取,让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课题第七章第3节重力1课时授课教师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2.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3.通过生活实例和小实验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4.通过用对重垂线校准的操作,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重点:通过实验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难点:对重力方向的理解。教学方法先通过学生熟悉的例子使学生认识了重力的存在,然后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研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用作图的方法得出了重力跟质量的关系。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重力的存在,通过经历科学探究活动的动手操作、讨论交流、归纳总结,建立重力的相关概念,进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钩码、木块、铜块、小球、细线、薄板、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视频导入:播放生活中常见的重力现象的视频。提出问题:让学生观察视频中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特点?并列举其他的常见实例,进而引出重力。二、讲授新课知识点一重力的产生活动:让学生观看与重力有关的现象(①苹果下落,②大雨滂沱等)的视频,然后动手感受重力(上抛橡皮擦最终落回地面)。提出问题:你还看到过哪些与此类似的现象?你认为这些物理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物体下落的原因是什么?教师鼓励学生交流讨论。形成概念:在讨论中,学生很容易得出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归纳总结:地球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通常用字母G表示。知识点二重力的大小提出问题:重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活动:用手感受多个不同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准备两组大、中、小相同的铁球和木球。学生猜想:重力的大小与质量之间可能存在定量关系。设计实验:(1)需要改变哪个物理量?(2)需要测量哪个物理量?(3)用什么仪器测量?进行实验:准备不同的物体进行实验,1~4组用钩码进行测量,5~8组用木块,9~12组用铜块。教师引导学生实验中小组合理分工,有测量、有记录、有计算,将数据记录到学案的表格中。测得快的小组数据填写电脑的表格中。收集数据并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次数123···质量m/kg重力G/N重力/质量/(N/kg)结果展示:学生用多种方法呈现实验结论。教师补充:一组数据得出结论具有偶然性,然后分析屏幕上学生的三组数据是否符合相同的规律?进而指出重力与质量成正比结论具有普遍性。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分析处理数据。得出结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它们的比值为一个定值。教师补充:科学家们通过更加精密的测量得到这个数值是9.8,用g来表示。利用公式推导出单位是N/kg,引导同学们回忆密度和速度单位的物理意义,说出9.8N/kg的物理意义。过渡问题:那g的大小是一成不变的吗?分析下表,从中找到g值与纬度的关系。教师补充:(1)不同纬度g值相差不大,计算时都可以取9.8N/kg,粗略计算时还可以取10N/kg。(2)利用g=G/m进行变形得出G=mg,m=G/g。通过公式变形,我们可以看到,已知任两个物理量都可以利用公式求出第三个物理量。g的物理含义是:质量为1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知识点三重力的方向学生活动:(1)观察拿在手中的小球自由下落的方向。(2)用一根线把物体悬挂起来,观察静止时线的方向。分析现象:小球受重力自由下落时的方向及悬挂的物体受重力作用使悬线下垂的方向便是重力的方向,这一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演示实验:如图所示,铅垂线与水平桌面的方向是否垂直?铅垂线与斜面的方向是否垂直?总结归纳:铅垂线的方向与水平面垂直,与斜面不垂直。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不是垂直向下。学生活动:利用铅垂线检查我们教室的墙壁是否竖直,窗台及课桌面是否水平。让学生交流检查的结果和依据。教师点评:如果铅垂线和墙壁是平行的,说明墙壁竖直,如果铅垂线和桌面及窗台是垂直的,则说明桌面和窗台是水平的。思考问题:我们站在地面上,脚朝下,由于重力的作用可以站得很稳,但地球是圆形的,在我们“脚下”的人,好像脚是朝上的,他们也能站得稳,为什么呢?总结归纳:地球上不同地方的人或物受到的重力的方向对于他们所处的位置来说都是竖直向下的。因为地球是球形,所以地球上不同位置上的“下”实际都指向了地球的中心,因此我们所说的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指向“地心”。指向地心的方向叫“向下”,背离地心的方向叫“向上”。知识点四重心过渡问题:粉笔盒里有许多粉笔头,取出其中一个,这个粉笔头受不受重力的作用?换另一粉笔头,它受不受重力的作用?里面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