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中语文选必下教案之唐宋散文:事理结合之趣-《种树郭橐驼传》《石钟山记》教学设计_第1页
2024年高中语文选必下教案之唐宋散文:事理结合之趣-《种树郭橐驼传》《石钟山记》教学设计_第2页
2024年高中语文选必下教案之唐宋散文:事理结合之趣-《种树郭橐驼传》《石钟山记》教学设计_第3页
2024年高中语文选必下教案之唐宋散文:事理结合之趣-《种树郭橐驼传》《石钟山记》教学设计_第4页
2024年高中语文选必下教案之唐宋散文:事理结合之趣-《种树郭橐驼传》《石钟山记》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宋散文:事理结合之趣——《种树郭橐驼传》《石钟山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文言知识,理清文本内容。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艺术手法,学习设事明理。3.审美鉴赏与创造:结合时代背景,领会委婉讽喻。4.文化传承与理解:联想总结,体会事理结合之趣。《种树郭橐驼传》:因事喻理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本文词类活用现象很多,大家列举出自己读的过程中不理解的词类活用。重点检测:“病”“名”“实”“蕃”“筑”“子”“爪”“硕茂”“早”“烦”等词。(文章比较好读,给一定时间,让学生提出问题,引导解决问题)另要注意:1.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为观游”为定语,后置)2.故不我若也。(宾语前置)3.吾又何能为哉?(宾语前置)(二)任务一:阅读全本,理解文言知识,理清文章内容【提问】郭橐驼是个什么人?他性格如何?【明确】不知具体各字,只有外号的腰弯背驼的种树人(园林果树师傅),性格乐观豁达,暗示他手里绝活,因为身体有缺陷,却坦然接受别人有嘲讽意味的外号,要不然不会这么自信。【提问】郭橐驼有什么绝活?(种树绝技,因为他有一本“种树经”)为什么说他的“种树经”是绝活?【明确】1.他的“铁粉”多:长安城所有的做园林的豪富人和种树卖果的人,都争相雇他去种树;2.他所种树效果好:所种之树都会活,特别是种的果树,不仅结果早,还结得多。3;别人学不会:即使让别人看他种树,都学不会。这恐怕就是传说中的“即便把配方给你,也是相同的配方,不同的味道”。绝了!【提问】与“别人的种树经”相比,郭橐驼的“种树经”有什么不同?【明确】【郭橐驼种树做法】总原则:“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翻译过来就是,科学合理,顺其自然。(即学会偷懒)具体分两步:一、种时,种法要科学。注意事项有四:1.把树坑刨大,让树根舒展,有足够的伸展空间;2.往坑里回填的土与地面持平。低于不行,树木在晚上会产生无氧呼吸,呼出的是酒精和二氧化碳,转化为乳酸,会毒害根系,还会造成积水;高了也不好,会造成根系缺氧烂根死亡、不发根、不发芽、长势弱等。3.注意不能去掉根系上的老土。也就是要带土移栽。一方面是保护根系,锁住水分与养分,另一方面可以更快适应新环境,提高成活率。4.回填土要踩紧实,否则根系不稳,风一吹要么倒了,要么摇动伤根。二、种完后,管理要合理。就是一点:不管它。这样任其生长,才能保存树木的天性。【其它种树人的做法】一、种法错误:1.坑刨得小,树根蜷缩;2.根系上无老土;3.回填土要么多要么少。二、管理更错:种完后又去看它,模它,抠它,摇它。一般树苗在移栽三十天之后才会生根长芽,刚种下没几天就摇,树根和土就脱了,树不死才怪!【小结】两者一对比,得出养树之道: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看来,顺其自然并不表示人们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该放手时才放手。【提问】问的人一听,很有道理,于是不由地联想到“做官治民”之理。对此作者又借郭橐驼之口说了什么理?【明确】郭橐驼一听,先谦虚了一下,但毕竟万事相通。“种树之道”与“治民之道”其实可以类比。举个身边的例子从反面说:咱们那儿的长官,特别喜欢颁布命令,表面上好像很关心老百姓,实际上是刷存在感,干扰百姓的生活。他们经常来说,赶紧耕男,赶紧种桑,赶紧缫丝,赶紧纺线,赶紧养孩子,赶紧养鸡喂猪……我们都当了一辈子农民,二十四节气了如指掌,什么时候该干什么,咱心里都有数,需要他们来提醒吗?他们来了,我们村长还得招待他们,各家各户还得出钱出粮,每个月都来,烦死了!【小结】现实中的治民:旦暮来呼,鸣鼓而聚,击木而召——繁政扰民。(嘲讽)如“种树之道”的“治民之理”——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产生规律,休养生息,不繁政扰民。讲得真好!(三)任务二:分析文本特征,领会作者委婉的讽喻【提问】有人说本文是寓言,也有人说本文是传记,本文究竟是什么文体呢?【明确】先看看寓言有什么特点。寓言是寄托了劝喻或讽刺意义的故事,这故事要是虚构的,由寓体和本体组成,本体即寓言故事,寓体即寓言的寓意。(看看《种树郭橐驼传》是否有寓言的特点?)1.郭橐驼只知其姓,隐去其名,人物有特点,类似庄子笔下的畸形人物,具有虚构性;2.本体是种树之道,寓体是治民之理,寓意是讽刺繁政扰民,具有讽刺性。但,标题却明确有“传”,所以本文是“以传为形、以寓为质”的文体。【追问】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文体?【补充】在参加“永贞革新”(唐顺宗执政期间,为打击宦官势力、革除政治积弊的改革)的前两年,柳宗元曾任监察御史里行,是御史的见习官,可以和御史一样到各地检查工作,民事、军事、财政都可以过问,品秩不高,但权限较广。这篇文章,可能就是在此期间写的,是针对当时地方官吏扰民、伤民的现象而作的。(注意:“永贞革新”之前,见习官)【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但毕竟还是“见习官”,只是了解地方情况,所以讽喻为上,含蓄为主,于是采用“以传为形、以寓为质”的文体形式。(这是的“大概念”是:写作形式要服从于写作意图和现实情境)(四)任务三:与《庖丁解牛》联读比较,学习设事明理【提问】此文虽为传记,实则“议养人之术,论为官之理”与庄子的《庖丁解牛》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填下表,比较分析。《种树郭橐驼传》《庖丁解牛》写作对象都是身怀绝技但身份卑微的小人物文章形式人物对话的形式展开文章结构先叙后议:先展示高超技艺,再议论技艺的形成原因,最后得出“养生(民)”或“养人术”的道理表达思想借种树论治民,即种树时遵循树的天性,种完后更不要去干扰它的天性,说明官吏治民不要做表面文章,烦发政令,表现关心,实则扰民。借解牛论养民,即解牛一方面要顺应牛的股理和结构,另一方面要小心谨慎。说明要顺应自然,既要遵循客观规律,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石钟山记》:记游说理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石钟山,素有“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之称,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城区,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石钟山,实际上是两座山,南面一座濒临鄱阳湖,称上钟山;北面一座濒临长江,称下钟山,两山合称“双钟山”,相隔不到1000米。都由石灰岩构成,下部均有洞穴,形如覆钟,面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击,响声如洪钟,故皆名为“石钟山”。(二)任务一:阅读全本,理解文言知识,理清文章内容自主阅读全文,注意“焉”“而”“得”的一词多义,“鼓”“名”的词类活用。注意倒装句式:1.得双石于潭上。(状语后置:于潭上得双石)2.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铿然有声者石)3.古之人不余欺也。(宾语前置:古之人不欺余也)4.余是以记之。(宾语前置:余以是记之)【提问】从标题来看,《石钟山记》是一篇记游性的文章,讲自己夜游石钟山的经过,具体体现为哪一段?分别写了什么?【明确】第2段,记游石钟山的经过。目的是考查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分别记了两个时间段:1.白天登山游寺(轻而易得)——寺僧演示——不信,不屑。2.晚上泛舟绝壁(一波三折)——实地考察——自信,自得。提出水石相搏说:理由一:(至绝壁下)微波入山下石穴罅,导致噌吰如钟鼓不绝。理由二:(至两山间)中流大石吞吐风水,产生窾坎镗鞳之声。结论:石钟山得名是因为风水进出石没事缝穴发出的声音与钟声音相似。而得出这个结论是得出苏轼在一个没有月亮的夜晚泛舟去的,而这样的夜晚是阴森恐怖的,一方面衬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另一方面为下文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埋下伏笔。【提问】作者为什么非要白天与夜晚“死嗑”石钟山呢?哪里作了交代?【明确】第1段,写游石钟山的原因。原因一: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的两种说法的怀疑。(因在原因:探寻真知的强烈渴望)1.郦道元:下临深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人常疑之——作者也给出理由“钟磬置水中,大风浪不能鸣”2.李渤:扣石得钟声——余尤疑之——理由:这样能敲出声音的石头多了。原因二:游山的机缘:送儿至湖口,顺便探成因。(外在原因:探寻真知的有利条件)【提问】苏轼一番操作下来,终于求得“真经”,却还没有完,苏轼又感慨起了什么?(引发了什么思考?)【明确】先旗帜鲜明、不容置喙地亮出观点: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其有无,可乎?(“文眼”)然后开始对前人的观点与做法开启点评模式:1.叹郦道元“言之不详”——没有追根究底的探究精神。2.讥士大夫“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坐而论道,不去深入调查。3.惜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光有实践经验,却不会理论总结。4.笑陋者(李渤)“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止于表面,不深入探究。【另问】“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其有无”改成“凡事目见耳闻,方可断其有无”可以吗?【明确】不可以,原句是一个双重否定句,是在前文亲身调查后的结论,需要强硬而肯定的语气,而且后面跟着带有提醒意味的疑问句“可乎?”,两者语气一致,更有利于引发人们的思考。改句是一般的陈述句,虽然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有点儿不疼不痒。【小结】苏轼强调“目见耳闻”进行实地考察的重要,反对主观臆断,草率盲从。【补充】苏轼平生非常讲究务实精神。如“王安石变法”中,颁布“青苗法”规定:青黄不接时,由官府借钱或借粮给农民,利息为20%,秋收后,连本带利一起收回。本意是好的,执行起来却变味儿了。地方官为了完成任务,强行借贷给百姓,甚至随意抬高利息,农民苦不堪言。最后青苗法变成了洗劫民间的工具。期间,苏轼任密州知州,亲眼见到百姓不堪重负,写下了组诗《山村五绝》,其中一首:“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意思是,农民赚的钱还没捂热,就要交给政府还钱还贷。由于经常跑城里给官府交钱,农民的孩子都能说出一口城里话了。骂“青苗法”看似救济贫困,实则耽误生产。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苏轼迎来了柳暗花明时刻,宋神宗一纸调令,将苏轼从黄州迁到汝州,职位虽仍是团练副使,却预示着仕途转机的到来。不久后,长子苏迈又接到考上公务员,被授官江西饶州府德兴县尉。借送儿子的机会,苏轼游览了庐山、石钟山。或许是夜探石钟山的经历,触动了苏轼对变法改革的思考,送完苏迈后,他并没有北上去临汝,而是沿长江东下金陵,拜访已罢相八年的王安石。听闻苏轼到访,王安石高兴不已,亲自来码头迎接。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苏轼与王安石其实一直互看对方不顺眼。王安石推进新法时,苏轼强烈抨击:“今日之政,小用则小败,大用则大败,若力行不已,则乱亡随之。”两人在朝堂上经常针尖对麦芒,苏轼也因此被外放出京。但即使政见不合,却并不妨碍彼此欣赏人格与才情。所以,乌台诗案发生时,王安石为苏轼挺身而出;所以,有了这一次北宋史上著名的“金陵之会”。苏轼在王安石家足足蹭饭一个多月,一起游山玩水,一起探讨改革。苏轼对新法的抵触也发生了转变。与王安石别后的第二年,神宗病逝,小皇帝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高太后马上召回司马光做宰相,苏轼也被召回朝廷担任要职。司马光认为新法就是毒药,必须全盘废除。苏轼站了出来,实事求是地说:“新法实施都十五年了,你不能一竿子打死。有些新法效果还是不错的,实实在在为国家赚到了钱。应该将有益的部分保留。”费尽口舌,司马光不为所动,气得苏轼回家后不停大骂“司马牛、司马牛!”可以看出,王安石与司马光是两个极端。王安石是法家学派代表,主张国家利益大于一切。司马光则是儒家仁政思想的代表,反对一切横征暴敛,主张藏富于民。而苏东坡,既站在高处,从国家整体利益的视角远眺;也俯身低头,走进底层关注百姓的生存状态。他试图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所以他这种不坚定的“政治立场”让自己里外不讨好,其实,这恰恰是一种求真务实的精神,是对国家、对苍生的赤子之心。(三)任务二:分析文本特征,领会作者的感悟与批评【提问】既然本山是一篇游记,能否把标题改为“石钟山游记”【明确】不能。从写作意图和古代游记特点可以看出,没有必要多加“游”字。理由一:本文并不是一篇单纯的游记,全文的逻辑顺序是“游因”——“游历”——“游感”。其写作的意图是借游记来讲述“实践出真知”的道理,记游部分是为说理服务的,谈感悟、说道理才是目的。理由二:古代游记作为古代散文的一种,前人多把它归入“杂记体”。它是专门记游的文章,从描绘山川自然、风景名胜为内容,写旅途的见闻和对大自然风光之美的感受。一般的游记重在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但宋朝的游记往往在记游的基础上增加大量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记叙只是引子。很多游记本身已经超出“游”的范畴,如:议论色彩,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科学色彩,如郦道元的《三峡》;抒情色彩,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丰乐亭记》。教学总结:“唐宋散文八大家”中柳宗元是唐朝的代表人物,他的散文多有明显讽谕性。他喜欢为普通百姓立传,大多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如《捕蛇者说》。因为有讽谕性,所以又带有一些虚构、寓言的成分,如《种树郭橐驼传》。苏轼是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